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知识库 -> 旅游天地 ->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去海南? -> 正文阅读 |
|
[旅游天地]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去海南?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夏天这么热,感觉还是会有很多人去海南玩,旅游。 |
就告诉你一点,我公婆第一年去海南过冬体检,他俩血压都有点低,医生说内地来的吧,那正常,高血压患者来了血压就变正常了,你俩正常血压来了变低一点不奇怪。 我公婆已经在海南过冬有五六年了,中间有一年冬天没去,两人就一直感冒咳嗽不好,其他在海南过冬的时候,啥事没有。 |
写在前面 举家搬到海南,并已工作生活一年多。 搬迁至海南是一件比较“意外”的事,起因是去年疫情防控在西安隔三差五的遭遇封城封小区,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了不可逆的影响,并在当时预判“这种日子”可能还会持续很多年,便决心换一个地方生活(工作)。 目标城市原本是有两个:海南和成都。成都是我读大学的地方,所以对它很熟悉,也是首要考虑目的地。海南则作为游客到过数次,对身为北方人的我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在某次封城前跑上了高速,全国只有海南可以凭核酸登岛(其他包括成都都拒绝进城),于是就这么机缘巧合上了岛。先是在小渔村住房车,然后就租房住,最后开始置业找工作,就这样成为了新海南人。当时有以下两篇文章记录: 关于实现看海自由这件事?mp.weixin.qq.com/s/wUgTNvs5d_3JovncWn6XUw |
|
写在三十?mp.weixin.qq.com/s/AoYQDIxt3cQTUzsLl3nWTQ |
|
我不提自贸港之类高屋建瓴的概念,这种顶层设计不会以某个具体的个人意志而变化。我只能作为一个普通生活在这里的新海南人谈一谈这里,即,我眼里的海南。受自身见闻、阅历、知识、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局限,很多内容存在误解和偏见,我先自罚三杯。另外,本篇没有章节没有顺序没有立题,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说的不对你可以指正并提出不同观点,我一定会帮助并捍卫与你的看法,但你要骂我,我也会骂你! 首先,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我眼里的海南岛:“丐版的欧美国家状况”,这个“丐版”不包含任何贬义,只是揶揄自上而下物质经济发展较慢的现状。但是这里民众的生活方式、生活价值观、生活状态、生活节奏、精神追求等整体松弛的氛围都已初步实现发达国家才有的状态,个人觉得这些才最难能可贵。不然你去看看国内那些已经实现经济腾飞的超大特大城市,有几个在还能找回这样的松弛感? 说生态 作为国际旅游岛,青山绿水、海水澄碧之类可以定义海南岛的生态的词语暂且不表。就简单举一个例子来证明这边对生态和环境的严苛要求:岛内每个市县都有很多环境监测装置和布点,实时监测每个位置的大气环保信息,每当pm2.5等指数超过10就会引起主管单位的重视和主管领导的“抓狂”(有朋友是负责此项工作的基层公务员)。如果对此没概念,可以查查你所在城市常年PM2.5等指数的平均值。顺便再查查你所在城市的人均绿化占比,因为在海南比楼房更多的建设就是绿植。除此之外,海南还有很多个经过认证的“长寿之乡”城市,今年重阳节,光临高县临城镇的百岁老人就有157名,其中年纪最长的为113岁。 这里四季常绿,很多作物一年三熟,最夸张是火龙果:利用人工照明“欺骗”植物生长(在火龙果产地每逢夜晚便会灯火通明,为每支火龙果苗点一盏灯,促进它继续生长),最长可以实现一年11熟(这么说来火龙果可能是海南岛上最“卷”的生物了)。 因为生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再加上岛中央的热带雨林区,这里有很多不认识的植物,我已经从“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过度到“算了,认不过来,就那样吧”的阶段。 说饮食 抛开菜系和烹饪方法不谈,你会发现这里对食材新鲜度的追求近乎苛刻,海南人的冰箱里很少有冷冻食材,基本当天吃当天买,海鲜、肉类、蔬菜能有多新鲜就要多新鲜,哪怕为此多付点钱。对于吃喝二字本地人是从不吝啬的,这可能也是造成本地生活成本略高的原因之一。 海南岛虽然不大,但各市县都有自己拿得出手的美味,比如文昌鸡(椰林镇有好几家的椰奶鸡墙裂推荐)、四更桥头地瓜、多文空心菜、仙沟牛肉、临高猪肉(烤乳猪东方的更好吃)、嘉积鸭、黄流鸭、福山咖啡、五指山茶、琼中绿橙、保亭红毛丹等,还包括芒果、火龙果、密瓜等等数不胜数的热带水果,都值得一一品鉴。 本着“想到哪说到哪”的原则,我再补充一下海南的咖啡文化。海南的咖啡产地据我所知只有两处:澄迈福山和万宁兴隆,但使用咖啡的生活习惯几乎覆盖整个小岛,不同年龄、不同群体对咖啡的使用度和接受度都极高,在这里,喝咖啡跟喝茶一样是日常习惯和常态饮品。个人感觉,本地咖啡豆品质中等,比云南好一些,但售价较高。顺便推荐一下,海南澄迈县的本地乡村振兴产业项目“保良古村”的咖啡,有空经常去小坐小嘬,¥28/杯(建议不放炼乳)。 有一个对我本人来说很震惊的饮食区别,身为内蒙人,从小到大对羊都是剥皮吃肉,而本地的羊肉则是带皮食用,跟猪肉一样处理。