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历史 -> 重写《细说多尔衮的一生》(不定期更新,不会中断) -> 正文阅读

[历史]重写《细说多尔衮的一生》(不定期更新,不会中断)[第7页]

作者:神将路飞
首页 上一页[6] 本页[7] 下一页[8]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纵观多尔衮的一生,都是在无尽的权力斗争中,不断向前进步。因此,要真正读懂多尔衮的一生还得懂一些权谋学,而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是权力斗争的集中体现,是权谋学的精华所在,从中可以体会到各式各样的权谋手法,进而形成一定的权谋观,这样就更容易设身处地去体会多尔衮、皇太极等人的处境、意图、手段等。
 
第二方面(介绍历朝历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的意义):皇太极作为大清国第二位皇帝,其知名度远不如努尔哈赤、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甚至很多人认为努尔哈赤的功绩远远在皇太极之上,觉得皇太极时期对大清国并没有多大建树,那是因为努尔哈赤的功绩大多数以外在的形式存在(军事),攻城略地,扩展版图,这些每个人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而皇太极的功绩大多数以内在的形式存在(政治),改革国政,实现社会转型,为清兵入关积聚力量等,这些都是潜移默化,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去沉淀和积聚,其做法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因此,只有真正了解过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懂得政治机构、政治制度演变过程的人,才能准确地理解到皇太极在大清国发展道路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尤其在社会转型和积聚力量的问题上,居功甚伟)。皇太极继位大汗后,正是后金国急剧变化、急剧转型的重要战略期,这个时期非常考验掌舵人的眼光和能力,有人会问皇太极是如何通过政治改革实现社会转型的呢?在这里我用大清国的经济转型进行一个简单的说明:明末的东北地区,气候严寒,人口稀少,大部分土地尚没有被开发,当时的情况让农业发展举步维艰,因此,当地人只能养一些马、羊、鹿等耐寒动物来解决温饱(生存),努尔哈赤时期的后金国就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到了皇太极统治时期,皇太极进行政治改革,在制度上要求大力发展农业并给予农业者相应的奖励,在利益驱使和国家强制力的双重保障下,土地被大量开垦为农田,大部分畜牧业主转行做农民和地主,其结果是畜牧业主越来越少,农民和地主越来越多,农业逐步取代了畜牧业,最终大清国变成了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实现了经济转型。上述例子说明了一个政治运行规则,皇太极运用政治改革对大清国各个领域的制度实现除旧布新,在新制度和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下,让经济、政权组织形式、文化、管理、军事等各个领域舍弃了旧面貌,换上了新面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社会的全面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政治制度的革新是社会转型成败的关键,因此,学习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演变,有利于更深刻地去分析与体会---这场影响大清国运的大变革。
 
元朝和清朝治国能力的对比。元清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并曾统治全国的政权,但元朝(蒙古政权)统治中原大地仅仅97年(从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开始,到1368年明军攻入元朝首都---北京为止),而清朝(满族政权)统治中原大地长达268年(从1644年多尔衮率清兵入关、统治全国开始,到1912年清宣统帝退位为止)。汉族政权首先维护的是汉族利益,蒙古政权首先维护的蒙古族利益,满族政权首先维护的是满族利益,这就跟你犯了错,你的家人会第一时间维护你的道理一样,因此,哲学上才会有这个观点---“你属于什么阶层就会自觉地维护本阶层的利益,因为本阶层得益了,你才会跟着得益”,这点本身是无可厚非。但元朝把这点(蒙古政权就维护蒙古人利益,蒙古人最大)表面化、口号化,而清朝把这点(满族政权首先维护的是满族利益)明于心里、藏于心里,元清治国水平高下立见。我认为,元朝是一个典型的“会马上打天下,不会下马治天下”的政权,清朝才是一个真正文武双修的少数民族政权。
 
为了清晰地说明问题,我先介绍一个故事:十年以后来了一场同学大聚会,摆了三围酒席,主持人说:“各位同学,今天同学聚会,大家随便坐,不分彼此”。于是,同学们便在和谐的环境里吃完了这顿饭,这是第一种版本;现在我们来换一种版本,主持人开场白是这么说:“同学们,今天同学聚会,大家按我的安排入座,收入5000元以下坐第三围,收入5000至1万之间坐第二围,收入1万以上坐主围”。这不是明显的“拜富压贫”吗?一个同学会非要给他们按收入分层次,这不是要激发内部矛盾吗?其结果会导致收入低的群体和收入高的群体爆发矛盾和冲突,让聚会变得不和谐,还让很多人反感,今后若再举办同学聚会,去的人会越来越少(众叛亲离),这就是第二种版本,也是元朝治国的做法。
 
