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历史 -> 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 正文阅读 |
[历史]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第16页] |
作者:历史票友康永聪 |
首页 上一页[15] 本页[16] 下一页[17] 尾页[2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193)【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反观皇太极,却一改往日稳扎稳打的作风,并不太在意一城一地,而选择长驱直入。 前面我们在讨论“为什么一定要攻城”时,曾经说过,绕开城池直接深入的做法,相当危险,很可能造成“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尴尬局面。 之所以皇太极敢于如此进军,一来,对八旗骑兵的野战能力比较放心;二来,对朝鲜军队的战斗素养更加放心。 果然,朝军没有让皇太极失望,一触即溃。 随着清军离当时的都城汉阳(今韩国首尔)越来越近,原来那帮义正言辞的大臣们都慌了手脚。国王李倧更没了主意,只好再次将王妃和王子们送往江华岛,自己则退守南汉山城。此时他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派出使节,递上国书,希望“改过自新,洗心革面”。 皇太极不予理会,继续进攻。 多尔衮和豪格从宽甸(今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入朝,相继攻克昌州、安州,也向汉阳城方向汇合。 本来李倧还抱有希望,可以借着临津江天险做最后的抵抗。可惜当时正值寒冬腊月,而且比往年还要冷一些,江面已经结冰了。 清军不费吹灰之力啊,直接走过江面,并且长驱直入,攻占汉阳。为了让朝鲜国王主动、彻底投降,皇太极下令包围南汉山城。一方面,切断城内的粮草供给;另一方面,逐个击破前来勤王的部队。随后,他致信守城内的李倧,令其放弃幻想,投降称臣,可保王位不失。 其实李倧早就想投降,只不过害怕清军,不敢出城。于是,他回复皇太极:“投降可以,请先撤军。” 都到这个时候了,还敢讲条件,皇太极觉得李倧明显不够清醒。 为让这位国王清醒一点,皇太极派多尔衮进攻江华岛。上一次,李倧之所以能躲在江华岛侥幸逃脱,因为大清没有水军。而这一次,孔有德、尚可喜他们拥有战船数百。清军很快攻克这海上孤岛,俘虏王子、王妃,以及大臣若干。 古代君王都喜欢称自己“孤家寡人”,一般属于谦虚的说法。按《道德经》上所说的,“人之所恶,惟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 然而,对李倧来讲,似乎是他的真实处境。 在进攻江华岛的同时,皇太极也没休息,每天让人用大炮轰炸南汉山城。 |
不管朝鲜人感受如何,总的来说,皇太极此次用兵CHAOXIAN,可谓圆满成功。 就连负责后卫的阿济格也不甘寂寞,顺路助攻皮岛,斩杀沈世魁。这个困扰大清多年的“后顾之忧”,总算被彻底清除。 尚可喜虽没能亲手干掉仇人,但也算报了仇。同年七月,他完成战后清理任务任务,从皮岛撤回沈阳。 唯一一点遗憾,大清的开国元勋、一等公扬古利,不幸牺牲,享年六十六岁。 在跟多铎一起阻击朝鲜勤王部队的过程中,扬古利冲的太猛(努尔哈赤曾多次警告),被埋伏的朝鲜兵用鸟枪射中,由于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 得胜的部队陆续班师回朝,皇太极对此次战争作了总结,该赏的赏,该抚恤的抚恤,当然,该罚的也得罚。 打了胜仗,怎么会有罚? 问题出在军容风纪上。 按《清史稿》的说法:“兵行无纪,见利即前,竟忘国宪”。 可想而知,遇到这样的“好机会”,当然不会忘记敲打代善。经议政王大臣会议,按罪本该革去其礼亲王的爵位,不过,皇太极发话,免于处罚。 恩威并用,才是帝王之道。 除了对个人的赏罚,军队也有变动。大概由于逐渐看到了汉军的实力,皇太极下令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整编,扩充为两旗,任命石廷柱、马光远为固山额真。 也很正常,本来皇太极就比较重视汉人。 还有更不可思议的,皇太极居然还把征朝胜利的喜讯,以正式文书的形式,传达给仍然身在锦州的祖大寿。 或许在皇太极的心里,并没把祖大寿当外人。 不过,祖大寿接到文书时,心里估计在想,这哥们真不把自己当外人儿。 |
