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知识库 -> 旅游天地 -> 如何看待全国各地古镇相似度高达 99%,连「特色小吃」都一模一样?为何会出现这一局面? -> 正文阅读 |
|
[旅游天地]如何看待全国各地古镇相似度高达 99%,连「特色小吃」都一模一样?为何会出现这一局面?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统一的小桥流水、青砖白墙绿瓦、红灯笼;无论哪个古镇都有卖丝绸的、卖钥匙扣的、卖手工首饰的;甚至连“特色小吃”都变得千篇一律,臭豆腐、烤肠、甑糕…不知何… |
高昂的租金,以及劣币驱逐良币,是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 最近二十几年,最早出现的古镇的确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或者说当时的古镇并不多,大家即使风格一致,但因为数量稀少,所以大家的感觉是不同的。 尤其是早期,没有商业资本的进驻时,大部分的古镇本身是自然形成,然后零售或者美食更多也是自发进驻,慢慢形成一种和谐的自然,让我们印象深刻。但我们记住,一个自然古镇的商业文化氛围,短则十年,长则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这是时间给予的商业文化的优势劣汰,好的留下了,不受欢迎的自然走了。 进入到中国高速发展的二十年,资本开始介入古镇或者改造古镇。 其实极少有新的古镇百年下来又具备历史文化价值,同时还具有商业价值。这样地方几乎没有,有也基本是属于西安大雁塔等座落在市中心的。你想改也不让你改。 所以,很多资本介入的是老古镇,有历史故事但是没有商业价值。 于是古镇想要商业化必须改造,包装后重新推出市场。那么这个就比较符合地产商的商业经营逻辑了。 最近很多古镇都是地产商主导开发建设的,我们行内把它叫做文旅项目。文化旅游地产。 其实大部分做古镇文旅项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拿旁边更多好山好水的土地盖别墅来卖,只不过带着更新古镇的名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挂羊头卖狗肉。醉翁之意不在古镇。因为古镇大概率都是在郊区,靠的仅仅只是旅游周期,短时间很难赚钱,需要花很长时间培育。 因此,开发商会和政府谈条件,这个古镇我拿了,但是不好意思,你要再给我一个住宅地块来做置换,否则我仅做古镇肯定亏损。 政府算了算大账,好吧,就这样吧。 开发商拿到古镇以后,虽然不赚钱,但肯定也不能亏太多啦,交代商业公司想尽办法减亏。 那么没办法,建筑设计上统一标准,或者直接抄袭别人成功的建筑设计,然后商铺租金上提升价格,只有这样才能有较高回报。 租金变高,那么真正的本地特产或者本地美食是付不起改造好古镇的租金的,能付得起如此贵的租金只有两类客户:一类是全国的连锁店,他们实力强,全国布局,有时间有金钱培养古镇直到赚钱,另一类就是毛利很高或者坑蒙拐骗的项目。古镇的最大特点就是人口流动,不固定,商家知道这就是一锤子买卖,既然租金给的高,自然想尽一起办法用假的,差的或者义乌商品市场的1元单价商品。 这就是你为什么看上去所有古镇的商品卖的都差不多,为了控制成本,他们都是从义乌商品统一采购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毛利。 劣币驱逐良币,慢慢的,坑蒙作假的越来越赚钱,而真正老实本分的本地商家却赚不了钱,更多的合同到期,坑蒙作假的会用更高的租金取代原本商家不错,但是付不起高昂租金的好商家。这样就导致市场上越来越多相同类似的商家。这种商家的一般规律就是毛利很高的商家。 所以去这些地方大概率买的东西都比其他地方贵,要被宰! 其实不仅仅是古镇了,我们注意看一下每个城市的步行街,以及最繁华的商业街,你们最常看见的是什么? 是不是也是各种卖服装的,卖鞋子的,卖黄金的,各种卖高端零售品的,几乎各地都是千篇一律。为什么?因为这些商家的毛利都是最高的,也或者他们更懂得行业内的潜规则。 |
都是地方平台债资金建的,或者是把某块地批给某个老板换的免费工程。 无论借钱利息多高,工程代价多大,原则只有一个——在换届之前竣工(主体部分开工)成为政绩。 至于说设计,考察历史,做出特色,留下口碑? 抱歉,虽然任期是5年,但是平均任职年限往往也就三、四年,新区干部更迭尤其快。减去熟悉情况调研的半年,最后已经被谈话准备分配新工作的几个月,实际操作时间也就2年。 凭啥人家特色旅游区几百年上千年积累的风貌,就被你2年的努力筹划压过去?就凭你拿着政府信用都敢借15%年利率的债? |
|
|
因为这是一种地方利益集团的分利手段,其它解释都是扯淡,或者避重就轻。 就是外行人都能看出来,它们往往千篇一律,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不说。建筑水平和细节也都十分的粗糙。不像是认真干搞出来的东西。 实际上也是这样,建好了如果能运营盈利的话是运气。实际上根本很少有人关心建好后应该怎么办的问题,只要建设过程中把利一分就齐活。 这种古镇,古城,仿古建筑的建设分利模式,是一套十分成熟的产业链与分利机制。你不应该问谁在搞,而应该问全国还有几个地方不搞的。 模式简单来说不过是把贷款怎么套出来,然后当地的地方利益集团怎么分的问题。至于修的水平怎么样,或者修好后怎么好好运营,一律都是无关紧要的。 所以你会看到大量的这种仿古建筑的所谓景区根本就是亏本买卖,甚至一天基本没几个人去逛的都很多。所以你会看到虽然不赚钱,基本都是亏本买卖,但全国各地却都积极跟风的现象。甚至迄今为止,到了这个节骨眼上,还有地方在动工。 一切都是一个词,分利。 我记得上海迪士尼刚开始的时候投资计划是五十多亿美元。占地1700多亩。它有大量的设施设备和施工标准都是按照国际和行业最严格的指标建设和引进的。 而很多仿古景区占地不过几百亩,修几个水泥房子水泥柱子,也要几十亿,大几十亿人民币。你就可想而知这是多大的利益了。 这时候你就要思考,银行那些坏账是怎么来的了?你就要想这些账怎么可能平得掉呢?所谓的地方各种债务为什么会越累积越多呢?有些小地方官怎么有机会贪得到上十亿甚至几十亿的呢? 因为掏空的手段是五花八门的。修这些摆设只是其中之一。 就说这么多吧。 |
|
|
|
|
|
|
说到底,还是因为旅游“快文化”,古镇是速成的。 首先,回顾一下相关政策,2016年,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的小镇。 2016年12月、2017年8月,住建部先后公布了2批中国特色小镇共计403家。此后就没有了第三批,除了疫情的因素,就是特色小镇没“特色”,同质化比较严重。 于是,2021年9月,发改委等10部门发布了《关于印发全国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导则的通知》,对特色小镇发展定位、空间布局、质量效益、管理方式和底线约束等方面进行指导。 2022年,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再次被重申,要求“巩固特色小镇规范纠偏成果,注重质量、严控数量,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 但古镇的灵魂在于文化,但前几年的发展却只流于形式,古镇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按照速成法,打造旅游古镇只需要三步。 第一、安排仿古建筑群,披上华丽外衣。 全国耳熟能详的古镇无非就是那么几个,大理古城、丽江古城、平遥古城、凤凰古城、乌镇、南浔等,风格、运营模式很容易被其他古镇模仿,比如灯光秀、网红景点、小吃街、仿古建筑都大同小异。而对于专业的设计公司,设计的整体风格很类似。华采堂设计:全技术型综合设计服务提供商、国内一线文旅规划设计机构 - 华采堂设计集团 (huacaitang.com) |
|
第二、招揽商铺,增加税收。 对于古镇景区而言,最主要的目的是带动旅游收入。所以,无论去哪个景区,烤肠、肉串、臭豆腐、烤土豆、鱿鱼...都是最常见的,因为制作简单,而景区人流量大,付完钱、拿着吃、接着走。而慢工耗时的小吃会造成景区内排队拥堵,从管理的角度上也不适合。所以景区内的特色小吃一模一样并不为奇。 |
|
|
|
