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历史 -> 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 正文阅读 |
[历史]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第15页] |
作者:历史票友康永聪 |
首页 上一页[14] 本页[15] 下一页[16] 尾页[2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180)【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见也见了,抱也抱了,下面该来点实惠的了。 皇太极宣布,封孔有德为都元帅,耿仲明为总兵官。所辖兵马,独立整编成一军,取上天庇佑之意,称为“天佑军”,依旧由二人全权指挥。除了出兵打仗需要请示之外,其余的事情均可以高度自治。 各旗选取精良马匹,供给“天佑军”使用,饮食钱粮,一应俱全。 一下来了这么多人,还得有住的地方。皇太极将东京(辽阳)附近土地,拨给他们驻军。 孔有德受宠若惊,本来一个大明的小人物,赏识他的干爷爷被朝廷杀害,连退休的官员家属都敢欺负他。到了这边,皇太极对他够意思,给钱给地不说,连随口取个官名也可以封给他。估计他现在唯一后悔的,当初名号喊小了。 事实上,皇太极也确实够意思。在二人到来之前,他向各贝勒以及八旗固山额真下了死命令:“以前旗人对国内的汉人多有侵扰,至今也没消停,其中肯定有你们纵容手下的原因,我也没深究。可如今这帮人跟明廷决裂,跋山涉水来投奔于我。谁再敢伤害他们,就是坏我大事,与我为敌。一经发现,无论高低贵贱,必定就地正法、满门抄斩,绝不姑息!” 后来满洲能有天下,一半的原因,大概都在皇太极此番话中。 前面我们说过,孔有德是个知恩图报的人。等一切安顿就绪,他便找到耿仲明商量,拿人手短,应该建功。 两人不约而同,将目标瞄准了旅顺的黄龙。于公,他是大金敌人,于私,他是自己仇人。 由于事关兵马调动,他们把想法向皇太极做了汇报。 皇太极听后,大喜过望,表示全力支持。 七月,孔有德趁旅顺空虚,发动进攻。 与上次被堵截时不同,此次战斗,陆上有八旗骑兵冲杀,海上有孔、耿的战舰包抄。 黄龙走投无路,刎颈自尽。旅顺等地,划入大金版图。 为表庆功,皇太极再次大摆宴席,其间对孔、耿二人大加赞赏。 |
(181)【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这次胜利,对大金来说,可谓皆大欢喜。至于大明那边,基本没有欢喜的,其中有一个最不欢喜的,名叫尚可喜。 尚可喜,字元吉,号震阳,祖籍山西洪洞(后至河北衡水,其祖父举家迁到辽东)。 之所以可喜同志感觉不可喜,因为黄龙算是他的死党。 虽然他和孔、耿二人之前都为毛文龙打工,之后也同朝为官,但目前看来,他们并非一路人,甚至有点小仇恨。 话说毛文龙被杀后,大明朝廷任命一度黄龙为东江总兵,代为管理皮岛。但黄龙为人耿直,好像不招人待见。没多久发生兵变,耿仲裕、王应元等带头将其囚禁,并推举沈世魁为总兵。 多亏尚可喜带兵回岛平定叛乱,杀了耿仲裕、王应元,才使得黄龙复出。从此,尚、黄二人便成为铁磁。 顺便说一句,耿仲裕是耿仲明的弟弟。 后来,得知孔有德他们从登州逃亡辽东,黄龙还让尚可喜前去堵截。好在尚可喜也在海上遇到风浪,跑偏了,否则,“三顺王”恐怕要少一到两个。 再就是本次孔、耿二人突袭旅顺,不止造成了黄龙的阵亡。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尚可喜家眷及奴婢百余口全部遇难。 也就是说,尚可喜直接杀了耿仲明的弟弟,而耿仲明间接杀了尚可喜全家。不管两人是否记仇,反正实事在那摆着呢。 哦,还有,当年尚可喜的父亲,也是死在八旗军的铁蹄之下。 既然尚可喜和他们有深仇大恨,又为何能走到一起的呢?也许正应了那句话:世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话说黄龙死在旅顺以后,沈世魁成为继任者,退守皮岛。至于沈世魁和尚可喜的关系,不用说大家也知道。此时,尚可喜驻守广鹿岛(今辽宁大连长海县广鹿岛镇)。沈世魁上任第一件事,就要把尚可喜骗回来。 