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知识库 -> 心理咨询 -> 为什么人经历的越多越喜欢独处? -> 正文阅读 |
|
[心理咨询]为什么人经历的越多越喜欢独处?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为什么人经历的越多越喜欢独处?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心理学 独处 阅历 普通心理学 为什么人经历的越多越喜欢独处? |
独处可以减熵。 经历多的人,他的羁绊、知识量、责任会逐步积累的越来越多,他遭受过社会的赞赏和毒打,他享受过很多、也失去过很多。 这种状态下,他的情绪回路中,对外界反馈的阈值变得更高,不再为更高的反馈而欢欣雀跃,也能承受很差的境遇而不怨天尤人。 但过多的羁绊、经验、人脉和知识也使得他维护自身自洽的算力成本越来越高。 如果不改变这种状态,有一天,他的算力会完全被消耗到琐事和日常的人际来往以及羁绊责任,他会进入一个热寂的状态,每天空忙而无法成长。 这也是非常多的人,陷入所谓“中年危机”的缘由之一,熵增到一定程度,人的思维是无法成长的,只会衰减,亦或重复当前的状态并且丧失了自身系统的容错性。 这会令人恐惧。 因为连容错性都被系统的维护成本吞噬了。 而减熵的方式虽然很多,比如用思维模型进行知识压缩,比如最近几年流行的断舍离,比如建立对信息源和社交关系的大过滤器等等。 但是都不是那么容易。 其中成本最低的,任何人都能做到的。 是享受孤独。 |
说一个残酷的人生真相啊,凡是遭受过重大打击的人都会进入这种状态,就是他的心态会变成只想追求内心的平静 除此以外的任何事情都变得不重要,他不会再盲目的追求喜欢的人在一起,也不会再追求所谓的人生的大富大贵,而是以平静的内心作为生活的核心,这也是很多人嘴里面说的冷漠 但只有身处这种状态下的人才知道这样的生活到底有多舒服。我是始终的认为啊,独处不是让自己身处在一个孤独的环境下,而是让自己的内心彻底的平静下来。为什么有些人害怕独处? 因为人在独处的时候,总是会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这个心灵深处的声音会不断的逼问你,你这一生到底你想怎么过? 而如果你没有经历过亲情、友情或者爱情被逼到崩溃边缘的这种经历,你是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所以你害怕独处 等你真正的学会了向内求,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唯有平静的生活才是值得追求的他人及地狱,做到只关注自己的内心,才能得到真正的平静。祝你平安喜乐,福生无量 |
北大教授的一段话: 你发现没,喜欢独来独往的人,其实大多都是品行非常好的人。 这些人从不扎堆,也不搬弄是非,只喜欢一个人。把自己应该干的干好,享受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干干净净的生活圈子。 有点时间就宅在家里,点个外卖,或是给自己做一顿饭,看看电影听听音乐,读读书,写写字养养花,然后安静睡一个觉。冷眼旁观这个世界,这种人值得深交。 |
其实当下很多人都是身弱之人。 基本身弱之人在经历一些绝境之后,都会开始喜欢独处。 因为身弱的人,要保存自己纯粹的能量场,不要为外界所影响。 印是保护的方式,其实比肩也是。 另外不要看太多的信息,这也是消耗能量的行为。 专注自己喜欢的领域去钻研,保持喜乐就是天人合一,就会持续好运。 你根本不要管别人,在演什么戏,好好管住,自己的这一颗心。 ??? 福生无量。 |
开始有智慧的苗头了。 到了一定年纪还非常爱扎堆,爱挤人群的 你接触接触就发现,一般不是蠢就是坏。 越好的小区密度越低,人少, 越贵的餐厅人越少,座位距离宽,幽静 越有素质的越客气,你感觉越有边界线 越有经历的,越不需要扎堆才能激发快乐 因为除了自己,所有人都是不可控的, 人越多越不可控,家里只要有智慧的老人 一般从小都会教小孩子,少往人多地方去 你猜这是为啥? |
