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知识库 -> 心理咨询 ->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喜欢独处? -> 正文阅读

[心理咨询]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喜欢独处?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喜欢独处?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年轻人
独处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喜欢独处?
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已经有点超过个人的承受和处理能力了
不管是工作、社交还是家庭关系,都充满了各种无限拔高的标准
如果想要处理的八面玲珑,显然对大部分人来说要求太高了
所以大家发现索性独处,既可以享受现代化社会的各种成果和便利,又可以避开现代化社会衍生出的高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确实如此,所以就这样了
因为你哥们儿给你打微信语音,喊你出去转转,你问他去哪,他说随意,成年人口中的随意是一种难堪,是一种囊中羞涩,于是你俩浪来浪去,打了几杆台球,上了会网,临了街边吃了口便饭。
你发现你俩并没有获得快乐,甚至有一点疲惫,回到家你开启结算动画,又发现月薪三千的你一天白干了。你思索着既然不快乐又没有获取快乐的本钱,何必呢。
于是某天你哥们儿又喊你出去转转,你说改天。
因为长期性压抑的你看着人们出双入对,心里也痒,你开始注重形象,减肥健身,尝试着打扮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机缘之下你在交友平台上结识了一个愿意与你约会的异性。
你仿佛着了魔,比平时大方十倍。买单时对方刚拿出手机你立刻阻拦,自信地说我来。一来二去你俩终于在某个夜里钻进了酒店,一番云雨,你感到一阵痉挛,浑身一哆嗦,你瞬间意识到了自己信用卡已刷爆,下个月的今天你可能会面临逾期,你长叹口气点上根事后烟,一脸茫然。
你开始明白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也明白了只有掌握资源才拥有交配权。
因为到了后来,你已过婚娶年纪,约定俗成的价值观让你感受到了一丢压力。亲人们轻描淡写地说,你也该成家了,好像成家是一件非常轻而易举的事。你笑而不答,与你而言成家是一本账,是个成本问题,就算没房怎么着也得有台车,就算没车怎么着也得有礼金,就算对方什么都不要你又何德何能?
于是你遇到了心动的对象不敢表达,因为那本账成了你的心魔,捂着你的心,堵着你的嘴,你单相思,用手排解寂寞,你反复告诉自己一切随缘,有缘无缘,你心知肚明。
因为以上种种,你一门心思挣钱,首先要堵上债务窟窿,其次积累一点微不足道的财富。你抱怨过工资太低,但你老板说你不干有的是人干,是啊,有个坑占着,也算一种幸运。你想过提升自己,然而日复一日辛劳早就磨灭了你所有虚无的想象。
久而久之,你与独居达成了和解,你已过了颜值巅峰,你的代谢水平开始下降,你的雄激素,睾丸酮也不比当年。独居让你变得自私,就像一种慢性疾病,慢慢侵蚀你。你开始拒绝三人以上社交场合,你认为那太过吵闹,其实你只是被一种自卑感囚禁。
你买了漫画但根本嚼之无味,你买了游戏可你已经电子阳痿,你买了RG高达埋头组装却只能感受到颈酸腰痛……为了对抗独居你培养了诸多爱好,但似乎没有一样能真正让你快乐起来。
再后来你几乎断了所有朋友的联系。在你看来这世间最脆弱的东西除了处女膜,便是成年人那敏感的神经。只接受相互阿谀,拒绝一切品评和质疑。你们之间依然愉快,是因为你们貌合神离,是因为还没捅破那层写满虚妄的窗纸,你嘲笑道你来我往,不过是种消遣。
你还会继续独居下去,不被打扰,也不会打扰别人。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
但在国内,你举目望去,个个都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行伤害你,奴役你,压迫你之事实。
父母想为你好。于是他们从小就用自己的感受作为评判标准来要求尚处于孩童时代的你。
老板想为你好。疑难杂事全给你,美其名曰锻炼你。但最后当你想要拿回属于你的报酬时,你又会面临一个如铁公鸡一般一毛不拔的人。
社会想为你好。于是社会总是有无数的话语来指出你的问题,什么“垮掉的一代”,什么“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学生”,什么“想当年我在你这么大的年纪时……”
但好不好,不是别人说了算,而是你自己的感受说了算。
但这片土地的文化从小就有个特点:喜欢剥夺人的自我感知,并替换为家长、老师、领导等他人的感知。
于是,你慢慢不懂自己怎么想的了。但时间一久,你心里总是莫名其妙的觉得,一个人待着更自在,即使偶尔有孤独,但一个人待着,你才能做自己。
而一旦有他人的存在,你就浑身不自在。
其实说得学究一点,这背后反应了中国文化过于期待去“打磨”每一个人,并期待用一个固定僵化的模子,去雕刻与众不同的每一个人。
诚然,每个社会都需要一些最基本的价值基础,社会才有最基本的秩序。但问题是,这个最基本的价值基础不应该设定得太高。
一旦这个标准过高,一旦每个人都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时,一个令所有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地狱般的社会就出现了。
他人即地狱,是萨特的一句名言,这句话出自萨特的一个剧本《禁闭》,说的是三个被囚禁起来的鬼魂,等着下地狱,但在等待的过程中,三个鬼魂彼此之间不断欺骗和互相折磨,最后他们忽然领悟到,不用等待地狱了,他们已经身在地狱里面了。地狱并不是什么刀山火海,永远和他人在一起,这本身就是地狱,这就是:他人即地狱。
鲁迅也早已洞察到这一点。他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不是现代年轻人喜欢独处,而是古代年轻人没有机会像现代年轻人一样拥有独处的机会,和拥有一个相对开明的社会氛围。
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很多人:为何很多人宁愿背井离乡在大城市卷,而不愿意回小地方的家长去安稳度日?
