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知识库 -> 心理咨询 -> 我们为何会有「攻击性」? -> 正文阅读

[心理咨询]我们为何会有「攻击性」?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探索人性的「黑暗面」
放着我来!
这个题目的标签里不加个【社会心理学】我是不能同意的!攻击作为一种及其常见且典型的人际互动行为历来是社会心理学家最关注的话题之一。我们可以在任何一本社会心理学的教材里找到专属的一章!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有攻击性呢?
这可以从若干个不同的视角进行阐述。
进化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认为男性普遍比女性更具攻击性,这是因为男性需要通过攻击展现自己的地位与实力。毕竟有实力的人更容易把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
神经因素
神经科学家发现大脑前额叶与攻击密切相关。比如,杀人凶手的前额叶比起正常人来说,前额叶会有大约14%的抑制情况(Riane et al., 1998, 2000, 2019)。
我们通常也会有这种情况,当前一天晚上没有睡好的时候,第二天就容易变得易怒,极具攻击性。这就是因为睡眠不足或者睡眠剥夺会减少前额叶的活动,进而导致更多的攻击性(Kamphuis et al., 2012)。
“战士基因”
双生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表现出相似水平的攻击,这表明基因可能在攻击性上有一定的遗传性。后来的研究者确实发现了一些特定基因与攻击、好斗相关,比如MAOA-L基因,于是研究者将这种基因叫做战士基因。
社会学习
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很好地阐释了人类为什么会具有攻击性。下面这个视频可以非常清晰地展示人类幼崽的整个学习攻击的过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441147CU/?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333cb22ba1c439e88e0ad3a1be37a17a
社会学习理论的强大之处在于它指出我们学会攻击仅仅只需要通过观察行为即可。我们看到别人这么做,我们也模仿学习了类似的行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禁止一些过于暴力的影视片段,特别是对于未成年人来讲,这些内容可能会引发他们的模仿学习,可能加剧校园暴力。
有害情境
已经有大量研究发现有害情境会让我们感受到不舒服,从而加剧暴力。比如,当我们感到疼痛的时候,身处拥挤的环境,或者十分沮丧的时候,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往往想通过攻击他人实现发泄的目标。研究人员提出了这样一个理论模型用以解释这个过程。


首先,个体置身于有害情境中,然后以往的敌意记忆或者是念头就会进入我们的大脑,伴随着生气的情绪体验,一旦被周围激活,我们就很容易做出攻击性的反应。
最后说一个很有趣但有点反直觉的研究发现:发泄并不能减少攻击,相反,发泄会加剧个体的攻击(Bushman,2002)。研究人员发现,发泄只会不断地强化个体的攻击,越发泄越上头。真正有效的做法可能是在发泄的过程中加入认知调节或者情绪调节的方法,使单纯的发泄变为合理发泄,这样才能有效减少攻击行为。
在人际关系中,常具备【攻击性】的原因是,在心理上属于弱势状态。
人是社会化动物,天然需要面对群体内部的协作、配合、支持和利益分配,同时在繁衍上,又天然存在交配权益的争夺。
在群体中,人们总会有意无意彰显自己的特殊性、魅力等等来构成自己的人设,并应用这种人设的影响,从而获得在群体协作中更亲密的支持、信任,在分配中获得优势,以及在交配权益上有更多选择。
通常,人设被构筑的基础,这些特殊性,是需要长期的积累获得的,比如做事情的成绩的背书,比如讨论问题时经常有惊艳的判断,比如在实践中总能帮助他人,比如在别人面临困境的时候能够给出体面而合理的实质支持。
但这些有个问题,是需要长期的自我训练,以及对人类生物本能的控制,或许还需要长期的对认知提升的执着追求。
而很多人,或许是因为缺乏原生教育,或许是所在的环境较为恶劣,也或许是仅仅因为他们被保护的很好,他们忍受不了这种长期的对自己的锤炼,或者一直浑浑噩噩的迷茫。
那么,在需要群体内部的人设的时候,他们的潜意识中就会发现,自己的人设平淡无奇,只适合当背景板。
可以理解为,缺乏正常手段来塑造自己的人设,因而会由于担心在协作、分配或者其他方面遭受劣势对待,而变得相对其他人更加敏感和有防卫性。
这种局势下,当事人就会变得,容易被触发情绪,从而用【攻击性】来进行应激防卫,同时用【攻击性】来制造某种虚假的并不存在的特质,来表演自己的强大。
因为弱,所以要咋呼,因为没有特质,所以要伪装自己很有力量。
久而久之,就会把【攻击性】当成灵丹妙药来不断使用。
所以我们去观察那些真的相对有魅力、体面特质或力量的人,反而会发现,他们会更包容、更吝于进入表面对抗的状态、更慎重跟他人发生直接冲突。
以上。
供参考。
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指出,攻击是人的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
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
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
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口欲期;②肛门期;③性蕾欲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欲。1岁半以后学会自己大小便,粪块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快感,叫做肛门期性欲。儿童到3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这一阶段叫性蕾欲期,其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儿童会体验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结(或称为恋母情节)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或称为恋父情节),这种感情更具性的意义,不过还只是心理上的性爱而非生理上的性爱。只有经过潜伏期到达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欲。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器性交为最高满足形式,兼具繁衍后代的功能,这就进入了生殖期。
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弗洛伊德在后期对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
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
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同时在此也想抛出一个问题,爱情是否是一种攻击与伤害?
爱也是一种攻击与伤害,当你爱上一个人,你就给了他伤害你的机会,同时你也给了自己伤害他的机会。
经历过爱情的人,没有哪个人不曾受到过伤害,哪怕那段感情最终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在情感经历的过程中,几乎是每个人都曾经经历过伤心,情绪起伏,情感的低谷。这个过程中又何尝不是一种伤害呢。
本能理论已经整理收录在本人的《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欢迎进入主页专栏查阅。
@知乎心理








