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历史 -> 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 正文阅读

[历史]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第19页]

作者:历史票友康永聪
首页 上一页[18] 本页[19] 下一页[20] 尾页[2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231)【爱新觉罗·福临卷】
所谓入乡随俗,中原乃礼仪之邦,儒家传统一直强调“名正言顺”。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若要成大事,进一步统治中原,大清必先为自己正名。从目前来看,时机已经成熟。多尔衮完全可以宣布,大清将成为中原新的主人。
这将是历史性的一刻,无限的荣光,想想就令人激动。
然而,激动了半天,发现操作不了。
大清可以是中国的主人,可惜多尔衮并不是大清的主人,至少表面上不是。
想要底定中原,还缺一个皇帝。
于是,多尔衮召集诸王、大臣商议,准备迎顺治进京。
此次进京,也就意味着迁都,所以准备时间比较长。八月份,顺治才从盛京出发。由于拖家带口、家当过多,一路行进缓慢,几百公里的路程,足足走了一个多月。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十月初一日,福临在英武殿再次登基,并宣布“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仍用大清国号,顺治纪元”,从此,他正式成为中原地区的皇帝。
年幼的顺治并不无知,明白自己两次登基,全得仰仗多尔衮。于是,他主动提出将多尔衮的功绩可在石碑上,永传万世。同时,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
表面看就多了叔父两个字,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可之前同为摄政王的济尔哈朗,只被封为“信义辅政叔王”。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这次的登基同时也意味着,大清成为正统的中原王朝。
 
(232)【爱新觉罗·福临卷】
第三章 逐鹿中原
剿灭李自成
上一章说到,顺治入关称帝,使得大清成为中原正统。
然而,正不正统这种事,自己说了不算,还得大家认可。
一个新兴政权,想要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并不容易。
当时,不认可大清的,大有人在。
就在李自成躲避追杀的时候,同为起义军领袖的张献忠,在成都建国,国号大西。
前明势力拥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应天府)继位,改元弘光。
作为朱元璋创业之初的都城,大明一直以来都在南京保留了一套完整的政府机构。除了皇帝,“北京”有的,“南京”几乎都有。有点类似于计算机服务器的双机冗余备份,一旦“北京”宕机,“南京”可以立即启动,理论上应该没有影响。
当然,仅限于理论上。
这样一来,总的来说,在中原大地,形成了大清、农民起义军、前明势力“三足鼎立”的局面。
既然大清已经宣布入主中原,就必须得拿出统治者的样子。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敢于反抗的人,只能予以消灭。
不过,朝廷对待另外两股势力的态度,却有所不同。
对弘光政权,比较柔和。只要朱由崧愿意取消年号,可以给予藩王待遇,永享富贵(削号归藩,永绥福禄)。
对农民军就不一样了,没啥可商量的,赶尽杀绝。这倒也可以理解,不管怎么样,大清跟原来的大明之间,也属于政府间的对话。农民军就不一样了,属于反政府武装,坚决不能与之妥协。
基于这一方针,多尔衮始终没有停止对李自成的追击。定都京城之后,更进一步加大力度。
他下令,以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带着平X王吴三桂、智顺王尚可喜等,率领数万八旗军,向大顺政权的老巢西安进发;以多铎为定国大将军,与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等一起,带领原定南下的兵马,调头西进。
两路大军上下包抄,对李自成余部展开合围。
 
