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历史 -> 一个工程师眼中的隋朝(连载中) -> 正文阅读 |
[历史]一个工程师眼中的隋朝(连载中)[第10页] |
作者:salorking |
首页 上一页[9] 本页[10] 下一页[11]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嗯~按道理说,皇帝下边是五个省头头他们一边大,然后尚书省有点炸窝,就没头头,左右仆射最大,然后是六部尚书,是这么个理吧?然后,我这儿老人说一府辖三州,一州辖三县,是咋回事?您给说说呗 |
|
在隋为官 说了太多无聊的了,知道大家不愿意看,我也认真的反思过了,确实是没意思。但为了说明白分封的事,咱还得再唠唠隋朝的官职。(我算是跟这些东西干上了) 隋朝,包括之后的唐朝,官位主要分四类:职事官、散官,勋官和爵位。 职事官最好理解,就是实际职务,你是市长就是市长,管一个市的政务,实实在在的国家干部。 散官就是虚职,看着是官,其实不是官,只是用来定品秩,啥事不管。魏以前叫一千石,两千石,魏以后称呼一品、二品、三品一直到九品,史学家行话叫“九品中正制”,现在叫国、部、厅、处、科。比如现在的主任科员,享受正科级待遇,照样得老老实实听副科长的话。 那散官有什么用? 当官用。 不是我故意绕大家,散官就是这么用的。在门阀政治时代,散官随人走。先根据门第给品秩,再根据品秩派官职,这叫“据门荫而授阶、据阶而授官”。 再说勋官。 勋官其实也不是官。勋官是为了奖励打仗勇猛的将军和士兵,打了胜仗给的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有点类似现在部队的一等功、二等功。勋官通常按杀敌人数定‘转’,‘转’越多,级别越高,隋朝的勋官分为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开府仪同大将军,上仪同大将军,仪同大将军、大都督、帅都督、都督十一等。 勋官不讲门第,只要你作战立功,就能按级别给勋官。 勋官虽然不是官,但是有特权。高级勋官自然不必说,低级勋官也给实惠,可以为吏,还享受免徭役、抵罪、娶妾等一些普通百姓没有的特权。当然最实惠的还是给地,给的多少得看功劳多大。 有人叫住我说:等等,娶妾也算特权? 对,你没看错,我也没写错,勋官的特权之一就是娶妾。 好吧,咱们顺便纠正一个影视作品的误导:古代普通老百姓(白丁)是不能娶妾的。只有到了一定岁数(一般是40岁,有的时期是50岁),还没孩子,经过申请,才能娶一房妾。不到条件,偷偷纳妾算犯罪,要法办的。那些羡慕古代三妻四妾,妄图穿越的男人们,我奉劝一句:真穿越回去也没用,你依然跟现在一样是个平常小老百姓,依然只准有一个老婆,而且很可能你的压力比现在更大,因为你老婆不上班...... 爵位就是熟悉的“公侯伯子男”,要说这四个官职里面,还是爵位最厉害。 职事官只是你现在当的官,调任了、被撸了或者退休了,就没了。没了官就没了权力,没了权力就啥都没了,唐朝以前,中下级官员连个退休金都捞不着;散官是给你发工资的标准;勋官给你地,还可以抵罪,优惠条件都很有限。 跟爵位比,这些都是毛毛雨。 因为爵位更实在,搞好了可以整个‘世袭罔替’,是个长期饭票,像杨坚的随国公,就是继承他爸爸的。相比之下,这个爵位最好,不光自己脖子上挂了个大饼,子孙脖子上也挂个大饼,吃完还有人给换新的,你说开心不开心? 跟爵位相比,荣誉称号,显得有点不实在,所以大家拼了命的都想要个爵位。 杨坚时期,隋朝的爵位分为九等: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前面说过,汉朝以后不主动封异姓王,所以在隋朝,你要不姓杨,最高的爵位就是国公。 为了便于理解,咱举个实际的例子: 平陈战役之后,杨素的官职全称是荆州总管、上柱国、从一品、越国公、邑三千户,真食长寿县千户。 ‘荆州总管’就是职事官,管着荆州附近一大片地方,正儿八经的封疆大吏; ‘上柱国’就是勋官; ‘从一品’是散官品阶; ‘越国公’是爵位; ‘邑三千户,真食长寿县千户’这个是爵位待遇。‘三千户’是虚封,用来说明你这个爵位的等级和荣耀程度。只有‘真食长寿县千户’,这个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意思就是:这个长寿县一千户人家以后税收啥的,全归你杨素了。 说来说去,这个最实在。 |
分封功臣 翻过无聊官僚体制,接下来就该分封了。 这帮功臣把房子、车子、老婆、孩子全部身家都押上去,提着脑袋跟你打天下,不是为了好玩,就为奔个前程。这就像投资公司一样,公司上市了,就得按股份分红,这是理儿,说啥也没用。先搞了制度改革,大家就不说了,再不分封,真跟杨坚玩命。 大隋朝的开国大典上,杨坚要分封的是三种人: 第一类是帮杨坚打仗的。 就是平三总管叛乱那些人,韦孝宽、李穆、王谊、梁睿、梁士彦、宇文忻xin、崔弘度、宇文述、杨素、李询等,这类人都是勋官; 第二类是帮杨坚当上丞相的。 就是搞政变,推杨坚上位那些人,像刘昉、郑译,卢贲这些人,这是杨坚走上皇位的基础,杨坚给这帮人的都是爵位; 第三类是帮杨坚当上皇帝的。 这类人是杨坚的心腹,高颎、李德林、杨雄、虞庆则等,这类人一水的职事官。 先说第一类。 韦孝宽、王谊、梁睿三个人是平叛元帅,李穆左右时局,这四个人功劳最大。 鉴于平叛第一功臣韦孝宽已经去世,杨坚重赏了另外两个平叛司令: 王谊晋封郢国公,杨坚还把女儿兰陵公主嫁给了王谊的儿子,跟王谊做起了儿女亲家; 梁睿平了蜀地的王谦,杨坚就让他镇守四川,成为封疆大吏。梁睿情商极高,觉得‘高鸟尽、良弓藏’是历史发展规律,自己是北周旧臣,而且拥兵守重镇,皇帝容易睡不着觉。梁睿思来想去的,跟杨坚上了奏折,急流勇退了,回家安享晚年。后来王谊的事实证明,梁睿确实够聪明。 开国大典上要说最拉风的,当属并州总管李穆了。 李穆的宝算是押对了。杨坚也没让李穆失望,第一功臣的位子给了李穆,把能给、不能给的荣耀全给了李穆。 