同时,跟内蒙人逢年过节吃羊肉的习俗一样,海南人逢年过节必须杀鸡,无鸡不欢,有条件的家庭自己养鸡,没有条件的就去市场买鸡(在其他城市很少能见到的活禽交易,在这里是常态),买鸡时千万别问是哪的鸡,问就是自己养的,再问就是文昌的。据说,判断你去海南朋友家隆不隆重的标准,就是有没有杀鸡!甚至传说,如果一个外地人没有海南朋友给吃鸡或送鸡,那一定是失败的。本地人最爱吃鸡,其次爱吃内脏,牛杂、猪杂、鸡杂等等等,炒粉煮面都会出现猪杂,当本地朋友听说在内蒙杀鸡后内脏都会丢掉后很是痛心疾首。 对了,还有,本地年轻娃们太喜欢喝奶茶,每个县城的奶茶店都能撑起一条街。 说气候 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对老年人身体的友好性想必已经不必赘述。而我本人而言,在这里一年多,从未生病(除了新冠),以前的一些慢性病症状在海边也基本没有再犯。当然,海南岛的热和湿对于北方人来说确实不太容易接受,尤其是夏天离开空调就会时刻处于汗襟襟的状态,着实难受。但这在我看来是一个生活惯性的问题,待久就会习惯,反而会很享受随时能下海冲浪、桨板、游泳,进山溯溪、吹风的生活。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的北方夏天能离开空调? 顺便谈一下宜居的问题: 海南岛内东线更发达、更商业化,同时风光和海域清美度也更胜一筹。而西线在旅游及生活配套方面都稍微落后,海滩、自然风貌更粗犷、更少人工痕迹。同时,东线城市全年温度略高于同纬度的西线城市。三亚在冬天的宜居优势在整个海南岛都是独一无二,因为其他市县都或多或少需要外套御“寒”,三亚作为海南岛最暖和最先暖的地区优势无可比拟,比如:“南繁育种基地选择在三亚崖州区”和“三亚芒果比其他市县早上市15-30天,所以成为产业优势区”。所以,如果选择来海南过冬,首选肯定是三亚,其次可选乐东(九所、黄流)、东方(八所)。其中,东方市八所镇比较适合北方人,因为该地区几乎是全岛最干燥的板块,同时城市建设和规划也位居岛内前列,城市公园修建得不错,拥有海南第三所大剧院、第二家万达,高铁站也近居民区,还有针对北方人的菜市场等,居住舒适,相比三亚生活成本更低。缺点是,城市挨着工业区空气稍有污染,冬天风大稍冷。如果常年居住,则可以考虑临高、儋州、澄迈等地区的沿海区域,原因如下:①西线更凉快,尤其是靠海区域比东线和城区都会低1-2℃;②生活成本低,人少更清净;③距离海口生活服务圈更近;④缺点是比较潮湿,冬天有半个月左右回南天很难捱(北方人在西线沿海居住,夏靠空调冬靠除湿机,感觉还可以)。说民情 关键词:热情、朴实、直率、真诚、懒散、落后......和形容其他国人特征的用词并无二异,更多的是当地环境和文化造就的观念、习惯的不同,除此之外,你在其他地方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你在这里也会遇到,你目前所在城市的人怎么对待你这里也怎么对待你。当然“不那么卷”和松弛氛围是目前很多地方无法实现的特点,个人猜测这都是源于本地人压力更小,尤其是购房压力,因为绝大多数本地人都拥有自己的土地和自建房,对商品房的态度是可有可无,所以当地人会觉得工资可以少一点,但一定要让“我”舒服一点。还有,海南岛的户外运动氛围也很浓厚,各地官方和非官方的体育活动数量很多,种类丰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好,遍布镇里、村里、小区里,涉及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还有时兴的飞盘、路冲、浮潜、骑行等运动,从比例上来说,我猜测能排国内前三。户外运动氛围浓厚的原因大概有三点:场地方便、组织方便、时间方便,而这些都是基于上述民情情况所发展。所以,在这里看到的年轻人好像都洋溢着热情和躁动,这种长期的松弛氛围不是刻意能表现出来的样子。 再说说本地人和外地人。 本地人之间的地域文化划分很严格,比如临高和儋州接壤,一共方圆不足100KM ,但语言就是不通,风俗上也会略带差异;还比如东方讲军话和白话之间的鄙视链;各村之间的纠葛矛盾也有很多。综上,所以很多时候本地人之间也很割裂,小岛一圈不足一千公里,但很多本地人没有去过岛内的其他市县。同时,本地人都有很强的恋家情结,无论读书、工作还是嫁娶多希望留在故土。对了,沿海一圈基本都是汉族,黎苗等少数民族多在中部的山区,这属于历史原因。本地信奉多子多福,所以这边每个家庭的人口及辈分都很多。虽然本地“重男轻女”风气盛行,女性地位较低,但女性的工作能力和担责意念极强,不怕苦不怕累,她们可以摆摊,可以拉车,可以种地,可以带娃养家糊口...甚至可以为此同时做好几份工作,在这片土地上各行各业都能看到本地女性成为的中坚力量,可惜在当下环境和文化常常会辜负她们的努力。再说说本地男性,大家的刻板印象好像他们只会喝茶买奖拉网躺,不否认在本地有不少男性确实如此,但这样的刻板印象有失偏颇:①喝茶买奖是一种生活态度,不能看到享乐就否定你看不到的努力,本地很多渔民、橡胶种植者等职业都是在深夜工作,白天休息;②气候原因,海南夏天闷热,当地很多工作都会放在清晨、傍晚和夜晚;③新一代本地人在接受通识教育及信息普及后已经开始摒弃陋习,在“取精华去糟粕”的过程中很多都超过一线城市的价值观,这些进步要认可;④地区素质和文明跟经济发展紧密相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所谓“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素质会更好”的由来,海南作为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应该多一些被包容和理解,随着人均GDP的提高,就业机会的增多,将带动更多的人进步发展,我相信海南也相信本地人。举个例子,去年刚到临高定居,在海边的树下总是聚集着一帮人喝茶打牌,好像都无所事事,但是今年随着旅游公路的开通,涌进了大量游客,常聚树下的人都不见了,但在路边多了农家乐、烧烤、蔬菜水果摊,很多时候不是大家不努力,而是缺少机会。