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历史 -> 一个工程师眼中的隋朝(连载中) -> 正文阅读

[历史]一个工程师眼中的隋朝(连载中)[第4页]

作者:salorking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好像字数稍微多点,就要等待审核。
 
写的这么好,态度又严谨,这贴我会一直跟下去的!
 
支持楼主,养肥了看
 
隋文帝是秦始皇第二
 
谁是第一名将?
韦孝宽是北周第一名将,比韦孝宽牛的斛律光也只能称呼北齐第一名将,这么牛为什么不叫南北朝第一名将?
因为南北朝时期跨度太大,又逢乱世,名将辈出。
韦孝宽这么牛排不上第一是因为有百战百胜的斛律光,斛律光排不上南北朝第一是因为有毛主席都拍案称奇,“为之神往”的战神陈庆之。虽然这本书的跨度涉及不到陈庆之,但是说南北朝,不提一提陈庆之,总觉得对不起人。下面写段题外话。
陈庆之,字子云,自小跟着南朝梁武帝萧衍,因为整天陪着有棋瘾的萧衍下棋,很讨梁武帝的欢心。史书记载陈庆之身体文弱,骑马和射箭都不行,连普通弓都拉不开。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庆之开始了带兵的生涯,自此开始了一发不可收拾的绚丽神话。
公元528年,陈庆之带着他的7000骑兵护送元颢北上称帝,因为士兵都穿白袍,所以人称白袍军。这是神话一般的北伐之旅,陈庆之以7000劣势兵力,从商丘到洛阳开始,一路上47仗打得敌军鬼哭狼嚎,攻城拔地所向无敌,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打到最后,敌军听到陈庆之的名字就跑。
其中,在荥阳,刚刚拿下荥阳的陈庆之听说北魏二十万人马,浩浩荡荡驰援荥阳。陈庆之竟然不逃,也不守,带了3000白袍军背城迎战。面对数十倍于自己的敌人,竟然还敢出城迎战,这是主将何等的气魄跟自信。结果是,白袍军置之死地而后生,史书记载:大破之。陈庆之三千人马击溃北魏二十万援军。
陈庆之大概还觉得不过瘾,带着这三千人乘胜进攻虎牢关,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虎牢关里有一万精锐,而且是防守方,守将尔朱世隆竟然望风而逃。
此时,陈庆之距离洛阳只有一步,但他没打成洛阳攻坚战,因为洛阳守将听说陈庆之来了,直接投降了。
当时洛阳城有首童谣很形象的描绘了当时情形:“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这些事要不是真实记载在史书里,我实在不敢相信是真的。
陈庆之,南北朝第一名将当之无愧,整个历史名将排名也能排进前十。晕,话题又扯远了,我这个人总爱跑题,大家见谅。
好吧,咱们言归正传,继续说斛律光。
 
一个复杂的人
只有很用心的努力过了,才知道天赋的重要。
战场上实在打不过斛律光的勋州刺史韦孝宽,在无数个日思夜想后,依然没能找到战场上打败斛律光的办法。
无奈之下韦孝宽决定,玩一把阴的......
韦孝宽一生光明磊落,而且足智多谋,跟斛律光玩阴的也实属无奈之举。
韦孝宽的招数需要一个人的帮助,一个受高纬宠信大臣的帮助,这个人韦孝宽也选好了--北齐宰相祖珽。虽然是敌对阵营,韦孝宽料定祖珽必然会帮他,因为帮韦孝宽其实就是帮他自己。
祖珽是个极其复杂的人,复杂到不得不多写他几句。
祖珽自身条件挺不错,出身将门之后,写的一手好文章,能文能武,为人也极其聪明。这还不算完,祖珽还是个博学多才的人,懂音乐、懂外语,还会看天象,看风水,医术也很精湛。这条件,按说绝对是个国家栋梁,朝廷的股肱之臣啊。
这里是个转折,再往下写,就是三个字:可惜了。
只可惜,祖珽是个双面人。
祖珽是个典型的双重性格人。一方面他是个才华横溢的文人,一方面他又是个道德败环的斯文败类。如果说才华有多高,道德就有多败坏。那祖珽算是才华无双,盗窃、偷情、yin 乱、tan 污,陷害忠良,祖珽也是一样不落。
其实双重性格并不都是精神病,双重性格想变成精神病,还得有强烈的刺激因素,大部分的双重性格一生都碰不到这个刺激因素,祖珽碰到了。
一次,祖珽为了升官,找人诬告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和士开。和士开是皇帝高湛的男宠,高湛质问祖珽时,祖珽顶撞了皇帝高湛,而且丝毫不让,把高湛气的不行,不光被高湛毒打了一顿,还判了刑。在服刑期间,祖珽被熏瞎了眼睛。
从烟熏下的那刻起,祖珽心理就彻底扭曲,开始有点变态,双重性格变成了神经病。
 