元朝把种族分成四等:一等人蒙古人、二等人色目人、三等人北方汉人、四等人南方汉人,元朝把“蒙古政权首先维护的是蒙古人利益、蒙古人最大”等思想口语化、制度化、表面化,其结果是进一步激发种族之间的矛盾;其次,元朝按职业把人分成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把阶级分层明面化、制度化,实则是进一步激发阶级矛盾。元朝这种做法和上述同学聚会案例中(第二个版本)的做法无异,都在极力激发不同阶层、不同种族之间的矛盾,最后引起其他种族和阶层的强烈反抗,直至灭亡。一个不懂得尊重其他民族、其他阶层的政权,最后一定会被其他人所遗弃,在众叛亲离下走向灭亡;而一个盲目自大、自以为是的政权,它一定没有向其他人学习,进而改进自己的欲望,最终在故步自封下被历史潮流所淘汰,所以元朝才会在统治中原大地不到100年间就退回去了。不仅仅是元朝,即使是清朝开国太祖努尔哈赤及其重臣(代善、阿敏、莽古尔泰)都有着盲目自大、激发种族矛盾等思想,直至皇太极继位之后,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善,清朝确实是从皇太极开始,逐步掌握了治国的手法,下面我们来看看在同样的问题上,清朝是如何做的。
 
清朝是非常清楚自己是满族政权,首先维护的是满族的利益(满族最大),但是清朝把这个道理藏于心中,对外宣称的口号是“满蒙一家”、“满汉一家”,可见,清朝是在极力地缓和种族之间的矛盾,努力地避免冲突,这就是清朝比元朝在种族问题上高明的地方。清朝统治者很明白,满族人口少,单靠满族一家无法治理如此辽阔的国土和统治数以亿计的人口,因此,满族必须团结其他种族,依靠其他种族一起去治理国家,尤其是人口最多的汉族和战斗力最强悍的蒙古族。因此,清朝从皇太极统治开始,就开始实现满、汉、蒙三位一体,清朝的八旗制度发展到后来就变成了满族八旗、汉族八旗、蒙古八旗(充分体现了满汉蒙三位一体),56个民族里面只有这三个种族拥有八旗。满族政权利用各种措施积极拉拢汉、蒙两族来协助满族治理全国,进而维护满族的利益和统治,尽管清朝提出的“各民族一律平等”并非真的平等(始终以满族为尊),但是这种手法确实在收买人心、拉拢种族、维护稳定上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元朝不断强调蒙古族优越于其他种族,不断制造种族之间的矛盾;而清朝不断强调满汉蒙一家,极力避免种族之间的冲突,甚至把蒙、汉两族拉拢到自己阵营,为我所用、为我服务,维持了社会稳定和谐,所以清朝就统治了中原长达268年,这就是治国水平的差距。
 
为了拉拢蒙古,皇太极五个老婆全是蒙古人(包括五老婆庄妃,后来的孝庄太后,也是蒙古人),而且清朝自皇太极以后的每一任皇帝,都要学习满、蒙、汉三种语言,清朝皇帝的遗书都分别写有满、蒙、汉三种版本的文字,这一系列的措施,都是为了彰显清朝是一个积极支持民族平等并且团结大部分种族的政权,这些都是蒙古人学不来的。说起这个,想起了一个有趣事情,民间曾有流传,当年康熙帝在遗诏上本来是写“传位十四子”,结果康熙帝的第四子胤禛把遗诏中的“十”字改成“于”字,遗诏内容就变成“传位于四子”,于是第四子胤禛继位,成了雍正皇帝。但这种事根本是胡编乱造,因为清朝皇帝的遗诏有汉文、满文、蒙文三个版本,纵使雍正帝改得了汉文版本,但他改不了满文和蒙文版本,这种具有三种文字的遗诏是很难做手脚的,因此,康熙帝传位给雍正帝确实是出自于真心(未完,待续)。
 

