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历史 -> 一个工程师眼中的隋朝(连载中) -> 正文阅读

[历史]一个工程师眼中的隋朝(连载中)[第19页]

作者:salorking
首页 上一页[18] 本页[19] 下一页[20]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嗯~按道理说,皇帝下边是五个省头头他们一边大,然后尚书省有点炸窝,就没头头,左右仆射最大,然后是六部尚书,是这么个理吧?然后,我这儿老人说一府辖三州,一州辖三县,是咋回事?您给说说呗
 

 
在隋为官
  说了太多无聊的了,知道大家不愿意看,我也认真的反思过了,确实是没意思。但为了说明白分封的事,咱还得再唠唠隋朝的官职。(我算是跟这些东西干上了)
  隋朝,包括之后的唐朝,官位主要分四类:职事官、散官,勋官和爵位。
  职事官最好理解,就是实际职务,你是市长就是市长,管一个市的政务,实实在在的国家干部。
  散官就是虚职,看着是官,其实不是官,只是用来定品秩,啥事不管。魏以前叫一千石,两千石,魏以后称呼一品、二品、三品一直到九品,史学家行话叫“九品中正制”,现在叫国、部、厅、处、科。比如现在的主任科员,享受正科级待遇,照样得老老实实听副科长的话。
  那散官有什么用?
  当官用。
  不是我故意绕大家,散官就是这么用的。在门阀政治时代,散官随人走。先根据门第给品秩,再根据品秩派官职,这叫“据门荫而授阶、据阶而授官”。
  再说勋官。
  勋官其实也不是官。勋官是为了奖励打仗勇猛的将军和士兵,打了胜仗给的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有点类似现在部队的一等功、二等功。勋官通常按杀敌人数定‘转’,‘转’越多,级别越高,隋朝的勋官分为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开府仪同大将军,上仪同大将军,仪同大将军、大都督、帅都督、都督十一等。
  勋官不讲门第,只要你作战立功,就能按级别给勋官。
  勋官虽然不是官,但是有特权。高级勋官自然不必说,低级勋官也给实惠,可以为吏,还享受免徭役、抵罪、娶妾等一些普通百姓没有的特权。当然最实惠的还是给地,给的多少得看功劳多大。
  有人叫住我说:等等,娶妾也算特权?
  对,你没看错,我也没写错,勋官的特权之一就是娶妾。
  好吧,咱们顺便纠正一个影视作品的误导:古代普通老百姓(白丁)是不能娶妾的。只有到了一定岁数(一般是40岁,有的时期是50岁),还没孩子,经过申请,才能娶一房妾。不到条件,偷偷纳妾算犯罪,要法办的。那些羡慕古代三妻四妾,妄图穿越的男人们,我奉劝一句:真穿越回去也没用,你依然跟现在一样是个平常小老百姓,依然只准有一个老婆,而且很可能你的压力比现在更大,因为你老婆不上班......
  爵位就是熟悉的“公侯伯子男”,要说这四个官职里面,还是爵位最厉害。
  职事官只是你现在当的官,调任了、被撸了或者退休了,就没了。没了官就没了权力,没了权力就啥都没了,唐朝以前,中下级官员连个退休金都捞不着;散官是给你发工资的标准;勋官给你地,还可以抵罪,优惠条件都很有限。
  跟爵位比,这些都是毛毛雨。
  因为爵位更实在,搞好了可以整个‘世袭罔替’,是个长期饭票,像杨坚的随国公,就是继承他爸爸的。相比之下,这个爵位最好,不光自己脖子上挂了个大饼,子孙脖子上也挂个大饼,吃完还有人给换新的,你说开心不开心?