人的攻击性一部分是对挫折的反应,为了保存自己;一部分和人的探索—解决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获得自信和胜任感有关。
人对挫折反应的攻击性会伴随情绪,情绪的强度和挫折的强度,对自身威胁程度成正相关。
而且这里的“自身”指的是心理上的自己,除了自己本人以外,还包括其他心理上和自己相关的事情或人。
而人在展示获得自信和胜任感这部分的攻击性时,心情更多是愉悦的,受挫时才会有情绪。
但两边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发展、巩固和维护自己的统整感,让人感觉自己是一个完整、有规律、有力量的整体。这也是决定人是否有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人的很多感觉都和人的攻击性,以及心理上自己的状态有关:


比如回避:
在面对无法打败的对手,逃跑是更好的选择。
如果人自身的状态太弱,或者受挫的感觉太强,人会对很多事情表现出一种逃避的态度。
还有厌恶:
就像孩子厌恶母亲时,会把头转向一边一样。
如果我们感觉自己太弱了无法影响别人,至少可以通过主动减少自己感情的投入,来保护自己的自尊。
通过厌恶,人可以离开那个让人愤怒、恐惧的对象,减少内在的不安。
再比如嫉妒:
当我们对别人拥有自身想要的东西感到不满时,会产生嫉妒的情感。
如果自身过于没有活力,人通过嫉妒,可以感觉自己配拥有一些本来暂时得不到的东西。
回避、厌恶、嫉妒这些感觉都包含了人的愤怒、攻击性在里面,目标也都是为了保存人自身的完整性和活力。
只不过这些感觉如果堆积太多,人有一天会以一种爆发式的方式表现出来,或者转化为一种持续的敌意。
所以,在心理咨询里,如果要化解这些攻击性,咨询师要做的不是去控制、纠正别人的想法,而是要充分理解这些攻击性对人正面的意义。
等来访者能在咨询里通过自己的攻击性和人建立起连接,通过关系和咨询的场域重新维护起自身的完整性,之后能逐渐发展出转化这些攻击性的能力。
不过,在一些比较严重到偏离正常咨询进程的问题上,也需要能重建彼此交流的空间。
攻击性总能勾起我们恐怖害怕的感受,让我们淡忘了,它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
在《我能帮上什么忙》这本书中,有两位患者让我记忆犹新:
一位双相障碍发作,好几天不吃不喝,被带去医院的时候,不停地吼叫厮打,觉得他们对自己都另有所图,装什么大以巴狼,让医生和护士大为头疼。
无独有偶,另一位患者因为过去创伤事件,病症再一次发作,走进医院,由于担心周围人要伤害自己,下意识想逃离,激发了医院的白色警报,让工作人员胆战心惊。
可见,不论是在精神科,还是在我们的生活里,攻击,总被默认是一种凶残的表达性行为,刺激着每一个人感官神经以及警觉性。
但从患者自身的角度,可以发现,他们是在利用攻击保全自己,防止受到「自认为」更大的伤害。
所以:
攻击性,是一种本能。生物因素
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已经证明,如果部分切除,又或者是加强刺激下丘脑,隔区,杏仁核等边缘系统区域,都会对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血液中的激素浓度,也会影响个体的攻击性。因为攻击性与激素,尤其是雄性激素(如睾丸素)的分泌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攻击性的特征。
最近在遗传研究中还发现,攻击性儿童大脑半球均衡性发展,相较于正常儿童要低。所以左半球抗干扰能力较差,右半球完形认识能力较弱,会相应增加攻击性。