 
多尔衮的一生(9)---第一次夺汗位失败之谜
 
两红旗(51牛录)势力成了整场汗位争夺战的关键,为了争取代善进而夺得汗位,皇太极势力和阿巴亥四母子集团都对代善开出了高价条件:皇太极一方承诺把最高权力一分为四,由四大贝勒共同分享,实则就是继续保持努尔哈赤晚年的四大贝勒轮流执政局面不变动,进而保护四大贝勒的既得利益不受损害,进而获得四大贝勒支持,击败对手;而阿巴亥承诺幼子继位后,由代善辅政,所有军政大权全部托付给代善,让代善独揽后金大权,实则是阿巴亥打破努尔哈赤晚年的四大贝勒轮值制度,把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排除出权力中心(损害他们三人最根本的利益),只用代善一人专政,进而拉拢代善集团的加入。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看,阿巴亥给出的条件利益更高,但为什么代善最终选择了皇太极呢?代善选择皇太极而不选择阿巴亥的原因:
 
原因1:讲感情代善更倾向于皇太极一方。四大贝勒年纪相近,而代善更是从小看着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他们长大,加上四大贝勒经常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彼此熟悉,感情自然深厚。而代善与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幼子并没有多少感情,此时三幼子里面最大的阿济格才21岁,而代善已经43岁,代善和三幼子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代沟”,并且彼此不熟悉,在情感上代善更倾向于皇太极。
 
原因2:代善与阿巴亥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也促使代善倾向于皇太极一方。前文已经多次叙述,早年代善与阿巴亥的暧昧关系引起了努尔哈赤的醋意,使阿巴亥和代善都受到了努尔哈赤的严厉处罚,这件事在后金是闹得沸沸扬扬。这件事过后,代善嘴上虽然没有说什么,但内心上是埋怨阿巴亥,并从此少接触阿巴亥(避之则吉)。因此,如果此时的代善选择辅助阿巴亥母子,那么,后金的人则更加相信他们当年背着努尔哈赤行暧昧之事,代善作为家族的大哥哥(长者),德高望重,如果因为阿巴亥而让他名声继续受损,代善是一万个不愿意(毕竟德高望重的人都特别要面子)。正因为代善与阿巴亥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也促成代善选择皇太极。
 
原因3: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选择皇太极更有保证。上面说感情、说矛盾等理由,都是虚的,我们来说一点更实际的东西---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去考虑。表面上看,阿巴亥提出的条件是让代善独揽大权,皇太极的条件是把权力一分为四,代善占四分之一(四大贝勒共享权力),看上去是阿巴亥的条件更有利(那是表面的)。然而再往深一层想,阿巴亥母子由于在后金政坛毫无势力、根基不稳,一开始或者需要借助代善的力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阿巴亥母子利用代善站稳脚跟,巩固了自己的势力以后,极有可能把代善踢出权力中心,再找自己的心腹掌权,这种“过河拆桥”的做法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更为严重的是,阿巴亥的两黄旗要远远强于代善的两红旗,到时候阿巴亥要出尔反尔,代善也无可奈何(阿巴亥母子军事实力更强);而皇太极不同,尽管皇太极开出的条件比阿巴亥的要低,但皇太极弱,即使以后皇太极当大汗后,想来一个出尔反尔,代善完全可以用两红旗的军事实力让皇太极屈服(不敢反抗),钳制和挟持皇太极,让他做个傀儡大汗。简单来说,阿巴亥军事实力强,代善控制不了,而皇太极军事实力弱,代善能控制,从这个层面来说,选择皇太极更能保证代善自身的利益。
 
原因4:从大局出发,更应该选择皇太极。后金国自努尔哈赤时期建立,立国只有短短十几年,此时,后金外有明朝、蒙古、朝鲜等敌对势力,内有人心不稳、制度不明、常有动荡等困局。在这内忧外患之际,选择能文能武、成熟冷静的皇太极当大汗,确实比较适合,比起三个幼子,代善相信皇太极更有能力带领后金走出内忧外患的困局。代善是整个家族的族长(长者),这种地位决定了代善在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上,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还要顾及后金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代善的大儿子岳托和三儿子萨哈璘也是极力支持皇太极继位,这也坚定了代善选择皇太极的决心。
 
代善父子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讨论,深思熟虑后,代善决定支持皇太极继位,此时的军事形势再度变化:
 