第三、大肆宣传,吸引流量。 最后就是宣传,人流量有了,景区收入有了保证,古镇就活了。一般会依靠媒体造势,通过减免门票、送优惠券等吸引流量,再借助自媒体网红传播,基本就成了。 旅游“快文化”是因为当前的旅游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只能走马观花的游玩。 但随着游客对旅游需求质量的提升,以及越来越多的同质化古城出现,游客就会产生审美疲劳,对古城失去乐趣。届时,旅游"快文化"也会转变为“慢文化",缓行、静赏、参与、闲聊、慢餐、酣睡、乐购、养生、修学、感悟是慢旅游的十大主张。当旅游慢文化逐渐盛行的时候,对于那些没有文化底蕴、没有自身特色的古城来说,将会是一种巨大的冲击。 |
|
|
资本与学术脱节。 其实十几年前,我们一群搞非遗的学者,想要和公司合作,于他们来说是开发和盈利,于我们来讲是保护和传承。 这本是合作双赢的事情,可每每都不了了之。 也参加过一些咨询会、座谈会,为企业出谋划策,但是最后总是寥寥。 …… 先说高校自身的毛病。 高校学者总体偏于清高,搞民俗和非遗研究的,整天跑田野的,常常被学院派教授所嘲讽。 就像我博导自己从来不去跑田野,却整天居高临下地批评某些专门跑田野的教授。 这不止是一个简单的鄙视链问题,而是背后会导致一种资源错配。 譬如最优秀的一批学者,并不喜欢跑田野,更不喜欢跟公司合作,而喜欢坐书斋冷板凳。 那么跑田野的自然就成了二流学者。 再加上跑田野时间久了,自然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书,那么在理论功夫上不如书斋学者。 然后坐一起的时候,书斋学者理论深刻,常常鞭辟入里,而田野学者被晒得黑乎乎的,形象就缺乏教授气质,又拙于言辞。 学生们会怎么选择? 大概率选高谈阔论、挥洒自如、温文尔雅的书斋学者。 跑田野又辛苦 ,又危险,还处于鄙视链底端,哪个聪明人愿意去跑田野? …… 另外,跑田野和做商业,差着十万八千里。 两者之间如何磨合,需要有一个中间人。 中国目前很缺这样的中间人:既能得到资本方的信任,又能听取学者的合理意见。 学者往往有点书呆子气,不熟悉商业规则,就会硬顶或提出过于理想化的意见。 而大部分资本方派出来接洽的人又一脑子的钱钱钱,根本无法真正理解教授的意见,尊重也就流于表面。 资本方都是追求安全快捷,而学者的意见,往往是产品特色的关键。 而所谓特色,就是你有,别人无。 这不就是创新吗? 创新就往往有风险,操作起来也比较麻烦。 哪有抄人家现成的简单。 于是全国的旅游景点都是你抄我抄一大堆,大同小异。 反正眼前能挣着钱就行。 …… 此外,我不得不说,有些资本方还相当的傲慢,说是请你去,实际上就是搞个噱头: 大家看,我们这个方案是某大学的教授做出来的。 实际上根本就听不进去教授的意见。 更多的资本方,估计连搞个这样的噱头的兴趣也无。 …… 学者本身就缺乏行动力,他们擅长的是思考,而不是行动。 公司有行动力,可是缺乏文化底蕴。 高校与公司的合作,本来是双赢的事情。 可是高校多半与社会脱节,而公司也基本上跟文化无关。 这就导致了话题里这个样子。 但是我估计随着大家对于这种千篇一律的旅游景点布置的厌倦,会倒逼资本方去找学者来做策划。 届时,那些思想活络的学者就有机会了。 说实话,做科研才几个板板,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商品才能挣钱。 期待那一天早点到来吧 |
因为古真没那么好。 下图这是明朝某部级干部家的院落,虽然并不宏伟,但也并不十分寒酸。 |
|
|
|
即便如此,这是你心目中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描绘的那雕栏画栋吗? 这还不是最寒酸的,我在山东某古城看到好多窝棚一样的房子,这在我小时候已经算是常规的房屋尺寸,但是放在景点里,真是有点大煞风景。大约如下图,当然景区内不会这么邋遢 |
|
你会愿意为这样的古镇买单吗? 一定不会。 人们只喜欢古代的精粹,容不得一丁点的糟粕,古代的精粹是啥,集大成者皇宫,附风雅者苏园。 古镇这么造明明是消费者选的。 如果真的喜欢古朴的建筑,其实并不难,我曾在一个荒山上看到一座香火并不旺盛的破庙,地不过半亩,房不过三间,登山而上,无拾级之台阶,门第之间,无名人之墨宝。 但是在复建的古建筑都是钢筋混凝土的年代,它却保留着完整的榫卯梁柱。 十余年过去了,那个荒山除了多了些台阶,和争论五百米为山,五百米以下为丘陵的学生,仍旧无多游客。 你看,大家喜欢的是古吗? |
这是1900年的北京宣武门内大街: |
|
这是崇文门大街: |
|
东岳庙琉璃牌楼: |
|
北京不管怎么说也是大清的都城,但到民国快建立的时候,其实也就是这个样子。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这跟“繁华”一点边都不沾,有的只是破烂。 实际上,直到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绝大多数的所谓“古镇”的面貌也不比图片里的好多少。江南一些地方经济比较繁荣的小镇,或许还可以用砖石铺路,但是大多数的古镇,依旧是泥土地面,下个雨回家就得刷鞋的那种。 至于说吃的这方面,与很多人想的并不一样,那些所谓的“地方美食”其实并没有那么常见。那个时代因为物质条件不丰富,大多数地方的美食其实还是以油炸、卤制的东西为主,那些东西更香也更能解馋。而且,受运输条件的限制,一个地方能吃到的东西大多数也都是家乡附近的物产。 如果看一下鲁迅的文章,就会发现生活在经济还算繁华的绍兴的鲁迅,小时候能吃到的东西也并不多。他时候来出了国,进入到了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之后,吃的花样才多起来。 有些人说“国外的古镇不千篇一律”,先不说你去过多少古镇,但这个说法本身其实也有问题。如果这里的“国外”专指欧洲国家的话,那么欧洲国家之所有特色,一个原因是他们是原生的现代国家,一些具有历史特色的地方也是通过慢慢改造而成为今天的样子,并不存在一个突兀的转型。当然,诸如巴黎这类城市,其实也是靠规划建设起来的,这一点了解巴黎城市史的应该不陌生。 无论今人还是古人,对“古镇”的想象都是失真的。今人的失真很好理解,因为大多数人都是以现代生活来想象古镇,而古人对于古镇的很多描写,则是基于当时的生产力条件而写出的——也就是说,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这已经就是“繁华”了。 若果真的要还原很多古镇当年的样貌,以今天的人的生活习惯,是肯定无法接受的。 韩寒的《三重门》写于2000年前后。在小说里,韩寒借主人公写了他当年去周庄旅游的经历。在书里,韩寒怨念最深的事情之一,是周庄的停车场是土地,车一停下就扬起一阵尘土。 如果今天某个古镇的停车场、道路都还是土路,还有几个人愿意去? 前段时间我去了海南,在海口的时候,在骑楼老街附近转了一下。那里面让我印象最深的,除了特色的建筑之外,还有不少街道房屋两旁挂出的“此楼可能存在危险隐患,请您不要停留”的标语。这就是问题,按照今天的建筑标准,很多古代建筑都应该算是危房。如果是自住还则罢了,但要是改成旅馆或者商铺,出了问题景区是担不起这个责任的。 所以,对古镇进行改造是必须的,这个改造就得包括道路、建筑等等,而且还得是用现代建筑材料、建筑理念进行的改造。但这样一来,问题也就出现了。理论上,想要让古镇既保留一点当地特色风貌又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是很考验设计施工的能力的。但很多古镇的开发又不可能等十几年、几十年,那就只能是一个模版复制粘贴,包括景区的招商,也更青睐于可批量复制的商户,这是景区能挣钱的保证。 在目前来说,这是一个无解的难题。指望“恢复古镇原本样貌”来提升旅游体验,我可以明确的说,恢复了古镇原本的样貌,适应了现代生活的年轻人是根本不会去的。而想要让古镇的改造能在现代生活的条件下呈现独特的样貌,这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真要按照这个目标去改造,那本就稀少的休闲旅游资源会变得更少。 如果有人真的想体验一下相对“原生态”的古镇,那么我更推荐的不是凤凰、同理之类的地方,而是安徽的西递、宏村。大概七八年前我去这里的时候,这地方大多数的古建筑里生活的还是当地居民,虽然某些小巷里也会有一些小商店、小饭馆,但大多数分布于村子的外围,核心区域并不喧嚣,也很少能见到臭豆腐、烤鱿鱼之类的其他景区司空见惯的东西。这是让我感到比较满意的地方。 |
|
宏村,从照片里能看出来,商业化程度算比较低得了 但是,这种“特色”的代价就是你必须适应当地的生活。如果当地的东西你吃不惯,那也没其他多少能吃的。购物、生活方面,也比不上那些商业化较强的古镇方便,此外,由于核心区域的商业开发较少,对于普通人来说,你在古镇里走的话,看来看去也就是一些建筑。 在这方面讲,我也不完全建议对现在的高度相似的古镇一棒子打死,你完全可以找一些类似西递、宏村这样的古镇去看一看,然后再对比一下自己去过的其他古镇,看看自己更喜欢哪个。 我相信,并非所有人都会喜欢西递、宏村这样的地方。 |
