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历史 -> 《北宋南宋已东流》看,这些宋朝人会发光!当然,也 -> 正文阅读 |
[历史]《北宋南宋已东流》看,这些宋朝人会发光!当然,也[第5页] |
作者:卢镜岚 |
首页 上一页[4] 本页[5] 下一页[6]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也许,李煜对于林仁肇的建议,是认为宋朝军队以步兵、骑兵为主,南唐是素以水兵为利,想要攻占淮南,则是以己之弱攻敌之强,林仁肇率领数万精兵就想成功占领寿春绝非易事; 就算成功攻下寿春,难保攻下寿春就一定会守得住,即使守得住寿春,宋朝也必定会出兵攻打夺回寿春。宋朝军队这支劲旅常年征战,荆湖、后蜀、南汉与宋朝军队交手的结果都是被踏平,少经战事的南唐军队的战斗力能否与之抗衡都是个未知数。 并且林仁肇建议“与吴越联合攻宋”的吴越,是亲宋的吴越,不仅不会像林仁肇计策中的那样愿意出兵助南唐,说不定到时反而出兵助宋讨伐南唐,在对方两军联合进攻的情况下,孤军奋战的南唐军队如何能敌得过? |
更何况,如果攻寿春失败,即使杀了林仁肇全家也仍然是给宋朝留下了兴师的口实。南唐武将本就不如宋朝的武将英勇,林仁肇若被杀,宋朝来攻的时候朝中又有哪个将帅是一定能够杀退宋军确保南唐无虞的呢? 李煜觉得还是依据长江天险乖乖呆着不要招惹人家比较好,宋朝军队不谙水战,等宋朝军队水战失利,宋朝也许会主动打消灭掉南唐的想法。 冒险精神是李煜所不具备的,他要的,是万无一失。因此,李煜没有接受林仁肇的建议。 |
十四章——攻打南唐的准备工作 可惜,甘愿以全家性命冒险的忠良林仁肇最后仍然冤死于李煜赐的一杯毒酒之下。 当林仁肇献策的事传到宋朝后,赵匡胤震怒。他久闻林仁肇威名,一直暗中招纳都未果,他虽然爱才,可如今想要统一江南,林仁肇这等将才却是不得不除了。 |
李从善信以为真,于是秘密派人告知南唐。这个反间计实在是没看出有什么高明之处,然而由于宋朝此时对南唐是磨刀霍霍,南唐也已经是惊弓之鸟,万一林仁肇这个勇猛过人的得力干将反叛是真,南唐更是毫无胜算,李煜已经慌了神。 与其让这等悍将投靠敌人减我威风长敌人实力,倒不如先下手为强。李煜惊惧之下中计,设宴毒死了林仁肇。 南唐的宰相陈乔很赏识林仁肇,经常说:“若使仁肇在外带兵,我陈乔在中央掌握朝政,我国虽国土狭小,宋国也难以图谋。”林仁肇冤死后,陈乔叹息道:“国家到了如此地步,还要杀害忠臣,真不知道我最终会死在什么地方。” |
林仁肇一死,对宋朝来说南唐的一大患也就去除了,不知是不是上天有意眷顾,宋朝的美事接踵而来。 屡次不中第的南唐秀才樊若水得知宋朝在训练水军,就猜测宋朝是想出兵南唐,而宋军想要攻打南唐就必须要能渡过长江这道天险。多少北方政权因为长江而止步于长江之北,樊若水觉得他梦寐以求的入仕机会已经摆在了他的面前,而且他还听说宋朝官员的俸禄非常丰厚。 若能帮助宋朝军队跨过长江,宋军这支劲旅能够攻破南唐是百分百的事情,南唐物产丰富说不定宋朝国君一高兴,封王封相光耀门楣也是有可能的,然后从此就可以睡觉睡到自然醒,钱多得数都数不完,山珍海味每天不重样,各色美女更是随意挑选……樊若水沉醉在自己的白日梦里,无法自拔。 |
樊若水在高官厚禄的刺激下干劲十足,他翻遍历代典籍,冥思苦想几经对比后得出了在长江搭建浮桥渡江的计策,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长江大桥的发明者就是樊若水。 然而想要靠人力在长江搭建浮桥并非易事,要进攻金陵(江苏省南京市)还必须越过采石矶。采石矶是南唐军事要塞,更有重兵把守,并且该段江面宽广,暗流汹涌,如何才能在这里搭建浮桥呢? |
