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历史 -> 一个工程师眼中的隋朝(连载中) -> 正文阅读 |
[历史]一个工程师眼中的隋朝(连载中)[第18页] |
作者:salorking |
首页 上一页[17] 本页[18] 下一页[19]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好文 |
楼主讲完这部分,后面要不要讲讲杨广同志? |
接下来就是隋唐演义了? |
复仇 从杨坚震天响的年号里,就能看出来这不是个善茬,政变形式类似赵匡胤,把东晋的司马睿甩出八条街。 说起这个司马睿,开国皇帝里最窝囊的就属他了。司马睿一开国就是‘王与马共天下’,这个“王马共天下”可不是说着玩。据统计东晋初年,朝廷四分之三的官员都是琅琊王家人或王家的亲戚,琅琊王氏光皇后都出了八个。在东晋,甭管什么事,皇帝司马睿都不敢自己做主,得跟王敦、王导兄弟商量着办。 其实开国跟开公司一样,皇帝得控股,别人控股了,那公司就得由人家说了算。司马睿跟王家兄弟股份都是50%,所以东晋打一开始玩的就是‘门阀政治’。杨坚、赵匡胤起初都是小股东,抢了死去皇帝的股份变成了绝对控股的大股东。 别人控了股,那公司叫什么名,谁来当董事长,你就得听人家的,感情上接受不了,也不行。 北周宇文氏被灭族,感情上最接受不了的就是宇文氏的亲戚了。北周大司马窦毅的老婆是宇文泰的女儿、武帝宇文邕的姐姐襄阳长公主。窦毅的女儿小窦姑娘听说杨坚受禅称帝,夺了她舅舅家的天下后,气得不行,趴在台阶上嚎啕大哭,恨恨的说:“恨我不为男子,救舅氏之患!”。 这话在当时绝对是反动言论,窦毅夫妇吓得脸色都白了,赶忙捂住她的嘴说:“我的小祖宗啊,可不能这么说啊,让人家听见,咱家是会被灭族的”。 看着女儿含着眼泪,懂事地点了点头,窦毅稍稍安心了点。 根据后来的表现推测,这件事应该深深植根在了小窦姑娘的心里。小窦姑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走上了一条带有封建女子特色的复仇主义道路。 小窦姑娘长大后,出落的很漂亮,前来提亲的人很多。窦毅觉得自己女儿才貌双全,不能随便嫁人,特意设了个多轮选拔的比武招亲。最后,一个出类拔萃的李姓年轻人‘雀屏中选’,抱得美人归,小窦姑娘就变成了李窦氏。婚后,李窦氏跟丈夫感情很好,一共为丈夫生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那些北周往事,李窦氏经常会跟丈夫和子女们拉家常时说起,当时的李窦氏并不知道,她的丈夫将会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响当当的名号:唐高祖李渊。让李窦氏更没有想到的是,她的儿子会比丈夫还要有出息,一个比一个出名,这四个儿子分别叫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和李元吉。 这个小窦姑娘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唐朝开国皇后---太穆窦皇后。 有时候想想,历史就是这么有趣,小窦姑娘虽然不是“男子”,也没能替她舅舅家的北周续命,但历史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帮她替舅舅宇文邕报了仇。唯一不完美的就是窦皇后没能亲眼看见隋朝灭亡、大唐王朝的建立。 还有一件事,挺好玩。 陈朝过完了新年,陈宣帝照例派人去北周进行外交访问。使者觉得这样的外交访问工作很好,没什么实际任务,也不用花自己的钱,白吃白喝、游山玩水,还能挣外块,很愉快地上路了。现在南京到西安坐高铁5个多小时就到了,可古代没高铁,交通不发达,要从建康去一趟长安,可是费老劲了。 陈朝使者正月出发的时候,确实是去北周外交访问,可是等他们到了长安,发现北周灭亡了,现在是大隋了,皇帝都换人了,这下尴尬了。 来北周外交访问,见到的却是大隋皇帝,这可怎么整? 看着皇位上的新皇帝,陈朝使者懵圈了,手心全是汗,张了几次嘴,都没说出话,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称呼杨坚。杨坚一点也不体恤直冒冷汗的陈朝使者,还故意拿他们开涮,很严肃地问他们来干嘛。 陈朝使者摸了摸怀里的北周外交文书,没敢往外拿,苦笑了一下,支支吾吾说:呃....来朝见北周皇帝,例行外交访问。 看着陈朝外交大使一直不停地擦汗,杨坚笑着说:哦,你是找介国公啊,他搬家了...... |