先升官是肯定的,杨坚直接拜李穆为太师。(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师,古代三师、三公都只是一种荣誉虚衔,大部分时候用来追封死人。)李穆这次位列‘三师’,正儿八经活着的正一品,此外杨坚还允许李穆‘赞拜不名’,上朝跟皇帝说话,赞礼官要尊重李穆,不准直呼其名,这通常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才能享受的特权。 不光给李穆升官,李穆家里的人全部封官。这可不是夸张,杨坚给李穆家人封官是按人头算的,有一个算一个,全部封官给爵。别说未成年的,就算是刚出生的孩子也一律给仪同三司。 有人问,这样算下来,李穆家当官的得有十几个吧? 十几个? 一百起,还只算省厅级以上的高官! 这还没完,杨坚把硬菜放在了最后,给了李穆一个史无前例的荣耀。 前面说过,李穆年轻时,曾经救过西魏扛把子宇文泰的命,宇文泰给了李穆一个铁券,俗称免死金牌。免死金牌这玩意儿一直是古往今来文臣武将的终极理想,在免死金牌面前,一切勋官、爵位都是浮云。但是免死金牌也不完美,一般限次使用,每个朝代都不一样,李穆这个含金量极高:可以免十次死罪。 杨坚觉得李穆功劳这么大,十次哪够? 杨坚专门给了李穆一道圣旨:“法备小人,不防君子。太师申公,自今虽有罪,但非谋逆,纵有百死,终不推问。”这个‘纵有百死,终不推问’,也可以叫‘非反不罪’,意思是:你李穆只要不谋反,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杀人我都不管。 李穆这待遇比免死金牌、金书铁劵强多了,成为历史上待遇最拉风的开国元勋。不知道当年想支持尉迟迥的李崇,此时是不是会由衷的感叹:姜还是老的辣啊。 杨坚不像刘邦、朱元璋,拿了免死金牌,就跟拿了死亡通知单一样。杨坚这点上很实在,李穆一直活到七十七岁,寿终正寝。 下面说行军总管级别的。 这类人一般是郡公、国公爵位,像杨素封上柱国、清河郡公、食邑二千户;李询封上柱国,陇西郡公,赐帛千匹;宇文述封上柱国,进爵褒国公。 平尉迟迥叛乱打的最猛,功劳最大的应该是那三个被李询打小报告的梁士彦、宇文忻和崔弘度。梁士彦、宇文忻打的最勇猛,冲的最靠前,屡破尉迟迥大军,崔弘度杀了尉迟迥。按理说这三个人得的封赏肯定不能比宇文述少,至少也得封个国公级别的爵位。 可是,事实情况却可怜的很。 梁士彦最惨,平叛以前已经是亳州总管了,一方大员了。平叛后,却成了闲职,回家待业,这也埋下了隐患; 崔弘度,理应首功,本该封国公爵位,可是没及时杀尉迟迥,导致尉迟迥死前大骂杨坚,影响不好,降爵一等,封武乡郡公,也回家待业; 三人里面宇文忻挺不错的,封英国公,右领大将军。 为什么独独宇文忻没事? 悄悄告诉你,这里面有道道。 因为宇文忻跟杨坚是老交情了。在杨坚啥也不是的时候,宇文忻跟杨坚就是铁磁儿,关系相当好。宇文忻能力又确实出众,深得杨坚信任。李询的小报告,杨坚信了梁士彦、崔弘度可能会反,很了解宇文忻,所以没当回事,开国后依然待他如故。 一般故事到这儿就该结束了,可是故事不是历史,宇文忻最终跟杨坚还是闹翻了。 因为一个人。 这三个人里,最后结局最好的,竟然是嫌疑最大的崔弘度。 |
分封功臣(二) 分封这事,形式像股东分红,却又比股东分红难的多。股东都有股票数、百分比,帐算清楚,分钱就是了。开国分封没法量化,想让大家都满意是不可能的,尤其是有对比的时候。 就像年底公司发奖金。 要是你发了1万块钱,别人都只发了五千,你肯定得带着全家老小一起下馆子,好好搓一顿;要是你发了1万,别人也发了1万,你会买点好吃的,在家做着吃;要是别人都发了2万,只有你发了1万,你心里肯定膈应。老婆问你的时候,你肯定要发火:吃什么吃?就知道吃! 自始至终,你对公司的贡献没变,1万块钱也没变,变来变去的只是心态。 第二类政变功臣就是攥着1万,看别人都拿了2万的心态。 要我说,其实没必要跟人比,自己能拿多少,取决于自己会多少,跟别人完全没关系。 杨坚觉得刘昉、郑译、卢贲这些幕后推手,没什么大能耐,本来就是政治投机,趁乱捞点好处,图个荣华富贵。杨坚也不吝啬,满足他们的愿望,给了他们好处。杨坚给了郑译上柱国、国公这样的异姓最高爵位,郑译的儿子也跟着封了爵;给刘昉了个柱国,也封了个舒国公的爵位;卢贲出力最少,只是帮着杨坚吓唬了一次不听话的大臣,最后只闹了个散骑常侍,这个散骑常侍类似于中央办公厅顾问。你要不知道顾问是个什么职位,有个谜语描绘的很形象:顾问顾问,顾而不问----吴用(无用)。 这帮人都没有实际职务,因为在杨坚心里,这些人都是小人,不能用,回家享享福就行了。公道来讲,杨坚给的还算可以,杨坚的意思很明显:你们啥也不用干,都回家享清福去吧。 杨坚分封完,这帮人就不干了,尤其刘昉、郑译。 刘昉他们对分封结果极为不满,矫诏是一切的基础,他们觉得自己的拥戴之功绝对是首功,再怎么着也得当个宰相级别的官。让刘昉心里最不平衡的,不是杨坚给他的少,而是给别人的多。李穆那么拉风,自己才落了个闲职,这待遇还不如之前在北周。 刘昉攥着手里的1万块钱,看着别人手里的2万甚至5万,恨的把钱都快抠碎了。 第三类功臣都是杨坚的心腹,前两类以厚禄为主,这一类以高官为主,隋朝的高官基本都在这里面。 杨坚登上皇位之前,这些心腹里面,最全面的帮手是高颎,最好的谋士是李德林,最信任的宗室是杨雄,跟自己最对脾气的是虞庆则。这些人才是杨坚真正想要的人,要真正实现宏图大志就得靠他们。 对这些人,杨坚更是大方。 高颎出任隋朝尚书省左仆射兼门下省纳言,进封渤海郡公,三省的头儿高颎当了俩。 李德林文采天下第一,又有奇谋,毫无疑问内史省一把手,内史令; 杨雄进封观德王、左卫大将军,统领御林军,负责皇城安全; 虞庆则也是一人身兼三要职:内史监、吏部尚书、京兆尹,进封彭城郡公。 我认为,不论得到的满不满意,都应该感谢杨坚,因为杨坚是实打实的给,没打算再收回去。历史上功臣并不见得一定好,封赏后面往往跟着黑白无常,有命拿,没命花的居多。通常说封赏完,就该得说诛杀功臣了,刘邦、朱元璋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开国皇帝对功臣最好的,要算是东汉的刘秀和北宋的赵匡胤。 相比之下,杨坚基本干的还是挺仁义的。 |