(233)【爱新觉罗·福临卷】
面对严峻的形势,一路逃跑的李自成非但没有太过窘迫,反而焕发了生机,似乎又找到了当年的感觉。
对他来说,被人追着打,反倒是常事儿。在跑路的过程中,寻找新的进攻方向,更加轻车熟路。
这种以撤退为主的战术,后来有个文雅的名字叫,转进。大约三百年以后,有一个名叫蒋介石的人,将它发挥到极致。
按照之前的习惯,李自成又一次“转进”到了河南,选择进击怀庆(今河南省焦作市、济源市和新乡市所辖部分地域)。开始比较顺利,相继攻陷几座城池,直指怀庆首府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
接到河南巡抚的紧急求援,多尔衮一面调动山东兵马西进,一面传令多铎全速前进。
多铎接到命令,并没有全速前进,因为他知道无论自己如何快,也快不过李自成,还不如保持队形,按照原计划,集中力量直扑潼关。
潼关自古为陕西咽喉,兵家所必争。谁控制了它,就等于扼住了三秦大地。
多铎认为,一旦杀向潼关,李自成不可能置之不理。更何况,他还知道,即便自己主力不到,也一定有人能阻止李自成。
因为在沁阳附近,的确有能人——正黄旗汉军副都统(固山额真),领右都督衔,时任卫辉(今河南省新乡市北部)总兵,祖可法。
带着那么多头衔,一看就不一般。事实上也如此,他是祖大寿的养子,跟随大清的时间比祖大寿还长。通常来讲,虎父无犬子,养子就更不用说了。毕竟亲生的无法选择,谁愿意收养个无能之辈。
祖可法果然没有让多铎失望,第一时间赶到前线,拖住了李自成的脚步。
李自成使出浑身解数,忙活了半个月,依然毫无进展。进退两难,等待转机的他,却等来了清军主力进军潼关的消息。
毕竟也算当过皇帝的人,这点战略眼光还是有的。李自成也能看出潼关不能有失,于是立刻带队回救。
 
(234)【爱新觉罗·福临卷】
十二月,当多铎赶到潼关时,大顺军已经提前就位,挖好沟壑,修好防御,严阵以待。
多铎看占不到便宜,就没有马上进攻,原地扎营,等待重要的攻城武器—红衣大炮。尽管行军速度已经很慢,炮队还是被甩在后面。
双方进入相持阶段。
期间,李自成多次偷袭多铎大营,均没能成功。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正月十二日,多铎下令集中火力,炮轰潼关。
在红夷大炮的掩护下,清军全力攻城,于当日攻克城池。
潼关失守,无可奈何的李自成,只好退守长安(西安)。
按理说,另一路的阿济格,此时应该已经占领长安,至少也该抵达长安城外,断了李自成的退路。
可惜,并没有。
我们这位英亲王不知道咋想的,非要绕道蒙古,去索要马匹和粮草。可能抢东西习惯了,朝廷严令禁止抢汉人的,就去抢蒙古人的,反正“贼不走空”。
等他回头再扑向陕北,显然有点晚了,给了李自成喘息的机会。
当然,李自成还算冷静,明白大势已去,决定放弃西安,继续转进。
十八日,多铎进入西安城,与阿济格会师。
全陕基本解放。
消息传回京城,多尔衮对前方将士的功劳表示肯定,但同时严厉批评阿济格贻误战机,令其戴罪立功,继续负责追剿李自成。而多铎则不再配合,改去执行最初任务,南下消灭弘光政权。
本来朝廷对于弘光政权的态度是安抚,还接待了史可法派来的代表团。可随着谈判的深入,多尔衮发现对方坚决不肯“削号归藩”,而妄想“割地求和”。
在统一全国的道路上,一切“自治政权”都是绊脚石。
于是,多尔衮再令多铎、阿济格改为两路出击,分别去铲除它们。(其实三路,何洛会入川剿灭张献忠)
 