lz很忙吗 |
历史上的鸿门宴时的惊险,很大程度上源于文学故事、或是政治宣传。而且只要看看武皇帝赶赴重庆谈判的过程,就能看到其中好像也没什么多神奇惊险的内容。因为现实政治,它不是武侠小说,也不是黑帮火并。 如果几个大哥坐在那里开会,谁也怕对方突然拔出枪来,撂到自己。一个大哥,如果没有过人的格斗能力,还真当不了大哥。在武侠小说,大哥都有一个必备的本事,那就是有着超人的格斗能力。如果一个人,就是街头小混混的格斗能力,他永远也成不了一个帮主、教主。 许多时候,抓人、杀人很简单。但是,你想摆平相关的事,就比较复杂了。换而言之,你抓人很容易,甚至杀人也很容易。但是,人家身后的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小弟,在后面站着呢?如果你没有解决他们的本事,就千万不对别人轻举妄动。更主要的是,旁边还有其它大佬看着,如果你这种行为,无法取得其它大佬的认同,你也千万不要人家轻举妄动。 |
鸿门宴应该与武皇帝赴重庆会谈类似。它就是在打败秦帝国之后,全国的拥兵大佬,都相聚一堂,坐在一起开了个大会罢了。许多戏剧性的内容,也就是后来民间故事润色的结果。而且这些内容,也符合皇权政治的需要,所以就保留了下来。鸿门宴之所以比较特殊。主要原因,这是刘邦与项羽在楚国分道扬镳后,第一次相见,而且此前大家一直都在勾心斗角,所以见面时,难免会有一些矛盾需要消除。 但是如果项羽真的傻到以为把刘邦一刀拿下。那只能证明项羽的政治智商,也就一个小学生的水平。就如同老蒋觉得只要把武皇帝火并了,就能兵不血刃的解决我超。那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会觉得老蒋绝对是疯了。因为一个人要是不是武侠小说看多了,怎么会干出如此脑袋让驴踢了事情? 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那我们自然可以简单的说,刘邦是项羽最大的对手。但是在当时,刘邦危险,其他的大哥,就不危险了?显然不是的!在一个多方博弈的格局里,谁也可能是你最危险的对手。如果你只把目光局限在某个人,某个集团的身上,那你最后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王允成功的杀了董卓,但是,却让董卓的小弟逼死了;孝庄帝杀了尔朱荣,却让尔朱荣的小弟杀了。至于张少帅抓了老蒋,却弄得自己骑虎难下,就更不用说了。 项羽可以杀刘邦,但是,杀了之后呢?如果刘邦的小弟纷纷行动起不,其它大佬纷纷行动起来。局势当时就有可能失控。如果项羽一心除掉刘邦,最后在历史书中,刘、项恐怕都会成为流星一样的人物。他们的两败俱伤,无非是给其它竞争对手以机会罢了。 如果就因为刘邦功劳大,就把刘邦杀掉。这叫什么逻辑呢?而且愿意信信奉这种逻辑的人,恐怕也就项羽及其嫡系;其它大佬,绝不会认可这种逻辑的。是的!兔死了,狗该烹了,鸟尽了,弓该藏了。现在,秦国灭亡了,项羽就应该消灭那些拥兵大佬,而且谁功劳最大、谁地位最高、谁的实力大,就应该先灭谁。如果项羽敢公然流露出这种逻辑,在大佬林立的背景下,恐怕当时就会让局面失控。因为,大佬们跟着项羽出来混,绝不是为了等待这一天的。 我们总认为,以项羽的实力,可以用武力解决一切问题。问题是,如果项羽的武力,真有这样**,他怎么会失败呢?刘邦敢去赴鸿门宴,也是因为他知道,项羽是聪明人,肯定不会干出这种不着调的事情。但是要是项羽一心就是要火并刘邦,那刘邦也没啥办法啊,别说樊哙了,什么哙都没用。 |
如果现代没有丰富的、详细的历史资料。武皇帝参加重庆会谈的故事,按照三流小说,民间故事的写法,那可比鸿门宴还紧张刺激多了。我超参加重庆会谈,许多gmd高级官员,都劝老蒋把握机会一举击杀我超。因为,我超头上有五彩云气,那是帝王之气。如果不杀,最终灭亡档国的,肯定就是我超。但是,老蒋优柔寡断,所以一直下不了决心。于是呢?戴笠派特务展开暗杀行动;而我超的高级警卫、或是民间的高手,那是与特务们斗智斗勇,最后让特务们的各种暗杀活动都无法得逞。最后呢?武皇帝安全回到了延安!看到武皇帝离去,戴笠就说了,完了!党国大业算是完了!总而言之,这么好的机会,就这样白白失去了。 于是,后来gmd高级管员在回忆那段历史时,都说,假如老蒋把握那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举把我超一刀拿下。我们就不用亡命孤岛之上。而我超历史学者,在写那段历史时,也会说了,如果我超死于重庆,中国的历史就完全改写了。不过话又说回来,我超是真命天子,他的胜利就是天意,老蒋怎么可能改变呢?因为,现代历史资料非常丰富。所以,谁把重庆会谈,写成这个样子,不要说是在写历史了,就是写小说,人们也会觉得这不是胡扯,是什么? |