我觉得连这个事儿都骂资本真的骂错了。归根结底是现在有些人在利用年轻人没见过不搞市场经济的时代社会面貌是什么样这一点挑事儿。 如果说古镇为什么高度相似,那只是因为:1. 大多数人就喜欢消费这些,而所谓的特色未必更吸引人。2. 人们的消费水平还养不起能为每个古镇订制特色产品的服务。 但是你要是怪商业开发,那我不得不说和被投入改造和商业开发前的原生态状态比,大多数古镇现在的条件都对游客更友好,甚至很多在开发前未必值得你去看一眼。 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这代人很多人都见过还没有被资本开发过的古镇或仿古步行街。原生状态下处于维护良好、世外桃源状态的是极少数,好一点儿的是杂乱无章卫生堪忧的村镇或城市棚户区,差一点儿的是危房成片,隔几年闹一次火烧连营的城中村。 我家乡就有个现在网红打卡地+作为城市名片的古民居保护区,卖的虽然也有特色小吃,但更多是全国都能看见的奶茶炸串之类的“旅游小吃”,但我一点儿意见也没有。因为我小时候那条街全是已经倾斜了用木柱斜撑的木屋(真古民居),地上凹凸不平污水横流,整条街基本都是买纸扎花圈和出租冰棺的。这些纸扎店到了逢年过节会改卖春联灯笼、元宵花灯,整条街在那段时间才会会突然变成大家过节热闹的去处。其中现在年轻人喜欢在小红书上晒汉服照的巷子,以前用的是公厕,垃圾是用木质小车拉的,整个巷子到了夏天都弥漫着运输不及的垃圾和公共厕所的臭味儿。 这就是现在那片古民居景区的原生态:一年中绝大多数时间除非家里有人过世你根本不会想去且充满了火灾和瘟疫隐患的破败区域。 而且本地真正地道的特色小吃也未必那么好卖,外地人来尝个鲜也许可以,甚至连尝鲜都不一定吃得习惯。现在那古民居步行街上游客尝鲜吃的本地特色小吃,我读小学的时候就是每天在路边摊吃的常规早饭。那玩意卫生堪忧,饱腹有一半是靠汤水,配一个碳水为主的食物,现在有条件喝牛奶吃面包了很多人都不会给孩子吃那传统早餐了。游客来吃一次两次直呼新奇鲜美,我小时候天天吃觉得去麦当劳肯德基才是过节。 同理还有现在经常在综艺节目上看到的那些所谓原生态、传统的民俗体验。搞得服饰精美、窗明几净、雅致清幽,引得年轻人对原生态的传统环境和事物充满了美好的想象,是个人都吐槽两句市场化、现代化。实际上往回倒30年,哪儿是这个样子? 说实话,我觉得现在这个样子更好。 |
这事儿,本质上就是居民的消费能力上不去,只能消费大工业流水线打造的产品,平时吃喝住行如此,旅游消费亦如此。 所谓古镇相似度高达99%,那1%的差异,就是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遗产,作为古镇的标签,对外营销。你也可以把当地特色的这些东西,看做“商标”。 除去商标,其余东西都是工业流水线打造的,那自然没啥区别。 |
|
重庆磁器口 不变的石板路,南方水乡的小桥流水,青砖白墙,西部古街木结构的沿街店铺,你说重庆磁器口和程度宽窄巷子有啥区别,区别肯定有,但你感受不太出来。 建筑业其实就是另一种类型的制造业,设计施工遵循模板的话,就能最大化降低成本。建设古镇是很典型的项目投资,需要投入资本金,需要从银行借款还款,需要做可研,需要考虑财务回报,工程层层分包,大家都要从中赚钱,那么真正用在工程上的钱是极其有限的,当然要尽可能控制成本,不然连银行的贷款都还不上,那还玩个屁。 |
|
成都 宽窄巷子 至于“特色小吃”,自然也是食品科技的结晶,古镇小吃的背后是一整条供应链,那些易存储、不容易腐坏,味道重、容易烹制、方便边走边吃的食物,自然在商业活动中渐渐被筛选出来。哪些品种毛利高,这是可以数据分析的。贵的游客消费不起,那自然是单价不高、毛利高的品种,渐渐成为商家共同的选择。在目前旅游商业环境下,小吃完成了“趋同进化”。 其实我一直觉得国内浮光掠影式的旅游,是一种快餐文化,缺乏深入的沉浸式体验,所以看类似的场景,吃类似的食物,享受标准化的旅游服务,就是这种快餐的体现,你在肯德基麦当劳就是如此,全国各地的门店,口味和质量不也是99%相似? 国内旅游消费实际上蛮昂贵的,但想要真正的去体验不同的生活,其实不是一两周的时间能够做到的,相比金钱,或许闲暇的时间更为宝贵。 如果大家能够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可以负担一年半载不用工作的舒适生活,那么就可以去一个地方短住,真正融入,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但这显然是个奢望。 何况在现代化的今天,各个城市之间都在现代建筑技术下趋同,小镇能做到1%的区别,已经很努力了,勿cue。 |
0.“古镇”是一个符号,是一个理由,作用是为“资本+空间”的盈利模式提供合理性。 1.目前的古镇开发,存在一个成本最低的解法: 用“古代建筑样式的建筑”制造景观,用“民宿+小吃+展演”制造消费项目,用媒体宣发来吸引客流。 接下来逐项分析: 2.很多“古镇”的“古”,虽然在历史文本里可以追溯到几百几千年前,但是遗留下来的古代建筑其实并不多,能包装成景观的就更少了。文物保护和维修要修旧如旧,不能过度包装。 这个解法就是制造仿古建筑。当然,大部分人认知中的古代建筑是明清式的,所以这种依赖仿古建筑基本上都是在明清式古代建筑的基础上加以夸张的设计而成,这就是景观的同质化。 2.消费项目其实无非是住宿、吃饭和体验。古镇的住宿一般是酒店和民宿两部分,酒店同质化已经是个老问题的姑且不提,民宿可以理解为文化元素的居住化展示,受整体景观的影响。景观的同质化也必然带来民宿的同质化。小吃的同质化可以参考预制食品的大流行,小吃本质就是预制食品的再加工。展演可能是差异化比较明显的,但是投入比较大,而且内容的差异化难掩形式的同质化,所以并不能改变整体同质化的趋向。 3.媒体宣发更是同质化高发区,不提。 4.以上三点同质化只是表象,核心在于这些古镇的开发都属于资本主导型,资本主导必然会引入标准化产品来降低成本特别是用一个模式来套用所有情况来降低研发成本,所以有知友认为“骂资本真的骂错了”“现在这个样子更好”,我觉得还是天真了些。 5.古镇的旅游开发其实本应属于文旅融合,本应用文化的差异化来吸引旅游产业,本应是文化主导型而不是资本主导型。以我自身对这一领域的了解和参与经验来说,对当地文化要素的发掘和整理投入不足,甚至0投入是核心原因;文化要素和旅游项目结合的水平不高是次要原因。有知友指出,缺乏既受资本信赖,又能理解文化价值的专业团队是造成同质化的重要因素,我觉得说到点子上了。 6.不过,古镇的旅游开发最终的主导者和受益人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能不能正确认识、有没有推动古镇开发高级化和试错的勇气和决心?这实际上是对政绩观的考量,这可能才是那只“看不见的手”。 7.最后的灵魂一问:我国有几千个古镇,特别是同一地区的古镇,真能做到差异化吗? |
这是商业化下的必然趋势。 如果说“自然生长”出来的古镇还有可能形成各自特色的话,那“商业上成功”的古镇,几乎肯定只会有那么几种。 因为自古以来,商业模式千千万,但最后经过实战检验能赚钱的模式,一定就只有那么几种。 我们就先不说古镇,说说大家更熟悉的“线上社区”,不也是一样在往“整齐划一”的方向走嘛。 比如,虽然几乎都是一片骂声,但是: B站要搞短视频, |
|
微信要搞视频号, |
|
知乎也强推视频,这我都不想提…… 是这些大佬们都石乐志,一股脑儿非要往短视频里钻? 显然不是。 而是因为短视频是一个经过实战检验的,能赚钱的方向。 也就是说,短视频是有赚钱的可能的,如果你没赚钱,那是你做的不好,不是短视频的问题。 但知乎本身的特色,文字社区,至少到目前为止,都没有证明自己能赚钱。 古镇也是同样的问题。 自然生长的古镇也许啥都好,景色秀美,文化丰富,民风淳朴,游客众多。 唯一的问题是:能赚钱吗? 要知道,那些商业化程度弱的古镇,主打的可就是“不花钱”。 |
|
游客不花钱,当地就赚不到钱。 赚不到钱,当地还玩什么文旅产业。 还不如搞个商业化的“伪古镇”,起码还能拉几家房地产企业来投资,还能顺带卖出去几块地。 而且说到底,哪里来那么多自然生长的古镇,那么多特色小吃。 都2023年了,别说国内某个小镇,就是千万里之外的某个异国他乡,如果一个东西真的在国内受欢迎,你觉得你在国内的大城市会吃不到?会买不到? 跨越千山万水也有人给你开出店来。 真正搬不走的,只有不动产和文化遗产。 但文化遗产这东西,得看祖先的馈赠,现搞是搞不出来的。 于是只剩下不动产。 所以某种程度上, 我也非常理解水司楼,造价贵不贵中间有多少问题另说,但搞个搬不走的不动产作为旅游卖点,这个思路是对的。 |
|
|
