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知识库 -> 心理咨询 ->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希望别人共情自己,自己却又对别人的痛苦置若罔闻? -> 正文阅读 |
|
[心理咨询]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希望别人共情自己,自己却又对别人的痛苦置若罔闻?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希望别人共情自己,自己却又对别人的痛苦置若罔闻?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心理学 人际交往 共情 情绪认知 给人际关系开个方子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希望别人共情自己,自己却又对别人的痛苦置若罔闻? 圆桌收录 给人际关系开个方子 |
声明:这篇读起来可能比较难,算做有效精神分析的一个例题吧,不喜欢严肃讨论的读者,可以跳过。 【原发自恋】持续到成年期所导致的(表征的)自私。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原发自恋】源于婴儿时期的心理状态,婴孩对母亲及其辅育经验的我、你未分化。终生保留弥漫人格所有层面的基本自恋张力的直接遗迹,而分化出两种形式 :【自恋的自体】(夸大自体)和【理想化的双亲影像】。 用非学术语境来进行延伸解释的话, 【原发自恋】源于婴孩在被养育时,各种需求都期待被【养育者】(通常是母亲)所维护和满足,并且会下意识的将自己的渴望和需求,看成【养育者】自身的需求,从而抹杀了两者之间人格的独立性,没有分化出自己的独立性。 在其作用下,为了使得自己的需求保持与母亲需求的一致性,婴孩会非常关注母亲情绪与自己的一致性,并试图通过各种表现维持或控制这种一致性。 【原发自恋】的发展非常复杂,篇幅和时间有限,这里仅表述与本题目相关的情况。 当婴孩经过长期测试(比如哭闹后求抱抱、比如在母亲关注其他事情而忽略自己时,做出一些巨大声响),确认自己的母亲是可被自己控制时,婴孩会默认,自己对外界的他人的需求,是理所应当被无条件满足的,就会产生很强的安全感,以及一种对情绪交易(即违背自己情绪的付出,来换取收益)的厌恶感和损失感,此时【自恋的自体】、【理想化的双亲影像】、【安全感】和【对外界人物本身情绪的忽略】等等就达到了顶峰。 这通常在3岁以前的阶段。 那么,在后续的教养中,良好而健康的原生环境,可能会逐步的让孩子发现,没有交易的社交行为可能仅限于特殊情况,而不是普适的,以及控制母亲情绪在脱离婴儿期之后,变得边界感非常明晰,那么一部分孩子就会为了维护【安全感】,而被驱动去进行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即获得情绪交易的意识,并明白与养育者之间的人格共有是不现实的,也并非一致的,那么【自恋的自体】就可能会在上述因素下,变得独立而弱小,而积极进行社会化的探索。 但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其他情况。 孩子有可能由于不当的原生环境,或者产生了创伤,而聚焦集中于养育者(或上位者)对自己的加害权,此时,孩子视角中,双方的人格仍然是共生的,因为自己与对方情绪不一致就会遭受惩罚,而上位者本身在潜意识中有强者的标签,在角色上,共生人格就变成了,自己处于弱者而需要不断保持与强者一致性的一种附属品,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自恋的自体】其实没有消失,只是自恋的主体性变成了强者本身。 那么【原生自恋】就会一直保留下来,对(养育者、上位者以外的人的)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的能力即使存在,也会被潜意识划分为,相比【自我感受】而言,无关紧要的事情。 这些孩子的成年版本,就会对朋友和其他(非强者)亲密关系,有一种婴孩时期遗留的,你们应该被我的情绪一致性,但你们的情绪我不关心的状态。 其中相对严重的,也可能产生人格障碍或其他心理症。 (强调一下,以上只讨论了题目相关的情景的精神分析路线,其他路线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以上。 供参考。 |