我想,这背后除了有经济层面的问题,可能还有其他问题。其中一个,就在于在大城市,你可以独处,而回到家乡,你几乎没有权力去独处。因为家长的亲朋好友们,总是会来“关心”你。
但这种关心,萨特说它是地狱,鲁迅说它是吃人。不是关心不好,而是中国式的“关心”不好。
中国式的“关心”,关注的是作为长辈的我的利益,于是我一关心你,无论你高兴与否,你都得按照社会规范来应对,否则邻里相亲或者你的家族亲人就会挥舞道德大棒来攻击你。
真正的关心,则发生于两个精神上平等的个体之间。正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真正的关心,需要的是心心相印,需要的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真正的关心,讲究的不是“我觉得”,而是“你觉得”,不是“我说的你必须听”,而是“你说吧我听着呢”。
正是因为缺乏这些最基本的关心,所以年轻人宁愿独处一个人舔舐自己的伤口,也不愿再度回到人与人的关系中去互相伤害。
其实要想让年轻人不再将独处当成常态,方法也很简单。你首先得基于尊重和平等的姿态去了解年轻人,而不是一上来就站在自己的狭隘的视角,对年轻人的独处指手画脚。前者促进沟通,后者阻碍沟通。
但很多年长的人不这么看。他们认为我比你经验多,走的路比你多,经历的事儿比你多,所以你就得听我的。但这些年长者不知道的是,年轻人虽然经验不如你,经历不如你,但年轻人有一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年轻人的直觉高于你。
永远要记住,总的说来,下一代人看上一代人,总会比上一代人看下一代人要明白的多。正因为这样,人类历史才能不断前进。
不管是年轻人,中年人,哪里有独处的空间?
能够独处一会儿,真是难得的享受。
能有个属于自己的小空间,整成自己最喜欢样子,美美的呆一天,真的很舒服……
老年人倒是可以独处了,但……正常老人又不喜欢独处了,太孤单。
当承受精神压力时候,模式生物的社交行(与其他不熟悉个体的亲近/交互)为会大幅减少,这一点在数十年前就被观察到. 并被称为Stress-induced social avoidance[1](压致社交回避). 压致社交回避的个体会有更高的社交焦虑感(Social Anxiety), 也就是,跟其它个体在一起时会更紧张[2].


受到压力性刺激的小鼠会回避跟陌生小鼠的接触
对于人类为代表的灵长类哺乳动物来说,其(面对面)社交行为的需求、倾向和频次比其他生物要高的多。但在受到精神压力的影响时,个体的社交行为倾向也会被显著削减。并且压力性的事件会立即且长期(>2个月)的产生显著的社交回避效果[3]. 典型压力性事件包括社交挫败(公共场合丢脸)、竞争性失败(考试、绩效不理想)、生存压力(买不起或者无资格购买想要的东西,特别是吃穿住行的基础物品)。
当然,压致社交回避的影响不限于削减 面对面的社交行为,而且会大幅提升非面对面的社交需求。压致社交回避个体具有更高的网络联系倾向,更高的网络倾诉需求[4][5]. 让孤独变成一个人的狂欢。


压致社交回避的人具有更高的电话联系需求
从神经科学原理上来看,人脑中存在一个网络状的物理性和生理性连接,构成Social Brain(社交子脑), 处理个体关于社交方面的信息和社交倾向/形态[6], 以及探索性的行为。实际上这也是人类创新能力的基础之一[7].


Human Social Brain
从微观层面看,当感受到比较大的压力并且状态持续时,社交子脑的海马体(Hippocampus)中,nectin 3(连接蛋白细胞粘附分子 3)的水平会降低[8],并附带性的对记忆形成产生负面影响[9],因此当压力大时,一些人的记忆力会出现显著的下降甚至失忆。具体在社交行为中,nectin 3的下降会促进 基质金属蛋白酶 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9)的水解作用[10][11],从而打破神经元中神经连接蛋白(Neuroligins)的功能平衡,降低神经元的兴奋信息向下一级神经元传递的可能性, 也就是降低对应神经系统区域的兴奋水平[12]. 持续性的压力感会让人变得精神萎靡,探索性倾向以及(面向陌生人的)社交倾向大幅降低[13][14].


持续性大压力导致神经抑制状态
从宏观层面看,当社会经济状态走低时候,处于其中的人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会随之增加[15]. 这种压力来自于失业风险,也来自于雇主和受雇者议价能力的变化以及债务压力[16]. 因此每当社会经济形势变差,生存压力增加时候,社会中个体的社交倾向就会降低,并且精神性疾病的发生率随着增加[17]. 横向比较地,低收入国家中的人民相比于更高收入国家的人民具有更高的精神性疾病发生率[18].


经济形势差导致个体生活压力增加
扩展性地讲,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当一国经济形势走低,由于生活压力的增加和社交行为倾向的降低,社会的生育率也会随之降低[19][20]. 即生育率具有顺周期性[21].
参考^Haller, J., & Bakos, N. (2002). Stress-induced social avoidance: a new model of stress-induced anxiety?. Physiology & behavior, 77(2-3), 327-332.^Toth, I., & Neumann, I. D. (2013). Animal models of social avoidance and social fear. Cell and tissue research, 354, 107-118.^daSilva, A. W., Huckins, J. F., Wang, W., Wang, R., Campbell, A. T., & Meyer, M. L. (2021). Daily perceived stress predicts less next day social interaction: Evidence from a naturalistic mobile sensing study. Emotion, 21(8), 1760.^Dissing, A. S., J?rgensen, T. B., Gerds, T. A., Rod, N. H., & Lund, R. (2019). High perceived stress and social interaction behaviour among young adults. A study based on objective measures of face-to-face and smartphone interactions. PloS one, 14(7), e0218429.^Girousse, E., & Vuillerme, N. (2022). The use of passive smartphone data to monitor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real-world settings: protocol for a systematic review. JMIR Research Protocols, 11(12), e38785.^Frith, C. D. (2007). The social brain?.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362(1480), 671-678.^Frith, U., & Frith, C. (2010). The social brain: allowing humans to boldly go where no other species has been.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365(1537), 165-176.^Tong, L. I., Jiwei, Y. A. O., Zhang, Q., Qianwei, L. I., Li, J., Xiujuan, W. A. N. G., ... & Junan, Y. A. N. (2020). Chronic stress impairs male spermatogenesis function and Nectin-3 protein expression in the testis. Physiological research, 69(2), 297.^Wang, X. X., Li, J. T., Xie, X. M., Gu, Y., Si, T. M., Schmidt, M. V., & Wang, X. D. (2017). Nectin-3 modulates the structural plasticity of dentate granule cells and long-term memory.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7(9), e1228-e1228.^Gregg, T. R., & Siegel, A. (2001). Brain structures and neurotansmitters regulating aggression in cats: implications for human aggression. 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and biological psychiatry, 25(1), 91-140.^Van Der Kooij, M. A., Fantin, M., Rejmak, E., Grosse, J., Zanoletti, O., Fournier, C., ... & Sandi, C. (2014). Role for MMP-9 in stress-induced downregulation of nectin-3 in hippocampal CA1 and associated behavioural alteratio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5(1), 4995.^Huang, Z. J., & Scheiffele, P. (2008). GABA and neuroligin signaling: linking synaptic activity and adhesion in inhibitory synapse development.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18(1), 77-83.^Sandi, C., & Haller, J. (2015). Stress and the social brain: behavioural effects and neurobiological mechanisms.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5), 290-304.^Chen, P., & Hong, W. (2018). Neural circuit mechanisms of social behavior. Neuron, 98(1), 16-30.^Fenwick, R., & Tausig, M. (1994). The macroeconomic context of job stress.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66-282.^Benach, J., Vives, A., Amable, M., Vanroelen, C., Tarafa, G., & Muntaner, C. (2014). Precarious employment: understanding an emerging social determinant of health.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 35, 229-253.^Link, B. G., & Phelan, J. (1995). Social conditions as fundamental causes of disease.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80-94.^Prescott, E. C. (2002). Prosperity and depress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2(2), 1-15.^Sobotka, T., Skirbekk, V., & Philipov, D. (2011). Economic recession and fertility in the developed world.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37(2), 267-306.^Guisan, M. C., Aguayo, E., & Expósito, P. (2001). Economic growth and cycles: cross-country models of education, industry and fertility and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Applied Econometrics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1(1).^Percheski, C., & Kimbro, R. (2014). How did the Great Recession affect fertility. Focus, 30(2), 26-30.