1、第一势力(皇太极势力):皇太极的正白旗(18牛录)、代善父子两红旗(51牛录)、阿敏的镶蓝旗(33牛录)、莽古尔泰的正蓝旗(21牛录),以皇太极为核心和候选人,共123牛录;
2、第二势力(阿巴亥四母子):阿济格的镶黄旗(20牛录)和多铎的正黄旗(45牛录),以阿巴亥为核心,阿济格是候选人,共65牛录。
 
此时,皇太极势力以掌握5支旗(共123牛录)取得了绝对的军事优势,彻底击败了阿巴亥四母子集团,荣登了大汗宝座。至此,后金国第一次汗位争夺战已经进入尾声部分:一开始四大贝勒并不齐心,阿巴亥四母子的两黄旗在军事上占绝对优势,四大贝勒任意一人都不是阿巴亥母子的对手,但正因为阿巴亥母子军事实力太强,严重威胁到四大贝勒的地位和利益,最终迫使四大贝勒走向联合,联合后的四大贝勒在军事上的优势远远超过阿巴亥集团,最终成功击败阿巴亥母子,让皇太极坐上了大汗宝座。
 
然而对于失败者阿巴亥母子来说,这是不是意味着比赛结束呢?中国有句古语叫做“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一场由胜利者(四大贝勒)做主导,对失败者(阿巴亥四母子)进行的最后审判开始了,到底接下来等待着阿巴亥四母子的是什么样的命运呢?
 
第九节后记今天补上
 
细说多尔衮一生(第九节)后记
 
第九节里面,第一次汗位争夺战的胜负终于揭晓了,代善最终选择了皇太极(正确来说,是历史选择了皇太极,这说明了当时大清国运未衰,才出了皇太极这么一个治国奇才去领导大清,把大清引上了封建化、汉族化的正确轨道),那么代善这个选择到底是错还是对呢?我认为这问题要分两个角度去看:从代善个人利益的角度,代善是选错了,皇太极当大汗之后,因其军事实力最弱,三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联合起来,对其实施军事威胁和政治压迫,让皇太极当了一个“傀儡大汗”,渐渐地,皇太极和三大贝勒由原来的联合最终走向了敌对。其后,皇太极联合多尔衮进行反击,对三大贝勒疯狂报复,结果阿敏囚禁、莽古尔泰削爵、代善被皇太极打压得从此深居简出、不问政事。因此,从代善个人利益上看,代善低估了皇太极的实力,错误地选择了一个强劲对手做大汗,最终,代善不仅不能用军事实力控制住皇太极,反而被皇太极用权谋手段踢出决策层(权力中心),我想代善一定后悔过当初的选择;另一方面,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代善无疑是选对人了。皇太极上台后,虚心向明朝学习各种先进制度、文化,革新国政,实现后金国的社会转型,为清兵入关积聚力量。
 
皇太极把努尔哈赤去世时遗留下来的内忧外患的烂摊子变成一个农业发达、高度集权、后方稳定、八旗扩军、全占东北、制度分明的封建王国(皇太极巩固并发展了努尔哈赤的事业),为清兵入关做好前期的各项重要准备,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代善的选择无疑是最正确的。因此,代善的选择实则是通过牺牲个人利益来成全国家利益,做了一个家族长者应该具备的行为,其行为是伟大的(当然,这种结果也不是代善当初能想到的)。
 
