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历史 -> 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 正文阅读 |
[历史]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第20页] |
作者:历史票友康永聪 |
首页 上一页[19] 本页[20] 下一页[21] 尾页[2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入室操戈,佐证历史。 |
《吕氏春秋》一字千金 |
(241)【爱新觉罗·福临卷】 席卷西南 为消除前明势力在江南地区的影响,多尔衮下令废除南京的副都城地位,设立江南承宣布政使司(行省),改应天府为江宁府。 改个名字,有多大影响,不好估量,但有一点,值得一提。后来朝廷在此设立一个官职,称为“驻扎江宁织造郎中”,简称“江宁织造”。首任郎中,名叫曹玺。这个人跟皇家的关系,后文中应该会提到。他有个曾孙,很可能算得上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曹雪芹先生。直到今天,还有个数百人的官方组织(红学会)和不可计数的民间组织,专门研究他的作品。 “江宁”这个名称,不是大清发明的,自古就有。之所以取此古称,大概因为顺治,或者说多尔衮,希望江南安宁。 可惜,事与愿违。 本来想搞定了弘光政权,可以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安抚百姓、改善民生上。结果一纸“剃发令”,闹得举国汹汹。更何况,前明势力并不甘心放弃。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俗话说的,按下葫芦起了瓢。 浙东义军张国维、张煌言等人,奉迎朱元璋的后人朱以海,以鲁王身份监国。 与此同时,郑芝龙、黄道周等人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 除此之外,还有张献忠的大西政权,长期占据着四川。尽管何洛会拼尽全力,也无法踏进川蜀之地半步。倒不是张献忠的部队战斗力有多强,而是入川的道路实在太难走。 李白曾经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话有些夸张,但不算太假。看过“栈道”朋友应该不难明白,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那就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如果换成现在的网络流行语:“想入川,你咋不上天呢?” 多尔衮清醒的认识到,目前的状况,想要一举消灭所有的敌对势力,绝无可能。于是,他下令多铎暂时班师回朝,从长计议。 十月,多铎率大军凯旋而归。顺治亲自迎于郊外,犒赏将士。随后,又晋封多铎为和硕德豫亲王。 从地位上来看,多铎显然已成为朝臣中的二号人物。而与多尔衮同样拥有“摄政王”称号的济尔哈朗,早已名存实亡。 当然,撤回多铎,并不表示就此停战。下令班师的同时,多尔衮就以爱新觉罗·勒克德浑(代善之孙、萨哈廉之子)为平南大将军,作为替补,继续南下。他并没有指望能扩大战果,别把现有的胜利果实弄丢了就行。 不过,这位替补的表现,倒也不俗。在浙东,他与鲁王手下的马士英和方国安连战数场,均大获全胜。 |
(242)【爱新觉罗·福临卷】 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经过短暂的休整,多尔衮再次调动部队,分别对大西政权和前明势力继续展开进攻,意在一鼓作气,统一全国。 鉴于何洛会在四川的战绩太差,多尔衮决定换人。如此难啃的骨头,他自然想到了最不喜欢的人,任命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统兵入川。 本来豪格已经被夺爵,废为庶人。可顺治一直对此耿耿于怀,不愿让哥哥遭受不公待遇。碍于小皇帝的情面,多尔衮最终妥协,借定鼎燕京之机,恢复了他的爵位。 然而,多尔衮并没有释怀,而且留这么个对手在身边,并不放心。