最近在B站上关注了一个叫小A的up主
他的生活简单到不行
一天从傍晚醒来开始
上街溜达一圈吃个早(晚)饭
一般开销十几二十块
买瓶大瓶的矿泉水拎着去上网
网吧八点钟可以开通宵,到第二天上午十点
一共十六块钱
可以打游戏,可以蹭空调
玩一个通宵到早上六七点
晃悠着回到出租屋
睡觉
可能中间饿了会起来做个饭啥的
然后再到新的一天晚上
一天也就花个几十块钱
估计B站就能养活他
我觉得这样的生活也挺好
既不想麻烦别人,又不想被别人麻烦。
喜欢的人追不到,追得到的人不喜欢。
要高质量的孤独,不要低质量的热闹。
没什么感同身受,人类悲欢并不相通。
我这个人很普通。
普通指的并不是指颜值、家境、学历背景、履历等等。
而是指,我作为一个人类,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很普通的,如果用老掉牙的话来描述,那便是这个世界上不仅存在着另外一片与我相同的叶子,还存在着与我相同的花,相同的草,相同的动物,相同的任何造物。
把我抛向空中,我便是毫无形状,毫无规律,毫无颜色的云。
把我掷向海里,我便是无声无迹,没有人乘,没有鱼游的浪。
把我立在山谷,我便是没有耸峻,没有连绵,没有寺庙的山。
而这样的我,被丢在了人间,得过且过地熬着一个又一个的冬天。
我曾以为上天赋予了我某种天命或是天赋之类的东西,让我降临人间。
但人间的众人告诉我,人人都是如此。
就连我写的东西,明天的自己看了也觉得难堪。
我是一个可以被复制,被替代,被挑选 ,被丢弃,被拾起,被珍惜,被歌颂,被辱骂,被杀死,被救赎,被命令,被惩罚,被定义,被训斥,被哭诉的毫无特征的人。
有人让我呐喊,我便举手跟着一起呐喊,有人让我沉默,我便低下头只聚精会神地看着地板。
世间的悲喜离欢有千万种,却难从中挑出一种非我不可。
世人若诵我慈悲,那千万庙宇将我重塑。
世人若骂我奸邪,那青竹石简写尽悲劣。
所以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也不知道,只有世人能知道,也只有世人能决定。
大善大恶我都难以取舍,我只能夹在其中,写一笔善,抹一笔恶,恍恍惚惚地描摹活着。
什么经济趋势,什么房价涨跌,什么工资收入,什么考学考证,什么婚丧嫁娶,什么风口浪尖。
我有过无数这样的瞬间,想逃离人类社会中条条框框的一切。
我想早晨和太阳一起诞生,夜晚和月亮一起死亡。
我恍惚间觉得只要人生的跨度足够短,什么事就都算不上遗憾。
我没有信心能用一生追逐自己的理想,也没有良心能一直把持着真与善。
我撕碎了自己写的小说,打碎了自己做的手工,我尝了一口自己炒的土豆丝,它难吃的要死。
我唯一的作用,便是作为社会运转的一条数据而被统计,被播报,被忽略。
倘若我想活,世间便把我推向死。
倘若我想死,世间又把我揽向活。
是死是活,不看我,看人世间。
生死经历的多了,人也就沧桑了,也就活出来了。
你知道,要活着,就要伪装。
不伪装是不行的。
而独处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世间的缓慢,是热气腾腾的真实人间。
如果真的有一天,我不再为生活所迫,我想读尽天下的书,想去学历史,学哲学,学电影,学物理,学习人间一切又一切我所感兴趣的知识,而不再与任何人发生交集。
而这样的瞬间,只有在独处的时刻,才能充分享受和幻想。
从而获得一场,我不再普通,这世间少我不可的幻梦。
社会上压力太大吧,我早上看到这个数据也挺震惊的——


下班回家后,发现爸妈没回来,很开心地就躺在沙发上玩手机。
过一会,老爸回来看见了我一个人在沙发上手机,又开始嘟噜:“三十的人了,就知道玩手机,连个老婆都没有。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儿子都会打酱油了,手机有那么好玩吗,比老婆还好?”
我一言不发,把手机递到老爸手里,教他怎么玩。
两个小时后,老爸深出一口气,感叹道:“唉,如果我年轻时候有这游戏,估计我会一个人,不会找老婆的! 对了,等下吃饭不用叫我了,不要打扰我通关!”
一桌都是我的 ??


越清醒的人越喜欢独处、
他们研究自己的爱好和喜欢。
不再理会那些人情来往、
不再理会那些戴面具生活、
这样多轻松啊
其实吧,现在的中年人、老年人,年轻时也喜欢独处。
只是,条件不允许而已。
非洲那些个穷国,老百姓穷到要吃泥土做的饼干,没营养,只是缓解饥饿。
是因为他们不喜欢吃大米吗?是因为穷。
哪天他们能吃得起了,估计你也会问,为什么非洲人越来越喜欢吃大米。
你到北京二环去看看,还能看到很多中老年人,一家子挤在十几平米的公租房里。
他们倒是想独处,你往哪儿处?
