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历史 -> 一个工程师眼中的隋朝(连载中) -> 正文阅读 |
[历史]一个工程师眼中的隋朝(连载中)[第8页] |
作者:salorking |
首页 上一页[7] 本页[8] 下一页[9]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楼主今天有木有更新? |
|
开战 高颎赶去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这点高颎想到了。有一点他没想到,他赶去的其实是自己的舞台。多年的苦练总算有了回报,他开始有机会绽放自己的才华,上了台,就不用再xia 台。 高颎一到前线,立刻投入工作,这些事都是在这儿对峙闹腾的,所谓‘人闲是非多’,别等着河水自己退了,想办法渡河开战。等开了战,杀红了眼,就断了很多人的念想。 水流太急,高颎就跟韦孝宽商议,建浮桥进攻。 尉迟惇见官军拿木头开始在沁河上搭浮桥,他也弄了一大堆木头,不搭浮桥,用来烧。把木头放在筏子上,点着了,从浮桥的上游顺水放下,想烧官军的浮桥。 韦孝宽很喜欢这个新搭档,因为新搭档在‘料事如神’这方面跟他很像。 尉迟惇来火攻这一手,高颎早有防备,建浮桥的时候,在浮桥旁边建了一些当时被称为“土狗”的土墩子。土墩子唯一的用处就是,阻挡上游对浮桥的一切干扰。尉迟惇放下的火筏,被土墩子挡在了浮桥旁边。不光没烧着浮桥,还成了浮桥旁边的‘路灯’,这样一来,浮桥晚上也可以赶工了。在尉迟惇的‘帮助’下,没几天,浮桥顺利建成。 碰见韦孝宽和高颎这样的对手,也不能怪尉迟惇太无能,真是对手太狡猾。 其实就算浮桥建好,对于尉迟淳这方来说,他仍处于有利位置,只要守着浮桥渡口,不让官军渡河,就是韦孝宽这样的名将想强渡,也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韦孝宽必须打,他拖不起,尉迟惇能拖,他爹还在第二战线上做着努力,拖都能拖垮官军。 尉迟迥对儿子的千叮咛万嘱咐,尉迟惇大部分听了,怎么防守,怎么对峙,但是他爹说能不打就不打,在尉迟惇听来不过是念叨。‘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心高气傲的尉迟惇立功心切,早把他爹的忠告扔到九霄云外。 击败军神韦孝宽,一战扬名,想想都来劲! 很可惜,这位尉迟公子的心气跟能力没成正比关系。 尉迟惇的计划是这样的:部队‘一字长蛇阵’沿河东岸布防,官军浮桥搭好后,尉迟惇故意指挥全军往后退,留给韦孝宽一点空间,让官军以为有机可乘,强攻渡河。等官军渡到一半时,他再果断出击,‘半渡而击之’。官军立足未稳,背后又是暴涨的沁水,别说打,就是靠撵,他也能一口吃掉北周主力、活捉军神韦孝宽,一战扬名天下。自己这么精妙的计划,让尉迟惇顿时有了胜券在握的感觉,想想就要名扬四海了,他偷笑都忍不住地会笑出声。 尉迟迥学问不怎么样,也没见他身边有什么特别好的谋士,这样的家庭出身,估计尉迟公子的学问也不是太好。 反正就我而言,‘一字长蛇阵’本来应该是个好阵法,犹如巨蟒出击,攻击力极强,在阵法里属于攻守兼备的战法。但是有趣的是,我在看古代战争的时候,凡是提到‘一字长蛇阵’的时候,基本上是谁用谁输,有的还被打的奇惨无比,都快成了“一字长蛇失利阵”了,导致我总认为‘一字长蛇阵’是不懂兵法的将军才会用的。 别人是不是,我不知道,至少对于尉迟淳是对的。 尉迟淳的办法或许对付一般的将领有用,但是很不幸站他对面的是军神韦孝宽,对了,再加上国士无双的高颎,这样的组合,他爹亲自来都不一定行,只能说尉迟惇实在运气不好。 韦孝宽一看尉迟淳的军队后撤,机会来了,没有丝毫犹豫,立刻下令全军出击,根本没给尉迟淳一点喘息布阵的机会。高颎兵法、历史学的都好,军队过河后,高熲就来了个将计就计----烧桥! 史书记载:‘军既渡,命焚桥,以绝士卒反顾之心。’士兵扭头一看,浮桥烧了,那眼前就剩下两条路:跳河或者杀敌。其实这个选择不难,汛期水流,跳河必死,仗打败了也是死,但干掉敌人就能活。高颎一把火烧掉了士兵所有的胆怯,点起了大家强烈的求生欲望。士兵眼前突然浮现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温馨画面,看着叛军的脑袋俨然一把把通往幸福大门的钥匙,一个声音从心底涌起:砍了它吧,你能活着回家! 于是。尉迟惇好好的一个‘击其半渡’让高颎生生给变成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相信胜负不用说,大家都能猜得到。 项羽的破釜沉舟、韩信的背水一战可能太过遥远,尉迟公子有可能不知道。但谢安指挥的淝水之战,才一百多年,按理说尉迟公子应该知道。王离、陈馀、苻坚这么多前车之鉴,没成想,尉迟公子输的比谁都惨。 单骑逃走。 尉迟惇来的时候,意气风发,浩浩荡荡10万人马,连营二十多里。走的时候,一个人,一匹马,仓惶的背影落寞在夕阳的余晖里。 |