(235)【爱新觉罗·福临卷】
受到批评的阿济格不敢再耽误,一路疯狂追击李自成。
眼看陕西、河南都混不下去,李自成带领大顺军转进湖广。
然而,屋漏偏逢连阴雨,在襄阳府(今湖北省襄阳市)他又遭到了“民军老对头”左良玉的阻击。
这回倒不是左良玉主动找他麻烦,纯属李自成自找的。
大明亡G以后,失去朝廷节制,佣兵数十万的左良玉,成了地方军阀。而他的势力范围,正在湖广。以前替朝廷剿匪,他一直养寇自重,如今守卫自己的地盘,积极性大不一样。
不过,这大概也成为他为事业而斗争的最后一战。此后不长时间,他便因病身死军中。
左良玉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抗过清(后金)、剿过匪、讨伐过弘光,到死也只认大明正朔。或许他有些缺点,但至少保持了忠诚。
然而,死后没多久,他唯一的儿子左梦庚,就带着他的全部家当,投降了大清。
有时候,一个人的奋斗,在历史的洪流中,显得格外可悲,争来争去为了啥?
也许唐伯虎在《桃花庵歌》的最后几句,看得才比较透彻: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千秋功业,到最后不过一捧黄土。
只不过,当局者一般比较迷茫。李自成依然想东山再起;阿济格就契而不舍地追。
双方在武昌(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又干了一仗。
这一次,阿济格可谓大获全胜。其实数量上的胜利都是小事,关键这一次俘获了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首席军师宋献策等人(一说阿济格谎报)。对于大顺军来说,此二人的重要程度,不亚于李自成本人。
之后,逃亡的大顺军溃不成军,半路还遭遇了自然灾害。
阿济格见形势大好,立功心切,居然给朝廷上书,说李自成已死。
多尔衮兴奋了,顺治也兴奋了,立即祭拜祖先,昭告天下。
兴奋没几天,又收到了阿济格的第二封奏疏,称李自成可能还活着,逃往江西。
多尔衮出离愤怒,痛骂阿济格竟敢如此儿戏。
再次被骂之后,阿济格更不敢怠慢,全力寻找李自成的踪迹。终于,在通山县九宫山(今湖北省通山县境内)一带,彻底解决问题。
按照《清史稿》的说法,李自成是被迫自杀的。
而目前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他死于地方武装程九伯之手。
据说当时他只带了二十多个亲兵勘查地形,没想到遇到伏击。这似乎有点不太科学,什么地形那么复杂,还得皇帝大人亲自去勘查。
也有说由于军中断粮,他亲自跑去村里找粮食。这倒比较可信,人饿极了,也就顾不上什么帝王的面子。关键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人家只好跟他拼命。
又或许他想像从前一样,带着少数人钻山沟。没想到,此山非彼山,山中有大(dai)王。
还有一种民间传说,说他出家当了和尚。
先不说有没有证据,首先就不太符合李自成的性格。当年比这惨的时候太多了,只剩十几个人,老婆也跟人跑路,他都到了挺过来了。怎么现在突然想不开,或者说想开了呢?
不管真相如何,结论只有一个,李自成就算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对于这个结论,阿济格应该相当满意。了却心头大患,他轻装上阵,相继攻占湖广、河南、江西等地六十余城。
节节胜利,朝廷上下都很满意。作为亲兄弟,多尔衮也决定不计前嫌,派出慰问团赶赴前线犒劳将士。
眼看皆大欢喜,阿济格又一次犯了错误,私自下令班师。
问题严重吗?
相当严重。
从前有一个禁军统领,本来奉命出兵抵御外敌,结果没走出多远,就私自折返,班师回朝,逼迫皇帝禅位。
折返的地点名叫陈桥驿。
相信大家也能猜到,这就是著名的“陈桥兵变”。而这个禁军统领就是赵匡胤,大宋的开国皇帝。
任何时代,将领不遵照朝廷的指令,私自调动军队,等同于造反。
问题很严重,但处理结果并不严重。回去之后,阿济格只被从亲王降为郡王。对清初的皇亲国戚来说,属于常事儿。
毕竟人家亲弟弟是摄政王,待遇肯定不一样。不过,人不可能永远那么好运,摄政王弟弟也总有不在的时候。终有一天,阿济格会为自己轻率的性格付出代价。
 