从客观的角度讲,人的情绪状态会影响认知处理,特别是对我们如何感知和解释他人的表情有重要影响。所以有一种可能是,有些时候人对他人的痛苦不是置若罔闻,而是不那么理解,而无法深度共情。 |
|
说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涉及人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对他人的表情识别能力的研究。布雷克和哈里斯(Brecke & Harris, 1986)的情绪状态对面孔表情识别的影响实验。 这个实验探讨了个体在积极或消极情绪状态下,对他人面部表情的识别准确性是否存在差异。 简单说一下实验设计和过程,实验选择了一组大学生作为被试,通过让被试观看一系列预先选定的电影片段来诱导他们进入积极或消极的情绪状态。例如,快乐的电影片段用来诱导积极情绪,而悲伤或恐怖的片段则用来诱导消极情绪。 在情绪诱导之后,被试需要完成一个面孔表情识别任务。在这个任务中,他们会看到一系列展示不同情感(如快乐、悲伤、愤怒等)的标准化人脸图片,并要求他们尽快且尽可能准确地指出每张脸所表达的情感。 当然,实验还设有一个中性情绪条件作为对照,即没有特别的情绪诱导,或者通过观看一段不会引发强烈情绪反应的纪录片片段来保持情绪中立。 研究结果发现,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被试在识别正面表情(如快乐)时表现得更为敏感和准确,而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下的被试则更擅长识别负面表情(如悲伤、愤怒)。 后来,这种现象被称为“情绪一致性效应”,意味着人们倾向于更容易识别与自己当前情绪相一致的表情。 |
|
所以如前文的回答,有时候人们对他人的痛苦表现得置若罔闻,可能是源于自己的情绪状态并不处于同类痛苦中,对这种痛苦的识别和感知不那么敏锐和深刻。 那可能有人会问,那当人处于同类的痛苦中时,就能够给他人足够的共情和安慰了吗?其实也不尽然。 这取决于人当下痛苦的程度,以及情绪状态,应对能力等因素。例如一个人陷入痛苦中,他确实更能体会他人的同类的痛苦,同病相怜可能就是这么来的。 但是他由于自己没有好的应对机制,且处于较低落的情绪里,连自己的痛苦都没有办法处理,又如何有心情和能力去同理以及安慰其他人呢?所以这个时候他的置若罔闻,就不是源于无法共情,而是因为无能为力。 以上回答,是从客观角度说明人为什么会对他人的痛苦置若罔闻,这里没有考虑主观因素,即不感兴趣和不关心,毕竟是否关心和感兴趣是一个人的主观意愿,也是他们的权力。 |
|
|
哈哈哈哈哈哈,这题我太熟了。 我要狠狠吐槽一波。 我是做情感咨询的,营业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分析双方的需求,恋爱复盘,手把手教吵架,想表达个啥不知道怎么好好沟通,我来当一下嘴替。 一般来说,经验欠缺知识盲区的人,能从我这儿得到很大的帮助。 但是如果一个人非常自私自利,非常抠,非常贫瘠,自己的选择权配不上自己的野心的话,那不管我怎么帮着出主意,他们能做到的事情都很有限。 除非他们选中的那个人比较傻,比较好欺负,没咋见过世面,能被忽悠住,但是这就涉及p某a的内容了。 我一个正经人又不教这个。 所以这一部分比较贪嗔痴的人可能和我合作起来不会太愉快。 尤其是目前我这边的客户群想搞定的都是人群至少前40%的人,那想搞定的这一波人,综合条件在这儿放着,选择权其实没有那么的狭窄。 所以经过我的观察,这些人就算是能把我这边儿情绪价值这一块技巧学个七七八八,久而久之相处长了,狐狸尾巴藏不住的话,可能也会被人家识别出来,算完账觉得这人没啥用,条件差还屁事多,也就甩了。 |
|