告诉你一个秘密。 如果你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觉得很舒服、很喜悦、很充盈,那你一定是强大的。 高能量的人都能够享受孤独,而孤独的最高境界就是无需理解。 当一个人开始享受孤独,遇到任何事情总能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眼神变得犀利,对周围一切的事物都无所畏惧,人前沉默寡言,独处时思想却异常活跃。 不要怀疑,这是一个人开窍的标志。 |
因为手机远比现实社交好玩。 多数人的独处,并不是平和稳定、深度思考、精心迭代。 而是看着手机傻笑、暴怒、伤心。 他们并没有戒断社交,只不过把效率底下的线下社交,变成了更加迎合自己情绪、喜好、时间的线上社交。 朋友圈、游戏、网恋、社区、群聊、评论区、直播、视频聊天…… 他们的社交需求并没有减少,甚至增强了。因为线上社交远比线下容易成瘾,而且大量削弱了博弈和对抗环节,养肥了人婴儿的一面。 所以多数人并不是喜欢独处了,是失去了包容现实人类的能力。 乘坐奶头乐摇篮,成为欲望的俘虏。 |
经历得越多,就越清楚自己的价值和人生目标。构筑起了自己的价值观之后,也就越来越不在意别人的评价或肯定,反而更看重由内在产生的愉悦与满足。 所以,这句话或许可以换个说法:人的经历越多,就越不需要从外界获得愉悦(因为已经跟内心和解) |
越到人生的下半场,很多人是人是鬼你一眼便可分辨。 这样一来,你还愿意为了合群去同流合污吗? 当一个人的内在足够丰富的时候,她是不会朝外寻找的。她一个人可以种花、烹茶、写作、阅读,这些都是可以消磨时间的方式。可以发呆、绣花、天马行空的乱想。 每当我进入人群中,总觉得是进入了荒漠一般。 她们每个人的内心荆棘丛生,稍有不慎我便会跌入万丈深渊。 时常看人,觉得如看悬崖一般。 |
我有个同事,开了30年公车,从未出过事故。 在我和很多同事心里,坐他的车,就像进了保险箱,万无一失。我们一直觉得,他本人应该也很享受开车,会觉得那是世界上最轻松的事儿。 直到他说了一句话,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 他说:我现在开车越来越胆儿小了。 我当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赶紧问:为什么?! 他说,上路越多越会发现,路上开车的什么人都有,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遇见奇葩人危险事儿,那感觉真是如履薄冰。 我觉得我同事这句话里的道理,能解释题主的问题。 所谓经历多的人,无非就是见的人多了、经的事儿多了。 所以,当一个人经历越多,他就越会发现: 1、这世上真正为你好的人少之又少,能交付真心的朋友更是寥寥无几,你身边绝大部分人的心态都是“气你有、笑你无”; 2、当你遇到困难时,有能力帮你的人不好找,愿意帮你的人更不好找,既有能力帮你又愿意帮你的人几乎就找不到; 3、人们可能不愿帮你,但当你落难的时候,落井下石的人却很多; 4、没人能像你自己一样理解你自己,人生大部分时间是孤独的,夜夜笙歌也难掩心中的落寞; 5、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只有自己最可靠; ………… 所以,对于那些稍有智慧的人来说,经历越多越能看透人性和人际关系的本质。 除了涉及切身利益和真感情的关系,他的交往会越来越少。因为在这种人眼里,很多交往都变得毫无意义了。 倒不如独处,做点喜欢的事儿,让自己慢下来,体会放空的感觉,反而是种赋能。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开头说的我那位同事,虽然开车越来越胆儿小,但也造就了他谨慎的风格。 每次出车之前,他总会做一些必要的常规检查。如果出远门,他更是要开去我们单位车辆定点养护的地方,好好检查一下再上路。 也正是因为这份谨慎,让他有了30年零事故的成绩(我们单位开公车的人里面,还真没第二个这样的人)。 同理,那些经历多的人,虽然更喜欢独处,但不代表他们变得冷血而难以接近了。 他们只是更谨慎了,对人际交往的要求更高了。 但是,一旦你用真诚心跟这种人交往,反而会被他加倍珍惜。 因为他经历过太多的恶,反而会更加珍惜难得的善。 以上。 愿我们每个在人世间摸爬滚打的人,即便外壳早已坚硬,内心也始终保留一块儿柔软之地。 我是罗西,只想跟你说点真话。 |
