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知识库 -> 旅游天地 -> 中国和日本的街景都有哪些差异?能否举几个例子说明? -> 正文阅读 |
|
[旅游天地]中国和日本的街景都有哪些差异?能否举几个例子说明?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中国和日本的街景都有哪些差异?能否举几个例子说明?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日本 谷歌街景 日本旅游 中国和日本的街景都有哪些差异?能否举几个例子说明? |
最直接的,中国人以及全体华人对树木的执念般的热爱,是日本人比不了的。这也就导致全球所有的华人社区和街道,可以没有大草地,没有花园,但是一定要有树。哪怕是颗盆栽的发财树也得种。 华人的生活环境偏爱种植高大乔木,也就是「参天大树」。是深深烙印在华人的DNA里的。树和人、树和家、树和路的关系,是汉语文艺作品的常见题材。大槐树、菩提树、柿子树、橄榄树、枣树、李树、桃树、橡树……古往今来歌颂树的诗词歌赋无数。而且从政府到民间,从社区到家庭,对树都有着无差别无条件的爱。往往就体现在「家门口的那棵树」。 华人的建筑不种树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宫殿、监狱、要塞、堡垒、城墙这样的禁地。绝大多数允许人自由活动、休憩、居住的地方,一定是有树的。一个原本很单调的地方,因为有树就可以实现移步换景的效果。 日本有庭院,有森林公园,但是日本有行道树的街道是极少的。顶多就是公园沿马路和河滨的地方有树,或者比较讲究的住宅门前种树。几乎不存在中国和新加坡那样连续几公里,成规模连片连区地在街道两旁种植行道树。 |
|
秋叶原周边的卫星图,可见几乎看不到大树 |
|
微观上来看,秋叶原的神田明神通已经是规划比较好,且种了一些树的。但是树一般也就一两层楼高。完全没有遮天蔽日的效果 |
|
横滨中华街的树,就很有华人街巷的风格 |
|
但是实际可以发现横滨真正连排种树的街巷并不是特别多,和上海没法比。 日本的街景看起来很「干净」,就是因为一般日本的街景几乎看不到高大的行道树,所有的招牌,物件都没有任何遮挡地出现在面前。相应的视觉上就没有树的斑驳和光荫,显得比较通透。少数有行道树的路段,树也都普遍不大。即便是种,也会刻意选择修长挺拔的树种,或者专门修成挺拔修长的样子。华人虽然也有给树修剪枝叶的习惯,但是华人比较尊重树的成长方式,不会刻意修成某个样子。 |
|
这样整齐高大的绿化带,是不是就比较像是国内的风格了?在东京很难得能找到这样连续上百米的林荫道。更不用说连续几公里,跨城区布置的行道树带了。图为东京大学红门前。画面右侧树较高的是东京大学。 |
|
北京新源南路类似的风景 |
|
这样的街景是不是就比较像是国内的街景了?在东京这算是高级住宅。位于东京品川大崎西城重划区内 |
|
你能发现藏在树荫里的7-11吗?同样在北京新源南路 这里就要分别说一下东京都行道树少的几个原因了。以下资料来源于东京都建设局网站道路绿化单元。 我们来看东京都到底有多少行道树。 |
|
东京都行道树若干次减少的原因,和评论区里大家的猜测很吻合 |
|