这些人有一个特别大的恋爱观的问题,他们所谓的【我爱你】本质上等于【我选择了你剥削压榨,我就勉为其难成为你的债主吧】。 前段时间,琼瑶去世的时候我说过,也许琼瑶写的这些故事并不是她的本意,但是总有一帮人觉得我谈恋爱实在太美好了,原来有人爱我是这么美好的事情,然后他们就会认为恋爱就应该让我得到这样的东西。 他会选择性地无视我们应当付出的部分。 即使琼瑶写了这部分的内容,但是他们坚持吃自助,这事谁也整不了。 所以在这个世界里,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需求为中心的话,他们会合理化自己的价值,合理化自己索取的动机,合理化自己索取后的结果。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和心理需求、发展经历、认知偏差有关。他们的欲望就是我要被这个世界宠爱。 1,心理需求这一块咱们讲究一个自我中心性的比率。 一个成熟的人终究是能明白我和世界的关系的。 我的感受和他人的感受之间应该达成一个什么平衡…… 自爱和自恋之间是量变到质变的差别。 而那些自我中心倾向非常大的人,他们的自我比例会非常的大。 这种人你非扯家庭教育,我觉得有点扯淡,因为我接触过的这种人里面,有被家庭非常溺爱,所以认为世界就该围着他转的小公举小王几,也有爹妈对他非常不好,他觉得被世界亏欠了,所以要在外界找回来的灰姑娘灰小子。 很多事儿强行去往原生家庭上面甩锅是不对的,只能说这一类的人,不管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他最终都会变成这样,只是他所处的环境能不能让他要得到的区别而已。 |
|
2,心理需求的第2个点是安全感和认同感的需求。 也就是说当这些人没有办法自己提供安全感和认同感的时候,就只能向外界索求。 因为他没有,所以他想要。 那么这种人如果运气好,只是靠着张嘴要,就得到了想要的东西。 下次再跟他说你想要的东西要靠自己的共情来换,你也要对别人好,才能得到这个东西,他们就觉得亏了。 既然自己缺安全感和认同感,有需求就放大自己的需求,甚至向外索取,这很合逻辑。 但是往回还的话,有的人是不知道怎么还,有的人是根本就不愿意还。 那些不知道怎么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还的人,在我这儿还是能够学会怎么爱人的。 但是有一部分人会过大地夸大自己的存在价值,比如说我是女的我能生孩子,所以我不需要共情你,我只要给你生孩子,你就该听我的,你就该爱我就该看着我所有的需求,满足我所有的需求,无条件让着我。 你一个男人凭什么有情感需求? 我们女的可是被激素控制的,所以只有我们才会情绪不稳定,我找你是做什么的,当然是为了情绪自由的。 对着你情绪自由,说明我信任你,你给我跪好,接住这份信任。 这类的毒鸡汤能够经久不衰,是因为有一部分想占便宜的女的觉得这鸡汤完全喂到了她们的心槛里。 如果能广泛地把这个事儿说出去的话,大家一块儿去规训男人,让男人用给钱和提供情绪价值来换她们的生育价值,这日子岂不是美滋滋。 低端的市场可能确实是这个玩法,因为大部分男的没有钱,长得也不咋地,所以只能靠舔来提供情绪价值。 条件比较差的那波女的,在婚姻里也图不到别的啥了,她们也只能这样。 但是如果想要进军稍微好一点的婚恋市场的话,还是这副自我中心的做派,自身的选择权又没有大到哪里去,确实是要摔跟头的。 咱们换位思考,人家男孩儿的家长花老鼻子钱和老多精力,把自己儿子培养得那么优秀,不是让儿子来找一个无理取闹天天找事嚷嚷情绪自由还觉得自己可爱得不得了的傻逼女人给她当舔狗的好吧。 所以我说这类人如果搞不清楚自己是谁,愿意给的东西实在太少了,能够提供的价值太有可替代性了,我可能帮不了太多。 尤其是那一波把占便宜放到脸上,连句软话漂亮话和假惺惺的关心共情都舍不得说的人,真的太抠了。 建议单着。 单着的话反倒不容易被杀猪盘趁虚而入。 |
|
|
这类人一般都是【情绪巨婴】。 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做:“情绪巨婴”。 每个人的情绪发展成熟程度是很不一样的,原因在于每个人经历过的家庭因素、社会环境、职场环境等等都会影响到情绪发展水平。 而情绪能力较低的人(主要包括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两个方面)往往不擅长照顾别人的情绪,也把握不住自己情绪。 而且你会发现,这类人特别喜欢在关系中搞事情。 在关系中经常搞事情的人,往往有一个共性:冲动,且情绪控制能力较低。 “情绪巨婴”的表现: *认为世界都是围着自己转,认为周围的人应该像母亲一样照顾自己的情绪。 *一遇到困难可能立马情绪崩溃、行为低幼,有点像不定时的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引爆。 日本作家加藤谛三曾这样描绘情绪巨婴: “作为一个在社会层面、肉体层面都已经是成人的个体,他无法像三岁小孩那样行动做事。