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知识库 -> 心理咨询 -> 为什么老一辈的人没有那么消极,而年轻人很多有抑郁症? -> 正文阅读 |
|
[心理咨询]为什么老一辈的人没有那么消极,而年轻人很多有抑郁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以前生活物质条件远远没有现在的好,但是老一辈的活得挺开心的,但现在有些年轻人却得了抑郁症,这是为什么呢? |
一、我们应该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定义抑郁的来源? 抛开遗传这个不可控因素,仅仅从从行为学上来讲,抑郁症本质上就是惩罚过多,奖励(此 奖励指的是心理意义上的而不是物质意义上的)过少导致的。为什么呢?因为在这种情景下,人们可能学习到行动不会带来好的结果,或者是学会如何逃离、回避环境中的惩罚,从而学会了从生活中退缩,不再参与到生活当中。尽管退缩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会让一个人陷入抑郁。一个人做得越少,就越不想做事;然后做得更少,在他的生活中问题就会堆得越来越多。当正强化减少,惩罚增加时,抑郁的恶性循环就开始了(Lewinsohn,1974; Lewinsohn & Graf,1973),以及另外 的研究(Becketal.,1979)具体描述了这个急剧恶化的过程。 |
|
图片来自《the brain,emotion and depression》 Martell 等人的著作中也论述过这个过程: |
|
二、抛开互联网舆论效应的影响,我们的社会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抑郁的人越来越多? 1.社会经济变化带来的抑郁倾向的增加 具体到当前我们的社会环境则是:随着社会的变迁以及经济下行,现在的生活中,奖励越来越 少,惩罚越来越多。以前完不成任务不会被惩罚但完成任务会被奖励,现在完不成任务要被惩罚,但完成任务没有奖励。于是惩罚大量增加,奖励急剧下降,抑郁也就自然而然发生了。 抑郁本身又会带来特殊的行为和认知模式,这些模式本质上是恶性循环。我们可以试着描述 下这个过程。 首先,在抑郁当中,个体的行为倾向基本上都是回避的。个体什么都不想做,就想躺着,不想说话也不想见人。当一个人深陷抑郁之中,他唯一想做的事就是什么都不做(Martell, 2001)。人的意义感以及对某些事物的看法,都来自于不停地实践,这种只想躺着的行为模式会让个体失去寻求强化的动机。因为什么都不做,所以没有机会产生意义感,所以就会感觉什么都没意义,然后就会逐渐失去潜在的获得强化的机会,从而维持和加重了抑郁。情绪钟爱它自己,无精打采只会会带来无精打采,而活动会带来活动。 其次,在抑郁当中,个体的认知基本都是负面的。然后个体会和这种认知融合,被这种认知操纵,行为被它们牵着鼻子走,产生更多回避行为。拒绝某些有意义的,可能给个体带来正面影响的行为。然后没有获得强化和验证错误认知的机会,就会越想越悲观,越想越觉得没有意义。 举例说明:比如同学们要组织聚会(情境),因为你一直觉得同学瞧不起你,所以你不必去参加同学聚会,去了也是自取其辱(负面认知),所以你没有去参加聚会(产生被认知操纵的行为), 然后你在家躺着,越想越觉得自己没用,像瘪了皮的气球(创造出新的恶劣情境),进一步恶性循环。其实大家当年可能对你印象还不错,甚至有几个异性当年还很欣赏你,但你没去。你不去参加聚会,你就无法验证“同学们是否瞧不起你”这件事,你也就失去了验证“同学们其实瞧得起 你”这个认知的机会和验证这个认知后获得强化,提升正面情绪的机会。不仅如此,你的那个“同学们瞧不起我”的认知还会默默被强化巩固,甚至变成信念的一部分,于是抑郁再一次被维持和加重了。到了这里,个体的抑郁还是抑郁情绪,行为还是普通的回避行为,个体还没有出现病态的抑郁障碍。 2.对抑郁情绪错误的回应方式导致抑郁情绪转化为抑郁障碍 抑郁情绪产生以后,个体为了避免和缓解压力和低落情绪,会变本加厉采用更加短视的,可以及时回报但从长远来看绝对有害的极度回避行为模式。导致上述认知和行为模式继续恶性循环,逐渐从量变开始向质变方向发展。这个质变过程有可能是慢慢产生的,也有可能是突然发生的,有不少抑郁患者真的是一夜之间陷入重度抑郁的。此时可能已经不仅仅是不想参加聚会这么简单了,而是会产生完全不符合逻辑的极度低落的情绪,几乎看到人就感到极度恐惧和烦躁不安的社恐行为模式,思维也开始变慢,表情开始变得呆滞,身体开始疲劳无精打采,在没有过劳的前提下心力交瘁的疲劳感受开始出现,整个人的活动性大幅度降低,起床洗脸刷牙等基本的生活行为开始变得困难。 在上述认知和行为恶性循环模式持续加持之下,个人仿佛是在用一把铁锹不停的给自己挖坑,一开始坑比较浅的时候可能努把力还能跳出来,等挖的坑的深度超过了个体能跳出来的上限,病理性抑郁障碍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病理性抑郁不仅仅是更加变态和脱离常理认知和行为的症状,还会存在严重的生理症状。