(236)【爱新觉罗·福临卷】
一个发型引发的血案
再说回多铎这边,相对来说,就比较省心。他自西向东,出虎牢关,横扫河南。
一时间,前方的捷报如雪片般飞回京城。多尔衮也为有这样的弟弟感到骄傲,回复中不吝赞美之词。当然,赏赐自然也少不了,多半以顺治的名义,赠给其宝刀、金靴等物。
多铎继续南下,顺利渡江,兵锋直指江南地区。
可以说,一路上,他都没有碰到什么像样的抵抗。直到扬州城(今江苏省扬州市),史可法的出现。
当时,史可法以太子太保、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衔,督师北上,其目的在于“联虏平寇”。可惜没走多远,就在半路遇上了“队友”。
多铎并不知道自己被“队友”,由于听过史可法的大名,决定先礼后兵,写信劝降。
史可法收到来信,知道“北伐”的希望已经破灭。然而,他不肯放弃,又写了一封信。只不过,不是回复多铎,而是写给“朝廷”。
这封信比较特殊。
其特殊之处不在于文笔,而在于写信的原材料,是血。
之所以写血书,无非为了向“朝廷”表达,此事已万分危急,希望赶快支援。
结果,一腔热血没有换来任何回应。其实,朱由崧倒挺想救他,可惜底下的藩镇根本不听指挥。唯一愿意听从调动的,恰恰是写信的史可法本人。
那就没有办法了,史可法只能自救。
而多铎这边,迟迟没有接到回信,倒也不气馁,还很有耐心,派人回京要来了多尔衮的亲笔信。
不过,史可法对他们兄弟,一视同仁,坚决不降。
四月二十四日,多铎下令向扬州城开炮。只开了几炮,并没有发动进攻。名为试炮,实为武力威胁。
在仍然没有收到对方任何投降信号的情况下,清军于当夜开始攻城。
由于兵力太过悬殊,扬州城很快被攻破。
不过,多铎发现,与以往不同,城破并不代表胜利,对方又展开了巷战。
在此过程,八旗军的死伤比攻城还多。
由于抵抗过于激烈,居然导致一个贝勒在战斗中不幸身亡。
可惜,两军对垒,意志可以作为影响胜负的因素,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实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军逐渐平息了城内的抵抗,并最终活捉了史可法。
对这位史督师,多铎倒还比较客气,仍然以劝降为主。
对于官兵和百姓,多铎就没那么有耐心了。
必须投降,没有商量。
 
(237)【爱新觉罗·福临卷】
既然降与不降,真情假意,难以分辨,那么只好采取老办法,剃发。这招曾在辽东屡试不爽,只要愿意剃发的,就算自己人。
然而,扬州不同于辽东,处于中原腹地,长期作为帝国交通枢纽。当时如果统计GDP,它也应该在全国名列前茅。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文化程度也相对比较高,老百姓的氏族认同感更强。
绝大多数人,坚决不肯剃发,因为他们相信,法不责众。只要坚持到底,哪个朝廷也没有办法,难道还能把所有人都杀了不成?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应该没有错。
然而,反过来也一样,哪里有反抗,哪里也会有更强烈的压迫。
在三令五申都没有效果的情况下,多铎下令,凡不肯剃发归降者,一律斩首。
根据某些非官方记载,此次杀戮前后持续十天,称为“扬州十日”。前明方面,死难人数达到八十余万。
这个数字显然有点夸张,当时扬州城有没有那么多人都不好说。就算多铎把自己人也砍了凑数,也不见得能凑齐。
最关键的一点,几乎所有相关的记录都出现在“辛亥革命”时期。大家也知道,那场革命的目的,在于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因此,在那种时候,集中出现那么多类似的言论,大有抹黑清廷、煽动民族仇恨的嫌疑。
当然,我也没有为大清开脱的意思。不管真实的数字是多少,哪怕只有十分之一,也是泯灭人性的。
也可以说,大清在平定江南的过程中,对当地军民进行了血腥的镇压。
同时还想强调,这就是战争的残酷。
因此,我一贯认为: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向往战争。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道德经》
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动战争的念头。因为它的残酷还在于,可以让美好的事物转瞬间毁灭。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不会成为牺牲品。
“毁灭你,与你何干。”—《三体》(刘慈欣)
 