树种假名对照表 东京归属各类道路管理者的行道树1000546株。同时根据东京都建设局的数据,东京的道路总里程24741km。那么根据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的数据北京的道路总里程是22319.9公里,姑且认为是差不多的数量级。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来对比行道树数量,根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的文献:据不完全统计,北京现有5348条道路,行道树200万株左右。那么东京的100万株和北京约200万株相比。首先单纯看数据论株密度就明显少了一半以上。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东京的行道树数量几乎是在近十年翻倍的。过去一百年里因为地震、战败等因素还有过多次大幅减少的情况。70年代才开始重视行道树的环境作用。2007年(平成19年)提出将东京都内的林荫树从约48万株增加到100万株的目标。也就是说东京绝大部分的行道树龄不超过20年。20年树龄的树一般也就两三层楼高。而且东京常见的树种里除了榉木以外,其他品种都不太显高。显然东京多数行道树在视觉上算不上参天大树。而且可想而知新增的大部分树不太可能集中种在寸土寸金的都部23区的黄金地段。也就是说大家最熟悉的东京核心区的街景,从日本战后经济复苏到现在就都是没什么树的样子。 同时东京都建设局网站详细提供了“维护行道树等的标准规范”“大直径树木再生指南”“行道树诊断手册等”一系列的SOP文件。根据这些SOP日本人对行道树不可能像是华人那样写意。 类似的现象香港也有,香港的大多数英国人主导开发的街道,哪怕是何文田和半山的高级住宅区也不怎么种行道树。香港行道树最集中的地方,一是回归以后金钟和西九龙文化区的填海区域,二是港岛东区的北角、柴湾这类华人文化比较浓厚的地段,三就是新界的新市镇和元朗大埔的老村落。 |
|
金钟IFC这类回归以后香港政府主导开发的地带,同样寸土寸金,但是明显就会发现树特别多,看起来和国内一般城市CBD无异。修剪得一丝不苟。 |
|
只隔了几百米,中环上环坚尼地城这种传统上英国人开发的地方经常连续几公里看不到一棵树 |
|
而太古城一带种树绝对是基操,而这里的树长得就比较写意了 |
|
在元朗的村屋,哪怕路再窄,房子再简陋,都是要种树的,而且大小不限。 |
|
看的士就知道这是新界了 这里也顺便贴一个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的栽种植物纪录。10年种约441万棵树,这个数量还是很可观的。由此可见香港人是有多爱种树。虽然没有查到单独的行道树数据,不过郊区的种植量普遍是市区的十倍以上。可见无论是新种植还是养护、汰换来说,香港郊区的行道树都远比市区的多。当然,香港本身是一座8成土地被划为郊野公园的城市,其实本身不缺树。 |
|
再说台北。台北被日本人统治过,现在是典型的中国城市。走在街上很明显就能发现以城西万华、大同区一带日据时代的街道、町镇是看不到大树的。但是台湾光复以后开发的街道,大树遮天蔽日。哪怕房龄很老,但是有树的社区,格调就是比较高。 |
|
西门町步行街入口,典型的日式街道的格局。哪怕路很宽也看不到行道树,巨大的人物广告牌和秋叶原如出一辙 |
|
转过头看中华路,过去这里是台铁纵贯线的路廊,80年代铁路地下化改造、90年代修了地铁,千禧年后修了高铁,地面空间开辟为中华路,画面左边西侧是日本人开发的街巷,东侧是台湾光复以后中国人开发的。种了树以后整条街的面貌肉眼可见地不一样。 台北东区也是一样。日本人开发的六条通,招牌乱挂,治安出了名的乱。中山分局开在边上都压力山大。 这样横竖乱挂的日式大字招牌,在台湾被别有用心的人被污蔑为“中华民国美学”。但是真正有民国风情的上海外滩、南京老城区反而见不到这样夸张的招牌和狭窄的没有树木的街道。 |
|
日本人开发的六条通,压根就没想着给树留位置。门口种的小盆景,是我们中国人最后的倔强。 相比之下,60年代开发的民生社区,路其实也不宽,但是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种树,而且任由树自由生长。整个社区哪怕房子很老,但是格调就是不一样。 |
