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历史 -> 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 正文阅读

[历史]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第21页]

作者:历史票友康永聪
首页 上一页[20] 本页[21] 下一页[22] 尾页[2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250)【爱新觉罗·福临卷】
像这种有关伦理的名号,随意改变的话,会引来很多猜想,最典型的莫过于“孝庄下嫁”的故事。
不知从何时开始,民间出现了这种说法,孝庄太后嫁给了多尔衮,还举行了婚礼。说的有鼻子有眼儿,连细节都很清楚。
特别拜某些秘史所赐,让很多人相信,多尔衮和孝庄本来就有感情,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当然,这种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有人专门研究过这一课题,还提出一些证据。
其中一项,就是“皇父摄政王”这个名号。
想当人家爹,肯定得先问问当妈的同不同意。既然当妈的没反对,这里面肯定有事儿。
另外还有一项证据,前明大臣张煌言写的组诗—《建夷宫词》其中一首:“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老皇帝早已经去世,太后跟谁大婚?有些人认为,明显讽刺的这段故事。
还有,之前满洲的婚嫁习俗也比较落后,娶兄嫂,甚至娶母后(非亲生),都很常见。
基于上述原因,再通过民国时期的野史,以及近代的“秘史”,添油加醋,广为流传,几乎把这事儿坐实了。
那么,真实的情况,到底有没有“太后下嫁”的事呢?
我个人认为,几乎不可能。
首先,说两人青梅竹马,纯属扯淡。
我们都知道,孝庄太后十三岁嫁给的皇太极。在此之前,她一直生活在蒙古科尔沁草原。而多尔衮出生在今天的辽宁抚顺。大家不妨打开地图看一下,他俩隔着几百公里呢,儿时的多尔衮要想“郎骑竹马来”,估计得累死在半道上。
再说张煌言的诗。
首先,这个人立场就有问题。作为一个坚定的前明拥护者,不可能说大清的好话。
其次,诗本身也有瑕疵,比如“慈宁宫里烂盈门”一句,说明他已经离开太久,对京城的情况并不怎么了解。慈宁宫在当年李自成的那把大火中遭到损毁,官方记录里明确记载,直到顺治十年才修好。而多尔衮在顺治七年的时候就没了。从时间上来讲,他们不可能在慈宁宫完婚,那只是张煌言的臆想。
此时,大清已经入主中原数年,礼仪制度基本照搬明朝,而且也知道原来的婚俗有伤大雅,早已明令禁止。再说,就算有这样的风俗,也不代表所有人都会这么做。
最后,再来说说这个“皇父摄政王”。
事实上,这种事在历史上也并非没有先例,比如周武王叫姜子牙“尚父”,齐桓公叫管仲“仲父”,项羽叫范增“亚父”,都出于难以言表的尊重,不存在什么不正当关系。只不过,跟其他人比起来,多尔衮比较特殊,有点强迫顺治尊重的感觉。
说实话,我真不理解多尔衮为啥非得纠结于名号。其实,他已经位极人臣,不管叫啥王,都是大清的实际统治者。在风口浪尖,这种虚名只会给他带来负担和憎恨。
如果说“虚名”背后有啥政治目的,无非有一点:“叔父”无论怎样只是王爷,而“爹”可以是皇帝。我猜想多尔衮可能在试探,看看孝庄和群臣的反应。他应该也有自己当皇帝的打算,只不过不敢冒进,打算一步一步逼近顺治的底线。
总而言之,多尔衮这次“当爹”,应该与当娘的(孝庄)没啥关系。
 