结怨
祖珽病情的首先表现是:对权力的癫狂。
祖珽是个瞎子,身体上的残疾,造成他心里上多少有点自卑,自卑的人往往有很强的自尊心,渴望别人的认可甚至仰视,所以,祖珽做梦都想位极人臣。
本来祖珽人就聪明,很会来事,情商极高,瞎了之后,祖珽更爱钻营权术,人滑的跟条泥鳅。和士开当政,祖珽就极力巴结和士开;陆令萱得势,祖珽就使劲逢迎陆令萱。祖珽支持陆令萱篡太后位,鞍前马后的,还拍马屁说陆令萱是女中豪杰,女蜗补天以来,都没人赶得上。陆令萱投桃报李,把祖珽称为国师。祖珽多重手段终于打动了女宰相陆令萱,在陆令萱的帮助下,祖珽进入北齐权力中枢。
非常有才的人往往都看不上善于投机取巧的人,就像斛律光看祖珽这样的小人。
斛律光很不喜欢祖珽,对于祖珽把持朝政的评价是:“目人用权,国必破矣。在斛律光眼里,祖珽一个瞎子,啥也不会,还专揽朝政,实在是误国误民!
斛律光不喜欢,但是皇帝喜欢,所以斛律光也只能不喜欢着。这并不妨碍,斛律光看着祖珽都觉得有点恶心,提到祖珽都不愿说祖珽的名字,都以瞎子称呼。这类人,斛律光完全不会隐藏自己厌恶的情绪。祖珽在斛律光的朝堂门口骑马,斛律光完全不给面子的一顿臭骂,把祖珽吓得不轻。祖珽挺怕斛律光,惹不起,就不惹,祖珽就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耀武扬威,恰巧又让路过的斛律光听见了,又被骂。
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斛律光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这个瞎子算是个什么东西!
自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极强的的自尊心。
让斛律光这么看不起,正好戳到了祖珽的痛楚,恨斛律光恨的牙根痒痒,发誓要把斛律光踩在脚下。
其实斛律光并不是针对祖珽,斛律光反感所有误国误民的人。
女宰相陆令萱一党把持朝政,陆令萱的儿子穆提婆想娶斛律光庶出的女儿。在陆令萱母子看来给了天大的面子了:整个北齐我们说了算,你斛律光虽然地位也高吧,我儿子低姿态的娶你庶出的女儿,够给面子了吧。
没想到斛律光竟然拒绝了,陆令萱母子颜面扫地。后来,高纬想封块地给穆提婆,斛律光的坚决反对,到手的鸭子飞了,气的穆提婆想咬斛律光。
至此,斛律光为国为民,彻底跟这帮小人结下了梁子。
君子一旦跟小人结仇,往往君子斗不过小人。
因为小人没底线。
 
会杀人的歌谣
韦孝宽的阴招其实就是一首歌。
一首儿歌。
韦孝宽创作了一首儿歌,而且让人教会北齐国都邺城的小孩。朗朗上口的旋律让这首儿歌传唱速度很快,没几天,邺城四处飘荡着这首儿歌:
“百升飞上长天,
明月照临长安,
高山不推自崩,
槲木不推自举。”
旋律怎么样,我不知道,没有曲子,但是单从歌词上看,我就知道韦孝宽是真阴。
解释一下这首儿歌:
“百升飞上长天”百升就是一斛,暗指姓斛的要上天;
“明月照临长安”,如果你细心的话,上面介绍斛律光的时候说:斛律光,字明月。很明显,明月就是指斛律光。
“高山不推自崩,槲木不推自举。”这句比较好理解,高山说的是北齐高氏,槲木指斛律光。
这样一来意思很简单:斛律光要谋朝篡位,高氏要完蛋了。
跟韦孝宽预料的一样,歌谣在邺城大街小巷传唱时,祖珽意识到----机会来了。
祖珽不在乎韦孝宽是谁,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是祖珽的信条。祖珽确实帮了韦孝宽,而且帮的比较给力。祖珽唯恐斛律光不死,又乘机加了两句上报:“盲眼老公背上下大斧,饶舌老母不得语。”祖珽是盲眼老公,陆令萱是饶舌老母。祖珽加这么两句,祖珽是上了双保险,免得自己一个人说不动皇帝杀斛律光,拉陆令萱下水,务求一击必杀!
就这样,在祖珽一伙不断游说,终于忽悠的高纬彻底相信斛律光在阴谋造反,诱杀了斛律光,斛律光家满门抄斩......
北齐第一名将就这么挂了,我相信他死时一定是睁着眼睛的,因为死不瞑目。恨就恨自己生在这么个朝代,遇到这么个皇帝吧。高纬搞了一件亲者痛仇者快的大事。一直觊觎北齐的周武帝宇文邕,听到斛律光被杀的消息时,立马下令全国大赦,搞了个普天同庆。
最让我郁闷的是,奸臣祖珽最后死在了工作岗位上得了个善终。历史有时候真的让人觉得很无奈。好人枉死,坏人却得善终。
也许还是那句话说了千百遍的话:历史太过残酷。
 