@歪歪斜斜qsl: 隋初州县各分为九等,如州有上上州、下下州等。后改为州、县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地方官如州之刺史、县之县令一般计户给禄,如 上上州 州刺史 禄620石 郡太守 340石 县令 140石 上中州 州刺史 580石 郡太守 310石 县令 130石 上下州 州刺史 540石 郡太守 280石 县令 120石 中上州 州刺史 500石 郡太守 250石 县令 110石 中中州 州刺史 460石 郡太守 220石 县令 100石 中下州 州刺史 420石 郡太守 190石 县令 90石 下上州 州刺史 380石 郡太守 160石 县令 80石 下中州 州刺史 340石 郡太守 130石 县令 70石 下下州 州刺史 300石 郡太守 100石 县令 60石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郡,改为州县两级,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州为郡,所以变为郡县两级。 每个郡等级不一管辖也不一,最重要的京兆郡(京师所在地) 统县二十二 如大兴、长安等,户三十万八千四百九十九; 河南郡 统县十八,户二十万二千二百三十。 巴东郡 统县十四,户二万一千三百七十。 交趾郡 统县九,户三万五十六。 武威郡 统县四,户一万一千七百五。 遂宁郡 统县三,户一万二千六百二十二。 涪陵郡 统县三,户九千九百二十一。 盐川郡 只管一个 五原县,户三千七百六十三。 |
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实际反应的是皇权与官僚集团之间的博弈。基于皇权而言,自然是想把自身的权力,影响扩展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基于别的利益阶层,或许并不这样认为。因为同样都是人,凭什么你坐在上面?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权体制,他估计觉得建立一套内廷,朝臣相互制约的官僚体系,就足够保证帝国的稳定。但是后面的事实证明,他的想法或许有些超前(实际上,官僚体系真正完善,那是宋代之后的事情)。而且以当时的生产力,交通水平。它的确可以支撑起一个帝国的建立。但是在不实行分封制的条件下,中央政府想有效掌控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帝国,它就是很困难。 |
到了汉代,刘邦吸取了秦帝国灭亡的教训,建立起一套朝臣,诸王,外戚相互制约的格局。但是在诸王势力瓦解之后,这样的平衡逐渐被打破了。于是西汉帝国被外戚势力和平演变了。在西汉时期,因为交通,媒介的发展。皇权可以对社会进行进一步的渗透,而门阀,贵族还处于萌芽时期。于是皇权可以借酷吏,刺史对地方豪强进行强有力的打击和压制。 到了东汉时代,社会的交通、媒介,发展到了一个不上不下的阶段,所以管员们可以利用发达的交通、媒介,通过各种串联的方式,让自己拥有更多与皇权分庭抗礼的机会;而皇帝却无法利用这种交通、媒介的便利,建立起一套有效制约管员们进行各种串联的制度。在这种背景下,帝国的人事权力,渐渐开始越来越多的流出了皇权的控制范围。于是豪门贵族,也逐渐的发展成型。贵族、士族、豪强,实际上就是一种变形的奴隶主。他们虽然不是通常所说的奴隶主,但是他们都拥有大量依附关系的人口。在豪门贵族刚刚崛起的时候,皇权还能够借着宦官政治这种邪招来压制豪门贵族(当时的称呼叫士大夫集团)。于是豪门(士大夫),外戚,宦官的政治格局构建了起来。东汉末期,随着宦官,外戚势力的瓦解。皇权开始进入了极不稳定的时期。到了魏晋南北朝,中央政府权威衰弱,社会的各种行政司法权力,被一些豪门大族把持着。在这种背景下,大小贵族击杀一个奴仆,那就跟人无缘无故击杀一头牛马一样,人们只能感觉他残忍,却不能说他有罪。所以富豪斗富时,美女不能让客人把酒喝下,都会被主人杀掉。而大多的皇帝,只能开始饮鸩止渴的扩大皇权了,于是皇族,诸王势力高涨,外戚势力得到加强。但是这种格局,绝不是皇权希望出现的,而是以当时的生产力,交通条件下,皇权对豪门贵族无奈的妥协罢了。到了隋唐时代,是豪门贵族逐渐衰落,退出历史舞台的时代。 |
这一切并不是隋文帝如何的神功无敌,创造性的开创了科举制,而是豪门贵族,在南北朝的末期,经过强势皇帝一轮又一轮的打压,逐渐衰落了。而且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中央政府终于能够把自身的权力,逐渐的向帝国的各个地方渗透。否则杨坚敢胡折腾,那就是标准作死的节奏。 于是到了唐玄宗时代,外戚,诸王势力,也渐渐衰落。因为随着豪门贵族的衰落,皇帝已经不用利用外戚和诸王,来维持这种危险的平衡了。但是皇权对地方的掌控,仍然是处于一个比较有限的时期。而且随着豪门贵族衰落,地方的军政大权还没有被分割,细化。于是地方的军政大权,逐渐落入了军人势力的掌控。于是百年的藩镇割据,军阀混战拉开了序幕(而这一切,严格来说和唐玄宗的脑子是不是让驴踢过,关系并不是多大),多说一点的就是,晚清到民国时期北洋军阀的崛起,与之类似。 |