(251)【爱新觉罗·福临卷】
突变
通过一系列操作,多尔衮总算肃清了朝廷中的异己势力。
不过,前面也说了,他很快又重新启用了济尔哈朗等人。
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四月,济尔哈朗恢复爵位。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九月,他被任命为定远大将军,率领大军南下湖广。
因为多尔衮本意在收拾豪格,敲打顺治,并没有真的要拿济尔哈朗开刀。更何况济尔哈朗本身威胁也小,而且一直以来还算听话。
当然,还有个最主要的原因,南方的局势出现了变故,此时正值用人之际。
说来奇怪,本已经苟延残喘的永历政权,突然有点死灰复燃的架势。最不可思议的,归顺后一向对朝廷忠心耿耿,逼死了前明两个“皇帝”的李成栋,突然倒戈,投向了永历的怀抱。
这一下打了清军个措手不及,直接丢了两广不说,连两广总督佟养甲也被俘虏。
对于清廷来说,有点尴尬。
对于李成栋叛变的原因,流传比较广的说法,某个爱妾在他面前自杀,让他幡然醒悟,弃清投明。
这种说法基本上比较扯,像他这种杀人不眨眼的选手,死个小妾就良心发现了?
真正的原因,我觉得还在于分赃不均,比较合理。
自从降清以来,他为清军开道,一路南下,先后平定江浙、福建、两广等大部分地区。在此过程中,他自认为立下汗马功劳,两广总督这个职位非他莫属。
可惜,在这项人事任命上,朝廷走了后门,任用了“自己人”佟养甲。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别说李成栋,换做谁也受不了。
而且随着功劳越大,心理就越失衡。
既然你们不能给我应得的,那我只能靠自己去争取,老子反了……哦,不对,应该说,老子又反了。
李成栋归顺永历帝,起兵反清。
一时间,整个南方好像突然乱套了。
江西总兵金声桓、副将王得仁反叛,声援永历政权;
前明湖广总督何腾蛟奉永历为正朔,在广西、湖南等地抗清;
原大西政权的“四大天王”(张献忠的四个义子):老大孙可望、老二李定国、老三刘文秀和老四艾能奇,向永历帝抛出橄榄枝;
同为农民军的大顺军余部,与前明各部达成和解,联合抗清;
福建沿海郑氏集团(郑成功)私下联络永历帝,并在泉州等地不断骚扰清军。
这样一来,永历政权名义上的势力范围逐渐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江西七省,还有福建、江浙沿海的部分岛屿。
在当时来讲,相当于大半个中国又回到了“大明”手里,让人感觉前朝又活过来了。
其实,如果冷静分析,大清的统治者并不需要担心。前明没有复活,顶多算个回光返照。因为清廷忽略了一个问题,原本四分五裂的各方势力,怎么就突然拧成一股绳了呢?
李成栋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吗?
根本不是,而是他们真的走投无路了。
如果不联合起来,他们的结局只有一个,被逐个消灭。除了向大清投降,永历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联合抗清!
联合抗清!
联合抗清!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面对举国汹汹,多尔衮不可能冷静分析,坐视不理,赶紧调兵遣将,准备平叛。之所以准备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李成栋等人叛变后,他突然对汉人有点失去信心,想要组建一支只有满洲和蒙古士兵的部队。可惜手头兵力有限,精英部队被他最信任的兄弟带出去作战,阿济格在山陕,多铎在江南,一时难以回来。最终,好不容易才组成了一支“纯正”的部队,交由济尔哈朗带领南下。
看起来比较容易平定的江西,则交给了谭泰、何洛会等人。
 