最后的名将
斛律光的死标志着北齐对于北周军事优势的彻底消亡,北齐进入防守阶段。之所以北齐还能进行防守,而没有立刻崩盘,是因为北齐最后的名将---高长恭。
提到高长恭,大家可能都不知道,但是提到他的另一个称呼可能就如雷贯耳了。
兰陵王。
564年,洛阳被围,危在旦夕。高湛派出了北齐三杰的豪华救援团,其中年少勇猛的高长恭500骑兵冲入北周重围,跟洛阳守军会合后,大败数万周军于邙山。
邙山大捷,兰陵王居功至伟,一战成名,高长恭于万军从中取敌将首级如探囊取物。
邙山之战的兰陵王是整个周、齐时代最耀眼的个人表现!
人都有英雄情结,现代影视作品,最多的就是英雄,各式各样的英雄主义,赢了是豪情万丈,输了也是沉雄悲壮。兰陵王就是北齐的英雄,军队里人人崇拜的英雄。英雄式的人物,从来不缺乏粉丝。为了这么个牛的人物,这么牛的事件,有人谱了《兰陵王入阵曲》四处传唱,听说还传到了日本。
这一年,兰陵王23岁。
高长恭是高澄之子,跟高纬同辈,也是高欢的孙子。(孙子跟孙子怎么差距这么大呢?)高长恭这么能打仗,大家可能会脑补高长恭是关羽一样的人物。对了一半,实力上,确实像武圣关羽,长相不像。高长恭长得帅,颜值高到没朋友,比独孤信还牛:中国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
这还不算完,高长恭声音也好听,唱歌也是天王级的,你说气人不气人吧。
帅要是一种罪,高长恭真是罄竹难书。
不过帅也有帅的烦恼,高长恭长得实在太漂亮,花一样的男子,感觉上缺了点男人的阳刚之气,不够man,上战场老让人误认为娘娘腔,他又不能碰见个敌人先解释两句:我不是娘娘腔,我很男人。解释完了,还得把人家干掉,毫无意义,瞎耽误工夫。
再碰上些重口味或者故意认错的浓眉大汉,喊几句‘我爱你’,想想都鸡皮疙瘩掉满地。所以高长恭无奈之下每次打仗都得带着凶神恶煞的面具,麻烦的很。
这种烦恼,我也想来点.......
高长恭成名于邙山之战,可是成也邙山,败也邙山。
邙山之战后,高纬一次问高长恭:你这样冲入敌阵,出了意外可怎么办?(“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没想到,皇帝堂弟如此体贴自己、替自己担心,心头一暖,不假思索的就说:国事就是家事,为自己家的事,当时就没考虑那么多。
高长恭的话没问题,也就是高兴地,说了句表忠心的话,况且这话也没错。
北周自宇文泰死后,宇文护把持朝政,北周皇帝兄终弟及,轮着宇文泰的儿子当,与此同时的北齐倒是没有权臣,但是自己亲兄弟闹腾。高欢死后,高家这个政治暴发户家族在人性上就像撒了欢的野马。兄弟残杀,叔侄折磨,个顶个的疯狂,也一个比一个短命。北齐自高欢死后,也是兄终弟及,依次是高欢长子高澄,次子高洋、六子高演、九子高湛,到高湛这儿,变成了父死子继,高湛传给了儿子高纬。高长恭就是高纬大伯高澄的儿子,高纬的堂兄。
本来高长恭回答的话没问题。高长恭是皇族,北齐是高家的,国事就是家事,冲锋陷阵理所应当。可高长恭的话到高纬耳朵里就变味了。
高长恭觉得国事是家事,高纬不觉得。
高纬觉得:国事是我的家事,不是你高长恭的家事。我高纬才是皇帝,谁和你是一家?我爸爸是皇帝,你爸爸也是皇帝,你说国事就是家事,咋地,你想把这皇位要回去?你要回去,我怎么办?
再加上,北齐士兵没事就唱《兰陵王入阵曲》,高纬觉得风头真让高长恭出尽了。
高长恭清楚这个皇帝堂弟是什么东西,知道自己“威声太重”而遭帝王猜忌。兰陵王这沙场大将军当得十分窝囊,输不起、也赢不得。输了,军法从事;赢了,皇帝收拾。不论结局如何最后的输家都是兰陵王,这是一场永远赢不了的牌局,兰陵王干脆再不参加了。
自此,兰陵王开始tan 污纳贿,自毁形象,没病盼得病,有病也不治。就这样都不行,573年5月,高长恭还是被高纬毒杀了。
死前,高长恭把tan 污来的金券焚烧一空,好像要向后人澄清点什么。
这一年,兰陵王32岁。
兰陵王,真的让我惋惜了很久,最后,只是长长的一声叹息。
兰陵王被杀,北齐三杰的如来神掌没了,北齐的铜墙铁壁塌了,北齐对于北周的最后残存的一点优势,彻底丧失,宇文邕灭北齐的信心开始暴涨。
看到这里,用四个单词形容高纬很合适:no zuo no die。
 