  跟爵位相比,荣誉称号,显得有点不实在,所以大家拼了命的都想要个爵位。
  杨坚时期,隋朝的爵位分为九等: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前面说过,汉朝以后不主动封异姓王,所以在隋朝,你要不姓杨,最高的爵位就是国公。
  为了便于理解,咱举个实际的例子:
  平陈战役之后,杨素的官职全称是荆州总管、上柱国、从一品、越国公、邑三千户,真食长寿县千户。
  ‘荆州总管’就是职事官,管着荆州附近一大片地方,正儿八经的封疆大吏;
  ‘上柱国’就是勋官;
  ‘从一品’是散官品阶;
  ‘越国公’是爵位;
  ‘邑三千户,真食长寿县千户’这个是爵位待遇。‘三千户’是虚封,用来说明你这个爵位的等级和荣耀程度。只有‘真食长寿县千户’,这个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意思就是:这个长寿县一千户人家以后税收啥的,全归你杨素了。
  说来说去,这个最实在。
 
分封功臣
  翻过无聊官僚体制,接下来就该分封了。
  这帮功臣把房子、车子、老婆、孩子全部身家都押上去,提着脑袋跟你打天下,不是为了好玩,就为奔个前程。这就像投资公司一样,公司上市了,就得按股份分红,这是理儿,说啥也没用。先搞了制度改革,大家就不说了,再不分封,真跟杨坚玩命。
  大隋朝的开国大典上,杨坚要分封的是三种人:
  第一类是帮杨坚打仗的。
  就是平三总管叛乱那些人,韦孝宽、李穆、王谊、梁睿、梁士彦、宇文忻xin、崔弘度、宇文述、杨素、李询等,这类人都是勋官;
  第二类是帮杨坚当上丞相的。
  就是搞政变,推杨坚上位那些人,像刘昉、郑译,卢贲这些人,这是杨坚走上皇位的基础,杨坚给这帮人的都是爵位;
  第三类是帮杨坚当上皇帝的。
  这类人是杨坚的心腹,高颎、李德林、杨雄、虞庆则等,这类人一水的职事官。
  先说第一类。
  韦孝宽、王谊、梁睿三个人是平叛元帅,李穆左右时局,这四个人功劳最大。
  鉴于平叛第一功臣韦孝宽已经去世,杨坚重赏了另外两个平叛司令:
  王谊晋封郢国公,杨坚还把女儿兰陵公主嫁给了王谊的儿子,跟王谊做起了儿女亲家;
  梁睿平了蜀地的王谦,杨坚就让他镇守四川,成为封疆大吏。梁睿情商极高,觉得‘高鸟尽、良弓藏’是历史发展规律,自己是北周旧臣,而且拥兵守重镇,皇帝容易睡不着觉。梁睿思来想去的,跟杨坚上了奏折,急流勇退了,回家安享晚年。后来王谊的事实证明,梁睿确实够聪明。
  开国大典上要说最拉风的,当属并州总管李穆了。
  李穆的宝算是押对了。杨坚也没让李穆失望,第一功臣的位子给了李穆,把能给、不能给的荣耀全给了李穆。
  先升官是肯定的,杨坚直接拜李穆为太师。(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师,古代三师、三公都只是一种荣誉虚衔,大部分时候用来追封死人。)李穆这次位列‘三师’,正儿八经活着的正一品,此外杨坚还允许李穆‘赞拜不名’,上朝跟皇帝说话,赞礼官要尊重李穆,不准直呼其名,这通常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才能享受的特权。
  不光给李穆升官,李穆家里的人全部封官。这可不是夸张,杨坚给李穆家人封官是按人头算的,有一个算一个,全部封官给爵。别说未成年的,就算是刚出生的孩子也一律给仪同三司。
  有人问,这样算下来,李穆家当官的得有十几个吧?
  十几个?
  一百起,还只算省厅级以上的高官!
  这还没完,杨坚把硬菜放在了最后,给了李穆一个史无前例的荣耀。
  前面说过,李穆年轻时,曾经救过西魏扛把子宇文泰的命,宇文泰给了李穆一个铁券,俗称免死金牌。免死金牌这玩意儿一直是古往今来文臣武将的终极理想,在免死金牌面前,一切勋官、爵位都是浮云。但是免死金牌也不完美,一般限次使用,每个朝代都不一样,李穆这个含金量极高:可以免十次死罪。
  杨坚觉得李穆功劳这么大,十次哪够?