(252)【爱新觉罗·福临卷】
不过,部署完平叛任务不久,多尔衮就冷静下来。他虽然没想到“回光返照”的问题,但也意识到不依靠汉人绝对不行。如果把汉人全都推到对立面,那比李成栋厉害的大有人在。
在“大有人在”当中,他首先想到了“三顺王”。
孔、耿、尚三人一直奋斗在大清统一全国的第一线。如果连他们都不可信,那普天之下,也没有几个汉人值得相信了。
因此,多尔衮转变态度,急令三人班师回朝,经过短暂休整,再次委以重任,南下平乱。
除了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还对三人的王爵重新加封:孔有德为定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赐予金册金印。
“三顺王”变“三南王”,王还是那个王,但地位和待遇明显有所提高。
在很多宫廷戏中,我们常听到一句台词:“朕册封你为……”
其实,这属于为了艺术效果的简化处理,真正的情况,还需要一个严肃的仪式。
古代的皇帝授予藩属国、诸侯、宗族、妃嫔、功臣等爵位的时候,都要举行一定仪式,对受封者宣读爵位名号的诏书。这种诏书叫“册文”,简称“册”。宣读后,将册文连同印玺授给被封人,作为信物,永久保存。这一过程,称为册封。
在清代,只有亲王以上,才能享受金册金印的待遇。郡王及其同等级人士,可获得银质金饰(相当于镀金)的册印。再往下,一律用纸册。
由此可见,三王的地位已经相当之高,尤其在汉官当中,就算到顶了。
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他们确实没有辜负大清,最后都成了“死忠粉”。尤其尚可喜,为了朝廷不惜跟自己的儿子兵戎相见。后面我们再细说。
得到如此高的封赏,三人可以放心大胆地往南走了。
这中间还有个小插曲。
按照原计划,应该由尚可喜攻西南,孔有德攻东南。眼看要出发,尚可喜却突然表示不愿意去西南,理由是水土不服。
说实在的,这个理由太过牵强。你水土不服,谁水土服?大家不都是东北吗?谁也不是台北的。相对来说,东南、西南不都是南吗?有啥区别?
还好孔有德发扬风格,不跟他计较,主动请缨去西南,事情才圆满解决。然而,孔有德不会想到,这一去,再也没能回来。
在命运的叉路口,向左或向右,有时候差别很大。
除此之外,多尔衮还下令其他身在外地的部队,也尽可能的支援评判,以就近为原则。
 