在明知四川地形凶险、易守难攻的情况下,他派豪格前去,自然不怀好意:如果豪格也止步不前,必定军法处置;如果他入川作战,正好借张献忠的手将其铲除。 不过,多尔衮的如意算盘到底没能打成。因为他忽略了一点,豪格的个人能力。 要知道,豪格自小便随父亲在战火中成长。论起实战能力,应该被不会比多尔衮差。 更何况,跟豪格一同前往的,还有特别急于立功的吴三桂。 原来,吴三桂一直号称自己为“复君父之仇”。说得太多,多尔衮有点不耐烦了。在消灭了李自成之后,立即将其调回,镇守锦州。 锦州有啥好守的?作为帝国的大后方,它被袭击的概率,夸张点说,比彗星撞地球还低。 傻子都能看出来,摄政王要整治他。 吴三桂不傻,赶紧转变态度,表示自己一心效忠朝廷,并积极请战。 正好这次入川,让豪格一个人带兵,多尔衮也不放心。顺水推舟,给吴三桂个机会,同时也用他来监视豪格。 一个久经沙场的肃亲王,一个急于表现的平X王,关键时刻配合相当默契,一路克服困难,逼得张献忠节节败退。最终,在西充(今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凤凰山一带,他们堵住了正要逃往陕西的张献忠。 在豪格的队伍中,作为先锋的,是同样不受多尔衮待见的鳌拜。他出其不意,对大西军发动进攻,打乱了对方的阵脚。随后,豪格大军赶到,一举歼灭大西军主力。 在逃跑过程中,张献忠被乱箭射杀。据说其中至少有一支箭,是豪格本人射的。 一代枭雄就此陨落,年仅四十岁。 当然,张献忠败得如此之快,除了清军比较给力之外,还有两个客观原因。 第一,腹背受敌。与清军作战的同时,张献忠还要应付前明残余在四川的势力。这帮人抗清没啥积极性,收拾张献忠倒一个赛一个来劲。 第二,不得人心。传说张献忠在四川杀人如麻,死在他手上的百姓不止百万。他还杀人的地方立了个所谓的“七杀碑”,上书:“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善以报天, 杀、杀、杀、杀、杀、杀、杀!” 也有很多人认没这回事,纯粹后来大清官方记录抹黑他。当然,也不排除这种可能。 不过,之前张献忠撤离成都时,居然将自己的妻妾和幼子全部杀死。至少说明,这个人比较残忍。也许数量没那么多,但杀害百姓的事,他应该干过。 干掉张献忠之后,豪格并没有停下脚步,继续深入腹地,打算统一全川。 |
@我是个2501 东林降过清的只有4人。 钱谦益,降清后不久致仕,后积极参与反清活动家财散尽数度入狱。 惠世扬,顺治四年以左副都御史致仕,顺治六年参与王永强反清失败后不知所踪。 沈惟炳,顺治二年致仕,顺治五年去世。 房可壮,东林唯一一个真正降清的,在山东率领乡绅驱逐了大顺派遣的官吏后主动降清,顺治朝病死时追赠少保,谥号“安恪” 另有方逢年,此人并非东林只是因为反魏忠贤被算作东林。追随鲁王朱以海抗清,后鲁王逃遁入海时被抛弃,被清军搜得后假意投降,但一直和福建残明势力有联系,清朝发觉后被处死。 东林殉国者: 李自成入北京时,东阁大学士范景文,户部尚书倪元璐,左都御史李邦华自杀殉国。另有吕维祺,汪乔年,焦元溥也是抵抗李自成是身死。 抗清死难的东林人:曾樱,林汝翥,陈子壮,王元雅,黄毓祺,黄道周,瞿式耜 |
(243)【爱新觉罗·福临卷】 挺进东南 就在西线高歌猛进的同时,东南战场也相当顺利。除了前文说年轻有为的勒克德浑表现不俗之外,其实还有一位高人在主持局面。我们的老朋友,洪城畴同志。多尔衮任命他为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允许其便宜行事,可以不受勒克德浑节制。 洪城畴对待前明地方势力的态度比较温和,一般以招抚为主。毕竟过去同朝为官,他深知这帮人兴不起什么大风浪。正如郭德纲常说的,“都是同一座山上的狐狸,你跟我讲什么聊斋呀?!” 不过,对于打着朱姓某王旗号的,他就没有那么客气了,坚决予以剿灭。毕竟刚换了新老板,得表现出个人的职业操守。 一个年轻气盛,一个老练持重,这对组合可以说比较完美。 不过,没过多久,湖广地区军情告急,多尔衮急调表现出色的勒克德浑西去支援。与此同时,又任命爱新觉罗·博洛(阿巴泰之子)为征南大将军,带领图赖等人,进军苏杭。 此次征讨江南,博洛的心情并不愉快,因为刚接到任命的时候,便得知他爹病危。 本来阿巴泰在宗室的地位就不高,一生征战,功勋卓著,也只换来一个“郡王”。代善曾经当众骂他,连跟“五大臣”共同议政的资格都没有。 因此,博洛也只能像他爹一样,不断的用功劳保住地位。明知老爹的病情,他也没法在身边照顾。结果不到一个月,他还没到目的地,就收到老爹去世的消息。 如果换个地位更高的亲王(比如阿济格),就算死个妃子,无论军情多紧急,都可以扔下,回家办丧事(最好别这么干)。而像他这种地位的,哪怕老子死了,也只能以国事为重,继续干活。 抵达南京以后,博洛化悲愤为力量,调集兵力,筹划对鲁王政权大举进攻。 |