这只是居住方面的限制。
还有生活服务相关的,过去可没有外卖,要么自己做饭,要么吃食堂。
家里是双职工的话,食堂就是最好的选择,便宜,省心。
去食堂吃饭的都是一个单位的职工,低头不见抬头见,你怎么独处?
如果你自己做饭,要不要买菜?那时候也没超市,都是菜市场,你不和摊贩搞熟,怎么讲价?
拿了就走?那你就是冤大头,有钱烧的。
你说我就在家宅着,行不行?
还真不行,电话是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进入家家户户,手机更是要到2005年左右才能称之为普及,话费也不便宜,早期甚至是双向收费。
有个大事小情,都是靠开会或者口口相传。
你如果亲朋好友少,消息就闭塞,很多好事儿就更轮不到你。
比如单位发福利,我老家冬天是发些萝卜白菜、米面油等日用品。
去得早的,能挑,去晚了,就只剩下烂菜叶子。
发的人只管给你按斤称,谁让你来晚了?斤数不少就行,本来就是福利,就算拿到烂菜叶子,你也没处说理。
而现在,还是生活好了,让年轻人独处也能活得不错,才有了独处这种选择。
谁想天天迁就别人,房子大了之后,我住二层,老婆住三层,一个礼拜也就一两天睡一起,既可以享受同居的快乐,又能享受独处的自由。
我老婆折腾这么多年,又是换工作又是创业,赚钱买大房子是她的重要动力来源。
只是最后这个事儿被我先完成而已,买的时候是清水房,她蹦蹦跳跳像个孩子。
强电、弱电、水暖、燃气是我设计的,其他装修都是她弄的,我懒得管。
她上来就把格局给定了,二楼归我,三楼归她,我分到一张1.5米的床,她弄了个1.8米的。
每次一起睡,都是我更上一层楼,睡她的床,跟女皇翻牌子似的。
我就发现中国人就喜欢管别人。别人爱干啥干啥,老操心别人干啥。
你年轻的时候会想得到什么东西。
金钱,名誉,异性的喜欢,他人的认同等等。
但是你得到什么,就得为什么负责,
再强烈的喜欢,都会过期。
所有的得到,久了都会不过尔尔。
但就跟买东西一样,你要挣这钱才能去买。
年纪大了你不愿意为任何人负责。
人生的意义,就像租来的游戏机。
三万天,打完收工。
娱乐别人,不如取悦自己。
现代社会最大的弊端就是,你从前几辈子都见不到的人,让你在一生都见到了。并且,你的脑容量还消化不了这些信息,你对于所发生的事情具有滞后性。很多人在人群中是茫然无所适从的,他们找不到合群的意义,因此,选择独处是回归自己的内心。
从前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如今不仅车马快,酒店、应酬也多,只要你愿意,你的爱可以在很多个地方,你的能量也是四分五裂的。
不是我喜欢独处,单纯是不想跟傻逼呆在一起。这句话可能比较粗鲁,不好意思。
因为人情世故太复杂了,而且现在大多数人情世故都需要精力和金钱去发展,去维系。
现在社会竞争太大,各方面给年轻人的压力也太大了,你去社交,你会发现自己很不容易融入每个圈子。
说了半天,想独处,不想社交的原因就一个字。穷!
割裂感,一种极强的割裂感,一种史无前例的割裂感。
现在的年轻人,我大致定义在1995到2005年左右出生的人吧。
这段时期出生的人,无论是哪个阶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他们都有着极其强烈的割裂感。
先是科技的割裂感:我一直认为1990年开始,科技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2000年的时候,电脑,还没有普及,偏远一点的县城,农村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电脑是什么,到了2006年左右的时候,电脑已经很普及了,县城有了很多家网吧,就是消息闭塞的,没有什么文化的农村老人也知道什么是电脑了。到了2013年的时候,二维码,智能手机,移动支付已经在大城市普及,而这时候很多县城的人大多数还没有智能手机,这可以说是科技和城乡双重的割裂感。
再之后多屏协同,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这些在十年前我们都无法想象的东西都有了。还记得小学的时候有个作文,让大家想象未来的科技,结果现在回头看,当时很多异想天开的内容都实现了!
这种科技的割裂感是绝无仅有的。
你让一个汉朝的人穿越到一千年后的宋朝,他可能比较好奇,但是他不会惊讶。但是最近十多年的科技发展足以让人惊叹。
我是东北一个小县城出来的人,那个县城很闭塞,与大城市都慢半拍。我还记得大概在2010年的时候,我们那里的小学弄了个“校讯通服务”就是家长花钱,之后学校的信息,比如说哪天开学,学校组织扫雪活动,还有平时的作业什么的,都会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发给家长。到了2014年,智能手机普及的时候,觉得当时的校讯通是多么的荒唐啊。而2013年大城市的人,也会觉得所谓的校讯通很荒唐吧。
还有教育的割裂,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教育我们,要为集体做贡献,舍己为人。后来发现,我们上学只是为了取得更高的成绩,去干掉自己的同学,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才能得到家长,老师,七大姑八大姨的认可,才能上初中的重点班。
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如果他参加过高考,他会发现,高考就是书本上讲什么,就考什么。而之后的高考题目越出越活,如同变戏法一样,只学教科书一点用也没有,大量教辅书涌现,这种教学与考试的割裂感也是绝无仅有的。
还有自身感受与主流思想的割裂。奥运会,冬奥会,我们跟着赞扬运动健儿,跟着主流思想说吉祥物好可爱(可能你根本不觉得吉祥物有多么可爱)国足输了,不仔细分析内部底层逻辑,但是主流思想认为是国足不好好训练,你跟着怒骂国足。电视上宣传高考状元,家长要你和他们学习,你总感觉怪怪的,但是还是点头答应(就县城那教育资源,学习氛围,和人家状元能比吗),再后来,写作文,要写家乡的变化,你按着辅导书上的思路,说家乡变化大,以前吃不饱饭,现在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平时班主任为了管理班级方便,也传输了很多错误思想:比如什么一个巴掌拍不响之类的。还有,学校那么差,不还有考好的学生嘛。有时候班主任为了赚钱,私自补课,排挤不去他那补课的学生,你是少数没去他那补课的学生,因为你特殊,你没去老师那里补课,你总觉得自己被集体排斥,同时,大多数同学都去补课,你又怕落下功课,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平时老师,家长教你诚实守信,正直善良,但是教育局查补课的时候,老师总是叫你们蒙骗教育局的工作人员。你的父母,长辈明面上面对亲友,和颜悦色,背后里经常议论邻居,亲友的琐事,诸如:张三随礼随少了,孩子他二叔压岁钱给少了,谁家孩子学习不好,一看就是笨…你和家长说,你平时教我诚实,但是你自己却那么虚伪,这不是矛盾教育嘛,你的家长无法反驳,但是仍然对你一顿痛骂。