(253)【爱新觉罗·福临卷】
这次镇压行动,可谓规模空前,大清拼尽了全力。
不用全力也不行,一下子丢了大半个中国,弄不好就要被人家赶回东北玩泥巴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大同总兵姜瓖突然(“三南王”出兵之前)起义,再次掀起了山西、陕西地区反清的热潮。
据地方奏报,姜瓖之所以造反,主要因为对阿济格“扰民甚重、排斥汉官”的行径深为不满。
迫于无奈,多尔衮只能亲自出马,为这位不省心的亲哥哥擦屁股。
自从当上摄政王以后,他已经很久没有带兵打仗了。倒不是他思想腐化、安于享乐,而是朝廷内的形势实在太复杂。虽然他大权在握,但上面毕竟还有个名义上的皇帝,轻易不敢离开京城。
这回实在没办法,放眼一看,能打的基本都派出了,总不能指望小皇帝御驾亲征吧。当然,顺治如果有个三长两短,他倒可以名正言顺的当皇帝。可那个时候,恐怕大清就没了,他要这皇位有何用。
本来阿济格从大同出关,就为了镇压蒙古诸部的造反。谁成想前方还没个结果,后方先乱套了。如果再搭上个小皇帝,那“蒙古朋友”就更不把大清放在眼里了。不仅如此,内地的各方势力也会受到鼓舞,坚定反清的信念。
不管怎么说,多尔衮还算是一个以家族利益为重的人。他想当皇帝不假,却不想因为自己的欲望而毁了家族多年的基业。从他的表现,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初他没有硬抢皇位。也正因为这样,大清才没有重蹈蒙古帝国(忽必烈)的覆辙。
对于这一点,顺治多少也能够理解,顺治的重孙子(乾隆)更能理解。
经过权衡,多尔衮决定自己上。
当然,面对如此混乱的局面,多尔衮并没有丧失理智。毕竟已经多线作战,他深感兵力不足。作为大清实际的最高统治者,他本人更不能有半点闪失。
因此,他第一时间写信给姜瓖,解释说:之前都是误会,阿济格向来性格鲁莽,也不是针对你。不过放心,这回我保证收拾,给你一个交待。希望你能不计前嫌,我也既往不咎。
姜瓖回复,少来这套!
多尔衮并不气馁,以近乎请求的口吻再次致信:别人面子你可以不给,我的面子你还能不给吗?
姜瓖回复,不给!
谈判就此破裂。
多尔衮不停调兵遣将,下令阿济格准备足够数量的红衣大炮,并调集同在山西境内的尼堪、博洛、硕塞等亲王向大同方向集结。另外,他还指令陕西方面的平X王吴三桂、固山额真李国翰等配合作战,以阻断邻近的支援。
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254)【爱新觉罗·福临卷】
然而,一个消息,打乱了多尔衮的计划。
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三月,大清(实际上)的二号人物,辅政和硕德豫亲王多铎,感染天花,生命垂危。
不争气的大哥惹下的祸还没平息,而争气的老弟却眼看就要安息,得知消息,多尔衮差点一口鲜血喷地上。
他当即下令班师回朝,希望能看弟弟最后一眼。
当然,连皇位都能放下的多尔衮,也不可能为了弟弟不要江山。所谓班师,只不过是他自己带着亲兵返回,而其他将领和大部队仍然留下围困大同。
临走之前,他一股脑儿将硕塞、博洛、尼堪全都由郡王提为亲王,意在让他们更加为朝廷卖力。
料理完这些,多尔衮向着京城一路狂奔。然而,天不遂人愿,刚走到居庸关的时候,噩耗传来,多铎已经离世,享年三十六岁。
相对来说,确实有点儿太年轻,或许真的天妒英才吧。
多铎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光荣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当然,这只能站在大清的角度来评价,对于中原汉人来说,他也可以说罪孽深重。作为所谓“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的直接领导,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数英雄,论成败,古今谁能说明白。”
《清史稿》总编赵尔巽先生,在“诸王传”序中有句评语:“国初开创,栉风沐雨,以百战定天下,繄诸王是庸。”
赵先生的意思,清初打天下,全靠诸王。我们也可以负责任的说,在入关以后,多铎无疑是诸王之中最给力的一个。
对此,多尔衮应该也会有同感。
世上的事,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尤其同为亲兄弟的阿济格,就不怎么给力。这位大哥打仗倒也还可以,关键总不让人省心,很多本来好好的事,非要节外生枝。用家常话来讲,这人干点儿活就要工钱。
突然失去“不要工钱”、踏实干活的好弟弟,多尔衮悲痛欲绝,直接换上素服,一路嚎啕哭回京城。
有些影视剧里,两人见了最后一面。多铎不仅对自己的身后事做了安排,还为多尔衮谋划如何篡位。我只能说,艺术高于生活吧。
多铎的身后事,只能靠多尔衮来安排。为表隆重,多尔衮为他举行了国葬。只不过,很多重量级的人物没有到场,因为都在外面打仗。
当然,对于多铎来说,毫无意义。而对于多尔衮来说,意义也不大,再高规格的葬礼,也无法改变他低落的心情。
 
(255)【爱新觉罗·福临卷】
好在诸路大军比较争气,才稍微能让多尔衮感到欣慰。他们似乎也在向多铎的在天之灵证明,自己并非平庸之辈。
谭泰、何洛会在江西,面对金声桓、王得仁的七万大军,毫不退缩。
尤其谭泰,不愧为扬古利的兄弟,作战奋勇当先。在九江、南昌等地,他多次击溃金声桓所部,致使其身中两箭落水身亡。随后,他再接再厉,又大败王得仁,收复江西大部分地区。
在此之前,听说金声桓被围,李成栋还算比较讲究,亲自带兵赶来增援。按他的想法,内外夹击,肯定能打一波漂亮的反围剿。
想法不错,可惜他少算了一点,金声桓的溃败速度。
得知李成栋前来,正在兴头上的谭泰生怕他跑了,带着精锐骑兵一路狂奔南下,终于在信丰(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将其堵住。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李成栋所部毫无准备,四散奔逃。李成栋本人的结局,比较悲惨。据说由于跑得太匆忙,他不小心失足落水,淹死了。
最可悲的,当时居然没人发现。后来清点人数时,他的部下才发现带头大哥不见了。可以说,死的不明不白。
恢复王爵的济尔哈朗,在新生代宗室勒克德浑的配合之下,也同样势如破竹,尤其湘潭一役,生擒前明湖广总督、中湘王(永历追封)何腾蛟。这样一来,湖广地区的危机也基本解除。
离京城比较近的大同战场,也不断有好消息传来。
“戴罪立功”的鳌拜,在大同北山击溃姜瓖。致使姜瓖无力反击,只能死守。与此同时,阿济格等人也不断推进,缩小包围圈。
期间,为了尽快解决问题,心情好转的多尔衮再次亲征。
此次亲征,虽然没有取得实质进展,但给了大同叛军足够的压力。
这年(公元1649年)八月,总兵杨震威斩杀姜瓖,并将其人头献给朝廷。
 