不过,当年十月,尚可喜接到邀请之后,却行动缓慢,只从广鹿岛走到了大长山岛。大连人都知道,其实没走多远。 因为尚可喜不傻。 他发现跟自己关系好的,都没有写信邀请他。就算不邀请,知道他要回去也不该一点反应也没有。经过打探,他明白如果回去只有死路一条。 于是,尚可喜调动部队,控制了大小长山岛、广鹿岛、海洋岛等周边岛屿,大致相当于今天长海县的范围。 想到眼下的境遇,又想起当年毛帅的下场,尚可喜百感交集,仰天长叹:奸人当道,报国无门。思来想去,他派亲信跟皇太极取得了联系,表明投靠之意。 这边刚入伙的两员战将才立新功,那边又有实力派将领愿意归降,幸福来得太快,皇太极兴奋的直呼:天助我也! 于是,他给还未到来的尚可喜部赐名“天助军”。 一面“天佑”、一面“天助”,皇太极可谓喜事连连。 相对来说,大明那边的崇祯就没那么幸运了。关外兵争不止,关内连年大旱,民变四起。 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命运,终究已注定。 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明崇祯七年,正月初一,尚可喜借新年聚会之际,逮捕了不愿归顺的将领。随后他带领诸岛军民万余人,下海远航,驶向辽东。 四月十日,尚可喜抵达盛京。 皇太极出城三十里迎接,各种待遇与孔、耿归降时大致相同。 接风宴会上,皇太极盛赞尚可喜“知明运之倾危,识时势之向背”,跟耿仲明一样,封为总兵官,并将驻地安排在其祖上居住过的海州(今辽宁大连海城市)。 后来皇太极再登基时,封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他们也成为汉人封王的先例。因为封号中都带个“顺”字,时称“三顺王”。 |
(182)【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第五章 大清的的诞生 玉玺啊,玉玺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皇太极这两年的经历,我想“顺风顺水”大概比较合适。有时候,似乎不需要个人努力,好事就一件接着一件。 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明崇祯七年,十月,皇太极又得到一个好消息,老对手林丹汗病死在青海打草滩。 大概两年多以前,皇太极第二次会盟蒙古诸部时,西征林丹汗,迫使其放弃本部土地,远走青海。 可以想象,失败后的林丹汗,心情并不怎么舒畅,再加上西迁旅途劳顿,没多长时间,就郁郁而终。 没有了林丹汗,察哈尔部更像一盘散沙。部众有自立的,有投靠大明的,而林丹汗的儿子额哲却不知所踪。 对于大金来讲,这种状态并不理想。如同《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故意放过曹操的原因一样,相比统一的强大对手,群龙无首的局面更难控制。 皇太极急召范文程商议对策。 范文程提出:其他人能收抚就收抚,不能就拉倒,无关紧要。只有一个,额哲,必须找到。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明崇祯八年,二月,皇太极派多尔衮、豪格等领兵深入大漠腹地,搜寻额哲。 在此过程中,几乎没有遭遇到任何抵抗。不过,茫茫大漠,找人似乎比打仗更困难。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尔衮耐心的寻访,终于先找到了林丹汗的大福晋囔囔太后。而后,因为有囔囔太后引路,很快又在附近找到额哲及其生母苏泰太后。 多尔衮下令将他们包围,却没有急于进攻,而是派亲友团去劝说。 面对军事和外交双重压力,额哲只能选择无条件投降。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 爱新觉罗的祖先若在天有灵,应该感到幸运,创业阶段的后代们,或多或少拥有军事、政治方面的天赋。 同年九月,多尔衮得胜而归。因为有了额哲的号召力,察哈尔部众纷纷归降。 这样一来,皇太极成了名副其实的蒙古共主。 |