重重的困难也没有吓退樊若水,不吃得今天的苦如何能享明天的福!他心生一计,到广济寺落发为僧来掩人耳目,以钓鱼的名义拉着绳子划着小船从长江这边划到对岸又从对岸拉着绳子划小船回来,来来回回划过多次,终于测出了江面宽度。而且通过他多次划过长江的经历已经对附近的水域哪里水深水浅、哪里有暗礁暗流都已经了如指掌。 然后,他以江水湍急,导致经常有船只翻船,为了减少悲剧的发生在采石矶附近立个大石塔供奉佛像的名义向附近居民化缘。当地居民和镇守采石矶的南唐士兵信以为真,都没有料到这个所谓的石塔其实是为将来宋军渡江时搭建浮桥固定铁索准备的。 |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樊若水前往汴京邀功,向赵匡胤献上他造浮桥的计策,又献上《横江图说》附图详细说明了造浮桥细节。赵匡胤大喜,但同时也瞧不起樊若水背叛自己的国家,只是封樊若水为右赞善大夫并任命他为舒州(安徽省安庆市)推官(审判官)。及至攻破南唐后,赵匡胤才任樊若水为池州(安徽省池州市)知州,但樊若水的祖坟被愤怒的南唐百姓给刨了。 |
宋朝有文献称:在开宝三年(970年)十月,辽军聚集六万骑兵攻掠定州,宋太祖派田钦祚领兵三千抵御,激战于于满城(河北省保定市)一带,辽骑兵退却,宋军乘胜进至遂城(河北省徐水县)杀伤甚众,于是就有“三千打六万”的这么一个说法。 然而辽国的文献中当年有六万出兵规模的记载却没有看到,而且六万敌兵来袭,宋太祖也不至于糊涂到只派兵三千前去抵御。由此推断双方只是一次边境冲突罢了,可见当时辽宋双方处于不战不和的状态之中。 所以在得到樊若水献策后,为了使出兵南唐没有后顾之忧,宋朝遣使臣去辽国讲和,但是为了面子问题在主动讲和这个事情上耍了个小心机。 |
开宝七年(974年)三月,雄州(河北省雄县)知州孙全兴以私人名义给辽国的涿州(河北省涿州市)刺史写信。 孙全兴说自己爱好和平,同时也很隐晦地表明自己希望两国能够和平共处。涿州刺史耶律昌术收到邻国官员的信件后不敢擅自处理,急忙上奏朝廷。此时辽国当政的是辽景宗耶律贤,游牧民族并没有那么细腻的心思,就同意和议并让耶律昌术也以个人名义回信。 耶律昌术回了这样一封信:“大辽与大宋两朝本来就没有嫌隙,如果双方都能派遣使臣互通友好,表明双方君主之意。休养生息利于百姓,长久为友邻之国,这不是很好吗!” |
孙全兴收到信也立即上交朝廷,赵匡胤命孙全兴这次以宋朝的名义写回信。第二年正月,宋朝派遣使臣前往辽国向辽景宗、皇后祝贺新年,但绝口不提讲和的事情。辽国见宋朝主动派出使臣来拜年,认为对方是以礼相待主动示好,却并未理解宋朝使者绝口不提讲和的深意。 辽国随后派出使者,在三月到达开封与宋朝缔结和约,并遣人去太原告知北汉君臣辽国已经与宋朝通好,所以北汉不得无故侵扰宋朝边境。赵匡胤见此事符合初衷,就派出官员作为国信使前往辽国正式通好的回应之行。 |
辽宋通和以后,双方于每年新年及天子生日都互通使臣致贺;当宋太祖死,宋太宗继位后,宋朝遣使到辽国告知,辽国也同样以礼相待,遣使臣至开封吊唁故君,致贺新君。 对于辽宋之间的首次无条件讲和,辽国文献记载的是说宋方先示好;而宋朝文献说是辽国主动遣使通好,宋朝皇帝悲天悯人,为边地民众着想,才同意议和。 |
十五章——消灭南唐 解决了后顾之忧,水军也已经训练成熟后,赵匡胤就想正式对南唐出兵。但最近南唐一直都很乖,一点错处都挑不出来,实在是找不出什么名义攻打南唐。 古来征战,素以讨伐为名,师出有名则直,师出无名则曲。师出有名才有理,有理才有号召力,有号召力,就能让士兵出力拼命、得到民众的支持以及认可。 赵匡胤派遣知制诰李穆出使南唐以祭天为由诏令李煜前往汴京。李煜来,就把他扣留在汴京,时间一长,不怕挑不出他的错;李煜不来,他就是抗诏以下犯上,正好以此为名。 反正李煜来或是不来,讨伐之名都在这里,不喜不悲地等着他。 |