比如极度乏力,呕吐,严重睡眠障碍,身体各种疼痛,思维的迟缓,记忆下降,听不懂别人说话, 看不懂文字,体重急剧下降,感觉外部世界虚假的解离感,仿佛整个人被装进了一个单向透明的瓶子,你能清晰看到外面的一切,但似乎无法感受它们,外面的人和物也不知道你的存在,甚至会感觉自己要被吸进一个黑洞,掉落一个悬崖,自己拼命挣扎无济于事……机体(不是大脑)已经被各种虚假认知和信息误导认为事情已经无法挽回,开始认为生存没有意义,重开就是最优解,自杀观念和行为开始频繁出现,(以下省去各种症状十万字)…… 3.当代互联网和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助长了抑郁的加重和蔓延 上述论述是根据几十年前的行为学理论演绎出来的,放到现在大部分依然是正确的,只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时代的抑郁中又多了一个刽子手——过度沉醉于电子产品和互联网。电子产品结合互联网,比如手机短视频之类,属于即时强化物,点开立刻有强化,神经系统立刻分泌多巴胺。相对于苦乐交织的真实生活而言, 一个随时会给你虚拟正强化的物品,其实和毒品也没什么区别。它会成为极佳的真实生活回避手段,极大提高青少年对生活的回避程度(参考认知行为心理学家郭召良有关成瘾的论述)。令青少年脱离真实生活中的玩耍,社交技能、问题解决技能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然后这又加剧了行为退缩,这个恶性循环会导致个体离真实的生活越来越远,从客观上大大加速抑郁的进展过程和严重程度。现实生活中因为长期沉醉于手机平板,被剥夺后歇斯底里,不惜和父母冲突甚至寻短见的儿童并不少见也是这个原因。 所以,我们给出本问题的答案: 生活目标从主动寻求奖励日益转变为被动逃避惩罚,导致的对真实生活和人际关系的退缩,是当前社会心理疾病多发的最根本原因。 人的期待性行为(你想让他做的),需要通过奖赏来强化,而不是通过减少惩罚来维持,尽管后者相较于前者成本确实较低。我们只有明确需要对方减少不恰当反应的时候,才会有限地使用惩罚,小孩子的教育更是如此。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甚至阿猫阿狗,有一个算一个,虽然看起来每个人有每个人抑郁的具体原因,但本质都一样,没有谁是特殊的。可以说,任何人陷入上述处境患上抑郁的可能性都会大大增加。抑郁的最主要原因是生活的变迁和突发事件以后带来的远离生活的恶性循环。缓解一个人抑郁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改善他的具体的相应的生活条件(尼尔.杰克布森)。抑郁和个性有一定关系,但个性不是决定因素,抑郁和软弱脆弱更是不沾边。 三、普通人对抑郁的归因误区 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前面一和二中论述的抑郁产生发展的的恶性循环中任何一个阶段,都绝不会因为任何人的“批评”“教育”而逆转,喜欢跟抑郁患者讲道理的同学可以省省了。有些人尤其喜欢去从抑郁患者自身寻找原因,且不说找出来的原因对不对,就算你说的是对的,抑郁患者就是因为闲得蛋疼想得多才抑郁的,又能怎么样?请问这样的归因能让他好转吗? 如果不能让他好转那么这么归因的价值在哪里?实际上大多数非专业人士通过“以常理度之”的逻辑做出的归因经常充满鄙夷和攻击性,非但无法帮助患者,还经常起到严重的伤害作用。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能理解普通人对于抑郁患者的反感,抑郁患者周围的亲人家人尚且无法忍受这种折磨, 更何况是非亲非故的普通人。这可能不是价值观的问题,这甚至可能是进化带来的问题。一个人抑郁往往意味着他所处的环境是不友好的甚至充满危险的,对抑郁患者的排斥极有可能来自于对这种环境产生的危机意识。 但现在早已经不是丛林社会,所以请大家一定要保持这样一种价值取向:我们在对抑郁患者的病情归因的时候,应该着重从有利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进行,而不是从批评教育的角度来进行。即便某个抑郁患者对他的抑郁负有主要责任,如果这种归因对治疗无意义,也是没必要进行的。 鉴于我们着重讨论的是抑郁的原因而不是治疗,所以其他内容不再过多阐述。 有时间有精力,特别推荐大家学习认知行为疗法,行为激活疗法(尤其适用重度抑郁患者)以及现在比较新的接纳承诺疗法(推荐著作看我主页另一个回答,本人是老师,真的不是卖书的)。这些疗法并不是只针对心理障碍患者,对于普通人的生活也有极大指导意义。 希望再严重的患者,我不要失去信心,那只是大脑在骗你罢了。我见过太多特别特别严重的患者好转,有些患者娘胎里出来就很严重,吃什么药都缓解不了,不得不每个月去mect来维 持,依然也努力获得了丰富的生活。大脑被劫持的时候,就会天然觉得一切都没有意义,重开就是最优解,希望你一定不要被它带偏。 人,生而有意义,无需证明。 请记住,大脑只是你的一部分,大脑不是你自己,大脑不是你自己,大脑不是你自己。 |