随着五代强势皇帝不断的打压,分割军人势力,代表地主阶层,士绅集团的文管势力开始崛起。随着这种进程的发展,军人集团终于再也无法兴风作浪了,在这种背景下,皇权终于算是加强了。 实际上,到了宋代,比较成熟的官僚体系才算是建立了起来。因为整个宋朝就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暴君,甚至连极为强势的皇帝好像都没有。这是因为维持帝国权力运转的力量,主要是文职系统。文职系统并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威胁皇帝;而军人势力被文职统层层叠叠的包围着,也丧失了威胁皇帝的权力。从某种意义上,宋代的皇权最为稳定。 在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安史之乱前)时代,诸王、外戚、豪门交替威胁皇权;在晚唐五代军方大佬不断威胁皇权;而宋代这一切威胁都消失了。在东汉、晚唐有太监专权,而在宋代连这也没有。因为文职系统、军人势力相互制约的格局,就足以保证皇权高高在上。在这种背景下,历史所有值得非议的王朝弊端,宋代好像都没有了。诸王之乱、外戚之乱、豪门贵族之乱、太监之乱、军人之乱,这些让人说起来一直诟病不已的事,宋代都消失了。但是,宋代一直没有傲视天下,相反,整天让辽国,金国收拾的,年年给人家交保护费。所以人们只能说,宋代没有诸王之乱,没有外戚之祸,没有军人之乱、没有宦官之祸。问题是,文官系统制约军人系统的玩法,也实在太**了。其实呢,这也就是扯淡罢了,因为上层建筑本身是经济基础的产物,当我们认为宋的上层建筑影响历史时,不妨想一想宋代的上层建筑它是怎样产生的? 反观我超历史,皇权最稳定的时期,就是宋,明,清时代(元帝国自始至终都没有脱离贵族政治的影子,所以还是类似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然元朝它就是个比较短命的王朝)。而宋、明、清几百年时间里,围绕皇权,虽然也会发生一些问题,但是总体来说,傀儡皇帝、死于非命的皇帝非常少见,控制皇帝的太后、权臣也非常少见;武力篡权上位的皇帝,也非常少见;至于地方大佬与中央政府的事情,也是非常罕见。交通媒介发展,是皇权强大的重要条件,但是并非只要具备这件条件,皇权就可以强大。事实上,随着交通媒介的进一步发展,皇权还会由此瓦解。因为交通媒介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皇权分割威胁自己的各种力量;但是交通媒介发展,也有利于各种利益群体实现联合协作(比如到了清末,随着交通,生产力的发展,皇权不要说维持了,就连其存在的合理性,都受到了严重挑战)。所以说在什么情形下,有利于皇权发展;在什么情形下,利于制约皇权,这个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交通媒介的强弱不同,是影响皇权强弱的一个重要因素。 |
前面扯的这些,实际上只是为了说明。任何的制度,绝不是某个大哥英明神武的奇思妙想,也不是某个大哥**变态的产物。而是根植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上的。我超官僚政治的顶峰,大约实在五六十年代。判断官僚政治的成熟,并不是看是处于皇权还是民权时代。而是看看管员的权力有多大,而管员的权力有多大,主要是看中央政府委任状的含金量。在秦汉时期,如果一个管员,拿着中央政府的委任状,想控制一个县,那可不是多么简单事情。因为地方的豪强,贵族如果不配合你,你县官的位置,还未必能坐得稳。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更是如此了。换句话说,你要是没有半点豪门背景,中央政府的委任状,还真是狗屁不是的。到了五代时期,你拿着中央政府的委任状,到一个县,一个村,你估计还得看着当地的军方大佬的脸色过日子,因为你一个不小心,搞不好就被大哥军法从事了。到了宋明清时期,帝国基层主宰,就是盘踞在帝国的地主阶层,士绅集团。你如果无法取得这些人的合作,想要控制一个县,一个村,估计也是难以想象的。但是到了我超五六十年代的时期。一个管员拿着中央的委任状,就是可以在一个县,一个村一嗓子喊到底。谁敢不服,就可以代表政府代表人民枪毙了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曾经盘踞在乡村的地主,士绅阶层,在我超成立之初,已经让我超连根拔起了。于是整个社会,都处于了一片孤立和分散的状态。而当时的交通,生产力条件。也到了一个比较尴尬的状态,就是中央政府可以利用当时的交通媒介,信息条件,把自身的意志,强有力的贯彻于整个社会。而底层的民众,却很难利用这样的条件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也只有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才会出现亩产万斤的事情。如果放到后面信息交通比较发达的时代,底层民众的呼声,相对更容易反馈到政府。如果放到古代,地主乡绅的抵制,这样的呼声,估计也无法成为时代的主流。 |
楼主吧主没给你加精吗? |
隋初四贵 隋朝初年,当时的官场有个‘四贵’的叫法,就是说有四个人在隋初政坛最受信任、权力最大,也最出风头,史学界称之为‘隋初四贵’,这四个人分别是高颎,杨雄、虞庆则和苏威。 隋初四贵’里,高颎是熟脸,杨雄、虞庆则、苏威都没出过场,咱们一个一个说。 我这儿有一份杨雄的简历,给大家看看。 姓名 杨雄, 曾用名 杨惠, 性别 男, 年龄41岁,二寸照片(没贴)。 民族:汉族 籍贯:陕西华阴(自称弘农杨氏) 政治面貌:大隋党员。 职务:观德王 现居地:长安皇城 个人主要经历: 杨雄是杨坚的侄子。说是侄子,但不是亲侄子,而且杨雄比杨坚还大一岁,史书上叫族子,就是本家的侄子。这个杨雄高颜值、有才、又有个好爹,标准的高富帅,宇文赟时代就受封邗国公,食邑五千户,一等公爵。 因为是自家人,杨雄是这帮心腹里最早跟上杨坚的,杨坚团队的元老级人物。团队骨干成员李德林、高颎都是杨雄出面游说,挖北周的墙脚,挖到杨坚团队的。