(183)【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除了额哲和太后们,多尔衮还给皇太极带回一样东西,苏泰太后献上的“传国玉玺”。 一听“传国玉玺”, 估计大家首先会想到,传说中秦始皇的那块儿。相传用和氏璧镌刻而成,上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 很可惜,不是。 首先那块所谓的“传国玉玺”是否真的存在,目前也没有定论。即使真的存在,皇太极运气也不能好的不着边际。 一块只有五寸见方的小东西,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如今浮出水面,居然还飘到他手里? 只有一种可能,做梦。 现实中,据说皇太极得到的玉玺,上面只刻了四个字:制诰之宝。 当然,这块玉玺也有来历。 相传当年元顺帝(明朝封的)被朱元璋赶走,逃往大漠,随身携带一方玉玺。后来因为主人经常跑路,无心经管,玉玺也就不知所踪。两百多年后,有个牧羊人发现自己养的羊三天不吃草,还总用蹄子刨地。牧羊人好奇,便亲自动手挖掘,结果得到了这块玉玺。牧羊人不敢私藏,把它献给了大元帝国的后裔。不过,转来转去,玉玺落入了林丹汗手中。 现如今,它又被献给了皇太极。 其实,这方玺肯定没有“传国玉玺”那么有价值,甚至可能都不是元朝官方出品的。不过,不管怎么说,肯定是皇家的之物。因为所谓“制诰”,就代表帝王的诏令。那个时候,普通人肯定不敢私刻这种公章,要杀头的。 当然,一件事物到底有多大价值,得看在谁手里。比如,同样50万,有的人可能买辆“豪车”,而马云团队创立了阿里巴巴。 拿到玉玺之后,皇太极马上找到范文程,商量如何处置。 此时,皇太极的内心比较矛盾,得了玉玺,当然高兴,可同时又知道这并非那个传世之宝。因为他应该也读过《三国演义》,大概了解“正版”玉玺上面应该刻什么字。虽然他可能不认识篆字,但识数应该没问题的。 范文程“鉴赏”玉玺时,注意到了皇太极的表情,似乎害怕自己提出质疑。尽管他了解到皇太极的忧虑,但在他看来,这无关紧要。 于是,范文程说:“目前看来,只有一件事要做。” 皇太极问:“何事?” 范文程跪地叩头,高声呼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太极上前一把扶起范文程,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
(184)【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劝进 关于玉玺的事,范文程向文馆的同事,赫舍里·希福、鲍承先、宁完我等人通了气。同时,也向诸贝勒、大臣,表明了态度。 大家都懂套路,也不必废话。 诸贝勒随即开会作出决定,由文馆大臣代表众人,请皇太极上尊号,称皇帝。 结果,皇太极拒绝。 众人不干,再劝。 再拒绝。 这倒也正常,历朝历代都如此。如果轻易答应,似乎有点妄自尊大,对天不敬。当年皇太极即位大汗的时候,也拒绝了几次。如今要当皇帝,次数只能多不能少。 所以,表演还得继续。 第二天,礼部主管贝勒萨哈廉召集众贝勒开会,要求所有贝勒都要宣誓效忠,再请大汗上尊号。 诸贝勒将自己的誓词写好,一起焚香祭天。由大贝勒代善下跪首先宣读誓言,然后其他贝勒,多尔衮、济尔哈朗、阿巴泰、阿济格、多铎、岳托、豪格等各自宣读了誓词。 完毕后,众人再次恳求皇太极即位皇帝。 听了这些人的誓词,皇太极很高兴,但仍然婉拒说:“你们同心同德,我很欣慰。不过,还有外藩也应该知晓此事,他们的态度如何呢?” 众人一听,估计心里埋怨皇太极没完没了,可也没办法,继续折腾吧。 天聪十年(公元1636年),明崇祯九年,三月,蒙古十六部四十多位贝勒齐聚沈阳,共同请求皇太极上尊号。 在此之后,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代表汉军请求皇太极上尊号。 表演也差不多了,皇太极表示基本同意。 于是,四月十一日,登基仪式正式开始。 由多尔衮、博尔济吉特·巴达礼、孔有德分别手捧满、蒙、汉文劝进表,代表众贝勒大臣跪读表文。 据我所知,这在历史上还是头一次。 中国历史上,一般皇帝登基,主要只有汉族的支持。也有单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大概也只能获得本民族为主的支持,比如辽、元。多民族(包括汉族在内)共同推戴的,皇太极应该算第一人。 如果之前还能有和他媲美的皇帝,我能想到的,大概只有大唐的“天可汗”李世民了。 宣读完毕,皇太极接受劝进表,并发表“顺应天命”的就职感言。 仪式结束,皇太极正式即位为皇帝,改元崇德,定国号为大清。 网上经常遇到一个题目:谁是大清的开国皇帝? 总有一部分人回答,努尔哈赤。 错的。 正确答案,皇太极。 因为在此之前,只能叫大金,或者后金(史称)。从这天开始,大清才正式诞生。 |