  杨坚专门给了李穆一道圣旨:“法备小人,不防君子。太师申公,自今虽有罪,但非谋逆,纵有百死,终不推问。”这个‘纵有百死,终不推问’,也可以叫‘非反不罪’,意思是:你李穆只要不谋反,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杀人我都不管。
  李穆这待遇比免死金牌、金书铁劵强多了,成为历史上待遇最拉风的开国元勋。不知道当年想支持尉迟迥的李崇,此时是不是会由衷的感叹:姜还是老的辣啊。
  杨坚不像刘邦、朱元璋,拿了免死金牌,就跟拿了死亡通知单一样。杨坚这点上很实在,李穆一直活到七十七岁,寿终正寝。
  下面说行军总管级别的。
  这类人一般是郡公、国公爵位,像杨素封上柱国、清河郡公、食邑二千户;李询封上柱国,陇西郡公,赐帛千匹;宇文述封上柱国,进爵褒国公。
  平尉迟迥叛乱打的最猛,功劳最大的应该是那三个被李询打小报告的梁士彦、宇文忻和崔弘度。梁士彦、宇文忻打的最勇猛,冲的最靠前,屡破尉迟迥大军,崔弘度杀了尉迟迥。按理说这三个人得的封赏肯定不能比宇文述少,至少也得封个国公级别的爵位。
  可是,事实情况却可怜的很。
  梁士彦最惨,平叛以前已经是亳州总管了,一方大员了。平叛后,却成了闲职,回家待业,这也埋下了隐患;
  崔弘度,理应首功,本该封国公爵位,可是没及时杀尉迟迥,导致尉迟迥死前大骂杨坚,影响不好,降爵一等,封武乡郡公,也回家待业;
  三人里面宇文忻挺不错的,封英国公,右领大将军。
  为什么独独宇文忻没事?
  悄悄告诉你,这里面有道道。
  因为宇文忻跟杨坚是老交情了。在杨坚啥也不是的时候,宇文忻跟杨坚就是铁磁儿,关系相当好。宇文忻能力又确实出众,深得杨坚信任。李询的小报告,杨坚信了梁士彦、崔弘度可能会反,很了解宇文忻,所以没当回事,开国后依然待他如故。
  一般故事到这儿就该结束了,可是故事不是历史,宇文忻最终跟杨坚还是闹翻了。
  因为一个人。
  这三个人里,最后结局最好的,竟然是嫌疑最大的崔弘度。
 
分封功臣(二)
  分封这事,形式像股东分红,却又比股东分红难的多。股东都有股票数、百分比,帐算清楚,分钱就是了。开国分封没法量化,想让大家都满意是不可能的,尤其是有对比的时候。
  就像年底公司发奖金。
  要是你发了1万块钱,别人都只发了五千,你肯定得带着全家老小一起下馆子,好好搓一顿;要是你发了1万,别人也发了1万,你会买点好吃的,在家做着吃;要是别人都发了2万,只有你发了1万,你心里肯定膈应。老婆问你的时候,你肯定要发火:吃什么吃?就知道吃!
  自始至终,你对公司的贡献没变,1万块钱也没变,变来变去的只是心态。
  第二类政变功臣就是攥着1万,看别人都拿了2万的心态。
  要我说,其实没必要跟人比,自己能拿多少,取决于自己会多少,跟别人完全没关系。
  杨坚觉得刘昉、郑译、卢贲这些幕后推手,没什么大能耐,本来就是政治投机,趁乱捞点好处,图个荣华富贵。杨坚也不吝啬,满足他们的愿望,给了他们好处。杨坚给了郑译上柱国、国公这样的异姓最高爵位,郑译的儿子也跟着封了爵;给刘昉了个柱国,也封了个舒国公的爵位;卢贲出力最少,只是帮着杨坚吓唬了一次不听话的大臣,最后只闹了个散骑常侍,这个散骑常侍类似于中央办公厅顾问。你要不知道顾问是个什么职位,有个谜语描绘的很形象:顾问顾问,顾而不问----吴用(无用)。
  这帮人都没有实际职务,因为在杨坚心里,这些人都是小人,不能用,回家享享福就行了。公道来讲,杨坚给的还算可以,杨坚的意思很明显:你们啥也不用干,都回家享清福去吧。
  杨坚分封完,这帮人就不干了,尤其刘昉、郑译。
  刘昉他们对分封结果极为不满,矫诏是一切的基础,他们觉得自己的拥戴之功绝对是首功,再怎么着也得当个宰相级别的官。让刘昉心里最不平衡的,不是杨坚给他的少,而是给别人的多。李穆那么拉风,自己才落了个闲职,这待遇还不如之前在北周。
  刘昉攥着手里的1万块钱,看着别人手里的2万甚至5万,恨的把钱都快抠碎了。
  第三类功臣都是杨坚的心腹,前两类以厚禄为主,这一类以高官为主,隋朝的高官基本都在这里面。