|
罗西的心灵空间 12 次咨询 5.0 18710 次赞同 去咨询 |
相较自然科学、工程学、音乐、艺术、各种人的群体社会性建构呈现(文化、历史、社会、政治)、人类顶级个体经过验证后的思想逻辑和洞察…… 统计概念下的随机人类个体能提供的复杂度、深度和趣味性,是非常非常有限的;而可预测性和模式重复率,则是非常高的。且这在工业化网络信息生成和分发的大异化年代,更是如此。 于是与别的人类个体相处,自然而然,就会倾向于纯情感层面的亲人和老友,而对新的拓展愈发挑剔。 也就是我天性半E半I,于是哪怕是和一帮子纯陌生人扯皮傻乐呵,也能很惬意,且能聊嗨到底。于是状况基本上就一直都是,不主动但也不拒绝。 |
佛语有句话,叫 定能生慧。当我工作非常忙的时候,会有一天,推掉所有应酬,闭门独处。 我叫这个是自我修复,是修复能量,调息的最好方式。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身弱的人,喧闹会打乱我的磁场,以及深度思考的能力。所以对我而言,最好的休息就是独处。独处看书,独处写作,独处思考些问题。 而且,我认为人心善变。没必要花太多的时间去维系,我看到太多反目。太多你对她百般好,一件事情不如预期就恨之入骨的案例。所以我现在信奉的是 君子之交淡如水,不介入别人的因果。 |
往好了说,那叫君子和而不群。 往坏了说,我tm什么人没见过啊,这个世界还是猫猫狗狗,花花草草最好。 |
经历的越多,你会发现外面大部分的人和事都是在消耗你能量的。 能量是一种看不见的东西,但是一旦缺少能量,你就会能明显感觉出自己的不同,比如身体不好、情绪变差、精力不够等等。 独处是保存能量的一个好方法,也可以防止别人来掠夺自己的能量。 所以,要好好珍惜你的能量,不要随意的挥霍。 因为这东西容易消耗,补回来却没那么容易。 |
独处是一种能力,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对自己的评价更准确,共情能力也更强。 学会独处是心理成熟的标志。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 8 个阶段,提出了「循序渐进的发展学说」。 他认为每个阶段都有其心理发展任务,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彼此紧密相连。 这 8 个阶段分别为: 1.婴儿期(0—1 岁):信任与不信任的冲突。 这个时期的婴儿必须依赖抚养者,也学会了用哭泣的方式向外界传达「想要」,是发展信任的关键时期。 如果成功建立信任感,长大后更易满足的同时也不怕依赖他人,建立失败则不易信任他人。 2.学步期(1—3 岁):自主与羞怯的冲突。 和婴儿期相比,自主探索外界的能力增强,但依然处于十分依赖父母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克服羞怯自主探索,任务的完成度对于个体日后对规则、法律的看法会造成很大影响。 3.儿童早期(3—6 岁):主动与内疚的冲突。 到了这个阶段,随着脑神经的发育和语言水平的提高,儿童开始具有主动性并知道自己行为的目的——我想要什么。 其间易和抚养者或玩伴发生冲突,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目的是否正确,进行自我教育。 该阶段的发展程度与日后的个人成就相关。 4.小学期(6—12 岁):勤奋与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儿童的依赖重心从家庭转向学校、同龄玩伴。 在本阶段能否顺利适应新环境,跟上学习进度决定了勤奋感和自卑感的高低。 个体日后的学习习惯和工作态度很大程度上源于学龄期是否完成心理发展任务。 5.青少年期(12—18 岁):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 生理上的飞速发育、过多的外界信息和更复杂的环境、社会要求和自我要求之间的不平衡等等,容易造成角色混乱。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它决定了其人格是否健全。 