我个人觉得努尔哈赤才是大清开国皇帝 |
来了老弟 |
(186)【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满洲 除了国号,皇太极顺手把族名也改了。 大概跟原来的国号一样,“女真”这个族名也容易让汉人产生抵触心理。因为早在南宋时期,内地的百姓便深受其害。白纸黑字,有史可查。毕竟不能指望百姓都能研读历史,找出二者之间的区别。 为避免给将来进入中原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他将族名定为“满洲”,并且明令禁止百姓今后再用“女真”来称呼自己。 关于“满洲”的由来,也有些不同的说法,但基本公认是一种音译。争论的问题仅仅在于,它究竟由什么译过来的。单从汉字来说,不知大家注意没有,两个字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有三点水。或许可以从侧面佐证,大清的官员比较相信“五德始终”理论。 皇太极虽有远虑,却造成了近忧。 因为他爹当年并不忌讳,所以朝廷的来往书信、官方记录里面,像什么“大金”、“金国”、“女真”等字眼儿,随处可见。由于官方文件比较重视连续性,直接导致连皇太极自己的记录里也有。 这就比较尴尬了。 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皇太极下令,全部改掉! 似乎有点掩耳盗铃的嫌疑,换个“马甲”人家就不认识你了? 至少皇太极是这么认为的,于是认认真真地改。 不过,由于工作量太大,难免有所疏漏。即便皇帝,也无法欺骗历史。他的所作所为,后代人都知道了,而且还“帮他”记录了下来。 不过,至少有一点他成功了,无论“满洲”,或者“满族”的名号,如今都得以保留和应用。甚至连毛主席都曾说:“满洲(满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过伟大的贡献。” 而“女真”这个称呼,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消失了,只有在文字记录中还可以找到。 |
(187)【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封赏(爵位体系) 国也建了,皇帝也当了。按规矩,下一步就该论功行赏,毕竟大家劝的也很辛苦。 当然,在此之前,皇太极还要干一件事,追认老爹努尔哈赤为皇帝,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简称,武皇帝;庙号,太祖。 另外,还有爷爷、爷爷的爷爷……反正“祖宗十九代”都得追认。这还不算完,母亲那边自然也要追认。 当然,还有已故的开国元勋们。 总而言之,一个都不能少。 等这些都忙活完,终于可以封赏活着的了。 大贝勒代善位列第一,封为和硕礼亲王,济尔哈朗为和硕郑亲王、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多铎为和硕豫亲王、豪格为和硕肃亲王、岳托为和硕成亲王;阿济格低一级,为多罗武英郡王;再往下,杜度为多罗安平贝勒、阿巴泰为多罗饶余贝勒等等。 此外,一直拥护皇太极的萨哈廉因病重未能参加,结果没过多久就病逝了。皇太极十分悲痛,追封他为和硕颖亲王。 蒙古诸部也按照亲王、郡王、贝勒等爵位分封。 汉军方面,封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也就是前面我们说的“三顺王”的来历,汉官里的最高爵位。 虽说多民族统一,但也有区别对待,汉人基本不可能封王。整个大清,只有五个。另外两个:一个已经出场,尚未归顺;一个尚未登场,后面会讲。 为了后面行文方便,我们趁此机会,先来全面聊一聊,大清的爵位制度。 正因为由多民族共同组成,所以爵位体系也比其他朝代复杂,分为三种: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先来说宗室爵位。 