在我看来本地城市人和乡村人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割裂,抛开生活在城市的本地人不谈(他们和国内所有大城市人都一样),只谈一下海南岛内县、镇、村里的本地人:①他们很朴实。只要你需要帮助,他们愿意放下手头的事来帮你。有一次,我骑电动车进村里遛弯,不巧车子没电得推回主路,路过的村民大哥普通话都讲不利索,直接示意用脚帮我推出去,完成“救援”后大叔连道谢的机会都没给,一拧油门就消失在了视眼里,颇有“事了拂衣去”的气势;②他们很奸诈。摆摊小贩看到外地人经常会提升价格,还偶尔还会在秤上缺斤少两,让人无奈。还会很排外,对游客和新居民总抱着抵触之心;③他们很直爽。有次路过火龙果地,提出想买几斤火龙果,地主直接搂起一袋让我们赶紧拿去不要钱(提示:人家送你一袋可以拿,顺手一颗都不能摘,因为你们不认识);④他们素质很低。海边海滩都丢满了渔民船舶的废弃泡沫,路上行驶的机动车窗里常常会丢出垃圾,且在当地新闻上也常看到小偷小摸的行径,举个例子:有个农夫中午回家吃饭的功夫,再回来发现自己农机里的柴油被人偷完了;⑤他们很好。我人生地不熟扎根海南,短短不到一年融入这里,顺利成为这里的一份子,凭借都是本地朋友和陌生人的关照,都说“人离乡贱”,我并没有体会到这份薄情;⑥......要说他们好或坏的话题,我可以秉烛夜谈到天亮。不论是好还是坏,它都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不可或缺的部分,都需要我们全盘接受。在我看来本地人“坏”的一面很多都源于经济欠发展和政府教育缺失的原因,跟城市里的“坏”不同,城市里是明知是坏而坏,而在这儿,很多时候很多人并不能意识到那是“坏”。对于外地人,得区分是游客还是新海南人。对于新海南人我要说:“是你选择了这里,就应该跟这里并肩作战,这应该是一场平等的双向奔赴”。对于游客我要说:“总抱有‘高人一等’的游客思维并不高级,‘顾客是上帝‘是行业的自我要求,并不是消费者可以任性妄为的理由,你在自己家乡不会做的事不会说的话来到这里也不要,保持这样的心态,你会发现一个更好的海南岛。”本地人的维权意识淡薄,面对不公时,在很多时候都会选择“退让”和“息事宁人”的态度,不能很好的利用12345等社会服务渠道。曾听政府工作人员讲,每年到“候鸟季”,12345和各单位的投诉量就会暴增,外地人的维权思维远远高于本地居民,希望大家用好投诉维权工具,地区治理的进步和美好生活都靠这样提升。说工作 海南工作的机会确实要少很多,在当地最普遍的、待遇不错的工作竟然是编制。虽然说宇宙的尽头是编制,但在很多城市,编制群体的实际待遇基本都处于社会中下层。这并不是质疑海岛编制工作人员的待遇高(相反基层公务员很辛苦,对比赚的也不多),只是觉得海南岛作为一个以国际自贸港为目标的整体发展城市群,是不是应该在工作机会、人均收入和再分配方面持续发力? 要来海南生活,最难解决的就是工作和收入问题。抛开收入和支出已经畸形的海口和三亚,以我常住的某县为例,服务人员月均工资2100元左右,而当地一碗兰州拉面12元,一份粉汤10元,4人份仙沟牛肉套餐300元。这就导致了某上市房企保安3000元/月的工作会成为了香饽饽,青壮年男性都纷至沓来,并不是说保安的职位不好,但总觉得优质的劳动力应该去创造更大价值。 当然,当地政府在招商引资、创造工作岗位做了很多工作,好像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营商环境厅。我曾注册了过一家公司,以亲身体验证明本地政务数字化和便捷化做的很好,相关工作和服务也都走在了前列,但往往后续乏力,好像只负责引进来,如何留下来并不是重点。当然,这牵扯到方方面面,只一个营商环境厅怕是不能解决多少问题。 除此之外,关于人才引进工作也有一些不吐不快的话,首先要肯定海南岛对此付出的努力、重视程度及结果,也正因为这项政策,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共同建设发展这里。其次是吐槽,主要分三点: 以薪酬为评价体系招揽人才,但薪酬分配断层太严重。高级人才和中级人才的薪酬分配差距过大,比如董事长年薪40W,到了总经理成了20W,副总就成了10W。这样的薪酬分配体系就导致高级人才和中级人才的脱节,以及中级人才的动力和素质较低。众所周知,高级人才往往用于顶层设计和谋划,真正落地则更需要中级的力量,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顶层设计和规划很高级很先进,但在实施落地过程中效果层层打折,落地后常常走形走样,白白浪费资源。长期以往,得不到反馈和成就感的高级人才只会离开或躺平。所以,对中级人才的引进和待遇应得到同样地重视。人才服务的后续跟进。后续跟进主要是指引进人才后,对其承诺的待遇和服务是否能及时配套和落地,举个真实案例,海南岛某市县的某局以年薪40W引进某领域人才,工作一年多不能签合同不能发工资,期间多次找直属领导及组织部都未能解决问题,直到汇报到当地市委书记事情才得以解决。事情闹到“一把手”才解决,自然就得罪了不少同事,工作很难展开,据悉其已准备接受其他省市的邀请,离开这里。再说考核晋升和人才任用机制。如何人尽其才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这也是组织部门要常思常做的工作,不公平的考核晋升和不合理的人才任用机制既会让人才流失也会造成资源浪费。还是以海南岛某市县为例,当地作为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和实现投融资而成立涉农国企,选用的董事长是行政部门的副局长及涉农专家,不知走马上任前有没有进行企业管理的培训学习,但他曾讲过一句话让我瞠目结舌的话:他严肃质疑并问询财务工作人员“国企的一切都是国有资产为什么还要报税纳税?” 