| |
|
知识库 -> 心理咨询 -> 为什么有些人需要仪式感? -> 正文阅读 |
|
[心理咨询]为什么有些人需要仪式感?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为什么有些人需要仪式感?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心理学 文化 人类学 社会心理学 仪式感 为什么有些人需要仪式感? |
影视戏剧里,有一种最经典最基本的模式,叫做三幕剧。 结构大概是这样的: 第一幕:交代,定义冲突。 第二幕:详述冲突,矛盾升级。 第三幕:高潮,解决冲突。 很多我们熟悉的作品都属此类,比如《哈姆雷特》,“王子复仇”,天然的三幕剧。比如《让子弹飞》、《末路狂花》、《V字仇杀队》......太多了,最近上映的《头号玩家》,其实也遵循“开始-发展-结束”的三幕剧模式。 试想这样一种情况,你去看电影,一开始,男主父亲就惨死在仇家手里,为了报仇,男主苦练神功,就在神功快练成时——故事戛然而止。 你会怎么想? “他妈的咋就没了?后来怎么了啊?主角找仇家报仇了吗?报仇成功了吗?跟女主在一起了吗?” ...... 是的,也许你已经发现了,没人喜欢讲到一半的故事。几乎所有故事,都会有一个结局。 但人生却不是这样。 加缪认为人生是虚无荒谬的。 想象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奄奄一息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躺在阳光斜照的床上,握住子女的手,闭上双眼追忆往事。最后,他留下遗言,在子孙的轻声哭泣中,笑着离开人世。 这画面太寻常了,诸位应在各种影视剧里看到过,它符合我们对“人生结局”的完美定义。 但事实上,人生并不是这样的。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很可能充斥着这样的荒诞故事: 李明来自西北山区,父母常年外出打工,他跟爷爷奶奶一起长大,每天上学,李明要翻过两座山头。经过十年寒窗苦读,他考上了大学,那年夏天,李明第一次离开县城,在前往省会的大巴车上,死于车祸。 是的,这样一个只有“开始-发展”,没有“结局”的故事,完全可能发生。好莱坞大片得心应手的三幕剧,在生活里并不存在。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故事会走向何方。 我们看起来漫长的一生,也许明天就戛然而止。 人是无处可逃的,每一天都是普通的一天。- @李盆 生活的不确定性与重复性,使我们很难想清楚自己整日忙碌究竟是为了什么。 你现在问在你身边的人,“2017+1等于多少?”他一定很轻松就答出“2018”。但你问他“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想他很难立即答上来。(也可能会愣住,然后回一句“你傻了?”) 这是因为,也许人生本来就是无意义的。 当我们面对虚无与荒诞,付出不一定有回报,努力不一定看得到结果时,仪式感的用处就显现了。 它能给每一个普通的日子,每一个无意义的重复性的动作赋予内涵。让10月5日成为我的生日,这一天我可以闭上眼对着蜡烛许愿,并为此感到开心。但其实这只是365天里普通的一天,世界与平时并没有什么不同。 再比如贴春联,比如冬至日的饺子,比如清明节在祖先的坟前烧一叠纸。在做这些并无必要的事情时,我们能感受到自己真切的活在这个世界上,它们成为了平淡生活的标记,让我们记得去年这个时候自己在做什么。 它使我们活在当下,使我们常常满怀期待,等待某个特别的时刻来临,就是这些对别人来说可能无意义的时刻,让我们区别于西西弗斯,有力量踩碎巨石。 这样,即使我们回首往事,惊觉自己的人生故事无头无尾,也无需害怕。 因为早在逝去的无数日夜里,我们做的那些充满仪式感的事,就已为我们标定了生活的意义。 |
(视频在最下方↓↓↓) 首先,仪式感的定义是什么? 是在生日那天亲手做个蛋糕? 是在毕业前去蹦一次极? 是在吃饭之前唱一段rap? 还是在睡前泡个热水脚? 每个人每个时间段对于仪式感的定义都不同: 我觉得广义上来说, 仪式感就是花心思把日常的事情变成不日常而产生的一种神圣感。 狭义上来说, 仪式感就是花心思让自己开心的一种感觉。 举个例子来说说我认为的仪式感: 比如我每天做菜,那做菜就只是我的一个日常而已, 但是有一天, 我想要边唱rap边做菜,甚至给自己背后挂条横幅再做菜, 那这种感觉就很微妙了,因为我给日常生活加了一些浪漫的小心思,加了一些艺术情调, 而情调是远离我的日常生活的,加上之后是让我开心的,这就让我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仪式感。 那如果是一个爱做菜的rap歌手呢? 边唱rap边做菜对他来说根本就算不上是仪式感,而是他的日常生活, 一个rap歌手做菜想拥有仪式感的话,就得再增添一些他日常生活中没有的元素, 比如穿着太极服做菜,比如劈叉做菜,比如边看“小缸和阿灿”的视频边做菜。。 所以,生活中为什么要有仪式感? 我其实并没有什么高尚的理由, 我只是觉得单调的生活容易枯燥, 日常的循环容易无聊。。。 我只是想选择每天开心一些。。。 我们一直那么努力, 最后不就是为了开心一点吗? 所以, 为了庆祝阿灿顺利毕业, 我为他搞了一场有牌面的毕业派对! (发个视频还写那么多不着调的私人感悟,感觉自己又要被催更了。。。) |
|
0 我们是后现代美食艺术家,美食界的两个型男“小缸和阿灿”, 欢迎大家来和我们切♂磋、交♂流美食与生活。。 |
大学时选了一门叫 存在主义 的公选课 老师说了那么个理论 我到现在还记得 大意是 世界是无序的 混乱的 无规则的 她举了个例子: “所以一个人一辈子做尽好事 但最后死于非命 也是正常的 因为从来没有什么 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世界在本质上从来不跟你讲道理” 从此我就觉得 人生于世 就像在一条漫长的暗黑河流里漂泊 不知去向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撞上暗流 被一卷而走 而所谓的仪式感 大概就是人 甚至于人类 于这河流上建造的闪闪烁烁的小灯塔吧 靠这些灯塔 我们才能标定我们的存在 虽然说 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一阵风 就能把这些灯塔全部吹熄 这些灯塔 说穿了 也是毫无意义 但我们还是在创造 为每一个普通的日子和动作 标定它背后的精神内涵 这就是人类极为卑微但又感人的地方吧 |
“人烧成了灰,成分就跟磷灰石差不多,并没有什么值得敬畏的,为什么我们要把它当回事?为什么每年头尾都有个年节作为始终,为什么勾搭别人上床之前先得有个告白和压马路的过程?为什么合法同居除了有张证之外,还得邀请亲朋好友来做一个什么用也没有的仪式?因为生死、光阴、离合,都有人赋予它们意义,这玩意看不见摸不着,也不知有什么用,可是你我和一堆化学成分的区别,就在于这一点‘意义。” —默读priest |
小的时候在老家,每逢村子里有人去世了,送葬的时候天还没有亮,如果离得近男人女人都要亲自去送,如果离得远,不用亲自去,但家里还会有个人早早起来,在自家门口放一堆麦秸,等送葬的队伍路过自家门口的时候点燃,家家户户都是如此,所以队伍所到之处皆有光,带着温暖。 这种仪式不知道始于何时,起初可能只是因为在久远的时代尚没有路灯,这样做只是为了照个亮行个方便,慢慢才有了仪式感。 小时候不懂得悲悯,随着年龄渐长,内心越发觉得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本没什么意义,不过是来世上走了一遭,葬礼是最后的一程,如果死后尚有意识,最后一次走在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所到之处,处处有人给燃起篝火,庄严温暖,那光,那暖,对活着的人,死去的人来说都是最好的告别。 这就是仪式的意义吧,让本无意义的人生有那么一点点意义。 |
去年的4月24日,是北师大心理学部的官方微信科普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发表的第一篇科普文章的两周年纪念日,同时也是大学堂作为机构账号正式入驻知乎的日子。这样富有意义的一天,总让学堂君联想到看起来不同于“其他时刻”的“某些时刻”,进而思考 “仪式”和“仪式感”究竟有什么意义。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通过仪式产生仪式感的根本目的其实是一种自我暗示,暗示我们必须真诚、诚恳、专注、充满希望地对待某事,使我们的决心与愿望不被日常生活的琐碎而消磨。 在入驻的一周年之际,学堂君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仪式感”的心理意义。 村上春树说:“仪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仪式感提醒我们生活之外,还有诗意。 生日,总是会吃块蛋糕象征一下。 结婚,至少会办个婚礼纪念一下。 过年,还是会互发红包安慰一下。 ……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 仪式的心理学意义 情绪与认知是人类两大重要的系统,直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活动。一方面,情绪是产生仪式行为的关键因素。早期渔民出海捕鱼时,如果天气恶劣则会举办相关祈福仪式,而天气状况良好时则会省略。相关研究发现,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人祷告的频率上升。近些年的研究结合了运动捕捉技术,发现焦虑的演讲者会表现出更多的仪式动作。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某些情绪(比如,对自然变化莫测的恐惧、参与仪式行为后的情感体验等)会直接影响人们是否发起或维持仪式行为。另一方面,一些学者认为认知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对仪式的信念。生活中许多人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点,也会不自觉地参与到仪式活动中,即使是唯物主义的科学信徒,走到寺庙也可能会“虔诚”地拜拜。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仪式可能会存在“安慰剂”效应,有研究者将实验参与人员分为三组,一组进行仪式动作,一组进行随意动作,一组不进行任何动作,然后安排三组人员参与数学测试,结果发现,相比于其他两组,“仪式组”表现最好。究其缘由,这种神奇的仪(huang)式(yan)能够改变人们的态度和信念,进而影响实际的参与意向和行为表现。因此,何不妨怀着敬畏之心和热忱之心,跟着世俗参与到过年的仪式活动中,说不定新的一年,真的万事如意了呢? |