因为年轻人所鄙视、反感的老一辈人的那些性格特征,真的可以用来帮助他们度过艰难岁月。熟悉我的人可能会觉得我很强调自性和自性化(即自我认识)、鄙视心理反射,但这是一种误解。我总是强调论证这些,是因为它们是我的原创理论,希望引起大家注意,而不是因为它们万能。心理反射(以及被它们掌控)也有其积极一面,我在之前的回答里也说过,它们是身体和演化带给我们的趋利避害的高效工具,不可全盘否定。 回到提问,我们确实可以说:老一辈可不只是物质条件差,精神条件也不怎么样。老一辈人互相之间的精神暴力非常严重,明显比新一辈人要严重。我不认为他们不抑郁,相反他们抑郁的比例可能更高;但探讨一下为什么他们看起来“没有那么消极”,在心理学上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在这样的精神环境里,很多人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要探讨抑郁的话,我们可能更关注受害者。那么让他们能够活下来的自我保护机制,我认为就是放弃自性、任由大他者和心理反射掌控自己。我们都能发现,老一辈人的自性化程度相当低:很多人对自己没有认知,无法推心置腹,甚至无法沟通。这就是被心理反射掌控的样子,就好像自动机器,行为具有高度可预测性,完全按照反射走。 |
|
人格的自性-双侧心理反射结构 为什么这可以是一种保护机制呢?这是因为,按照拉康的理论,这些人都是选择依附于大他者来获取意义感的,这会形成享乐-痛苦振荡,也就是我所说的双侧心理反射振荡。“大他者”可以大致理解为除你之外的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你选择依附大他者,就可以很方便地获得意义感。即使你是个小人物甚至失败者,只要肯依附于社会规训而非游离/反对之,就足以获得活下去的动力。但是,依附于大他者也是很痛的,因为令你痛苦是大他者的固有属性,这是依附的代价。 这部分“老一辈人”身处这样的精神环境,被规训而失去自性之后,会把表象和本质相混淆,把经常同时出现的事物混同为一。比如,在享乐的时候他们会感到不安,会觉得痛苦才是通往意义的道路,从而向往痛苦;而在努力奋斗痛苦时,虽然会自动产生意义感,但因为太痛了,又会向往享乐。这就是所谓的“依附于大他者获取意义感而形成的享乐-痛苦振荡”,也是我从拉康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他们会本能地把痛苦和意义感绑定,这会让痛苦看起来没那么糟糕。而且由于痛苦比享乐更易实现,他们也会逐渐更习惯于痛苦,把它和享乐混淆以及融合。 丧失自性、依附于大他者、任由心理反射掌控,就可以“不长记性”,好了伤疤就忘了疼(详见下面这篇回答)。这就是“保护机制”了。在他们看来,承受痛苦虽然痛,却是一种“正路”,尝试逃离痛苦反而是“歧路”,他们不会有新一辈人那种“这样痛苦下去,我的人生就完了”的想法。当然,任何一种心理现象都是双刃剑,接受了这种“保护”,很多老一辈人就会被残酷的社会吞没(比如被家暴致死),但是并不感到很绝望。毕竟话说回来,他们所处社会环境很差,自身能力也不行,逃离也未必能够自救,还不如自我麻痹。 怎么样能改掉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毛病??www.zhihu.com/question/56389460/answer/3627951168?utm_psn=1831656838795489282 有人可能会反对:冯老师,我的长辈中也有自性化程度很高的人,灵台平静、眼神清澈,可以淡然看待一切。是的,自性化者未必不能在过去生存下来,但往往需要匹配极高的智慧和能力,耗费不少的脑容量来开展心理修行,保持心理健康。大多数人不具备这样的先天条件,心理反射反而才是他们的生存之道。归根结底,从古至今老百姓的生活都非常糟糕,可很多人仍然活了下来并且留下后代,才有了我们。心理反射千错万错,总还是一项高效的工具,可以尽量压抑人们的死志。就像《三体》中所说的, 以上这些情绪,还有其他的所有情绪,像恐惧、悲伤、幸福、美感等等,都是三体文明所极力避免和消除的,因为它们会导致个体和社会在精神上的脆弱,不利于在这个世界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三体世界所需要的精神,就是冷静和麻木,从过去两百余轮文明的历史中可以证明,那些以这两种精神为主体的文明是生存能力最强的。 希望能回答你的问题。关于自性化,可参考以下文章。 针对抑郁等神经症的自性化疗法(自性化心理学 第一篇)75 赞同 · 11 评论文章 |
|
|