6.成年早期(18—25 岁):亲密与孤独的冲突。 因为生理、爱与归属的需求,产生寻找别人一起面对和分享生活的愿望,同时也具备了相信的能力,自我同一性建立良好的人更容易和他人发展亲密感,降低孤独感。 7.成年期(25—55 岁):繁衍与停滞的冲突。 这一阶段自行抚育孩子或与年轻人互动都会感到生活的丰富。 在这一阶段没有形成繁衍感的人相对而言处于停滞状态,更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 8.老年期(55 岁—死亡):自我完善与悲观失望的冲突。 这一阶段对死亡的恐惧程度取决于对自己过去生活的态度。 不难看出,从出生起我们的心理就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其中关键转折期是开始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青少年期,最终目的是将「众多人格整合」。 根据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当自我同一性确立之后,就意味着个体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未来整合成一个整体,形成稳定人格,也就是不会再为「我是谁」困惑。 这样的人不需要用大量社交来满足情感需求。 独处也分为非自愿独处和积极独处。 顾名思义,非自愿独处是由于各种原因而被迫自己待着,如由于社交恐惧等原因,他们并不喜欢这种状态,独处会加深他们的孤独感。 而积极独处的人是基于自愿选择,他们在和自己相处的时候,不会觉得焦躁不安,内心是充盈的。 季先生是一个做不到独处的人,只要闲下来他就会焦虑,于是他用工作把自己的时间填满,然而他没有很好的计划,只是为了让自己忙起来。 这种刻意的忙碌并不能让他获得愉悦感,反而加深了他的焦虑,最终导致一刻都不敢停。 季先生的焦虑也许是因为逐渐增大的压力,也许是由于急于求成却做不到的挫败。 和季先生有类似处境的小王则是另一种焦虑: 小王几乎时时刻刻都要和别人在一起,哪怕只是两个人待在同一空间里各忙各的,他也不愿意独自一人。 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社交上,可想而知,这种方式让他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他就像溺水的人死死抓住救生圈一般,不敢放手。 他害怕独处,那会让他觉得惶恐和孤独。 小王呈现出来的是分离焦虑,根据马勒提出的分离-个体化理论,孩童会在 6—24 个月的时候进行分离个体化,24—36 个月的时候建立客体永久性,这时候他们即使和抚养者暂时分开也不会焦虑。 但在那之前,婴幼儿在和抚养者分离的时候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如果没有很好地完成分离个体化,容易将分离焦虑带入成人期。 成年后依然有分离焦虑的人通常会有以下表现: (1)对拒绝、抛弃、疏离的信号十分敏感。 (2)渴望得到更多陪伴。 (3)非合理频率地和他人保持联系。 (4)自我评价低,对安全感的需求高。 (5)心理上依赖伴侣,但不易信任对方,甚至会用推开对方的行为进行测试。 归根结底,一个人感到焦虑是出于对未来事件感到无法控制、不知如何处理而产生的情绪。 以分离焦虑为例,不妨按照以下 3 个步骤进行自我疗愈: ? 本内容版权为知乎及版权方所有,侵权必究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
|
|
跟自己的关系越来越好了。 |
我看了一下周围所有人,很惊奇的发现,大部分人的烦恼其实并不是由实质性困难引起的。实质性困难包括失业,身患重病,经济困难至衣食无着,亲人去世等。反而是由于人际关系引起的。 |