|
仪式的影响后效 1.仪式是一颗定心丸 | 情绪抚慰 从进化理论来讲,早期人们参与宗教仪式是为了在不可控制和难以预测的大自然中求得心安,比如,带了护身符就不怕牛鬼蛇神,拜了孔子就信了清北随便选。经过长期的生物演化过程,仪式逐渐能激活人们大脑中多巴胺奖励机制,可以抚慰不安情绪、激发愉快情绪。一些临床的案例也发现,仪式可以解决夫妻冲突、渡过危机、告别父母等方面的问题,正如河合隼雄所言,“许多心理问题与仪式的消失相关,而心理咨询所做的,可能是利用心理咨询这种特殊的方式让来访者完成其需要的仪式”。 |
|
2.仪式是一个人的打卡 | 提神醒脑 从具身认知来讲,身体体验与所处环境的互动构成人们的认知活动,仪式恰恰包含一些特定和程序性的动作,进而可以促进人们对自身的认知,比如,注意力。仪式可以作为一种集中注意力的方式,比如,上课的“起立”能提醒学生分清课上课下的界限,提高注意力,同样,成人礼能宣告他们迈向成熟,促进自我认同。国外的实证研究发现,天主教的大学学生在诵读经文后会表现出更高的专注力。因此,每年的新年打卡算是“新的一年,新的开始”,会让人重振旗鼓,愈挫愈勇。 |
|
3.仪式是一群人的狂欢 | 人际和谐 根据互动仪式链理论,仪式过程中需要统一的互动符号和成员的情感共享,通过现场聚集后的互相分享和相互感染,共同的关注可以拉进成员之间的人际距离。人们在这一场仪式的狂欢中获得身份认同和自我认同,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多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学龄儿童的研究中发现,非功能性的群体仪式可以使得群体成员之间的联结更加紧密和融洽。所以,在知乎的新的一年,燥起来吧,不如就从给学堂君发个红包开始。 |
|
生活中充满着大大小小的各种仪式。与其直接抛弃所有的旧仪式,不如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仪式,在这个杂乱而无序的世界,加一点仪式感,如同在生命的长河里做个标记,日后回首,满怀感激,热泪盈眶。 文/学堂君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参考文献: [1]Rook, D. W. (1985). The ritual dimension ofconsumer behavior.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2, 251–264. [2]Brooks, A. W., Schroeder, J., Risen, J. L., Gino,F., Galinsky,A. D., Norton, M. I., &Schweitzer, M. E. (2016). Don’t stop believing: Rituals improve performance bydecreasing anxiety.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37,71–85. [3]冉雅璇, 卫海英, 李清, 雷超. (2017). 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仪式:一种意义深远的重复动作. 心理科学进展, 26(1), 169-179. 相关原文:年味越来越淡,可能是因为少了仪式感 | 仪式感的心理意义 我们立志做最优质的心理科普,让这里成为当代人们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大学堂。奉献百年积淀,带你脑洞大开! 欢迎参与机构号提问讨论&评论回答&私信学堂君和TA的小伙伴们:)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bnupsychology”欢迎关注! 任何形式的转载,请与微信公众号后台联系。 ——学堂君,to love and to work |
为了浪漫。 你要晓得当我这样的怪胎呱呱落地的时候,生命就注定是一片虫鸣螽跃的野沟子。 我不是在比喻我人生路上的荒芜,我是说,我这样的人活着会很没有意思。 比起我那些沉浸在幻觉和妄想里的病友,我甚至连可供自己逃避的回忆都没有,伴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唯一清楚知道的事情就是,那些曾经很清晰的感官体验正在离我越来越远。 而对于枯木般的生命来说,仪式感就如同枯枝上挂着的大喜色剪纸。 它没办法使死树发芽。 但起码它漂亮的很鲜活。 我习惯每次散步回家,在乌漆麻黑的泥巴路上踮起脚尖走最后一段路,虽然那站远了看会显得我很像一只没吃饱的僵尸。 下雪天如果没有戴眼镜儿,穿黑色风衣,耳机里放着安静的歌,我绝不会往山里去。 我知道这是在装酷。 这辈子不论是下车还是下船,脚踏上地面的头一件事就是点根烟,当然那有种彰显我初来乍到却很有故事的样子。 还有去庙里必须得穿红袜子。 这是为啥我真忘了,但我起码有三十双红袜子。 我在家里煮火锅的时候必然是下雨天,窗帘要漏出缝来,围裙要系上,手机屏幕里播放的一定是武林外传,被子要平整叠好,电热毯要打开。 还有那角落里布满灰尘的檀香炉,也是时候从里面飘出来点零散的白烟。 我把这叫做,伪装成一个家。 这些所谓的仪式感我很清楚它们只是某种固定的符号,它们的顺序被打乱,又或者不这么去做,其实根本不会有任何的变化。 我选择了这样,是因为我太需要浪漫了。 我需要用想象来填充这种固定模式的行为,来让自己如无声默片一般的生命有那么点色彩。 踮起脚尖我会像在跳舞,那种孤独的感觉让我有了些自赏的虚荣,迎着满天大雪在歌声里行走,裹紧衣服的时候,我总会恍惚以为这就要到故事的尽头。 浪漫就像是我贫瘠如草纸的生命上,随风吹而泛起来的那些褶皱。 它让这短暂的旅途看起来很长很长,让苍白的记忆闪烁起了鱼鳞般的微光,让没有意思的故事也得到了有趣的伪装。 我喜欢浪漫。 哪怕绝大多数时候它只是一个精神病人蜷缩在乏味里的想象。 可那又怎么样呢。 我古怪的举动落在他人眼里宛如笑柄,但一杯十五块钱的啤酒再加上周遭四散的竹叶子,就可以把我屁股下面温热的板凳,拉回到公元一零七一年的苏州桥上,然后背倚着凉飕飕的石墩儿,思考着是苏轼枕着月光,还是月光靠着苏轼。 寒山寺的钟声这辈子活到今天我都没有听过,但那不影响我大半夜只因为出月亮了而爬起来去山上,那些松垮的枯叶在我的鞋底发出咯吱咯吱的碎裂声,我听着一首略带忧伤的歌曲。 简直觉得我就是天底下最沧桑的诗人。 那种浪漫所溢出来的自我陶醉,像精神病院里的妄想症患者一样卑微且自大,可我就是很喜欢。 我像个疯子一样乐此不疲地在我光秃秃的坟包上摆放着四处采来的野花。 每当我蹲下来的时候,我就会想。 我已经把它打扮的这么美丽,它应该不会算是无聊的东西。 抑郁,焦虑,自我厌倦和黏糊糊的可怜兮兮,这些东西在我清醒的时候会盘旋在上空,我知道这是某种提醒。 提醒我生命的底色就是这样无趣。 可你没能明白我言语里隐晦的愤怒,追求浪漫的人都理应有这样如野草焚烧时炙热的愤怒。 那种愤怒来自于精神病患们肮脏的故事被我故意写的动容且悠长,那种愤怒来自于对那些儿时痛苦的极端厌恶,那种愤怒是要咆哮着冲向麻木,冲向创伤,冲向我明明是个错误却又存在的人生。 没什么意义,除了把全世界焚烧的干干净净。 而浪漫当然是会死的,因为人类的生命终究会迎来结束,这个本质上一切按熵增定律运行的宇宙,不存在魂灵来继承浪漫的余烬。 可我依旧会选择跳崖的告别方式。 我想那得是很高很高的一个悬崖,而四周除了一望无际的海什么也看不到。 我会走在微湿的草地上,叼着烟,然后站在悬崖边上惊飞一大片白色的海鸥。 当然我知道溺水身亡的感觉并不好受,但为了这样的格调我可以接受我尸体上的表情不是微笑。 而当我纵身跳下去,扭头看到海的尽头和渺小的鸟影时。 我想这一幕真的很浪漫。 这样的仪式感当然没有什么意义,充其量打捞我的人会感慨着今年又来了个傻蛋。 但在我这种自恋又自负的精神病人眼里。 我得用最浪漫的注脚,为我渺小且闪烁的宇宙画上句号。 |
狐狸沉默不语,久久地看着小王子。 “请你驯服我吧!”狐狸说。 “没问题啊。”小王子回答说,“可我的时间不多了。还有许多朋友要结识,还有许多事物要了解。” “只有被驯服了的事物,才会被了解。”狐狸说,“人不会再有时间去了解 任何东西的。他们总是到商人那里去购买现成的东西。因为世界上还没有购买朋 友的商店,所以人也就没有朋友。如果你想要一个朋友,那就驯服我吧!” “我该怎么做呢?”小王子说。 “应当非常耐心。”狐狸回答道,“开始你就这样坐在草丛中,坐得离我稍 微远些。我用眼角瞅着你,你不用说话,语言是误解的根源。但是,每天, 你坐得靠我更近些……” 第二天,小王子又来了。 “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狐狸说道,“比如,你定在下午四点钟来, 那么到了三点钟,我就开始很高兴。时间越临近,我就越高兴。等到了四点,我就很焦躁,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 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期待你的到来,我们需要仪式。” “仪式是什么?”。 “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狐狸说,“它使某个日子区别其他日 子,使某一时刻不同与其他时刻。比如说,我的那些猎人就有一种仪式。他 们每星期四都和村子里的姑娘们跳舞。于是,星期四就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我可 以一直散步到葡萄园去。如果猎人不在固定的时候跳舞,所有的日子都是相同的,那么我 也就没有假日了。” 就这样,小王子驯服了狐狸。-------转自<<小王子>> |