(238)【爱新觉罗·福临卷】
在扬州推行剃发的同时,朝廷内部,对于发型的问题,也产生了分歧。
我们之前提到过,刚进京时,多尔衮允许官民“各随其便”,事到如今便造成了尴尬的局面:有的剃头了,有的却没剃。
在中原传统的思想里,向来喜欢统一。对于这种局面,连汉官也觉得不伦不类。按他们的逻辑,要么不剃,要么全剃。
因此,在汉官集团中,出现了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既然大清入主中原,就应该以满洲的礼仪为天下正统。代表人物,冯铨、孙之獬、李若琳等,主张剃发易服、礼仪制度一切从满。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既然大清已经入主中原,就应该沿袭中原历代成法。代表人物,除持前一种观点之外的绝大多数汉官,主张蓄发汉服,连满洲官员也一同汉化。
之所以冯铨等人先站出来,除了刻意谄媚之外,其实也属于本职工作。冯铨时任礼部尚书(部长),孙之獬为礼部侍郎(副部长),“议礼”本属于分内之事。李若琳则就职于礼部的下级部门,国子监,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大学校长。在此之前,他曾倡议为孔子正名,受到朝廷认可。最终,孔子被定名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多少有他的一点功劳。
换句话说,在礼仪这一领域,他们算专家。由此可见,有时候,专家的话不能信。
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多尔衮信了。
当“尊孔”的李校长再次提出剃发时,大多数汉官坐不住了,纷纷上书反对。有人说道:“大清底定中原,四海归一,正应该以正统礼仪治天下。可有些人为加官晋爵,以剃发易服谄媚主上,意在扰乱朝纲,居心不良。”
多尔衮看过之后,十分气愤,直接批驳道:“简直一派胡言,难道本朝没有礼仪?中华数千年,服装发饰难道没变过?遵照前朝制度才算正统?”
时任兵部侍郎金之俊,也觉得很多人措辞不当,赶紧出来和稀泥。他表示,无论满汉,剃发与否,皆为大清臣子,不影响人品和忠诚度。其实,这是以退为进,保住现有成果。
不过,多尔衮并不傻,一眼就看出他的伎俩,没有对此表态。
汉官们眼看事情要偏离轨道,赶紧选择避开这个话题,转而对倡议剃发者进行个人攻击。
原来除了喜欢“议礼”之外,冯铨等人还有个共同特点,以前混过“阉党”。尤其冯铨,当年在“阉党”也是响当当的人物。
汉官们以此为突破口,把他们之前的破事儿全抖落一遍。
不过,冯铨比较老道,看透了任何斗争的胜负决定权只在“老大”手里。只要得到那个人的支持,其他的无所谓。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他在哪朝哪代,无论皇帝,太监,或者摄政王面前,都吃得开。
而且像他这种所谓小人,通常政治嗅觉比较灵敏,很容易找到对手的弱点。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
那些攻击他的官员本身也有软肋,其中大多数人都投降过李自成。
对于清廷来说,投降“流贼”自然比当过“阉党”更为可恶。比如与钱谦益、吴伟业并称为“江左三大家”的龚鼎孳,就被多尔衮当面骂过“无耻”。
冯铨抓住这个把柄,展开反击。
一时间,你“无耻”,他“小人”,互相弹劾的奏折满天飞。
 
私家修史,楼主浩大工程,欲效太史公乎?
 