何谓宗室?首先,必须得姓爱新觉罗;其次,从塔克世(努尔哈赤的父亲)一辈算起,直系子孙。如果同时满足两个条件,那么恭喜,你就是大清宗室,俗称“黄带子”。而非宗室血亲(只满足第一个条件),称为“红带子”。当然,“黄带子”也不用高兴太早,如果犯错,或其他原因,也有可能变成“红带子”。 只有“黄带子”,才能享受宗室爵位。 该爵位共分十二等(排名分先后): 和硕亲王 多罗郡王 多罗贝勒 固山贝子 (以上四种为高级爵位,贝子一般是大清皇子的最低封爵,当然也有例外,有个别皇子只封镇国将军。) 奉恩镇国公 奉恩辅国公 不入八分镇国公 不入八分辅国公 (公爵以上均为超品,而上面四种品级上没有差别,明显的区别在于“不入八分”四个字。所谓“八分”,大概就是八家均分的意思。当年努尔哈赤立下的规矩,凡在战争中获得的战利品一律上交,然后由八旗平均分配使用。不过,理论上参与“八分”的仅限于旗主,至于旗主拿到后再怎么分,那是他的私事。所以,原来旗主以下都“不入八分”。而今随着爵位的成熟,“八分”的身份也固定下来。其实,“八分”并非仅仅分东西,或者所谓各种待遇那么简单,更代表了特殊的政治地位。) 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官) 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官) 奉国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官) 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 (往上的八等爵位每一种又细分为三等,如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当然,无论几等都称镇国将军,仅俸银和禄米有差别。) 低于奉恩将军的称作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 |
写的很好,支持作者。 |
(188)【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大家看清宫剧的时候,应该经常听到一个称呼,铁帽子王。 感觉有点像今天我们所说的“铁饭碗”,用来形容工作稳定。为什么要叫“铁帽子王”?当然也不是说他帽子结实,而是说明他的爵位比较稳固。至于如何稳固,还有个专有名词,大家应该也听过,世袭罔替。 那么,“世袭罔替”又是啥意思呢? 这就要说到爵位的继承制度。 前面我们说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而且可以继承。假如某人刚好封为亲王,那么在他死后,他的儿子还是亲王吗? 一般不是。 因为爵位继承有个原则,叫做降等继承,而且每继承一次就要降一等。 拿亲王来说,他的儿子继承爵位,要降为郡王,儿子的儿子再降为贝勒,逐次下降,直到降到对应的最底线(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镇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便不再下降。 世袭罔替,之所以稳固,因为不受该原则限制,继承的时候不降等。子子孙孙,世世代代,原来是啥一直还是啥。享有世袭罔替资格的王爵,被称为“铁帽子王”。 当然,这属于乾隆以后的说法,皇太极的时候还没有这种概念。而且“铁帽子王”比较稀有,纵观整个DA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能数得上的,大概也只有十二个。 了解了等级和继承,宗室爵位要说的大概差不多了,下面来说说异姓功臣爵位。 所谓异姓功臣,简单说,如果不姓爱新觉罗,又不是蒙古人,就只能走这条晋升通道。 它的设置,基本上效仿大明的爵位制度,分为九等: 公爵 侯爵 伯爵 (上三者超品) 子爵(正一品) 男爵(正二品) 轻车都尉(正三品,以上爵位均分一等、二等、三等三个等级) 骑都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异姓功臣,相对来说比较多,在影视剧里也比较常见。大家耳熟能详的,比如和珅(赫舍里氏),封一等忠襄公。再比如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 这种等级历朝历代似乎都差不多,也不必多说,只要能提到的时候,能分清高低就行。 不过,有一点,大家值得注意,异姓爵位最高就到“公”,压根儿没有“王”。由此可见,孔有德他们确实属于特例,相当难得。即便满洲八旗,不姓爱新觉罗的话,也没有封王的可能。从这个角度讲,汉人受重视程度,似乎比一般满人还高一点。 |