大家都在讲故事,我就从两个心理学实验入手来尝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一、生活很操蛋,但姿势要好看 1959年两名心理学家进行了一项经典心理实验,该实验中,被试均自愿加入一个社团,请注意所有被试均是需自愿加入的。但是想要加入这个组织需要一个筛选程序,1/3的被试需要通过苛刻的程序,1/3的被试需要经过令人轻微不适的筛选,最后1/3的被试则不需筛选就能进入该组织。 然后让每一位被试听一段他们即将加入社团中的会员讨论录音,该录音内容被尽量设计的沉闷和枯燥。听完之后要求被试对喜欢该讨论的程度,听到的内容是否有趣进行打分。结果如图: |
|
从研究结果可以发现,经过苛刻考核的被试对枯燥的讨论内容评分最高。这些自愿加入社团的被试会说服自己相信即使这个讨论不如预期效果,但仍然从心理上认可它的价值。 而这些被试之所以能做出这样的评价,主要是因为他们均为自愿加入该社团,他们愿意为成为这个组织的一员付出努力。这个研究表明,个体如果自愿做某事,即使最后发现价值不如预期,仍然会说服自己继续做这件事。 同样的,那些不论人生给予其多少磨难,挫折和无情,仍然将日子过得云卷云舒,不急不躁之人,也都是源自一点: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生活,他们想要诗意地栖居。生活即使再平淡无奇,也能把它装点地情趣盎然。 人生的坎坷和无奈有时让人想把FUCK刻成墓志铭:为什么自己已经很努力了,考试还是通不过?为什么遇到的每个老板都是这样变态?为什么在感情里付出了那么多,自己却还是个备胎?而热爱生活之人则将这种折磨用仪式感打造成了一次SM的狂欢。 二、爱情不仅要期待,更要被崇拜 心理学家Lewicki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第一组大学女生从下图两张图片(person A and person B)中选出一个她们认为比较友好的个体,结果这两张照片被选择的比率是一样的; 而让第二组学生在选择照片之前先与一位热情、友善、长相像 A的实验者(左边第一张图像)进行交往,结果大多数被试都选择了personA; 再让第三组学生选择照片之前,也跟同一位实验者(左边第一张头像)进行交往,但对待其态度很不友善,结果这组学生都选择了person B。 |
|
Lewicki将这个实验结果称之为联系-喜欢原则,以此告诉了大众一条非常实用的人际交往的妙招:如果你希望保鲜一段婚姻,那么你和你的伴侣都要把你们的关系和美好的事物联系起来:浪漫的晚餐,海边的漫步,纪念日的一个惊喜等。 而仪式感也许就是将美好赋予生活和伴侣的最好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讲,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晓风残月,曲岸流觞不是多情的矫揉造作,也不是附庸风雅的刻意,更不是名门望族繁文缛节的风俗,相反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生活和彼此的尊重! 仪式和仪式感最大的区别是,仪式通常是低频次的活动,带来的体验也是暂时性的,而仪式感则更接地气,带来的愉悦感却具有持久性。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步入中年的夫妻,大多性生活质量不高。但丈夫仍然会每天锻炼身体,让性生活尽可能变的和谐。同时每次云雨之前,妻子也仍然能不怕麻烦,涂上眼线,打上粉底,画一个淡淡的妆,穿一套内衣和内裤。整个过程中,调情,爱抚和高潮都按序而来。虽然没有了年轻时的激情澎湃,但这些细节都在向对方表明:岁月流去,我依然爱你。 这就是仪式感的意义所在:只有用庄重和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看似无趣的生活,才能发现生活真正的乐趣。 《北京遇上西雅图》里的这句台词,曾让无数人感动。 他也许不会带我去坐游艇吃法餐, 但是他可以每天早晨都为我跑几条街去买我最爱吃的豆浆油条。 仪式感与金钱无关,与权利无关,更和地位无关,它是关乎内心深处的爱。 过上有仪式感的生活也许可以从做一餐美食,过一个纪念日和穿一套内衣开始。最后把王小波曾说过的一句话与大家分享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参考文献: http://faculty.uncfsu.edu/tvancantfort/Syllabi/Gresearch/Readings/A_Aronson.pdf |
我是个从小到大都追求仪式感的人。 小时候每次跟爸妈怄气,我都会拿几粒饭跑到屋檐下,把饭粒放在地上,愣愣地等蚂蚁过来搬。在饭粒被搬走之前,我哪里也不会去,也绝对不会进屋道歉。谁要是过来拉我,我就会崩溃大吼。 每次当我把白色饭粒放在地上,它们就被我当成了内心深处那些不开心,在蚂蚁们将它们搬走之前,我的不开心就会一直在。等蚂蚁们将它们搬走,我才会心满意足地起身抖抖自己发麻的腿,进屋对爸妈笑一笑。 小时候养的狗被车子碾死或者掉进粪坑里淹死,我一定会不顾家人的阻拦和旁人的目光,将它们或破碎或肿胀的尸体拖到屋后挖一个坑埋了。埋了后我还会在它们的坟边种一株不知名的植物。然后在坟边坐一会。 在完成整个仪式之前,我内心深处的自责和愤怒根本无法排遣。但在完成仪式之后,那株植物活没活,我为它们立的那个小小的石碑能竖多久,我都不会再关心。当我在它们坟边沉默地坐着,坐到在心里说出那句“再见”的瞬间,我就会将它们彻底放下。 再大点,跟姑娘相处,分手那就必须要说分手,在一起那就必须要说在一起,我做不到暧昧,做不到藕断丝连,一切感情的开始和结束,我都会想要有一个简短但郑重的仪式。 记得几年前跟一姑娘异地恋,由于种种原因,她发消息突然说了句以后别联系了。我打电话她不接,发消息她不回。于是我连夜坐车赶到了她那里。早上她开门时感动坏了,但那时年轻气盛的我直接忽略她的感动,傻逼呵呵地说,我来没别的意思,就是想听到你明确地说分手。她愣了半天,然后用力地甩上门说,脑残,分手! 哪怕是跟某个姑娘第一次进行不可描述时,甭管当时日光多好,月光多好,天阴得多好,床有多软,地有多硬,车有多宽敞,野外多荒无人烟,我们之间情有多浓,在掏家伙之前,我一定得问一句,你会不会后悔。 在得到肯定答案之前,别说精虫上脑,就是精虫都从七窍化作蝴蝶飞出来了,我也不会进行下一步。我不屑证明所谓的真诚和坦荡,也不是要一个承诺,我就是觉得,我得需要一个首肯或者命令,才能保证自己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不然说几分钟?)可以心无旁骛地醉心享受。不然,我就会觉得自己是在强人所难,乘虚而入,不干不净…… 很久以前,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追求仪式感,因为以我的性格,我是反仪式才对。毕竟生活中大多数有明确指向的大型仪式,对于参与人员都会从内在精神到外在行为有程度不等地强迫。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要求人虚伪。而我最烦的就是无意义的虚伪。 可后来我渐渐发现,生活中实在有太多太多的事发生时毫无预兆,结束时无迹可寻,就像一条没有源头没有去向的河流。而向来追求简单、清晰的我,为了能从那种混沌的状态中抽离出来,就必须在事情开始和结束的瞬间为自己设计一些仪式。 我可以不知道一件事怎样开始怎样结束,但我可以通过一个又一个仪式告诉自己,我对于那件事的参与,何时开始,何时结束。只有这样,今后缅怀这段往事时,我才能清晰的从一个端点抚摸到另一个端点,而不是混乱和无限。 河流从哪里来,去向哪里我或许永远搞不清楚,但我必须记得自己何时抽刀斩过。 而最重要的是,我可以从一个又一个仪式中获得重新掌控自己情绪的激励。看到饭粒被蚂蚁搬走,我就知道不开心迟早会消失,我得快乐起来;看到黄土将自己的宠物覆盖,我就知道悲伤必须转化为怀念;看到姑娘说在一起、不后悔、分手,我就可以从她的语气和眼神中获得付出的勇气、全身心献出的虔诚、斩断情丝的决心。 我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一种情绪而不波动,但我控制情绪转化的能力约等于零,如果不借助任何外力,我郁闷就会一直郁闷,我开心就会一直开心,我疯了那就一直疯了,只有当我完成某种仪式,我才可以从一种情绪迅速转化为另一种,与当时身处的环境更协调。不然,在葬礼上笑出声来这种事,不知道还会发生多少遍。 也是写到这里,我才突然明白,为什么村里那个被儿子接去城里的老头会说,我在城里养了只公鸡,不是为了吃,就是想听它早上叫一声,告诉我,该醒了。 谢谢—— 一个小仪式,告诉自己,这个回答,写完了。 |