杨雄也深的杨坚信任,矫诏成功之后,杨雄替杨坚管着全京城的禁卫军,对一切反抗势力进行监管和清除,替杨坚把多次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毕王宇文贤跟五王阴谋搞掉杨坚,就是杨雄发现的,处理了宇文贤。 可以这么说,这次政变,杨坚所有的事情,杨雄都参与了,功不可没。大隋开国之后,杨雄进封观德王,统领皇宫禁卫军还兼着宗正卿,管着皇族事务。鉴于杨雄观德王这样的显赫身份,杨雄的儿子、女儿们也都跟着沾光,靠拼爹一直活跃在隋朝、甚至包括唐朝的政治舞台上。 我解释一下,这份简历没贴照片,不是态度不端正,是因为实在搞不到。为了让大家印象更深刻一些,我再补充一条亲属关系:杨雄有个弟弟叫杨达。这个杨达呢,有个女儿杨氏嫁给了武士彟yue,生了三个闺女。大女儿是唐朝的韩国夫人,贺兰敏之的亲妈;二女儿更牛,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唐朝的则天大圣皇帝武瞾zhao。 简单来说呢,杨雄就是武则天的大姥爷,都是实在亲戚,不知道这个能不能加印象分。 高颎是杨雄挖来的,虞庆则是高颎推荐的。 虞庆则本姓鱼,跟杨坚一样祖上是汉人,移居鲜卑的。小伙时,威武挺拔,一身好功夫,还掌握了一门外语--突厥语。最初是个猎户,后来不知让什么事给打击了,弃武从文,从‘大侠会武功’变成了‘大侠会读书’。据我个人总结,凡历史上能中途改志的,先习武再读书的,都属于有很强的自我进化能力的,这种人一般都比较强。 虞庆则是高熲推荐的,高熲在北周官做的都不大,虞庆则也大不了,一直在地方基层混,到宇文赟时期,才当了个边境小州的市级干部。接下来的三总管叛乱,虞庆则也没有立下什么不世之功,突然就火箭般蹿红,从中层干部直接进了中央核心决策层。按理说,‘高颎推荐必属精品’,慢慢大家就会发现,高颎眼光无可挑剔,看人极准。可我翻遍史书,也没找到虞庆则有什么特别厉害的地方。 虞庆则这个人会打仗,但不算特别能打; 懂政事,但也说不上井井有条; 会出谋划策,但感觉跟高级智囊也不太沾边。 我个人觉得,单凭史书记载,虞庆则确实是文武双全,是个能力出众的人才,干个省部级绰绰有余,但要说虞庆则能跟高颎、杨雄平起平坐,位列朝班前列,甚至高出李德林一头,实在有待商榷。 纸面上看虞庆则的‘四贵之一’,有那么一丁点名不副实。 |
一升一降 下面解释一下大家心里的疑惑。 我知道,一公布四贵名单,就肯定会有人替李德林鸣不平,毕竟出了那么大力,四贵却没有李德林,太不公平。再说了,虞庆则、苏威都是谁啊,都不出名,压根不认识。尤其虞庆则又感觉没有实在本事,他凭什么能进四贵? 其实,虞庆则能排进‘四贵’和李德林排不进‘四贵’,是因为同一件事。 时间倒回杨坚即位前的准备阶段。 禅让大典的黄道吉日都选好了,本该兴高采烈的日子,杨坚却总是闷闷不乐。杨坚不高兴不是跟老婆吵架了,老婆要跟他闹离婚,而是实实在在有一块心病--北周宗室。 对于杨坚来说,北周宇文氏这帮人实在是烫手的山芋,既不能留,又不能杀,真让人心烦。 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杨坚:不斩草除根,往往遗患无穷。 杨坚知道只要宇文家还有能喘气的,就会留给那些不安好心的人无限幻想。小窦姑娘一个宇文家的亲戚,都恨杨坚恨的不行,指望北周的宇文皇族们老老实实当大隋百姓,还不如早点洗洗睡。退一步来说,就算宇文氏不反,也照样有像尉迟迥那样,打着宗室的旗号再起来造反的。想想之前那些焦头烂额,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日子,杨坚不由地哆嗦了一下,他可不想再来一遍。 其实杨坚也不是瞎担心,远的不说,就说北齐余孽。 北齐都灭亡好几年了,北齐流亡政府首脑、原北齐范阳王高绍义也借着和亲的妙招处理掉了,谁知道又冒出个高宝宁,一个跟北齐高家八竿子都打不着的远亲,也号称北齐正统,在突厥、高句丽、契丹、隋朝四国的边境地区,继续带着北齐流亡政府跟隋朝对着干,成了隋朝很头疼的东北边患。 历史上,斩草除根的事,干过的人多了,名君宇文邕也干过,而且干过两次,一次对宇文护,一次对北齐,这是政治需要,听起来残忍,却无可奈何。在杨坚眼里,北周皇族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放在身边,说不上哪天就炸了,还是早点引爆的好,比较安全。 可这话又得往回说。 宇文宗室里最后有点能耐的五王和毕王宇文贤,全部处理了,其他宇文宗室像宇文赞那样的花花公子居多,根本对杨坚构不成任何威胁。连这样的人,都要杀,显得杨坚很不自信,也很没气度。人家把皇位都禅让给你了,你一回手,把人家杀了个精光,显得太****了,毕竟‘赶尽杀绝’这个词怎么听都不是个好词。说心里话,杨坚是想杀,却又不愿背这个骂名,不能主动杀,想想也真是挺麻烦的,杨坚总因为这件事失眠。 杨坚翻来覆去睡不着时,虞庆则端杯水,拿着安眠药过来了。 虞庆则是半路读书,说到底还是武将出身,骨子里透着刚猛,处事果断,讲究‘绝不给敌人留下任何机会’,永绝后患。虞庆则跟杨坚性格有点像,看问题观点常常保持一致,俩人老有点一见如故的感觉,没事就爱凑一起聊聊带兵打仗的趣事。现在杨坚遇到了麻烦,虞庆则认为他有必要挺身而出,像李德林一样,给杨坚出个好主意,替杨坚解决这个大麻烦。 在谈论禅让大典安全事宜的会议上,虞庆则把自己琢磨了一个月,想出来的好点子告诉了杨坚:“尽灭宇文氏”。 虞庆则说这话的时候,杨坚四大心腹都在。马上要当皇帝了,杨坚必须显得有点城府才行。虽然杨坚听到这话时心花怒放,但表面上什么也没说,也不表态,转而让四大心腹先发表一下意见,让大家不要有顾虑,畅所欲言。 高颎、杨雄心里都清楚,政治上的怜悯会被认为是“妇人之仁”,族灭宇文氏,虽然不好听,但这是政治需要,也是杨坚最想要的,虞庆则只是说了杨坚不好意思说出口的心里话。所以他俩虽然不太赞成虞庆则,但也没有强烈反对,算是顺水推舟吧。 高颎、杨雄不反对,有人强烈反对! 李德林。 |
楼主加油 |
楼主加油 |
支持楼主 |