(195)【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今北方已定,兵甲已足。此时的皇太极意气风发,喜事不断。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七月初八,海兰珠为他生下皇子。 皇太极万分欣喜,在盛京最神圣的笃恭殿(俗称八角殿,后改大政殿),为皇子举办大型庆典,并且诏令四海同庆,大赦天下。 所谓大赦,就是对犯罪人员的赦免,相当于现在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只不过,那时的赦免比较彻底。按现在的说法,不仅免于刑事处罚,而且彻底消除犯罪记录。 既往不咎,重新做人。 当然,大赦天下也有限度,有些罪名不能赦免。准确的说,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俗称“十恶不赦”。 只有帝王,才拥有大赦的权力。只不过,这种权力并不经常被使用。除非皇室有重大活动,比如皇帝登基、更换年号、战争胜利,赈灾祈福等。 又比如立皇太子。 种种迹象表明,皇太极确实有心将这个孩子立为太子。要知道,这并非他的第一个儿子,而是第八个。前面七个,都没这么庆祝过。如果说他当皇帝以后开始注重排场了,也不科学,因为后面还有三个皇子,也没见过这样的阵势。 八月份,孩子满月,更不得了。皇太极大摆宴席,接受八方朝贺。稍微沾点姻亲的蒙古贵族,千里迢迢,带着各种礼品,赶着马车来。 以至于朝鲜国王李倧都误会了,在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元旦,上贺表的时候,还特意给“皇太子”也送了一份贺礼。在当时封建社会来讲,绝对属于重大的外交失误。不过,皇太极并没有生气,反而“笑纳”了朝鲜送给“皇太子”的礼物。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过完元旦不出一个月,这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皇子,不幸夭折。 对海兰珠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她悲痛欲绝,精神恍惚,始终不能相信这一事实。 痛失爱子,皇太极一时也难以接受。但作为男人,又是皇帝,他只能故作坚强。一面安慰爱妃,一面还要处理国政。 事后两天,庄妃为他生下第九个皇子,汉名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这多少让皇太极稍微好受点儿,但不可能完全消除悲痛。 其实,这件事对皇太极影响很大。 虽然他之前脾气也不咋好,但似乎从这一年开始,他处事越来越偏激,动不动就跟人置气。 一个人的精神受到打击,必然会影响身体。他开始出现流鼻血的症状,感觉也比以前老了许多。 |
(196)【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第七章 松锦大会战 或许正因为皇太极之前太过顺利,人生大起大落太快,有点受不了刺激。 碰到伤心的情况,人们常说,化悲痛为力量。 对于皇太极来说,可以展现力量的方式,大概有两种:作为一个皇帝的威严、与大明争天下。 皇太极下达圣谕:“自古建国,皆立制度,辨等威。今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主、额驸名号等级,皆有定制,乃皆不遵行……” 表面上看,他希望大家守规矩,注意自己等级该有的配置,日常用度不要越级。而实际上,他没有那么闲,最主要的目的只有一个,提醒所有人,对待皇帝要规规矩矩、毕恭毕敬,不能总停留在过去“原始部落”的作风。 其实,他这番话也主要说给诸王听的。 诸王大概也听懂了,“皆引罪”。 当然,作为一个男人,在家里厉害,不算真本事,有劲儿,还得朝外使。 与大明争天下,才是皇太极最大的愿望。 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八月,皇太极以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豪格、阿巴泰为辅助,率领左翼八旗军;以硕托为扬武大将军,杜度为辅助,率领右翼八旗军,分兵两路,再次绕道蒙古,向大明腹地发起进攻。 