李煜想要去,他的门下侍郎陈乔,内史舍人张洎(jì)纷纷劝阻说此行是羊入虎口有去无回,李煜就称身体有病不便前往。 几次下诏要求李煜前往汴京都被拒绝,赵匡胤便在开宝七年(974年)九月以拒诏为名兵分三路进军南唐,东路的吴越军队从杭州进攻金陵;中路曹彬、潘美率领的十万精锐渡江进攻金陵;西路也有一支军队进攻湖口(江西省鄱阳湖)。 |
十几万大军乌央乌央就打了过来,南唐当即派出徐铉前往宋朝请求停止发兵。徐铉见了赵匡胤后先是据理力争说:“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后来又把南唐的姿态放低到尘埃里说:“陛下是天,李煜是地;陛下是爹,李煜就是儿子,天能盖住地,老子也应该保护儿子。” 赵匡胤听了就说:“既然是父子,为什么还要分开两处吃饭?”徐铉还欲待说些什么,赵匡胤按着剑说出了那句史上有名的话: “勿须多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
南唐只好慌忙作应战准备,张洎自恃有长江天险,向李煜献计令各地驻守部队坚壁不出,想着这样就可以让宋军疲劳而还,天真的李煜采纳了他的建议。 之后李煜就一切如常地在后苑领僧人道士诵经书。 有军情告急,没有经过徐元楀(音:yǔ)等人的允许也无法通报。宋军都要攻近金陵了,李煜都还不知情,更要命的是,南唐军政都归神卫统军都指挥使皇甫继勋指挥。 皇甫继勋身为统帅并没有与宋军作战的心思,他一心只想着李煜能够早点投降,但却不敢明说。每次与众人谈论政事,他都是说:“宋军强大,谁能抵挡?”闻听兵败他还会得意地说:“看吧,我早就知道不能取胜。”手下有副将招募死士想要在夜间出击,他还会把副将痛打一顿,并捉拿囚禁起来。 |
|
此时的情况已经不容乐观,李煜急调神卫军都虞侯朱令赟率大军自湖口东下支援。可朱令赟因受西路军牵制,迟迟不能入援金陵。十月下旬,摆脱西路军的朱令赟进至皖口(安徽省安庆市)又遭到宋主力军的歼灭。 各地战败的消息一件又一件传来,李煜还是在咬牙坚持,金陵保卫战已经持续了整整一个多月,士兵死伤众多。 |
|
在国破之际,李煜写下一首词《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词中饱含了多少对故国的自豪与留恋,又抒发了多少自责与悔恨。几曾识干戈?性格文弱的李煜错生为乱世的帝王,结局只有被消灭而已。 |
开宝九年(976年)正月,李煜被俘送到京师,赵匡胤封他为违命侯,拜左(也有说右)千牛卫将军。李煜的小周后被封郑国夫人,《论语·卫灵公》有云:“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郑声淫,郑国音乐淫秽的意思,小周后被封郑国夫人也有侮辱之意。 当年李煜二十九岁的王后周娥皇患病时,比王后小十四岁的周妹妹(周娥皇妹妹本名不见史载)经常入宫探望。李煜与年长他一岁的王后周娥皇伉俪情深,王后患病使得他痛苦不堪。当正值豆蔻年华的小姨子出现在自己的面前时,与王后初见时的情景浮现在他脑海中。 望着与王后模样有几分相似却更加青春动人的周妹妹,李煜如同枯木逢春,又如同久旱逢甘霖,爱慕之心顿生。 |
史书记载李煜的相貌是“重瞳,骈齿”重瞳在现代医学上来说就是早期白内障,骈齿即龅牙。虽然李煜不是大帅哥,但是他有才又是帝王,未经情事的周妹妹难以抵挡住满腹才华的风月高手李煜的热情,两人情愫渐生。李煜还做下一首艳词《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堪称两人约会的真实写照: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chǎn)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