虎父无犬子 虞庆则排进四贵感觉有点投机取巧,那苏威为什么也能排进四贵呢? 原因是七个字:本事大,又能拼/爹。 拼/爹这事虽好,也得一分为二地看。对于不学无术的衙内们来说,拼/爹太好了,情商智商全没有,照样领先一辈子。可对有志青年来说,老爹的大光环有时候也是一种负担,就像苏威。 |
苏威字无畏,出自陇西贵族集团的武功苏氏,武功苏氏是一顶一的名门望族,跟唐朝掌柜的陇西李氏平起平坐。苏威出身这么好,又是高颎推荐的,但却不算太出名。不出名不是苏威没本事,事实上苏威政务能力很出众,不出名主要因为他爸名头太大,大到苏威做什么,别人都觉得他是在拼爹,大到我们说苏威,必须先说说他爸爸。 苏威的爸爸就是前面提到的南北朝第一名臣---苏绰。 |
治世出良相,乱世出名将。南北朝时期战火纷飞,名将不少,名相不是太多,尤其北朝在少数民族统治之下,名臣干吏不多。我个人认为,只需要记得主要了解两个人有代表性的就行:一个是崔浩、另一个就是苏绰。(前秦王猛、后赵张宾也是谋略过人,有精力的也可以看看。) 苏绰打小聪明好学,各课成绩都不错,尤其数学学的贼好,北魏学霸。苏绰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典范,从北魏走到西魏,一直顺风顺水。在西魏,苏绰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宇文泰。 在历史上,宇文泰跟苏绰是一对有名的黄金搭档。 苏绰是权臣宇文泰最得力的帮手,在政治,民生、文化、治国、法律、财政,军事,土地、赋税等等全方位为宇文泰出谋划策,急宇文泰之所急,想宇文泰之所想。我认为,如果没有苏绰,宇文泰自己根本抵抗不了高欢的东魏,高欢很可能会统一北方。 宇文泰投桃报李,本来他一个权臣,猜疑心是很重的,可他却给了苏绰从未有过的信任。每次他出征或者有事离开长安时,都会找一些空白纸,先签上字盖上章交给苏绰。他不在长安期间,任何事都让苏绰看着办。苏绰写了份水准极高的治国《六条诏书》,宇文泰不仅自己立为座右铭,还通令全国官员都得背,谁背不会,就卷铺盖回家。 此外,为帮助宇文泰管好国家的钱袋子,苏绰还首创了‘朱出墨入’的记账制度。按理说苏绰应该是会计这个行业的祖师爷,不过没听说过有财务人员祭拜苏绰的。由此可见,会计这个职业管的钱虽多,也可能自己没钱..... 有人说,苏绰跟宇文泰是整个历史时期配合最好的君臣之一。我觉得这话不够严谨,配合最好是不假,但宇文泰没有称帝,不能算‘君臣’,而且我个人觉得,与其说他们是君臣,倒不如说他们更像是朋友。 因为默契。 或许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一个朋友,他(她)不光能听懂你的言外之意,还能明白你不说话时在想些什么。对于宇文泰来说,苏绰就是这么个朋友。宇文泰曾这么评价‘好基友’苏绰:我平常所想所做,老婆孩子可能都不理解,苏绰是全明白啊! 在宇文泰和苏绰这对黄金搭档的无缝隙配合下,西魏不仅抵抗住了东魏强大的攻击,还为北周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惜的是,苏绰投在西魏的心血太多,49岁就去世了,宇文泰趴在灵柩上哭的,别人看了都心疼...... |
苏绰定律 苏绰有三大发明,分别涵盖军事、经济、政治,对后世影响极大。第一个府兵制已经说过了,那咱们接着说第二个《苏绰定律》。 提起《苏绰定律》,我想起个事。 曾经有个同事一脸神秘地问我知不知道《墨菲定律》。看着我茫然的摇头,同事摇头晃脑,拽的跟二五八万似的,开始滔滔不绝给我讲。 生活中,总有这样的无语。群聚时,只要你敢说出‘不知道’三个字,就必然有人会‘倾囊相授’,唠唠叨叨,说个没完,完全不顾及‘你根本不想知道’的眼神。在接下来同事唾沫横飞的半个小时里,我发现所谓的《墨菲定律》大意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它总会发生。 我想了想,说:这不就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吗? 不知道我理解的是不是对,反正同事是被我问懵了。 跟咱们不一样,外国人研究点啥,都特爱用人名命名个定律,什么墨菲、彼得、帕金森的,这本来是文化差异问题,应该兼容并包。可咱们有些人坚定地认为,对社会学的这些人名定律如数家珍会显得很洋气,感觉整个人精气神儿都会不一样,把头发梳的跟民国时期留过洋似的。要我说,老外的人名定律、谚语就是块历史文化短暂的遮羞布,因为他们发现个社会现象,苦思冥想,实在找不出来合适的词儿来形容,就只好套上个人名,发明个新词儿,对付着用。 在此,我郑重提醒一下,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外国的月亮和中国的一样圆。 |
|
苏威的情商 苏威就是顶着这样的超级大的光环出生的。 苏绰、苏威是虎父无犬子,苏威继承了苏绰的良好基因,治国方面确实有点苏绰的样子。其实苏威有才,一方面是他家基因好,更重要的还是他自己后天努力,因为他爸爸苏绰去世时,苏威才4岁。苏绰带给苏威的,除了大名气以外,其他的也比较有限。在‘拼爹是潮流’的世家大族社会,苏绰的这根独苗,一直是香饽饽,仿佛有了苏威,就等于自己也成为‘宇文泰第二’一样,当权派都抢着要苏威。 宇文护当权时期,就极力拉拢苏威,还要把女儿嫁给苏威,企图复制宇文泰--苏绰的政坛佳话。见宇文护诚意十足,女儿也漂亮,苏威也没客气,笑纳了。可老婆是要了,宇文护这个权臣老丈人,苏威不想要,结了婚就带着新婚妻子就跑山里隐居,逍遥自在去了。 每次看到这,我都特想问问苏威:领个美女进山,你是奔着当隐士去的吗? 后来,宇文护被武帝宇文邕诛杀,苏威一点没受牵连,就看出点意思了:苏威这个人情商、智商都极高,很会来事。苏威肯定一早就发觉他这个岳父专权跋扈,早晚得出事,这才跑去当隐士,免受牵连。 想来,苏威选择当隐士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当隐士有着天然的优势,就算你干点不着调的,使点小性子,都可以说这是隐士的性格、调调,大家比较容易原谅。