上小学的时候写作文写自己的家乡,总是写自己的家乡多么多么好,但是你的家长,老师总是说让你好好学习,去大城市,脱离这个小地方,脱离这些低素质的人吧。你的家长刷小视频,当时美国列出制裁中国高校名单,有很多军工院校。小视频的制作者为了吸引流量,故意用“华为最喜欢从这些学校招人”,或者是,“清华北大都去美国了,家长爱国就要送孩子去这些学校”这样的标题吸引眼球。殊不知,这些学校大多数都是行业类高校,上不了它的核心专业,性价比很低,你的家长和你推荐这些学校,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却不敢反驳,因为如果你反驳,一场无意义,内耗的争吵就开始了…有时候你感觉这些主流思想是不对的,但是面对那么大的舆论压力,你只好做造成沉默的螺旋这种现象中的一员。有时候,你忍不住公开反驳这些主流思想,但是很快,周边人就开始对你排挤,攻击你,你最后不得不妥协,否则你会变成大家眼中的异类,于是你跟着大家骂国足,跟着说吉祥物好可爱……最后你完全麻木了。再后来,你上了大学,有了疫情,很多家长老师,都说要考研,要去国企,有稳定工作…再后来你回过头来看以前每一段时光你面对的主流思想,你发现,很多事要辩证地思考,有时候就是那段时间的一些主流思想让你走了错路。其实当时你也觉得怪怪的,但是,以你当时的心智,无法独立思考。
甚至有的时候,即使是所谓的主流思想,也是割裂的。大家一面称赞大国工匠,说他们说国之重器,称赞扎根乡村的教师,称赞不慕名利的科学家,称赞驻守一线的军人。同时每次看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老师让你写读后感。但是,你的老师,家长却告诉你,读书要成为人上人,看到环卫工人,你的家长告诉你,你不好好学习,只能成为他那样的人,而不是说你要好好学习让环卫工人有一个更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平日里,学校经常播放记录片,讲述革命家,烈士们的革命生涯,让学生写观后感,观后感也大多是写: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不辜负烈士们的牺牲。你们村里的老人也经常说,没有烈士们的牺牲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另一面,村里老人重男轻女,有很多封建陋习,愚昧思想,老师也总是教导你们要做人上人,当工人,农民是可耻的。很多人都说:要努力学习,工作,不辜负革命家和烈士们的奉献和牺牲,这句话基本上成为了观看革命题材的记录片观后感的标配。但是,我们发现我们努力学习,工作,就是为了成为老师口中所谓的人上人,很多人嘴上说不辜负烈士们的付出,心里却有很多落后封建思想……每年清明节,学校都要组织班会来表达对烈士们的哀思,但是班会的下一节课,老师就告诉我们要成为人上人,难道烈士们用生命换来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就是为了让我们奋斗,做所谓的人上人,不去做老师口中所谓的底层人:工人,农民吗?记得小学时老师也总是偏向家里富裕,学习好的学生……真不知道烈士们的在天之灵看到这些会作何感想,或许烈士们看到这个社会也会感到割裂吧……有时候看着那些虚伪的人在烈士墓前,革命家的雕像前献花,感觉是对那些烈士和革命家的侮辱。现在回想起教员上学时的宏图大志和无私奉献,总理当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愧疚难当………
还有各种信息给你造成的割裂:抖音,快手,一群富二代让你误以为有钱人很多,知乎人均985让你误以为上个985很轻松。再回头看你们县城:一个月能赚个五千都是高收入人群,县一中第一才能勉强上个985。再后来你大学毕业感觉工作难找,看你的同学一个个光鲜亮丽。
还有自身人际关系的割裂:你出生在一个县城或者农村。小时候,你不知道为什么,你正常做作业,正常学习就能考出很好的成绩,有时候你觉得自己成绩太好,有点不合群,你可能有点羡慕那些中等生,觉得他们合群,有归属感。上了初中,学业压力变大,你成绩也不错,上了高中,你发现自己的分数上不了什么太好的学校,但是在这所高中排名也挺靠前,高中同学叫你学霸。同时,你感觉和身边的同学仿佛本质上成为了敌人:在东亚内卷文化体系下,你要通过竞争掉你的对手,也就是你的同学,才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你的内心厌恶这种世俗的价值观,世俗的体系,但是你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你父母和身边亲友的攀比,你要努力学习,为自己以后优质的物质生活而奋斗,又使你不得不卷入这个体系中,你觉得东亚内卷文化思想反人类,你希望的事是人文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但是这些仿佛离你很远。你怀着复杂又不适的情绪进行着你的学业。
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你和你的同学格格不入:你的同学总是在一起聚餐,谈论游戏,而你专心学习。你和你的亲戚也格格不入,你觉得他们素质低下,没有文化,愚昧无知,你的亲戚认为你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百无一用,(虽然他们明面上没说,但是通过他们那低贱猥琐的表情和一些话语你能感受到他们的心理状态。)当你最后没考上清华北大的时候更加深了他们对于他们下的结论的正确性(对于那些没有文化,素质低下的人来说,除了清华北大,剩下的学校都差不多)同时,他们通过自己仅有的那一点获取信息的渠道:电视上的新闻,街头巷尾的留言,和刷小视频赚钱的软件,以及充斥着类似于“惊!某人说出内幕,快点转发”这样推送的软件,知道了大学扩招,不好找工作,所以在他们的认知里,大学除了清华北大,剩下的毕业了都很难找工作。即使你上了985…他们会认为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这样的学校不如你们省会的二本…
再后来你高考考上了个普通二本,但是名字叫的挺好听,叫某某大学。身边的亲友也没什么文化,只知道清华北大,什么985,211这个专业,那个专业什么都不知道。只是觉得你的学校名字挺好听,都随声附和,这孩子,有出息了。你在回过头来看自己小时候的伙伴,同学,他们中的大多数要么初中毕业在社会游荡,要么职中毕业上大专。你如同是一支突围部队里仅存的一个战士,你这时候有点沾沾自喜,同时,也很悲怆,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感笼罩在你的心头。