这首词刻画出一个在月色朦胧夜偷偷地与情郎幽会的少女,因为担心被人发现,为了减轻脚步声脱下鞋子拎在手中小心翼翼地步上台阶。在画堂的南畔终于见到了情郎,依偎在情郎的怀里心里仍惊魂未定不停的发颤。结尾那句淫荡露骨的“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更是将偷情之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没多久,王后周娥皇就因病与世长辞。为避讳,没有当年就立周妹妹为后。次年九月,钟太后去世,李煜按古制需守丧三年,所以在周娥皇去世四年后,李煜才立周妹妹为后。史称周娥皇为大周后,周妹妹为小周后。 |
十六章——加强皇权威力 自此,南方地区基本上已经实现了统一,赵匡胤为了巩固皇权,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后妃、外戚、宗室、宦官专权独裁,又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制度。 前代的宰相事无不统,权高震主,甚至还有统治权被宰相篡夺的情况发生。为了防范这一弊端,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削弱宰相的政治权利,与宰相合称为“宰执”; 又增加了军事机构枢密院,宰相不再拥有军事权,只有枢密院和皇帝才能插手军政; 又设立三司,负责盐铁、度支(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户部(人事任免)等事项,原属宰相的财政人世权被三司使接管。 |
赵匡胤还特别设立了审刑院,宰相不再拥有司法权。这样一来,中央的行政、军事、财政、司法权力都直接收归到皇帝手中,宰相只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不过,宋代的正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仍然是宋朝权力最大的职位,如果同平章事被手握所有权利的帝王倚重,还是会出现宰相权倾朝野的情况。 对于枢密使这个重要的掌管军政的职位,赵匡胤也制定了相应对策来牵制。枢密使是枢密院的最高长官,为了防范武官拥兵叛乱,一般由文官担任。枢密院可以调动军队但不能带兵,将帅可以带兵但又不能调动军队,使二者相互牵制,兵权最终集中在皇帝手中。 |
三衙分为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和殿前司。其中三衙也互相牵制,改变之前禁军由“殿前都点检”一人直接统率的局面,殿前都点检这个职位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除了宰相的权利被削弱,宰相的座位也给去掉了。自唐代以来,宰相上朝的时候都是有座位的。有一次宰相范质起身奏完事之后正想坐下来,赵匡胤对他说:“哎呀,我眼睛有点花,看不清,范卿把文书拿过来给我看看吧。”范质就拿着文书上前给赵匡胤看,之后再回自己的座位的时候发现凳子已经不见了。于是从此以后宰相都是站着上朝了。 赵匡胤还有一个小发明——展角幞头,也叫平角幞头,这种帽子是宋代的官帽,左右各有一根又长又直的帽翅,所以也俗称长翅帽。据说是赵匡胤用来防止官员上朝时私下议论而发明的。在江苏泰州博物馆收藏的实物中,长翅帽两翅长达120厘米。 |