|
民生社区虽然当时声称按照美式风格规划东南西北横平竖直,但是骨子里就还是中式美学的那一套。看看民生社区的树长得有多肆意? 其实不光是小巷里弄。台北很多主干道的树木也是遮天蔽日的。以比较有名的仁爱路三段和敦化南路来说。整条路留的红线很宽。且绿化带的宽度几乎和主路一样宽。树木高大,树冠茂密,视觉上沿线的高层建筑都能被遮蔽。几乎感觉不到周边都是动辄十几层几十层的高楼。 |
|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周边有大量的高层建筑,但是被树挡得几乎看不出来。其实台北深受台风侵扰,每次风灾过后清理残枝都是大工程,所以沿途的树并不是很整齐。既有参天大树,也有种下没多久的小树 |
|
仁爱路三段建国路口。仁爱路全线大部分车道是单行线,只有一条公车专用的反向车道 |
|
卡着100米高度限制的帝宝小区可以被大树遮得几乎看不见,但是不少树以大众眼光来看属于歪脖子树,其实就是历次台风过后的印记 根据台北市公园管理处的资料,台北市由该处负责养护的行道树达8.7万余株。另外有约万余株行道树归其他单位养护。以台北市面积271.8平方公里,1 421公里的道路总计长度来看,台北的行道树密度大约是上海的一半。比东京要高约50%以上。 再来说说上海。传统来说上海是树很多的城市。不管是新城区还是老城区都有大量的树。尤其有代表性的就是浦西腹地,横跨黄浦静安长宁徐汇多区的大片法国梧桐街道。根据上海市交通委的数据,上海的公路总里程达到13082公里。行道树数量145多万株。也的确比较符合上海的行道树比北京多的印象。 |
|
大多数中国城市都是有路的地方就有树。上海尤其如此。甚至存在「有梧桐树的地方才是上海」这样说法。 实地去过这里的朋友都知道这一带的法国梧桐夏天的时候简直像是隧道一样。 |
|
图摄于上海徐汇区永嘉路 不过上海在种树这件事上,其实也经历了不少纠结。以外滩来说,传统上外滩是英租界,是洋行和码头的聚集地,整个外滩连带周边四川中路江西路九江路原本是不种树的。 |
|
到了建国以后,外滩被中国人收回。上海完全成为中国人的城市以后,中山东一路两旁就齐刷刷地种满了树。 |
|
但是到了最近几年,外滩开发成旅游区和文化遗产。为了「保护风貌」,外滩风貌建筑群一侧的树全部砍掉了。但是外滩公园一侧虽然经历了大幅度的改建以及外滩隧道兴建,本来已经挖空。但是却种了大量的树木。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对树的执念。 |
|
其实更明显的差异还是在新加坡、吉隆坡。新加坡几乎全岛所有马路都种着大量行道树。唯独印度裔和马来裔的社区是不种树的。这类社区也有很明显的特征。就是有大量的红顶二层骑楼。这是殖民时期的典型建筑和社区形态。 |
|
新加坡大多数道路街巷都是种满树的,只有少数比如丹戎巴葛、水车路是没有树的。这个区域往往有大量的东南亚骑楼建筑。这类社区华人聚集的厦门街、中华街则以盆栽树代替行道树 |
|
|
|
只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和吉隆坡的Chinatown就是这样的骑楼街巷,这些地方虽然名字叫Chinatown,但是实际上到了当代这些地方的印度裔和马来裔族群反而比较占多数。真正华人公民居住的HBD公屋社区一定是种满了各种各样的高大乔木的。 |
|
|
|
新加坡真正华人聚集的区域,比如宏茂桥地铁站一带,一定是满眼的高大乔木 |
《中国人华人热爱树,对树有执念》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巧了这不专业对口了吗。 |
|
|
|