(244)【爱新觉罗·福临卷】 同在东南的前明两大势力,鲁王和隆武政权,本该一致抗清。可惜,他们热衷于内斗,为争夺正统地位,闹得不可开交。 当博洛大军抵达江浙,全力剿灭鲁王之时,隆武方面派了十几万大军,集结于浙闽交界。然而,他们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看热闹。 主张见死不救的人,大概了解“战国”的典故:两虎相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因此,他们选择“坐山观虎斗”,也有一定道理。 按照正常的逻辑,这场战争无非有三种结果: 第一,清军获胜。这样一来,隆武可以名正言顺成为正统,还可以趁清军损耗较大、立足未稳,收复江浙领土。 第二,两败俱伤。隆武坐收渔人之利,将二者全部消灭。 第三,鲁王获胜。隆武十几万大军以逸待劳,顺势而上,一举将其铲除。 理论上,完全可行。然而,仅限于理论上。 千算万算,漏了一步。 战争的结果,确实没有跳出这三种可能,是第一种,清军获胜。 可惜,隆武的大臣们错误的估计了鲁王的实力。 大清和鲁王之间,不是两虎相争,而是恶虎对羔羊。清军轻而易举,大获全胜,逼得鲁王跳了海(逃亡海上)。 更不幸的是,隆武政权自己也是羔羊。 博洛马不停蹄,兵分两路,直奔福建。 边界上的十几万大军一冲即散,隆武政权也危在旦夕。 平心而论,这次对鲁王见死不救,其实跟隆武帝朱聿键本人关系不大。 种种迹象表明,朱聿键还算一个好皇帝。他也想励精图治,也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打算。 然而,事与愿违,因为他说了不算。虽然他是皇帝,但权力早已被架空。 架空他的人,也是他当初的支持者,郑芝龙。 |
|
等更新等得头发都快白了 |
(245)【爱新觉罗·福临卷】 郑芝龙,原名一官,福建南安石井(今福建泉州南安石井)人。他受过天主教洗礼,教名尼古拉斯(Nicholas)。因此,外国人一般称他尼古拉斯·一官。 在归顺大明之前,他的职业是海盗。 不过,他这个海盗可不一般。一般的海盗,都躲避政府军。他的情况正好相反,政府军躲避他,无论哪国政府。 最高峰时,郑芝龙在日本平户(今日本长崎县西北部),以及大明闽南、台湾等地均有据点,拥有大小战船三千余艘,并先后击败了大明福建舰队、荷兰东印度公司等海上势力。以至于当时,整个环中国海,不挂郑氏旗号的船只根本无法通行。当然,旗号肯定不能白来的,每个三千金。充分说明,无论势力多大,海盗的本质都是唯利是图。 郑芝龙当初归顺大明,也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以朝廷为依托,名正言顺地霸权海上。 同样,拥立隆武帝,也属于政治投机,他根本不可能拿自己的部队跟清军死磕。 隆武帝空有一腔热血,手中没有兵权。他曾多次下令北伐,可郑芝龙置若罔闻。 同为拥立重臣的大学士黄道周实在气不过,自己招募乡勇北上抗清。 隆武帝也无可奈何,唯一能做的,只有亲自为其送行。 既没钱,又没人,黄道周的队伍被称为“扁担军”。结果可想而知,壮士一去不复返。 面对此次清军大举南下,郑芝龙保持一贯作风,仍然选择按兵不动。 博洛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一路长驱直入,追着势单力孤的隆武帝到处跑。最终,在汀州府衙的大堂上,隆武帝被乱箭射死。还有种说法,隆武帝被俘后,在福州囚禁致死。不过,这也没什么可争论的,重要吗? 总而言之,隆武政权至此覆灭。 而郑芝龙之所以按兵不动,除了保存实力之外,还有个重要原因,他早已经叛变了。 策反他的人,不是别人,还是我们熟悉的洪承畴。 |
