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历史 -> 《北宋南宋已东流》看,这些宋朝人会发光!当然,也 -> 正文阅读 |
[历史]《北宋南宋已东流》看,这些宋朝人会发光!当然,也[第42页] |
作者:卢镜岚 |
首页 上一页[41] 本页[42]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范仲淹在杭州为官时,部下都经他举荐当了官。只有一位叫苏麟的人,因外出办事不在跟前,未被范仲淹举荐。于是,苏麟作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看似咏楼台亭榭、花草树木,实则暗示:好处都被别人占了,而自己却得不到恩泽。 范仲淹何等聪明,看到他的诗后,明白了他的意思,因此,写了封推荐信,使苏麟得到升迁。此诗以后成为人尽皆知的成语,用以讥讽借职务之便,为自己或亲信捞取好处的人。 |
范仲淹曾得一房地基,有风水先生看后对他说:“这是块好地方,住在这里的人家,后世必出卿相。”范仲淹听了,说:“既如此,那我不能私自占有。”便将这块房地基捐出来修了一座学校,这就是后来的苏州府学。 范仲淹本能的喜欢帮助别人,他还有“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理想。作为文士,达可以辅佐皇帝,利泽生民,恩及天下,实现政治抱负;穷若要实现人生价值,济人利物。良医与良相,二者殊途同归。 可惜的是,范仲淹一生仕途坎坷,难以实现胸中报负。到了花甲之年,由于反对派的迫害,使得他的晚年生活处于频繁迁徙的状态。 |
庆历八年(1048年)正月诏命范仲淹徙知荆南府(湖北省),时年六十岁。 皇裕元年(1049年)正月,诏命徙知杭州,时年六十一岁。 皇裕二年(1050年)十一月,诏命徙知青州,时年六十二岁。 皇裕四年(1052年)五月,诏命徙知颍州(安徽阜阳)。当时范仲淹已经患病,接到诏命带病上任,走到徐州时,已经走不动了。 五月二十日,范仲淹与世长辞,终年六十四岁。 |
范仲淹死后,朝廷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文正”是文人道德的极至。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成为宋北做官的文人梦寐以求的谥号。 可是,这对范仲淹来说却并不是他最想要追求的东西,范仲淹所想要追求的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百姓的生活更美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明朝洪武年间,御史范文从惹到了朱元璋,当时已经判下死罪。有一天朱元璋看狱案,见范从文姓名籍贯有些像是范仲淹后人,于是问范文从:“汝非范文正后人乎?” 范文从答:“臣是仲淹十二世孙。” 朱元璋听了有些沉默,过了一会儿命身边的侍从取来五匹帛,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赐给了范文从,并说:“免汝五死!”看在你是范仲淹后人的份上,免你五次死罪的机会。 足见范仲淹人格魅力之大。 |
楼主写的真用心 |
很棒写的,不仅严谨而且专业 |
?? |
五十八章—— 一门三苏惊天下 苏洵是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读书,在二十七到三十七岁这十年里又去参加过科考,都落榜了。后来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澈都进士及第,苏洵写了首打油诗: 莫道登科易, 老夫如登天。 莫道登科难, 小儿如拾芥。 |
自三十七岁落榜之后,苏洵就下定决心,以后都不考了,虽然说二十七始发愤,但苏洵三十七岁也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三十七岁以后就彻底的放弃了科举考试,读书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思想读书了,苏洵后来就变成了一个思想家。 苏洵是八大家中另类的一家,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唐宋八大家中,只有苏洵没有考上过进士。在当时,如果不是进士出身,想要文章传天下,名满天下是非常难的。 三十七岁的苏洵在后来的五六年里也不再提笔。在这五六年里他读遍经史子集,一直读到心中有感而发,是因为思想、情感积淀得溢满,“情蕴于中而发乎外“当各种思想已经沉淀得非常成熟,才开始写文章。 |
张方平当时是益州(四川成都)知州,是苏洵的伯乐,他称赞苏洵的文章是:“左丘明国语,司马迁善叙事,贾谊之明王道,君兼之矣。“张方平敬佩苏洵到十分夸张的地步,他在家里特意为苏洵设了一个专座,这个座位只有苏洵才能坐,其他人谁都不许坐。可见在张方平心中,苏洵的地位高到了什么程度。 所以张方平后来就推荐苏洵做益州学官,相当于成都教育局局长。 但苏洵的第二个伯乐对张方平的推荐很不满意,是当时的雅州(四川雅安)知州雷简夫,雷简夫一读苏洵的文章,称其为“王佐之才”,是可以做帝王的老师的人才。 雷简夫就觉得张方平你太不像话了,你居然让“王佐之才”做学官,分明是对人才不负责。 |
雷简夫就给当时的宰相韩琦和文坛领袖欧阳修写推荐信,张方平也向欧阳修推荐苏洵。要知道张方平和欧阳修之间因为政见不同还有矛盾,但是不拘一格用人才,可见两人的胸襟。欧阳修也欣然接纳,非常期待苏洵能够到京城开封来。 张方平对苏洵说“远方不足成君名,何不游京师。“ 苏洵斟酌再三,同意去汴京。进京前带着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去拜访张方平和雷简夫,张方平见了苏轼、苏辙之后更是大惊。 张方平当时对苏东坡的判断是:聪明可爱,必将闻名天下。弟弟苏辙谨慎内敛,“成就或可过之”,说苏辙比较谨慎持重,在政坛上的成就可能比哥哥要高。当时俩兄弟才十八九岁,后来苏东坡果然成了大文豪,弟弟苏辙也位至副宰相,果然应了张方平的判断。 |
到了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苏洵陪同两个儿子进京赶考。虽说苏洵已经放弃了科考,但是在京城,他的文章受到了文学大家和当朝重臣的极高称赞,一时间世人争相传阅,甚至刻意效仿苏氏文风. 欧阳修当时是主考官,看到苏东坡的卷子喜欢得不得了。本来是该名列第一的,但是觉得像自己的文风,有点像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于是就给苏东坡的卷子降到第二名,怕别人说自己有师门袒护之嫌。 1057年,苏轼苏辙兄弟高中进士,这一年苏轼二十二岁,苏辙十九岁。 |
有张方平和雷简夫的推荐,苏洵前去拜访欧阳修,欧阳修一读苏洵的文章,不得了,欧阳修说苏洵的文章是;目为孙卿子。 张方平只是说左丘明、司马迁、贾谊的文章特点苏洵兼具,欧阳修认为苏洵其文风,其深刻像孙卿子,孙卿子就是荀子,荀况。为什么叫孙卿子呢,因为汉代避汉宣帝的名讳,荀字古音和孙同音,就改成了孙卿子。 欧阳修这个评价可谓极高赞誉,荀子是儒家里程碑式的人物,孔子之后就是孟子,孟子之后就是荀子。于是欧阳修就向朝廷推荐,写下了他的又一名作《荐布衣苏洵状》。 |
首页 上一页[41] 本页[42]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历史 最新文章 |
大号挫宋,指的是哪个朝代? |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康熙撤藩是战略失误 |
现在有哪些城市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
正在看这书,开始怀疑nc怎么撑到1945 |
东北的生存条件在古代还不如草原吗? |
曾经的美国海军居然还不如北洋海军…… |
秦始皇不死,难道真的不? |
如何评价莫言被大量网友评为“罕见”? |
我发出来算侵权吗 |
如何评价这个人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