以上这些脑神经学研究,验证了攻击性存在于我们的内核。
或许如精神分析的祖师爷,弗洛伊德曾认为的那样:攻击,是死本能的体现。是无意识冲破抑制后,带来的生物本能性反应,以此释放内在的冲动与欲望。
习性学创始人洛伦茨对此也有相同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最初起源于人类和许多其他有机体的打斗:
通过打斗获得更多的领地和资源;
通过打斗获得更多的交配权和繁殖能力;
通过打斗保护自己和后代,能够在残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这些本能,因为有益于我们的生存,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得到了发展,成为了我们一种先天力量。
就像如今的体育比赛,就是如今展现自我姿态,赢得更多青睐,获取安全感的一种形式。虽然它没有过去攻击性行为来的凶狠残暴,但本质是一样的。
所以:
攻击性,也是本能下的习得性产物。
因而下次如果感受到攻击性出现,不妨可以转换思路:
“是想保护什么?”
“还是想要努力表达什么呢?”
直接的原因是攻击他人很爽,很快乐。
这种攻击带来的爽,铭刻在许多动物的基因里,科学家从大部分脊椎动物上观察到了同类间的攻击行为。
有一个实验研究了老鼠的攻击行为,研究人员把大老鼠关在一个装置里,只要大老鼠按下杠杆,装置就会放出一只品种不同的小老鼠,然后大老鼠就有机会奖励自己,把小老鼠一顿暴打。
有70%的大老鼠迅速学会了通过按下杠杆来攻击小老鼠,有19%的大老鼠在攻击小老鼠上成瘾,可以连续暴打15只以上小老鼠,即便给予惩罚,在这些大老鼠按下杠杆时施加电击,还是有一些大老鼠喜欢不停的攻击小老鼠。
这说明,轻度的惩罚甚至不足以压倒大老鼠打鼠的快乐,当按杠杆的惩罚电流增大到0.2mA时,大老鼠才有点收敛。
攻击之所以可以带来快乐,主要是进化导致的。
对于我们的祖先,攻击是获取资源、威慑群敌的方式,优秀的战士可以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多的繁衍机会。
因此,攻击是适应性的,热衷于攻击的基因更容易延续下去,有了生物上的基础以后,其他的因素会激发出人的攻击性。
第一个因素是挫折。
当结果低于预期时,人容易产生攻击欲,如果你给了自动售货机,前自动售货机却没有给你饮料,那么你就可能产生攻机自动售货机的想法,这是直接的报复。
在另一些时候,仍不敢直接报复带来挫折的对象。
比如,一个被老板辱骂的男人回到家后斥责他的妻子,他的妻子被丈夫斥责后向孩子咆哮,这些行为是「替身攻击」,如果新的目标和带来挫折的源头很像,就更容易发生替身攻击。
我相信你有这样的经验,如果一个人满怀怒火,那么随口的一句话就可能引起他的情绪爆发,面对挫折,报复和替身攻击都是对外的攻击,还有一些人选择了对内攻击,也就是自残。
我在很长的时间里不能理解自残这种行为,直到我意识到自残和向外攻击一样,是一种缓解情绪的方式。
第二个因素是不适感。
不适感可能是直接的身体不适。
研究者尝试将同品种的动物,比如老鼠、猴子、鸡关在一起,只要给它们施加电击,就可以迅速而稳定的让他们自相残杀。
身体不适同样可以激发人的攻击性,许多研究发现,炎热、疼痛会使人更容易爆发出不满,不适感也可能是人对不平等的感受。
一般来说,贫富差距越大的国家,犯罪率也越高,现在流媒体还向人们源源不断的描述着富裕的生活,这会增加网友的挫败感和攻击性。
第三个因素是学习。
人可以通过观察别人攻击学习到攻击,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家庭暴力。
身体攻击性强的孩子往往有习惯体罚的父母,而这些习惯体罚的父母往往也受过来自他们父母的体罚。
调查发现,受虐待的孩子将来虐待自己孩子的概率是平均水平的4倍。
第4个因素是线索。
身边的武器会激发攻击的欲望,比如持枪是美国宪法保障的公民权利,因此很多人会出于自卫的目的在家里藏枪,结果很讽刺。
由于在家藏枪这个行为提供了用枪攻击的线索,所以藏枪的人被谋杀的概率是普通人的2.7倍,他们几乎都是被家人或者好友杀死的,藏枪家庭发生自杀的概率更是普通家庭的5倍。
第5个因素是距离感。
用枪支杀人比用刀具杀人更容易,躲在网线后面骂人比在别人面前骂人更容易,厌恶另一个性别的人要比厌恶相同性别的人更容易,仇恨其他民族的人要比仇恨本民族的人更容易。
从远处攻击,把对方视作异类是减少愧疚的有效方法。
说到愧疚,同理心是制衡攻击性的重要因素,我们会对喜爱的人感同身受,减少攻击的欲望。
有一个实验研究了同理心背后的神经活动,用核磁共振扫描被试,在观察到搭档被电击时的大脑反应。
当搭档是被试者喜欢的人时,男女都表现出强烈的共情,大脑中与疼痛有关的区域被激活,当搭档是被试者讨厌的人时,女性依旧共情,只是程度低了点,男性的大脑则完全没有共情反应,反而是快乐区域被激活了。
这就是为什么部分男性会觉得部分女性有圣母性,以及为什么监狱里男性的比例要远高于女性,和攻击的快乐一样,共情很可能也是进化带来的结果。
在远古时代,女性承担了主要的哺育后代的责任,因此共情能力更强的女性可以更好的保护后代,延续基因,总之,在影响攻击的所有因素里,快乐和共情基本上是由先天决定的。
这是远古人类适者生存的结果,但如今出于情绪的攻击已经不像远古时期一样有好处。
因此,如果想降低自己的攻击力,人能后天改变的只有减少距离感,试着把别人也当做人,以及过上良好的生活,也就是更少的遇到挫折,更少的感受身体不适,更少的通过体验暴力来学习暴力。
所以,我能做的只是去祝福你,如果你过得好,那么我祝福你以后也能过得好,如果你过得不好,那么我也祝福你接下来能过得好。
以上。
如果这个回答对你有帮助,还请你帮我点个赞~
我是
@仕华
,听说关注我的人都学会了心理学。
@知乎心理
【参考文献】
[1] 老鼠的攻击成瘾现象
Golden, S. A., Heins, C., Venniro, M., Caprioli, D., Zhang, M., Epstein, D. H., & Shaham, Y. (2017). Compulsive addiction-like aggressive behavior in mice. Biological psychiatry, 82(4), 239-248.