人小的时候,驱动人的因素,是刺激感官的东西,比如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好看的、新鲜的。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动物性。 随着人们智慧的提高,驱动人的因素,会逐渐由刺激感官的事物,变化为人的主动意识。外在表现是,人们做事的目的性会越来越强。先有目的,再由理性分析,最后再行动。 由于聪明人是人群中的少数,大部分人即使成年后,依然被动物性驱使,刺激他们的,依然是“吃喝玩乐、妖艳尤物”。 一大群人聚集的地方,要么是感官刺激的地方,要么是聪明人制造感官刺激吸引大部分人聚集的地方。动物性的人聚集的地方,要么充满着欲望,要么背后由阴谋制造。 一个由理性控制的人,如果他的目的与人群无关,是不想卷入其中的。毕竟,谋事在己,并不在人群。 |
人多的地方呆久了容易沾染别人的因果业力。。。 |
一个因为海难而在大海中的救生筏上漂流的人,口干舌燥为什么不喝水?明明到处都是海水。因为海水不能喝,喝海水非但不能解渴反而加速脱水死的更快。所以当淡水耗尽后宁可忍着也不能喝海水。 人际关系也是,那些又蠢又坏肮脏庸俗的人带有危险性容易主动作恶害人,如果周围只有那类人那逃避人群来独处是最好的选择。否则非常累、受气还有各种不必要风险。有那时间精力为何不用在更有意义的事? 我又不是环卫工为啥要应对那些垃圾?跟那帮人相处时间一长可能搞出高血压、肠胃病、社交恐惧症、强迫症、抑郁症等一堆病,迟早去医院报到。 而如果有合适、安全的人那就不会坚持独处抗拒人际交往了。 所以很多独处、孤僻是为自保的无奈。 |
朋友之前跟我讲过一个“跳坑理论”,大致就是:面对打算跳到坑里的人,大部分人会选择努力把对方拉出来,还有少部分会选择和和对方一起跳坑。这个理论我思考了很久,由于朋友也是临时起意的比喻,所以我也不确定我现在的思路对不对,大家拿来做个参考就好。 我年轻的时候应该是典型的“大部分人”,会非常认真地告诉对方你的这件事错了,那件事不合适,然后各种劝对方苦海无涯回头是岸,劝住了还好,劝不住就很暴躁。有段时间就很喜欢网上类似于“放弃助人情节,尊重他人命运”之类的话安慰自己,带着点无奈的意味看着对方明明身处低谷还使劲往坑里跳,算了算了,横竖是人家的命嘛,关我什么事。 但后来发现这事儿可能真的不是什么“他人命运”的问题,因为完美正确的人生真的很难。我曾经尝试过尽量抓紧利益规避风险,时不时也被身边的人夸人间清醒,可是等到自己真的遇到事情的时候,该犯错还是会犯错,甚至不少过去觉得做得挺好忍不住有些得意的事情,现在再回想恨不得给当初的自己一个大逼兜子。 低谷期当然有,低谷期甚至很多。前段时间朋友说“你的人生一看就很幸福”,我下意识回复“我好歹也是吃过成长快乐套餐的人”——现在想想,当初真的经历了好多事情,什么校园霸凌啊,原生家庭问题啊,梦想破灭啊,pua啊,网络暴力啊,别无征兆的恶意啊,被造谣啊,抑郁啊,自闭啊,被骚扰啊,居然全都解锁了。别人的生活低谷期可能就那么一段,我过去是时不时就低谷一下。目前确实好了不少,但也不代表生活里没有折腾。 但这些事情都是别人带给我的伤害么?倒也不尽然,虽然自揭伤疤很难受,不过不可否认有些事确实也和我自己识人不清处事不智有关系。当初没人劝我么?自然是有的,听进去的也有不少。可惜听进去和做进去是两码事,做进去和做对又是两码事,很多事在经历后看来并不难剖白,但另一个事实是——逻辑清晰地剖白自己也是需要时间的。 紧接着就是漫长的“反思期”,难过是真的难过。人类有时候是真的很有意思,做了不正确的事情,就下意识觉得自己是个垃圾,不值得被好好对待,任由自己使劲辱骂自己,任由他人用劲折磨自己。但骂完了,醒了么?没有,等到下一个犯错的节点,还是会有概率犯错。 后来我有尝试着复盘过去的低谷阶段,发现了一个共通的规律——正如墨菲定律所言,越怕犯错,越容易犯错。进入低谷期之后讨厌自己,然后更加害怕犯错,最后变成恶性循环。可是事实真的是我所想的那样么?就算失去了那些所谓的正确,我就一定得不到幸福么?似乎也不是,我依旧活着,心脏在跳动着,遭遇了那么多的恶意,被很多人讨厌,可还是会有很多人喜欢我,让我不经意间流露出没心没肺的样子,连朋友都能“骗过”,觉得我是一个一直都挺幸福、没有经历过人生低谷的人。 在想到了这个问题后,我感觉我对“跳坑理论”的认知更加深入了。 说来也挺巧,我人生中的每一个痛苦的低谷期,现在再看,我之所以能熬过,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给别人回答问题”。