与此同时,皇太极亲率济尔哈朗、多铎、阿济格,并征用汉军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石廷柱、马光远所部,蒙古诸王、贝勒所辖参战军,向山海关进发,以迷惑大明朝廷。 此次阵容可谓空前豪华,大清最优秀的将领几乎倾巢出动,感觉有一战定乾坤的气势。 当然,仅仅感觉而已。 皇太极深知,光靠气势压不倒对方。大明虽然衰败,但想要短时间内消灭,绝无可能。因此,他定下伐明了方略,按当年他老爹的“伐树”理论,一点一点蚕食对方的有生力量。 既然方案已经确定,剩下执行就没啥可说的了。不管阵容多么豪华,战术也跟以前一样,打短平快。以消耗大明,自己获利为目的,一把一利索。 然而,皇太极没想到,本该速战速决的一仗,打得旷日持久,拉开了“松锦会战”的序幕。 |
(198)【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清军没有那么多纠结,干就完了。多尔衮、岳托下令八旗军分头行动,各路大军势如破竹。 其中一路骚扰山西,还有一路东进,绕过京畿,连续攻克山东数城。主力兵团则扫荡北直隶(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大部,以及河南省、山东省的小部分地区),重点打击京城附近的守城和勤王部队,给他们造成心理阴影。 “蹂躏数千里,明兵望风披靡。” 整个过程战斗并不激烈,大多不战而胜,没啥可说。 唯一值得一提的,十一月初九,清军包围了一座小城,高阳(河北省保定市高阳镇)。 这座小城比较破旧,战略地位,极其不重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里面却住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大明前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辽东督师孙承宗。 攻城的清军并不知情,照常发起进攻。结果出乎他们意料,忙活了一天,也没攻下来。 清军做梦也想不到,城内根本没兵。之所以坚挺,因为孙承宗带领全家上下,以及数千百姓,登城坚守。 负责攻城的额真一看,这城又穷又硬,抢了也没啥意思,更没必要牺牲太多,本想放弃算了。可军事行动不能自作主张,撤退也要上报。 事情报到上面,清军高层有明白人,毕竟在辽东混了那么多年,有的甚至从努尔哈赤时期就在,应该知道城里住着什么人。 很快,统帅部下达命令:此城于法当破。 当然,当不当破,也不能光凭一句话。 他们倒也不玩虚的,不仅派兵增援,还带来楯车等重型攻城武器。 有了上级精神和物质的支持,清军作战更加英勇。高阳城本来就不坚固,也经不起猛攻。几轮下来,城破了。 孙承宗全家有二十余口阵亡,相当壮烈。他本人虽没有牺牲,但也成了俘虏。 消息传到多尔衮那里,他很高兴,对老人家也比较重视,派出专人去劝降。可孙承宗坚决不肯投降,自缢而死。 |
666 |
(199)【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得知孙承宗的死讯,崇祯震惊了,远在辽东的祖大寿震惊了,卢象升也震惊了。 卢象升不光震惊,还被震着了,直接下课。可能崇祯觉得他作战不利,拿掉了他兵部尚书的头衔,同时给了他一个新角色,戴罪立功。 论罪,可能真的没有,但要立功,真的很难。 其实卢象升从一开始就不想接这活,因为正赶上他爹去世了,他想回家守孝。可内阁大学士杨嗣昌极力在崇祯面前推荐他,结果皇命难违,才赶来救火。 按理说,国家危在旦夕,舍小家为大家倒也应该。可偏偏杨嗣昌的父亲去世也不满三年,按当时的规矩,他本应该也在家守制。 于是,卢象升就跟人抱怨说:“他不在家尽孝,也不让我尽孝!这种不孝之人,岂能忠君报国,留在皇上身边,迟早是个祸害。” 卢象升确实有个孝子的样子,在军中也穿着孝服。封建社会一直重视孝道,因为皇帝们认为能孝者必忠。 孝子卢象升决定为国尽忠。 他选择的方式也很直接,打算阻击尚在河北一带的清军主力。 这个决定,无异于自杀。借用现在网络流行语:谁给他的勇气? 然而,上天似乎有意成全他的忠诚,十二月十一日,在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西南)蒿水桥,卢象升所部遭遇了清军主力。 清军以数倍兵力,将其合围。 俗话说,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卢象升大概也明白,清军铁骑跟手有寸铁的农民军有着质的区别,估计自己此战凶多吉少。