决战 前线战败,尉迟迥得到两个消息,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儿子尉迟惇回来了。 坏消息是:就他一个人回来了。 这一仗把官军所有的观望打没了,大家一致认为尉迟迥必败。脚踩两只船容易掉水里,还是别联系了。‘干掉尉迟迥有功’和‘杀掉尉迟迥灭口’的想法,在所有行军总管心里翻腾着。史书里很多总管在这场平叛大战里的记载,都是从打完尉迟惇之后才开始有的,之前只是提及他们参战了,怎么打都没说。 被打小报告的那三位梁士彦、宇文忻、崔弘度,尤其勇猛,这里面感情就复杂了: 没收钱,得狠打,证明自己没收钱啊; 收了钱,更得狠打,让别人先抓住尉迟迥,自己不就露馅了? 不管哪种感情对尉迟迥都不利...... 尉迟迥挺郁闷:钱收了,打我打的更起劲了,一点诚信都不讲吗? 击溃尉迟惇,韦孝宽挥师乘胜追击,之后官军就势如破竹。 尉迟迥在野马冈埋伏下3000精兵要伏击官军,冲在前面的宇文忻跟打了鸡血似的,500骑兵打尉迟迥的3000伏兵,竟然还是全歼!真不知道这伏击战是怎么打的。我真服了,6倍人马打伏击,然后被人家全歼,这得是“多优秀”的将领才能打出如此“彪炳史册”的光辉战绩!我特意翻了几本史料,特别想找找这位将领的名字 ,不过没找到,有点遗憾,让这位优秀的将军错过了一个出名的机会。 梁士彦虽然在平阳城被北齐重兵打哭过,但那是以前的事了,已经不重要了。此时的梁士彦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也是不甘示弱,家底全拿出来了,家僮都上阵当了先锋,自己跟进,也是豁出去了,大军所向披靡,在草桥大败叛军,进逼尉迟迥的大本营---邺城。 8月17日,韦孝宽军进围邺城,尉迟迥重整兵马十三万人,在邺城南面摆下阵势,迎战韦孝宽。 这绝对是一场高手间的对决,双方主帅都深谙用兵之道,对常规战法都烂熟于胸,一般战法在这场决战中完全没用处,想取胜,除了天意,还得靠出奇招才行。 尉迟迥六十多岁了,还亲自披挂上阵,统率自己的亲兵一万人迎战。这一万人是当年尉迟迥平定蜀地的班底,个个都是身经百战,战斗力相当强悍。因为头裹着绿头巾,身穿锦锻衣服,号称黄龙兵。我总觉得怪怪的,你说他们是怎么想的,1万人都头裹绿巾,远远望去就像都戴着绿帽子。想象一下,1万多人都戴着绿帽子,是个什么场景? 这场面肯定壮观,但更搞笑。 尉迟迥的侄子尉迟勤也带了五万人马从青州赶来增援,先头的三千骑兵也到了邺城,重头戏开演。 多说无益,到这份上了,见面就开打,双方在邺城下展开了极其惨烈的大决战。尉迟迥也不亏身经百战,尤其那1万戴绿帽子的黄龙军,真不是吹的,战斗力十分强悍,连打了鸡血的宇文忻都没顶不住,被打的连连退却。眼瞅着官军全线处于劣势,韦孝宽只好下令撤退。 韦孝宽没料到对方战斗力如此强悍,官军败退让韦孝宽意识到,不能跟尉迟迥硬拼,得智取。 |
兵败 兵法里,韦孝宽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兵者,诡道也’。 打仗有时候就得使点诈,上点手段。诡道的前提是,得先把对方琢磨透了,比如主将性格习惯,方阵战术,单兵战斗力、军心士气、地理位置、行军路线,粮草军需等等,全方位的对比分析,找出对方的弱点,给他致命一击。 韦孝宽、高颎把梁士彦、宇文忻这些行军总管叫来,开了个战败总结会,分析研究一下失利原因,探讨一下再战的对策。其实双方实力差不多,尉迟迥的优势在于背城而立,有点视死如归的意思,士气上占优,将士个个拼死血战,官军打起来非常吃力,这才有此一败。但是强弱转化理论告诉我们,在一定条件作用下,优势是可以变成劣势的。 对尉迟迥来说,很不幸,这个‘一定条件’被韦孝宽发现了。 邺城以前是北齐的国都,西面有个大土山。邺城老百姓听说北周军队又打来了,就都出城跑到土山上避难。你说避难,你就老老实实找个地方藏起来呗。邺城人民也真是见过世面的人,跑到土山没藏起来,还兴致勃勃的要看两军打仗,山下几十万军队列阵对垒,山上也是人山人海。(分析原因可能是:一、那时候真是打仗打惯了,老百姓都不害怕了。二、对北齐的故国情怀可能让邺城老百姓特想看北周内斗。) 没弱点,就找弱点,等发现你的弱点,再跟你中规中矩的打仗,就是傻。韦孝宽就跟高颎、宇文忻商量了一计。 重整旗鼓之后,官军主帅韦孝宽再次下令弓箭手进攻,但这次不进攻尉迟迥的军队,而是万箭齐发射向了土山,射箭吓唬那些观战的邺城百姓。 正兴高采烈,磕着瓜子,等着看大决战开演的邺城老百姓没想到,作战的部队会射他们,吓坏了,抱着头,大喊着“我们就是来看戏的”,撒丫子就往家跑。 家在城里,尉迟迥的部队是背城而立。 