你的大学同学中总有那么几个家境好的:大城市有好几套房,家里做生意的,或者说你中学的时候身边就有同学家境不错,靠家里的房产收租就能生活。你上大学的某个课间,你的暗恋对象问了你一道高数题,你是班里的小学霸,你给她解开了疑惑,她很高兴,向你投来了崇拜的眼神,你傻乎乎地笑了。但是没过多久,你看见你的暗恋对象和你们班的富二代牵手了,你的心中的自卑感,落差感…各种感觉交织在一起,五味杂陈。实际上,你小学,中学就曾经有过这种感觉,还是那个课间,你暗恋的人问了你一道数学题,你很快得出答案。但是她却转身,投向了班里富二代的怀抱……你从小学就开始质疑家长和你灌输的知识改变命运的话,你坐在教室,看着窗外,看着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看着自己暗恋的对象投入富二代的怀抱,你感觉自己即使努力学习,也很难抹平这么大的差距。
你大学毕业,你的同学不知道是装的,还是家里有资源,一个个去向都很好。
只有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外打拼。
过年了,你也不愿意回家,因为一回家,那些没有文化,素质低下的亲戚都来嘘寒问暖,说着虚伪的话,各种与你三观不合的观念从四面八方如同潮水般向你袭来,你无力躲开。再看那些以前不如你学习好的同学,很多都已经成家立业,孩子都有好几个了,自己觉得惭愧,不敢面对以前的同学。
同时,你的父母与你也经常吵架,因为各种观念不合…
而且割裂感不是把一个事一刀切为两半,而是把它切碎,切得极碎。比如说建设家乡这个事:社会主流观点:支持乡村,县城振兴仿佛成为了政治正确。但是大家私下里都认为留在家乡的人没出息。你觉得身边的人,包括老师,家长虚伪,你内心的道德狠狠地鄙视他们虚伪,但是你一想到家乡贫瘠的文化环境,物质条件,想到素质低下的身边人,你又想去大城市拼搏…但是语文试卷上出现了大学生回村创业,大学生当村官,你知道他们回村只是把村子当跳板,或者有利可图,不是为了建设家乡,但是你为了得分,仍然言不由衷地写下了所谓的正确的答案。看吧,就是一个小事,就有如此多的观点在激烈地碰撞,为了获得利益(分数,大家的肯定)你来回地转换着自己的观点,最后你都忘了自己最初的理想是什么……
这一个个割裂感,如同是一把无形的刀,分割着现在的年轻人,让一个个年轻人生活在一个个孤岛上,同时,这些在孤岛上的年轻人,又每一天都面临着割裂感:这割裂感来自于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来自于以前学习不好,但是已经成家立业的老同学,来自于电视上一切向好,稳步向前的就业形势……甚至有时候,割裂感间接地来自于你自己。你看着知乎上的人均985和抖音上一群富二代,想着自己小时候的理想,面对着现在的处境,再想起以前学习不如你的同学,亲友现在已经成家立业,过年回家乡时他和他家长对你那嘲讽的嘴脸如同愤怒的小鸟通关失败后猪的笑容(至少你是这么认为的)你心有不甘,顿时爆发小宇宙,要奋勇拼搏。
但是不久的之后,你遭受了社会多方面的捶打:劳累的学习,工作,各种困难……你筋疲力尽,又让你觉得,能结婚成家,有个孩子,有个房子,有稳定的收入已经是奢望。你发现这时候的你心情很低落,前所未有的低落。你再回顾自己的一生:仿佛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高兴的事情。无非就是自己某次考试成绩比自己的伙伴高(但是也没什么用,因为你也没有考上什么好大学。)或者是小时候吃到自己喜欢的零食,自己受到老师的表扬。再或者是你自己小时候考了一百分,在思索以后是上清华还是北大的快乐的“烦恼”,抑或是小学时你和你暗恋的对象做了同桌,或者你暗恋的对象多和你说了几句话,你自作多情认为她喜欢你,或者是快高考了,你的分数上不了什么好大学,但是看着比你成绩还差的同学,你偷偷地幸灾乐祸,五十步笑百步,实际上你从小到大可能根本没有真正地感受到快乐,那些所谓的快乐只不过是你在没有直面生存压力下,以及你的人生没有被大范围局限下,你在压力比较小的情况下被某些现象触发的意淫罢了。难道不是吗?你没有生活的压力,你可以畅想自己未来富可敌国。你暂时没有面对高考,你可以畅想自己考上名校,同时你的同学没有你考的好,更加深了这种意淫。让你有了一种很大的快感。实际上,我觉得,小时候认为自己肯定能考上清华北大,与看小电影的快感类似,都是在暂时没有直面压力下,通过某些方式刺激自己的大脑的意淫罢了(比如说自己考得比同学好,以及小电影的画面…)但是,高考这座分水岭,也是大山把这所谓的快乐压碎。高考后的你,没有了意淫自己考上名校的快乐,而且你的未来大概率被局限在某个区间,同时你要直面为了生存的压力,你发现,自己好像从来没有过快乐,以前的快乐,不过是一个幻境罢了…
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或者某个闲暇的时候,你突然回想起自己经历过的某个事,再根据这个事联想到其他事,最后以点连线,以线带面:你会发现,从小到大,你接受到的大多数信息,很多都是假的…可能你考上大学,亲戚恭喜祝福你,很可能他们因为自己的孩子没你考的好,背后嘟囔,不就是个普通大学嘛,有什么好张扬的,你的混混同学表面上叫你学霸,背后里很可能觉得你是个书呆子,不会为人处事,以后吃不开,而且你的混混同学也知道,你的成绩也上不了什么好大学,只是在成绩很差的县一中里相对好一点罢了,但是明面上还是叫你学霸……你发现你从小到大,几乎每一个人和你说的话都是虚伪的,都在和你玩心眼,但是你现在才发觉出来,或者说你以前看着亲戚那虚伪的笑容,混子同学那阴阳怪气的语调…感到不适,但是这时候的你,才彻底地发现,自己一直被骗,一直在别人设的局里…你发现,自己以前如同是一个被人愚弄的傻子。同时,你发现以前的时候,你身边的人,乃至于你的父母,还会通过一些“巧妙”的方式来使你图痛苦,从而实现某些目的,或者说单纯地通过使你痛苦来实现某种快感。你的父母通过别人家的孩子,让你无力反驳,因为真正侮辱你的,是别人家的孩子,你总不能把别人家的孩子无缘无故揍一顿吧…甲看你不顺眼,和你说:“难怪乙说你哪里哪里不好,太差劲了。”你无法争辩,因为侮辱你的主体是乙,不是甲,你发现即使这是一个法制社会,身边的人依旧能用无数种方式来恶心你,使你陷入无尽的精神内耗……你从小到大可能收到过很多这样的内耗,(我们那里把这个叫“踹股”)但是你却无力还击,只能一直陷入这种精神内耗,可能你的学习成绩差也是源于此吧…
而你现在的困境也无处宣泄,这里面有你的物质困境,也有你的精神困境。你和别人说了,别人或许明面上安慰你,背后对你也是无尽的嘲讽。
但是,你又往深层思考:那些和你玩心眼,内心嘲笑你的亲戚现在过得也不怎么样,你那些以为自己多么厉害,多么聪明,觉得你不会为人处世,情商低的同学现在也不比你好到哪里去……他们把精力很大一块放在了琢磨别人是多么的愚蠢,来证实自己多么的聪明,从而实现了阿Q式的精神胜利,底层人的内耗就是这么的严重,都认为别人是傻子,自己有多精…实际上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事都是小事,做错了也没什么,但是很多人就喜欢揪着这些小事不放,明里暗里笑话别人,而真正重要的就是那几件有关于未来方向的大事,没几个人有能力掌握,或许那些人也知道自己没那个能力把握大事,只能从对别人小事上遇到麻烦而幸灾乐祸,从而获得低级无味庸俗的快感吧……有的时候,你也扮演着幸灾乐祸的角色:你在一所普通大学,你知道自己的未来大概率局限在某个区间,但是你用自己考了很多证来麻痹自己,不去认真思考未来的路怎么走,并且通过对于你的大学同学没有拿到这些证,或者你的同学因为一些事受挫的幸灾乐祸来加大这种麻醉……其实,这个世界上有能真正能活明白,看明白事的人,太少了……