那是你们的功劳吗?明明是官方城建跟进现代科学理念的功劳。 行道树是从欧洲法国→苏联→中国的传播路径,然而即便是在法国巴黎,其行道树也不像中国一样密集。 为啥?因为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发展中,其城市建设得很晚,而发达国家的主要城市,它们属于很早很早就定型了,后面再改动不易,典型如街道宽度。 而行道树就属于一种很后期的城市建设理念,但也属于现在国际上通行的城建标准。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是同期建设的,哪怕是中东那种干旱缺水的地方也会整绿化带。 因为这个就像九九乘法之于数学一样,对城建来说就是最基础的。 中国作为后发国家,还有土地财政支持,有幸能够按照相对较新的标准建设城市而已。 然而行道树属于公共集成绿化,中国是相当缺乏私人绿化意识理念的,没有之一。 就连园林文化的诞生背景,都是古代树木匮乏,被砍伐殆尽后,王孙贵族彰显特殊(在黄土地下能够保有一片私人乐园)而诞生的。 绝大多数中国人对绿化是什么样的理念态度,不要装外宾。 请问这种参天大树你一生中见过多少?许多中国人不特意去找,恐怕一辈子都见不到。 |
|
因为,树长到这么大,完全是靠时间的,这么大的树无法移栽成活,是钱买不到的。 像这种树,起码起码要100年才能生长到这种程度,而且不能是硬化地,透气透水程度不行,树根会生长畸形,影响吸收。 在国内是能被当网红打卡点和许愿地的,在外国,不用富人区,你去个老点的非华人区就能见到很多,院子里,路边(外国住宅区路边看似是公路,实际也是他们的财产地界,遛狗在上面拉屎拉尿是不行的,所以也是每个屋主的功劳)都有,不算稀奇的。 外国看是不是富人区,就看树多不多,大不大,绿化怎样,而不是房子大不大,高不高。欧美日都一样,彰显了老钱的历史底蕴和品味(那可都是他们自己栽养的树,没有物业)。 而国内和华人区,不管有没有钱都爱砍树,美其名曰挡了我的阳光,绿化都是靠物业维持的,没有物业和法律限制能干翻绿化。 |
|
|
|
|
|
|
|
|
|
就算有国外严苛的市政法律挡着,也是动不动就起把树偷偷药死毒死,用油或热水浇死的恶毒心思,所以别想在华人区见到参天大树。 树挡阳光也属于自创的说法,老外可喜欢阳光透过树隙洒在屋内那种不刺眼的感觉了。 |
|
可是老中却像有个什么大饼似的爱阳光直射,比中东人还适合生活在沙漠,近视率却比谁都高。 虽然阳光对眼睛发育有好处,小孩子应该多户外活动(室内没用),但直视阳光对视力却有损害,直视日食瞎掉的人就是这么回事,你在阳光猛烈的户外看会书,看字就会变绿,也是视力受损的象征。树能增加一层天然滤镜,但凡在阳光直射下看过书都不会吹砍树,享受阳光直接去院子里就行了,还整这套。 |
|
所以即便有官方背书,有卖地钱栽花坛种树刷GDP,还有防风林,树林损失减少量还是比用木头建房的国家还多。 |
|
|
|
|
|
|
|
话题回到日本,日本的森林覆盖率为68%,中国为25%。 以最拥挤,人口密度最高,城市化率最高的东京为例,真的缺少行道树吗? |
|
东京神乐坂 |
|
东京神乐坂 |
|
东京秋叶原 |
|
东京秋叶原 |
|
东京六本木 |
|
东京六本木 |
|
东京六本木 |
|
东京银座 |
|
东京站丸之内 |
|
东京站丸之内 作为一个先发城市,东京市区的行道树在世界范围内并不少,只是不如后发城市一样,每个角落都有行道树罢了。 日本缺少行道树的地方是哪儿?是生活区的那些小巷。 |
|
|
|
特征是一户建、公寓、事务所混杂,而住宅区全是一户建,没有公寓和事务所等闲杂,那边就是私人绿化的天下了,大多也没啥行道树出场的机会,但是比行道树观感体感要更好,因为种类更多。 手机调不了清晰度,原视频都是很清晰的,知乎传不了4K,传4K反而会压缩得很厉害,我都压缩成了1080P传上来。 如果你觉得视频很模糊,那是因为手机app调不了清晰度,总是默认给你480P或720P播放。可以手机网页端用桌面模式观看,或者直接电脑,这俩都可以调清晰度。 以手机谷歌浏览器为例 |