我算是老年人吧。确实发现现在貌似年轻人相对抑郁的多。 在最近的10几年,有一种跟我小时候成长完全不一样的风气或者说思潮。 我小时候,电视流行过几个电视剧。一个是《草原小屋》,写美国的一对大学生夫妻,在西部草原垦荒,带着儿女成长的事。这个电视剧,如果从所谓文学价值、艺术价值来说,肯定不是那种世纪百年,必看的十部甚至一百部电影。因为,从成年人的角度来说,很平庸的教育片啊。但是,我要说的是,但是!它对大部分成长中的青少年,年轻人,世界观未成熟的人群,是有积极启发作用的。因为很多基本人生问题,它能回答。这本片子,后来等我到美国西部,认识了一部分西部的普通人,从银行职员,到农民、牧民,发现,不是宣教,而是总结。很多美国西部的普通人,是秉行这个电影的价值观的。 比如,乐在其中。很多人如果人生没有目标,这个目标可能是考试,可能是赚多少钱,可能是各种条件达标,那么他们会焦躁,他们没有一样自己喜欢的,在焦虑时能移开,专注其中的是。所谓兴趣、乐趣。不管是阅读,还是运动。很多人是把兴趣当作满足条件后,才能做的奖赏,而不是自己生命的伴侣。也就是价值观是设定目的(他们说是环境和家庭),达到目的。人生是一个目标实现。如果目标无法实现,就非常沮丧绝望。 比如,竞争而不攀比。比如竞争与友谊。等等,这些少年时,常常会迷惑的观念,在这个电视剧里通过具体的事例,展开。这些基本价值观,奠定了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就是乐观、进取、友善、互助、勤劳、慷慨、聪慧、坚韧。显然,这是开拓者、领导者需要有的品质。至少,我从小是受到这样的教育,并被深刻影响的。 还有一本电视剧,叫《成长的烦恼》,当年万人空巷,是典型的肥皂剧,心理医生的父亲为主的一家人的日常。讨论的都是日常话题,从夫妻关系,到儿女成长。从家庭信任,到团结度难关。从邻里关系到早恋关系。这些基本的人际关系、基本的人际态度,每个人都会面对。家庭教育未必会面面俱到 。但电视剧至少是个补课作用。这个电视剧,我后来建议过很多年轻人去看,当然会有时代的痕迹,他们不一定看下去。 以上,就是我小时候到青春期,所受到的有影响力的思潮。 现在的年轻人,在10多年前就开始讨论原生家庭。其实就是对自己的出生和环境不满。这件事,我的立场和做法是,如果原来的环境非常不好,那么1,认知调研、分析,我要的是怎样的我。包括知识结构、教养、价值体系。这是需要学习、调研的,不是随便取一个。2,给自己时间、路径,去建设自己,去开创未来。而不是成天以原生家庭为理由,说自己不进取,是家庭的原因。审美土,是家庭的原因;不会给自己规划,是家庭的原因等等。 其次,非0即1的极端感受和思想。家庭和家庭之间确实有区别。对大部分人,这个大部分就是99%以上,拼了命,可能也就是一个勤劳而够吃,够喝的人生。这是由我们人类目前的综合现状决定的。 但很多年轻人所期望的,是人群万分之一的财富收入,生活状况,乃至智力要求、能力要求、审美要求。实际上,很多事,教科书与媒体呈现的,跟真实的人生与世界,完全两码事。但他们充满了各种不满,充满了各种怨恨。这里有些是合理的,因为一些环境参数,目前改不了。但有些,是毫无理性的。 这种认知下,对生活的要求就非常单薄。说白了,基本就是赚大钱,买豪车,对方只爱我。而且过程要安全,努力要能回报。也就是目标单一,路径单一,行动单一。典型的绝对思维。一旦有一环出问题了,人就崩溃了。 绝对思维本身,是很多心境障碍的特点,焦虑症更明显。所以,你跟他们交流,往往紧张、压抑、痛苦。完全看不到相比30年前,百倍物质丰富后的那种轻松、预约、生机勃勃的样子。 这种思潮,很容易导致,人生无望、无助、没有价值。他们搞不清人生努力的坚韧,和目标单一苦巴巴熬日子的区别。一方面他们能忍,那是有条件的,有目标的。那种忍很多时候是非常残忍,超限的。另一方面,他们又极为脆弱,一旦目标达不到,一旦条件满足不了,就深度绝望。 这种极端的认知,导致了极端的情绪,最后,就像今天刷屏的事件,引起极端自伐结果。弱一点的,则是长期的不开心,不高兴,所谓抑郁状态。 人生该有的生机、弹性、灵动、希望、变化、活力……看不到。 |
因为老一辈人比年轻人会玩多了,咱们就会窝在家里玩个电子鸦片,人都废了还傻乎乎的自以为是 人家走出家门,去下棋、健身、爬山、钓鱼、养鸟、养狗、养鹰、暴走、斗蛐蛐、跳广场舞... 很多老一辈人还喜欢团结起来,集体去某一家去闹事,跟踪、辱骂、排斥某个他们看不惯的人 比年轻人活的健康充实而且快乐,他们的宗旨是:占国家便宜,人多欺负人少,才是快乐之本 这种东西怎么可能得抑郁症?他们让很多年轻人得了抑郁症! |