战略问题
576年8月21日,北齐后主高纬带着他的宠妃冯小怜去晋阳打猎。
都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个冯小怜漂亮的,在仇人眼里都是西施。
冯小怜人长得非常漂亮,又能歌善舞,高纬爱得都不行了,跟这个冯淑妃如胶似漆,‘坐则同席,出则并马’,死都要死在一起。据说‘玉体横陈’这样在‘艳丽’小说经常出现的词汇,就出自冯小怜,但那是野史的记载,说多了都是马赛克。你要是打算带着‘批判的眼光’看一看,就自己找吧。
高纬跟冯小怜在晋阳玩得正高兴时,北周武帝宇文邕下定决心要再伐北齐。
576年10月,北周大将们吸取去年的经验教训,都不赞成大举伐齐。宇文邕在朝堂上发了火:(伐齐)朕意已决,再敢阻拦的,杀无赦!
576年10月4日,虽说没了北齐三杰,宇文邕依然不敢轻敌,再次御驾亲征,重兵伐齐,把北周会打仗的都带上了:越王宇文盛、杞国公宇文亮、随国公杨坚为右三军总管,谯王宇文俭、大将军窦恭、广化公丘崇为左三军总管,齐王宇文宪、陈王宇文纯为前军。
这次杨坚算是露脸了,进了主力部队,以右三军总管的身份带军伐齐,从这方面也能看出宇文邕对杨坚的重视。除了在军事将领上的做出了调整,宇文邕在这次北周在进军路线上也做出了大胆的尝试。
北周在西面,都城在现在的陕西西安,北齐在东面,都城邺城,现在河北临漳县一带。从地理位置上看,北周攻打北齐有三条路线可以走:南线、中线、北线。
先说南线。
南线的具体军事部署就是先向东南进攻洛阳,进而拿下整个河南,再从河南进军河北,攻打邺城。从宇文泰开始,北周打北齐基本上都是走南线,先打洛阳。之所以,走顺腿似的都选择南线,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政治需要。南线中心思想就是先打下洛阳。洛阳是历史名城、历朝故都,自古以来政治、军事战略地位都极其重要,占了洛阳就有了王气,能成大业。所以,每次朝代更迭都是先把洛阳打的稀巴烂,史学大腕司马光写完《资治通鉴》曾感叹道:若论古今兴衰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北周、北齐的几次大战也都在洛阳附近。
二、军事需要。南线大部分处于河南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可以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
综合来说,南线是一种稳扎稳打的军事战略,但是南线其实也有很大的缺点,中原地势平坦,确实会土地肥沃,但也易攻难守,好打,但是也守不住,一旦齐军大举救援洛阳,洛阳又守不住。所以从东西魏开始,东西大战一直是在洛阳周边搞拉锯战,无聊的很。
中线是直捣黄龙。
从陕北直接向东进攻河北,直指北齐都城邺城。这个方案有大臣提议过,但是从来没采纳过。从宇文泰开始没人试过,因为这实在是连我都能看出输赢的昏招。这个路线,山多林密,易守难攻,北齐防守也最为密集,北齐实力跟北周相当,北齐还略强,自己长途奔袭跟以逸待劳的敌军决战,用脚后跟想想都知道结果,要用这种战法纯粹就是脑袋让门挤了。直接攻击敌国都城,这种军事路线一般在占据很强的军事优势时使用,比如后来的隋对陈。
北线应该叫战略大迂回。
通俗点说,就是兜大圈子。具体说就是进了齐境,先不往东打邺城,而是先往北打、先打平阳、再下太原,拿下山西后,再往东打河北,进而南下攻打邺城。北线最大的毛病就是行军路线过长,后勤补给线也长,路况也不好,非常不利于迅速决战。
《周易》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既然这么多次,战而不决,南线行不通,中线打不过,宇文邕决定换条路试试。
走北线。 
 
开打
北周大军进入北齐晋州之后,宇文邕把大部队驻扎在汾曲,然后分兵把守住通往平阳的各个隘口,阻击援兵。北周大军把小小的平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合围完成后,宇文邕下令不分主攻方向,所有参战部队全力进攻平阳城,宇文邕亲自在城下督战,务求打好第一仗。北周大军压城,北齐平阳守军顽强抵抗,但是这样一座小城,终究没守几天就因为北城守卫叛变,平阳失陷。
北周初战告捷。
宇文邕一身戎装督战围攻平阳时,高纬也是一身戎装,不过高纬不打仗,打猎!
高纬跟冯小怜在晋阳正玩在兴头上,送加急战报的士兵,从早上到中午来了三趟,通信兵腿都跑细了,高纬也不知道,因为北齐宰相高阿那肱不让见。宰相的指示是:皇上玩得正高兴呢,边境地区年年打仗,有点小军事行动很正常,瞎报什么,扫了皇上的雅兴,叫驿兵赶紧滚蛋。
 
傍晚时分,通信兵又来了,高阿那肱有点生气,怎么又来了?正要开骂。
通信兵先开口了:平阳丢了。
几个字让高阿那肱准备骂人的话生生憋了回去。平阳是晋阳的南大门,一旦平阳陷落,那么晋阳就岌岌可危。高阿那肱再蠢,也知道平阳的重要性,说不定北周军队正在朝这儿来的路上。
高阿那肱一路小跑把这个噩耗报给高纬。
高纬一听,也是吃了一惊,立即下令停止围猎,回城备战。皇帝下令了,所有人都开始忙活,收拾东西,唯独一个人没动---冯小怜。
冯小怜正玩在兴头上,不想回去,跟高纬撒娇道:皇上,再猎一圈嘛。
100个皇帝碰见这种情况,101个都会拒绝冯小怜,高纬却是第102个。江山和美人,在高纬心里压根就不是个困难的选择,对于高纬来讲,江山哪抵得上这一低头的娇羞。这一声皇上,叫得高纬的心都化了。
高纬果断决定:再猎一圈。
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用诗替我们脑补了这一画面:
“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不过准确的说诗里的‘晋阳’应该改为平阳,估计李商隐故意夸张写成晋阳,毕竟太原城的军事地位更高,夸张的手法为了显示:
冯小怜不光耽误事儿,而且耽误大了!
直到陪冯小怜玩尽兴了之后,高纬才回到晋阳,点兵十万,御驾亲征,挥师平阳。男人终究是雄性动物,最爱在女人面前逞强,平时懦弱的男人在女人面前也会迸发出极强的战斗力。高纬性格懦弱,心理自卑的有些变态,在冯小怜面前他希望自己man一点,展现一下自己的男人的阳刚之气,也显示一下自己的威严和能力。为此,高纬出征带上了冯小怜。
皇帝御驾亲征通常很能鼓舞军队士气,很多皇帝都御驾亲征过,但是亲征不见得都是好的,至少高纬就不行。高纬本身就不是那块料,又带上冯小怜,要是光带上冯小怜一个人也没什么。关键高纬这一带,还得带上梳头的、烧火做饭的、铺床的、洗菜、砍柴的,刷碗的、洗衣服的,倒酒的,仪仗队的等等,都得带齐了,这阵势不像是打仗,倒像是去看戏。
战争这么严肃的事情,总有人当儿戏。
 
不知道是系统的问题,还是贴文的问题,下一章节一直在审核中......
 