不信?那个号称“大隐士”的东方朔都尿在过汉武帝办公室,不是也没事。 当然,隐士也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也有前置条件,首先你得有学问。有学问,住在山里,天天读读书,种种菜,听着就有隐士的范儿。要是没学问,你也去往山林跑,在别人眼里,不是砍柴的,就是打猎的。就像‘骑白马的不一定都是王子,也可能是唐僧’一样,野居山林的也不一定都是隐士,也可能是樵夫。名气大的,跑去当隐士,一般都是‘姜太公钓鱼’,憋着让人来请,自己再就坡下驴,出山当官。 当然,隐士碰见找人才的,也不能一叫你就跟着走,你得能绷得住,得端起架子,让雇主极为费劲,觉得你来之不易,才知道珍惜。人家一叫,你就应招,显得你这个人特饥渴,能给你个县令就不错了。诸葛亮就属于绷得住的,上来就是国家大员。 这方面的道道,苏威门儿清。 所以,周武帝宇文邕亲政后,也想请苏绰这根独苗出山当官。苏威立刻绷住了,说自己有病,不能入仕为官。武帝忙,忙着改革,忙着打北齐,没时间三顾茅庐,就先把请苏威出山这事搁置了,当然也没追究苏威不给面子。 等杨坚当了北周大丞相,高颎天天在杨坚耳朵边念叨,苏威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杨坚听说过苏威,也相信高颎的眼光,就也派人请苏威出山。这次苏威很给面子,去了。可是苏威去倒是去了,跟杨坚谈的也不错。刚住两天,苏威就听说杨坚打算受禅称帝,就又连夜跑了。高颎想学萧何月下追韩信,要连夜去追苏威,被杨坚拦下了,人各有志,随他去吧。杨坚登基之后也没怪苏威当逃兵,依然拜苏威为太子太保,封邳国公,食邑三千户,苏威这次才上任,后来官越做越大,位列‘隋初四贵’之一。 每次读《隋书·苏威传》,前几行就让我不由的对苏威这情商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这绝对的人精,自保能力极强,真是聪明的不行不行的。 说句‘事后诸葛亮’的话。 李德林跟苏威真是非常有趣的两个人,就像事物的两面性:李德林智商极高,讲原则,要‘刚’;苏威情商极高,识时务懂变通,会‘柔’。他们用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知道刚的人往往会撞的头破血流,但只知道柔的人,到头来,终究是个懦夫。 |
《苏绰定律》可能涉及敏gan词汇比较多,只好很零散的发出来了,阅读起来可能比较麻烦,大家见谅。 |
:所谓的“苏绰定律”具官论是今人杜撰的, 谋篇博客 “治国秘术——贪官之用与弃(饕餮)(2012-03-27 09:04:45)转载▼ 标签: 宇文泰充宫苏绰帝王之术臣工杂谈 分类: 不曾苟且 (在网上看到一篇假托史实的文章,叫做“统治的艺术——用贪官”,作者佚名,一看即知是假托史实之作,但文章说的内容,却是深得中国官场权术之奥秘,因将其改写还原为古文,使之更像典籍所载。老饕餮注)‘ 据传”此文曾载自2009年第11期《杂文月刊》,题目是“用贪官——政治权术的艺术”,作者吴大江。编者注明原载于《茶余饭后》2009年第9期。“ 而苏绰的传记只记载”(北周太祖)遂留绰至夜,问以治道,太祖卧而听之。绰于是指陈帝王之道,兼述申韩之要。太祖乃起,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诘朝,谓周惠达曰 :“苏绰真奇士也,吾方任之以政 。“ 根本没有”具官论“那段对话,也不符合苏绰著名的六条诏书的思想。 |
关于贪五 古代皇帝最怕大臣弄权,而不怕官吏爱财 贪五。严嵩、和珅能稳坐奸臣几十年,正是由于他们爱财胜于恋权。汉朝名相萧何为刘邦猜忌,被迫“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结果“上(刘邦)乃大悦。” 梁武帝猜疑临川王萧宏。有人报告萧宏建造房屋百间,内堂之后,门户紧闭,疑为铠仗。武帝于是到萧宏家饮酒,半醉后,渭曰:“我今欲履行汝后房。”宏恐上见其货贿,颜色怖惧。上意益疑之,于是屋屋检视,每钱百万为一聚,黄榜标之,千万为一库,悬一紫标,如此三十馀间。上屈指计,见钱三亿馀万,馀屋贮布绢丝绵漆蜜料蜡等杂物,但见满库,不知多少。上始知非仗,大悦,谓曰:“阿六,汝生计大可!”乃更剧饮至夜,举烛而还。兄弟方更敦睦。 名将王翦就很懂得这道理,当年秦始皇想灭楚国,大将王翦非要六十万军队,“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
节俭大赛 《诗经》里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富有四海的皇帝生活总是很神秘,要是谁打算讲讲皇帝是怎么生活,一般我们听到这个,立马搬个小马扎稳稳当当坐好,等着开讲。尤其谁要说点后宫里的事,人肯定越聚越多,里三层外三层的,说不定还有吹着口哨挤过来起哄的。当知道要说的是节俭这个话题,大家肯定‘切’的一声,一哄而散。 为了留住围观群众,我决定从一个有趣的问题开始。 谁是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 历史上节俭的皇帝很多,比如前面提到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就很节俭。有实力角逐‘最节俭的皇帝’的人也很多,大家支持谁的都有,有支持西汉文帝刘恒的、有支持东汉明帝刘庄的,有支持南宋孝宗赵昚(shèn)的,还有支持朱元璋的,但要说最有实力拿奖的,评委们比较倾向清朝的道光皇帝和咱们的主角隋文帝杨坚。 再告诉大家一个小道消息,据说道光得奖的机会很大。 说起道光,这个请客只有一碗打卤面,连每天吃不吃鸡蛋,都认为值得深思的皇帝,普通老百姓可能都比他阔绰,确实有点‘最节俭皇帝’的样子。但如果我是这场比赛评委的话,在不接受潜/规/则、公正的情况下,进入决赛圈的应该是汉文帝刘恒和隋文帝杨坚,半决赛淘汰道光。 