同时你也对于你所在的圈子感到深深的绝望,你觉得你所在的圈子仿佛是一个低矮的猪圈,里面有一群猪在抢着粗劣的食物(如同社会中下层,或者说对标普通大学,各种资源质量少又差了,而且竞争者多)有的猪因为抢到了更多的稻糠而沾沾自喜,有的猪因为看见别的猪摔倒了而幸灾乐祸,你也是其中的一头猪,你想跳出这个圈子,但是,你往出跳的时候,其他猪有的嘲讽你,有的甚至在妨碍你往出走。
你回想起你自己的人生,很多时候难以有突破,也是被这一双无形的大手限制住了,在县一中读书很难考上好大学,在普通大学很难找到好工作都是这双无形的手的杰作,就如同是一个筐里放着一群螃蟹,你是那只想往上爬的螃蟹,但是身边的其他螃蟹要么拽你的腿,要么压着你,不让你往上爬,如果在那个筐里的只有你这一只螃蟹,你早就爬出那个筐了,这时候,渔夫把这个筐里的所有螃蟹一起放到锅里清蒸,这时候的你愤恨,后悔。你所在的筐就如同你从小到大身边的生存环境,学习环境,亲友,同学圈子,你从小到大学习成长学习的过程如同往上爬的过程,而你最后面临马上被清蒸的境遇如同马上面临社会险恶的你……
你发现从小到大没有一个可以交心的人,同时你所在的圈子一直在内耗,大多数人内心都在算计自己,你感到以孤独为主体的感觉,而且不止是孤独,还有矛盾,有对于未来的恐惧,以及对于之前某些行为,思想的悔恨,这就是割裂感。
割裂感把你分割在一个孤岛里,同时,这个孤岛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着割裂感,甚至空气里都弥漫着割裂感,让你体无完肤。
至于生活压力大之类的。其实你看看历史,历史上很少有现在这种和平稳定,人人都能吃饱的年代了。历史上大多数的年代都伴随着饥荒,战乱……
但是这种割裂感却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最近网上很多人都在抄袭我的文章,我最近工作上很忙,之后会集中处理举报)
后记:
这篇文章是我在2022年5月份写的,2022年5月初某天傍晚,我在知乎上看到了这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悲观。”自己刚开始看到这个问题,内心突然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触动,想写一些东西,之后看了其他答主的文章,也产生了很多的共鸣。于是结合自己和自己身边亲友的成长,学习,工作经历,洋洋洒洒地写了这篇文章,写完之后大有一吐为快之感,仿佛把积郁在胸中许久那股难以形容的郁闷之气吐露出来,顿时感觉前所未有的畅快。之后又根据自己的回忆,断断续续地想到了以前的一些经历,再加上各位朋友陆续的评论回复,以及私信,很大程度上启发了我的思想。因此写完文章之后又不断对这篇文章进行了完善,补充。这篇文章能获得这么多的赞同,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和共鸣也离不开大家对我的帮助,感谢评论区以及和我私信的朋友,感谢你们宝贵的意见和支持。
同时,我看了评论区,以及有朋友发给我的私信,一些事情又引起了我的思考:产生我前面文章提到的现象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我思考许久,我认为产生割裂思想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到现在有三种底层逻辑:1:社会主义集体化思想,2:中国传统忠孝思想,3:资本主义功利思想。这三种思想有互相矛盾的地方,有的地方比较相似,(但不是相近,更不是相同,相通)这三种思想组成了我们社会舆论,主流思想,以及人们世俗的,功利的思想的底层逻辑,我们身边的一些社会现象,一些让我们感到割裂的意识形态,一些和我们让我们感到拧巴,感到不适的思想,文化氛围,很大程度上是不能调节好这三种思想的关系,而产生的现象。
这里强调一点,我之所以用中国传统思想而不用中国儒家传统思想来形容我们国人特有的文化特性是因为我觉得儒家思想具体讲了什么,我们现代人很难去还原。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去世之后,儒家分成了八派,每一派的掌门人都是孔子的弟子和子孙,而且都声称自己是儒家正统,试想一下,这些人活着的时候和孔子同吃同住,这些人都不知道孔子的思想具体是什么,我们又怎么能大谈孔子思想呢?更不能冒昧地认为所谓的孔子思想害了国人。因此我没有在中国传统思想里加了“儒家”二字。
我前面提到的三种思想,以及这三种思想的交汇融合和矛盾之处构建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比如老师宣传为集体做贡献是社会主义集体思想的体现,家长背后议论亲友,互相算计,亲戚无边界地打探隐私,攀比,则是我国传统思想的体现,社会风气功利化,缺乏职业道德,嫌贫爱富则与资本主义思想有关。电视里的宣传片中提到党员干部的家风家训则是中国传统思想与社会主义集体思想的融合…
同时,我们国家的传统思想本身也有矛盾之处,我们的传统思想表面上教育和睦谦让,孔融让梨,但是历史上,明争暗斗,甚至弑父杀兄的故事不断,而争强好胜者往往也是既得利益者(李世民,朱棣,还有五代十国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传统思想表面上教育忠君爱国,宣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但是王朝灭亡之际,绝大多数文臣武将却各怀鬼胎,各谋出路。更有甚者,打着匡扶国家的旗号行利己之事,两头下注,左右逢源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一边宣传君权神授,一边历史无数次验证了:“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 ”的客观事实。一边宣传文天祥,岳飞的爱国节操,但是更多的则是类似于耶律德光入侵中原之后中原各镇望风而降。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天下大乱,则是上述极端情况的具体表现(欧阳修说:五代无全臣)当然,以上现象也体现了现代化国家概念的普及和集体主义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宣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类的古语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从某种意义上也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的融合。