有网友说缺爱的时候要做公益,我没那么多能量,撑死了就是在刷知乎的时候,尽量仔细看看别人的提问,尽量去想想对方为什么这么想,尽量平静地说一些真实的情况。可能是看得多了,发现很多看上去那么优秀,比我厉害的人都会犯一些很好笑的错误,甚至他们可能都没有发现,会觉得“既然众生皆会犯错皆会低谷,那有什么好憎恶自己的呢”? 而且,不少人要么可以跳出来,要么可以在坑里笑着观天,那又有什么不好的呢? 从那之后我就在想,或许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课题,也都有对应的坑,跳了就跳了,跳了也不代表一辈子走不出来。每个人终归会以合适的方式处理问题,说到底,终究需要自己去想清楚。 我现在觉得,独处,并不仅仅是和自己相处,也是在尝试着去放弃干预、甚至控制他人人生的欲望。然后明确,有些问题,只能自己解决。 所以很多事没必要劝,因为别人的问题,只能别人自己去解决;很多事也不需要劝,因为就算现在掉进坑里,之后也能收拾经验爬出来。身处低谷本身就是为跳坑付出代价,都付完了,还继续纠结自厌,觉得自己一定不会掉进坑里,一定可以事事正确,那才是傲慢。 然后我想到了第二个收获:既然自己有概率身处低谷,那别人身处低谷,不同样是很正常的事情么?为什么一定要去责难?为什么一定觉得对方肯定就出不来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求对方一点错都不犯,不也是一种傲慢么? 所以从低谷走出来之后,面对同样身处低谷,或者打算“跳坑”的朋友,我虽然还是会努力去劝,但如果对方心里已经有了想法的话,我会尽量告诉自己尝试着选择沉默,但这个沉默并不是放弃对方,而是相信——相信他们有处事的分寸,可以把这件事以相对合适的姿态处理好,就算中途犯错了,也可以在后期想明白并学习修正。毕竟我选择的朋友,不会是笨人,也不会是坏人,他们一定要跳坑的话,我就试着陪他们跳。 至于我这个作为亲友的,能做的就是在我尚有余力的时候,尽量在陪着跳坑之前先捣鼓两个竹蜻蜓,让大家可以在触及底线原则之前跑路,再不济就做一个竹蜻蜓,起码我自己得跑。毕竟不被波及的话,我至少还有力气给对方拥抱和陪伴。 现在的我更倾向于尝试着去当一双观察的眼睛,至于怎么处理,怎么做合适,我更喜欢自己去想、去查资料,然后在得出结论后再去和身边的人讨论。 其他时候,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我依旧是过去那个阴郁的内向的玻璃心的,偶尔有些毒舌的人,不过过去告诉自己要讲道理,现在是想骂就骂,不开心就说出来。可能这么做会犯一些错,会错过一些正确,不过错过就错过吧,谁说自己之后不能自己想明白问题呢? 完美的正确的人生实在是太难,能普普通通过好自己的一辈子就已经不错了。可是,就算没有这个价值标准,也不见得一定不会不幸福。我期待的美好的人生,说不定正在等我,我需要自己去思考和完成,我想试试看,我也愿意试着去相信我爱的人去试试看。 人类之所以需要相互温存,大概就是因为“相信”确实自带能量。我到现在依旧对具体的人和事抱有绝望和恐惧的态度,不过内心深处还是希望可以相信别人,相信我爱的人可以从错误中成长(原则问题除外,每个人的原则不同),相信他们可以变得更好,相信我有概率成为他们的能量。 怀疑一个人很简单,说“你做错了,听我的”也很简单,或许这份沉默的信任,可以化作我和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养分。坦率地说现在也不知道这种想法对不对,以及我是否真的能做到,不过目前能做的,就是相信这份能量的存在吧。 注:以上内容仅仅是个人复盘,是否正确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变不知道,也不认为适用于所有的情况,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还是要具体分析。 最后安利一下本人的专栏,会员免费,干货满满~欢迎点赞评论关注收藏呀。 我是 @非癯仙 欢迎关注我~ 点个赞,同样是真诚地表达善意的方式。