当然,上述主要提到的是“官方”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可以描述其他任何城市,是大家一直以来都想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蜂拥而至海南的各类人才也存在很多心态、行为和能力上的问题。但这些很多问题,在我看来是改革发展的必然阵痛,无论本地人还是新海南人都应给予包容,并从自我反省,以己造势,在享受海岛带来的舒适感时,该拎起自己的责任。 在海南,“不卷”和“躺平”是一种生活态度,并不是行为方式,因为努力奋斗和“躺平不卷”在这片土地上并不冲突。建立自贸港是一场旷日持久并令人热血沸腾的事业,是一次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的创业历程,不论大家是主动或被动参与了这场从0到1的游戏,都希望诸位取得一番回报。 说文化 对于游客来说,提到海南岛的文化好像只能想到渔业、海港、热带雨林等和其它热带海岛并无二异的文化特点,再加之本地更热衷旅游宣传,对文化开发不够重视,所以常常会让游客觉得当地文化板块缺位(在大多数地区负责旅游和文化的部门叫“文旅局”,但在海南叫“旅文局”,仅一个字的排序就可以看出发力重点和区别)。 其实不然,这里同样充满文化底蕴,甚至很多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比如: 疍家文化:很欣慰的是针对疍家文化已经开始进行旅游开发,希望能在文化发掘和转化方面能持续发力; 南洋文化:海口和文昌等地的南洋历史和渊源都很深厚,可挖掘可探索的内容极多; 黎族文化:“三月三”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船型屋等非遗文化,还有黎锦、黎陶、大力神等民族特色都有待讲述和发掘。有些黎锦作品和符号很有特色,引起过很多学者的关注; 航天文化:作为国内四大发射基地之一的文昌,在航天文化方面可做能做的工作有很多,但目前好像只有一个科普馆; 海墓考古文化:考古话题经久不衰,但海底考古的故事在文化市场并未分得一席之地; 道教文化:金丹派南宗、白玉蟾等都已具备文化ip的属性,但仍处于唱独角戏阶段,借此搞出的文笔峰也不伦不类; 热带雨林动植物文化:拥有丰富甚至独一无二的动植物资源,却至今没有搞出一两个享誉全国的标志性、代表性形象(近些年有针对“雷公马”发力); 红色文化:比如临高县临高角,是解放海南登陆的地点,这种独一无二的红色基因却一直默默无名。按理说这样的红色文化和基因,加上海岛的旅居属性,应该早已吸引全国党建队伍,服务好全国千万党员,也足矣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夜间旅游:东方、乐东等地有大氛围的火龙果基地,每逢夜晚灯火连天极为壮观,这么好的“农业经济题材”却鲜有人挖掘。 还有俄贤、妈祖、拜公、火山、五指山、黄花梨、保亭、琼剧、孤岛、骑行、和乐龙舟小镇等多不胜数的可发掘、待挖掘、能发展的本地文化。 说交通先谈一下从大陆入琼的交通,主要有四种方式:飞机、自驾、火车、其他。飞机:这是外地人来琼的主要交通方式,海南民航机场有三座,分别在海口、三亚和琼海。本人没有体验过琼海机场,只能就海口和三亚来谈,这两座机场临近市区,相比其他城市大型机场而言,降落后不需要再长时间乘坐大巴,大大节省了出行时间。另外机场规划合理,停车、接站、换乘公共交通都很清晰便捷:海口机场与高铁站连通,从市区到机场仅需十几分钟几块钱的行程,而在三亚机场我通常直接乘坐公交车往返,费用两元。机票价格特点:①来琼便宜,离琼贵;②日常便宜,寒暑假和节假日贵,票价差额能达到2-4倍。自驾:开车来琼要乘坐轮渡,需提前在“琼州海峡轮渡管家”购票,乘客40多元/人,普通小客车400多元/辆,不需要等票面时间,目前施行的是“先到先就近上船”原则,因为运力有限,所以通常需要排队登船。轮渡船一般分六层,下三层停车,上三层坐人,其中最下面两层停放普通尺寸的小客车(有人指挥),第三层停放货车、房车、改装车等非常规尺寸车辆,需要注意的是:新能源车只能最后登船,即便早到也只能等其它车先登船,而且每艘轮渡都会限制新能源车的数量。算上排队上下船的时间,轮渡单程需要4小时左右。总体上,徐闻港口的效率更高速度更快,海口港口的效率较差(遇到高峰期或天气较差时,排队乘船会让人崩溃)。火车:海口有通往全国各地的火车,但火车出岛也同样靠轮渡,火车登船期间关闭空调,还不允许乘客下车,所以乘坐体验较差。其他:你可以步行、骑电动车乘坐轮渡往返琼粤,记得有段时间盛行从海口骑车去徐闻吃生蚝,选择这两种方式时记得做港口攻略,要选择在市区的港口(秀英港)。因为琼州海峡只有20多公里,所以偶尔还会有人划浆板、快艇、游泳等方式通行。 总的来说,没有桥的琼州海峡给海南的交通运输带来很多不便,很大程度上还在看天通行。每逢极端天气停航后,快递就会在对岸等几天,令人着急。但在停航期间,岛内物价控制的很好,值得肯定。提到物流必须要表扬一下京东,京东的次日达、当日达基本覆盖全岛,缺点是京东在本地仓库储备种类远远低于大陆其他城市,听说是因为海南的仓储资源紧张造成。 别问为什么不修跨海大桥,每个海南人都想知道,这是跟海南人必须要提的一个谈资。 再谈一下岛内的交通方式,主要是高铁、大巴客运、开车自驾和电动自行车。高铁:其在海南岛的地位相当于大陆的城际轨道,绕着小岛一圈一圈地运行,班次根据不同时节和客流增减,基本上能做到随时走随时买票随时登车,乘车手续和流程极其省时省力,我常叫它为岛内公交车,平均1KM费用为0.5元左右。缺点是:①目前岛内高铁运行线路是“O”字形,没有“十”字形路线,所以会导致两个平行相对的城市出行不便。②岛内各市县的高铁站大多都远离市区,乘坐不太方便。其中,东方市的高铁站因为建在市区都成了当地楼盘销售的卖点。