(239)【爱新觉罗·福临卷】
在朝廷内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官员们还在唇枪舌剑的争论不休。
而真正的战场上,多铎一路挺进,于五月十六日占领南京,并在随后生擒了弘光帝朱由崧。至此,前明的两座都城已经完全处于大清的控制之下。
进入南京之后,多铎恩威并施。
一方面,他告诫官民,如果拒不投降,维扬可鉴。
而另一方面,他下令严肃军纪,不准骚扰百姓,派人四处张榜,打出“奉天伐罪、救民水火”的口号。不仅如此,他还亲自拜谒明孝陵,态度极为恭敬。
这样一来,效果显著,南京的百姓对大清没有太多抵触情绪。甚至多铎去报恩寺上香,还引发了群众围观。南京并没有战斗,却死了人,就因为围观人数太多,造成了踩踏事件。
鉴于已经南京和平解放,弘光政权覆灭,多尔衮决定结束朝中的口舌纷争,正式在全国推行“剃发令”。
以顺治的名义颁布诏书,提出“…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
为显示此次推行态度之坚决,关于如何治罪的口号也相当惊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抛开恐怖程度不讲,其意思有点类似“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碰到这样的问题,孟子告诉我们,“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有些时候,人要懂得取舍。
正常情况下,“头”和“发”之间,似乎不难选择。可在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影响下,这件事却向相反的方向偏离。
根据我们前面所讲的情节,也不难判断,大多数汉人会选择“留发”。
也许正应了孟子后面那句话:“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取义者,比比皆是。
 
(240)【爱新觉罗·福临卷】
当“剃发令”下达到地方之后,尤其给前线的多铎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当地的百姓,无论阶级成分、社会地位如何,都自动自发地组织起来,反抗这一政策。
结果,在江南地区,又上演了跟所谓“扬州十日”一样的惨剧。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嘉定三屠”和“江阴八十一日”。
细节不用多说,大家也能想到,如果确有其事的话,场面应该非常惨烈。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这两个地方的杀戮,就算真有,领军人物其实也都是汉人,李成栋和刘良佐。
李成栋早先参加农民军,后来随高杰(给李自成带绿帽子的人)降明,后又支持弘光政权,如今降清,再后来还会背叛大清。他的一生,可以说反复无常。作为叛徒,教科书一般的存在。
还有一个,刘良佐。大清南下时,刘良佐佣兵自重,不肯抵抗。随后,他率领十万之众降清,充当了大清统一大业的急先锋。
从大明的角度来讲,这两个人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的“汉奸”。比起其他投降的将领,他们对自己人下手,比外人还要狠一点。
经过血腥的洗礼,大军所过之处,中原地区的百姓被迫接受了满洲的发型。但暗中的抗争,一直没有停歇。以至于清末,反清先驱的首要标志,便是剪掉落后的辫子。百年恩怨,翻来覆去,就跟一个发型过不去。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
在推行剃发的过程中,有个叫孙之獬的人,可谓功不可没。据说他因为率先剃头,被汉官集体鄙视。于是,他本着“我不好谁也别想好”的心态,极力劝说大清统治者将剃发政策扩大到全国。
也正因如此,反抗剃发的义士对其恨之入骨。后来把他从老家揪出来,并在他头上凿出几个洞,插上头发。
最终,孙之獬落得暴尸街头的下场。
有趣的是,两百年多后,有一个人,领导了一场革命,使得全国人民剪掉了辫子。碰巧这个人也姓孙,全名叫孙文,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孙中山。
一条辫子,无论去留,都跟姓孙的有关。
好像“亡建州者必叶赫”一样,说它巧合也好,定数也罢,反正就那么诡异的存在着。
有时候我们感慨人生无常,下一秒的事都无法预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读历史的乐趣在于,可以作为旁观者,一眼看尽沧海桑田。
 
马克思:“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中国)”
 
希罗多德《历史》:“东方文化是一切文化和一切智慧的摇篮。”
 
《管子》:“违背古道的,没有高士。”
 
康熙:“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王天下(康熙没有认为自己是王天下者)”《黄帝内经》:“不著于方......著之玉版(著《黄帝内经》时还没有书和书字)。”
首页 上一页[18] 本页[19] 下一页[20] 尾页[2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历史 最新文章
大号挫宋,指的是哪个朝代?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康熙撤藩是战略失误
现在有哪些城市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正在看这书,开始怀疑nc怎么撑到1945
东北的生存条件在古代还不如草原吗?
曾经的美国海军居然还不如北洋海军……
秦始皇不死,难道真的不?
如何评价莫言被大量网友评为“罕见”?
我发出来算侵权吗
如何评价这个人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08 10:14:55  更:2021-09-01 22:12:32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