 
贴吧我用的不熟,有高手解答一下,这是怎么回事吗?
 
好的,谢谢支持。
 
北齐还击
北齐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直扑平阳。
北周初战告捷,宇文邕手下大将信心满满纷纷请战,要跟北齐来个大决战。宇文邕沉默良久:虽然高纬瞎胡闹,但是北齐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何况这次是10万大军。兵法上也说“实而备之,强而避之”,北齐军队声势正盛,不宜硬碰硬。
于是,宇文邕率大军主力撤回,暂避锋芒,留1万人马固守平阳。为了避免上次‘韩正事件’的无厘头尴尬,宇文邕特意挑选了个硬骨头做留守大将,这个人叫梁士彦。(这是个有台词的配角,大家要给予关注)
这是一次无比英明的决定,这个决定改变了整个战争的走势。客观的说,如果宇文邕直接迎敌的话,很有可能这次的战争会以‘双方死伤无数,北周再一次无功而返’结束。战争的残酷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挥官的军事素养,宇文邕暂避锋芒的选择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不过,这次兵力部署,宇文邕就干得有点不厚道。十几万大军的主力他带走,北齐来了10万,只给粱士彦留了1万人马。梁士彦是员猛将,也没多说什么,毕竟他的任务就是守城,尽量不打就是。梁士彦觉得对于他这样的名将,1万人马都富裕,5千足够了。
只是他万万没想到,北齐部队里有冯小怜,更没想到自己会被打哭。
没有什么能比女人的围观更能刺激男人的勇敢,就像学校里只要有女生在场边看男生打球,必定会激起某些男生的雄性荷尔蒙的分泌,表现欲极强且异常强悍。一个冯小怜引起了蝴蝶效应。士兵想在队长面前表现一下,队长想在将军面前表现一下,将军想在皇帝面前表现一下,皇帝想在爱妃面前表现一下,整个北齐的男人们都跟吃了兴奋剂一样,高纬领着大军一到平阳,立马开始全面攻城。
北齐一开始就不分主攻、助攻,四面对平阳疯狂的进攻,而且一开战就昼夜攻城,完全不给守城部队任何喘息的机会。北齐又占着绝对的人数优势,平阳城在如此猛烈的进攻下,攻城初期就险象环生。
北齐军队进攻猛烈到什么程度?用大刀生砍,都快把城楼和城墙夷平了,剩下的城墙矮的都能看见对方的头皮屑了。隔着城墙,双方跳起来,刀枪开轮。一开战,梁士彦就被打懵了。打了这么多年仗,梁士彦也没见过这么混不吝、不管不顾的打法,打的他一上来就把机动部队、预备队全派了出去,就这样还是捉襟见肘的,还得发动老百姓帮忙修城墙,这才暂时顶住了高纬大军的攻击。
快守不住了,叫救援吧。
 
高纬的逻辑
北齐这些年就没进步过,全靠着高欢攒下来的底子,连战法都用的高欢的,高欢要能看见一定会说:不是我高欢多伟大,实在是这帮不肖子孙的衬托。
高欢打仗不死拼,心眼多,战法也多,最常用的就是先忽悠,忽悠不成就试探进攻,声东击西,攻不下来,就堆土山、挖地道,这个我们后来会仔细讲。总之一句话,高欢战法不好听,但好用,高纬把他爷爷的战法拿来一套,非常实用,平阳城城墙塌了。
城墙塌了,梁士彦也绝望了,没了城墙,他就剩这点人,人家用裤腰带打,他都顶不住。就梁士彦把刀架在脖子上,准备杀生成仁的时候。
北齐退兵了!
梁士彦扒开围观的士兵,从城墙的缺口看着撤退的北齐士兵心想:
这帮神经病这是干什么?玩呢!
梁士彦的困惑也是北齐士兵的困惑,北齐士兵听到撤退命令,第一反应是:这钲敲错了吧。撤退回来的北齐士兵提着刀要去剁了传令兵的时候,将军努努嘴,指向皇帝,意思很明白:
这脑子进水的命令,皇帝下的。
这也不是冤枉高纬。北齐士兵抬腿往城里迈的时候,确实是高纬下令鸣金收兵的。北齐士兵实在想不通,费了这么大劲,死了这么多人,挖地道挖的快成土拨鼠了,城墙终于塌了,不让我们往里冲的,我们是来打仗攻城的,又不是来拆迁的!得,既然是皇帝的命令,赶紧问问这位爷:为什么不让打了?
高纬理直气壮回答:冯小怜不在,还打什么打!
高纬的逻辑很简单:我带冯小怜领十万大军就是为了让她看看我英勇威武的时刻,自己指挥有方、神武大军攻破城池,这么重要的时刻,冯小怜怎么能缺席呢?观众都没了,还演什么! 暂停进攻,去找冯小怜!
听完高纬给的说法,北齐士兵在心里怎么想,我不知道,不过问候高纬他八辈祖宗,也在情理之中。
于是,太监、宫女四处去找。
那冯大皇妃上哪儿了?
哪也没去,屋里化妆呢。
别说北齐士兵,连我都服了。我本来一腔激情,热血沸腾的要写几十万人的大决战,可是写来写出,净是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哪说理去?
化妆这道神圣的工艺,我一窍不通。只知道,女人化妆让等五分钟的话,你可以去打场篮球,然后冲个澡,再到楼下抽半盒烟,她差不多就下来了。男人认为化妆就是瞎耽误功夫,女人觉得化妆比吃饭重要,肯等才是真爱。有懂历史的女人据此来奚落自己的男人:你吃饭(看电影)等会儿怎么了?人家高纬打仗都能等,你这才哪到哪啊。
 