你是穿越回去看到过老一辈人的青春期,还是老一辈跟你保证承诺过? 我十岁时候识了点字,翻出过我妈没结婚时候的日记本,以前那种老式胶皮的,里面夹着她上中学时扎麻花辫的黑白照,我好奇刚打开看了两眼那些文字,我妈抢过来一边撕一边当着我的面痛哭。这个经历一直保存在我记忆里。 你一定要相信,你现在的负面情绪,不要说老一辈人,几千年前就有人感受到了。你996都这么痛苦,殷墟里活活被砍死的人殉,不可能是心怀感恩与快乐而血肉模糊地倒下。 鲁迅写《狂人日记》,中国第一本白话小说,问吃人这事,“从来如此,便对么?”我可以讲,从来没对过。因为封建社会被吃的都是占社会大比重的穷人中的某个人,谁被绑到案板、头上菜刀一劈而下时,还会平静地想“这一切是对的”?有几个正常人会觉得自己被吃是一种正确? 你有这种疑问,是因为被那些似是而非的论调所洗脑了,这种论调说你矫情、娇生惯养、只想着自己,而老一辈人不是,老一辈人饿了不用吃饭、冷了不用穿衣、喜欢被不公平对待,主动吃苦受罪,还乐于面对灾难。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些是有造假成分的?韦庄写《秦妇吟》,说黄巢太残忍狠毒,请问他为什么不写被黄巢杀是一种福报呢? 最后回归现实,原来坏的就是坏的,你再心理建设,也不影响它客观上的坏;但是苟住也要苟住,大剂量的负面情绪的自我强化毫无必要,施暴者巴不得你在一遍遍地精神反刍、反复播映可怕记忆后,去主动毁灭自我,就像张纯如、林奕含那样。 所以你尽量要活着,尽量活的很好、很快乐,同时你要永远保持着对某些东西的否定性,在自我保全的同时深藏坚定的信念,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从历史的长河来讲,一代又一代的“普人”是长久的潜伏者,身着伪装迷彩避免被那些“不可知者”盯上,甚至是世世代代持续的蛰伏,这才是伟大导师提及《愚公移山》的真正内涵,“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人类集体意识,从时间的跨度来看,也是有相对统一的价值取向的。 |
抓100个所谓的老一辈人做精神检测,但凡能有3个正常人都算是那3个人祖上积德祖坟冒烟了 |
物质愈丰富,内心愈空虚。表面上有了无数的选择,实则却也是各种无形的枷锁;细化严苛的标准、外在内在的评价伴着年轻人长大;浩瀚选择的背后是难以决定,外在自由的另一面是无法自主选择;生命力就在这看不见的压力下慢慢耗竭、萎缩...... |
|
物质改善不等于精神幸福 虽然老一辈的生活物质匮乏,但他们的精神世界更为简单,生活的重心往往集中在生存和基本需求的满足上。对于他们来说,吃饱穿暖、家庭和睦就是最大的幸福。物质条件的改善在今天似乎应该带来更大的幸福感,但当下的精神需求变得更加复杂且多样化。 年轻人拥有了更多的物质选择和消费自由,但却更难从这些外在的改善中获得内心的满足。物质的丰富并没有减少内心的焦虑,反而让人对生活有了更多不切实际的期望,导致一种“越有越空”的心态。很多时候,物质上的丰富并不能填补精神上的空虚。 无处/无时不在的标准与评价 老一辈人的生活规范简单明确,社会、家庭对个人的期望也相对统一和直接。人们知道该如何生活,如何获得社会认可,虽然选择少,但冲突也相对直接和简单。而今天的社会,几乎每个领域都有数不尽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学业要求卓越,职场要求高效,社交网络要求展示完美......这些无形的标准无时无刻不在衡量着个人的价值。年轻人在这些标准之下长大,既要应对外界的评价,又要面对自我设定的各种标准。 这种无处不在的评价体系,不仅带来持续的压力,也让个人感到自己始终达不到社会的期望。每一次的挫败都可能被看作是个人能力的不足,甚至会带来自我否定。这种长期的自我评价和外界评价的叠加,容易让人陷入焦虑和抑郁的情绪漩涡。 |
|
迷失在浩瀚的选择中 过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相对稳定,老一辈的人往往在既定的框架和方向中,职业与生活选择相对较少,责任与目标更加明确,家庭、工作、社区这些稳定的因素构成了他们的生活重心。而当下社会提供了无以数计的选择:从职业发展到个人生活,甚至日常的消费和娱乐,都充斥着选择。 年轻人面临的是无数条看似可行的道路,却难以判断哪一条是真正适合自己。每一次选择的背后,都隐藏着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而当这些选择无法带来明确的满足感时,便会产生“我做错了什么”或者“我的选择没有价值”等自我质疑。表面上看,这种选择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自由,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迷茫和困惑。 外在自由与内在自主的强烈冲突 在现代社会,表面上看,年轻人拥有了更多的外在自由。无论是职业发展、生活方式,还是消费和娱乐选择,个体似乎有了更多的自主权。然而,外在自由的增加却伴随着内在自主的压抑。 这种冲突体现在,年轻人一方面被鼓励要“做自己”、追求独特个性;另一方面,社会的标准却无处不在地规范着个体的行为和价值。这种矛盾让年轻人陷入两难: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却又被各种标准所束缚。过多的选择表面上看似自由,实际上带来了更多的内在焦虑和不确定感。自由本应让人解放,但当自由被无限放大,同时又伴随着无数标准和评价时,内心的自由反而被泛化且令人茫然。 |