周围的人是以三十岁的成年人的标准在要求他、对待他,但他却无法拥有三十岁成年人的情绪,他的情绪有时候会像三岁孩子一样不稳定。” 情绪化的人不会用理性和逻辑思考,他们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要求,甚至勒索绑架他人,必须为他的情绪感受负责,“我觉得怎么样”是他们常说的话。 情绪化严重的人,一点都听不进不一样的意见,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像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一个沉浸在自我情绪中的巨婴。 控制情绪是成年人必备的生存技能,而情绪巨婴,就像没有断奶的婴儿一样,完全顺着自己的心意,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发脾气就发脾气,发作起来,甚至连生命都不顾,结果不仅自己难受,身边的人也深受其害。 以上。 我是 @心理咨询师大刘 。 |
希望别人共情自己,事实上是你没有真正去尊重自己的感受,如果你能时刻关注自己的感受,你就共感到别人的痛苦。 比如你生气了,允许自己生气,谁让你生气,直接跟对方表达,你为什么生气,你不用考虑自己是不是不够宽容,别人会怎么看你。 比如你伤心了,你就大方得难过伤心,想哭就哭,用自己舒服的方式调节悲伤的情绪,不用在意别人是不是说你矫情或情绪不稳。 你的感受被尊重了,你自然能看到别人的感受,而且是用慈悲心共情共感,不是居高临下的帮助,不是同情怜悯,不是你有困难,我帮你,显得我强你弱的帮助。 别人的痛苦是别人的,你能看到,能共情到,别人是感觉到的,他不一定需要你做什么,你用置若罔闻,是不是你不能为别人的痛苦提供帮助,你就会觉得内疚? 事实上,每个人都只对自己的感受负责,边界也才清晰,当别人向你提出需要帮助时,你才需要量力而行。 |
现实是,越是想要别人共情自己的人,越是不可能共情别人。 因为那些总想要别人照顾自己的人,一定是自私的人,自私的向来以自己为先,自私又自利,怎么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呢? 那些以大义为重,会照顾别人的人,通常都会把自己的需求放在后面,不喜欢麻烦别人。他们也不会要求别人理解自己,共情自己。 周总理临终前说的最后的话,是对主治医生说,我没事,其他的病患更需要你。 |
|
|
别人共情自己,是获得;共情别人,是付出。 喜欢获得、讨厌付出,本就是人趋利避害行为模式的一种直接体现。 别人共情自己,往往意味着别人会对自己包容、支持、帮助; 自己不管别人的痛苦,就不用消耗自己的时间、精力、资源。 这是人生存发展本能的一种。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而网上就有些人利用人的这种天性吃饭。 比如,有些人过得不如意,又不太愿意付出努力改变,于是埋怨社会、埋怨时代、埋怨完爹妈再埋怨国家,都赖阶级固化、都怪万恶的资本家。 这时,有人站出来表示同情了,来共情了,兄弟姐妹们,真不赖你们啊,你们没赶上好时代啊,阶级固化了、资本家太万恶了,别挣扎了,快躺下吧,躺下就没人剥削你了,你就赢麻了! 哦,这个大V真是说出了我的心声啊!这才是有良心的公知啊!只有他这样的才是代表了老百姓的利益啊!我要关注他!我给他点赞!我给他打赏!我把他推荐给朋友! 可是,天天喊着躺平有理的大V真没躺平啊,今天在这个平台上喊、明儿到那个网上叫,综艺上嚷嚷,微博知乎上吵吵,他可太忙了他,他图啥呢?他活雷锋吗?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家不是瞎嚷嚷,人家是真挣钱啊。 你躺下了,钱没了; 他嚷嚷半天,名利双收。 可你一直把他当作知音、当作知心人,对他尊敬、崇拜,不许别人说他一句不好。 真对你好,劝你好好学东西、好好工作的人,你觉得人家是SB、是大忽悠、是在坑你。 被忽悠瘸了,还感激卖你拐的主儿。 大忽悠如此,渣男如此,绿茶也如此,没法子,人家懂得”共情“嘛。 |
因为自私。其实大部人还是自私的,包括你,也包括我,所以也不想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去评价他人。简单说就是人在不被理解或受到委屈时,他渴望得到一丝温暖,有人站在他身边。属于自我需求的倾诉。但是对于别人,又不想去付出,这就是自私。 |