说实话有时间到处去玩,品尝各种美食的人,非常少 这些99%相似度的古镇之所以会存在,就是因为确实有很多人买账,有很多人觉得不错,觉得挺新奇的 商业问题都是需求问题,大部分人工作很累,其实也没有什么时间去旅游,或者思考有深度,有文化的旅游 更不会想到吃什么很有特点,很有文化底蕴的美食,想法通常是非常简单的 就是好不容易一年里面有一个时间,就想带着家人出去玩一玩 甚至地方都是随便选的,也不知道好不好玩,就是去散散心,陪伴一下家人 这些一模一样的小吃对很多人来说平时也没有机会经常去吃,也确实会买,感受一下氛围,买给小孩子吃一些,小孩子还挺开心 这就是大部分人的假日和旅游现状 |
|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各地的小吃都一样,古镇都一样,说明互联网发达了,有一部分人生活越来越好了,开始消费升级了 当然就会觉得厌倦这种商业化很严重的地方,就会去很有特色,很有文化的餐厅吃饭,寻求高端的旅游项目 这是非常合理的,就是分化 高端旅游的崛起和千篇一律的古镇是不冲突的,就是消费场景,目标人群不一样 即使以后我们人均收入越来越高,也必然有人还是没有时间,没有那么多钱去体验高端旅游的,差异化产品的 这种千篇一律的古镇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减少,但不可能消失,这个就是经济基础决定的 我们有这么多的人,必然有不同层次的消费 在互联网上发声的人,和现实中消费的人,也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看这种新闻会有共鸣,但很可能还有很多人一个古镇都没有去过 旅游嘛,玩的就是一个新奇,如果没有去过,这些古镇对你来说也是很有新鲜感的 |
|
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在只想“赚快钱”的大环境下,各行各业都会显得比较浮躁 何止是全国各地古镇相似度高达 99%,我们这边很多条商业街里面买的东西都基本上一样 臭豆腐+烤鱿鱼串+蒙古烤肉+红柳大肉串+椰汁+糖葫芦+梨子水+薯塔 每年逢年过节都是这些商业化的小吃摊,在不同的商业街里面摆摊 甚至一条街里面可以看见5-8家一模一样的这种小吃摊 因为想赚快钱,想抓住过年过节的时机,就赶快租一个摊位,基本上不会超过1个月,捞一把快钱就走 再换一些地方去继续短租,继续赚这种钱 哪有什么文化,深度,美食理解 就连干净卫生都做不到,就是露天铺开的食材,卖小吃的也不带口罩,人来人往,很多人还会上手去摸 但是生意确实不错,人来人往,10-20块钱一份的各种小吃,确实有很多人买 这就和我上面聊的重叠了 商家想赚快钱,也不思考那么多,就怎么简单怎么了,消费者也没有时间去思考那么多,反正有时间出来玩就不错了,你卖什么,就吃什么 这就一拍即合了,当然就会产生这么多同质化的小吃和古镇 赚快钱就是生活节奏快,想赚钱,所以没有时间思考,大家都很累都没有时间思考 就会顺理成章的诞生这些快餐商业风的产物 也就会有所谓的网红,快餐文化,博眼球,博流量什么的 没有时间思考,也没有经济基础思考,才会求快,求快就是简单复制才最快 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肯定是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要等经济结构调整的越来越好才会有所改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大家都有钱了才会想搞点不一样了,才会放慢脚步,才会开始懂得专注,重视文化 目前就是处于这样一个分化严重的经济时期,不同的声音肯定会比较激烈 有人察觉了很多无聊的娱乐,有人还没有时间去享受这些无聊 冷暖自知,差异极大 |
因为「古镇」成了「快餐」式建设和经营了。 你见过西安的麦当劳能吃出羊肉泡馍味,成都的麦当劳能吃出鱼香肉丝味么? 别说古镇这种大投资,你看看快餐店都快成啥样子。 去楼下吉祥混沌吃饺子。我说加几,小妹说加不了,可以再来一份。我说为什么?小妹尴尬加羞涩地告诉我:一包就这么多…… |
这个问题底下的绝大多数人,无论是支持古镇商业化,还是反对古镇商业化的人,都搞错了一个基本的事实…… 现实中古镇的情况和他们想象的恰好相反,这种同质化根本不是“过度商业化”的问题,而反过来是“不够商业化”的问题…… 为什么?——因为行政的限制,能够被商业化的只有那个古镇,然而如果要商业化一个古镇,是不可能“只商业化一个古镇”的…… “商业化一个古镇”,也就意味着直接有大量的资金被丢进了这个古镇,吸引来了游客,与此同时需要增加规范化的管理(例如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等),因此营商成本和收入都会上升——但是,任何经营,都有一个回款的周期,如果注入古镇的资金并不是以资本化的方式被分配给古镇里的人的,就意味着,原本古镇里营商的人,因为营商成本的上升,反而根本等不到赚到增加的收入,就会因为资金链或者因管理不规范陷入纠纷的问题被挤出去,转而变成单纯的房东…… 这自然就会演变成“千篇一律”的情况——毕竟只有一部分较大的连锁品牌,能够支撑起这个资金链,并且掌握了规范化的管理方法…… 只有让普通的本土商家也能够更加方便地进行融资,同时指导他们进行“环境、卫生和服务上的升级”,才能避免最终导致古镇同质化的结果…… 然而,这放在现在,叫做“非法集资”…… |
|
刘镇锐 121 次咨询 5.0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经济学硕士 392488 次赞同 去咨询 |
周日,傍晚,T市某小镇。 两位大姐,走在青砖小巷里,抚摸着灰色的砖墙赞叹,看看这古时的青砖、这砖雕,多雅致,多精巧,现在的人可做不出这种好东西。 我瞅了瞅右手边的标识叹了口气。 “×××建于2013年。” |
根本原因是,就算相似度高达 99%,连特色小吃都一模一样,依然有人来,依然有营收。 对于做生意的人而言,如果什么都不改变,就能有稳定的收入,那么为什么要费劲改变呢? 同时这种统一标准化的古镇还包含了低成本、工业速成等特点。 当年东北雪乡因为风波后,游客锐减,当地有关部门进行整治后,才让客流量逐步恢复。 其实根本原因之下,还有一个扎心的元素,就是民众消费能力非常有限,这些类似的古镇运营模式几乎都是免门票,预算有限的游客举着并不贵的大肉串、臭豆腐、烤面筋、奶茶在某个碑文、牌匾旁合个影,就算是来玩过了。 就像南京夫子庙,门票免费,拍点照片发家族群里,100元带3只塑封的盐水鸭,回去给亲戚们分一分,这就够了。 你可能看了我这个回答觉得不舒服,内心可能认为答主你这是看不上消费能力有限的人吗?你这是有莫名优越感嘛? 恰恰相反,我认为目前民众消费能力非常有限,顶层通胀、底层通缩,大家一起降低所谓"旅游"的标准,让我们无产阶级可以获得慰藉与满足这就够了,毕竟造成这种消费能力的根源又不在我们....... |
作为曾经去过各种江南古镇(长三角地区的几乎所有水乡古镇),以及中西部古城景点(平遥古城、镇远古城、西江千户苗寨)的人来答一下。 原生古镇的回忆 可能许多人没有去过真正原生态的古镇,我指的是那种完全没商业化的古镇。零几年的时候我和家人算是去过一个——安徽的查济古村。 |
|
图源:https://travel.sina.cn/domestic/news/2019-10-28/detail-iicezuev5387019.d.html?vt=4&pos=108 那村子地方很偏,我记得从省道下来开村间小路就得要4-5个小时,最后的一段彻底就是土路。土路的一侧是丘陵,另一侧是水田,里面还采用的是水牛耕田。当时那个村子连个民宿都没有,只能借住在村民家里,简陋到连洗澡的热水都不能保证。不过好在是夏天,洗冷水澡也能凑合。饮食上也没有什么餐馆可供选择,只能是村民家里有什么就给我们做什么,更不存在什么菜单明码标价,只能靠双方磋商互相信任。 但那也是我在国内去过的诸多古镇里唯一一个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地方。是的,我不忍心用景点或者景区来形容它。没有什么纪念品商店,也没有成群的观光团,更没有拿着旗子声嘶力竭的导游…… |
|
图源:http://www.purplexsu.net/travel/article-048-03.html 古村被一条清澈的河流环抱着,水质清澈到你能看到河床的淤泥和水草,以及河里的泥鳅和小鱼。清晨的时候河湾上泛起一阵薄雾,脚下的石板路并不规整,杂草和苔藓镶嵌在已经磨出反光的石块间。沿河的古街是没有什么护栏的,只有一些供人下到河岸的台阶等待着村里的妇女出来洗衣服。傍晚的时候,一些孩子会跳到河里玩,河水刚刚没过孩子的膝盖。抓到泥鳅的孩子赤着脚从河滩里上来往家里奔去,在石板路上留下一串湿漉漉的脚印。到了夜里,整个村子是没什么光污染的。不过代价就是晚上在村里走路得用手机或者手电照明,城里人习惯了高亮度照明会不适应,不注意的话可能一脚滑倒河里…… |