[2] 疼痛可以引起动物的自相残杀
Azrin, N. (1967). Pain and aggression. Psychology Today (No. 1, 1967), pp. 27-33.
[3] 贫富差距的增大会提高犯罪率
Kawachi, I., Kennedy, B. P., & Wilkinson, R. G. (1999). Crime: social disorganization and relative deprivation.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48(6), 719-731.
[4] 美国藏有枪支的家庭更容易被谋杀
Kellermann, A. L., Rivara, F. P., Rushforth, N. B., Banton, J. G., Reay, D. T., Francisco, J. T., ... & Somes, G. (1993). Gun ownership as a risk factor for homicide in the hom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29(15), 1084-1091.
[5] 美国藏有枪支的家庭自杀率也更高
Taubes, G. (1992). Violence epidemiologists test the hazards of gun ownership. Science, 258(5080), 213-215.
[6] 男女在同理心上的差异
Singer, T., Seymour, B., O'Doherty, J. P., Stephan, K. E., Dolan, R. J., & Frith, C. D. (2006). Empathic neural responses are modulated by the perceived fairness of others. Nature, 439(7075), 466-469.
我们总说,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需要处理的情绪中,往往很大一部分就是攻击性——生命力。
处理得好,攻击性是一种帮助我们提高生存几率和生活质量的发展性动力
——解决问题的动力(探索欲、好奇心)、自我保护以及保护他人的勇气等都来自于这种生命力。
只有在处理不当的时候,才会适得其反造成破坏
——对内攻击会削弱自体感、造成各种偏激的决策失误,对外攻击会削弱他人自体感、破坏社会关系、伤害身边的人。
对资源的充沛/匮乏程度判断得越精确、越全面,就越容易做出明智的决策、处理好攻击性。
我们对资源的判断不仅仅有短期的、还应该有长期的。
人在遇到“威胁”的时候,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资源来自我觉察和转化焦虑、恐慌、濒死感,就容易产生题主所说的“黑暗面”
——它本质上是对生存资源“扭曲夸大的匮乏感”。
这种“扭曲夸大的匮乏感”会导致人形成应激状态下的隧道视野(tunnel vision)、进而做出不明智的决策。不少人因此抢了眼前的芝麻、丢了长远的西瓜,瞬间化身强盗绑匪、破坏性压榨掠夺自己和他人的生存资源、心理资源。拦都拦不住。
?隧道视野效应?是指一个人如果身处隧道中,他所能看到的视野非常狭窄,只能看到隧道的前后方向。这个概念强调拥有远见和洞察力的重要性,只有视野开阔,才能看得更远,识时务者为俊杰。一件事情的重要之处不在于现在怎样,而在于将来会怎样。要看到事物的将来,就必须有高远的眼光。看清了它的将来,坚定不移地去做,事业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明智的人总会在放弃微小利益的同时,获得更大的利益。?
历史背景和应用实例
隧道视野效应不仅是一个理论概念,还在实际生活中有诸多应用。例如,麦当劳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瑞·克罗克的远见卓识。克罗克在接手麦当劳后,提出了许多创新的经营理念,如改善营业环境、配制份饭、轻便包装、送饭上门等,极大地扩大了业务范围和服务种类。他的这些努力使得麦当劳从一家小餐厅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快餐连锁品牌。
心理学背景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隧道视野效应提醒我们在思考问题时需要留意问题的限定边界,避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媒体有时会夸大某些事件以吸引眼球,导致公众形成错误的刻板印象。例如,关于“女司机”的交通事故报道可能会让人误以为女性司机出车祸的概率更大,但实际上调查数据显示男性司机的交通事故发生率更高。
举一些“得不偿失”的常见例子吧:
1、很多国人因为“卷惯了”,觉察不到、控制不住自己心理上扭曲夸大的匮乏感,遇到比自己强大优秀的人就下意识嫉恨。不去结交友伴、向对方学习求教,反而要去攀比、攻击、结仇。
2、很多国人因为“卷惯了”,觉察不到、控制不住自己心理上扭曲夸大的匮乏感,掠夺性独占“公共社交资源”、并且竭泽而渔、引发众怒。
3、很多国人因为“卷惯了”,觉察不到、控制不住自己心理上扭曲夸大的匮乏感,于是将这种匮乏感投射到他人身上、造谣污蔑甚至攻击对方、破坏社会关系。
4、很多国人因为“卷惯了”,觉察不到、控制不住自己心理上扭曲夸大的匮乏感,于是将这种匮乏感归因于自己、拼命自我攻击、甚至幻想他人攻击自己。
等等一系列社交奇葩行为……
是的,这就是国人之间“非必要内斗”这么多的原因。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互联网的发达、流量媒体的挑唆都放大了这种扭曲夸大的匮乏感。
仅仅出于心理应激,很多人就放弃战略布局、破坏生存资源和社会关系、采取上述行为模式。
这是不明智的、不健康的、也是在心理咨询中需要咨询师帮助转化和成长的常见议题。
这个世界就是弱肉强食,你没有攻击性,对谁有好处呢?