于是,邺城百姓一下子就把尉迟迥部队的阵型冲乱了,老百姓和老百姓,老百姓和军队,这时候不讲什么军民鱼水情了,互相推搡践踏,鬼哭狼嚎的,尉迟迥的精锐黄龙兵生生被踩死不少,脸上全是鞋印子。 宇文忻冲的最靠前,趁乱大叫:叛军败了!韦孝宽全军为之一振,士气高涨,趁机进攻,把尉迟迥的军队杀的大败,死伤惨重,退守邺城。 韦孝宽挥军包围邺城,这样的城池根本守不住,官军一轮就攻破了邺城。 被打小报告是梁士彦,宇文忻和崔弘度三个行军总管,宇文忻跟梁士彦决战表现都很抢眼,但都不如崔弘度。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心里有鬼,崔弘度冲的最猛。邺城被攻破,尉迟迥退守城楼,继续负隅顽抗。 崔弘度不管别人,只追尉迟迥,最后在城楼上堵住了尉迟迥。 尉迟迥弯弓搭箭,要射崔弘度。崔弘度摘下兵盔对尉迟迥说:“还认识我吗?(尉迟迥的儿子娶了崔弘度的妹妹,他俩是亲戚,崔弘度才有此一问) 咱们各为其主,不该念私情。念咱们是亲戚,我特地拦住乱兵,不让人上楼,你自我了断吧。”(以亲戚之情,谨遏乱兵,不行侵辱。) 尉迟迥见大势已去,把弓箭往地上一摔,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自己能想到的最恶毒的语言,把杨坚的祖宗十八代都问候了个遍,过完嘴瘾之后自杀。 每次我看到这一段,我都觉得崔弘度应该是确实收了尉迟迥的钱,崔弘度这做派,怎么看都像在杀人灭口。 |
越看越精彩 |
题外话 尉迟迥的事说完了,咱说点题外话。 尉迟迥从起兵到失败,一共历时68天。我曾经一度很困惑,起兵时那么浩大,一场席卷全国的大叛乱,竟然只坚持了68天。细细想来,我觉得李穆、柳庄分析的挺对,杨坚聪明的地方,就是尉迟迥笨的地方。 尉迟迥起兵时,打着‘匡国庇民’的旗号,看着跟北周的大忠臣似的,真是忠臣吗? 我看不见得。 杨坚只是个大丞相,并没有篡位,周静帝还在皇帝位子上踏踏实实的坐着,北周还是宇文氏的北周,勉强说个‘清君侧’还差不多,你尉迟迥匡扶什么北周?再说了,死的是太上皇宇文赟,人家周静帝宇文阐chan当皇帝都当了两年了,你尉迟迥一起兵就遥尊赵王宇文招的儿子为皇帝。你凭什么废人家周静帝?一个7岁的小孩到底做错了什么? 再有,尉迟迥为了得到国际上的支持,为了能让陈朝出兵,把儿子送去当人质不说,给钱送礼、竟然还答应割地,这叫不要脸,就是个卖国贼行径。我说这个,怕是有人要拿李渊举例反驳,说这些不过是‘成王败寇’的说辞而已。 的确,‘称臣纳贡’这个词修饰的再好,在大国情怀面前也会被唾弃。不过我认为实力不济时,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只要别像石敬瑭那样犯原则性的错误,也不必太过苛责,毕竟澶渊之盟到底北宋是赔了还是赚了,到现在也没个定论。 但无论任何时期,任何原因,也不管心里到底有没有华夷之辨,国家领土都该寸土不让!任何为了达到目的,不惜出卖国家领土,勾结外敌入侵的行为都是汉奸! 不对,尉迟迥是鲜卑族,对于北周来说,应该叫周奸! 韦孝宽分析的非常准确,树倒猢狲散,剩下的小股叛军,没费多大劲就全部平定。鉴于司马消难和王谦还没有平定,为了能有震慑效果,对叛军的处理显得异常残忍。 《周书·韦孝宽传》记载:兵士在小城者,尽坑于游豫园。 这句话,我昨天犹豫了一下午,纠结到底写不写。坦率的讲,我不想写,我非常喜欢韦孝宽,他机敏,睿智,性格、人品、能力俱佳,实在是个纯粹的人。纵观整个历史,这样的人物也不多,我想把他刻画成一个完美的统帅,但是这句‘坑杀降兵’的话,肯定会破坏整体的美感。毕竟‘杀降’无论从道德、人性、法律哪个方面都说不过去,自古就有‘杀降者不详’的说法,而且杀降者的结局一般都不大好。 何况,根据《周书·尉迟迥传》记载:余众皆斩之。尉迟迥有十几万人马,战场上死的还没有杀降的多。这么多人里面,有多少是被抓了壮丁,迫参军的。坑杀几万人,可不止几万条人命,后面跟着的是几万个家庭、几十万人寂寥余生。 杀降,不管是不是韦孝宽的本意,都成了这个纯粹的人唯一的污点。 昨晚,我还是决定写下来,尽管他会破坏整体的完美形象,但是他却是个真实的人,他是个完整的人。 有人说这样写,画面感不强,显得支离破碎。 我说,但是他真实,因为生活不会让任何一个人完美。 |