  杨坚登上皇位之前,这些心腹里面,最全面的帮手是高颎,最好的谋士是李德林,最信任的宗室是杨雄,跟自己最对脾气的是虞庆则。这些人才是杨坚真正想要的人,要真正实现宏图大志就得靠他们。
  对这些人,杨坚更是大方。
  高颎出任隋朝尚书省左仆射兼门下省纳言,进封渤海郡公,三省的头儿高颎当了俩。
  李德林文采天下第一,又有奇谋,毫无疑问内史省一把手,内史令;
  杨雄进封观德王、左卫大将军,统领御林军,负责皇城安全;
  虞庆则也是一人身兼三要职:内史监、吏部尚书、京兆尹,进封彭城郡公。
  我认为,不论得到的满不满意,都应该感谢杨坚,因为杨坚是实打实的给,没打算再收回去。历史上功臣并不见得一定好,封赏后面往往跟着黑白无常,有命拿,没命花的居多。通常说封赏完,就该得说诛杀功臣了,刘邦、朱元璋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开国皇帝对功臣最好的,要算是东汉的刘秀和北宋的赵匡胤。
  相比之下,杨坚基本干的还是挺仁义的。
 
@歪歪斜斜qsl:
隋初州县各分为九等,如州有上上州、下下州等。后改为州、县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地方官如州之刺史、县之县令一般计户给禄,如
上上州 州刺史 禄620石 郡太守 340石 县令 140石
上中州 州刺史 580石 郡太守 310石 县令 130石
上下州 州刺史 540石 郡太守 280石 县令 120石
中上州 州刺史 500石 郡太守 250石 县令 110石
中中州 州刺史 460石 郡太守 220石 县令 100石
中下州 州刺史 420石 郡太守 190石 县令 90石
下上州 州刺史 380石 郡太守 160石 县令 80石
下中州 州刺史 340石 郡太守 130石 县令 70石
下下州 州刺史 300石 郡太守 100石 县令 60石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郡,改为州县两级,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州为郡,所以变为郡县两级。
每个郡等级不一管辖也不一,最重要的京兆郡(京师所在地) 统县二十二 如大兴、长安等,户三十万八千四百九十九;
河南郡 统县十八,户二十万二千二百三十。
巴东郡 统县十四,户二万一千三百七十。
交趾郡 统县九,户三万五十六。
武威郡 统县四,户一万一千七百五。
遂宁郡 统县三,户一万二千六百二十二。
涪陵郡 统县三,户九千九百二十一。
盐川郡 只管一个 五原县,户三千七百六十三。
 
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实际反应的是皇权与官僚集团之间的博弈。基于皇权而言,自然是想把自身的权力,影响扩展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基于别的利益阶层,或许并不这样认为。因为同样都是人,凭什么你坐在上面?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权体制,他估计觉得建立一套内廷,朝臣相互制约的官僚体系,就足够保证帝国的稳定。但是后面的事实证明,他的想法或许有些超前(实际上,官僚体系真正完善,那是宋代之后的事情)。而且以当时的生产力,交通水平。它的确可以支撑起一个帝国的建立。但是在不实行分封制的条件下,中央政府想有效掌控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帝国,它就是很困难。
 
到了汉代,刘邦吸取了秦帝国灭亡的教训,建立起一套朝臣,诸王,外戚相互制约的格局。但是在诸王势力瓦解之后,这样的平衡逐渐被打破了。于是西汉帝国被外戚势力和平演变了。在西汉时期,因为交通,媒介的发展。皇权可以对社会进行进一步的渗透,而门阀,贵族还处于萌芽时期。于是皇权可以借酷吏,刺史对地方豪强进行强有力的打击和压制。