大巴客运:海南岛很小,环一圈都不到1000公里,所以我平时出行都是高铁或自驾,至今没体验过大巴,但曾留意过大巴指示牌,人口多的乡镇基本都会覆盖到。自驾:因为岛内高速、国道、省道、县道、乡村公路等基建都很完善,所以自驾是岛内最方便的远途出行方式。目前岛内高速没有收费闸口,随上随下,通行很方便。当然,没有收费闸口不代表免费,高速养路费被统一算到油价中,所以岛内汽油比大陆高1元/升。柴油虽然是同价,但柴油车需要按照“吨位”缴纳XX税费,最低20多元/辆/天,未上路时可以报停,报停期间不收费。这种将养路费算到油价的收费模式在乡村很受抵触,原因是上不了高速的摩托、农机(除草机等)也在被动地交养路费。因为油价贵、新能源扶持力度高、岛内平均气温高及充电方便(除了商用充电桩多之外,县镇车主均有自建房,安装充电桩便捷),所以使海南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高的省份。不过,听说只针对新能源车的高速收费方案已经试运行,我很好奇同样加油的混动绿牌车怎么算?电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是岛内交通的中坚力量,城市通勤的必备工具。很多北方人都会被这儿的电动车大军的规模震惊,在海南,你可以没有女朋友,但不能没有一辆电动自行车。提到这个,就要对海南交警在电动自行车上牌、“一盔一带”和驾照推广工作中的表现点赞,面对这么庞大的群体,能取得肉眼可见的成绩(在海南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戴着头盔逛菜市场),实在难得。下一步,希望在相关驾照考试培训上再发力,进一步提高电动自行车驾驶群体的交通素质。关于海南交通的一点补充:海南岛的高速行车道仅有两条(靠近城市部分有些已拓展为四车道),所以每遇到高峰期或者交通事故,就会出现大范围堵车的情况。同时,很多路段的右侧货车道损坏严重,维修不及时,导致货车常常占用客(超)车道(临高-海口段为例),而且高速上越来越频繁地出现长时间占用超车道龟速行驶的车主,两条行车道显得捉襟见肘,经常因此造成堵车。货车运行缺少监督,很多渣土车无篷布也能驶上高速,常常造成道路“尘土飞扬”。高速服务区进出口和高速出入口都没有提速减速通道,所以路过服务区和高速口出入口时一定要小心慢行(新建的高速已开始改善这个问题)。海南高速的发展思路不仅仅是扩展和加宽,还有引导分流模式,正在建立“田”字形的高速路网,但因为长期的“川”字形的交通结构和沿海市县的发展规模,导致运输资源主要集中于东西两线,所以这两条线用“分流”的思路不一定能见效。海南岛内居民出行必备的电动自行车规模巨大,面对这么大的驾驶群体,很多道路规划居然没有为这个群体考虑(这点海口和三亚做的相对好一些),导致在很多时候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存在安全隐患。岛内琼A车牌是海口,琼B是三亚,琼F是儋州,剩下琼C\D\E等都是几个市县共享共用。其中有一点区别于大陆的是,全省公安系统有自己专属的车牌字母,琼O。海口和三亚市区主要市区全域禁摩。但奇怪的是琼O牌照的警务摩托好像可以没有被禁止,如果这些摩托是电动的那就没问题,如果是燃油的那是不是涉嫌“不同法”“搞专权”?除海口和三亚外,海南各市县的市政停车位大多数都免费,这点很友好。而海口和三亚一般在流量大的地区会有收费停车场,城郊或流量小的区域依然是免费或限时收费(很多路段仅针对新能源车)。收费模式首小时+N小时,即首小时5元/h,之后都是1元/h。外地车辆只能在岛内上路通行120天,停放时间不计入。说行政 海南原属于广东省,1988年独立建省,是我国最南端的省级行政区,共辖19个市县,其中4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4个县、6个自治县。注意!!不管是市还是县,都归省上直辖,除了地级市设区之外,其他市县下级行政区都是镇(如:东方市八所镇,临高县临城镇)。很多电商卖家在提供地址时会好奇“为什么‘海南省临高县’中间没有市?”,因为在海南所有的县都是直辖,同时,领导的职级普遍比大陆同级别高半级(临高县县委书记和县长均为副厅)。 岛内除了整个市县一级划分过多,乡镇一级的行政划分也极为繁杂,一个镇统辖几十个村,行政村里套着自然村,经常在一个路口看到放三个村名牌,外来人根本无法辨别哪里是哪个村。个人觉得,这种繁杂的划分既会造成发展的不均衡,也会增加统筹调动的难度。 行政资源的极不平衡。从全省看,资源和政策都集中在海口、三亚两市,越得到发展资源则越倾斜,造成的影响就是强市越强,弱市(县)恒弱。从市县的角度来看,资源和政策也都会集中在几个样板村,越是样板资源越倾斜,常常会造成相邻的两个村子之间的发展落差。举个例子,西南某市因为开始重视黎族文化,在项目申报等资源分配时便都会倾向黎族村庄,所以有些黎族村重建翻新、再重建翻新,很多基础设施都已饱和闲置,再反观跟它相隔一公里的苗村,甚至连条水泥路都没有,依然是尘土飞扬的黄土路,两个村子同时参观会令人唏嘘。当然,这里也要考虑“重点打造”和“辐射发展”的工作思路。 应急能力不错。为什么这么说?我在西安和海南都曾经历过30天以上的疫情封控,期间,在物资供应和购买方面,海南的便利程度远远大于西安,在西安被封控时常常会无菜可选和可买,但在海南被封控时物资这一块从未缺乏,且对物价的控制远远胜于西安,当然这也要考虑西安的人口和城市密集度和超大城市属性。有朋友告诉我,是因为海南运输深受极端天气影响,所以岛内的物质储备工作很超前和充沛。同时,还有每逢台风等极端天气,政府各单位内部都会熟练地启动应急程序和准备都能体现出这一点。 数字化做的不错。虽然线下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很差,但是线上数字化做的不错,很多实际应用的业务和事项都可以在线完成,比较省时省力,而且明显能感觉得到海南省政府对此一直在做投入和努力。 