司马消难 三总管叛乱,尉迟迥死了,还剩下郧州总管司马消难和益州总管王谦。 说是三总管叛乱,看起来声势浩大,口号喊的震天响,但其实都是各自为战,谁也不帮谁,一盘散沙。韦孝宽都打到尉迟迥的大本营邺城了,史书上都没见着司马消难和王谦调动一兵一卒赶去帮忙。尉迟迥去联系陈朝求援军,司马消难也去联系陈朝出兵,也把儿子押给陈朝当人质,在我看来,这就叫各怀鬼胎。 剩下这俩都是配角,内容不多,要不是他们各自为战,我都不用单列,只是他们各打各的,让我写起来也费劲。 先说司马消难,这是一个让我很费解的人。 司马消难他爹司马子如是高欢的第一谋臣。这爷俩典型的虎父犬子,司马消难是个典型的官二代衙内形象,不学无术,沽名钓誉之徒,‘纨绔子弟’这个称号非常适合司马消难。 史书对司马消难的评价是:贪于淫欲,去留轻率。‘贪于淫欲’对于司马衙内来说,自然不在话下,年轻的时候还睡过自己的后妈。这个“去留轻率”的评语也是极其准确,在司马消难的字典里就没有“忠心”这两个字。司马消难这人完全没信仰,靠他爹的关系原先在北齐当官,后叛逃到北周,再后来又从北周叛逃南陈,司马消难对国家的忠诚度实在有限。南陈的尚书令曾嘲笑他‘赤轴三史’,这个‘赤轴三史’跟吕布的‘三姓家奴’是一个意思。司马消难听完,一点不害臊,脸不红,心不跳,完全不觉得尴尬。 有人说,司马消难的经历跟颜之推差不多。 我觉得把司马消难跟颜之推放在一起,真是对颜之推的侮辱。人家颜之推是因为有才,才被迫四处当官的。司马消难是叛逃,叛逃,再叛逃! 当时,司马消难就是没诚信的另一种叫法。 比如,当时北周会出现如下对话。 甲说:你丫怎么说话不算话?真是司马消难! 乙一听就急了:你丫怎么骂人呢,抽你丫的。****消难呢,你们全家都是司马消难! 就这么个德行,人品还极差。 沾他爹的光,司马消难的原配是高欢的女儿。叛逃北周后司马消难就抛妻弃子,老婆孩子都不要了,到了北周另寻新欢。司马消难由北齐叛逃北周时,是杨坚他爸杨忠负责接应的,二人当即结拜为兄弟,感情很不错,杨坚一直尊称司马消难为叔父。按说司马消难跟杨忠是拜把子兄弟,不应该反杨坚,但是司马消难这个人就这样‘有奶就是娘’,只要自己高兴,老婆孩子都可以不要,还讲什么兄弟情谊?都是屁! 尉迟迥起兵叛乱时,司马消难在勋州响应,还把儿子司马泳送到陈国当人质,请求南陈支援。陈朝比较有意思,杨坚是北周随国公,他们就封司马消难为陈朝随国公,让陈朝随国公打北周随国公,很有点冷幽默的感觉。 造反这份工作不是人人都能干的,至少司马消难就干不了。 8月份,司马消难听说杨坚派来收拾他的王谊大军快到了,一点没犹豫,连夜就往南陈跑。王谊接到的命令是率大军平叛,还没到,司马消难跑了,王谊一腔热血要平叛,到了地方,就变成了维护社会治安和剿匪了,好好的一个大军区司令变成了公安局长。 再后来,隋朝平定南陈后,司马消难又被抓到长安,杨坚依然没杀他,最后司马消难在家中病世。 我一直费解的就是,就司马消难这个忠、孝、礼、智、信全无的家伙却一直官运亨通,叛来叛去,最后还得了个善终,看来老天爷也有休假、不上班的时候。 |
高欢时代的大佬,在高欢活着的时候,就让高澄(高欢长子)一个接一个的收拾倒了。而到了高洋时代,那些大佬更是接连被淘出局。到了后期,则更不用说了。从某种意义上,高欢时代的大佬,都已屈服于那些出身卑贱的人(宫廷力量)脚下。高欢时代的大佬司马子如,高欢活着的时候,就被高澄收拾服了;后来在高洋的猜忌下,司马消难(司马子如的儿子)投降了北周。这件事,其实对北周征服北齐,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因为,如果高欢愿意按宇文泰的方式布局,司马子如估计都能名列八大柱国之列。而这种家族的代表人物,竟然举家投降北周,是个什么概念?更主要的是,司马消难投降北周后,一直受到北周的重用。这又是什么概念? |
司马消难投降北周时,是杨忠(也就是隋文帝杨坚的父亲)亲自派军接应的。所以,司马消难与杨忠的关系一直非常要好。司马消难进入北周后,很快就溶入了北周的豪门贵族之列,而且没有受到什么歧视。司马消难进入北周后,不但溶入了北周的豪门贵族之列,更担任级别非常高的职务。司马消难的失势,是因为在隋文帝杨坚篡位时,他错误的站在了隋文帝杨坚对立面。因为司马消难与杨坚一家,有着非常深厚的旧交,所以司马消难因为这次错误失势了,但隋文帝并没有过分为难他。实际上司马消难,就是北周瓦解北齐的一个绝佳样板。因为看着司马消难,北齐的豪门贵族也许都会想,这样的北齐,没有什么效忠的价值,投降北周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啊? |
在高欢时代的东魏帝国,高欢父子就已对自己的老战友、老同事,极尽刻薄、打击之能了。而北齐建立后,北齐的历代皇帝,为了巩固皇权,更是变本加厉的打击豪门贵族势力。在宇文护、宇文邕(周武帝)时代的北周帝国。虽然政治斗争变得比较残酷了,但是与高洋、高湛、高纬时代的北齐相比,实在是温柔极了。关键是,北周帝国始终是豪门贵族的天下,而北齐帝国却渐渐变成了宫廷力量的天下。在宇文护、宇文邕时代的北周帝国,豪门贵族的代表人物,一直都拥有着足够的尊严、权力,而在高湛、高纬时代的北齐帝国,豪门贵族代表人物,却只能看着几个卑贱的小人物(和士开、陆令萱之流)脸色过日子了。站在豪门贵族的角度去看,自然觉得,北周帝国才是理想中的帝国。而司马消难投降北周的结局,更让感觉,投降北周帝国,也许是一个绝对不错的选择。北周在平阳大败北齐小皇帝后,北齐投降的风潮就无可遏制了。我们必须得知道,周武帝与北齐小皇帝在平阳的决战,只是一场边境上的决战。虽然北周取得了胜利,但这也只是一场战役的胜利,并不会真正决定两国的命运。事实上,就在这场战役胜利后,周武帝也有趁胜撤军的意思,北周的将士,也都有这种念头。从这层意义上,单纯的这场战役胜负,并不会影响周、齐两国的命运。但是,北齐的投降风潮,此时已无可抑制了。 |