每个人都希望遇到知己,被理解被尊重被欣赏被认可,甚至自己并不能说出口的话,借他人之口说出来,这是人性使然,对别人的痛苦看得没有自己的重,这也是人性。 所以我们要顺人性做事,去理解去欣赏去感受去认可他人,去制造他人美好的感受,人都是要感觉的动物,谁能按摩到别人的人性,谁就能获得爱和钱~ 把别人的痛苦当痛苦,还能帮他解决痛苦,看见别人的价值,欣赏并认可,还能把别人不好意思说出来的话都说了,不好意思干的事都干了,你不发财谁发财~ 我倒是不介意谁真正了解我的痛苦,只要我能了解别人的痛苦并能为别人圆满的解决掉,那,我从不缺爱也不缺钱。 至于别人怎么不理解我的痛苦,这是别人的人性,完全不care,人都是自私的,允许就好~我很开心看到对方的自私和弱点,不然我从哪里进攻他呢 |
我——你,的世界是存在涌现的世界,我——它,的世界是对象的、物的世界。 现时代的人由于技术的发展,大多都处于我——它,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没有你。而我们与人打交道,本能够以“你”的方式,但现在更多的是以“它”的方式。 另一个角度是,现时代的人掌握知识都是间接的,甚至包括题主所说的他人的痛苦之类的知识,人们在书本上,网络上看见,听见,这样间接而来的认识,毫无精神的参与,不过是干巴巴的类似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样。 原子化的个人,生活在虚空中,眼里心里都是物化的人,又如何共情呢? 题主可以试一下,面对一个人,或者面对一件物,猫狗也行,凝视它,整个人沉浸其中,与它建立一种关系 |
我想到了我老板,有一次谈话和我说今年行情很不好,他每天晚上都睡不着。我当初不知道咋想的觉得老板好难啊。 后来转念一想,哇~他好几套市中心的房子,老家庄园似的别墅,睡不着也是在高档小区高档楼房的大床上辗转难眠,用我一个租破出租房的共情他???谁来共情我?好几年也没说给我涨工资啊。 |
有一种人是这样的: 希望别人共情自己,这样自己就能从别人的共情中得到善意和温暖,能够被认可和接纳,从而让自己心理甚至物质上达到某种满足。 对别人的痛苦置若罔闻,是因为这种人心里想的只有自己,这跟他希望别人共情自己从本质上是一样的。 这样的人,往往是比较双标或自私的。 他只想自己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却没想过“好”应该是相互的。 他觉得别人不对他好,就是在破坏他们的关系,哪怕他从来就没善待过对方,他也认为对方就应该委屈自己来迁就他,否则那就是不想跟他好好相处。 在人际关系当中,这样的人往往表现出爱占小便宜、喜欢发牢骚吐槽别人、看不到自己的缺点、爱挑别人的毛病、别人容易得罪他等这样的特点。 要是在恋爱或婚姻中,那就会更加过分。他会觉得,他的另一半应该委屈自己来迎合他,要处处以他为中心,他说的话就如同标准,对方只能遵守。 在他和他的家人欺负对方的时候,他认为对方不该抗争,因为这样谁都不好过。他觉得对方就应该牺牲自己来换取他和他家人的幸福。 他的逻辑是这样的:你自己已经不开心了,为什么非得搅和得大家都不痛快呢?用你自己的不好换取我们的好,这才是一个高尚的人应该做的呀。 可是他只觉得对方应该高尚,却不觉得他自己需要付出什么。 总之呢,就是不管是在什么关系当中,他总是善于对别人提要求,而忽略了要求他自己,别人没有达到他的要求,他就觉得都是别人的错,他永远都是对的。 所以我们遇到这样的朋友或恋人,一定要注意不要被他的要求牵着走,因为你越是迁就他,他越对自己的逻辑深信不疑,越是变本加厉。 必要的时候,要早点儿切断这样的关系,及时止损,避免在自私的人身上过度消耗。 我是相见相思,长期专注于婚姻感情、婆媳矛盾、原生家庭等一系列爱情、亲情、友情相关的情感研究及分析,非常愿意跟大家一起本着“互相学习,求同存异”的态度探讨相关问题。 为保持和谐友好的网络环境,对于有分歧的观点,同一人同一话题最多回复不会超过三次。 |
您好,我觉得“希望别人共情于自己”是因为想要得到他人同情帮忙和让步的福利,使得自己能够做某件事或者做某件事时阻力变小、成本变少。“对别人的痛苦置若罔闻”是因为要么意识到考虑别人的痛苦可能会对自己的利益产生损害所以看见了也不当一回事,要么以自我为中心,压根不想想别人有什么痛苦。 |