仪式感不等于刻意和做作,它是一种根植于人类内心的需要。 对我们来说,生活中的很多改变都是很困难的。大到要接受亲人的离世,小到早晨要起床开始工作。这样的转变或多或少,都需要我们进行心理上的调整和适应,需要一个过渡的阶段,而仪式感就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这个过程。 比如,毕业典礼就是一个仪式感的体现。在我们即将步入下一个阶段时,我们面对着未来的不确定,心底总有几分恐慌和担忧。因为我们没有办法预知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感觉自己似乎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而此时,某些仪式就能让我们更好地面对这一切。 尽管宣誓、丢毕业帽、拨帽穗这些行为并不能立马实现我们自我身份的转换,也无法带来确定的未来,但这些仪式都在提醒我们改变的发生,让我们做好告别过去、迎接未来的准备。同时,仪式上的那些优秀老师或校友的讲话,同学间的互相鼓励,都让我们更加坚定,减缓对不确定性的焦虑。 所以,真正的仪式感是可以给人带来心灵力量的。仪式本身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它像是一个催化剂,帮助我们一点点前进。 当然,这样隆重的仪式并不多,常常出现在非常重要的人生节点上。而这样的仪式感泛化到生活中,就有了更多细微、更多维度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常见的一些例子以及它们带来的好处吧: 仪式感帮助我们做好准备 有一个专门的工作空间,在开始前磨一杯咖啡,将桌子收拾整洁,这些都是我们在对自己释放“我要开始工作了”的信号,来帮助自己进入状态。从这种角度来说,上班也是一种仪式感的体现。当我们一起跨年倒数,我们也是在让自己接受: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马上就要开始了。 2. 仪式感帮助我们缓解焦虑 研究表明,当人们在压力状态下,更容易进行一些重复性的行为(Lang et al., 2015)。我们的大脑每一刻都在预测着下一秒可能会发生的事,运用以往的经验来应对可能发生的情况。然而,当改变发生得太快或者我们以往的经验不足以应对时,我们就会感受到焦虑。因为仪式性的行为(比如定期打扫房间,在每次期末考试前饱餐一顿)往往是可复制的、按部就班的,也是可预测的,就也可以缓解我们的焦虑水平,让我们对生活恢复一点点掌控感。 3. 仪式感是对生活的品味(savoring) 每一个瞬间都是转瞬即逝的,而“仪式感”可以让此刻这个瞬间慢下来,放大我们的感知。心理学家Kathleen Vohs发现,即使是过生日时吹蜡烛和唱生日歌这些小小的举动,也会让我们认为生日蛋糕比实际中更加美味。正是因为有了仪式,才让我们感受到我们是生活的参与者;当我们只是旁观者而不作为时,仪式所带来的好处便大打折扣了。 4. 仪式感可以带来意义感 大多数的“仪式感”并不是招摇过市,而是在每天的生活中不断重复的。当我们践行着自己的仪式感时(如在阅读时记录书摘,化个喜欢的妆容),我们会体验到意义感(Heintzelman & King, 2018),而这种对生活的意义感也是积极心理学定义中必不可少的幸福要素。 5. 仪式感可以促进关系 除了个人的仪式感以外,家庭的仪式感也对我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一项对近50年家庭仪式的研究发现,家庭中的仪式对婚姻满意度、青少年自我身份认同、儿童健康、学业成绩以及家庭联系都有着相关性(Fiese et al., 2002)。家庭聚餐、拜访亲戚、过新年,这些仪式的背后都是我们与家人的联结。当我们身心投入在同一活动中时,我们的脑中也会释放内啡肽,促进我们与他人的信任与关系建立(Lang et al., 2017)。 6. 仪式感能带来身份认同 仪式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能够把人们联系在一起,并给他们的世界赋予意义。它帮助我们回答“我是谁”——无论是升旗仪式还是清明祭祖,仪式让我们感受到我们属于某个团体的一员,是与这个团体里的他人有着紧密的联结的。每一次的仪式,都是我们寻找与确认自己身份的过程,当我们不断把新的身份整合进我们的完整的人格之中时,便形成了“我”的意识。 仪式感就像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载着我们的愿望与需要。 以上~ 参考资料: Fiese, B. H., Tomcho, T. J., Douglas, M., Josephs, K., Poltrock, S., & Baker, T. (2002). A review of 50 years of research on naturally occurring family routines and rituals: Cause for celebration?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6(4), 381–390. Heintzelman, S. J., & King, L. A. (2018). Routines and Meaning in Lif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5(5), 688–699. Lang, M., Bahna, V., Shaver, J. H., Reddish, P., & Xygalatas, D. (2017). Sync to link: Endorphin-mediated synchrony effects on cooperation. Biological Psychology, 127, 191–197. Lang, M., Krátky, J., Shaver, J. H., Jerotijevi?, D., & Xygalatas, D. (2015). Effects of Anxiety on Spontaneous Ritualized Behavior. Current Biology, 25(14), 1892–1897. 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 女生心里的成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什么样的人活得最幸福? 如何在生活中做一个温柔的人? |
@Jacob Liu 谢谢有意思的邀请。 这里讨论仪式的好处有哪些。我的猜测是通过人为制造环境信号进入特定情绪状态。 仪式感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大概有以下几类: 1. 缓解悲伤:亲友去世时的葬礼(分成好多个阶段),大型灾难后的纪念日默哀等。 2. 庆祝节日:题目描述中提到的倒计时、装饰等。过生日时,要有一个“惊喜”,要有蛋糕蜡烛,都是仪式。 3. 避免厄运/带来好运:很多大大小小的迷信。例如运动员在比赛前的各种奇怪习惯。 4. 其他:常见的还有宗教中的仪式,社交场合的仪式,公共活动的仪式等等,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仪式是习惯的一种。神经科学对习惯的研究指向皮层-基底核回路中的学习作为其主要机制 (Graybiel, 2008) 。同样或类似的神经回路可能参与了单个习惯性动作(mannerisms),行为习惯(habit),习俗/仪式 (ritual),以至成瘾性行为与强迫性行为等的习得和维持。而这一回路的主要学习机制之一是强化学习 (reinforcement learning)。 |
|
研究指向皮层-基底核-皮层回路为习得性习惯的神经机制。在逐渐获得新习惯的过程中,奖励不断强化特定的运动序列,并使得运动序列被“组合/chunk”为习惯。来源: Graybiel (2008) 强化学习和情景 动物行为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是在不同的条件(情景 / context)下,动物倾向于执行在该条件下最有利的行为。人类也不例外。但是情景是什么呢?仪式除了作为一种习惯,同时可以被看做一种人为制造统一且可重复情景的努力。例如每年新年的倒数都越来越像,一个朋友圈子中的生日聚会也会变得彼此相似。当情景一致时,就容易产生一致的行为和情绪反应。 仪式和情绪 仪式本身也具有调节情绪的作用。Norton 和 Gino (2014) 在一次实验中研究了哀悼仪式对赌博失败后心理状态恢复的作用,发现不管是旧有还是新学的仪式都有助于从赌博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恢复控制感)。这类似于各种文化中都存在的个体死亡后的哀悼仪式:尽管具体仪式千变万化,失去亲人/朋友后的哀悼仪式似乎总是有助于生者从“无常”的阴影中恢复过来。 人类学的角度 以上主要是从个体的心理学角度分析。对于仪式在社会中的起源和作用,人类学有许多理论。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维基上的总结 [3]。 [1] Graybiel, A. M. (2008). Habits, rituals, and the evaluative brain. Annu Rev Neurosci, 31, 359–87. [2] Norton, M. I., & Gino, F. (2014). Rituals alleviate grieving for loved ones, lovers, and lotteri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3(1), 266–72. [3] Ritual - Wikipedia |
这个题目非常好,好就好在题主并不是问仪式,而是仪式感。看到这么难得好的问题非常开心,小可不才,试答一二,抛砖引玉。 其实『仪式』是一个太宽泛的词,其实包含了很多各种各样的仪式,并不是只有『冠婚葬祭』这些大礼,还有许许多多的小礼。 举个例子,我们想象一下,在格斗对决生死之战中的一个人,面对强敌,会是怎样的一种场面?