人们常常把北齐的灭亡,归于一些荒诞不经的内容。事实上,古代的史官,虽然记录这些荒诞不经的内容,但也未必是因为他们真的相信这些东西。仅仅是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官方最原始的记录(虽然都是政治宣传内容),所以必须得留下来。比如,北齐大军本来可以攻克平阳城,就因为冯小怜梳妆未完,所以北齐大军就暂停攻城,于是就丧失了收复了平阳城的机会。再比如,周、齐两军平阳决战,就是因为冯小怜这种女人,一句无知的话,弄得一溃不可收拾了。再比如,北周大军兵临城下,北齐小皇帝发表动员演说时,却忘了记了台词,于是就大笑起来,这一笑不要紧,让所有将士都寒了心。如果我们看历史,就是记住这种内容,那不过是为了寻找廉价的优越感罢了。因为,这种内容似乎就是告诉我们,只要你不是傻子,总干不可理喻的事,就可以把国家治理好了。问题是,一个帝国的崩溃,灭亡,显然不会是这种可笑至极的原因。 |
看看南朝历史就会发现,南朝所有通过世袭的、合法程序当上皇帝的人,通常都是很快就身败名裂了,他们不但会被强大的竞争对手杀掉,更被强大的竞争对手打扮成小丑。如果有例外,大约只有萧赜、陈叔宝例外。南朝能控制局势的皇帝,都是通过暴力方式登上皇位。当然了,无论谁想用暴力方式获取皇位,必须得拉够“选票”,换而言之,如果没有足够的贵族代表、军政大佬支持,是绝对没有机会用暴力方式取得皇位的。我们在看南朝历史时,大约总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老皇帝亲自指定的合法继承人,通过都是不可理理喻的(或无知、或变态、或兼而有之)。 比如刘宋少帝(刘义符)、前废帝(刘子业)、后废帝(刘昱);比如萧齐的郁林王(萧昭业)、东昏侯(萧宝卷)。当然了,对于这些完全不能胜任皇帝之职的无知、变态小儿,帝国政府自然只有让他们下课。 如果历史只记录一个这种故事(小皇帝不可理喻,于是丢失了皇位、丢掉了性命),那也许很真实,因为谁也没法说这没有什么偶然性。但几十年接连出现这种故事,而且故事都按一个模子托子出来,只有细节不同。让人怎么看,也觉得它是政治宣传的结果,而绝不可能是历史上真正发生的事。上面这几个不可理喻的小皇帝,都有两个共性。他们都是老皇帝亲自指定的合法继承人;他们都是死于非命的。如果这种故事真的有可信度,那只能证明南朝,实在是一个好时代,因为世袭制被废除了、而且皇帝无能、无德就注定会被别人取代。如果这种故事真有可信度,那只能证明上帝在和那个时代开玩笑。为什么老皇帝亲自选的继承人,不是无知就是变态呢? |
楼主文笔犀利,幽默,马克一下,下回继续看。给你点赞 |
不禁打 三总管叛乱的最后一个是益州总管王谦。当年10月,杨坚任命大将梁睿为行军大元帅,统率步、骑兵二十万讨伐王谦。 王谦的益州地盘不小,有18个州。尉迟迥起兵,王谦在巴蜀起兵呼应尉迟迥,打的也是‘匡复周室’的旗号。口号叫得响,不如工作干的实。三总管叛乱,杨坚起初主管尉迟迥,兼管司马消难,益州的王谦压根就没管。 为什么? 王谦就属于凑热闹型的。 王谦地盘在四川,离长安最近,按理说威胁最大,一开始杨坚也很担心。后来根据事态发展,杨坚判断王谦就打算趁乱割据称个王,就没打算出巴蜀地区,所以暂时不管他,集中力量打尉迟迥。杨坚轻视王谦,王谦也挺配合,他确实一步没出巴蜀地区。 王谦的个人情况比较简单,出身北方七大家族的太原王氏。除了有背景之外,王谦就是个‘三无产品’,自己没谋略,单挑也不行,身边的谋士也不咋地,当官全靠拼爹,介绍完毕。 王谦的主要幕僚是前北齐佞臣高阿那肱,这路货色都成了主要幕僚,可见王谦对自己的水平多么不自信。起兵后,高阿那肱给王谦筹划三条计策:“出蜀直指京城,这是上策;出兵汉中,遥控天下,这是中策;坐守剑南,拥兵称王,这是下策。” 王谦经过很长时间的认真思考后,决定选下策。 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且蜀地有天险-剑门关,自古以来易守难攻。赵匡胤打孟昶,费了好大劲,北宋才灭了后蜀,但是再好的地理优势放在**手里,也白搭。梁睿军进入蜀地,就一路势如破竹,对阵占有地利优势的王谦军,战绩是:败之,败之再败之。 实在没啥可写的,从两边开战开始,算上爬山道、吃饭睡觉,天气不好打不了仗和不打仗的部队休整时间,一共20多天,梁睿就把王谦和高阿那肱在闹市砍了脑袋,首级送往长安。 