(190)【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第六章 南征北战 试探大明 皇太极另立门户,建立大清,与大明分庭抗礼。 此等大事,自然不会忘记通知另一个当事人,崇祯。 正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一直作为正牌天子的大明皇帝对此有何反应呢? 答,没有反应。 其实崇祯也想给点反应,怎奈心有余而力不足。辽东的局势已经坏到何种程度,他比谁都清楚,如果能管得了,还用等到如今任其称帝?更何况,他也实在倒不出手,自己国内也还一脑门子官司呢。 山西、河南又发生大饥荒,非常严重。 严重到什么程度? 这么说吧,树皮、杂草都吃光了,只能吃人。在地方给朝廷的奏折里,出现一个词,易子而食。俗话说,虎毒不食子。自己的孩子谁也不忍心下嘴,饿急眼了,怎么办?两家交换孩子,然后吃对方的。 想想都让人毛骨悚然。 不得不承认,当年管仲那句“仓廪实而知礼节”说得非常到位。饭都吃不上,其它的都扯淡。 天灾不断,人祸不止。 “闯王”高迎祥,带着未来的“闯王”李自成,四处转战,发展壮大。 在这种情况下,或许崇祯也觉得“攘外必先安内”,并不想招惹皇太极。 不过,很不幸,皇太极并没有忘记他。 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七月,【从大清建立开始,本文不再同时使用明朝纪年】皇太极派阿济格带领阿巴泰、扬古利等,继续绕道蒙古,深入内地,骚扰明廷京畿。 对于阿济格的骚扰,明廷只有招架之功,全无还手之力。 短时间内,清军一路高歌猛进,攻陷的地区甚至包括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区)、良乡(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顺义(今北京市顺义区),可想而知,当时大清再一次兵临京城之下。只不过,根据之前的经验,阿济格并没有进攻京城。 不过,崇祯依然整天提心吊胆,担心京城的安危。 还好崇祯没有担心太长时间,因为阿济格自己撤军了。 此次深入,其实阿济格还带着任务,帮皇太极试探一下大明的反应。俗话说,杀人不过头点地。知道结果就行了,见好就收,万一给大明逼急了,再来个反扑阿济格也害怕自己跟阿敏一个下场。而且他缴获的东西太多(人畜十万余),如果再不回去,恐怕不好脱身。 |
(191)【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再征朝鲜 当然,阿济格撤军还有更重要的原因,皇太极正筹划一次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目标,朝鲜。 在众贝勒劝进的时候,皇太极推辞说要听外藩的意见。其中,当然也包括朝鲜。于是,朝廷派出使者访朝,希望朝鲜国王也参与劝进。 此时的朝鲜国王,还是当年的李倧。随着年龄的增长,政治觉悟也略有进步,他已经提前知道使者的意图,倒也没啥脾气,毕竟脾气要跟实力挂钩。 可没成想底下的大臣不干了,对此深恶痛绝。经常看韩剧的人大概能了解,这个国家的人比较死心眼。大臣们表示,对这种破坏纲纪伦常的行为,坚决不能接受。哪怕国家被灭,也在所不惜。 见到底下的人突然反应这么激烈,李倧都懵了。你们不惜个屁呀,国家又不是你们的。 可有时候,在疯狂的文官集团面前,国王也没有办法。于是,李倧下令暂时不接见(扣留)大金使者,也不接国书。毕竟劝进这种事谁也不好意思明说,只要假装不知道,兴许能蒙混过关。 况且,即使没有朝鲜的劝进,皇太极也顺利登基了,丝毫没有影响。如果事情到此为止,可能也就拉倒了。偏偏死心眼的朝鲜“驻金大使”,在皇太极的登基典礼上,居然不肯跪拜。 