首先不是每个人都是”总希望别人共情于自己,却又对别人的痛苦置若罔闻“。相信很多人是能够做到”希望别人共情于自己“,同时又能够共情于对方的痛苦的。这常见于很好的朋友之间、信任支持的伴侣之间、相互关系的父母子女之间。 我关心你,你关心我。这才是健康互动的样子。 如果出现了只想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共情,而不想去共情别人,那么只能说你的”自体感“太弱了。换句话说,你内部的心理资源太少,总觉得”不够“,哪怕表面上讲你可能很富有、很成功、很出名... 当你的”自体感“很弱的时候,很自然地,你不想给。你会有顾影自怜的感觉——我都这么难过了,都没人来关心我,我为什么要去关心别人?同时会产生委屈感。 但事实上来讲,也许对方并没有不关心你。甚至ta的关心和共情可能在别人看来已经很多很细腻。但是对你来说,依然不够。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内心也许是空的、一个无底洞。丢进去的共情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连个响声都没有。 这样一来,由于你的不满足、不回馈,对方有可能产生积怨,逐渐在事实层面减少对你的共情。那么,你这种委屈的感觉就更加强烈了。 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会如此渴望别人的共情,再多都不够?原因很有可能不在于你对面这个人,而在于你过往的经历。 是否在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经历过很想被人看见、理解,但是却屡遭忽视和拒绝?是否在学校的时候自己的想法从来不被人认真对待?是否在职场、过往感情经历中有过类似的感受?....... 过去的事情未必真的过去了。它在我们心里留下了印记。而这个印记你看不到,但是它蠢蠢欲动,在类似的情境发生的时候。所以,在对面的人并没有真的”不共情“的时候,你就预判了ta就会忽视、不考虑你的感受。并且自然而然地你在觉察细节、专注那些ta不共情的时刻。哪怕ta共情了100次只有一次没有,那么那一次也是你将ta”定性“的重要证据。 明明不想要,却要过分关注,真的很拧巴。是的我们人就是这样。如果你能够找到自己这种感觉来源于哪里,或许能以现在的视角重新讲述那个故事,给予不同的解释和意义。那么,那个印记就变了样子。也不大去干扰你的生活了。 个人简介:理工科博士转行心理咨询,海外生活10+年。 心理学陪伴我走过学业、职场、陌生文化及人际困难。因为体验,所以懂得。如有需要,欢迎咨询 |
这是人之常情。 你惨的时候,希望别人都来帮你;别人惨了,你觉得关你什么事。 很正常。 只是,当别人惨的时候,你置若罔闻,大概率等你惨了,别人也会置若罔闻。 |
一个人总希望别人共情自己,说明了这个人自身就处在焦虑之中,他对自己的情绪尚且不能处理,又如何能期待他去处理别人的情绪。 这类人的特点是:遇到困难就求助别人,受到挫折就要找人倾诉,结果就是心理素质越来越脆弱。 本质上是他所受的教育未能使得他学会独立处理问题的本领,而这一现象常出现在条件优渥的家庭。 如果儿时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而非依靠自己寻找快乐,就容易产生一种错觉:快乐来源于索取。如果上学的时候遇到成绩滑坡,找了补习班或者给与了优秀的教育资源,使得他能够逆转,而非他自己克服困难扭转局面,就容易产生一种习惯:成功来自于外界的帮助。 这些错觉和习惯,都会使得他独立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退化,但这并不意味他过的多差,甚至有些人还非常成功,因为依靠索取和他人的帮助,使得他们更善于向他人索取,更善于在合作中为自己牟利,更善于组织协调,更善于在竞争中掺入人际关系。 当然,如果遇到麻烦,需要他们挺身而出,他们也更倾向于站在别人身后,如果遭受对抗,他们会感到愤怒,于是会在第三者那里说尽谗言。 唉,老实人总觉得自己很独,事实上见到路边骗人的乞丐都会给塞2块钱。 所以往往独立的人才有共情能力,但唯有善良的人才会独立。 |