可他没有退缩,在军中按剑大呼:“将军死绥,有进无却!” 按常理来说,狭路相逢勇者胜。若论勇,卢象升绝对够。 可惜,这句“常理”的原文出自《史记》,赵奢的话:“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它有个前提,叫做势均力敌(两只老鼠)。 虽说势均力敌并不单纯体现在人数上,可当时不管从哪方面看,清军似乎都占绝对优势。 果不其然,经过一天激战,卢象升身中数刀战死沙场,所部兵马几乎全部阵亡。 按照《明史》的评价:“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 大明之亡,多半也亡在这句话上。 并非没有人才,只不过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即便不合理的用,还处处掣肘,致使一个个人才都“填坑”了。 前有袁崇焕,现有卢象升,后面还有洪承畴。哦,不对,准确的说,洪承畴自己从坑里爬出来了。接下来,我们就会说到。 |
(200)【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在当时来讲,能用的人本来就不多,崇祯已经捉襟见肘。现在可倒好,“襟”、“肘”都彻底破了。 尽管如此艰难,边境问题也不能放任不管。没办法,只能再找人来补。 放眼天下,崇祯召来了孙传庭。 孙传庭,字伯雅,又字白谷,代州镇武卫(今山西代县)人。 当初卢象升被调走后,高迎祥死灰复燃,再次发展壮大。时任陕西巡抚的孙传庭在子午谷设伏,生擒高迎祥,并将其押送京城正法。 或许正因为之前搞定了高迎祥,崇祯认为他的能力可能高于卢象升。事实上,如果没有卢象升的前期铺垫,孙传庭也不可能那么顺利。 正如同俗语所说的,长江后浪推前浪。 如今“前浪”已经死在了沙滩上,“后浪”还得顶上。 和孙传庭一起奉旨入卫的,还有洪承畴。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福建泉州英都镇良山村)人。 至此,大明就算气数已尽。 大明王朝,内忧外患也有些年了,一直坚持的还可以。为啥调两个人进京,就要说气数已尽呢?这还要从他俩的工作性质说起。 在此之前,孙传庭担任陕西巡抚。 前面说过,在明代,巡抚只是临时职务,并非地方长官,但在实际操作中,都掌握着一方的军政大权。 洪承畴的职位更高,三边总督。 何谓三边总督? 这里的“边”并非抽象的方位,而是具体名词。 明朝总共有九边,又叫九镇,指的在北部边境,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 洪承畴总领延绥、宁夏、甘肃三镇兵马,故称三边总督。 事实上,洪承畴的权力一度更大,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要知道,当时整个大明总共也只有十三个省。 说他俩工作重要,并不完全因为职位高(封疆大吏),还因为他们原本有一个共同的使命,围剿“流贼”,或者说活动在陕、甘、宁一带的起义军。而在那里,规模最大的,当属“闯王”二代,李自成。 必须说,两人的工作完成的不错。他们认真执行了杨嗣昌所谓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计划,追的李自成抱头鼠窜。 终于,在潼关南原一战,李自成被打得仅剩十八个人,在大将刘宗敏的拼死护送下,才得以突围。 假以时日,两人再接再厉,穷追不舍,彻底消灭李自成,那么,大明的历史很可能会改变。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两人被调离岗位,入卫京畿。 除了气数已尽,我实在想不出其他词更为合适。 直到今日,也有不少人为此顿足捶胸,骂崇祯不懂业务。可这似乎也不能完全怪崇祯,换你做皇帝,也不见得有更好的办法。 当然,关于崇祯的功过是非,属于明史的问题。在这里,我不做讨论,只想说,此天之亡大明也,非战之罪。 |
楼主,快更,快更!用了两天从1看到这里了 |