@不一样的隋朝 |
重庆会谈小心水表啊 |
先改革,就是这么任性 一般来说,新皇登基第一件事应该是封赏功臣,别人跟着打天下,不是为了好玩,都是图个前程,成功了就该根据功劳大小封官给地,像现在公司上市,股东们就该按股份分红,都是一个道理。杨坚很任性,开国第一件事不是搞分封,他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干: 官制改革。 那为什么官制改革这么重要? 咱先说说官方给的解释:不合时宜。 北周用的六官制其实是西周的。西周是分封制,周天子分权给诸侯,各个诸侯都有自己的地头叫诸侯国,诸侯国里的事自己说了算。宇文泰父子‘挂羊头卖狗肉’,用着分封的制度,搞的全是中央集权。北周的‘六官制’先天就是个畸形儿,非常不合时宜。一代史学大家陈寅格先生就笑话北周六官制说:“虚饰周官旧文以适鲜卑野俗,非驴非马,籍用欺笼一时之人心”。 这个‘非驴非马’的北周六官制就曾让我深受其害。六官制离咱们太遥远,之前完全没听说过。刚开始看这些官职的时候,眼花缭乱,这都是些什么?我看看它,它看看我,谁也不认识谁。我本来历史文化水平就不高,一会六官制,一会四辅官的,又有三公、三孤,六卿,有些字还不认识,得查字典。看得眼冒金星,研究了一个多月,还是一脑袋浆糊。更可恨的是,北周内斗,不同时期,相同官职,职责却不同,这些北周的官制曾一度折磨得我死去活来。 所以,六官制不合时宜,必须要改。 官方理由我基本同意,但是没意思。既然大家愿意看,那咱们就说点,官方不想让人知道的。 说来说去,真正的原因还是权力。 历史上,一个朝代取代另一个朝代,都会总结学习一下前朝灭亡的经验。不过,人的事情总是很奇怪,往往总结完了,也改革了,却走上了另一个极端。 西汉亡在王莽这个外戚手里,东汉就一直捂着口袋,严防外戚,结果宦官又出了大问题,弄出个党锢之祸,勾出了黄巾军起义; 司马炎篡魏建晋,认定曹魏亡在没自家人帮忙,一上台就封了27个司马宗室为王,结果‘八王之乱’把西晋闹腾死了。 东晋死盯诸侯王,大搞门阀政治,世家大族的琅琊王氏王敦、龙亢桓氏桓玄接连起兵,又毁了东晋。 杨坚总结:北周亡在丞相篡位。 杨坚掰着指头,数了数之前出名的丞相:曹操父子(废汉建魏),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祖孙三代(篡魏建晋)、王导倒是没篡位的心思,但人家‘分赃’分的好,东晋一开始就是“王与马,共天下”,后来又有刘裕(代晋建宋)、萧道成(篡宋立齐)、高欢、宇文泰、宇文护,再加上自己。 杨坚数完之后,哭笑不得:怎么感觉丞相没一个好东西? 为避免重蹈覆辙,杨坚下定决心:收拾丞相制度! |
丞相制度 要说明白这个问题,就得说说历史上的官制。这本身比较无聊,大家可能不爱看,可不说又不行,我尽量说的简单一点。 整个封建王朝,顶层的权力斗争基本上就是皇权、相权的斗智斗勇过程,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大体上有四个时间节点: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隋文帝杨坚、明 朱元璋。 我打个比方。 从秦始皇统一全国开始,皇帝带着美女皇后,一直是开了辆跑车,后面拉了两个超大的挂斗,一个里面坐着官员,一个里面坐着人民。方向盘在皇帝手里,往哪开皇帝说了算,开车就代表着权力。 后来,皇帝觉得开跑车整天拉着这么两个大挂斗,太累,不自由,也不够帅。皇帝只想享受权力,不愿承担义务,就找了个人替他拉,找来的人就是丞相。皇帝的本意是只想找个干活的,不让开车(掌权),让丞相人力拉车,典型的‘光让马儿跑,不让马吃草’心理。可是这样不行,权利义务不分家,没权力就干不了活。 于是,皇帝就给丞相买了辆稍微便宜点的跑车,往哪开皇帝说了算,丞相负责跟着跑。虽然不开的时候,钥匙得交给皇帝,但是开起来,丞相也很拉风。(皇帝的跑车就是皇权、丞相的跑车就是相权。) 