全省一盘棋思路。这个行政思路我很认同,虽然在行政划分上比较繁杂,但这个发展思路解决了不少缺陷,比如系统的统一开发,发展的统一规划等方面,避免了资源浪费,节省了市县压力,简化了行政流程。但缺点是,全省调度发展的大局观,在很多时候会优先资源给“强市强区”,从而牺牲积弱市县的资源和发展。 说城市 海南虽然有四个地级市,但是三沙和儋州在海南生日生活娱乐中的存在感不高,属于政治地位高。整个海南最活跃最聚集人气的城市只有海口和三亚。其中,海口是海南的海口,三亚是全国的三亚,相比于三亚,本地人更愿意去海口生活或活动。总的来说,北海口南三亚是本省的两大中心。 个人盲猜,海口和三亚聚集了海南省80%的资源和发展力量,所以会有一个很割裂的现象:进入海口和三亚的一瞬间就体验到不输一线城市的城市氛围和生活配套,但离开市区不足20公里,就会刹那间回到乡村小镇的氛围和生活,中间没有过渡,就很直接和割裂,这种割裂也可以从相隔几十里路就语言不通上也能看出。无法评价这样的发展格局好与坏,但这确实让我很着迷,住在大城市生活圈(60KM内),却能体验到乡村恬美的生活,这样的条件状况,恐怕在国内各大城市周边都不容易找到吧?——国内各大城市的城郊基本都承载了主城区的“卫星城”作用,且从城郊到主城区贯通性很低。但海口和三亚不存在这部分过渡地区——这也是我坚称这里是“丐版欧美生活”的原因之一。 这里必须要说说海南的乡镇,我很喜欢这里乡镇政府的自由度,在某种程度上有点“政通人和”的意思。以我所熟悉的临高县临城镇为例,临城镇是省直辖县的城关镇,辖区拥有四十多个自然村二十多万常驻人口,且该县是海南经济发展倒数的城市,在此背景下,县政府、镇政府都对外完全开放,任何居民随意出入,甚至政府大院里还有居民楼,一些居民散养的鸡、牛、羊偶尔都会溜进大院吃草,小孩子们在大院里肆意的嬉戏玩耍,我偶尔会去蹭个厕所或停车位,根本没有一些地区政府大院特有的层层拦截层层关卡,作为纳税人,这样的环境和做法让我很舒服。那堵具体的和抽象的围墙在这里都不存在。 在我看来,海口是所有中东部省会城市里最舒服最浪漫的一座。主要原因有三:①没有超高建筑及建筑群,城市里的视野很开阔,人在城市中不会有压迫感,且楼体外观都会有设计感,绿化面积高。②拥有所有滨海城市浪漫的基础上,还总会出现绝美的晚霞和夕阳。③文化休闲氛围十足,从内到外,从政府到民众都拥有一种无法表达的松弛感。 当然也有很让人糟心的地方:城市内涝。只要下雨,不论大雨小雨,海口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积水和内涝,就会看到居民骑着电动车游在“河水”中。因为我是北方人,加上前些年轰轰烈烈的“海绵城市”改造风,已经鲜少见过一下雨就积水内涝的情况,同时,我以为滨海城市,经常面对大雨和台风,城市排水系统应该是远远领先于内陆城市,但“水漫金山”在海口好似“家常便饭”。很多民生保障单位所在路段也是这样,比如前段时间冒雨去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看病,先是经历了200米堵了1小时不见交警的情况,然后经历医院门口马路已经积水无法通车(积水差不多半米,已有车辆水中趴窝),无奈涉水步行几百米到医院,当时就很好奇,如果此时有急诊需要通行怎么办? 海口商业区的规划过于集中,所有的商场都聚集在同一个区域(国贸),造成资源挤压,恶性竞争,不利于形成多个商圈的格局和便民生活服务圈,因为那里车多人多,所以“进城赶集”一般不会选择去那里,反而会选择停车方便,人相对少的万达和新城吾悦。 说教育 因为我暂时没有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所以没有过多的了解,只能说说观察到的几个现象: 本地人鸡不鸡娃?也鸡。但程度有限,仅限于学校教学范围内,范围之外全凭自主和引导,没有太多强迫,也很少会舍身弃家。我在海南各地遇到的本地娃,他们的欢声笑语比例远远大于之前在西安所遇到的。本地朋友和西安朋友的娃我都接触过,最大的感受是,西安朋友的娃没有一点活泼灵动少年感,我称之为童年的小心翼翼,而本地的朋友的娃则相反,一眼看过去就是记忆中童年的样子(以上感受为概率值)。我比较认同后者的育儿理念,主张什么年龄该有什么年龄的样子,娃是不是天才有一大半都取决于父母,如果你是普通人,那娃大概率也是普通人,辛辛苦苦鸡娃,娃失去童年,你失去生活,到头来难免自怨自艾,明明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却难免抱怨是娃辜负了你的付出,娃也冤枉。本地人也很重视教育。本地父母也会为了娃能进一所“好学校”“好班级”而绞尽脑汁,基本每个市县也都会有一所标杆学校,每个标杆学校都会出几个标杆学生,每年高考季后,各校各村的佼佼者也会被挂在横幅上享受“别人家孩子”的待遇,一些村子宗族还会有奖学金发放。而且,岛内双语教学的幼儿园、中小学的比例很高。同时,本地人对孩子教学我也很认同,不是一味的追求所谓“富人”的艺术和技术(比如高尔夫、小提琴等等),而是更希望孩子掌握一些“穷人”的艺术和技术(比如做饭、种地等等)。本地教育观念的落后。曾在某乡镇妇联主席处了解到,她的部分工作就是处理一些家庭不愿意供女孩上学的情况,通常得寻找宗族、宗亲来帮忙。个人猜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①地区性的重男轻女观念;②政府在教育领域的失责(从本地推广普通话程度可以看出);③义务教育重要性的观念缺失;④教育带给当地人的回报率太低。教育资源的失衡。好的教育资源跟上面提过的城市发展一样,都充满倾斜性,都存在虹吸效应。岛内的一些知名学校主要集中在海口和三亚。教育领域的发展。在澄迈县有个ischool享誉全国,很多外地家长都会带孩子来求学。在自贸港的规划里,将在陵水建立国际教育基地,引进国内外一流教育资源,如果建成想必会对岛内整体的教育有一个巨大的提升。