(203)【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被围困在锦州城内的,不用说,还有祖大寿。 其实,祖大寿刚开始并不紧张,因为锦州和大凌河不同,靠海。汉路不通,可以走水路,接济粮草、逃跑都很方便。 出于有恃无恐,在给崇祯的奏折中,祖大寿信心满满地说:“不用担心,锦州城坚持个一年半载没啥问题。” 可他忽略了一个问题,难道皇太极不知道锦州靠海?既然知道,为何还围的那么起劲儿呢? 没过多久,祖大寿便体会到其中的真正的原因。 如今的大清,早已不同于往日,不仅拥有像样的战舰,而且旗下尚可喜等人的指挥能力,并不亚于大明的将领。即便如此,皇太极也没有轻敌,为确保万无一失,还调来了朝鲜水师助阵。 这样一来,水路也不通了,祖大寿再次陷入困境。 如果当时可以发朋友圈,祖大寿一定想写:“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而崇祯会为其点赞,并且评论说:“朋友别哭,我陪你就不孤独。” 不管怎么说,崇祯的确“够朋友”,没让祖大寿等太久。同年七月,洪承畴领兵四万驰援锦州,驻扎杏山。 洪承畴深知,清军不同于民军,擅长野战,不敢与之争锋。他下令原地驻军,摆出一副长期战斗的架势。 作为同样优秀的将领,多尔衮也能看出对方水平不一般。围困锦州,本来只为打援。现在援军赶到,却不急于求战,弄得他也不敢轻举妄动。 双方陷入僵持,小摩擦不断,大动作没有,互有胜负。虽然两军的语言不通、风俗各异、目标不同,但战略思想出奇的一致:敌不动,我不动。他们就一直耗着,谁都没能回家过年。 战争打到这种程度,就比谁能熬得住了。 没过多久,多尔衮先熬不住了。 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三月,多尔衮离开锦州前线,返回沈阳。和他一起离开的,还有豪格、杜度和阿巴泰。他的统帅位置,由济尔哈朗代替。 倒不是多尔衮本人不想干,而是有人下令不让他干。当然,能命令他的人,不用说,只有皇太极。 因为战争旷日持久,而且也看不出啥时候能到头儿,前线的将士们难免有些想家。多尔衮能体谅他们的心情,就让大家轮流回家看看。 这倒也无可厚非,换作以前,可能也不算个事儿。 可我们也知道,此时的皇太极心情极其不好。 自从痛失爱子之后,宸妃(海兰珠)一直没从打击中缓过来。而皇太极既思念爱子,又心疼爱妃,伤痛只多不少。 即便如此,皇太极也不至于不通情达理。毕竟谁家没有妻儿老小,想回家探亲也算人之常情。 错就错在,多尔衮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汇报。他自己不汇报也就罢了,也不让其他人汇报。更让皇太极生气的,连自己的儿子豪格也跟他们串通一气。这种集体欺瞒领导的行为,性质非常恶劣。 |
(205)【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锦州战场方面,洪承畴并没有太关注清军的人事变动,更没有轻举妄动,依然坚持最初的战略。 济尔哈朗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阿济格等人的配合下,反而主动出击,还小胜了几场。当然,除此之外,也没敢有什么大动作。 双方依然处于僵持阶段。 然而,谁也没想到,一直在锦州城内,静静等待救援的祖大寿,突然不安静了,率先打破了僵局。 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八月初,祖大寿将所部一分为三,全力突围。 不能怪他太冲动,如今的局面,实在太容易让他回忆起当年的大凌河。虽然他不一定亲自尝过人肉的滋味,但绝对见过人吃人的惨状。 尤其在不久前协防的蒙古人突然投降,致使锦州已经失去外城,进一步导致内城被围得死死的。祖大寿意识到,城内的士兵即便不死在敌人手里,也会死在自己人嘴里。 等死,死国可乎? 两千多年后,祖大寿的内心,发出了跟陈胜一样的呐喊。 由于事发突然,反倒打了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个措手不及。幸好阿济格及时派鳌拜前来助阵,才稳住阵脚。要不然,差一点就让祖大寿冲出去。 锦州城外,炮火连天,自然也引起外围明军的注意。洪承畴召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位总兵,所辖大军十三万,在宁远誓师,向锦州方向进发,驻扎于松山。 其实,他并没准备好,出兵实属迫不得已。自从出关以来,新任的兵部尚书陈新甲一直催他开战。出于战略考虑,他一直拖着。可如今祖大寿突然来这么一下,让他无论如何也不能再拖。 从长计议也好,暂缓徐图也罢,都有个大前提,祖大寿还健在。因为他此次的使命,理论上只有一个,救援祖大寿。一旦祖大寿有个三长两短,或者投降,那“拥兵自重”的罪名,他就算背定了。 出战,不必胜;不战,必背锅。 不愿背黑锅的洪承畴,只好硬着头皮,做殊死一搏。 当然,作为明末最优秀的将领之一,洪承畴也不会盲目下注。据他观察,此次大清几乎倾巢而出。一旦获胜,将给对手造成相当大的伤害。说不定可以乘胜追击,直取沈阳,立下不世奇功。 就算失败,也不要紧,大不了退守山海关。 打不打得赢,是能力问题;打不打,是态度问题。这样他也算仁至义尽了。 只可惜,战场上的事瞬息万变,最终的结果让他始料不及。 |