大家都看出来,这是某种武术架势。如此郑重地作出这个架势,并不能够对敌人造成实质的伤害,那么人为什么需要这么郑重地认真地做这样的一个动作呢? 其实,这也是仪式。 人,藉由这种仪式带来的仪式感,来给自己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 这种自我暗示能够使自我变革,把自己的专注力、反应能力、运动能力迅速提升。 决斗并不是人人都有的经验,那么举个再平凡点的例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投飞镖的时候试过闭眼,深呼吸,(可以再祈祷几句求神明保佑),再睁开眼,然后发现几米之外的靶子看得更清楚了? 你的身体你的眼睛并没有因此产生变化,也没神仙附体(至少我觉得没有吧……),是因为在这个小小的仪式中,自我暗示,让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五感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更加敏锐,所以感觉自己看得更清了。仪式感,暗示你必须要认真地去对待这件事。 所以人需要仪式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需要某种自我暗示,有的暗示自己要更认真,更专注,要更快,要更高,要更强,要自我变革,让自己能够生存下来。 当然,仪式感,并不是总是能够产生像决斗的时候那样强烈的自我暗示的。 |
印象中,过年前很有仪式感的一件事就是看奶奶数钱。 不同于年轻人那种手指翩飞间一张张纸币迅速翻过,只是麻木的再口中默念,增加数字。 奶奶更多的是小心翼翼的拿出一个用手绢包裹好的方块,逐层翻开,于是一叠红色的钞票就出现在手里,左看看右看看,接着再开始数起来。 她总是一只手拿着那叠钱,另一只手慢慢逐次从里面拿过一张,显得很郑重。 偶尔也会有几张能有幸被她反复端详一阵,继而放到一边的桌子上,而不是手里。 那是因为,奶奶在一张一张,把里面的新钱都挑出来,留作过年给孩子们的压岁钱。 小时候过年最开心的事就是能拿到压岁钱,而更让人欣喜的莫过于能拿到一叠崭新的钞票了。 那时候总是会揣在兜里,等回家后一个人躲在房间又拿出来数几遍。 不同于旧钱那种软软的手感,好像失去了斗志的士兵,泄了气一般的软塌塌,还纵横交错着褶皱的纹路。 新钱的手感是很硬的,双手抓住钱的两边,稍一用力,便会“哗哗”作响,仿佛在骄傲地宣告着自己的不同。 小孩子似乎对新的事物有种特殊的偏爱。 记得有个实验,早在不会说话时,我们就会选择一张完好的白纸,而不是由折痕的那张。 喜爱新的美好的完整的事物是一种近乎于本能的能力。 所以你看,我所说的一见钟情,并不是骗人。而是因为你美好如崭新的白纸,让我近乎本能的靠近。 吃年夜饭时,奶奶拿出两个红包,我一个,哥哥一个。她说,“我挑了很久的,都是新票子呢!” 爸爸开玩笑,“哎呀,有什么区别嘛。再新的钞票,一百块也不会变成一百零一块呀!” 大伙儿也笑,“再说了,去银行柜台跟他们说你要新钱就好啦。不用自己挑的。” 奶奶就不知所措地搓搓双手,不好意思的跟着笑,“也是哦!” 我其实是很喜欢新钱的,尤其是奶奶挑出来的新钱。 于我而言,小时候看奶奶数钱,是过年前必须得有的一个流程。 忙忙碌碌的一年终于过去,拿着辛劳所得的钱,细数一遍,再挑出里面最新的那些,寄以对来年美好的期盼。 新钱并不会使这张纸币的实际价值变得更高,但它代表着跟过去的所有旧的东西告别,用全新的心态迎接新的一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再在意像挑出新钱这样的仪式感。钞票,钱,只是一个个数字。我们开始像大人一样,麻木地看着数字增加,再也没了那种欣喜。 那是一种怎样的欣喜呢? 是除夕前总会早早地把过去一年的遗憾都写下来,再在除夕夜十二点时,将它们跟烟花一起烧掉,决定就那么忘掉所有的不好。 是除夕那天晚上,才好不容易能装作群发的样子,给暗恋的人发新年祝福,却迟迟没有收到回复。大哭了一晚,醒过来,想想又是新的一年,没什么大不了,于是决定就把那当作美好的回忆。 是拿着压岁钱,心里暗喜到爆炸又不能表现出来,故作淡定。可同时也期待着,千万别被压岁,要一下子就长大。 仪式感真好,让我们笑,让我们哭,让我们一下子长大。 可长大真不好。 我们再不是那个会跳着蹦着,转过身偷偷数好几遍,为新钱欣喜的人,也不再理解老人对于新钱的执念。 他们该是在一个个夜里,在昏暗的灯光下,戴着老花镜,一张张仔细端详,一次次熬到深夜,才挑出来的。 总说,老人其实是跟孩子最像的。 所以,我想,他们只是跟孩子一样,本能地辨别出新的才是最美好的最令人向往的,于是想把这都挑出来,送给你。 而这个过程的具体体现,就是仪式感。他们需要仪式感,来郑重其事地表达内心从不曾说出的那些话。我们其实也需要仪式感,来感受爱,以及放下一些东西。 只不过,我们总是在泥泞中模糊了双眼,以至于看不清崭新的美好,只是说着诸如“价值”“价格”的词。 人是矛盾的,也是奇怪的,尤其是在分不清到底是当个孩子更好,还是用成人思维更好的时候。 可我到底是希望你爱我的,就如爱崭新的美好的白纸。 就如我爱你。 |
|
——— 公众号:2046旅店 私人微信:CherryBeici 希望你来,也不遗憾你离开。 |
爷爷是一个需要仪式感生活的人,不看见仪式心里不踏实。 去世的前三天,也就是年三十晚上,爷爷拗着全家人要去唱戏,奶奶一直嘟囔:“歇着吧,非得折腾呐。” 爷爷回望一家人:“我若不在此时尽兴唱一嘴,恐怕再无机会走动,聚齐这一家人。” 借到县里戏台班子后台,攒了一身戏服,爷爷要给全家唱一段秦腔。 爷爷穿着奶奶做的深蓝色棉袄,胸前和袖口颜色已经褪淡,衣摆一颗纽扣掉了,线头垂在空中。 他只套了一身黑黄相间的褂子,软塌塌的,后背佝偻的厉害,套着一身大褂,面露难色的试图挺直脊背,身子颤颤巍巍摆动,看着费了不少事,大爸起身要去扶,爷爷不肯,只好让他去。 爷爷先小步来回踱着,然后开腔,两句罢,左手先于脖子处悬停,右手齐与胸前,刚劲有力,两手随着嘴里的腔调颤动,又一句唱罢回身探出脚时抬的太猛微倾一下,腾然只晃了晃便重找回了重心。 我第一次听着不懂的秦腔,莫名泪扑簌簌就下来了。我赶紧仰着头,怕爷爷或者其他人瞧见。 我再看爷爷时,他眉角上扬,双目圆睁炯炯有神,指节蜷曲,铿锵有力,焕发着一股逼人的英气,后面时声音已经底气不足,略微嘶哑,费力的咳了三下,人一下子就疲了。而后满意的摆摆手。大爸和奶奶忙不迭的搀过来。 他笑的很轻:难得,聚齐了,听我唱完,回吧。 期间我摸了摸爷爷的手,凉凉的。 大年初一一早,爷爷就把孙辈都撵出去串门,我们穿着新衣拿压岁钱(我们那没成家还会给压岁钱)。 爷爷说:过年如果没有了串门、穿新衣、压岁钱这些仪式,年味就没有了。 大年初一晚,大爸作为长子带着4个长孙一个长孙女一起依次站开,每人数了20XX响鞭炮提着,我们穿着红衣等爷爷点火,爷爷缓慢挪动身子,拿着火捻去点着,噼里啪啦响完,爷爷竭尽全力喊了一声:都回来了,吃饭,过年。 坐席上,五妈的女儿依偎着爷爷,我挨着奶奶。敬完头圈酒,爷爷开始缓慢而略显吃力的讲一些陈年旧事,大爸和三爸频频点头,爷爷言谈中自觉亏了我爸。 当年爷爷撵父亲时,父亲匍匐在地上对着爷爷五体投地,磕了三个响头才转身离开。 父亲当时成婚没几年,敲定进疆的念头后,就一路上父亲护着母亲, 母亲抱着我,一家裹着细软千里奔徙摸到了新疆兵团屯垦戍边,从此扎根大漠戈壁二十余年,不舍昼夜。 再后来,膝下五个子女先后出外谋生,家里就剩爷爷独力支撑了十余年。 而父亲17年没有回去过,期间只有我和母亲去看望过爷爷。 大年初二,爷爷就走了。 早起时奶奶推爷爷的肩膀,不动弹,探着身子越过爷爷看了一眼,他手捂着一沓红包,爷爷给我们每人包了红包。 奶奶没说话就逐个去喊起我们,奶奶说爷爷的枕角湿冷,大概在夜里哭过。但走的并不匆忙。我们回来前一个月,已经气若游丝。 爷爷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别无所求。死亡沉重的冲淡了其他一切,一切回到最初的纯粹的形态。告别却是无期的。我这才算明白人早晚某天会离开,无论是否作好离开的准备,或者是否放下了所有不舍的念头。