希望别人共情自己是本性使然,因为每个人都渴望被爱,被关心,被认同。 而无法体会他人的痛苦是能力使然,如果说被爱是本能,那体会他人的痛苦,和他人感同身受,并且不高高在上的说教是一种强大的体现。 这种强大,不仅需要极强的共情能力,更需要保持稳定的内在心态,具备优秀的沟通技巧,以及拥有深刻的个人经历与成长体验。 所以,很多人并非刻意对他人的痛苦置若罔闻,而是他们没有这种水平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问题,更别提为他人出谋划策,或者说指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而我们如果想要能够和他人心平气和的沟通,想要明确他人所经历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痛苦,想要为他人指出可执行的能落地的建议,那就需要不断的积累自己,沉淀内心,培养做事的水平和能力。当这种能力达到一定水准时,自然就会有更好的共情能力和高效的解决手段了。 共勉! |
全世界以自我为中心,无可厚非。而这被称职之为自私,无我的境界可不是谁都能达到。 人性本善本恶不能说清,可七情六欲是发自本能的反应,暴露出的真实情感尤其令人不能接受。静下来,是人就都会这个样子,有的只是恰巧被放大,而另一些却被隐匿。 就像别人的痛苦里你不能设身处地,甚至有有点的庆幸那个痛的不是你,再正常不过了不是吗? 奢侈地想别人共情于你,也是百万分之一的概率,共生的个体本来就是个伪命题。 长此以往地求同,不如光明磊落地存异。 |
因为人都是从自我的角度来看世界,我们都只能看到我们心中想象的那个世界该有的样子,所以当痛苦降临到我们自身时,我们能第一时间感知到,但是当痛苦降临到别人身上时,我们并不能在第一时间感知到,所以我们很难共情别人,同时别人也很难共情我们。 只有当一个人对自我的痛苦有过深刻的反思并解决了痛苦后,才能去真正地共情别人并提供方法。 |
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本尊第一,当个体目标明确,无视他人存在。)对于他人而言,一无利益交际,二无切肤之痛。 |
所以啊,只要你对别人不抱有期待,那你也不用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
因为人性是贪婪的是自私的。总希望TA人无时无刻的关注自己,给予最无私的情绪价值,必须还是那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当TA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是担心是恐惧的同时也害怕失去,所以对于TA人寻求帮助的时候置之不理。 |
因为自己是自己,他人是他人。是不是很像一个废话,但你别急就是这个道理。 人只会想把自己变得多多的,哪怕是对他人友善友好本质也是不期待别人损害或者给自己更多利益。 他人与你无关,说圣母一点,你对他人好,别人未必会领情,还可能伤害自己。不是自己要自私,实在是别人不懂你伸出援手的含金量。 只会觉得能从你得到好处,便想更多。 |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编织的故事里面,自己是主角。属于自己的,小事儿也比天大,到了别人哪里大事儿也不叫个事儿。这是非常正常的,所以,修行有句话说:各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
因为关注点不一样 如果你吃不饱,他吃不饱,你们同感身受。 如果你吃不饱,他穿不暖,那就是需求不一样,他在感受自己的冷,你在感受自己的饿,自己都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哪有时间来管别人的死活。 因为自私,因为希望被关注,因为对方不重要。人都是利己主义者,都不愿意花时间浪费在自己认为不重要的事情上,但又渴望自己被关注。 痛苦,真正的感受程度只有自己知道,一个小针眼对外人来讲不值一提,但是被扎的人也许疼的要命,即使自己也感受过,但当时他是没有痛苦的。 世界就是这么个状态,也学会理解和适应。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心理咨询 最新文章 |
天赋真的比努力更有用吗? |
很想脱离这个世界应该怎么办? |
内心强大的人都有什么表现? |
女生在比较私密的部位纹身,都是什么心理? |
鬼拿活人抓交替是不是一种很自私很缺德的行 |
敢不敢说出你一直不敢说出口的小秘密? |
微信头像会影响第一印象吗? |
你为什么讨厌抖音? |
历史上有哪些名人三观不正? |
你做过最阴暗最龌龊的事是什么?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