|
|
|
|
|
这也是先发城规的历史问题,很久很久之前是没那么清晰区分(中国现在也没有区分,因为中国都是封闭式小区)的。 关于外国的城市规划理念请参考这个回答的后半部分,外国城规和中国最大的区别就是以功能分类,而不是简单的市区、郊区、几环这种。 你可以把日本的生活区,理解为中国这类老破小社区,当然中国老破小社区对比日本这些街道来说其实很年轻。 |
|
中国老破小 还有就是吃喝的酒巷,也没有行道树,这些小巷本来就很窄了,很多还有室外用餐区,压根容不下行道树,不过许多店主会搞些装饰什么的。 |
|
|
|
|
|
所以走在街上,你并不会觉得日本绿化差,甚至会觉得实际观感不如日本,只有用不同比例尺的卫星图雷军式比法,才会觉得东京绿化少。 上海多出来的周边的那些绿色是什么呢?是农田,城市化区域就黄圈里那点范围。但东京5公里比例尺已经把周边的千葉都包进来一点了,依然全部都是建城区,可见东京都市圈的恐怖。 |
|
5公里比例尺上海 |
|
5公里比例尺东京 建城区VS建城区,东京差上海了吗?日本的公园密度实际比中国要高呢,我说实话。 不是哆啦A梦那种空地,这种空地住宅区一条街上能有好几个。 |
|
|
|
就是国内概念里的公园,这种密度也比中国高很多。 |
|
东京都比不了,其他城市更比不了,因为东京已经是日本最水泥森林的了。 |
|
神户市区 |
|
伊东市住宅区 |
|
伊东市住宅区 |
|
伊东市住宅区 与中国住宅类似的,是日本团地,是有小区概念的,团地绿化也不差啊,只是日本不以这种居住模式为主罢了。 |
|
日本团地 |
|
日本团地 |
|
日本团地 中国城建最有特色的一点是 |
|
这玩意儿实在是太影响观感了,本来行道树就是为了缓解钢筋水泥的窒息压迫感,让猴子们感受回归大自然,这玩意儿徒增人工塑料感,好好的真树整得跟假树似的。而且实际已经证明了并没有多大用处效果,至今还不放弃涂白,我真是不理解。 还有就是高楼大厦+封闭式小区,除了行道树,这些在卫星图上添力的绿化是不共享的,也就是说除了业主本人,你是享受不到的。 日本的话,哪怕团地也不是封闭式的。 |
行道树真得不是所谓中国人的特性。 中国古城商业街也是没行道树的。 拿直隶省的三座古城举个例。 目前古城格局保存最完整的,是位于河北南部的广府古城,广府古城是原广平府的府城所在地。 |
|
其四周被永年洼包围,城内街道非十字格局,而是东西联通,南北不通。 |
|
这种街道格局在保定、正定也是一样的。 只不过由于保定和正定后期一个是市,一个是县城,所以街道格局重新改建,南北和东西已经变成十字格局了,而不是这种不联通的格局。 广府古城街道内景,就是一点都没有行道树这个概念。 |
|
广府古城由于连个市治和县治都不是,所以保留的比较好,无论是外面的永年洼,还是城墙,还是内部的街道,基本上都得到了基本保存,没发生太大的变动,所以从这个古城的街道就可以知道,在古代,中国古城街道,基本也不会有什么行道树概念。 不仅广府古城,保定古城内的西大街,也是一样。 |
|
保定西大街,是民国时期直隶省最重要的商业街,这条街道后期经过整修,种了几棵树,但是这些树在原本的格局里面根本无处种下去。 |
|