然而,离开前,我们看见了爷爷特别的告别仪式。 这个午夜,或许爷爷走得很安静。在乡村的老屋里,他枯稿的身子安静地躺在那里。恍若隔世。现在算是明白,爷爷那几天的精力充沛即是回光返照,也是了了内心的念想和牵挂,走完生命的最后仪式,郑重告别。 不几日,爷爷要下葬了。 傍晚落日的余晖泼在父亲的身上,他咂一口烟卷,在大门口时而依着门框,时而一言不发的来回踱着步子,有半个小时,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可以想象父亲面颊的抽搐和内心死灰般的痉挛。 然后父亲在大爸递过来的一张纸上擎着笔签了字,文盲的他到现在只写得自己名字这三个字,虽然字迹歪歪扭扭,但一笔一划力透纸背。 这一晚,大爸和三爸也在屋外走来走去一整夜,脚步和身心一样沉重疲惫。棺材封钉的时候,我没有看见爷爷最后的脸。只听见一锤一锤的钉响尤敲在我悲恸的心上。 唯一有区别的是,钉钻进棺木身,似让人感到切肤之痛。而这个仪式,敲打的却是我和父亲的灵魂。 我记得那天下了很大的雪,寒冷刺骨。这个冬天,似乎雪特别多,下了好几场。灰色的寒冷浸染在斜阳中全是风,透凉。一片素白的世界压抑着冬季里的枯树、荒草。在爷爷的坟前。半晌。不知所措。眼睛静默地盯着已经修砌好的坟。叩完最后一个头,从地上站起来,拍了膝盖的土,叹了口气。隐约眼眸深处的火光完全被夜幕吞噬,转身离开。心惶惶然沉下去。 我们已经呆了些时日,奶奶接到了三爸处住,我们暂居在四爸处,五妈把老屋上了锁,锁住了一些过往。 有一晚寒冷拥簇着身体,而后陷入睡眠,梦里海水倒灌退路,潮水瞬间灭顶;梦里大雪苍茫的天空亮了起来,白色漂亮地破成碎片;梦里落晓薄凉,尘埃缠绕寒意从脚底窜遍身体,不多久就醒来,抱着自己默默地喝水,微微发黄的灯光,带着一身的疲惫。 谁也说不清为何会产生那样一种致命的从土壤里连根拔起的无助失落感,令人窒息。 第二晚又梦见爷爷,一个梦境他的面容有些吓人,感觉好遥远,我直想逃离。再一个梦境,爷爷看上去和蔼可亲的,笑容可掬。我们好多人围座在一起吃饭,吃得很开心。第三个梦境里的爷爷像平常生活中一样安静,却看不见脸。 归程的火车上,父亲很疲惫。黝黑的脸上沟壑纵横,手指蜷曲,习惯性的钳着烟卷眼神呆滞。 抵达乌市时,母亲商量着要给父亲买衣服,父亲摆摆手说:不要了,身上就是几年前的衣服,穿着舒服。 但我知道他身上的西服是四十岁那年托人买的,并不合身。如今父亲五十出头,佝偻着身子,西服已经撑不出四十岁的样子。 高考前家长动员会,父亲昂首挺胸,换上自己最喜欢的衣服,欣然前往。老师在夸我成绩好时,父亲不卑不亢起身向周围家长抱拳头。 四月的一天,匆忙赶了三十里路来学校给我送东西,下地的破衣衫未来得及换,泥腿上还有两处补丁。老师看到让他进去,怕给我添麻烦,他把东西转交给老师讷讷的说:不进去了,我这个样子给人看见了,我怕同学笑话他。在父亲看来,孩子的事情必须亲力亲为,不枉赶三十里路专程来送,也是对老师的尊重。 高考完的夏日,我常常骑车去一个小河边。坐看日落,时间莫名其妙流走一大片。回去时偶尔和父亲讨论对待人生的态度和生活的困惑。他能够告诉我一些什么呢,无非就是心里坚持拼了命与这个不属于我们的世界对抗。 六月的某个夜晚,雨下起来,屋顶的吊扇呜呜的转着,那样安静祥和,父亲陪我坐在屋子看填报志愿的书,院子的树叶子落光又长出新叶,地下积了厚厚一层,踩在上面噼噼啪啪。这两棵树老了,父亲也老了。生的意义存在很小一段时间里,而时间永远没有尽头。 七月录取通知到了,我坐在院子里看菜园的一排向日葵在温和阳光下很美,下午父亲带我去看南山遍野山花烂漫,在山腰坐下来给我讲98年自己去武汉一个镇子打工遇上发大水,躺在漆黑屋里木床上,睡不着觉。听得屋后哗啦啦的水流声,屋里漏下的水在盆里哒哒声响。万一大水把屋后那块巨石冲出来,把房子砸倒,不知如何是好。 多年以后,他想起这一切来,仍旧觉得不真实。光着脚在炙热的碎石地上奔跑。一个人在荒郊野外过了一夜,听了一夜自然的声音。日落时分醒来,睁着朦胧眼睛茫然四顾,在无数个组成他生命的日子里,他有自己的世界。 如果把死亡算作爷爷人生的最后一场告别,我想那三天他完成了自己对家人的告别仪式,找回了自己的庄严,内心安静的走了。 后来,电话里奶奶总说起爷爷: 年轻时爷爷总是穿戴整齐,刮胡子,弄头发,绝对不会邋遢出现在公众场合,他让在场的其他人觉得自己受到了认真的对待; 爷爷在世时会在每个月末穿着军装,换上不搭的靴子,夹着一个破旧公文包绕着山下走一圈,对他而言,这仪式至关重要。 以前一家人吃饭时,我爸喜欢在碗里扣上菜,就要跑出去疯,爷爷会厉声叫住,盯着五兄妹坐在一起才吃饭,一心一意地吃晚饭,就算是再平常的小事,带着仪式感去做,就成了教养。 奶奶还发现爷爷写了很多信,企图向儿孙辈诉说什么。他希望这样无论是寄出去还是放起来都是一句问候,因为生活缺乏必要的仪式感,无儿孙绕膝,生命中一些特别的瞬间就这样被错过了,父辈们只顾匆忙赶路,心不在焉地生活。每个人的生活变得喧嚣,杂乱,无序,甚至沉沦。 我会时常想起一家人坐在灰暗的光线下,我看着爷爷弓背踱步,像完成一个仪式一样,字正腔圆的唱着秦腔,心里暖流涌动。 那一刻他泰安自若,忘却了过往几十年的纠葛恩怨,家事琐繁。 这场仪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对一件事和一些行为的认同感和主观感受,它将如同信仰作为我的精神内核,支撑肉身在艰难生活中走下去。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是不够的,还要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这样才不枉来过一遭。 写下这些时,望向窗外的景致眼睛有些模糊,路上有碎碎念的穿行走贩在暖黄色的灯火中。 别人的家事是开不了玩笑的,你麻痹这都不懂?那些评论留言什么看故事的、设定角色不好、编的……请自重。 这是写我父亲的—— 有哪些电影 / 电视剧 / 书籍是你时隔多年以后才懂得和理解的? - 左撇子的回答 ——完—— 微信&微博:一生莫白三世无二(yishengmobai) |
现有的日子太苦太不好看,需要“仪式感”来美化日常琐事。 比如说,刷鞋很平常,但打着“2016年最后一次刷鞋”这个旗号就有仪式感了,叫“刷最脏的那双鞋,不能把风霜尘土带到 2017”。 看电影很普通,但告诉自己看的是 2017 第一场电影,就可以进阶为“2017 第一次观影,用一部九分高能片炸开 2017”。 好苦。 PS:喜欢我们的话,可以来玩好奇心研究所微信公众号:搜索QLab42 或者 “好奇心研究所”就可以啦! |
- 在马达加斯加岛上,有一个特殊的节日。 每隔一段时间,他们就会把先人的尸体挖出来。然后…… 他们会抱着或举着先人的尸体——跳舞。 跳完再把他们的尸体埋回去。然后过不了多久,再挖出来,大家拉着小张死去的奶奶,拽着赵寡妇死去多年的老公,扛起李大娘那年少早殇的小儿子,跳拉丁,跳芭蕾,跳鼓子秧歌。跳完就埋回去,埋完就再挖,挖完再埋,埋完再挖…… 可想而知,如果我们是那些死去的人的话心中会是何等的卧槽。 然而这在马达加斯中部高原很常见,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用来纪念逝去的亡者的很严肃的仪式,而且举行这个仪式的过程也是非常的纷繁复杂,必须要族长亲自开棺,还要把骸骨放在处女的大腿上。 他们认为,这种仪式能够加强生者与死者的联系。 这个仪式在我们看来可能会有些滑稽,或不能理解。 其实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个真相:所谓的“仪式感”也许其本身就是有些滑稽的,在不明白这个仪式感意义何在的人看来,仪式的确就是很可笑、也毫无必要的。 所以,仪式感的本质就是——自欺。 不用着急反驳,不妨听我一言,换个角度来看待,仪式感到底是什么。 1. 仪式感在本质上是由四种感觉组成:特殊意义感,确定感和由确定感带来的安全感,高价值感,自我认同感。 特殊意义感是人类的仪式感之中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要素,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仪式之所以被举行,其本身就是为了获得一种特殊意义感。 