我得到了你的支持鼓励,会更加努力,然后产出更多优秀的内容回馈你~ 知乎盐选 | 无声对话:感知力,有时比口才更重要?www.zhihu.com/market/paid_column/1487858890163793920/section/1490640377212805120?is_share_data=true&offsitepage=1 知乎盐选 | 放弃「杠精思维」,沟通事半功倍?www.zhihu.com/market/paid_column/1487858890163793920/section/1498249341849034752 知乎盐选 | 四个技巧,助你变成温柔真诚的夸夸达人?www.zhihu.com/market/paid_column/1487858890163793920/section/1556676221517451264 知乎盐选 | 亲密对话:和爱人如何表达诉求?www.zhihu.com/market/paid_column/1487858890163793920/section/1488199414048731136 |
趋利避害呗,原本独处快快乐乐的,去尝试下交际,发现外面的人都是在向你索取,然后发现还是独处好,就回到独处了呗 |
因为懒得装,不想妥协不想迁就,也不想给别人添麻烦。总结一下就是想活得简单一点。 |
经历越多的人越冷漠。 因为他已经没有任何力气去讨好谁,所以谁对他好,他就会对谁好,但凡让他觉得有点累的关系,他都不想再去维持。 不是没有了与人相处的能力,而是没有了与人逢场作戏的兴趣。 长期自给自足的人,会越来越冷漠。 尤其是独自渡过低谷期的狠人,活变的六亲不认。 一个人变得强大,就是杀死内心所有的恐惧,怕什么就去做什么,怕什么人就直接去面对,能直面这些恐惧,是一个人强大的开始。 无欲无求的原因只有两个,要么没有体验过好东西,要么什么也没有体验过。 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渴望被理解,再也没有不能放手的东西。 一个人再冷酷无情,他曾经都单纯过。 能有这样的结果,都是被逼的。 富人优先考虑的永远是利益,而穷人优先考虑的永远是感情和面子。 那些看上去对每个人都好的人,是最孤独的。 人最顶级的能力是屏蔽力,任何消耗你的人和事,多看一眼都是你的不对。 请记住订婚不等于性同意、爱情不等于婚姻 成年人如果有意识减少自己说话的量,但是提高自己说话的质量,大有好处。 其实说话是一件非常浪费能量的事情,说太多废话会直接减少你思考的时间,如果把说废话的时间省下来用来读书,思考,提升内在修为,那你就花时间在提高自己的个人价值上。 ?很多不成熟的底层巨婴都会有一个幻想:一个人奋斗太难,如果有个人能在我身边理解我、包容我、关心我、陪伴我,支持我就好了。这是白日做梦。 现实中底层的伴侣,脑子都非常不清醒,只会像电视里演的那样跟你作、闹、争吵、给你拖后腿。 如果你生活无法安定且有比较大的目标,那么暂时最好保持单身比较好。 成长,永远都是一场孤独的旅行,没有人会知道你都经历了什么。 【如果你总是浑浑噩噩看不懂真相,更多犀利干货就来微信搜索公众号关注我:彼长此消的大脑】 |
省去很多麻烦。 交往的人越多,因果线就越多。 因此麻烦也就越多。 |
如果你熬到一个人喝茶,一个人散步,一个人旅行,一个人看书,没有电话,没有邀约,没有聚会,没有一些所谓的社交 ,早睡早起,善待自己,无欲无求,云淡风轻,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只要随心而活,知足常乐,顺其自然,那么恭喜你,你达到了人生最高的境界… |
因为人和人的沟通很累,效率很低,费大劲又低收益,很痛苦。 有过组织大型会议和活动经历的人,都会知道一件事情:涉及到的不同单位部门越多,涉及到的人数越多,越要对这一个对象整体的理解能力做出低估,低出地表都不为过。 要把他们全部想象成幼儿园排排坐的小朋友,把每一件事情的细节都做尽量简单且没有歧义的解释,安排好每一个动作的验收标准和截止上交时间,并且要实时跟进指导,还要做好现场处理任何意料之外又是必然会出现的突发情况的心理准备。 很多时候,你交代的只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开会规划没有问题,布置下去没有问题,等到落实验收的时候,问题来了,像泥石流一样能压死你,而且集中在最后节点出现,种类繁多,花样复杂,报错和反馈让你简直要崩溃。 