教育缺乏开放性。海南大学作为海南岛的教育标杆,她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效仿和关注。对于她封闭校园,禁止外来人员进入学校这个举措我很失望,始终觉得这样的一流校区和教育资源是属于全社会,大学应该保持开放,这种开放本身都不只是空间意义上的,更重要的是创造一种交流互动的可能,老师的生活、科研、交流,大学与社会的合作,公众对亲近大学的需求,这些需要都很刚性。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学校都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社区的需求,我们与广东相邻,甚至出自广东,却没有学习或传承到那份“自信和开放”,属实不解。海南教育系统的社会化教学执行的不折不扣,每年下乡、动手、安全培训等课程极其丰富,没有很多地区和学校的敷衍应付风气(听说在海南,下地“干农活”是计入学时的)。说医疗 同对教育资源一样,我没有过多对医疗资源需求,所以也没有过多了解,只能谈谈我亲自经历过的部分。 海南医疗资源也很倾斜,还是主要集中在海口和三亚,其他的很多市县都没有三甲医院,区域内主要医院的很多医生护士不太讲普通话(听不懂的散装普通话也包含在内),环境、卫生、就医、管理等方面都很落后,乡村的卫生院更是如此,所以,我去医院基本选择海口。 海口的医院环境、卫生、管理和医生的素质会和一些市县的医院有天壤之别。在928医院做过一次体检,海南省人民医院看过一次腿,同时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本章主要以此医院为例)多个科室往返过十几次,我和家里人得出一致结论:态度友好、耐心。对于长期病人来说,很多时候既要承受身体的痛苦,还要承受医生态度的压力,我不清楚这边的医院对医生是否有态度考核,但医院的护士、医生,甚至专家对病人的态度极其耐心和友好,我母亲常年求医,到过很多医院,见过各类医生,这是第一次到海口看病,面对态度都惊叹不已。很多机器较先进。做同样的检查,数值详细度和出报告速度都远超于之前的很多医院。费用较高。比如挂号,之前在西安挂号费都是6元起,在海口通常都是18元起。我还曾吐槽过,医院的磁共振影像打印机的塑料袋收费,1.3元/个,重点是你掏钱购买了塑料袋,还要观看引流广告和引流关注,吃相很难看。医院附近停车都很方便。医院里收费和免费的护工、志愿者都很多,随时都能来搭把手和帮忙解惑,这点也很令人舒服放心。本地有个可遗传并且会筛查的地区病叫地中海贫血症,属于孕检必查项目。说户外 因为我喜欢玩户外活动,并在海南参加出行各类活动数月,所以突发奇想为它立个标题。 我不说那些旅游项目和景区景点,只谈海南本地人的户外活动,主要指“野”地点和玩法。海南的本地人户外资源不算多,主要集中在爬山、溯溪、爬礁石、露营、浮潜等几类,位置主要集中在琼中、五指山、保亭等区域,经典路线有五指山二峰、南茂岭、黎母山等,但遗憾的是,几乎所有不去景区景点的这类“野”户外活动都处于灰色管制地带:即不究不管也可以,处罚禁止也有法可依。所以本地户外群体的活动基本都在担心受怕中隐秘地进行。比如爬山,在我的印象中,似乎离开村庄和种植区域就算是保护区,越往山上走越到核心保护区,如果从严格的“遵纪守法”角度谈,本地人不存在户外活动空间。 海岸礁石线,即沿着海岸线徒步前行,遇沙走沙,遇石攀石,是拥有海岸线城市特有的一种户外活动。在海南,这种活动也可能被罚,因为海岸和礁石线也有保护区,而且范围极大。以某市的石头公园为例,只允许由公园大门口进入到海岸,如果从旁边的村庄顺着海岸线走进公园则属于“擅闯”保护区。虽然不明白其中逻辑,但本人曾和队友们曾遭此理由阻拦,只能行程作罢,后来有攻略说如果识趣地缴纳一点通行费,便可以不再“保护”,顺利通行,但我没有检测过,不置可否。 在满足民众对体验美好自然风光的向往和保护自然资源之间并非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也并非只有设立景区和商业化这一条路可走,香港的麦理浩径和云南的虎跳峡、雨崩等经典户外路线的管理大可以参考,一禁了之是懒政惰政的具体表现。 当然,以上的问题并不仅仅存在海南,大陆很多省份也是如此,比如最近陕西直接将秦岭2000米海拔以上的地区一刀切的设立成核心保护区,也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应。 再说说本地户外团队。因为本地此类户外资源的稀缺,以及体验的重复性(其实在热带雨林中爬山毫无体验,爬哪座山都是遮天蔽日相似的植被,只能享受登顶的一刻),所以本地户外组织和团队也并不多。抛开接待外地游客和各类小型组织,本地人的户外社群主要有以下几个: 1、海南暴走族;2、云海户外(商业收费);3、奔赴山海徒步;4、大隐户外 以上规模都是在1000人以上的本地户外爱好者组织,均会在每周末发起活动,基本都是免费参与,安全自负,费用AA原则。 说消费 因为长期旅游市场的定位和发展,以及交通运输的不便利,导致本地的物价常年居高不下,结合居民的低收入,我常常会好奇当地人是靠什么支撑生活?做个对比:海口的普通服务员平均薪资2100起,一碗炒粉10元,西安的普通餐饮服务员平均薪资3200起,一碗面10元。海南的一斤羊肉75元,内蒙的一斤羊肉50元不到... ...这样的对比多不胜数。 而且物价会随时间变化,每年“候鸟季”和年节时分的物价都会飞涨,同时物价随地区不同变化也很大,去年过年期间三亚的螃蟹价格一度涨到400元/斤,而日常在西海岸购买均价65元/斤;租房也是,以东方市租房价为例,夏天800元/月,冬天则需要1500元/月......本地居民也深受这种旅游的时节性带来的物价压力。 最令我费解的当属“限塑令”,全国都提倡食用可降解塑料,但强制执行的地区我仅见过两个,一个是海南,另一个叫甘南。