本节后记将对皇权与相权复杂斗争进行一个延伸,也是皇权与相权斗争的最后一节内容,我将以岳飞的故事为中心,用具体事例去阐述权力斗争的复杂性、矛盾性、长期性。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我认为能称得上百战百胜(毫无一败)的军事家(军神),只有三个人当之无愧---白起、韩信、岳飞,他们三人都有着几乎一模一样的历史命运:他们都以一个军事天才的形象被国君重用,在国家对外战争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最终都因“功高盖主”四个字被杀害,得不到好的下场。白起当年在长平大战中,坑杀20万赵军,震惊山东六国,但随后因违抗秦昭襄王的命令,不肯去攻打邯郸,最终被秦昭襄王赐死;韩信暗度陈仓夺关中,破魏、夏、赵、代、燕、辽、齐等国,潍水一战击败楚军主力(龙且大军),垓下一战击败西楚霸王,逼得项羽自刎乌江,在汉朝建立过程中,韩信也起到了无可代替的作用,但最后被刘邦贬为淮阴侯并死于吕后(吕雉)之手;岳飞率领岳家军渡过长江,收复中原失地,连战连胜,未尝一败,连金人都惧怕岳飞,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叹,但岳飞最后被十二道金牌召回朝廷,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从上述三个例子中去看,功高盖主的人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实则,这些都是皇权与相权斗争的结果。在论述下文前,我要提出一个疑问---岳飞真的是秦桧害死的吗?今天,我要为秦桧喊冤呐。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定都汴京(即今天河南省开封市),传位到赵佶时,是为宋徽宗。徽宗是一个很有艺术才华的人,书法上他独创了“瘦金体”字体,他的画为后世艺术家所追捧,价值连城。但上天是很公道的,它给予宋徽宗如此高的艺术才华同时,也没收了他的政治、军事能力,宋徽宗的第九子叫赵构,但宋徽宗不太喜欢这个儿子,经常冷落他。北宋末年,东北金国崛起(宋朝有一个由女真族创建的金国,叫做前金国;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后,也建立了一个金国,历史上就称为后金国),金国灭了辽国之后,大举入侵统治中原的北宋王朝,很快就包围了北宋首都汴京,这个艺术才华很高却军政才能很差的宋徽宗吓得马上退位,把帝位传给赵恒,即宋钦宗。但最后金兵还是攻破了汴京,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两个皇帝被外族俘虏而亡,耻辱巨大,因此,这场导致北宋灭亡的战役就称为“靖康之耻”。
 
正当金兵围攻汴京之际,那个被宋徽宗冷落的第九子赵构被他爸爸派去金国做人质,准备进行宋金和谈,但很不幸的是,赵构在前往金国的途中就收到了“汴京被攻陷、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虏的消息”,但万幸的是,赵构因为出使金国而避免了做俘虏的命运,赵构于是马上调头向南逃跑,逃到长江以南,在南京恢复了宋朝,后来把都城从南京迁往临安(今天浙江省杭州市),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此时,长江以北大片宋朝国土均落入金国的手里,南宋只保有长江以南的地区,但这对于赵构来说,已经非常满足了,因为作为受宋徽宗冷落的儿子,赵构原本就不敢对帝位有非分之想,但这一次因祸得福,摇身一变做了皇帝,这对赵构来说,简直是喜出望外。
 
战争对战败国的来说,就是一场灭绝人性摧残,金国攻破汴京后,把宋徽宗、宋钦宗以及所有的宋室妃嫔、公主全部押送到金国都城(其中还包括宋高宗赵构的母亲韦皇后),即当时的燕京(今天的北京市)。从汴京北上燕京的过程中,金兵对这些妃嫔、公主(金枝玉叶)实行了灭绝人性的奸淫掳掠,而这些北宋皇亲国戚到了燕京之后,大部分进入青楼,日夜服务于那些兽性大发的金国高官,而赵构的母亲---韦皇后曾试过一天之内接105个客人,那就等于韦皇后一天之内被梁山好汉轮了一遍,有人问梁山好汉不是108将吗?但里面的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3人是女的,刚好105个男人,历史就是这么巧合。因此,宋高宗赵构对金国有国破家亡、母亲受辱的不共戴天之仇。
 
宋高宗在南方称帝后,重用岳飞、韩世忠等人,正式出兵北伐。岳飞奉行“精忠报国”的精神,提出“恢复中原河山、迎接徽、钦两帝回国”的口号,率领岳家军渡过长江,决战金兵,屡战屡胜,收复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在岳家军节节胜利的同时,宋高宗赵构开始动摇了原来出兵北伐的想法,重用主和派(与金国和谈)代表秦桧为相,极力打压岳飞等主战派。在岳飞对外战争节节胜利之际,宋高宗一天之内以十二道金牌把岳飞召回朝廷,灭金大业就此错过最佳时机,毁于一旦,其后,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问题就来了,岳飞真的如民间所说,是秦桧害死的吗?
 