到了东汉时代,社会的交通、媒介,发展到了一个不上不下的阶段,所以管员们可以利用发达的交通、媒介,通过各种串联的方式,让自己拥有更多与皇权分庭抗礼的机会;而皇帝却无法利用这种交通、媒介的便利,建立起一套有效制约管员们进行各种串联的制度。在这种背景下,帝国的人事权力,渐渐开始越来越多的流出了皇权的控制范围。于是豪门贵族,也逐渐的发展成型。贵族、士族、豪强,实际上就是一种变形的奴隶主。他们虽然不是通常所说的奴隶主,但是他们都拥有大量依附关系的人口。在豪门贵族刚刚崛起的时候,皇权还能够借着宦官政治这种邪招来压制豪门贵族(当时的称呼叫士大夫集团)。于是豪门(士大夫),外戚,宦官的政治格局构建了起来。东汉末期,随着宦官,外戚势力的瓦解。皇权开始进入了极不稳定的时期。到了魏晋南北朝,中央政府权威衰弱,社会的各种行政司法权力,被一些豪门大族把持着。在这种背景下,大小贵族击杀一个奴仆,那就跟人无缘无故击杀一头牛马一样,人们只能感觉他残忍,却不能说他有罪。所以富豪斗富时,美女不能让客人把酒喝下,都会被主人杀掉。而大多的皇帝,只能开始饮鸩止渴的扩大皇权了,于是皇族,诸王势力高涨,外戚势力得到加强。但是这种格局,绝不是皇权希望出现的,而是以当时的生产力,交通条件下,皇权对豪门贵族无奈的妥协罢了。到了隋唐时代,是豪门贵族逐渐衰落,退出历史舞台的时代。
 
这一切并不是隋文帝如何的神功无敌,创造性的开创了科举制,而是豪门贵族,在南北朝的末期,经过强势皇帝一轮又一轮的打压,逐渐衰落了。而且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中央政府终于能够把自身的权力,逐渐的向帝国的各个地方渗透。否则杨坚敢胡折腾,那就是标准作死的节奏。
于是到了唐玄宗时代,外戚,诸王势力,也渐渐衰落。因为随着豪门贵族的衰落,皇帝已经不用利用外戚和诸王,来维持这种危险的平衡了。但是皇权对地方的掌控,仍然是处于一个比较有限的时期。而且随着豪门贵族衰落,地方的军政大权还没有被分割,细化。于是地方的军政大权,逐渐落入了军人势力的掌控。于是百年的藩镇割据,军阀混战拉开了序幕(而这一切,严格来说和唐玄宗的脑子是不是让驴踢过,关系并不是多大),多说一点的就是,晚清到民国时期北洋军阀的崛起,与之类似。
 
随着五代强势皇帝不断的打压,分割军人势力,代表地主阶层,士绅集团的文管势力开始崛起。随着这种进程的发展,军人集团终于再也无法兴风作浪了,在这种背景下,皇权终于算是加强了。
实际上,到了宋代,比较成熟的官僚体系才算是建立了起来。因为整个宋朝就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暴君,甚至连极为强势的皇帝好像都没有。这是因为维持帝国权力运转的力量,主要是文职系统。文职系统并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威胁皇帝;而军人势力被文职统层层叠叠的包围着,也丧失了威胁皇帝的权力。从某种意义上,宋代的皇权最为稳定。
在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安史之乱前)时代,诸王、外戚、豪门交替威胁皇权;在晚唐五代军方大佬不断威胁皇权;而宋代这一切威胁都消失了。在东汉、晚唐有太监专权,而在宋代连这也没有。因为文职系统、军人势力相互制约的格局,就足以保证皇权高高在上。在这种背景下,历史所有值得非议的王朝弊端,宋代好像都没有了。诸王之乱、外戚之乱、豪门贵族之乱、太监之乱、军人之乱,这些让人说起来一直诟病不已的事,宋代都消失了。但是,宋代一直没有傲视天下,相反,整天让辽国,金国收拾的,年年给人家交保护费。所以人们只能说,宋代没有诸王之乱,没有外戚之祸,没有军人之乱、没有宦官之祸。问题是,文官系统制约军人系统的玩法,也实在太**了。其实呢,这也就是扯淡罢了,因为上层建筑本身是经济基础的产物,当我们认为宋的上层建筑影响历史时,不妨想一想宋代的上层建筑它是怎样产生的?