五代期间,藩镇势力愈发强盛,他们把征收地方的农业租税用来武装自己的私人军队,而送给朝廷的却很少。赵匡胤深知这一弊端,命令各州除计划内的经费开支外,凡属金钱布帛全部送往京师,不得侵占留用。于是财政收入都归朝廷,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赵匡胤认为即使文官贪得无厌,也不过都是些钱财罢了,不及武将造反割据损失的十分之一。于是开始由中央派遣的文官来执掌一州的军政大事,官称:权知xx军州事,简称知州。权知xx军州事,暂时管理xx州的地方军务与政事的意思。 各州又设通判为州的实际管理者,知州负责监督通判。知州属于皇帝钦点的临时特派员,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通判就是知州的副职。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地方长官处理政务时再也不能独断独行。 |
赵匡胤除了实行官员权力的分离与变动,对军队也实行了新的制度。他选择大腿粗壮有力、肩宽腰细、力气大的兵卒定为兵样,分别送往各道教练士兵,等到训练成功,就令各州长官从中挑选勇猛敏捷的士兵送往京师,以保障京师及帝王的安全。 为了防止“黄袍加身”的戏码再次上演,又设立了更戍法——武将与士兵三年更换一次驻地,将帅也不再专有自己的侍卫队,这样可以让武将与士兵无法产生深厚的感情。但这样造成了军队训练混乱,战斗力下降,形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 另外失去土地的流民、社会轻微犯罪分子都被招募进军队,合乎禁军招兵标准的纳入禁军编制,差一点的就纳入厢军编制,这让宋朝成为了古代少有的国家养军队的朝代。 |
赵匡胤在夺取政权之初就清楚的知道,如果不采取一些防范措施,赵宋王朝极有可能又是一个短命王朝,因而希望通过制度来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宋代多项制度重心在于如何防范被夺权。宋太宗继位后又在此基础上继续补充,被后来的继承者所沿袭不变。宋人叶适称赵氏祖宗立法:“夫以二百余年所立之国,专务以矫失为得。” |
十七章——“传弟”与“传子” 早在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在临死前,就将儿子赵匡胤叫到病床前并让赵普做记录。杜太后问赵匡胤,“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得天下吗?” 赵匡胤答:“是托爹爹和母亲的福。” 杜太后说:“不对,是因为周世宗传位给了八岁的儿子你才能得天下。如果周世宗传位给年纪稍长的人,天下还能为你所得吗?等你百年以后应当传位给你的弟弟,然后再由光义传位光美,光美传位德昭,不传位年幼弱子,这才是社稷之福,切记切记。” 赵匡胤哭着跪下说:“不敢违背母后之命。” 杜太后又命赵普都好好记下这些话。杜太后死的时候,赵匡胤当时最年长的儿子赵德昭才十一岁,五代十国贯穿了杜太后的人生,直到她死,五代十国还没有真正的结束。在她死的那一年,赵匡胤并没有统一南方,所以她根本不会想到自己这个儿子居然能称霸中原,还能再做十多年皇帝,因此会有让赵匡胤传位给弟弟的遗言也就不足为奇。 |
首页 上一页[4] 本页[5] 下一页[6]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历史 最新文章 |
大号挫宋,指的是哪个朝代? |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康熙撤藩是战略失误 |
现在有哪些城市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
正在看这书,开始怀疑nc怎么撑到1945 |
东北的生存条件在古代还不如草原吗? |
曾经的美国海军居然还不如北洋海军…… |
秦始皇不死,难道真的不? |
如何评价莫言被大量网友评为“罕见”? |
我发出来算侵权吗 |
如何评价这个人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