到汉武帝这儿,变了。丞相从新手变成了老司机,车技好了,就有可能会超车。汉武帝怕丞相一个人开车(掌权)时间太长,容易耍滑头,超车拉着他的官民跑了,把自己变成光杆司令。汉武帝就把丞相的权力分开,弄了个内朝、外朝制度,就等于给丞相那辆车添了个新司机,这个新司机名字叫‘尚书’。从此之后,尚书跟丞相俩人白天晚上两班倒,轮着掌权开跑车,互相监督,都听皇上的。 可是时间一长,新手又成了老司机,那就再上去一个,这个就是‘中书’。再不行就再上去一个,这个就叫‘门下’。人多了,不够坐的,两座的跑车也就换成了五座的家用宝马。车上的这些人轮流开车,人员经常变化,但是变化不算很大,一直还算平稳,往哪开一直是皇帝说了算。这些时期,皇权至高无上,相权一直处于被压制状态。 可是偶尔会有一些时期,丞相能把皇帝骗到宝马车上。往哪开,皇帝说了不算,丞相说了算,好一点的还能带着皇帝兜兜风,不好的就直接把皇帝给踹下去,丞相去开跑车,这就叫丞相篡位。还有些时期,皇帝开累了、病了或是死了,就把跑车临时交给老婆开,这就叫后宫干政。 所以,不想当傀儡和不想子孙当傀儡的皇帝们,晚上不睡觉都在琢磨怎么制约相权。有实力的皇帝,就大刀阔斧的改革,压制、分割相权;实力差点、势单力薄的,就找帮手,找舅舅家的(外戚)、老婆家的(国戚),自己家的(皇亲)甚至于自己身边那些阉了的。 反正,当皇权干不过相权,皇帝就团结身边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跟相权干! 杨坚是有实力的,上台就收拾相权。杨坚自己就是这么上来,丞相那点小九九,杨坚门儿清。杨坚认为多上去几个人安全,就大笔一挥,把宝马换成了豪华中巴,丞相的小车变大车了。 接下来的唐、宋又把豪华中巴换成了空调大巴。 朱元璋是苦出身,节俭惯了,开车还要什么空调?上来就把空调大巴换成了公交车。开了没多久,朱元璋发现公交司机胡惟庸开公车接私活,一脚把胡惟庸从正在行驶的车上踹了下去,对眼巴巴等着开车的副宰相们吼道:还开 ta 妈什么车?!你们再给我撞坏了,都到后面坐着去,我来开! 于是,朱元璋就成了跑车司机兼职公交车司机,皇帝兼职干丞相,丞相制度退出历史的舞台。 可是,历史总有自己的规律,存在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也有它存在的道理,不是朱元璋想改就能改的。活总得有人干,朱元璋那是国家级劳模,两辆车换着开,一个人干俩人的活,没问题。但是他的子孙不行,嫌司机这活太累,容易腰间盘突出、对颈椎也不好,还会得痔疮,就不愿干。这时候,有一个不男不女的声音跟皇帝说:我替您开啊。朱元璋的懒蛋子孙们就把好不容易从丞相那里收回来的权力给了一帮阉人。 于是,明朝出了众多权力极大的宦官,像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这些不男不女的阉人一个比一个会祸国殃民,明朝的衰亡跟这个也有一定关系。 后来的清朝承袭了明朝的制度,也就没再用丞相,但是明朝有换汤不换药的内阁,清朝也有军机处,都是换了个名头而已。没丞相的名头,权力却一点不比丞相小,要不然,和珅上哪贪那么多钱? 杨坚文化水平不高,改革方法简单有效,也比较粗野:一个人容易专权,我弄他一窝,大家都是宰相,谁也别想专权! 于是,中国最伟大的政治体制诞生了----三省六部制。 |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顾名思义,就是三个省、六个部。 严格来说“三省”应该是五个省:内侍省、秘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和尚书省。但这个内侍省跟秘书省看名字就知道是伺候人的部门,管不了事。内侍省是宦官机构,秘书省管的还不如现在领导秘书管的多,就管书籍和历法。以权力大小来说,这两省都属于靠边站类型的。 所以,五省实际就是三省。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这三省是正经的权力部门,具体分工如下: 内史省负责领旨、制诏,老大叫内史令;(唐朝改叫中书省) 门下省管审核、盖章,老大叫纳言(别的朝代一般叫侍中,杨坚为避讳他爹的忠字); 尚书省负责执行,老大原本是尚书令,可杨坚生怕有人权力过大,再干‘丞相篡位’这样没良心的事。尚书令职位是有,但是空着,谁也不让当,尚书省的实际老大就是左、右仆射(ye)。