|
图源:https://travel.sina.cn/domestic/news/2019-10-28/detail-iicezuev5387019.d.html?vt=4&pos=108 这种纯原生态的景象在今天也很可能已经消失了,因为据我所知这个偏僻的小村落后来也被开发了。当年这个村落附近的桃花潭已经是个成规模的景区了。我后来去的所有古镇类景点没有一个能让我产生与之比肩的代入感。 标准化的服务是旅游产业发展和商业化的结果,原生态意味着没有产业也就没有相对应的服务。如果只是一小撮驴友探访的小众景点也许还好,但是这样的古村落是很难做到一年接待上百万甚至上千万人次的。想要通过承接大量游客建立地方的旅游产业,商业化是必经之路。 重点在于怎么才能在地方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中得到平衡。这篇回答接下来的部分就是对旅游景区商业化的一个回顾。 前言 在这个时代,原生态的古镇景点已经很难寻觅,资本运作的力量几乎流淌在每一个可能商业化的角落。而成熟的投资开发和运营管理模式又是文旅市场化以后必然会发生的事情。高度同质化的古镇开发模式已经是3.0版本,其背后就是大型文旅集团投资加上文旅类设计施工单位流水线生产的整套解决方案。http://rixinlvye.com/"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1] |
|
某文旅设计集团从前期规划到建设运营的一条龙服务,其服务领域覆盖几乎所有类型的景点,包括古镇和自然景观 游客眼中“千篇一律”的旅游目的地,其实只是动辄几十亿的庞大产业布局中的一个点。许多天南海北搭不上边的“当地古镇”,却很有可能是同一个文旅集团下换了一层皮的连锁经营。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3-02-01/doc-imyeeens9996529.shtml"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2] |
|
图源:2022年度文旅集团投融资分析报告1.0时代 | 江南古镇的保护开发与商业模式推广 国内的古镇商业化从90年代开始发展,初时只有220个被认定的古镇(排在前三位的是浙江、四川和江苏,古镇数量分别为39、38和23)https://x.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ZXZQ201305018&dbcode=CJFQ&dbname=CJFD2013&v=8vtkbYcRivBpOmm2%mmd2FjQDaDse5C4y13BLqBmpiVzktBl6JuaSQbHX1flcnxVAFHzt"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3],到现在嘛,这个数字是当年的10倍有余https://new.qq.com/rain/a/20230326A05I4800"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4]: 中国古城与文化研究院院长林鹏曾指出,“我国共有2800多座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古城镇,数量肯定是全球第一。但真正能被人们(不包括专门从业者)记住的有几个?不超过8个。” 而谈到国内最早的较为成功的古镇商业化的例子,那就绕不开80年代末开始对外经营的周庄,以及由此深刻影响长三角古镇文旅开发的“周庄模式”。https://m.traveldaily.cn/article/165530"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5] 1978年,著名画家杨明义到周庄创作了《水乡的节日》,因此被称为“发现周庄第一人”。之后的几年间,杨明义的好友陈逸飞和吴冠中也先后到周庄写生,陈逸飞以周庄双桥为灵感创作了《故乡的回忆》。这幅画后来被美国石油大亨买下,并在1985年送给了邓小平。这逐渐让周庄名声远扬。 |
|
图源:https://blog.xuite.net/czdeer/twblog/147298095另一边,学者们也注意到水乡的独特风貌。阮仪三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他从1985年起,奔走于各地古镇,反对盲目追求城市化,呼吁“刀下留城”。他调研走访过包括周庄、乌镇、西塘等在内的多个江南古镇。阮仪三说:“如果说江南古镇是我的孩子们,那么周庄就是我的长子。”1986年,阮仪三的团队编制了第一版发展规划方案——《水乡古镇周庄总体及保护规划》。 周庄本地古建筑得以修复,政府也着手旅游开发。1986年,国务院正式提出,要保护有历史或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在各方努力下,1989年,周庄古镇开门迎宾,当时的游客达到了5.5万人次。 从1997年到2001年,以周庄为首的江南古镇陆续得到修缮开发,周庄、西塘、乌镇、南浔、甪直、同里,这6个古镇成为了江南地区古镇的典型样本,并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古镇由此成为了全国旅游的大热选项。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江南一带的各个古镇受“周庄模式”和后来的“乌镇模式”、“南浔模式”影响,是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的。但放在80年代末的时代背景中来看,周庄的开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那是地方财政普遍没什么钱去对古建筑和地方景点进行修缮的时代,周庄却能抓住当年的流量红利,让学者去制定一版对古镇进行总体规划保护的方案,然后政府出台法规进行背书,地方居民参与商业化经营分利的同时增加了地方收入,得以用于景点的修缮维护当中。 |
|
2006年的周庄@Gisling 而之后的乌镇和南浔在周庄模式的基础上做了不同的摸索。乌镇是在开发初期就引入了旅游公司,南浔则是尝试了颇受争议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把30年的经营权卖给了上海博大公司,区政府和上海博大合资成立了运营公司,出资比例分别是30%和70%:http://news.sina.com.cn/c/2004-11-23/17355008565.shtml"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6] 对于引进上海博大公司参与南浔古镇的开发,南浔区主管旅游的副区长钱丽琴解释说,这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南浔有许多老房子还没列入文保单位,而区政府年财政收入可用于古镇保护的不足4000万元。 2003年10月18日,南浔区政府与博大签订协议,成立由博大控股的浙江南浔古镇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南浔区政府和博大分别持股30%和70%。 2004年4月,南浔古镇旅游公司以近1.3亿元的出价,一次性买断了南浔古镇30年的经营权。 |
|