甘南对于很多人都说应该很陌生,它是位于甘肃省南部的自治县,也算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地区,当地生活水平落后一线城市至少几十年,且因交通运输原因,东西都要贵一些,偏偏这样的地方执行着严格的“限塑令”,商户只能使用一种红色疑似布艺的购物袋,被发现使用塑料袋要被罚款1500元(问询商户得知),众所周知可降解的包装袋都很贵,这部分成本要么卖家承担要么买家承担,总之都会转嫁成为当地居民的生活成本。到海南后发现,这里也实行着限塑政策,这两个地方都不算经济发达地区,当地居民生活成本原本就很高,唯一的区别是海南的“限塑令”在执行力度上对小商户会更宽容一些。对本地居民来说,淘宝和京东的普通塑料袋、垃圾袋都默认海南不发货,网购只能买到可降解的塑料袋,又贵又不结实。保护环境恢复生态是国之大计,而且当前的可降解成本质量差价格高,为什么不是从经济发达地区先带头试点打样,偏偏选择生活成本高、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折腾”?当真是“麻绳专挑细处断”吗? 还有人说,海南一年四季宜居,不像北方还要缴纳高昂的取暖费,购置过冬衣物,这算不算减少了生活成本?不算,因为空调制冷的电费成本基本等于北方的制暖成本。 写在最后 有幸学习过自贸港相关知识,对“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略有了解,这是一份充满未来和可行性的“创业”项目,也是一条需要“开拓探索”的全新方向,需要全岛上下共同搭台唱戏。但目前的事实,顶层设计和规划在舞台上独自熠熠生辉,底层民众能直接参与和感受到的却不多,再说直接点,就是民众获益有限,导致信心不足,动力缺乏,甚至一度自我唱衰。所以,如何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自贸港能带来的红利或者变化很重要,它能充分调动民间信心,和顶层设计上下一心,形成合力。 就我生活一年的感受而言,自贸港身份的存在跟生活好像没有明显的、直接的关系(间接肯定有,基建、投资、就业等等),唯一能提的是每年10万元的免税商品额度,但这好像并不是岛民们的刚需。要我说,还是改革发展的步伐太慢,面对开放前瞻后顾,缺少敢为人先的魄力,缺少“吃一只螃蟹”的勇气。既然是搞国际自贸港,那么: 能不能率先试点减少对外资的限制,最大化的试点市场化经济? 能不能利用博鳌等优势多缔结优质国际友好城市,继续深入签证等领域的改革? 能不能自信地主动“破墙”,在岛内开放自由互联网,与国际接轨,让岛内率先走进世界互联网。也让国际游客/投资商放心的登岛,而不是一下飞机就和他们的朋友家人社交媒体失联。 能不能持续地、大力地推广普通话和英语,从对外部门、政府开始,再从企业、学校等层层推广,掀起学习这两种应用型语言的热潮,以应对国内国际市场的考验? ... ... 仅迁居一年,皆是一家之言,受阅历、学识、价值导向、环境等因素的局限,很多方面都有偏颇,也还有很多未尽之言,还请带着辩证的视角阅读!同时,我会更主动积极的探索融入本地生活,希望尽可能快的成为“海南土著”,以及为自己的一些疑问再解惑。比如,写这篇文章时遇到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这边会有这么多佝偻着腰的老太太? |
工薪阶层,去过五次三亚, 不说什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不说什么海水清澈阳光充足, 就说一点, 我干燥性鼻炎,女儿过敏性鼻炎, 看过很多医生,喷的涂的吃的药试了很多, 没什么效果,倍受困扰…… 但是只要去海南,上午到下午症状就消失。 还有孩子同学,哮喘, 每年一放寒假, 全家就去亚龙湾酒店一直住到开学, 不说别的,就从健康角度来说, 只要经济允许,哪个妈妈不愿意去呢? |
因贫富差距巨大,且很多人因工作原因,出国受限。 我最近在海南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解封后,海南旅游业迎来K形复苏,向上的分叉中,高端度假服务供不应求,各种五六位数的酒店被预订一空,有酒店老板一个月赚回三年亏损; 向下的分叉中,小吃快餐并未涨价多少,廉价酒店生意平平,好多售卖岛服特产的店铺或面临关闭,或吉铺转让。 我想,他们对应的目标人群,或暂时没有出行的预算吧。 疫情三年,中国的有钱人多了,且更有钱了。当然,穷人也变多了,且更穷了。 阳光沙滩、温度适宜、语言相通,且不用办签证,所有的有钱人,尤其是体制内的可不就只能选择往海南跑嘛。 哪怕这个价钱完全可以去新马泰,甚至加点钱去马代大溪地。但他们不在乎,因为方便,哪怕花销巨大。 那些觉得“冬天去趟海南就算有钱人了?”的人,他们更无法想象,中国还有太多人没出过省。 而那些远赴千里求生存的人,他们拖着蛇皮袋和廉价的行李箱在风雪寒潮中蹒跚前行,那是务工回乡的路。 |
我爹妈是普通候鸟,我是新海南人 没有相关专业知识,只知道 我爹一直肺子不太好,来了之后不咳嗽 我妈有皮肤病,来了以后好了 隔壁邻居高血压,来了以后降下来了 啥原理不知道,这是结果 我在这上班,11月份潮得我脑瓜子嗡嗡的,空气湿度忒大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旅游天地 最新文章 |
你发现过哪些有趣的文物呢? |
有哪些火车迷才懂的梗? |
你在香港第几年了,后悔过吗? |
中国有多少城市能撑起来七日游? |
塞尔维亚是个怎样的国家? |
感觉大连已经没有往昔的风采了,大家认为大 |
泰国人眼中,中国人是什么形象? |
为什么被公认美食荒漠的两大城市是京杭大运 |
如何看待女生在青岛栈桥帮游客拍照,遭同行 |
为啥最近火遍全网的“南方小土豆”基本都是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