官阶上,左、右仆射是平级,但实际中,左仆射稍微高那么一丢丢。 三省里边,尚书省人最多,权力最大,杨坚就又把尚书省给分成了六个部门:吏部、礼部、民部、工部、兵部、刑部。六部老大叫尚书,副职叫侍郎。民部就是后来的户部,唐朝时,为避太宗李世民的讳,改称户部。 这个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礼部、民部、工部、兵部、刑部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三省六部制。 你说,这么大名头的政治制度,怎么也得用个两、三百年吧? 两、三百年? 一千三百年起! 自打隋文帝杨坚创立起,直到清朝灭亡,这套制度就没丢过。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就这1300年,还是保守估计。看看咱们现在的中央政府机构是不是还叫‘部’,封疆大吏是不是依然称呼‘省长’,这些都没往上加。 肯定有人好奇,三省六部制到底怎么运转呢? 咱们再举个例子说说。 比如,年度财政报告出现赤字,国库钱不够花,有官员建议适当加税。 皇帝同意了,就让中书省起草加税法令。 中书省写好了,送到门下省。门下省一看:不行,加太多了,不合规矩,老百姓受不了。 门下省不同意,就会把原件改吧改吧,写上审核不通过意见,送回中书省,这叫涂归,也叫封驳。 中书省一看:太多了?得,内部开会讨论吧,根据门下省的意见,再细算一下,看看到底能减多少。 中书省算好了,再写一份,再送去门下省。 门下省一看:嗯,行,这次没问题。老大纳言给签上字,门下省给写上审核通过意见。 门下省审核通过后,要送给皇帝过目,皇帝看看没问题,确实是自己意思的准确表达,用御笔写上一个“可”表示同意了,然后门下省拿回去,原件存档,工工整整抄一份,盖上玉玺大印,这份诏书就成了正式的中央红头文件了,转发给尚书省,执行去吧。 诏书到了尚书省,左、右仆射就把民部尚书叫来,传达中央精神,你们民部就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吧。 这样,这个加税的法令就在全国开始执行,老百姓一听说又要加税,就开始骂娘。 为了防止专权,这流程一样不能少,一切都得按程序来。规矩就是规矩,谁都不能越格犯规,别说宰相,就是皇帝想越权干点什么也是白搭。要是尚书省收到的诏书,没有门下省的盖章,对不起,拒绝执行。你就算找皇帝签上字,尚书省也不执行,这叫没法律效力,必须门下省盖章,这是死规定。 自打有了制度的约束,历史上就时常会发生官员不给皇帝面子的事,宋朝最多,经常让皇帝颜面扫地,不过宋朝不光是因为政治制度,还跟“不杀士大夫”的基本国策有关,咱就不说了。 咱说个近点的。 唐朝有个叫李藩的牛人,一个小小的中书省给事中,胆子比官大。皇帝发来的密旨,他也敢不同意。不光不同意,李藩还把他认为不对的地方,在圣旨上打上×,涂涂改改,把圣旨这么神圣的东西抹的跟菜贩子的记账本一样,最后再总结性的写上个大大的“不可”,给皇上扔了回去。那嘚瑟劲,过了一千多年,都让我觉得牛哄哄的。关键皇帝还不能怎么着他,这是人家给事中的权力,这就叫‘用制度约束权力,把权力关到制度的笼子里去’。 任何一个伟大的盛世,都需要有强有力的制度保证,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里程碑,是古代政治体制最伟大的发明,更是一段旷古烁今盛世王朝的开端! |
|
首页 上一页[17] 本页[18] 下一页[19]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历史 最新文章 |
大号挫宋,指的是哪个朝代? |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康熙撤藩是战略失误 |
现在有哪些城市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
正在看这书,开始怀疑nc怎么撑到1945 |
东北的生存条件在古代还不如草原吗? |
曾经的美国海军居然还不如北洋海军…… |
秦始皇不死,难道真的不? |
如何评价莫言被大量网友评为“罕见”? |
我发出来算侵权吗 |
如何评价这个人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