南浔古镇 图源:https://www.sohu.com/a/213191833_781631 跨区域引进资本的背后就是地方财政无力独自开发的窘境。根据2004年湖州市人民政府的公告https://www.huzhou.gov.cn/art/2004/11/19/art_1229213486_54800483.html"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7],预估的保护资金总量在2.5亿以上,因此与上海博大公司签订协议,用5年时间,总投资23亿元,联合进行保护性开发。至于更早期的借鉴周庄模式由政府主导的“老旅游开发公司”,其本身是由地方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注资的旅游开发公司,在古镇商业化的方面缺乏有效的经验和盈利能力, 在2004年的这个时间节点已经陷入了资不抵债的状态。http://www.abrasives.org.cn/news/969.html"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8] 南浔镇从20世纪末开始进行旅游开发,为切实推进南浔古镇旅游的发展,成立了湖州南浔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老旅游公司),公司成立于2000年,注册资本1600万元。注册时湖州市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出资900万元(隶属于市建设局),湖州市南浔房地产开发物业经营公司出资500万元(隶属于市建设局),湖州市南浔城建发展总公司出资200万元(隶属于南浔镇政府)。2003年7月,湖州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将其900万元股份划转至湖州市南浔房地产开发物业经营公司,至此,湖州市南浔房地产开发物业经营公司(现隶属于区城交局)股份为1400万元。 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南浔古镇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善,古镇旅游取得了长足进步,修复开放了多个景点,为南浔旅游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得到群众的好评。但由于受体制、管理权限、资金等因素影响,南浔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区人民政府从2月份开始组织有财政、法院、旅游等部门组成的小组对公司进行帐目清理。至2004年2月底,老旅游公司帐面负债7170万元,自有资产经国资委评估1800万元。老旅游公司严重资不抵债,已无力筹集资金用于古镇修复开发建设,同时大量的工程欠款已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而古镇保护性开发已不容再次延误、错失机遇,寻求新主体参与南浔古镇保护性开发成为当务之急。 所以上海博大这样有经验且愿意出巨资的金主就显得难能可贵了,同时外包的商业化运作也避免了国有资本在未来独自承担经营的风险……不过上海博大作为投资发展公司,它必然要考虑古镇保护之外的商业化利益,因此在后续的提案中就包括了商业街、酒吧廊、南浔“新天地”等现代化的消费和娱乐场所。而这种开发方式在许多希望南浔维持古镇原有风貌的人看来是很难接受的。 记者在两方共同编制的南浔古镇保护性开发规划里看到,新规划计划推出主出入口工程、“一轴两线”交通工程、十 字港景观中心、南浔新天地、国际旅游度假中心、夜景灯光和背景音乐等七大工程。 一份名为《南浔古镇旅游区主入口及新开河地块详细规划设计图》显示了南浔即将发生的变化:嘉业堂藏书楼、小莲 庄、张石名旧宅、适园等几个文保单位周围,密密麻麻地嵌入了江南大宅门主题会所区、沿河廊棚商业街、酒吧文化交流区、 小型休憩广场等20多个新建旅游项目。 11月4日,规划方案在浙江省建设厅网站上进行公示。专门研究大家族的华东师范大学宋路霞教授说,她从公示的规划图中发现,大量的标示是重建,而另一张图上的休闲娱乐项目,大部分都在重建位置。这就意味着,拆除重建肯定会破坏古镇现状。 后续该方案也因为反对声进行了修改,但整体上还是采取了当地居民动迁+区域性重建的方式来重塑了古镇的局部面貌。随着景区运营的逐渐成熟,之后还通过大运河申遗和升级5A景区进一步提升了南浔的知名度。 |
|
南浔古镇,2017年,摄影师@Stefan Fussan 不管怎么说,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开始摸索景区商业化的1.0时代,以江苏浙江四川等古镇资源丰富的省份为代表,开发的还是原有的原生态古镇,所作的工作就是商业化的试水。从90年代到2010年前后经历了以地方政府注资公司为主导,到引入外部资金和运营商,成立合资旅游开发公司的探索过程。 2.0时代 | 景区整体开发与文化包装 中国的景区开发当然不只局限于江南古镇的商业化。在90年代末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历史文化景点几乎在第一时间就进入了地方政府旅游业开发的规划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有丽江古城、平遥古城、镇远古城、阆中古城等。 以丽江古城为例,它受益于1983年云南省建设厅和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政府对丽江县城的总体规划http://qks.cqu.edu.cn/cqdxxbcn/article/abstract/19850320"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9]:一、新区脱离旧城发展;二、保持高原水乡特色;三、保护与完善古城的街道系统;四、以古城为中心,以雪山主景区为主体,建立丽江地区风景保护体系。这让丽江古城在新世纪的快速发展中保留了整体性,也有了被整体开发的基础。 |
|
80年代的丽江 |
|
90年代的丽江古城 图源:http://www.wenlvlijiang.com/p/32224.html 除了整体性,丽江古城还有两个优势,一是其西南区域的少数民族聚集地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相关的物质特产,二是纳西古乐等文化遗产带来的表演收入。先说前者,丽江在依靠旅游业发达之前的上一个繁荣时代还是1940年代抗战中依托茶马古道所形成的运输节点,当地所盛行的窨酒是一种只在婚丧嫁娶或者作为马帮见面礼才拿出来喝的民间特产。这种酒特产在80年代丽江地方民营企业刚开始创业的时候被整合进了地方经济的产业链里。https://www.sohu.com/a/401640155_391640"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10]至于纳西古乐,早些年的时候曾经有过一票难求的盛况,甚至出现了海外演出的热潮。如今随着演奏者的凋零和热潮的退却,也逐渐成为只有少数人才会问津的边缘旅游项目。https://m.thepaper.cn/kuaibao_detail.jsp?contid=1817551&from=kuaibao"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11]但是在零几年的时候,土特产和古乐文化,确实是当地旅游引流的利器。 |
|
酒吧一条街上身穿纳西族服饰的工作人员 这一切很快面临着洗牌和冲击——不是只有丽江的文化和特产输送了出去,外面流行的酒吧文化和商业客栈也进来了。如今被称作酒吧一条街的新华街,是从丽江北门入口的大水车向南、到四方街附近的一条窄路,总长度不过三四百米,不到十分钟就能走完。https://www.yicai.com/news/2661279.html"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12] 大约在2004年,这条路上兴起了酒吧对其他铺面的兼并。酒吧们最开始吃掉利润较低的小吃店、小商铺,再后来,大酒吧开始吃掉小酒吧。这背后的驱动力是人流和商业利益。虽然人们知道丽江是从1996年丽江地震开始,但酒吧生意真正变好是在2003年非典之后。据当地政府统计,2003年时,丽江接待的旅游人次为200多万,而到了2004年,一下子增加到360万,上涨约8成。 在此之外,则是回本周期比酒吧和商铺要长,但数量庞大、遍布全城的客栈。根据官方口径,也就是在政府有消防备案的客栈有3000多家,而据一个做跑腿服务的、叫做“心意生活”的商家说,自己伙计最近一家家数出来的数字,是4600多家。但丽江政府为了保持古城风貌,对古城内建筑有本一厚沓的指导规范,因此,至少从外观上看,客栈们都风格一致。 |
|
酒吧一条街上的餐饮卡座 丽江旅游的快速商业化当然也给当地的GDP构成带来了改变。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151493.html"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13]统计数据显示,1995年,旅游总收入在丽江GDP中的占比仅为18.3%;到2008年时增加到68.7%,来自旅游业的财税收入占比已经高达70%以上。2016年,丽江旅游业总收入为608.76亿,同期全市GDP仅为约310.2亿元;旅游总收入已经相当于丽江市GDP的接近2倍。从某种意义上讲,说丽江已经完全成为一座旅游之城并不为过。 |