|
物质的丰盈难以填补内在的虚空,那些成就外在世界的标准与评价也在无形中束缚人心,很多年轻被压抑的原本鲜活的生命力,在期待着被重新唤醒。 |
老人的幸福:我有口饭能吃饱就行,看到我儿女满堂,儿孙绕膝,我好幸福啊。 现在年轻人的观点:我穷的就够吃饭了,你还想让我生个儿女满堂?你怎么不让我死呢? |
我说一个论点。 老一辈人他们的人际关系有闭环。 比如,爷爷压迫爸爸,爸爸压迫妈妈,妈妈压迫大女儿,大女儿压迫小儿子,小儿子可能压迫同学,也可能他无法压迫任何人。 在这个闭环里,大部分人都可以向另一个人倾倒情绪。 但是现在不行,闭环没有了。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只能被倾倒,被宠,他们的生存环境是非正常的。产生了大量的精神病。 当然老一辈很多npd,也是精神病,但是npd是不会痛苦的,他们只会把痛苦给年轻人,所以现在年轻人的精神病npd很少,大部分都是非常弱的。无法倾倒情绪。 所以结论就是,老一辈大部分都是痛苦吸血达到自己能量很强,只有少数的被吸血,被吸血的一般是家庭中的女性,男小孩,和女性小孩。 而被吸血的小孩都成了现在的抑郁症。 抑郁症大部分都是身边有一个npd |
消极的老一辈抱怨的时候,积极的老一辈已经挥起铜头皮带了。 |
除了别的原因,有一个也有深重影响:精神无处寄托。 人活着得有寄托。农业社会的人,将寄托放在儿孙满堂五谷丰登上。再苦再累,只要有后代,那都有翻身的希望。即使子孙个个不争气,但至少也能围着自己转。 但时代变了。现在城市化进程开始,人的寄托变了,从儿孙满堂五谷丰登,变成了对财富的追求。但工人阶级是不太可能通过劳动致富的。创业也是九死一生。故而年轻人发现自己的寄托无法实现。 有的年轻人想要退回到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精神寄托上,但房价直接成了横亘在所有人面前的一道难关。因此,年轻人,进达不到大富大贵的地步,退回不到儿孙满堂的状态,而单单夹在中间,这能不抑郁吗? |
你知不知道朝九晚五这个词是形容老一辈的人勤劳的? |
因为老一辈的躁郁症,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配套了转嫁措施。 老一辈通过早早结婚,早早生子,打骂老公老婆,打骂指责孩子,以及抽烟酗酒,出轨偷人婚外情等多种方式,将社会压力转嫁给家人和他人,在染上精神病,抑郁症的同时通过转嫁压力,保证了高耐压性。 而年轻人面临老一辈同样的高压,抑郁症,精神病,但却没有老一辈的配套转嫁措施。 年轻人的结婚率大幅下降,大比例不结婚,由于舆论环境变化,结婚后大部分也没法打骂老公老婆,打骂指责孩子,至少没法完全心安理得的打骂老公老婆,打骂指责孩子。 仅剩的抽烟酗酒,出轨偷人婚外情游戏,不足以让大部分人彻底转嫁生活压力。这也是为什么酗酒,婚外情很多时候都会引发暴力冲突和凶案。 因为在这些事情发生之前,很多参与者已经高度焦虑,狂躁,半疯癫状态。 当然,除了打骂老公老婆,打骂指责孩子,抽烟酗酒出轨偷人婚外情,当代人多了游戏,电影,网文等相对更健康的娱乐方式。 相比上几个时代,现在是网络,电影,游戏,网文大幅降低了当代年轻人的自杀和抑郁。 |
太积极了,喝的百草枯都断产了。 |
老一辈抑郁症不叫抑郁症。 家境好的叫茶饭不思,水米不进,抑郁而终。 家境差的叫沾了不干净的东西,三魂七魄不全,被吸了阳气,中邪了。 家境再差就叫疯,傻,懒 |
老一辈不知道,但是能开大G进故宫的年轻人肯定不抑郁 |
借用马东在奇葩说里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如果心里都是苦,那给他一点点甜,就会很甜。 老一辈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匮乏,放在今天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举个例子,我姥姥生活中最大的焦虑是热水器,她总是纠结用完热水器要不要把电源拔下来。 不拔下来,一是怕费电,二是怕漏水。 拔下来,她又不会再调控水温。 因为这件事情,她甚至都睡不好觉,晚上要起夜好几次去看热水器。 然后有一天我妈给我打电话问了我这个事情,我就跟姥姥说,不用拔下来,反复插拔反而更浪费电,不拔下来反而更安全、更节电,更不会漏水。 这次认真的告诉她之后,她总算放心了下来,然后恢复到该吃吃该睡睡的常规状态了。 可以说,我姥姥的焦虑是来源于无知,乐观也是来源于无知。 她从小就没上过学,帮家里干活,出去打工供一个大哥、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上学。 但没有文化的她,靠着踏实肯干肯吃苦,成为了工厂车间的大技工。 三年自然灾害,没让刚出生的我妈饿死。 我姥爷家一家子穷亲戚,还有个封建的小脚妈。 