皇太极暴脾气一上来,把过去朝鲜那些烂事全想起来了,什么不纳贡、拒绝互市、礼数不周等等。而且他突然发现,朝鲜人太坏,居然玩文字游戏套路他。上次征讨的时候,朝鲜国王投降,表示愿意结为“兄弟之国”。可另一面,朝鲜又继续跟大明保持“父子之国”的关系。照这样一算,大清还得管大明叫爹。关键造成如此尴尬的局面,跟大明半点关系没有,完全源于朝鲜的意淫。 本来不想把你当瓣蒜,你非要炝锅,这就有点欠拍了。 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十二月,皇太极亲率大军十二万,再次出征朝鲜,同时,下令济尔哈朗留守沈阳,阿济格等驻守辽河入海口,以防止大明偷袭。 看架势,大有不破朝鲜誓不回的意思。 |
楼主,催更了,加油?? |
(192)【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十二万大军兵分两路:多尔衮、豪格为一路,负责牵制朝军兵力;皇太极领着代善等人作为主力,大军直奔汉城。 这种安排,明显有点锻炼接班人的目的,当然不是多尔衮,而是豪格。虽然处理莽古尔泰的问题时,皇太极对豪格有点想法,但毕竟是亲儿子,该培养还得培养。 可能有人听得一头雾水,莽古尔泰的问题跟豪格有啥关系? 原来莽古尔泰还有个同母姐姐,名叫莽古济。 姐弟俩名字差不多,性格也相似。甚至可以说,莽古济就相当于女版的莽古尔泰。那么,莽古济的作风,大家可想而知,基本上可以用“泼妇+悍妇”来形容。她平时说话也不经大脑,经常在众人面前让皇太极下不来台。 对于这个姐姐,皇太极十分头痛,但也没什么好办法。 直到大清建立前夕,莽古济的家奴冷僧机举报她密谋造反。按照供词,跟她一同参与密谋的包括莽古尔泰、德格类,还有她的现任丈夫博尔济吉特·索诺木杜棱。 当时莽古尔泰和德格类已经不在人世,死无对证。索诺木杜棱一看事情不妙,直接“自首”,转为“污点证人”。 随后,在莽古尔泰原来的住处,莫名其妙地搜出几块“大金国汗”的令牌。 人证物证俱在,莽古济的处境就比较尴尬,百口莫辩。 最终,皇太极下令将她处死。 说了半天,似乎还跟豪格没啥关系。 别着急,马上就来。 当初莽古济跟前夫所生的几个女儿,其中一个,嫁给了豪格。 换句话说,莽古济除了是豪格的姑姑之外,还是他的丈母娘。 既然莽古济出了问题,自然就要调查平时谁跟她走得比较近。调查过程中,发现莽古济经常举行小范围宴会,参与的人竟然有代善,岳讬,还有豪格。 其实也不能怪他们,因为莽古济还有个女儿,嫁给了岳讬。对此,大家应该有所体会,丈母娘请客,女婿也不能不去。作为亲家,代善也没有理由决绝。 本来属于小范围家宴,可事到如今,性质就全变了。 皇太极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尤其豪格,骂的最狠。毕竟亲儿子,属于胳膊肘往外拐,爱之深,恨之切。 为了自己的性命和前途,豪格只好亲手杀了妻子,表示坚决跟莽古济划清界限。 事后皇太极一怒之下取消了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的编制,将人员重新安置在正黄、镶黄两旗,使得“八旗”险些成了“七旗”。幸好,皇太极在冷静之后又改变了态度,重新恢复了正蓝旗。而恢复后的正蓝旗,就交由豪格统辖。 可见,皇太极对豪格还算比较器重,并没有真的想处理他。 此次出征,豪格没有让皇太极失望,发挥比较稳定,有效地牵制了敌人。 |
首页 上一页[14] 本页[15] 下一页[16] 尾页[2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历史 最新文章 |
大号挫宋,指的是哪个朝代? |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康熙撤藩是战略失误 |
现在有哪些城市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
正在看这书,开始怀疑nc怎么撑到1945 |
东北的生存条件在古代还不如草原吗? |
曾经的美国海军居然还不如北洋海军…… |
秦始皇不死,难道真的不? |
如何评价莫言被大量网友评为“罕见”? |
我发出来算侵权吗 |
如何评价这个人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