|
2012年的丽江古城@chensiyuan 随之而来的两个副作用也很明显,其一是原住民的外流,其二是地方文化特色被冲击。游客来到古城已经很难见到当地人的真实生活风貌,就算有也是表演性质的展示。取而代之的是天南海北的商户和游客,高度同质化的纪念品商店和酒吧餐饮服务。 类似的区域性成功样板还有西江千户苗寨。几年前我去西江千户苗寨的感受就是纯纯的商业化体验,从吊脚楼到风雨廊桥,到处透露着新修的气息。游客的主要消费方式主要就是服饰租赁然后摆拍,要不然就是餐饮和纪念品零售,其次是客栈住宿等。 对于整体开发的大型景区而言,文化包装一度让他们成为了拉动地方旅游经济的成功典范。但商业化带来的新事物也通过资本撬动着原本就很脆弱的原生文化土壤。逐渐变了味的古城游,也许在某一天真的会让文化遗产成为一具空壳。 3.0时代 | 无中生有的“新古镇”和基于历史重修的“新古城” 到80年代开始发展旅游产业,全国的旅游资源分布并不均衡。有些地方是有古迹但没钱保护,后来也都陆续开始开发了(比如许多城市这几年又开始重新修自己的城墙,但真正的城墙在60年代城市工业化的进程中就被拆毁了)。还有些地方是既没有自然景观也缺乏足够吸引力的历史人文资源,那就只能通过新建的方式自行规划出一个景区了。 |
|
可以看到古街、历史街区、古城在国内的分布并不均衡 图源:http://www.huashengyl.com/wap/whmj/2851.html 这些新建的产物确切来说是地方产业规划和旅游经济刺激的结果。比如下面这个“诸葛古镇”,就是陕旅集团依托勉县武侯祠与马超墓打造的新景点,你要真论历史渊源,其实只有原来的两个景点算是能扯上点关系,但其建筑最早也是明清时期修缮的,在这里是不太可能找到任何三国时期的留存的:https://www.sohu.com/a/394482206_99917329"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14] |
|
图源:https://www.sohu.com/a/394482206_99917329 |
|
图源:https://www.sohu.com/a/394482206_99917329 这样一个占地300多亩的古镇文旅项目,总投资大约在3.5亿,看上去投资很大,却也只是陕旅集团庞大产业板块下的一小块拼图:http://www.sxtourgroup.com/home-rjbk-index-catId-188-catdir-rjbk.html"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15] 睿景板块是陕旅集团专业性的旅游文化产业板块,以旅游实景演艺、旅游古镇(景区)、旅游影视和旅游景区管理为主,涵盖旅游演艺投资策划和运营,旅游景区投资建设与运营,影视投资与制作以及专业性的旅游景区托管运营服务等产业,拥有下属子公司16家,先后打造了汉中诸葛古镇、岐山周文化景区、白鹿原影视城、华阴国际旅游度假区(在建)等大型旅游景区及旅游中心区。 那像这样的产业板块在一个文旅集团下有多少个呢?答案是10个。其中的三到四个板块是涉及了古镇类项目的开发与运营。 |
|
陕旅产业板块 你无法指望新建的东西有多少底蕴,也不能期待凭空规划的景点真的能让游客产生文化共鸣。那剩下的也就只有看看新的瓶子里装的到底是惊喜还是套路了。 还有一种是历史上存在过,但实际上是近几年重新修缮的大型古城类景点——比如山西大同。 |
|
修复中的大同城墙 大同不是没有古城墙,只不过大同原有的古城墙到80年代已经破落得只剩下以夯土了。直到2008年耿彦波担任大同市长,才又开始全面主导对古城的修复保护工程。除了对城墙包砖,还修复了城墙上一系列楼阁,这才让古城的旧貌换了新颜。 |
|
耿彦波主政时期重修的大同城墙 但问题是大同古城的产业规划在近代并不是依托历史文化古迹的旅游业,而是偏资源型和工业型的城市定位(大同市是我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素有“煤都”之称)。反映到古城内的商业网点中,就和新修的景点一样,偏重以零售和餐饮为主的经营模式,同时有相当一部分的停业和空置率。 |
|
大同市古城商业发展规划 |
|
大同市古城商业发展规划 除此以外自08年开始的造城运动也让耿彦波背上了“拆迁市长”的名头。一些地标景点的重现对应的是原有城市居民的拆迁。比如像明代的代王府,在清朝其实就已经消失了,重现这个地标基本就是把清代到近代的街巷拆了新建一个仿明代的建筑群。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0/09-17/9293250.shtml" data-tooltip-richtext="1" data-tooltip-preset="white" data-tooltip-classname="ztext-reference-tooltip">[16] 2012年,在《经济观察报》的一篇报道中,一位当地市民透露,“因为修建代王府的停车场,已经拆迁了至少三条街巷。”据史料记载,大同古城有“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据不完全统计,在大同古城修复与保护工程中,有超过1/3的街巷彻底消失。所谓的“古民居修缮”,其实是推倒重来。 这一类通过新建修缮而产生的景点,短期内很难和城市在历史上的底蕴相协调,因为文化断层也是客观存在的。在这一点上同在山西的平遥古城要好很多。不过大同未来的产业布局必然不会像丽江和平遥那样依赖旅游业,其原有的工业化基础和资源禀赋是有希望让产业发展多元化起来的。 结语 从古镇开发1.0到3.0版本可以看到主体的变更和包装手段的迭代,古镇同质化和原生文化的消失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商业化的进程,很多事物在商业化开始之前就已经没了。当然某些投资布局凭空造出来的古镇那都很难称得上是包装了,几乎就是在注水。 难的地方在于:拉动经济和保护原生态这两者间很难同时兼顾。一个原生态的景点其承载能力相当有限,也几乎不存在规范化的市场和相对应的监管,自然也就符合一些人向往的“非常规”旅游。一套成熟的开发模式几乎解决了上述的大部分问题,包括店铺的标准化,商品的质量保障和监管,外来资本的流入等等。最大的缺点就是把古镇雕琢得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了,长期看会让游客麻木。 目前我国许多景点的开发注重的是模式,某个地方成功了周边的景点难免要去借鉴取经。而在游客看来不管你开发运营用了什么模式,体验才是旅游最核心的价值。千篇一律意味着差异化经营还没成为主流,照搬复制最起码保证了低成本和可行性。也许让模式服务于体验会是未来旅游转型的一个方向。 参考^成都日新意境规划设计运营集团 http://rixinlvye.com/^2022年度文旅集团投融资分析报告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3-02-01/doc-imyeeens9996529.shtml^中国古镇旅游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https://x.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ZXZQ201305018&dbcode=CJFQ&dbname=CJFD2013&v=8vtkbYcRivBpOmm2%mmd2FjQDaDse5C4y13BLqBmpiVzktBl6JuaSQbHX1flcnxVAFHzt^我国共有2800多座古镇,数量全球第一,但真正能被记住的有几个? https://new.qq.com/rain/a/20230326A05I4800^量产古镇,我真看腻了 (环球旅讯)https://m.traveldaily.cn/article/165530 https://m.traveldaily.cn/article/165530^南浔古镇的现代“嫁衣” http://news.sina.com.cn/c/2004-11-23/17355008565.shtml^南浔将“拆今护古”唤回“原生态” https://www.huzhou.gov.cn/art/2004/11/19/art_1229213486_54800483.html^南浔区基本情况及古镇保护性开发 http://www.abrasives.org.cn/news/969.html^丽江古城的开发与保护 http://qks.cqu.edu.cn/cqdxxbcn/article/abstract/19850320^谁说酒吧文化摧毁了丽江古城?百年前这里的酒馆多有趣! https://www.sohu.com/a/401640155_391640^丽江纳西古乐表演者:发须已花白,坚持20年望传承 https://m.thepaper.cn/kuaibao_detail.jsp?contid=1817551&from=kuaibao^从“小资”到大资本 丽江还会有什么变化? https://www.yicai.com/news/2661279.html^丽江旅游之殇:3500万游客支撑600亿收入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151493.html^花3.5亿打造的中国最“假”古镇,古建筑均为仿造,如今沦为空城 https://www.sohu.com/a/394482206_99917329^陕旅集团睿景板块 http://www.sxtourgroup.com/home-rjbk-index-catId-188-catdir-rjbk.html^大同古城拆真建假被“黄牌”警告 耿彦波旧账难平 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0/09-17/9293250.shtml |