反观我超历史,皇权最稳定的时期,就是宋,明,清时代(元帝国自始至终都没有脱离贵族政治的影子,所以还是类似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然元朝它就是个比较短命的王朝)。而宋、明、清几百年时间里,围绕皇权,虽然也会发生一些问题,但是总体来说,傀儡皇帝、死于非命的皇帝非常少见,控制皇帝的太后、权臣也非常少见;武力篡权上位的皇帝,也非常少见;至于地方大佬与中央政府的事情,也是非常罕见。交通媒介发展,是皇权强大的重要条件,但是并非只要具备这件条件,皇权就可以强大。事实上,随着交通媒介的进一步发展,皇权还会由此瓦解。因为交通媒介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皇权分割威胁自己的各种力量;但是交通媒介发展,也有利于各种利益群体实现联合协作(比如到了清末,随着交通,生产力的发展,皇权不要说维持了,就连其存在的合理性,都受到了严重挑战)。所以说在什么情形下,有利于皇权发展;在什么情形下,利于制约皇权,这个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交通媒介的强弱不同,是影响皇权强弱的一个重要因素。
 
前面扯的这些,实际上只是为了说明。任何的制度,绝不是某个大哥英明神武的奇思妙想,也不是某个大哥**变态的产物。而是根植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上的。我超官僚政治的顶峰,大约实在五六十年代。判断官僚政治的成熟,并不是看是处于皇权还是民权时代。而是看看管员的权力有多大,而管员的权力有多大,主要是看中央政府委任状的含金量。在秦汉时期,如果一个管员,拿着中央政府的委任状,想控制一个县,那可不是多么简单事情。因为地方的豪强,贵族如果不配合你,你县官的位置,还未必能坐得稳。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更是如此了。换句话说,你要是没有半点豪门背景,中央政府的委任状,还真是狗屁不是的。到了五代时期,你拿着中央政府的委任状,到一个县,一个村,你估计还得看着当地的军方大佬的脸色过日子,因为你一个不小心,搞不好就被大哥军法从事了。到了宋明清时期,帝国基层主宰,就是盘踞在帝国的地主阶层,士绅集团。你如果无法取得这些人的合作,想要控制一个县,一个村,估计也是难以想象的。但是到了我超五六十年代的时期。一个管员拿着中央的委任状,就是可以在一个县,一个村一嗓子喊到底。谁敢不服,就可以代表政府代表人民枪毙了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曾经盘踞在乡村的地主,士绅阶层,在我超成立之初,已经让我超连根拔起了。于是整个社会,都处于了一片孤立和分散的状态。而当时的交通,生产力条件。也到了一个比较尴尬的状态,就是中央政府可以利用当时的交通媒介,信息条件,把自身的意志,强有力的贯彻于整个社会。而底层的民众,却很难利用这样的条件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也只有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才会出现亩产万斤的事情。如果放到后面信息交通比较发达的时代,底层民众的呼声,相对更容易反馈到政府。如果放到古代,地主乡绅的抵制,这样的呼声,估计也无法成为时代的主流。
 
楼主吧主没给你加精吗?