而这三种思想之间的矛盾和尴尬,令人不适的融合,各自本身的矛盾之处则是让我们感到割裂感,产生不适的根本原因,我记得小学初中的时候,有一门课叫思想品德课,小学时候这门课是水课,不考试,初中这门课就是背书,考试类似于默写背书的内容。当时觉得思想品德课一是没有意义浪费时间,背诵记忆那些无用的内容,二是觉得思想品德课教育的内容本身也空洞与实际相违背,三是觉得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一堆仁义道德好虚伪,授课老师都不相信那一套,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罢了。思想品德课好像是老师在骗学生,学生也在配合老师的演出,空气中弥漫着虚伪的气息。为此当时的我肤浅地认为思想品德课的本身是毫无意义的。(我记得初中也叫它政治课)后来我才明白,政治的内容很深奥,并不是满纸毫无意义写满仁义道德的书籍,而是讲述了社会的运行规律,资源的分配规律,包罗万象,是最重要的一门课,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一门课。
至于我觉得以前思想道德课那满纸的仁义道德是虚伪的,行不通的,也是社会主义集体道德思想与我们国家现实生活中的传统的功利思想和资本主义思想之间的矛盾的具体表现。小时候觉得思想品德课,政治课这种课是个人都能教这门课,就是照本宣科,画题背题,后来明白,能把这门课讲好,讲明白比讲好数学课物理课难多了……
当然了,我提到的这些思想实际上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涉及,比如都梁老师写的《亮剑》后半段,我军将领李云龙,丁伟和知识分子田墨轩对于阶级问题,以及中国未来的社会建设,意识形态等问题的争论与交流,以及李云龙公交车与他人的冲突,还有李云龙和老战友赵刚对于建国后一些现象的交谈,都或多或少地反应了我前面说的现象,还有《遥远的救世主》中丁元英提到的思想问题,都对于我前面说的思想问题有所涉及。这些文学作品的作者们借笔下人物的口吻来述说了对于一些事,一些现象的思考。
我还记得上小学时,班主任总是偏向家里富裕的学生,经常挖苦家境贫寒的学生(尤其是家境贫寒而且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那个老师曾经公开和一个家境贫寒的学生说:某某是富二代,你和他玩什么啊!但是紧接着上班会课,班主任为了完成学校下发的教学任务,又告诉大家要无私奉献,多为集体做奉献,当时的我感到极端的讽刺和虚伪,……再后来上了初中,班级里有一个学生的母亲是我们那里的县一中(高中)英语老师,他曾经说过自己负分都能上一中,(凭借他妈的关系)他还说过自己家里有好几百万(部分高中老师补课很赚钱,而且几乎没有家长举报老师补课,因为得罪人,而且很多老师都是教学骨干,教实验班的,我们那个县一中就靠实验班出成绩,所以就算被举报了,也就是避几天风头,之后又复出了…),由于上小学,上初中的我当时还小,对于社会的认知,以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不是很强,所以当时的我也没有系统化地思考这些事,但是我们这一代人,东北县城这种欠发达地区的人,几乎出生就被赋予了逃离家乡,去大城市,背叛自己原生阶级的,背叛自己原生群体的使命,同时,家中总有那么几个早些年在大城市成家立业的旁系亲属,也成为了自己长辈常提到的榜样。也总是听到好好学习,以后有出息,去大城市的这种声音。但是,看到自己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亲戚,隐隐地感觉自己个人的努力很难削平这种差距……再后来,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知道了阶级固化,知道了寒门很难出贵子……实际上自己之前已经存在于这种社会的浪潮之中了,自己之前经历的种种现象也都是这些宏大叙事的折射,只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没有发现罢了,奈何初识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终人…
平衡我说的这三种思想(社会主义集体思想,中国传统思想,资本主义思想)之间的关系,很难,既有理论和现实的冲击,也有我国复杂国情的原因(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底层逻辑极其复杂),也有实际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部分矛盾。这也造成了年轻人没有统一核心思想的问题,使年轻人在一个没有固定规律的离散的空间里游荡。
但是,让一个有十多亿人口的,高度统一的国家的人民都有一个丰富的物质生活,都有一个正确的,健康的精神思想引导在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也是很复杂很困难的。
我们的党正在带领着我们在走一条史无前例的光明的道路。我们所遇到的割裂,所遇到的不适的思想也是道路中不可避免的坎坷。
但是我相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我们脚下站着的是我们生长的土地,我们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若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如果每个人都阴沉冷漠,中国就暗无天日。如果每个人都活成一束光,中国,就必将是一轮闪耀的太阳。
最后再次感谢评论区给出宝贵意见,和私信我,为我点赞,收藏我文章的朋友,感谢你们的支持,祝你们平安喜乐,万事胜意。
因为多数的社交…都已经倾向于负作用了。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心理咨询 最新文章
天赋真的比努力更有用吗?
很想脱离这个世界应该怎么办?
内心强大的人都有什么表现?
女生在比较私密的部位纹身,都是什么心理?
鬼拿活人抓交替是不是一种很自私很缺德的行
敢不敢说出你一直不敢说出口的小秘密?
微信头像会影响第一印象吗?
你为什么讨厌抖音?
历史上有哪些名人三观不正?
你做过最阴暗最龌龊的事是什么?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5-01-06 23:01:22  更:2025-01-07 13:31:07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