大到开国举行典礼,古代新皇继位的大典,小到一家公司的开业剪彩,一个小孩出生的百日宴。 甚至是向年长者鞠躬,达成合作后握手,这些其实都是仪式的一种。 弯腰这个行动本身并无意义,是人类赋予了它表示尊敬的意义,所以人们才会对有威望之人“鞠躬”; 把一顶帽子放在一个人的头上这一举动也不过平淡无奇,只不过是人们赋予了它象征王权的意义,所以“加冕”这一行为才会被举国重视。 从某种角度而言,绝大多数的仪式的举行,其本质上只是为了令人们能够体会和感受到一种意义感。 也就是说,重点是在于仪式所带给人们的感觉,在于仪式所象征的意义。 仪式本身、仪式中的举动、仪式中的物品等,这些并不重要。 比如说:如果人类自古就将新皇当众脱光在大殿中行走三圈视为登基所必须的仪式,那么当人们看到露出下体和屁股,一脸严肃的绕着宫殿行走的准皇帝时,也必然会感觉到一种肃穆; 或者如本文开头所言的围着死者的遗体跳舞代表着对死者的思念,那么马达加斯加岛的居民在抱着他死去的爷爷跳舞时也会感受到仪式所带给他们的意义感。 在我们看来,马达加斯加岛居民的这种仪式很滑稽,很无厘头,是对死者的不尊重; 新皇登基时脱光了走三圈也一点儿都不肃穆,反而会很有失庄重。 但如果我们也从小在马达加斯加岛或者那个习惯新皇登基要脱光光的国家长大,那么我们就也能感受到那种仪式所带来的意义感了。所以说仪式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赋予它的意义,和它带给我们的感受。 仪式可以令人们觉得一个制度很庄严、感到一个宗教很神圣、认为某个人死的更悲壮,等等。 总而言之,各种各样、各方各面的仪式能够为人们的各种行为赋予一种意义感,这种意义感令人们可以产生一种可以超脱于平常生活的幻觉和快感,令我们感觉自己的一些稀松平常的行为仿佛也可以达到超人的效果。 而这一切归根结底,其实仪式并无法影响到外在的存在和当前的环境,它只是能影响到我们自己内心的感受罢了。 所以并不是宗教很神圣。 而只是你“觉得”它很神圣而已。 2. 人类总是喜欢那些确定的、明确的事物,而不喜欢未知的、不确定的、不明晰的事物。 所以无论怎样的事情发生,人们总是可以给出一个看似很合理的解释。 当人们在面对他们未知的、无法分析、理解不了的事物时,他们就会感觉到恐慌,一种本能的对“失控”的畏惧会不由自主的攫取他们的心灵,但当他们得出“女朋友离开我是因为我对她不好”“这次没考好是因为水逆”“考不上大学是因为我五行缺土”这种结论时,他们马上就能获得一种安全感。 因为,当人们感觉“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时,他们就能感觉到一种对事物的掌控感;如果他们不知道原因,就意味着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不知道问题该怎么解决,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人类最大的恐惧就是:未知。 而世界如此之大,人们未知的事物如此之多,可以说,对未知的恐惧是贯穿绝大多数人类一生的恐惧。 为了应对这种无法避免的恐惧,有一种方法就是,给自己未知的事物一个解释。即便这个解释并不一定正确,但只要能够说服自己、或者说人们自己认为是正确的,那就能够给予人们一种安全感。 那么仪式又是如何给予人们确定感和安全感的呢? 很简单,自我暗示。或者直白的说也就是,自欺。 考试前给考神烧香,上战场前用心把刀擦得更亮,比赛之前深呼吸默念“拉面神保佑”,贪官收了贿赂后去拜如来佛等等,这些,都是为了通过这些仪式来安慰自己。 也就是通过这些仪式,来幻想会有一股无形的力量保护我们、支持我们、帮助我们,从而减轻心理的压力。 我们原本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考好,通过幻想考神的光芒照耀着你,于是对于考不好的担忧也就被抵消了; 我们原本不知道受贿会不会被查到,通过幻想如来佛帮你消灾,于是对于被查的焦虑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这在本质上就是通过:增加你对未来的某一种推测的确定感,从而抵消或缓解你的由恐惧带来的各种情绪。 对于考试、比赛等这种可以通过自我暗示来令自己发挥的更好的事情而言,仪式感的确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而对于受贿是否被查、别的男人会不会追你的女朋友等这些在你控制范围之外的事情,通过仪式感、或者说试图通过任何方式,来控制这些事情、和你对这些事情的感受,那就无所助益了。 3. 这杯水乃是来自几千耶稣洗过澡的小溪,经过七七四十九日,三百六十四个少林寺持证上岗的和尚诵经加持,由武夷山爱德华·诸葛道长亲自主持的法事,经过中科院权威检测,富含三十六种矿物质,具有抗癌,防摔,治脱发,专生男孩的功效。 喝水睡前,必须沐浴更衣,静坐半小时,点上龙涎香,放在紫檀木的桌子上,旁边要有四个处女负责撒花,必须连撒半个小时以上。 喝水时,必须一口刚好喝下30毫升,缓缓咽下,感受水中纯净的能量在你的全身逐渐散开。 喝完后,要对着水杯三扣六拜,然后贡在家里的电视机上每日参拜。 这样的一杯水喝下去,恐怕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非常的牛逼吧。 当然这个例子举的很夸张了,但在生活中,像:小心翼翼的把某人的礼物珍藏于盒子中,对某大师送的塑像天天顶礼,拜师的时庄严复杂的程序等等,这些其实都是由于仪式所带给人们的第三个重要的感觉:高价值感。 同样是吃饭喝水,在吃喝前一个会虔诚的感恩祷告和一个对美食毫无概念的人,食物对于他们而言的珍贵程度是完全不同的; 同样的一道菜,在高档的餐厅装在高级精致的盘子中,和放在乡下的菜馆粗糙的盘中,这道菜对于人们而言的价值也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仪式能够提高人们心目中对于一个事物的评价,仪式越庄重,越严肃,越体现了其更高的价值。而当人们在参加一些具有门槛性的仪式时,还能够获得由此带来的优越感。 所以有很多仪式之所以会被举行,其背后的根本目的说白了就是:彰显自己的高价值,让别人看看我有多牛逼。 4. 自我认同感。 这一点是最难解释的。因为自我认同的需求实际上是作为人类的几个精神需求的基石之一,在各个方面,各种层次上,以各种形式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追求。 也就是说,对于自我认同感的追求造成了我们在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或荣誉的追求,而仪式感恰好就是其中之一。 基于一个心理咨询师对于人性的理解,我们可以认为,几乎所有人的内心之中都有着自我怀疑的因子,这种因子会伺机而动,每当你不确定、对未来不明确的时候就会跳出来作祟。 而一定的仪式感能够令我们安定下来,幻想有神保佑也好,幻想只要把三枚硬币全都正面朝上摆在床头就能考满分也好,删掉前男友的联系方式发誓今后要独立起来也好,这些,除了你能带给我们前面所说的自我暗示和确定感之外,也还能够令我们感觉自己平静了下来,相信自己做的是对的,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从而「回归于中心」。 5. 在我看来,仪式感就和宗教与毒品一样,有着令你获得短暂的快乐、却损害了你感受真实的能力的功效。 它能令你暂时的躲过你的情绪和感受的问题,但却是通过自我欺骗和逃避问题的方式来达成。 就像你拜考神给自己增加信心,拜如来想躲过被查受贿,这些仪式能令你一时的缓解焦虑,但却会像鸦片一样令你变的越来越虚弱。下次面临更大的考试时,你可能要拜考神之外再拜个试卷神;下下次拜了所有的神都不顶用的时候,那你又该怎样面对考试时的焦虑呢? 所以还是回归真实吧。 逝者已矣,葬礼不过是来安慰生者; 幸福的生活来源于自己的创造,非鬼神之力能予; 同一道菜放在高档和低档两个餐厅,你吃出了不同的味道。要感慨的不是仪式感如此之奇妙,而是我们竟然如此之容易被骗。 一个人如果能够接受生命的全部真相,能接受存在的全部事实,那么他就不需要仪式感,因为他理解了存在的意义,他能够面对和接受外部的变化与内在的全部感受,他不需要欺骗自己。 为什么人需要仪式感? 有许多人说的冠冕堂皇,用各种高大上的概念来包装,打出各种各样的情怀与诗意。 可是实际上,人们之所以需要仪式感只不过是因为认识不到存在的真相,或是没有勇气接受存在的现实;因为内心的脆弱和行动上的无能,而要用仪式,宗教等这些东西来给自己制造一些超脱于平常的生活的自欺欺人的假象、和幻想出来的美好、庄严、神圣等这些感受,仅此而已。 - 其他回答: 为什么「道理都懂,然而执行力差」的现象如此普遍? 恋爱或者婚姻中你最忍受不了对方的什么行为或者思想? 贫穷有多可怕?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炼己者(fengxuwake) |