(256)【爱新觉罗·福临卷】
与此同时,多尔衮信任汉人的政策,也取得了成功。
吴三桂在陕西严防死守,防止山陕两地势力串联,有效地配合了大同平叛。
孔有德于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四月,接连剿灭前明黄顺、林国瑞等部,也取得不俗的战绩,并随时准备西进桂林。
尚可喜于同年十一月,攻陷广州,使得朝廷的控制范围再次向最南端延伸。
唯一不太理想的,当属耿仲明。他还没来得及立功,走到半路,就畏罪自杀了。
之所以自杀,因为他触犯了当时所谓的“逃人法”。
后代史学专家总结,清初有三大弊政,剃发、圈地和逃人。
关于“剃发”的问题,前面已经详细谈过。至于“圈地”,我暂时打算放到后面康熙和鳌拜的故事里再说。
现在,我们简单聊一聊“逃人”。
从字面上来看,“逃人”并不复杂,无非因为有人逃跑,从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不过,有两个方面值得详细分析一下:这些人为什么要逃,以及出现逃人之后清廷的态度。
首先说,为什么逃跑?
我们稍微扯远点,要从社会形态说起。
起初马克思最先提出了五种所有制形式的构想,后来经过恩格斯、列宁等人的不断归纳总结,最终演变成所谓的“五种社会形态”。现在国内公认的其实有六种: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也可以理解为五种,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那么,这些社会形态如何区分呢?或者说有什么具体表现?主要就看生产关系。
按照教科书上的定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主要包含三项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
书本上的定义比较生硬,其实我们简单理解就一句话:社会财富由谁来掌握,掌握财富的人如何统治创造财富的人。【正因为两者不是同一种人,才有了所谓的阶级矛盾】
比如奴隶社会,财富由奴隶主掌握,称为统治阶级;奴隶自然是被统治阶级,没有人身自由,无条件为奴隶主工作,所创造的成果也全归奴隶主所有。
理解了这些,我们再说回大清。
在入关之前,女真还处于“奴隶社会”阶段。我们之前介绍努尔哈赤,说他是地主家的大儿子,其实不够严谨,准确地说,应该叫奴隶主家的大儿子。
而当时的大明王朝,已经完全处于所谓的“封建社会”阶段,甚至明末还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单从社会形态而言,大明明显要比大清先进许多。
有人说,清朝取代明朝,是历史的倒退。照本宣科的话,可以这么说,毕竟它将资本主义扼杀于萌芽之中。可事实上,完全说倒退,也不怎么准确。我个人认为,只能说大清按下了中国历史进程的暂停键。因为此后中国并没有退回“奴隶制”,而是停留在“封建社会”,并由大清将其发展到极致。
不能因为社会中存在奴隶,就简单粗暴地把它归纳为“奴隶社会”。
有奴隶不要紧,即便大明这样成熟的“封建社会”,也存在奴隶。就好像现在的社会主义制度下,象征着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也没有被完全消除一样。这都很正常,关键在于什么构成了社会的主体。
封建社会主要由地主(统治阶级)和农民(被统治阶级)构成,即便有奴隶存在,也只能算非主流。正因为此,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朝代更迭,其实就干一件事,斗地主。
农民跟奴隶比起来,最大的优点在于有人身自由,有时候还可以拥有少量的财富。
然而,随着大明疆土的不断沦陷,大清统治区扩大,越来越多的汉人被俘虏,失去人身自由,分配给八旗子弟做奴隶。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体会过自由滋味的人,突然失去自由,那感觉相当痛苦。
因此,大量的汉人(也有满人和蒙古人)铤而走险,走上集体逃亡的道路。
 