淘汰道光不是因为他不够节俭,而是因为我认为道光不符合比赛的初衷。到了决赛阶段了,大家实力都差不多,更应该紧扣比赛精神、节俭定义。我个人对节俭的理解是这样的: 钱够花,却不乱花,叫节俭; 钱不够花,就不花,那不叫节俭,更该叫穷!(这方面我有深刻体会。) 就像唱歌比赛应该只比唱歌,不要比惨,节俭比赛也应该只比节俭,不能比穷。 比如,这月发了1万块钱工资,正赶上手机坏了,你看上了一款8000块的手机,最后权衡再三,买了1000的那款,这就算节俭;你要是发了1万块钱的工资,得还1.2万的信用卡和房贷,无奈之下,你买了个500块钱的老年机凑合着先用,看着是更节俭了,可我觉得这就不能完全叫节俭,这更该叫穷!当然还有人说,我压根不用手机,我们全家都不用手机,我一分钱也不花,更节俭。在我看来,那也不叫节俭,叫抠门。 道光省吃俭用,总的来说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生性简约,二是每年国库入不敷出,三是内务府tan 污太狠,还有就是家贼难防。道光心里很清楚,兜里的钱不够花的,他是不敢乱花钱。如果一个人穷到买方便面都是分期贷款的时候,谈节俭毫无意义,所以我觉得评选最节俭皇帝要参考国家的经济实力。 当然这也不是道光的错,而且人家一生如一的省吃俭用,应该表扬,此次评选大赛,应该发个最佳贡献奖,作为鼓励。 |
会过日子 富强富强,先富才能强。 富就是有钱,其实想让国家富强跟咱们过日子一样,想有钱,说白了就是开源节流。古代受生产力的制约,开源方面办法不多,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王安石的‘青苗法’,多先进的金融理念,受时代和制度的约束,硬生生变成了人见人骂的苛政; 节流就是省着花,要会过日子。 为了管好国家的钱袋子,经过高熲的推荐,杨坚深思熟虑后,最终决定让‘前隐士’苏威出任财政部长。事实证明,杨坚确实很会用人,善于合适的人摆在合适的位子上,让他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迸发巨大的能量。苏威家教好,又在山里隐居过,对奢侈没概念,给他钱,他都不会花,干财政部长最合适。 苏威在这个民部尚书任上,主要就干了两件事。 第一件是:减赋。 我认为减赋往往透着皇帝的爱民如子,经济政策往往体现着一个国家是不是真的以民为本。以一个老百姓的观点来看,雄才大略不能算对皇帝最高的评价,‘为人君止于仁’才是。谁当皇帝,老百姓都是吃饭睡觉,关键是能不能让老百姓吃饱。皇帝把老百姓有的全拿走,大家饿的只能去吃观音土,为了活命只能喊着“反他娘的”,拿着镰刀起来造反,搞农民起义,所以对老百姓来说,能让我们吃饱的就是好皇帝。杨坚即位后,在苏威的建议下连续减赋,年年减轻老百姓的负担,让隋朝老百姓生活的更好一些。‘以民为本’这方面杨坚做的真是不错,可以给个五星好评。 另外一件事是,号召大家厉行节俭。 杨坚一听苏威说节俭,他就笑了。苏威不知道杨坚在历史上,有两点获得了‘帝王之最’奖项的提名:一个是怕老婆,另一个就是节俭。 比这两样,杨坚还真没怕过谁! 怕老婆咱们后面再讲,先说说节俭。节俭对于皇帝这种档次来说,全凭自觉,尤其是吃点好的,穿点好的,住的舒服一点,无可厚非,节不节俭靠的全是皇帝的自觉。对于杨坚来说,节俭不用靠自觉,它就是一种习惯。杨坚小时候当过和尚,打小吃斋念佛、没太多物质欲望,一个烧饼都能对付一顿饭,基本上就是一个“喝酸奶舔瓶盖,吃油条舍不得喝豆浆、洗个淋浴脚底下都得放个盆,要留着水浇花”的人。 就是杨坚后来当了皇帝,生活一样简朴,堂堂一个王朝皇帝,一顿饭只有一道荤菜,真是简朴到‘我都想叫服务员给他加俩菜,我出钱’的地步。上班用的专车(龙辇),漏了修修,烂了补补,有个剐蹭就动手再喷喷漆。反正是一修再修,就是不换新的,司机眼巴巴的等着皇帝的新车,每次都失望。别说跟别的皇帝、跟西晋那些斗富的官员比,就是很多当朝大臣都比杨坚这个皇帝阔气。杨坚这么节约,一直全力支持丈夫的独孤皇后肯定不能拖后腿,没有任何金银首饰不说,穿衣服都是布的。 绫罗绸缎? 想都不要想! 整个皇宫全部是简约装修风格,简约到一丁点黄金饰品都没有,最奢侈的东西就是几个银钩子,还不大,夏天挂蚊帐用的。 堂堂一个皇帝,已经节俭到这个地步了,咱们还能再要求他什么? 苏威说:能,还有进步的空间。 一天,大隋财政部长苏威觐见杨坚,打完招呼就开始跟杨坚哭穷,说国家现在还很困难,什么都是一穷二白,这个时期就要上下一心,共创未来。历来的明主都很节俭,汉文帝刘恒、周武帝宇文邕都是榜样,您还得再接再厉,节俭的道路是没有尽头的。 杨坚听的一头雾水,苏威啰嗦了半天,到底在说些什么? 苏威挺郁闷,看皇上这表情,合着自己口干舌燥的说了半天,皇上一点没明白。干脆苏威什么也不说了,眼睛直勾勾盯着那几个银钩子。杨坚顺着苏威的目光扭头看过去,这才笑了,原来这家伙绕来绕去,是拐着弯说我不节俭呢。 于是,杨坚和独孤皇后就把宫里所有装饰性的东西全部换掉,整个后宫就黑白两种颜色。 |
首页 上一页[9] 本页[10] 下一页[11]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历史 最新文章 |
大号挫宋,指的是哪个朝代? |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康熙撤藩是战略失误 |
现在有哪些城市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
正在看这书,开始怀疑nc怎么撑到1945 |
东北的生存条件在古代还不如草原吗? |
曾经的美国海军居然还不如北洋海军…… |
秦始皇不死,难道真的不? |
如何评价莫言被大量网友评为“罕见”? |
我发出来算侵权吗 |
如何评价这个人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