被史学界称呼为三总管叛乱,听起来咋咋呼呼的,名头大的吓人,我个人觉得‘三总管叛乱’的叫法其实不是太妥当,应该改叫‘尉迟迥叛乱’。除了尉迟迥,剩下的俩总管真不给力:司马消难就没打,王谦打了,还不如不打。 起兵时,三总管个个光着膀子振臂高呼,嘴里喊着要‘匡扶北周’,要‘庇佑人民’,脑子里想的全是怎么占国家的便宜,还卖国求援,当周奸,净干些不要脸的勾当。在我这个外行人看来,这就是一场趁火打劫的闹剧,尤其司马消难和王谦,特像两个政治老流氓,想趁乱揩点油,谁知道便宜没占着,还让人家扇了个两眼冒金星。 回头想想还是旁观者清,最聪明的就是西梁那帮人。 |
关于梁武帝信佛而王国的说法,前面已经说了,梁帝国的灭亡实际上还是皇族内讧,和信不信佛,侯景之乱的关系并不大。那扯一扯梁武帝信佛这个问题吧。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点,就是佛教扩张的主要动力是什么?表面上,这是因为所谓的信仰、思想。但实际上,最主要的动力,却是经济原因。 |
为什么在皇权衰弱的时代,会有那样多的人,选择信仰佛教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对有钱、有势的人而言,他拥有大量的田地,就需要向政府交纳大量的田赋,他拥有大量的人口,就需要向政府提供足够的徭役。但是,如果他把这自己的田地,都挂上了佛教的牌子,把自己的人口,也挂上了佛教的牌子,那这些人田产、人口,自然就不用向政府交纳赋税、提供徭役了。对于普通的穷人而言,也是如此的。只要他能把自己的田产,挂上佛教的牌子,给自己挂一个佛教的牌子,也可以不用给政府交纳赋税、提供徭役了。关于这一点,在当时一直是公开的秘密。那些大刀阔斧打击佛教的皇帝,通常都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打击佛教的直接结果,就是政府控制的人力、物力都增加了。用宗教的幌子逃避现实的义务,说起来容易。但是具体操作起来,却显然比较复杂,也比较困难。因为政府绝不会任由人们这样偷税、漏税的。所以,在皇权强大时,一个人想信仰佛教,绝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在皇权衰弱时,一个人想信仰佛教,自然就变得相对容易。从某种意义上,佛教的扩张。主要是源于贵族社会、底层社会与政府的利益博弈。 |
而博弈的结果就是,如果皇权无法压制、或是打击佛教,就有可能让佛教把社会上的人力、物力都蚕食殆尽了。所以,佛教在社会上的地位,大约是与皇权的强、弱成正比的。从普遍意义上,皇权强盛,佛教的地位就比较低;皇权衰弱,佛教的地位就比较高。所以,从利益关系上,绝没有一个皇帝,会发自内心的喜欢佛教。因为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本身就存在着难以化解的矛盾。从这层意义上,梁武帝也没有理由会喜欢越来越强大的佛教。从这层意义来说,在皇权衰弱的时代,统治者也会把佛教顶到头上供奉。但实际上,谁也不会真正喜欢佛教的。因为从利益关系而言,所谓的佛教是和他们争夺田地、人口的。 |
从这层意义上,如果说梁武帝是发自心底的喜欢佛教。那还不如说现代的大哥们,会发自心底的喜欢传说中的敏珠共和。因为,这都是讲童话故事罢了。从这层意义上,绝不会有一个皇帝会喜欢佛教的。因为佛教是一个和帝国政府抢夺土地、劳动力的隐形政治组织。而所有鼓动皇帝打击、压制佛教的理论,主要也就停留在了这里。换而言之,如果任由佛教肆意发展,最后就会把帝国的人力、物力都挖空的。所以,历史上许多皇帝都是用上述两种方法对付佛教的发展。一种就是铲除它,一种就是压制它。但是,当佛教势力越来越大之后。皇帝再想用这种方法对付佛教,就有些危险和不现实了。因为,这意味着你会把佛教势力逼到自己的对立面。在贵族政治下,当佛教势力越来越大之后,皇帝如果真把佛教势力逼到了自己的对立面,恐怕只会让自己陷入绝对的被动之中。因为,面对你的打击,强大的佛教势力,有可能通过支持其它军政强人、贵族大佬的方法,维持他们的既得利益。 |