(257)【爱新觉罗·福临卷】
出现“逃人”之后,清廷非常重视。
不重视也不行,随着统治区的扩大、八旗人员的增多,劳动力的需求量特别大。他们不懂什么社会形态、生产关系,只知道没有人干活肯定不行。对于八旗贵族的心情,现在逢年过节时,“北上广”地区的雇主们大概最能理解。
于是,清廷不断加大对“逃人”的处罚力度,颁布了许多相关法令,合称为所谓的“逃人法”。从刚开始的体罚,到抓获后直接处死,后来就连有逃亡想法的人也要处死,再后来又发展到家人连坐。
即便如此,逃人的问题仍然严重。
到了顺治年间,朝廷发现,“逃人”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因为有人私自窝藏他们。
“逃人”根本不怕死,怕死就不跑了。正所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好吧,既然他们不怕死,那些窝藏他们的人,也称为窝主,有家有业的,总该怕死吧。
因此,朝廷决定,从下游“销赃”渠道入手,重点打击窝主。顺治颁布诏令,凡窝逃者,本人正法、家产籍没;家人流、徙关外,给八旗边兵为奴。
很不幸,耿仲明正好赶上了这个“好时候”。而选择自杀,可能他觉得一人做事一人当,免得连累家人。
其实,耿仲明死得相当冤枉。
首先犯罪的不是他,而是他的手下,而且当多尔衮派人询问时,他的认错态度也很好,立刻组织自查,交出了三百多名嫌疑犯,同时上书请罪。
当时正值用人之际,了解情况以后,多尔衮并不打算追究,不仅对他宽大处理,连他的手下也免于死刑。
按理说,这已经算相当好的结果,可事情坏就坏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上。
如果大家还记得,当年辽东十万火急,袁崇焕快马加鞭从广东赶到京城,尚且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可能在负责的官员看来,发个免罪的文书不算啥急事儿,走的一般流程,驿站“平邮”。
结果,一件皇帝不急,太监也不急的事,急死了耿仲明。
你说冤不冤枉?
更冤的还在后面,当他的死亡通知传到京城,多尔衮反而火了:谁让你死的?
古人常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反过来也一样,君没要臣死,臣不能随便死。
随便死的后果很严重,不许祭奠、不发抚恤金、不让后代继承爵位。
除了耿仲明个小插曲之外,诸路大军整体的平乱任务基本圆满完成。全国的形势,又回到了大清稳步推进的正轨。
 