我妈说,她小时候,家里经常来个七大姑八大姨就把他们家洗劫一空,还有每天他们都得等姥爷回来才能吃饭,经常饿到睡着。但姥姥侍奉他们一家子也从无怨言。 十年动乱的时候,姥爷被抓走,她自己怀着孕还要抚养我妈和我大舅,听到姥爷要被运走劳改之后,自己半夜挺着肚子出门要去找姥爷,路上鞋都走丢了,幸好被路人发现领了回来,差点就精神失常了。 退休后为了补贴家用,又去打工,经常一周都不能回家。 之后儿女陆续结婚,又有几个离婚,我表姐就是我舅离婚后,母亲不要她,于是我舅就把她交给我姥抚养。 上述几件事,单拿出来一件,就够我抑郁了。 但我姥经历了这么多,如今90岁了,却依然活的像个小孩,天天乐哈哈的。 她对生活的要求不高,对儿女的要求更不高,只要有人给她买好吃的,带她出去溜达,去看看她,就足够她开心好几天。 她的乐观也遗传给了我妈,我妈又遗传给了我。 抑郁这件事,跟文化、社会发展确实有很大关系。 我们现在年轻人抑郁的越来越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富足的物质生活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趋使人越来越追求效率,而追求效率,就必定会舍弃一部分幸福感,这是就是现代化的代价,这在发达国家已经显现了出来,而在我国是在正在显现。 所以,哪怕我继承了他们乐观的衣钵,我现在的生活条件也远超她们,但我也无法做到跟她们一样乐观。 而这个时代,哪怕是真正的劳动人民,那些靠体力生存的人,也无法像以前一样乐观,相反,他们的抑郁情绪会严重,而更可怕的是,他们没有钱和精力去看病,因为他们要赚钱,最典型的,可能就是外卖员了。 所以,姥姥吃了这么多苦还能这么乐观,真的有很大一部分要感谢那个匮乏的时代,以及无法上学给她带来的一点点“益处”。 除了这些,我觉得姥姥的乐观还有她自己的功劳,她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她能够从生活中自己总结很多道理,这可能就像是佛家说的有慧根吧。 |
我们现在的生存逻辑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时代的能源革命一样已经悄无声息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转移。 你可能没有感受到但是革命却发生了。 我们原来的矛盾是物质资源短缺导致的。 物质资源就是马尔萨斯陷阱。 如果家里掀不开锅, 没饭吃了就不要生小孩了, 生了小孩也要溺死, 或者送人。 物质资源是限制人口的主要因素。 现在是精神资源是限制人口的主要因素了。 社会也从物质资源的获取转为精神资源的建设和获取。 现在这个时代, 没有完成原生家庭创伤疗愈的个人几乎无法说服自己生育, 无法意识到结婚的意义生育的意义生命的意义。 出于一种, 活着没价值, 生命没意义, 死了也挺好的人生状态。 过去没有物质资源就会不生小孩, 现在没了精神资源就会不生小孩。 就会表现出溺婴杀婴等过去物质匮乏时期的症状。 这好比随着时代发展, 烧汽油的车子已经换成了烧电力的车子。 这场能源革命的发生意味着不论你做汽油车做的再好最后都会被成体制的成建制的成系统的被淘汰。 当钟声响起的时候, 所有烧汽油的都要退场。 整个金字塔不论是塔基的花岗岩还是塔顶的明珠都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我们搞物质资源基本上搞到头了。 你有五套房跟有十套房本质上没有差别, 已经属于边缘效应递减的区间。 但是你的意识形态, 精神资源, 心理资源这个新维度的, 崭新维度的赛道的比拼却逐步被人看见。 逐步悄悄然走上登上历史舞台。 缺乏心理资源, 精神资源将导致广泛的不婚不育家庭解体,合作崩盘结构, 你光有物质资源是没有用的, 不会给你带来生存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满足感。 这正如能源革命一样。 这一代没有疗愈心理创伤, 精神资源匮乏的物质资源充沛者, 将被淘汰, 像燃油车一样被整体性的淘汰而无法迈入充电汽车的时代。 二更: 人类早期的合作模式是共同谋取生存资源为出发点的合作。 你一个人搞一只猛犸象搞不定, 你要召集一大群人一个酋长国, 一个部落, 好几个氏族一起合作搞猎物。 后来为了争一口干净的水源, 干净的河道, 一口井, 你需要召集一个大氏族共同生活。 后来一个男人可以去工厂上班, 养活一个老婆三个孩子一条狗, 汽车别墅美国梦。 所以合作所需集合的人口数越来越少, 这印证着某种碎片化和原子化的历史进程。 然而今天拥有物质资源的年轻一代却说, 老娘不吃你家一粒大米, 独立女性不需要关系。 你这是还停留在合作创建物质资源获取的维度。 现在的问题是你精神上的空杀已经提示你, 对于精神资源的投资, 转化, 获取才是维持未来幸福生活乃至精神健康的关键。 与人合作, 亲密关系, 已经不是猎杀猛犸象或者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这种物质资源的获取。 我说过, 生存资源分为物质资源, 身体资源和精神资源。 一个彻底没有希望的原子人, 没有牺牲当下投资未来播种希望的原子人会死于对自身物质资源的傲慢吝啬和绝望。 这算是《希望简论》 的第二篇。 准备更新 |