天津古文化街,也是没行道树的。 行道树大规模的进入城市景观,是巴黎城市的重建。 在巴黎重建过程中,大量的公园和林荫大道,成为了一项市民福利。 因为当时的工业城市没什么公共空间,普通人在城市内没什么落脚的休闲娱乐地方,所以公园和林荫大道就作为文明与福利的象征,成为了一种资源,给予城市居民。 也有人拿公园这个案例论述中国城市更公共性,我的看法就是别瞎吹了。 在另外一个日本一户建的问题里,就有一个西安的用户说,西安有大明宫遗址公园这样的大型公园,欧美哪个城市能拿出这种体量的公园来? 我是真得希望多去看看谷歌地球吧,多了解点欧洲的人文进程。 伦敦、巴黎、柏林这样的城市,作为后续发达国家发达城市的象征,把整个城市大规模公共化,城市内的大公园,也是一个主要的动作。 林荫大道从巴黎传给沙俄和苏联,苏联又传给赛里斯。 赛里斯在民国,虽然有城市建了部分林荫大道,以被殖民的几座城市和南京最为知名。 比如南京,是在1920年代开启了赛里斯第一条林荫大道模式。 法桐作为行道树引种南京,肇始于民国。上世纪20年代末,南京的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和陵园大道规划了国内第一条现代意义上的林荫大道,行道树种选择的就是法桐。 但是其他城市的林荫大道,绝大多数是50年代之后,城市翻新之中才建的。 比如北京,树种就选了30多年,最终选出来的易县雌株毛白杨还是一塌糊涂,成为了飞絮最主要的制造者。 以上仅为反驳高赞所说的华人社区街道一定要有树这个说法。 因为华人古城的社区街道大概率是没有树的。 新加坡也是如此。 新加坡也是60年代之后改造才形成的花园城市样貌,大量的工程用在了城市绿化上,为的就是吸引投资者,至少在面子上让人一看就觉得很震惊。 日本的街景主要是没有被大规模的思想进程改造过。 日本的土地没有经历过彻底公有。 日本的建筑也没大量地采取苏联模式和香港模式。 日本的街道也没大规模地学习巴黎风格,虽然日本在长春搞的是巴黎风格,但是他本土没怎么搞过。 除此之外,日本也没大规模地学习过欧洲人文意识。 也正因此,日本的街景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规划性不强。 |
|
东京大学的建筑布局,一看就是有规划的。 |
|
东京站CBD,也是有规划的。 其他地方,大概率就是买一块地你愿意怎么建就怎么建。 因为没有公共性,所以公共工程,比如绿化这种事情,必然很难实施。 也是因为缺乏公共性,所以像海德公园、摄政公园、中央公园那种大规模的公园,东京城内也不存在,最大的也就是代代木公园,但是和伦敦、柏林、纽约的城市大公园比起来太逊色了。 日本街景的特点,就是私有性太强。 之所以那么乱,缺乏绿意,建筑各式各样,就是因为太私有化了。 不单单是日本,印度、东南亚等地的大城市也都有这个特点。 但是日本最奇特的是什么?就是他居然成了发达国家。 并且没经历大规模的革命和斗争。 这才是最不可思议的。 要知道,为什么欧洲和美国的城市能那么有规划,就是因为这些地方经历过大量的显性或者隐性革命,所以城市的公共性和规划必须得配合起来提升。 而苏联更是经历了大规模的公有,所以大量的公有规划被推动了起来。 那些没经历过这些的地方,有的会自我革命,比如新加坡,原本和马来西亚的城市差不了多少,但是他自我革命成了花园城市,规划性强的要死。 整个城市到处都是形象工程。 日本是世界的特例,没大规模革命,即便有也没成功,私有形式一直延续,最终就成了这个样子,而且居然还成了发达国家,并且比英法德这些国家都更加干净有序。 ============ |
|
这是冷兵器时代为应对敌军攻城所做的规划。 |
|
这是英国的切斯特,是一座罗马人建立的古城。 他的街道格局也是这一逻辑。 南北不互通,东西联通。 原因就在于,这样做可以使得敌军无法汇合。 比如说敌军分四队攻打这座城市,北门破了,南门破了,西门也破了,这个时候,三路军队就会汇合,但是由于城内南北干路不联通,于是城市就还有一丝可能,那就是把南部或者北部的敌军消灭,然后再对另外两支军队进行反击。 但是如果南北路联通了,那么只要三个方向一齐攻打这座城市,那么很快就可以拿下这座城市的。 在岔口处,一般是重要的军事机构或者设施,切斯特这个还不明显。 |
|