 
 隋初四贵
  隋朝初年,当时的官场有个‘四贵’的叫法,就是说有四个人在隋初政坛最受信任、权力最大,也最出风头,史学界称之为‘隋初四贵’,这四个人分别是高颎,杨雄、虞庆则和苏威。
  隋初四贵’里,高颎是熟脸,杨雄、虞庆则、苏威都没出过场,咱们一个一个说。
  我这儿有一份杨雄的简历,给大家看看。
  姓名 杨雄, 曾用名 杨惠, 性别 男, 年龄41岁,二寸照片(没贴)。
  民族:汉族 籍贯:陕西华阴(自称弘农杨氏) 政治面貌:大隋党员。
  职务:观德王 现居地:长安皇城
  个人主要经历:
  杨雄是杨坚的侄子。说是侄子,但不是亲侄子,而且杨雄比杨坚还大一岁,史书上叫族子,就是本家的侄子。这个杨雄高颜值、有才、又有个好爹,标准的高富帅,宇文赟时代就受封邗国公,食邑五千户,一等公爵。
  因为是自家人,杨雄是这帮心腹里最早跟上杨坚的,杨坚团队的元老级人物。团队骨干成员李德林、高颎都是杨雄出面游说,挖北周的墙脚,挖到杨坚团队的。杨雄也深的杨坚信任,矫诏成功之后,杨雄替杨坚管着全京城的禁卫军,对一切反抗势力进行监管和清除,替杨坚把多次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毕王宇文贤跟五王阴谋搞掉杨坚,就是杨雄发现的,处理了宇文贤。
  可以这么说,这次政变,杨坚所有的事情,杨雄都参与了,功不可没。大隋开国之后,杨雄进封观德王,统领皇宫禁卫军还兼着宗正卿,管着皇族事务。鉴于杨雄观德王这样的显赫身份,杨雄的儿子、女儿们也都跟着沾光,靠拼爹一直活跃在隋朝、甚至包括唐朝的政治舞台上。
  我解释一下,这份简历没贴照片,不是态度不端正,是因为实在搞不到。为了让大家印象更深刻一些,我再补充一条亲属关系:杨雄有个弟弟叫杨达。这个杨达呢,有个女儿杨氏嫁给了武士彟yue,生了三个闺女。大女儿是唐朝的韩国夫人,贺兰敏之的亲妈;二女儿更牛,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唐朝的则天大圣皇帝武瞾zhao。
  简单来说呢,杨雄就是武则天的大姥爷,都是实在亲戚,不知道这个能不能加印象分。
  高颎是杨雄挖来的,虞庆则是高颎推荐的。
  虞庆则本姓鱼,跟杨坚一样祖上是汉人,移居鲜卑的。小伙时,威武挺拔,一身好功夫,还掌握了一门外语--突厥语。最初是个猎户,后来不知让什么事给打击了,弃武从文,从‘大侠会武功’变成了‘大侠会读书’。据我个人总结,凡历史上能中途改志的,先习武再读书的,都属于有很强的自我进化能力的,这种人一般都比较强。
  虞庆则是高熲推荐的,高熲在北周官做的都不大,虞庆则也大不了,一直在地方基层混,到宇文赟时期,才当了个边境小州的市级干部。接下来的三总管叛乱,虞庆则也没有立下什么不世之功,突然就火箭般蹿红,从中层干部直接进了中央核心决策层。按理说,‘高颎推荐必属精品’,慢慢大家就会发现,高颎眼光无可挑剔,看人极准。可我翻遍史书,也没找到虞庆则有什么特别厉害的地方。
  虞庆则这个人会打仗,但不算特别能打;
  懂政事,但也说不上井井有条;
  会出谋划策,但感觉跟高级智囊也不太沾边。
  我个人觉得,单凭史书记载,虞庆则确实是文武双全,是个能力出众的人才,干个省部级绰绰有余,但要说虞庆则能跟高颎、杨雄平起平坐,位列朝班前列,甚至高出李德林一头,实在有待商榷。
  纸面上看虞庆则的‘四贵之一’,有那么一丁点名不副实。
 
一升一降
  下面解释一下大家心里的疑惑。
  我知道,一公布四贵名单,就肯定会有人替李德林鸣不平,毕竟出了那么大力,四贵却没有李德林,太不公平。再说了,虞庆则、苏威都是谁啊,都不出名,压根不认识。尤其虞庆则又感觉没有实在本事,他凭什么能进四贵?