论一句话的重要性
高纬停止进攻,是不是对冯小怜真爱的体现,梁士颜不知道,他也没空想,他正在忙着用木头补城墙。冯小怜画完妆,梁士彦也给城墙补好了妆。
梁士彦知道这些木头挡不了多久,宇文邕再不来,他真的只能抹脖子了。也许老天也觉得梁士彦不容易,被打的太惨,这么死了可惜,在梁士彦举刀之前,援军到了。
宇文邕听说平阳告急,立马集结了8万人马赶来增援,一路急行军,终于在梁士彦抹脖子之前赶到了平阳。
看见北周那熟悉的黑色大旗,梁士彦哭了,这可不是我故意损他,是他真的哭了......
太不容易了!
宇文邕赶到平阳外围的时候,高纬不在,这位小爷跟冯小怜一起郊游去了。北齐皇帝不在,反倒更让宇文邕头疼,北齐的这帮大将着实不错,攻守兼备,攻城之余还干着工程,在城南挖了一条人工河,挖通了汾水,防备北周援军骑兵突袭。宇文邕看着泛浑的河水,很着急,却没什么好办法,隔着河看着梁士彦挨揍。不过这种情况仅仅持续了一天,宇文邕的帮手来了。
郊外一日游的高纬回来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军不可一日无帅,这句话在历史作品里出镜率极高,说的很有道理,用在高纬身上就得改成‘国最好无君,军最好无帅’。
宇文邕领了8万大军,平阳城里粱士彦1万人,高纬10万人。高纬性格懦弱,10万人打1万人还行。现在两军实力相当,他不敢打。冯小怜跟着呢,他又不能主动撤回去,实在丢人,高纬不知道怎么办。
叫人,开会!
高纬结巴着问高阿那肱:打....打.....还还.....是不.....打?
高阿那肱说:不打。打也打不过,退守高粱桥吧。
大将安吐根说:打。北周军队不过是一帮乌合之众,不堪一击。
开会前高纬犹豫,所以找人开会商量一下。开完会,高纬更犹豫。
这时候,一个端茶倒水的太监的一句话,解决了北齐最高军事会议都没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改变历史的太监,我查了很多书籍都没能找到这个太监的名字,有点遗憾。这个太监说:“皇上,你是天子,宇文邕也是天子,他长途奔袭来战,您守着人工河避战不出,不显得您怕他吗?”
这句话刺激到了高纬心底的伤痛。就像瘸子怕人说他腿脚不利索,瞎子忌讳人说眼睛有毛病。高纬忌讳人说口齿,更忌讳人说他窝囊!
冯小怜也在,我能怕宇文邕?
高纬酒壮怂人胆,开始逞强,下令填平了人工河,要真刀真枪的跟北周决战。
宇文邕看着正在填护城河的北齐士兵,有点懵:放着优势不用,这是什么兵法? 宇文邕终究不是高纬,绝不放过任何稍纵即逝的战机,下令全军出击。
周、齐决战。
 

 
搞笑又精彩!
 
写的太精彩了,楼主文笔真好!
 