从秦朝开始,军政系统分离成历史潮流,到了宋朝,统治者害怕宰相权力过大,同样把军、政两个系统分开,秦桧是南宋宰相,主管政治,岳飞是南宋名将,主管军事,也就是说秦桧和岳飞之间,既不是上下级关系,又互不统属,那么秦桧有什么资格和权力为岳飞定罪呢?所以害死岳飞的并不是秦桧,秦桧仅仅是一个帮凶而已,那谁是主谋?这就要回归到一个问题上---谁掌握了岳飞的生死大权?岳飞已经位极人臣,能够掌握他生死大权的只有他的上级---宋高宗,因此,宋高宗才是害死岳飞的幕后主谋。
 
那宋高宗为什么要杀害岳飞?金兵把宋高宗的父亲(宋徽宗)、大哥(宋钦宗)、母亲(韦皇后)以及他的其他兄弟姐妹全部掳掠到燕京,金兵还让韦皇后受到如此的凌辱,可以这么说,宋高宗对金人是异常憎恨的,而岳飞是坚定的主战派,而且把金人打得节节败退,按理说,宋高宗与岳飞之间应该是君臣同道、合作无间的,为何到最后却产生如此大的分歧和隔膜呢?这得站在宋高宗的处境去考虑:对于家国仇恨、母亲凌辱等事情,宋高宗确实有强烈的讨伐金兵、报仇雪耻的想法,所以一开始,宋高宗是极力支持主战派岳飞等人的主张。但随着岳家军节节胜利,金国一旦战败,必然会把宋徽宗和宋钦宗放回南宋,如果宋高宗的父亲和哥哥回来了,宋高宗这皇帝还能做下去吗?宋高宗经历千辛万苦才坐上皇帝宝座,他会轻易放弃吗?因此,宋高宗在北伐金国的问题上是十分矛盾的,他既希望北伐成功,报仇雪耻,同时也害怕北伐成功,到时候徽、钦二帝回来了,宋高宗的帝位就保不住了。宋高宗思前想后,最后决定对金国采取“见好就收”的方法:一开始支持岳飞打金兵,这样既可以挫败金兵的锐气,也可以为南宋在日后的和谈中开创有利局面,但当岳家军取得一定程度的胜利后,宋高宗就开始倾向于和谈(而不是战胜金国),其目的就是防止“金国战败,徽、钦两帝回国”的局面出现,岳飞读不懂宋高宗的内心世界,耿直地认为要“击败金国、迎回二帝”,与宋高宗的战略意图完全背离,最终逼得宋高宗要用十二道金牌把岳飞召回,并把他杀害。
 
在这个问题上,岳飞至少做错了两步:第一步,错误提出“恢复中原、迎回二帝”的口号,“恢复中原”是没有错的,问题就出自“迎回二帝”上,二帝回来了,宋高宗怎么办?岳飞只是单纯地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却从来没有替宋高宗的处境想一想,在这一点上,岳飞就不如秦桧(所以秦桧就主张和谈)。其结果就是,岳飞的主张完全违背了宋高宗的意图,最终让宋高宗对岳飞产生严重不满;第二步,岳飞错在要宋高宗出动十二道金牌才肯班师回朝。一个国君不怕属下笨,最怕属下不受控制,尤其能力越强的属下威胁越大,不受控制,遗患无穷。宋高宗要岳飞班师回朝,但岳飞不肯放过伐金机会,抗命十二次,使宋高宗一天内用了十二道金牌才肯撤军,宋高宗会想:“这次我用了十二道金牌,你(岳飞)才肯回来,下次我用二十四道金牌,你都未必肯听我的”。因此,一个与国君战略意图完全背离,且不受国君控制的人,宋高宗敢用下去吗?而且岳飞军事才能出众,功高盖主,我想即使不是宋高宗,换其他领导,面对同一情况,他们也会像宋高宗一样,把岳飞送上断头台的,因此,岳飞的死有其自身原因,一点也不冤。岳飞成于做事,败于做人,读不懂上级的心思和意图,鲁莽行事,最终把自己送上断头台。
首页 上一页[6] 本页[7] 下一页[8]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历史 最新文章
大号挫宋,指的是哪个朝代?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康熙撤藩是战略失误
现在有哪些城市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正在看这书,开始怀疑nc怎么撑到1945
东北的生存条件在古代还不如草原吗?
曾经的美国海军居然还不如北洋海军……
秦始皇不死,难道真的不?
如何评价莫言被大量网友评为“罕见”?
我发出来算侵权吗
如何评价这个人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07 13:47:33  更:2021-07-07 13:48:48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