我们从小被告诉做人要老实温顺,攻击别人要受到惩罚,是因为这样做似乎更安全,但是事实上,被人欺负的很惨的人通常是那些缺乏攻击性的。大家都敢抓蝴蝶和蜻蜓,却不敢惹蜜蜂。


当然,还有一部分暴露了攻击性却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人,被社会一次次的教训后丧失了攻击性的。他们开始变得懂事,共情,在乎别人的感受,考虑他人的利益。
然而,现实中大多数的博弈其实都是零和博弈。社会资源就那么多,一个人受益了,就意味着别人会受损。人们就都开始劝别人善良,各种说教,让你忍一忍,不要争,不要抢,不要有攻击性。
攻击性是什么?是人类的本性,是生命力的体现,一个人一旦被剥夺了攻击性和征服欲,也就丧失吸引力和魅力。
一些人还会转化为自我攻击,啃食指甲,甚至自残,整个人看起来低眉顺目,畏手畏脚,毫无生气。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一个领导不具有攻击性,你还会想要跟随他吗?他被人欺负的时候,需要身先士卒的可能就是你了。如果你的家人不具有攻击性,你还能靠他们去给你遮风挡雨吗?
这里说的攻击性,不是你在那无理取闹,见谁咬谁,胡乱发飙,而是要让人不敢小看,觉得一旦招惹了这个人就要付出代价。
如果你现在正在失去攻击性,想要重新燃起勃勃生机,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训练自己,提高攻击性。
一是在生活中找一些场景和机会搞点小的挑战,锻炼自己的控场能力。二是每天花半小时跟别人交流,暴露真实的自己。逐渐学习和处理不同的价值观和冲突。
每个人的心里都隐藏着一定的攻击性,一旦被启动,你会瞬间重新聚集力量,突破眼前的困局。
很多答主都说了攻击是人类的本能,我也认同。
按精神分析的老祖宗弗洛伊德的说法,人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而人类行为中的破坏性和攻击性倾向,属于死本能。
其实关于攻击的理论依据有很多,都是沿着本能或者力量释放等方向来解释。
我更感兴趣的是题主对问题的描述,探索人类的阴暗面。
这样说貌似攻击性是人性阴暗的部分,就像说人性善恶论一样。
但事实上,攻击和觅食一样,是生物与生俱来的求生技能,仅此而已。
进化心理学理论认为某些行为模式是为了适应祖先环境而演化出来的。攻击行为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具有生存和繁殖的优势,如争夺资源、保护领地和吸引异性。
洛伦兹(Konrad Lorenz)等人提出的本能理论,认为攻击性是人类和动物的一种先天本能。攻击性行为是为了生存和繁衍而演化出来的本能反应。
生物遇到危险时选择战斗,因为食物不足抢夺其他同伴的领地或食物,为了繁衍正对地位或异性。
这些都是特别普遍的生存现象。


而人类与其他生物在攻击方面最大的差异,不是体现在攻击本身,而是体现在对攻击性的管理和攻击方式的呈现。
在攻击性的管理和创造性攻击方面,人类简直可以成为发明家。
我们创造了文明、文化、社会规则、道德标准,甚至群体潜规则等很多“制度”来约束我们的攻击性。
但攻击性是一种强大的能量,这个能量一旦产生,就必须要通过某些方式流动起来,释放出去。
于是,在以上“制度”的约束下,人类的攻击性产生了各式各样,有趣的变体。
下面我来说说攻击性的变体。
例如哺乳动物,面对危险通常采取直接释放攻击的行为,二话不说就是干。
但很多时候,它们也懂得选择威慑的行为,节省能量,减少彼此的伤害,比如炸毛,比如咧开嘴呲牙。
但人类不一样,我们发明了语言,释放攻击的时候,除了身体动作,我们又多了一种丰富多变的表达形式。
直接攻击:身体或语言上的接触性攻击,如打架,辱骂,威胁等。这种最明显。
间接攻击就变得没那么容易识别了。
例如指责:指出对方的缺点或者错误。
抱怨:表达自己的不满。
阴阳怪气:讽刺或者挖苦对方。


冷笑:表达轻蔑。
但实际生活中,还有一些更隐晦的攻击方式,例如:
杀鸡儆猴:在攻击对象面前攻击他人,可以有效的起到威慑的作用,也能表达我蔑视你的能力。
由此演化的还有,与一个人交谈的时候,大量谈论对某一群体的攻击,用这个群体映射对方。
捧杀:对某人展现出来的并不适应当前环境的特质大加赞赏,通过真诚的表达,鼓励对方继续在错的方向发展。
不合逻辑的称赞:对某个人没有表现出来的,甚至是他缺乏的特质,表示发现他身上具有,并加以赞赏。暗指这个人不够资格,让他人感到难堪。
其实除了这些主动的方式,还有很多被动的攻击方式,例如:
忽视:通过故意冷落对方来表达不满和攻击,长时间不与对方说话,不理睬对方的存在和需求。
沉默:通过保持沉默来表达不满和攻击,低头不语。
拖延:故意迟到或爽约,故意不完成任务。
沉默和拖延也是在心理咨询中常常出现的来访者的攻击模式。
终于理解为什么一个来访迟到几分钟,咨询师却要花更长时间与他讨论迟到这个话题了吧。
撒谎:通过撒谎来欺骗和攻击对方。
此外还有群体攻击行为,例如:
排挤:通过社交手段将某人排除在外,使其感到孤立和被攻击。举例:在聚会或活动中故意不邀请某人,或在社交媒体上排挤某人。
谣言:通过传播谣言来攻击和诋毁对方,如散布关于某人的不实信息,损害其声誉。
背后议论:在背后议论和批评对方,使其感到被攻击,如在同事面前议论某人的私事或缺点。
其实人类的创造力在释放攻击性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攻击性被人类文明极大的压制了。
当我们不能以炸毛,呲牙,用犄角去顶撞,用利爪去撕扯等方式释放攻击时,我们只好选择更隐晦的方式,以确保维持稳定的社会形象。
因为这么强大的能量,如果不通过某种方式向外释放出来,将给我们带来更可怕的伤害。
比如抑郁的自责,愧疚,自罪感,自残甚至自杀,就是向外的攻击性释放不出来导致的向内攻击的典型结果。
所以我们为何有攻击性,因为生物的本能,活着就要吃饭,就要战斗!