而且到最后你还会发现,百分之九十的问题根本不是问题,你在活动说明里有说明,你在操作指南里有指南,你在工作提示里有提示,只要照着去做都能顺顺利利的完成,偏偏就是会有各种不看提示直接来问的,看了提示理解错误的,看了提示理解正确但是操作错误的,更气人的还有什么都知道但是故意犯错等你来帮他修改的。 人和人的沟通效率之低是难以想象的,如果所有人都像三体人一样可以直接看到对方脑子里想的东西,看一眼就能清楚明白对方想要表达的内容,那这个世界就简单了。偏偏没有这么容易。 受限于文字承载信息的绝对有效性和人类语言表达能力的相对有限性,我们是很难把自己心里想表达的内容百分百表达出来的,即使表达出来了也根本保证不了对方能百分百接收到。 这就需要靠表达的人尽量将信息以一种便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来传达,比如故事的形式,比如总分结构带有小标题的精炼语言,比如附上思维导图和文字材料。 这也正是现在流行的几种文体,故事型的小说,精炼简洁的政府材料,每次大会都会发的发言材料,都是为了增加传达的有效性。 同时还需要接收的人尽量补强,因为一个人所有表达都一定会有模糊理解的空间,那么接收信息的人如何去补足这模糊的理解空间就是最大的关键, 会往积极正面、认为对方肯定知道我知道的这些信息、对方提的要求至少有部分可行性、对方布置的工作可以完成、对方至少不是个 sb 等等方面来补足的,叫做补强。 会往消极负面、认为对方说的话没有任何逻辑、对方提的要求完全不可行是无理取闹、对方布置的工作完全没有作用、对方肯定是个什么都不懂的 sb 瞎指挥等等方面来补足的,叫做补弱。 如果所有人都会补强,那世界也会像三体星球一样美好,没有体验过的人根本无法想象两个互相补强的人沟通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真的,有机会体会过的话就会明白我说的这种感觉。 奈何知道且会补强的人太少了,于是大部分沟通都是与补弱的人,于是沟通异常费劲且低效率。 那确实不如独处。 |
大部分社交是无效社交。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 独处的人并非拒绝社交,但世上君子不多。 |
因为你慢慢会发现,只有你自己,最忠于自己;只有独处,才是你最自由、最放松的惟妙时刻。 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带着各式各样的面具,逢场作戏。区别只是有的戏好演,有的戏难缠而已。 而每个人的演技各有不同,演员之间明争暗斗,投资方唯利是图,观众也是众口难调,把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搞得都很疲惫。 既是演戏,便难随心随性;厌倦,是迟早的事。 |
并不是经历的越多的人都喜欢独处,而是增长了有效经验和掌握更多本质的人会喜欢独处。 要说原因就是有效经验和接近本质的底层逻辑能让人对很多人和事做出预判,从而无须去验证自己预判的内容,相当于重复经历,那就不产生乐趣了。 我就是很喜欢独处的,经常看我内容会发现我的内容主要就是我老公。原因是除了我老公,我和其他成年人基本来往很少交流也很少,我也不喜欢听别人的八卦,那些东西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从而我的大脑就很轻松,轻松了能让我思考更多本质,提升我的生活效率,花更多时间提升能量,进入正向循环。 人要进入提升能量的循环,可以先从舍弃无效社交开始。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心理咨询 最新文章 |
天赋真的比努力更有用吗? |
很想脱离这个世界应该怎么办? |
内心强大的人都有什么表现? |
女生在比较私密的部位纹身,都是什么心理? |
鬼拿活人抓交替是不是一种很自私很缺德的行 |
敢不敢说出你一直不敢说出口的小秘密? |
梦可以控制吗? |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喜欢独处? |
有些人可以可恶到什么地步? |
你见过最贱的人贱到什么样子?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