要回答这个问题,没有点实力真的连边都沾不上,那么我就来给各位开开窍。 其实趋同现象在工程上是非常常见的,因为工程本就是一个个标准累积起来的大厦,而标准就是组成大厦的每一块砖(这里的砖就是人为制造的趋同现象)。 如果没有标准去抹平现实环境中的差异,那么工程的复杂性就会大大提高,设计成本也会大幅提升,最终什么事都干不成。 换个角度来说,人为地制造趋同就是为了降低成本,使工程的建造成本压缩到可行范围之内。 要看精点小镇趋同问题,你就得上升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层面,因为该战略本就是一个比建一座大厦复杂几个数量级的超超超大型工程,单纯能实施落地那就已经是人类文明奇迹了,现在还没有本事能深化到细节上,所以下沉到村、店的层面出现趋同是无法避免的。 毫无疑问,这种趋同是存在巨大漏洞的,但你要想搭上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这趟便车,那就只有暂时忍着。 当然,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不可能是一个永久持续性的工程,这套系统肯定存在它的极限,下放到细节上就是这些小问题汇聚成大问题,最终导致工程破产,那么就又到了下一轮改革的窗口。 总结来说,特色小镇、小店趋同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但它不是一个小问题,要想得到根治就必须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要让个性化发展能产生切实的战略优势,要能推动更大规模的系统工程,否则就是在白费力气。 |
当年。。北京王府井还有王府井小吃一条街。。取代东华门夜市的时候,门口上方有一块大的题词,内容已经不完全记得了,除了回顾历史。。简单说就是叙述了北京小吃的特点。还特别强调了北京小吃是集汉满蒙回四个民族因帝都而文化交融的产物。数百种丰富多彩。。。 然而当你走进了王府井小吃街。。你会看到的是什么呢? 接近三分之一的摊位卖的是烤串。。大概率是炸串,因为炸串熟得快,还有各种铁板鱿鱼。。 其他的就是各种来自各地的”老北京XX“。。具体名字。。。。如果你觉得老北京拉面不违和的话简单说就是万物皆可老北京。。。要不是老北京热干面会让您觉得突兀那招牌是想写啥写啥。 然后。。1-2家买北京糕点,烤鸭(包装,最好是全聚德,便宜坊基本没有)的摊位凑个数,旅游区大概会有一家“苏州稻香村”卖给外地人。(苏稻和北京三禾稻香村在北京本地人已经基本完成了消费区分认知),50%的概率有个含有2个柜台的老北京布鞋(一半还不是老北京款式)一堆不知道哪儿来的义乌小商品。。。 基本上老北京风情街。。就完成了。。。参考南锣鼓巷和前门大街。 你问我如何看待。。。 我只想告诉你的是,从当年的前门大街改造这个问题就已经说过,所谓的风情街是以旅游景点的模式建设,还是进行本土生活圈的翻新。。 对于前者那在本地人眼里其实跟摄影棚区别不大。当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也有风情街街景,而如果你真的想要所谓的古镇,底蕴。。说句不爱听的: 外地人在本地开店主导经营这个思路本身是有问题的,为什么?因为你要看的东西是一种生活习惯积累起来的地区风貌。他可能不是那么的高端,但是接地气。不是那么的壮观,确让人觉得亲切。而这种旅游给人提供的并不是所谓的新,而是方便,各种补足的方便。是让你去感受的,而不是靠导游去教育的。 我说的外地人本地开店经营思路是错的并不是在歧视外地人,而是你不能一方面接受了生活氛围圈的改变,一方面又埋怨它假的蒙外地人。对于风情街而言,要看你的目标是”古“,地方特色,还是发展经济能把人堆起来就行。就如上面的那个小吃街半数是烤串炸鱿鱼一个道理。看你追求的是什么。之所以说不是歧视如果建成后者,就当做一个旅游景点大家也都不强调“古”和“风”当个休憩场所,也就是中式大都会模式也没什么不行。 大量的人员拆迁置换,导致了一个景区最终是用来旅游的,那自然就变成了如何让游客掏钱成为了重中之重,为什么?因为本地非旅游团的收入比例太低。 说起前门大街,举个文化底蕴的例子。北京前门大街的路灯有两种,一种是鸟笼灯,一种是拨浪鼓的造型灯,设计者为了体现老北京风情。然而这两个东西其实都不是前门大街老北京的文化符号。为什么?因为前门大街是天字第一街,是京城精英集中的地方,是大户商贾云集的地方,看过《大宅门》的人都能体会到大型商家的家风是如何的。 鸟笼子是给什么人用的呢?不言而喻,拨浪鼓呢?应该放到天桥去。 想想同仁堂门口的对联,盛锡福,瑞福祥的题字家训。你就能知道什么样的人才会在前门大街立足,那不是翻了两本老北京风情的书本,看了几本纹样能够体会的。 说这话无他,游客想要地域本土特色,而旅游开发开发成了旅游服务一条街,开发者和经营者对自己的文化不了解,不重视,不珍惜总觉得外来的才是好的,怕人家不习惯,看不上。最终趋同也就在情理之中。 当然各地文化随着人员流动的增加趋同本也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情,但本质上,古镇也罢,古街也罢,游客不是希望既能体现本土生活的氛围,一步,一眼,一口,一耳的感受,又能在体验之余,细节方面经过改进享受便利和现代技术带来的便利卫生等品质? 这里面要找到一个平衡才好。。。 最后,帝都北京有时候我们也很好奇,游客看了看政府为他们精心准备的旅游项目。。感觉如何呢?其实靠旅游一条街来延续北京小吃。。恐怕真的死得更快。就如小吃一条街你会发现炸串铁板鱿鱼的比例会越来越高。还不如市民们经常自己去的饭馆和小吃店。当然也可能作为异地游客,不合您的口味习惯。但那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
细想来,又何止是古镇千篇一律。 我们成百上千个城市的城市面貌(城市的广场、公园、街道、建筑等)、各种商业模式(比如互联网产业中的细分模式)等等,大部分不都是千篇一律? 就城市面貌来说,我旅行过的城市,只有极个别的城市面貌不是那种千篇一律,主要是由于如下原因: 民族特色:比如拉萨、新疆北疆的部分小镇;历史因素:比如青岛八大关、厦门鼓浪屿;边疆特色:比如三沙、阿尔山、满洲里; 除此之外新建立起来的城区,又有哪个城市面貌截然不同?(除了北京通州文旅区、绿心这部分)。 所以,在我看来,之所以千篇一律,主要的本质原因在于,在增量市场时代: 商家可以低成本抢占市场,或者在市场试错;消费者买账。中国十亿消费者,90%以上的消费者还没成长到该“挑剔”的时候。很多人甚至去不了远方,那资本就把远方搬过来,皆大欢喜。 等到增量市场变成存量市场,再迭代两代人之后,相信到时候差异化就出来了。那时,估计是在2060~2070年左右。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旅游天地 最新文章 |
2025 年,有哪些新开通、值得期待和体验的交 |
为什么说年轻人不要去澳门? |
泰国旅游真的很危险吗? |
2024 年你有没有为某种味道而去到了某座城? |
准备2000公里高速自驾回家过年,有什么好的 |
在正规足浴店现场自费充值人民币1万元及以上 |
现代西藏人日常一般吃什么? |
自驾游一定要开SUV吗? |
报告显示女性撑起旅游市场半边天,订单价格 |
对你来说,周末的工作聚餐或者团建是一种「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