(246)【爱新觉罗·福临卷】 前文说过,洪承畴总督南方军务,可以不受的勒克德浑节制,如今自然也不归博洛管。他私下派人找到郑芝龙,向其许诺,若能归顺,将以三省之地封王。 当然,这么大的事,洪承畴应该向朝廷请示过,不可能随口忽悠。 不过,就算忽悠,郑芝龙也愿意相信,因为他们是老乡。在那个时代,同乡之谊还比较可贵。即便今天,身在国外的中国人,都会加入当地的同乡会。 郑氏家族的大多数人也都愿意相信老乡,跟着郑芝龙降清。估计他们已经认清形势,大明气数已尽。 只有一个人,从始至终坚决反对,那就是郑芝龙的儿子,郑森。 提到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没什么印象。不要紧,他还有个更加广为人知的名字,叫做郑成功。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郑成功”不应该成为流传下来的名字,因为它并非原始搭配。 当初郑芝龙拥立朱聿键称帝后,便将自己的儿子郑森推荐给隆武帝。 隆武帝非常欣赏郑森,常感慨自己没有女儿,否则非嫁给他不可。为了表示对郑森的宠爱,隆武帝赐其姓“朱”,取名“成功”。 很多文学作品,称他为“国姓爷”,就因其曾被赐跟皇帝同姓。 因此,当时他名字的组合有郑森、郑福松、郑明俨(字),或者朱成功。但不知为啥,“郑成功”这套混搭的组合被叫开了。 我们按照大众的认知,叫他郑成功。 无论郑成功怎么苦劝,他爹都“王八吃秤砣”铁了心要投降。 郑成功没办法,只能跑到孔庙去痛哭。哭完之后,他烧了自己穿的儒服,回来对老爹说:“假如您此次有去无回,孩儿将来必定为父报仇。” 结果差点让他爹打一顿,因为这话说的太丧气。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老话说的一点也不假。很多时候,难听的话,往往是事实。 事实证明,郑成功是对的。 投降之后,郑芝龙不仅没有得到王爵,反而成了阶下囚,被押往京城。 这事倒也不能怪洪承畴,违约的人是博洛。 当初洪承畴成功策反郑芝龙的时候,一开始并没告诉博洛。其实也很正常,本来职权上二人就不互相统辖,再者,毕竟搞地下工作,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不过,后来洪承畴还是跟博洛讲了,因为博洛要进军福建,如果再不说明,害怕误伤队友。 当时博洛也没说什么,还主动给郑芝龙写信,相当于默许了洪承畴的条件。 然而,随着战争的推移,博洛只用很短的时间便几乎占领全闽。这样一来,郑芝龙也就失去了价值。 更主要的是,博洛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如果让朝廷知道自己如此顺利,主要因为郑芝龙按兵不动,而之所以郑芝龙按兵不动,因为洪承畴劝降成功。如此一来,大部分的功劳恐怕就要归洪承畴。 我们知道,博洛把功劳看得很重,肯定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于是,他把郑芝龙当成俘虏,押解回京城。与此同时,他还派兵进攻了郑芝龙的老家南安。郑成功的亲生母亲田川氏(日本人)因为不堪清军侮辱,自缢而死。 得知消息,郑成功悲愤交加,发誓与清廷不共戴天。 当然,南安也是洪承畴的老家。在博洛看来,这么做可以敲山震虎,让洪承畴也老实点。 可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虽然他回京以后被封为郡王,但始终没能进入统治核心。而被他“整治”的洪承畴,依然深受多尔衮重用。因为有些事情,博洛并不了解。当年在关外,多尔衮和洪承畴棋逢对手、惺惺相惜的时候,他不过是个毛头小子。 |
(247)【爱新觉罗·福临卷】 隆武帝被杀之后,其弟朱聿鐭在广州称帝,改元绍武。 顺治三年(1646)十一月,朝廷任命佟养甲(佟养性的堂弟)为总督,以李成栋为麾下提督(提督军务总兵官),进军广东。 佟氏家族一直是满洲最亲密的战友,而李成栋素来以对同胞下手狠闻名。这对“黄金搭档”雷厉风行,奇袭广州,生擒绍武帝。 李成栋心血来潮,非但没有杀人,还跑来劝降,让人送上好酒好菜。作为皇室后裔,朱聿鐭还算有骨气,严词拒绝:“我若饮汝一勺水,有何面目见地下先人!”说完自缢而死,去见了地下先人。 这样一来,大明在东南的延续政权,悉数灭亡。整个中国,除了相当于今天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之外,大部分已经划入大清版图。 与此同时,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桂端王朱常瀛之子,朱由榔称帝,定年号永历,理论上成为前朝最后一个正统皇帝。 