所以,许多时候,皇帝就必须得做出第三种选择。那就是试图把佛教,溶入自己的系统之内。而梁武帝显然就是如此做的。其实,许多皇帝也是如此作的。因为,既然压制、消灭佛教非常危险,那就与他合作。在分析梁武帝这种选择前,我想问一个问题。那就是,梁武帝积极信佛之后,并且一再表示愿意出家,更用一系列行为,证明自己的佛学造诣是帝国第一人后。那梁武帝在宗教界,会拥有什么样的地位?他显然会成为宗教领袖。在帝国政府的领域里,梁武帝是帝王;在豪门贵族领域里,梁武帝是萧氏家族(那是当时第一大家族)的家长。当他积极进入宗教界领域后,并证明自己的佛学造诣超过所有的高僧后。那梁武帝在佛教领域中,想排在第二名,还有人敢自称第一吗?梁武帝的所有努力,都是试图把佛教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他礼敬佛教,无非是想通过这种方法,想自己成为宗教界的实际领袖。换而言之,既然佛教越来越强大,与其消灭它,还不如把它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再换而言之,当梁武帝信佛后,那南朝佛教界的领袖,自然就成了梁武帝。梁武帝不愿意礼敬达摩,那是因为达摩不愿意接受这种事实。换而言之,达摩并不想成为皇权的附庸。达摩作为一代高僧,自然不会承认自己的佛学造诣不如梁武帝。 |
问题是,如果达摩认为自己的佛学造诣高于梁武帝,那梁武帝继续礼敬他,岂非就等于放弃了,自己作为佛教领袖的地位?而梁武帝,显然不要想屈居于佛教大佬之下;无论在世俗领域,还是在宗教领域,梁武帝都想凌驾于佛教大佬之上。为了冲淡佛教在帝国的影响。梁武帝鼓励帝国的王公贵族、军政官员加入了佛教。从表面上看,这是梁武帝佞佛;但实际上,这也是削弱、瓦解佛教的方法。佛教在南朝非常有影响力。但是,皇帝加入了佛教,而且通过种种形式,让人相信他的佛学造诣,超过了所有的高僧。那他自然而然就是佛教的领袖了。而且,王公贵族、军政大佬们都加入了佛教。以他们在世俗社会中的地位,相应级别的僧人,谁还敢位居于他们之上呢?梁武帝这样作的结果,就是让帝国政府取代、削弱了佛教在帝国的影响力。因为,这样作的结果,就是让帝国政府完全渗透到了佛教的管理层,并且接管了佛教的管理层。在佛教兴起后,统治者为了控制社会,常常会用这种方法,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历史上,那些政教合一的国家看出来。所谓的政教合一,并不是因为统治者信仰宗教,而是因为在宗教势力巨大的社会中,一个统治者想牢牢控制社会,就必须得让自己成为宗教界的领袖。 |
赶上直播了楼主把上边补上的时候记得通知我一下 |
梁武帝的出家,与其说是无奈。在我看来,或许更多的是警告和胁迫的意味。如果梁武帝出家真的是无奈的话(厌倦了那帮不肖子孙),那你直接指定个皇位继承人,了却尘缘,那不就完了么?何必舍身一次,又玩一次,三番五次的玩狼来了的游戏,又是何故呢?如果梁武帝真的是了却尘缘的话,又怎么会在最后一次出家的时候,还盘算着开疆拓土呢? 所以单纯的无奈来说梁武帝出家,我觉得是解释不过去的。梁武帝的出家,与其说是无奈,不如说是策略。我们看看明末的某些管员拿辞职要挟皇帝,大概就知道梁武帝出家的目的了。实际都类似,也就是传说中的以退为进罢了。那些管员真的不想当管了吗?显然不是的。梁武帝看破红尘了吗?显然也不是的。 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里,梁武帝足足活八十四岁。我们可以想象,当他活到六十多岁时,帝国皇族亲王、军政大佬,恐怕就会有些蠢蠢欲动了。因为按道理,这个老不死的早就该死了,可问题就是,这个老不死的就是偏偏不死。 |
而梁武帝出家,不过是用事实证明。大家有这种念头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想因此产生叛逆之心,你们还是免了吧。换而言之,梁武帝就是跑到寺庙里出家,让别人去当皇帝,也没有一个人能爬上皇位的。换而言之,梁武帝对这个帝国的控制真叫铁的如铁板一样,就是他跑到寺庙出家三个月,帝国也可以正常运作,更主要的是,也没有人敢心生趁势爬上皇位的念头。总而言之,就是要告诉天下人,只要我梁武帝还有一口气在,不要说我还坐在皇位上,就是我让出皇位来,你们别人也休想爬上来。 梁武帝这样做,只是希望皇族,军政大佬们认清形势。但是只可惜,蠢蠢欲动的诸王,大佬们,并没有因为梁武帝这样折腾,就放弃了角逐皇位。梁武帝的布局,从某种意义来说是稳定的。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梁武帝不死,皇族内讧就可以继续延期。但是很不幸,像萧正德这样的强势皇族大佬,已经按耐不住了。于是萧正德竟然玩起了邪招,因为他竟然引狼入室。萧正德虽然利令智昏,但是也并不是多离谱。因为侯景这样的人,只有八百嫡系,在南朝并没有什么根基。所以从理论上说,萧正德是可以控制住侯景的。但不幸的是,梁帝国的危机,并不单纯是皇族内讧。梁帝国从开始,就已经酝酿着巨大的社会矛盾。而侯景正是利用了梁帝国巨大的社会矛盾,吸收了底层的力量,才把梁帝天翻地覆国搅了个。也正是因为侯景得到了底层社会的力量,萧正德彻底失去了控制侯景的力量和机会。 |