(206)【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可能之前欺负明军习惯了,多尔衮明知洪承畴水平不一般,却并没有把这十三万大军放在眼里。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可惜多尔衮忽略了一个问题,这次明军的统帅姓洪,所带的兵称为“洪兵”,那么如果拿水作比喻的话,也得叫“洪水”。 “洪水”来得迅猛,冲散来掩埋它的泥土。 多尔衮确实无法抵挡,连吃败仗。清军士兵死伤甚多,几近崩溃。 得到战报,皇太极立刻准备再次亲征。然而,这一次群臣都反对,因为他似乎生了重病。当时看来,皇太极的病比较奇怪,流鼻血不止。 我们根据其面色(赤红)、体型(肥胖)、症状(流鼻血)判断,皇太极很可能患有“三高”,其中高血压几乎是一定的。 本来身体就不好,再加上宸妃的事一刺激,病情加重也很正常。 按理说,皇太极应该听从大家的建议,好好休息,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可这场战役实在太过重要,他不得不带病坚持工作。鼻血止不住,他就拿碗接着,一路狂奔来到前线。 到了战场,众将也劝皇太极,明军人多势众,应当缓行。 皇太极却说:“他们听说朕来,还不早跑了;如果不跑,朕破之如摧枯拉朽。” 看到皇帝流血不止还来督军,前方将士果然士气大振。 当皇太极亲眼目睹洪承畴的排兵布阵,才相信多尔衮兵败是有道理的。不过,生病没有影响判断力,他敏锐地找了到敌人的破绽。 “敌众,粮草必不济” 说白了,吃饭的人多,粮食供应肯定不及时。 按照皇太极的计划,先断其粮道,明军必然内乱,然后趁其四散奔逃之际,在必经之路打伏击,则明军可破。 事情的发展,也几乎按他的计划进行。皇太极下令陈兵于松山、杏山之间,切断了明军的粮道。 明军内部果然出现混乱,有人带头跑路。不过,出乎一般人意料,带头的将领,除了“逃跑将军”王朴之外,居然还有吴三桂。 他们逃跑过程中,被清军伏击,几乎全军覆没(王朴、三桂仅以身免)。此次伤亡高达五万余人,明军损失几乎过半。 洪承畴自燃不能跑,被围困于松山。 底下的八大总兵之中,只有曹变蛟、王廷臣没跑。他们不光没跑,居然还从外围杀回松山,陪洪承畴一同坚守。 曹变蛟是著名将领曹文诏的侄子,可以说,洪承畴是他们叔侄的老领导。 他倒不见得有多尊重老领导,不过肯定忠于朝廷。 |
一晚没睡看完加油 |
(207)【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凭借多年的经验,洪承畴感觉到这回凶多吉少,随时准备为朝廷效忠。 如果皇太极再急再厉,继续带兵全力进攻,估计很快就可以成全洪承畴。 然而,就在这节骨眼上,皇太极突然要回家。当初不让他来,留着鼻血非要来,现在正在关键时刻,却要回去,折腾个啥嘛? 原来,盛京那边传来消息,海兰珠病危。 对于皇太极来说,天塌了,一定要亲自回到爱妃身边照顾,就算无力回天,也得见最后一面。 皇太极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赶紧召集所有贝勒、大臣开会,做后续部署:杜度、阿巴泰等人围锦州;多铎、阿达礼(爱新觉罗氏,代善之孙)等人围松山;阿济格、吴克善等人围杏山。 里面没有多尔衮和豪格,因为他们刚刚又被调回盛京。 在前线的将领,能用的都用上了,目标只有一个,不让三方明军串联,也不能让他们逃走。按皇太极的打算,一切维持现状,等他回来再说。 只可惜,皇太极并不知道,此一去,便成永别,他再也没能返回松锦战场。 第二天,天还没亮,皇太极便启程出发。 后代评论者,对于历史上这种“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皇帝,一直诟病。但我们也应该理解,作为皇帝,富有天下,普通人所追求的财富、地位、美色,对他们来说,唾手可得。那他们还有什么追求?只能追求精神上的,比如爱情。 如果为了江山不要爱情,那跟现在为了金钱、事业放弃爱情的人有啥区别。不能理解,只能说,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 虽然已经日夜兼程,但皇太极仍然放心不下,派大学士希福快马加鞭,先去探望。 