参考文献:
Buss, D. M. (2004).The Evolution of Desire: Strategies of Human Mating. Basic Books.
Lorenz, K. (1966).On Aggression. Harcourt Brace & World.
“攻击性就是生命力。”多位心理学家谈过攻击性的重要性,例如曾奇峰老师和武志红老师。
但是别理解偏了。通常所说的“攻击性”,是负面的,与暴力紧密相连。这一点有失偏颇。
塞斯书:《个人实相的本质》在几十年前就指出了攻击性的本质:
“自然的攻击性只是去行动的力量。”
“大家常常忘了的是攻击的真正本质,最真实的意义只是指“有力的行动”。这并不一定暗示身体的力量,而只是能量的力量被导入一个具体化的行动。”
“暴力是攻击性的一个扭曲。”“是创造性的反面。”
“以你们的话来说,在你们的实相系统里,诞生也许是你所能做到的最有力的攻击。同样地,任何意念成长为现世的实现,也是创造性进攻的结果。要抹杀真正的攻击性是不可能的,这样做会湮灭你们所知的生命。”
“出生是一种攻击行为——一个“自己”以极大的推动力,从母亲身体内向外冲刺而进入一个新环境,任何创造的概念都具有攻击性。”
“你的物质形体是借自然的攻击性而活的,那种平衡的、有力的、有控制的行动,正是创造力的媒介。”


“许多人相信发怒永远是不好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发怒可以是最令人亢奋的和最有治疗作用的情绪;于是你就能了解,多年来,你都是在相反信念下使自己的情绪龟缩了,那么在怒气中,你就会起而反抗那些信念,真正开始一个自由的新生活。正常的攻击性基本上是一种自然的沟通方法,尤其在社会生活中,是一个人让另外一个人知道他已经越了界的方法,因此也是一个阻止暴力——而非引起暴力的方法。”
“动物的自然攻击性是以最大的生物本能去运用的,在一方面已经制式化了,另一方面却又是一种全然的自发,而在动物之间是了解这种信念的。动物自然的攻击性有各种不同的程度、姿态和意义,那些全都是一连串的沟通,在这种沟通下,彼此的意图就非常清楚了。大致上,在任何一个战斗发生之前,动物已经有一连串非常复杂的象征性行动。然而攻击行为的展示大半会阻止实际战斗的发生。人类对于攻击性则有非常情绪化的矛盾态度,而他对攻击的信念,也引发了许多群体和个人的问题。
在你们的社会中——其实在别的社会也有一点,对攻击性自然的沟通已经被破坏。你们混淆了暴力和攻击性,而不了解攻击性的创造活动或它可以被作为阻止暴力的一种沟通方法。
事实上,你们处心积虑地抑制攻击性的沟通成分,而忽略它的许多正面价值,直到它自然的力量愈积愈多,终于爆发成暴力。暴力是攻击性的一个扭曲。”
“暴力并非攻击,相反的,暴力是对情绪的一种消极投降,而我们并没有了解或估量这个情绪,只是惧怕它,同时又去追求它。
暴力基本上是一种对全面情绪的投降,在所有的暴力里,都有很大成分的自杀情绪——是创造性的反面。例如在战争里,杀人者和被杀者都被卷入同样的激情里,但这种激情并不是攻击,而是其反面——一种想毁灭的欲望。
要知道,那种想毁灭的欲望,是由一种无力感引起的绝望感觉造成的,攻击性导致行动、创造力与生命,而不导致破坏、暴力或全面毁灭。让我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假设在你们社会里的一个相当平凡的环境中有个好人。