而当时佟养甲的职务是广东、广西总督,俗称两广总督,然而,当时广西并不在大清手里,自然也不归佟养甲管。佟总督不愿意自己的行政范围少一半,正好永历帝也逃往梧州,于是便下令李成栋进军广西。 李成栋人品不咋地,做事倒比较有套路,除了武力进攻之外,还私底下策反了永历政权的首辅大臣丁魁楚。 这位首辅深谙官场之道,同意归降的同时还向李成栋行了贿。因此,当别的大臣跟着永历帝仓皇逃亡之时,他有恃无恐,不慌不忙地打包“行李”。所谓的“行李”,主要是他从各地搜刮来的金银财宝。 攻克梧州之后,李成栋给丁魁楚写信,邀其前来共商大计,并许诺朝廷将任命他为两广总督。 梧州是广西东边门户,也是原来大明两广总督治所。 在丁魁楚看来,这事相当靠谱,屁颠屁颠就过来了,而且觉得李成栋拿钱办事,好人一个。 从我们旁观者角度来看,李成栋纯属一派胡言。先不说朝廷答不答应,就连他现在的上司佟养甲都能不答应。 可想而知,丁魁楚的命运相当悲惨。被骗来之后,不仅全家满门抄斩,所有的财宝也都被李成栋据为己有。 清点过财物,李成栋大吃一惊,这些东西足够他的部队吃用几年。如此大的一笔财富,居然不用来招兵买马、抗击外敌,而仅供个人享受。大明有这样的辅臣,何愁不WangGuo。 从梧州撤离之后,永历帝又仓皇逃往桂林。大明帝国最后的希望,也变得风雨飘摇。 |
(248)【爱新觉罗·福临卷】 第四章 亲政 顺治的无奈 顺治这两年过得比较憋屈,名义上是皇帝,实际上就负责盖章。随着多尔衮的不断膨胀,他甚至连盖章的资格都失去了。如果他真是像“阿斗”那样的皇帝,也就罢了。可惜他非但不傻,还比较聪明,不想当傀儡,希望有所作为。 当理想照进现实,显然不怎么理想。 他每天不仅要忍受多尔衮的趾高气扬,还常常提心吊胆,生怕哪天不明不白地***掉。 过去顺治感激多尔衮,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现在讨厌他,也出于真心。 为人父母的大概都知道,孩子一般不太会装。 此时顺治不满十岁,按现在的标准,基本上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不过,当时他内心的成熟程度,远远超出实际年龄。 经过冷静思考,他发现自己拿多尔衮一点办法也没有。 放眼朝廷上下,还有谁能与多尔衮抗衡? 四大贝勒之中硕果仅存的,老谋深算的代善,如今恐怕也只剩个“老”字还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在“七十古来稀”的年代,六十多也已经算高寿,他没糊涂已经算不错了。加上多尔衮这几年的排挤,他早已心灰意冷,不问世事。更何况,从我们旁观者的角度知道,他的生命已经进入最后的倒计时。就算心有余,也力不足矣。这个时期,整个代善家族也跟他本人一样,死气沉沉。 四小贝勒之中,唯有济尔哈朗不是多尔衮的亲兄弟。可他刚刚被撸了辅政王的称号,亲王的地位能不能保住也未可知。因此,他躲还来不及,根本不可能掺合进来。顺治心里也清楚,这个叔王指不上。 唯一能帮上忙,也愿意帮忙的,大概也只有豪格了。作为同父异母的兄弟,当然不愿意自家的皇权落到别人手里。可惜,他目前的处境也比较尴尬。前不久刚刚恢复爵位,就被派去四川剿匪,戴罪立功。表面上委以重任,实际上多尔衮对他小心提防,处处掣肘。何况他不在京城,动起手来,也远水解不了近渴。 那么,当年主张“必立皇子”的大臣呢? 也不用多说,主子都混成这样,他们肯定也好不到哪去。 当年支持豪格的代表人物,多数已经叛变,比如巩阿岱、锡翰、谭泰。他们或自愿,或被迫,先后依附了多尔衮。 图尔格、图赖虽然没有投靠多尔衮,但也帮不了顺治,因为已经去世了。 始终没有妥协,忠于故主,而且生命力顽强的,恐怕只剩索尼和鳌拜了。不过,两人的境遇也不好。多尔衮视他们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有功不赏,有过必罚。朝廷里有点啥破事儿,似乎都能牵连到他们。比如谭泰和图赖吵架,吵来吵去,结果索尼获罪;又比如阿济格私下称顺治为“孺子”,谭泰有意压下此事,而鳌拜碍于情面,也没声张,结果前俩人都没啥事,鳌拜却被处罚。 莫名其妙,上哪说理去。 尽管如此,两人也始终坚持着,没有变换阵营。 对此,顺治记在心里,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他明白,时机尚未成熟,必须低调,以保留希望的火种。如果太过亲近或重用此二人,势必给他们带来更大的祸患。 |