|
|
在齐泽克的《意识形态之幽灵》中曾经有这么一段对意识形态的描写: 意识形态信仰并非仅仅是,或基本是一种内在的坚信。作为机构的教会及其仪式(祈祷、洗礼、坚信礼、忏悔……),远非仅仅是内在信仰从属性的外在化,而是生成这一信仰的机制。当阿尔都塞重复帕斯卡的话“像相信它一样行事,祈祷、跪拜,那么你应该会相信,信仰会到来”时,他描述了一种逆动的,“自我生成”的基础具有的复杂的反省性机制。这一机制远远超出了化约主义者所断言的内在信仰对于外在行为的依赖。亦即,他的论点的潜在逻辑是:跪拜,然后你会相信你因信仰才跪拜。亦即,你对仪式的遵从是你内在信仰的表达/效果。简言之,“外在的”仪式行动性地产生他自己的意识形态基础。 显然,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认为不是因为我们有信仰,我们才去遵循这些仪式。而是因为我们缺乏坚固的信仰,所以我们才通过仪式来“欺骗”自己拥有信仰。 因此,仪式的作用,就是个体主动执行着意识形态的自我欺骗的功能。即教徒通过仪式,通过作秀的方式,欺骗自己或他人,使得自己相信自己信仰坚定。 在这里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吧,就是贪官拜佛 贪官拜佛求不出事没用 盘点那些奇葩封建的贪官 近日,深圳市政协原副主席、汕头市原市委书记黄志光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受审,公诉机关指控黄志光曾经将贪污的100万捐赠给某寺庙以求保佑,并在佛石上刻下名字供人跪拜。 除了黄志光外,还有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长期烧香拜佛,在自己的办公室布置“靠山石”,妄想一辈子不倒;巨贪韩桂芝多年烧香拜佛,苦苦跪求佛祖庇护其贪腐不被揭发 在这个例子中,贪官拜佛不是因为他先相信神佛的存在,所以他才会去拜佛。因为如果贪官真的信佛的话,那么贪官应该出家而不是贪污。 显然,贪官拜佛存在着另一种侥幸心理,即他通过拜佛捐钱的方式,让自己相信自己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因此我会受到神佛的保佑。并借由这一行动去掩饰自己长期被折磨得痛苦不堪的内心,压抑自己面对前途未定时的恐惧心理——即神是不存在的或神是罩不住我的。而我早晚都有可能被抓住。 而这实际上,就和国内某些日益阿拉伯化的回族同胞的心理是一致的。通过加强仪式感,来说服自己乃是个真正土生土长的穆斯林。而这实际背后所潜藏的并不是真信,而是借由仪式感带来的自我欺骗。而这一行为背后所暗藏心理的也恰恰是教徒的深深的不自信。 因此,由仪式所产生的意识形态,并不能简单将其指认一种盲目的迷信,以及由这种盲目的迷信,所驱使的疯狂行动。恰恰相反,这种意识形态的核心在于,主体行动上的盲信,是建立在主体内心真实的深深的不自信之上的。所以与其说,上面例子中的信徒在信神,倒不如他们就根本不知道自己在信什么,或说,他们只是相信他们自己确实在相信什么。而对于他们真的相信的“什么”,他们则对此一无所知。 |
有一年,我去河南旅游,路过郑州,得知郑州人民给子产同志修了个祠。 对,就是那个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子产。 我专门跑到了子产祠,在门口洒了半瓶可乐,犹如给人类送死老鼠的猫。 没有别的意思,就是致敬。 开一整瓶,先洒一半,自己再喝另一半,就像《无间道2》里面曾志伟纪念他老大一样。 很多年之后,陆遥遥先生去世,我也向北京方向洒了半瓶可乐。 没有别的意思,就是志哀。 仪式感,大概就是花钱做没有意义的事情,来表达情感吧。 |
|
大家认识这个卡背吗? “这可是十足的纯金!宝贝儿。” 在炉石传说官方认证的电子竞技活动中获得较高名次才能获得该奖励,或许是黄金赛中的佼佼者,或许是拿到了暴雪嘉年华积分的高端玩家,玩炉石的都知道,拥有它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人摩拳擦掌参加黄金赛等各大比赛,很多时候都是冲着这张黄金卡背去的。 只要有了这张黄金卡背,在天梯对战时都会十分引起对手的注意,被打败就想着“人家可是有黄金卡背的大神,当然很厉害呀!”打赢他能开心好久,截图保存发给自己的小伙伴们炫耀,“你们知道吗!刚刚我打赢了一个有黄金卡背的对手哎!”反正煌娘是这样的!煌娘好想要这张卡背QAQ 就拿炉石传说来说吧,黄金卡背已经是一种高手的象征,而大家对此的崇拜喜爱的感情,就是一份仪式感。偶尔你翻到这张卡背时,可能你会微微一笑:想起那天天气不太好,跟几个三五室友去打黄金赛忘记了带伞,他们全都一轮游了,哈哈,真是菜,只有我一路过五关斩六将进了128强,拿到了这个卡背,还请了这帮兄弟们吃了饭,大家玩得都很高兴,现在都毕业了,不知道你们过得怎么样?回过神来,再看看这张卡背,若有所思默默关掉了收藏。 其实很多游戏都有类似黄金卡背这样的象征物存在,可能是一个奖杯,一个稀有装备,一个分段,甚至是区别于你和其他玩家的一个称号,都会变得很不一样,让大家有在游戏中前进的动力,增强游戏乐趣。如果没有这些一目了然的东西来提醒大家,没有了竞争意识,游戏实力就变差不少。 你不记得你第一次lol五杀是什么时候,五杀勋章会记得; 你不记得你第一次上传说是什么时候,传说卡背会记得; 你不记得你第一次500胜是什么时候,金色头像会记得; 你不记得你第一次jjc12胜是什么时候,光铸钥匙会记得…… 人生大抵也是如此,在经历的时候也许并不会察觉,但事后你才明白,这些一件件或大或小的事情都是里程碑,堆积起来就是你丰富多彩的人生啊。我们需要仪式感,不仅是对你获得成就的一种肯定,更是能让你总结经历,能收拾好自己重新走上更好的路~ |
|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心理咨询 最新文章 |
为什么表达出跟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态度的时候 |
最爱的人离开了,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
如何评价mbti圈子? |
正常人和精神病患者的思维区别是什么? |
能否描述一下,各tp装fj大概会是什么样子? |
世界上最公平的是什么? |
什么叫做真正的释怀? |
为什么大家都很瞧不起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 |
什么细节让你觉得这个人很可怕? |
你们见过最变态的一件事是什么? |
上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
数据统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