他被教以男子汉大丈夫就要有攻击性,但他相信这是指打架,而身为一个成人,他不喜欢打架——因为他不能打他的上司,虽然他也许想这么做。同时社会也许告诉他,当他不高兴时,必须再让一步,做个温和体贴的好人。
他的社会教他这种温和性情是女性化的,他一生都在试着隐藏他以为是攻击的——暴力的——行为,而试着去做一个善解人意的和善人。这种样板当然是不真实的,和男性与女性被扭曲了的观念有关,因为他试着如此善解人意,以致压抑了正常愤怒的许多表达方式,而那本可用来作为他和上司或家人之间的一个自然沟通方式。
这些被抑制的反应全部都在寻求释放,因为攻击性情感的表现在身体内建立了自然的平衡,同时也作为和别人的一个沟通系统。当他的身心受不了时,就很可能以暴力的行为反应,可能突然发现自己在和别人打架,而最微不足道的事也可能变成一个触机,严重伤害了自己或别人。
通常动物在这方面是比较自然的。因此你的身心本来可以处理攻击性,只有当攻击性自然的表现被切断时,暴力才会发生。在这种暴力里,你感觉自己非常的强而有力,就是因为被压抑的能量突然释放的结果,但是那样的话,这个人就永远为这个能量所左右了——沉没在其中,而消极地被它带着走。
对你自己情绪的恐惧,比它们的表达能造成大得多的伤害,因为这个恐惧的强度会愈累积愈多,而接着强化了恐惧背后的能量。”
“恩宠的状态(the state of grace)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在其中的生长都是不费力的,一种透明的、喜悦的默许,那是所有存在的基本要件。你自己的身体从出生时即自然地、轻易地生长,没有预期阻力,反而把它奇迹似的开展视为当然;以伟大、优雅、有创造力的那种具有攻击性的放任态度,去运用它所有的一切。”


莫名想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水不是湿的
The water is not wet
也就是说水分子本身并没有「湿」这个属性,但是水与水的交互、水于其他物体的交互产生了浸润性,才有了「湿」
而攻击性诞生的原因同样也是——与其他的人交互了,所谓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他人,即是地狱
我看了一下现有的回答,都倾向采纳弗洛伊德的本能观,将攻击性视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相互作用的产物,将攻击性解释为是人进行自我保护的手段,是积极进取心和竞争精神的体现,可以突破困境实现有意义的目标,获得职业进步或是成就。
总之,认为攻击力是生命力的彰显。强调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不要压抑自己的攻击性,学会释放攻击性保护自我。
我感觉这些回答这种将攻击性视为中性资源,没有简单否定,对于对于生命力乏弱不敢有所作为的人而言,毫无疑问具有指导意义,能提醒生性怯懦胆小的人,面对他人的侵犯和前进途中的困境,利用攻击性所具有的专注力和动力可以实现个人目标。
这让我想起最近有个火爆的家庭教育短视频,一位父亲和女儿的对话,内容是如何回应来自同学的恶意嘲弄。
小女孩被同学嘲弄,小女孩辩解说“我没有啊!”
父亲告诉小女孩说,“你可以问这个男生:那你闻到的屁是菠萝味还是巧克力味?”
男孩肯定无法回答准确,那么小女孩就可以反击回去,避免掉入自证陷阱。
这个短视频毫无疑问,可以作为上述观点的佐证。对于来自恶意的攻击和伤害,我们确实需要学会释放自己的攻击力,捍卫自己。


但是,但是,但是我担心,有些人会将个人负面情绪转化为社会报复,无差别攻击性伤害别人!我惧怕,有些人在群体暴力事件中失去自我约束而变得攻击性十足。
而且题主的问题下有句话:探索人性的“黑暗面”:


那么我就从攻击性的黑暗面来参与讨论。
我们先来看一篇文章大连惨案背后,20起报复社会案的惊人相似性|文化纵横_腾讯新闻
在这篇发表于2021年的文章中,罗列了20起2019前的20起报复社会的案件。事实上,这样的案件一直在发生,而且都是指向了无辜的弱小者,其中多起是发生在小学门口……
为何?为何?上面链接的文章中,其实已经做了颇有见地的分析,我在此就不再多言。
接下来,我说说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这个心理学史上经典的实验,揭示了我们内心深处隐藏的攻击性一旦失范将会如何。这个实验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权威者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大学生志愿者。
在这个模拟的监狱环境中,学生们逐渐被角色“俘获”,那些扮演“狱警”的大学生们变得残酷起来,而“囚犯”在虐待中逐渐焦虑乃至情绪崩溃,实验在六天后被紧急叫停。
这个实验,让我们看到,攻击性行为之所以产生,显然受到了模拟的情境和社会结构强烈影响。
实验中的“狱警”在特定的情境中,消除了个体感,减弱甚至丧失了自我道德约束,群体中的身份掩盖了个人主体性。
而且这些“狱警”因为被“赋权”认同了角色,又在群体的影响下,开始模仿其他人的极端行为,导致实验中攻击性行为不端升级。
这个实验虽然屡屡被质疑其合理性,存在争议,但在理解群体引发攻击性上有其独特的心理学价值。
这个实验带来一大人性拷问:我们都是潜在的“狱警”吗?我们会不会在极端情境中变得难以自控?
当我们面对群体压力和特定情境赋予的权力时,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以上,是我对这个话题的一点思考,此外,这个问题,还可以延申为一个家庭教育话题:我们如何避免养出一个攻击性强的熊孩子?这个话题总会让我想起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的那个逢人就怼的杰生,这个人人讨厌的人物形象。


何以如此?我分析过这个人物,链接在此,供参考!
总是想攻击别人是什么心理??www.zhihu.com/question/666717092/answer/9824894724?utm_psn=1838767750580953088