还没等希福感到盛京,就碰上了盛京方向赶来报信的人。从他们口中得知,宸妃(海兰珠)已经快不行了。 希福不敢怠慢,飞奔告知皇太极。 听到消息,宛如晴天霹雳,皇太极一口气没上来,险些晕倒。他也顾不上什么车马仪仗,仅带随身护卫,轻骑快马,直奔盛京。入宫后,也来不及寒暄,跌跌撞撞地跑到关雎宫。一见到早已香消玉损的海兰珠,皇太极再也忍不住,嚎啕大哭。在场的人,无不动容,尤其女眷,都跟着落泪。 连大学士范文程、希福等人也懵了,一时间手足无措。当皇太极突然作为一个普通人,而非皇帝,出现在他们面前时,都不知道该怎么劝。 时间一长,大伙一看,不劝不行,照这么下去,皇太极非哭死在这不可。于是,众人上前搀扶皇太极,纷纷劝他要“保重龙体,国事为重”。 |
(208)【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人死不能复生,皇太极也明白。 只不过,海兰珠去世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他实在不愿接受如此残酷的现实。虽贵为皇帝,也不能控制生死。不过,他能控制死后的事,比如葬礼的规格。 按照皇太极的要求,葬礼必须隆重。首先,追封海兰珠为敏惠恭和元妃。元妃即大老婆,有了名分,葬礼自然可以按照皇后的标准执行。实际操作中,甚至还有点超标。 除了规格到位之外,人员也得到位。皇太极下令,凡在京的亲王以下(含亲王),牛录额真以上官员,必须亲临现场。 如此一搞,海兰珠的葬礼,俨然成了大清的国丧。 吃瓜群众如果光看热闹,估计还以为皇帝本人驾崩了呢。 这还不算完,之后的日子里,月祭、大祭、冬至祭、去世周年祭……一个也不能少,而且每一次都隆重。不仅自己祭奠,还不让别人乐呵。他宣布暂停国中一切庆典,连元旦都没让张灯结彩。 为此,他还处理了一批在葬礼期间搞娱乐活动的干部,其中不乏罗洛宏(代善之孙、岳托次子)、阿达礼等宗室贵族,罪名非常直截了当,不尊重敏惠恭和元妃。在当时来讲,属于重罪,一经发现,绝不姑息。 当然,事后皇太极自己也后悔,有一次曾自责说:“太祖崩时,未尝有此,天之生朕,岂为一妇人哉”。说白了,爹死了都没这样,为个女人,过分了。 可说归说,真到做的时候,一点没变,该怎么祭祀还照样儿。按照王阳明的理论,知错不改,等于不知。 都察院承政张存仁、祖可法(祖大寿养子)劝谏:“天佑我国,锦州垂克,宜以理抑情”。所谓“以理抑情”是比较委婉的说法,其实就是告诉他:锦州再加把劲就能拿下,您也干点正事儿,去前线管管,别一天到晚儿女情长。 皇太极很快批复:我不管。(帝不听) 其实皇太极也并非不想去,实在有点力不从心。自从海兰珠去世以后,清宫的记录里面,一提到皇太极,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就是“圣躬违和”、“上不豫”这类的词。 在封建帝王时代,言论比较受限制,尤其涉及到皇帝生老病死,或者私生活的时候,用词要尽量避讳。像刚提到的“圣躬违和”、“上不豫”,通常用来形容皇帝身体不好,至于到底怎么不好,一般不说。 不过,对于皇太极,不用说我们大概也知道。一个人整天闷闷不乐,很容易得抑郁症。即便没得病,单纯的心情不好,也能影响身体健康。 这一点中西医都认可。 西医专门有心理医生,以调节情绪对人的影响,足见其科学性。 按中医圣书《黄帝内经》上的说法:“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目前的情况看来,皇太极的肝、脾、肺应该伤的都很重。 |
首页 上一页[15] 本页[16] 下一页[17] 尾页[2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历史 最新文章 |
大号挫宋,指的是哪个朝代? |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康熙撤藩是战略失误 |
现在有哪些城市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
正在看这书,开始怀疑nc怎么撑到1945 |
东北的生存条件在古代还不如草原吗? |
曾经的美国海军居然还不如北洋海军…… |
秦始皇不死,难道真的不? |
如何评价莫言被大量网友评为“罕见”? |
我发出来算侵权吗 |
如何评价这个人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