但是保定古城这个就很明显了。 东南西北的岔口处,就建了保定古城最高的建筑,即大慈阁,实际上就是做军事瞭望。 切斯特古城的岔口处,实际上也是当时的军事部门。 冷兵器时代的古城,主要作用就是对战争的防御,所以城市的阻碍性有很多。 |
比较明显的差异还是日本的道路普遍采用窄路密网 而国内的道路普遍采用宽路疏网 像日本开发较早的城市 比如东京大阪名古屋(战前日本的传统三大城市)都是采用窄路密网为主 东京圈 这是我觉得最能代表东京老城区—台东区的街景 |
|
东京都台东区 新宿站周围的道路明显比台东区和墨田区那边要宽了一点 也设有较高的行道树 |
|
东京都新宿区 即使在中国人占比较高的西川口地区也是一样 满满的日式街景风格 |
|
埼玉县川口市和蕨市交界大阪圈 大阪浪速区是大阪开发较早的一快地方 街景 明显能感觉道路窄 绿化少 浪速区在历史上曾经由于逆城市化人口从10万人迅速减少到4万多人 不过现在人口又增加回到了8万多人 |
|
大阪市浪速区 大阪心斋桥附近的街景 这边绿化覆盖率较高 道路也没显得很窄 有一点国内的风格了 |
|
大阪市中央区 位于大阪南部的和歌山市也曾经是一座关西老牌大城市 人口顶峰曾一度接近50万人(现在35万人)市中心还是有不少道路没有设置人行道和行道树 |
|
和歌山县和歌山市东海地区 名古屋车站周围的街景 也是采用典型的窄路密网模式 很容易能看出来这里是在某座日本的大城市 |
|
名古屋中村区 东海地区第二大城市滨松市市中心 这也算是滨松市区最宽的一条道路了 |
|
静冈县滨松市四国地区 爱媛县松山市是属于那种非常典型的日式街景和日式建筑 毫无违和感 |
|
四国岛最大城市—爱媛县松山市 高松市市中心两旁的绿化要比松山市要多一点 |
|
四国岛第二大城市—香川县高松市 高知市市役所周围的街景 有点像国内风格 |
|
四国岛第三大城市—高知县高知市九州地区 其实离中国较近的冲绳县也普遍采用窄路密网 跟日本本土地区的街景和建筑风格几乎大同小异 不过街道周围的一些绿化带还是有差异的 |
|
冲绳县那霸市 |
|
冲绳县那霸国际通两旁的棕榈树 不过九州岛最大城市福冈市还是能看到一些宽马路 福冈这座城市相对开发较晚 近年来人口也从2013年的150万增加到了今年的165万 在日本属于为数不多人口还在增加的城市;加上福冈市的地理位置离韩国较近 在福冈的韩国人又比较多 感觉一些地方有那种韩国街景的风格 |
|
九州产业大学附近的国道 这里属于日本街景的风格 |
|
福冈市中央区某地 这里有点像韩国的宽马路 |
|
福冈市博多区某地 有点像韩国街景的感觉 这里是韩国釜山的街景 跟福冈市的街景还是有点相似之处的 |
|
韩国釜山广域市釜山镇区 美国其实也是一样 开发较早的城市比如纽约、波士顿、费城、芝加哥等这些城市的道路普遍采用窄路密网;但是凤凰城、盐湖城等这些开发较晚的城市还是能看到很多宽马路 |
|
美国凤凰城 |
|
美国盐湖城 |
我不知道我接下来说的算不算街景。但绝对是差异。街道上空交错的电线,随处可见的自动贩卖机,转角就会有一家的便利店,躲在集中吸烟区域抽烟的市民,穿行而过的电车等等。这些算比较日本特色的街景吧。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旅游天地 最新文章 |
2025 年,有哪些新开通、值得期待和体验的交 |
为什么说年轻人不要去澳门? |
泰国旅游真的很危险吗? |
2024 年你有没有为某种味道而去到了某座城? |
准备2000公里高速自驾回家过年,有什么好的 |
在正规足浴店现场自费充值人民币1万元及以上 |
现代西藏人日常一般吃什么? |
自驾游一定要开SUV吗? |
报告显示女性撑起旅游市场半边天,订单价格 |
对你来说,周末的工作聚餐或者团建是一种「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