好了,终于码完字啦!期待您的支持!
人本身就是动物。观察一下动物愤怒了会干什么?就是攻击,周围的一切。
人欺负人是很爽的一件事。不管是言语上的打击,精神上的羞辱还是肉体上的拳拳到肉,
能给人一种快感,让脑子分泌多巴胺,这种快感叫做权利。
我能欺负你,而你没办法反抗。这满足了人本身的动物性,和权利意志。
权利意志是人的本性,经常欺负他人能让基因本能上感觉很舒服,很安全。因为只有强者才能经常欺负他人。攻击他人。
人们为什么喜欢看拳击比赛?因为人们观看拳击比赛的时候自动带入了两个选手。
幻想着自己殴打他人那种拳拳到肉的快感。脑海中多巴胺加速分泌肾上腺素,分泌
让人感觉热血沸腾,脑子里血管儿里面会有嘟嘟,的感觉很爽。
说到底什么公平,仁义,平等。仁爱,尊重,这些都是虚幻的,是人想象的道德。
这些东西从来不存在于现实里面。这些东西不是客观规律。
而人的本性却是真实的,是客观规律。
资源有限,人口却是无限的,地球的资源是有总数的。
这些资源是不会增多的。一个蛋糕就是只能切99分儿。
但人类一个家庭却有可能生五六个。七八个,
人口增多,资源固定,那该怎么办呢?你想活的好,我也想活的好,那就竞争,那就互相攻击。
被他人攻击的,最多的人就是失败者,就不配占有资源。
就成为了底层,所以社会上越是有钱的人越是狠,越是攻击性强。
因为这是自然的选择。有钱人攻击性强,斗争手段也在长久的攻击他人中锻炼出来了,
所以他们占有的社会资源最多。穷人很多都是父母那一辈就被社会竞争给淘汰了。
所以一直讲规则,讲法律,讲道德。这些弱者的手段,
而到了穷人这一代,攻击性自然更小了,像被驯养的牛马。只会默默吃草干活。
居里夫人说过一句话,弱者遵守规则,强者创造规则。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强者从不遵守规则。和法律。
法律是强者制定给弱者听的。
穷人永远不知道有钱人有多狠,对付敌人的手段有多血腥,
越是有钱的人攻击性越强,手段也越狠毒。不然他就掌握不了那么多资源,就会被他人攻击击败,变成失败者。
合理的攻击性:存在的证据和必须。
不要有攻击性:有人在pua你。
自我遏制攻击性:精神内耗。
被人忽悠瘸了:当lgbt去做变性手术。
人类的攻击性的根源是边界的侵犯。这个边界包括物理的边界,比如被人插车;精神的边界,女朋友和异性亲密聊天等等。
当人的边界被侵犯,人就会产生不爽的情绪。而这种不爽的情绪不一定产生愤怒的攻击性,也可能产生恐惧的逃避性。比如刚超车的是一个千万的豪车,异性朋友是可以随意决定你生死的黑帮老大。
这个的区别在于侵犯者是否足够强大导致你无能为力。如果你觉得侵犯者可以放手一搏的情况下,才会引起愤怒。
到即使有了愤怒情绪,人也不一定发起攻击行为,有人插车,你短暂的不爽,不会撞上去;有人和你女朋友聊天,但是并没有太出格的举动,你情绪稍微波动下,也就过去了。
在这里面起作用的是你的前额皮质层,前额皮质层是理性的脑组织,它会进行分析权衡,最终决定要不要真的去发起进攻。
总之,人的进攻性的根源是自己的边界被侵犯,古老的基因认为生存安全受到了威胁导致的。但人类也不会直接发起进攻,那是因为人类进化出了前额皮质层可以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断。
经过漫长的进化,人类从茹毛饮血,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中脱颖而出。站在食物链顶端,靠的不仅仅是聪明的大脑,还有天性中存在着的嗜血,征服性,攻击性。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人类慢慢褪去了野性,披上了文明的外衣。但天性只会被压抑,并不会随着我们的文明程度更高而消失不见。
追风小叶没啥攻击性,胖猫宁可攻击自个,,结果嘞?


人在压力大的时候,会容易饥饿。当血糖下降时,思考能力也会随之下降,人也变得具有攻击性。换句话说,为了能做一个温柔的人,请好好吃饭
“攻击性”,乃道也,非德也。
老子的道指动物的本能行为 也叫兽性。攻击性是动物的生存中的一种条件反射,一个是自我保护,另一个是捕食。
我们人类是高级动物,但也是动物,攻击性同样属于天生的本能。
我们是人类,是高级动物,做事不能依靠本能,要靠理智,经过思考,遵循文化文明准则的行为,这叫人性,是老子的德。
路怒,攻击性,人的本能反应,道也。常常银发暴力流血事件。
文明礼让,收敛攻击性,人的理智行为,构建和谐社会,德也。
因为没有「攻击性」,人就无法在自然界中生存下去。人是进化来的,在这之前人也是大自然的一种动物,需要不断和天敌和自然界恶劣的环境所斗争,你没有攻击性你就无法走到今天。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心理咨询 最新文章
天赋真的比努力更有用吗?
很想脱离这个世界应该怎么办?
内心强大的人都有什么表现?
女生在比较私密的部位纹身,都是什么心理?
鬼拿活人抓交替是不是一种很自私很缺德的行
敢不敢说出你一直不敢说出口的小秘密?
反社会人格有哪些不可思议的行为?
世界上很聪明的罪犯有哪些?
很少发朋友圈的是不是都是工作很忙的人?
有什么骇人听闻的真实案件?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5-01-06 23:01:21  更:2025-01-06 23:30:21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