  其实,虞庆则能排进‘四贵’和李德林排不进‘四贵’,是因为同一件事。
  时间倒回杨坚即位前的准备阶段。
  禅让大典的黄道吉日都选好了,本该兴高采烈的日子,杨坚却总是闷闷不乐。杨坚不高兴不是跟老婆吵架了,老婆要跟他闹离婚,而是实实在在有一块心病--北周宗室。
  对于杨坚来说,北周宇文氏这帮人实在是烫手的山芋,既不能留,又不能杀,真让人心烦。
  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杨坚:不斩草除根,往往遗患无穷。
  杨坚知道只要宇文家还有能喘气的,就会留给那些不安好心的人无限幻想。小窦姑娘一个宇文家的亲戚,都恨杨坚恨的不行,指望北周的宇文皇族们老老实实当大隋百姓,还不如早点洗洗睡。退一步来说,就算宇文氏不反,也照样有像尉迟迥那样,打着宗室的旗号再起来造反的。想想之前那些焦头烂额,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日子,杨坚不由地哆嗦了一下,他可不想再来一遍。
  其实杨坚也不是瞎担心,远的不说,就说北齐余孽。
  北齐都灭亡好几年了,北齐流亡政府首脑、原北齐范阳王高绍义也借着和亲的妙招处理掉了,谁知道又冒出个高宝宁,一个跟北齐高家八竿子都打不着的远亲,也号称北齐正统,在突厥、高句丽、契丹、隋朝四国的边境地区,继续带着北齐流亡政府跟隋朝对着干,成了隋朝很头疼的东北边患。
  历史上,斩草除根的事,干过的人多了,名君宇文邕也干过,而且干过两次,一次对宇文护,一次对北齐,这是政治需要,听起来残忍,却无可奈何。在杨坚眼里,北周皇族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放在身边,说不上哪天就炸了,还是早点引爆的好,比较安全。
  可这话又得往回说。
  宇文宗室里最后有点能耐的五王和毕王宇文贤,全部处理了,其他宇文宗室像宇文赞那样的花花公子居多,根本对杨坚构不成任何威胁。连这样的人,都要杀,显得杨坚很不自信,也很没气度。人家把皇位都禅让给你了,你一回手,把人家杀了个精光,显得太****了,毕竟‘赶尽杀绝’这个词怎么听都不是个好词。说心里话,杨坚是想杀,却又不愿背这个骂名,不能主动杀,想想也真是挺麻烦的,杨坚总因为这件事失眠。
  杨坚翻来覆去睡不着时,虞庆则端杯水,拿着安眠药过来了。
  虞庆则是半路读书,说到底还是武将出身,骨子里透着刚猛,处事果断,讲究‘绝不给敌人留下任何机会’,永绝后患。虞庆则跟杨坚性格有点像,看问题观点常常保持一致,俩人老有点一见如故的感觉,没事就爱凑一起聊聊带兵打仗的趣事。现在杨坚遇到了麻烦,虞庆则认为他有必要挺身而出,像李德林一样,给杨坚出个好主意,替杨坚解决这个大麻烦。
  在谈论禅让大典安全事宜的会议上,虞庆则把自己琢磨了一个月,想出来的好点子告诉了杨坚:“尽灭宇文氏”。
  虞庆则说这话的时候,杨坚四大心腹都在。马上要当皇帝了,杨坚必须显得有点城府才行。虽然杨坚听到这话时心花怒放,但表面上什么也没说,也不表态,转而让四大心腹先发表一下意见,让大家不要有顾虑,畅所欲言。
  高颎、杨雄心里都清楚,政治上的怜悯会被认为是“妇人之仁”,族灭宇文氏,虽然不好听,但这是政治需要,也是杨坚最想要的,虞庆则只是说了杨坚不好意思说出口的心里话。所以他俩虽然不太赞成虞庆则,但也没有强烈反对,算是顺水推舟吧。
  高颎、杨雄不反对,有人强烈反对!
  李德林。
首页 上一页[18] 本页[19] 下一页[20]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历史 最新文章
大号挫宋,指的是哪个朝代?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康熙撤藩是战略失误
现在有哪些城市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正在看这书,开始怀疑nc怎么撑到1945
东北的生存条件在古代还不如草原吗?
曾经的美国海军居然还不如北洋海军……
秦始皇不死,难道真的不?
如何评价莫言被大量网友评为“罕见”?
我发出来算侵权吗
如何评价这个人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07 13:47:33  更:2021-09-01 19:59:26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