(249)【爱新觉罗·福临卷】 有时候,该来的总会来的,想躲也躲不开。顺治本以为忍气吞声可以换来安宁,可惜安宁的假象很容易就会被打破。 因为……豪格回来了,而且大获全胜。 干掉张献忠以后,豪格再接再厉,一路势如破竹,相继平定遵义、夔州、茂州、荣昌、隆昌、富顺、内江、宝阳诸郡县,使得四川的局势基本趋于稳定。 在留下王遵坦、李国英(原左良玉部下)等前明降将驻守四川之后,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二月,豪格率大军班师回朝。 倒不是他不想再扩大战果,而是仗实在打不下去了。 由于四川连年战乱,再加上张献忠大肆烧杀抢掠,社会生产、生活几乎完全停顿。老百姓吃不上饭,部队也就征不到粮。固然可以从外省运粮,但成本太高不说,还经常接济不上。 关键豪格当年在辽东混过,大概也听过祖大寿“马吃光了只能吃人”的故事。为避免惨剧发生在自己身上,他当机立断,见好就收。 得知豪格凯旋归来,顺治有点得意忘形,亲自到太和殿设宴,为其庆功。 很快,顺治便为自己不冷静的行为付出代价。 对于豪格在四川的功劳,多尔衮非但不给予嘉奖,反而要治他的罪。 罪名有两条: 第一、手下部将冒功;第二,起用罪人之弟。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更何况,多尔衮爪牙遍布满朝,想找证据也容易。何洛会、冷僧机等人再度出手,佐证其罪名。 经过议政王大臣及刑部联席会议裁决,判处豪格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理论上,豪格还有一线生机,因为大清沿袭前朝传统,死刑复核的权力,只属于一个人,皇帝。只要顺治不批,豪格就死不了。可实际上,豪格必死无疑,因为顺治的公章(玉玺)在多尔衮手里。 顺治没办法,只能使出老伎俩,痛哭加绝食。 多尔衮对此早已见怪不怪,本不想搭理他,可经不住小皇帝软磨硬泡,最后松了口,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改判豪格终身监禁(囚禁)。 可惜,这一结果,对豪格来说并不值得庆幸,因为没过多久,他便不明不白地死在狱所,年仅四十。 如果说多尔衮没有下黑手,连小孩子都不信。所以,顺治不信。 仇恨的种子在心中滋长。 多尔衮现在没时间考虑小皇帝会不会记恨自己,借着处理豪格的机会,正好把那些异己分子连根拔起。 多年前两黄旗拥立豪格的事,再度被提起。按理说,当时国不可一日无主,拥立谁都没错。可此一时彼一时,顺治已经即位,拥立失败就算罪过。 不用说,索尼、鳌拜肯定跑不了,论罪当死。还好他俩群众基础比较好,最后法外开恩,一个抄家,一个罚银赎罪,暂时保住了性命。 连死去的图赖也受到牵连,被削去爵位。 最冤枉的当数济尔哈朗,罪名是不举报他们的犯罪行为。 他内心的愤怒和无奈到达了顶点,恨不得对多尔衮大声质问:“***失忆啦!当初我不都告诉你了吗?” 还好他的处罚不重,只从亲王降为郡王,勉强可以接受。而且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恢复了他的爵位。 解决了心腹之患,这一年,多尔衮又进了一步,封自己为“皇父摄政王”。 “叔”字一去掉,性质全变了,直接从叔叔变成爹了。 |
相当不错 |
首页 上一页[19] 本页[20] 下一页[21] 尾页[2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历史 最新文章 |
大号挫宋,指的是哪个朝代? |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康熙撤藩是战略失误 |
现在有哪些城市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
正在看这书,开始怀疑nc怎么撑到1945 |
东北的生存条件在古代还不如草原吗? |
曾经的美国海军居然还不如北洋海军…… |
秦始皇不死,难道真的不? |
如何评价莫言被大量网友评为“罕见”? |
我发出来算侵权吗 |
如何评价这个人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