决战
近20万人的大决战,冯小怜也跑出来观战。
我很纳闷: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异常残酷,经常是血肉横飞,缺胳膊少腿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一个貌美如花的女人怎么能看得下去吗?放在现代,这位北齐宠妃肯定爱看《电锯惊魂》。
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这种战争最残酷,对士兵也最残忍。不讲谋略,没有战法,输赢就在于谁能坚持到最后一刻,谁能坚持到最后一人。由于实力相当,两军厮杀很快进入白热化,犬牙交错在一起,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打仗是讲阵法,一队对一队,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厮杀,拼的是部队的士气、士兵的勇猛和信念。北齐打平阳士气受挫,宇文邕志在必得,北周军局部略占上风,把齐军打的连连后退,但是这属于正常情况,齐军调动预备队,补上,打回去就是了。这种仗拼的就是个耐力,打的是个韧性,这个道理,战场上都是内行,大家都懂。
不对,整个战场上有一个不懂的外行。最要命的是,这个外行在高纬身边---冯小怜。
冯小怜一看,北齐后退了,大叫:完了,完了,我们败了!
高纬是逞强才敢打的这一仗,冯小怜一叫,高纬慌了神,二话没说拉着冯小怜就往回跑。
皇帝一跑,将军跟着跑。将军都跑了,还打个茄子?士兵也跟着跑,所有人一窝蜂的往晋阳方向跑。好好的一场大战,变成了一场田径比赛:高纬、冯小怜处于领先的位置,紧随其后的是北齐的将军们,后面是北齐士兵,北齐士兵后面是北周大军。
北齐军队一口气跑出十几里,终于在高粱桥稳住溃败,重新集结,清点下来,齐军建制完整,实力损失不大。北齐一场溃败都能损失不大,得感谢高纬。
这孙子跑的太快了!
领头的人跑得快,跟着的也不慢,北齐这帮大兵跑的也很快,周军愣是没撵上,北齐也就没受多大损失。
高纬别的都不行,跑路是真有天赋,跑到高粱桥的时候,停都没停,北齐将军拽都拽不住,又跑过了高粱桥很远,才追上高纬。北齐将军们力劝高纬回去,跟北周接茬打。
高纬根本听不进去:我本来没想打,你们非得打,要打你们打,我不打。
于是,高纬带着冯小怜继续往北跑,大将们继续在后面追,大兵们啥事不知道,集结到高粱桥又不打仗了,接着往北跑,一场大战硬生生弄成了越野拉练。碰上这么个玩意,再好的大臣、将军都没用。这次北齐军队没跑了,让北周给追上了。北齐惨败,死伤一万多人,武器物资丢了一路,只有安德王高延宗一部完整后撤。
高延宗是兰陵王高长恭的弟弟,也是高纬的堂哥,人品不咋地,还是个大胖子。连高延宗这样的都劝高纬别跑了:您在大营待着就行,我带兵就能击溃周军,这么跑下去,不用周军打,我们能被你累死。
高纬不听,继续跑。
位置不同,心态不同,狼抓兔子经常落空。兔子对狼是一顿饭,追不上就算了,兔子不敢放弃,输了就丢命。北齐就是兔子,北周就是狼,高纬玩命往北跑,不光北齐受不了,北周也受不了。
看着高纬一骑绝尘的背影,北周高层内部闹出了两个声音,追还是不追。这一场恶仗下来,又跟着跑了许多个五公里拉练,累得跟孙子似的。北周的最高军事会议上,大家一致主张:见好就收,撤军回朝。
只有一个人反对。
大家都要撤,一个人反对有用吗?
有用,因为这个人是宇文邕。
宇文邕认为这是彻底击败北齐的机会,他绝不放过。宇文邕撂下狠话:你们不去,朕就自己去。
大家一听皇帝决心这么大,就不再说什么了,勒勒裤腰带,继续追齐军。
 
人心尽失
高纬打仗不行,跑路倒是好手,能甩宇文邕几条街。高纬跑到了晋阳的时候,宇文邕才刚到了汾水关,高纬不当皇帝,可以考虑参加马拉松。到了晋阳,高纬也跑累了,但是依然惊魂未定。
接下来往哪跑,高纬又拿不定主意了。
叫人,开会!
开会这种形式,能解决问题,但并不能解决所有人的所有问题。参会的人,可以发言,但不能决策。属下民主讨论,领导英明决策。所以,开会宗旨是‘讨论可以民主,决策必须集中’。太没主见的人听听这个,有道理,听听那个,也不错,开完会比开会前更犹豫,还不如不开;太有主见的人,开会就是通知一下,别人说啥,他都认为坚持自己才是对的。
所以,太没主见和太有主见的人都不适合开会这种形式,宇文邕属于太有主见,高纬属于太没主见。
北齐这次最高军事会议开的异常诡异,北齐所有与会大臣意见出奇的一致,没主见的高纬却突然很有主见,但是没对上路子。
大臣们气喘吁吁地说,鞋跑丢了,脚也跑秃噜皮了,绝对不能再跑了。很有建设性的总结了两条具体实施意见:一、下诏减赋,安定民心;二、收拢部队,凭城据守。
高纬这次很有主见的决定:不采纳。
北齐这帮大臣叫‘没领会领导意图’,高纬叫人开会要讨论的不是怎么打的问题,而是往哪跑的问题,驴头不对马嘴。
高纬的最终决定是:主战派皇族高延宗、高孝珩留下守晋阳。要打你们打,他自己去北朔州。北朔州靠近突厥,如果晋阳失守,就跑去突厥,政治避难。
高纬智商都跑丢了,大臣哭着劝谏也不听,就得去北朔州。北齐大臣失望之极,人心尽失。在北周大军压境的压力下,不断有人投降北周,北周宣传部门也打出了‘既往不咎、高官厚禄’的招降金字号招牌。没条件,不投降。这么优厚的条件,谁不投降,北齐官军潮水般涌向北周,就连高纬的亲信穆提婆也投了北周,陆令萱听说儿子叛齐后自杀了。
北齐在高纬选择继续北逃的那一刻,大势已去。
高纬在那一刻把自己变成了光杆司令,往北朔州跑的时候,身边没有一个王公大臣,而且越跑人越少,到北朔州的时候,高纬身边就剩几十个人了。
北齐灭亡,只剩时间的问题了。
 