其实精神压力到了一定程度,得了抑郁反而是一件好事。 相当于熔断器过热熔断,虽然后面一段时间电路是不能用了,但电器还是完好的,修理好了还能继续运转; 但,没有熔断、超负荷运转的电路,可就没那么好运了。 好多老一辈人,看着好好的,突然得了癌症,实际上都是情绪长期积压无法得到排解的结果。 |
老一辈人没那么消极? 以下内容为引用 《2020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6] 》 2019年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 4.16人/10万(284页)。 2019年城市居民(男)自杀率为 5.02人/10万(288页)。 2019年城市居民(女)自杀率为 3.27人/10万(292页)。 2019年农村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 7.04人/10万(298页)。 2019年农村居民(男)自杀率为 8.17人/10万(302页)。 2019年农村居民(女)自杀率为 5.88人/10万(306页)。 《2013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2年中国城市自杀率为4.82人/10万(302页),农村8.58/人10万(318页)。[2] 根据《201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0年中国城市自杀率为6.86人/10万,农村10.01/人10万。[3] 根据《2006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5年中国城市自杀率为12.89人/10万,农村10.08/人10万。[4] 根据《2004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3年中国城市自杀率为10.96人/10万,农村17.29/人10万。 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二十年前自杀率高的多! |
|
我妈天天给我发这种鸡汤,但是我都快抑郁了 |
老一辈看似没什么选择,其实选择多的一批,尤其是改开后 年轻人看似选择很多,其实都是现实条件下的没有选择 |
我认为老一辈其实挺消极的。 你看得到的阳光的一面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 观察过不少老人。 我认为他们表演的能力挺高的。 至于在一个人的夜里,是个什么状态,不知道。 |
社会抚养比降到1.1左右,也是这几年的事情。做为老一辈的人,如果晚生三十多年,变成现在的年轻人,我也会绝望抑郁的。 我是60后。出生在贫困农村,现在说起来多么苦,可是当时并没有什么感觉。有动物层面的本我,有解放全人类的超我,让人抑郁的自我意识却没有多少,这算幸运还是不幸呢? 长大的过程,随着走就行了。在农村,村子里面给划宅基地,在城市单位分房子,虽然都很难,都需要动小心思,但老实等着总会有的。 青壮年时期,赶上了经济腾飞,普通人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只要胆子够大,就能拿到更多社会红利。 现在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失去了自由,碰巧又不擅长读书,这十几年的教育,足以摧毁一个人的所有自信。 祖坟冒青烟,孩子擅长读书考试,大学毕业即失业。好不容易考上了体制内,也仅仅是饿不死,靠自己买不起房、结不起婚更生不起孩子。前途光明看不见,道路曲折走不完,有点抑郁太正常了。 |
老一辈信息差更大,被洗脑的程度也更为严重.老一辈很多人心理未必健康,存在许多通病.谁跟你说老一辈活得挺开心的?据我所见,不幸占多数.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心理咨询 最新文章 |
天赋真的比努力更有用吗? |
很想脱离这个世界应该怎么办? |
内心强大的人都有什么表现? |
女生在比较私密的部位纹身,都是什么心理? |
鬼拿活人抓交替是不是一种很自私很缺德的行 |
敢不敢说出你一直不敢说出口的小秘密? |
梦可以控制吗? |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喜欢独处? |
有些人可以可恶到什么地步? |
你见过最贱的人贱到什么样子?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