阴谋 生活总是这样,闲的时候常常无事可干,百无聊赖;越忙的时候呢,事情越来,有时候会多的应付不过来,乱的一塌糊涂。静下来想想,其实谁的人生也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排好队,一件一件来。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忙乱不堪的时候,不慌。 尉迟迥起兵后,前线焦头烂额,全国都乱成一锅粥的时候,京城里也不让杨坚省心。 杨坚连蒙带骗加威胁的把宗室五王弄到了京城。六月,杨坚正跟尉迟迥玩心眼的时候,赵、陈、越、代、腾五个王爷全部抵达长安。五王到京城后,红事、白事都没落下,先参加了千金公主的婚礼,接着又在杨雄6000禁卫军的“保护”下参加了宇文赟的葬礼。杨坚这么高规格的“保护”,就想表达一个意思:你们在京城都老实待着,别添乱子! 杨坚想,五王可不想。 五王认为:杨坚能当上这个大丞相是因为他们都不在长安,才让杨坚这个外戚钻了空子。那个神经病侄子对自己亲爹都那样,对这些叔叔们更不待见,想杀的就杀,不想杀的撵走,这才给了杨坚这帮小人机会。 那长安城当时就真的一个宇文皇室都没有吗? 有,毕王宇文贤。 这个毕王宇文贤是宇文赟大伯宇文毓的长子,跟宇文赟同岁,21岁的毕王宇文贤明显对付不了杨坚这个政治老油条。 五王一到长安,宇文贤可算找到组织了,立马跟五王接上了头。这些王爷们就商量着大权不能旁落,打算干掉杨坚,由宇文氏重新掌权执政。可是满京城都是杨坚的眼线,五王又是重点监视对象,五王和宇文贤的密谋,都没隔夜,当天杨坚就知道了。 知道归知道,可究竟该怎么处理这帮耍阴谋的宇文宗室,又成了摆在杨坚面前的一道难题。 都杀了吧,肯定不行。杀几个人倒是简单,京城的兵权都在杨坚手里,杨坚想杀五王易如反掌,但是尉迟迥起兵打的旗号就是‘匡扶周室’,杨坚这时候一下子干掉六个宗室王爷,就坐实了自己要篡位、要搞大清洗,政治上会失去主动性。而且当时尉迟迥已经起兵,跟着的是全国大叛乱,叛军正节节胜利,平叛大元帅都还在跑路,杨坚全方位处于不利态势,为应付叛乱,杨坚天天寝食难安,这个节骨眼上再杀了五王,宇文宗室、皇室宗亲肯定要闹,京城再乱成一锅粥,杨坚的日子就过不下去了,所以五王不能杀。 但是这帮人要搞政变,阴谋搞掉自己,不处理也不行,不给点血的教训只会传递给那些有想法的人一个信息:搞搞杨坚不要紧,没啥大后果。这等于间接鼓励别人砍自己,所以杨坚又必须处理五王,必须杀鸡儆猴! 自打有了李德林、高颎这些智囊,杨坚对事情分寸的把握,火候的拿捏程度越来越炉火纯青。跟五王相比,毕王宇文贤辈分低、根基浅,又年轻,也没什么威望,影响力不大,实在是杀鸡儆猴的不二人选。最终,杨坚以阴谋政变的名义杀了‘主犯’宇文贤,为了强调事情的严重性,顺带手把宇文贤的儿子全杀了,灭了宇文贤满门。对于参加密谋的‘从犯’五王,杨坚丝毫没有追究,假装完全不知道他们也参与密谋了。相反,为了稳住五王,杨坚对他们越来越客气。 生活中,一步步退让带来的往往不是感恩,更多的是得寸进尺。何况权力斗争里,大家都不讲感情,安抚政策根本没用! 宇文贤死后,干掉杨坚的计划并没有搁浅。赵王宇文招(千金公主他爹)领头,五王继续锲而不舍的计划着要干掉杨坚。五王手里没兵权,杨坚控制着京城所有的部队,跟杨坚了来硬的,自己这帮家丁、卫队不够人家打的。想来想去,还是诱杀比较靠谱。 五王决定给杨坚摆一场鸿门宴。 计划是这样的:由赵王出面邀请杨坚到家里做客,吃饭的时候伺机找机会杀了杨坚。为了确保计划成功,准备了三套方案: A计划是:毒杀。直接在杨坚的酒菜里下毒。 B计划是:偷袭。由赵王和赵王的儿子、小舅子在席间伺机动手。 C计划是:群殴。如果前两套方案都没成功,埋伏在内堂的士兵一涌而入,把杨坚乱刀砍死。 经过仔细的讨论后,大家认为C计划有点漏洞---容易误伤赵王。为了避免误伤,方案修改为:以赵王出门为信号,士兵们在赵王出来之后,再冲进去,剁了杨坚。 总之一句话,只要杨坚敢来,就绝不让他活着离开! |
真精彩,楼主像看见了一样 |
|
首页 上一页[7] 本页[8] 下一页[9]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历史 最新文章 |
大号挫宋,指的是哪个朝代? |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康熙撤藩是战略失误 |
现在有哪些城市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
正在看这书,开始怀疑nc怎么撑到1945 |
东北的生存条件在古代还不如草原吗? |
曾经的美国海军居然还不如北洋海军…… |
秦始皇不死,难道真的不? |
如何评价莫言被大量网友评为“罕见”? |
我发出来算侵权吗 |
如何评价这个人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