最后的血性
高纬前脚刚走,以唐邕为首的大臣们带头请愿,让安德王高延宗在此存亡之秋,站出来匡扶齐室。576年12月14日,胖子高延宗临危受命,在战前称帝,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德昌。高纬北逃路上听到高延宗称帝的消息,咬着牙说:“我就算把并州给北周,也不能给高延宗。
高延宗称帝第二天,宇文邕带着全部人马杀到晋阳,北周军队的军服和旗帜都是黑的,当时的景象应该像李贺诗里写的“黑云压城城欲摧”。
之前的战争,因为对方主帅高纬是个饭桶,宇文邕打的很顺利,一路撵着北齐跑。晋阳是北周面临的第一个重镇,但一路顺风顺水的宇文邕并没有意识到,这场仗不好打。
高延宗确实不含糊,收集四万兵力出城迎战。高延宗人少打不过宇文邕的北周主力,终因寡不敌众撤往城内,周军乘胜追击,这剧情跟之前北周打北齐一样,北周军队习惯了这样的剧本,但是导演换了,高延宗导演不喜欢老套的剧情,给了点转折。
傍晚,宇文邕带了先头部队的1000多骑兵撵着溃退的齐军,一头冲进晋阳城东门。连战连胜,宇文邕也认为齐军不堪一击。
轻敌,在战场上是最要命的。
啥也不顾的宇文邕冲进东门之后,发现坏了,上当了!这是个圈套,高延宗是佯败,诱他深入!
跟之前溃败的北齐部队相比,晋阳城里是另一番景象。晋阳城里全民皆兵,上到八十岁的老太太,下到几岁的孩子,能动弹的全参战了。有刀拿刀,没刀的拿棍子、拿板砖,板砖也没有的,就扔瓦片、石子,反正是全民参战。胖子高延宗也算是高家为数不多继承了高欢血性的人,也不退了,掉头杀了宇文邕一个回马枪,接着挥舞着长矛来回督战,俨然一头矫捷的飞猪,所向披靡。
高延宗来这一手,一下子就把宇文邕给打懵了。没等宇文邕缓过来神,北齐伏兵又突然从两侧杀出,宇文邕这1000精锐也被四面夹击打的大乱,玩命的往回撤。都往回撤的时候,就觉得城门窄,那时候不管你是将军还是皇帝,谁撤出去,谁能活命,在死亡威胁面前,多金贵的命都是一样的。
好不容易逮着宇文邕这条大鱼了,决不能让他再跑了,干掉宇文邕,战争就结束了。高延宗下令关城门,决不能放跑宇文邕,一口吃掉宇文邕和他这1000多近卫骑兵。
下属回答:东门关不上。
北周这帮大兵跑起来,一点不比北齐的大兵差,而且不管不顾的。这一千来骑兵战死的还不如踩死的多,都堆在东门,城门都关不上。这帮大兵竟然戏剧性的用这种方式救了他们的皇帝。宇文邕身边的人死的死,散的散,彻底被打成光杆司令了,要不是大将王谊在门外拼了命的往里冲,接应,宇文邕就交代在晋阳东门了。
凌晨时分,宇文邕一个人逃出了晋阳,1000精锐骑兵全军覆没......
晋阳一战,北齐全歼进城敌军。周齐开战以来,北齐军打的最像样的一战,高延宗认为宇文邕被乱军砍死了。干掉了宇文邕,意味着这场战争就结束了。连日的压抑碰上这重大的胜利,北齐上下肆意狂欢,晋阳城里过年都没这么热闹过,当天晚上,酒馆里、桌上、地上,街上,到处都是醉汉。
这一战虽然没真的杀了宇文邕,确实把宇文邕吓的够呛,在鬼门关转悠了一圈的宇文邕决定不打了,要回长安。宇文宪、宇文忻极力劝阻,宇文邕这才回心转意。其实吧,人都有缺点、弱点,但是名君和昏君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该听劝的时候,得听。书面用语叫‘纳谏’,说的好听一点叫‘从善如流’。宇文邕害怕了,大将们一劝就听,继续打;高纬害怕了,大臣们一劝,高纬说“你行,你上”,接着跑。
黑夜给惊魂未定的宇文邕压了惊。
第二天早上,重整旗鼓的宇文邕没有再给高延宗机会,重兵攻城,攻克东门,晋阳失陷,高延宗力战被擒。
虽然这个叫高延宗的胖子仅仅当了三天皇帝就被俘,看起来很搞笑,但是我有点欣赏这个胖子。尽管这个胖子人品不咋地,有爱看人吃屎的变态癖好,但是在国家危亡时刻,敢于承担起高家的责任,背负起历史的骂名,需要多大的勇气!可惜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他一个人,守着一座城,改变不了什么,结果也许他早也预料到了。
或许他只是想用实际行动,铿锵有力地向世人宣告:北齐是高家的,还有人管!
说的再沉雄悲壮,高延宗终归是个失败者。其实人都是挑剔的,大家都喜欢英雄,没人喜欢失败者,我也一样,可是我对高延宗却有着较为复杂的情绪。
我厌恶他,因为他的性情;我尊敬他,因为他的无畏。
公道一点吧,虽然高延宗失败了,我依然要向高延宗致敬,每一个不推卸责任的人都值得被尊敬。
 
第一次写,不知道写的怎么样,如果有愿意回复的,可以给点反馈意见,先谢谢了。
 
我的意见是:好,好,好!太精彩了,此贴必火??
 
每天都来看有没有更新,不想催促楼主了,慢工出细活,楼主写得很好 加油
 
原来打仗也可以写的这么好看!楼主加油!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历史 最新文章
大号挫宋,指的是哪个朝代?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康熙撤藩是战略失误
现在有哪些城市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正在看这书,开始怀疑nc怎么撑到1945
东北的生存条件在古代还不如草原吗?
曾经的美国海军居然还不如北洋海军……
秦始皇不死,难道真的不?
如何评价莫言被大量网友评为“罕见”?
我发出来算侵权吗
如何评价这个人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07 13:47:33  更:2021-07-07 13:50:53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