女真部落不愧是一个坚强的民主
 
中国的历史介绍的很详细
 
中国的历史叙说的很详细
 
(259)【爱新觉罗·福临卷】
那么,还有没有其他嫌疑人呢?
有的。
刑侦人员在破案的时候,也经常会反过来考虑,受害人死亡之后,谁是最大的受益者。
可能有人会说,那不废话吗?当然是顺治啊,不又绕回来了嘛。
其实我想说,很有可能,还真没那么理所当然。
我们来想想,从多尔衮的死,顺治得到了什么好处呢?
亲政了,再没有人分他的权力了,对吧?
可仔细想想,其实这是逻辑误区。即便多尔衮不死,只要不造反,顺治早晚也要亲政的。皇帝大婚以后,就要亲政,这是规矩。为了迟早属于自己的东西,有必要铤而走险吗?
如果说为了大权独揽,或者怕多尔衮造反,那也不太科学。要知道,谋杀多尔衮的风险确实也很高啊。一旦事情泄漏,或者杀人失败,等待顺治的将会是什么?皇权虽然被限制,但也比没有强吧?顺治愿不愿意,或者敢不敢冒这样的风险,还是个问题。
顺治年轻,但处事老成,这么大的事,不会不全盘考虑。
那么,有没有比顺治获得利益更多的人呢?
个人认为,应该是有的。
准确的说,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利益集团。
孝庄太后,及其家族。
在本文的【皇太极卷】里,我们介绍过“崇德五妃”,说她们清一色都姓博尔济吉特。
为什么大清的皇族对这个姓氏的女人情有独钟呢?
如果大家还记得,成吉思汗的全名叫博尔济吉特(孛儿只斤)·铁木真。因此,这个姓氏相当于蒙古的国姓。在成吉思汗死后,只有他的直系后裔—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四人及其后代,才有资格继承汗位,被称为“黄金家族”。后来,拖雷之子蒙哥夺得蒙古汗位,这个范围被进一步缩小为拖雷的后代。再后来的事,大家也知道,蒙哥的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内讧。最终忽必烈胜出,建立大元。严格来说,“黄金家族”的范围又被缩减到忽必烈一支。
由此可见,姓博尔济吉特,不一定是“黄金家族”,但“黄金家族”一定姓博尔济吉特。
娶到博尔济吉特的女人,就等于娶到了蒙古的正统,如果碰巧这个女人来自“黄金家族,那就是正统中的正统。
孝庄太后,既姓博尔济吉特,又是“黄金家族”的后裔。
这样一来,顺治身体里,一半流淌着爱新觉罗家族的血液,另一半流淌着“黄金家族”的血液。从蒙古的角度讲,由他来当皇帝,也相当于“黄金家族”的后裔在统治天下。
这既是蒙古帝国的荣耀,也是科尔沁部的荣耀,更是孝庄太后家族的荣耀。
为了保住如此的荣耀,杀个所谓的“摄政王”也是十分值得的。用咱老百姓的话说,多尔衮多个鸡毛!
那么,动机有了,有没有实施的可能呢?
似乎也有的。
多尔衮死的时候,孝庄的大哥,吴克善就在现场。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他做了什么,但至少脱不了嫌疑。
另外还有一点嫌疑,顺治亲政以后,娶的第一位皇后,就是吴克善的女儿。
这算不算一种利益交换,也未可知。
看来一代还不够,他们要把两家的血脉继续融合下去。
从这个角度讲,孝庄的嫌疑确实很大。为了保护儿子,她愿意冒任何风险;为了家族的利益,她也会义无反顾。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后来顺治钟情于别的女人时,她的反应会那么强烈。
说了这么多,能不能确定是孝庄她们干的呢?对不起,我不能。只能说,孝庄的嫌疑,要比顺治大。
最后,我还要说一种可能,或许所有的怀疑都是错的,多尔衮真的纯属自然死亡。
可能因为破伤风,或者外伤感染,处理不及时,导致死亡。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绝不排除这种可能。
有人可能仍然怀疑,为什么早不死,晚不死,偏偏这个时候(亲政之前)死?
没有为什么,说白了,就是巧合。
如果历史读的多了,你就会发现,中国历史进程走到今天,可以说,有一半都是巧合。
有时候,结论其实并不那么重要,趣味往往在于我们思考的过程。
 
258被吞了?
 
估计被吞了一层
 
(261)【爱新觉罗·福临卷】
处罚暂时停止,晋升却悄然开始。
顺治当然不会忘记当年冒死支持他的同志们,尤其最忠诚的索尼和鳌拜。
亲政之后,顺治第一时间召回索尼,不仅恢复其世职,晋升为一等伯,还一口气将其提拔为内大臣,兼议政大臣、内务府总管。
议政大臣,前面我们介绍过,在最高决策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工作。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另外两份工作。
首先说“内大臣”,清朝独有的官职。
清初,朝廷设立了侍卫处,专门负责皇帝的安全,属于皇帝的亲军。
所有的侍卫,只能从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中挑选,根红苗正。侍卫处总共有五百多人,相当于现在的一个营。
侍卫处的最高长官称为领侍卫内大臣,但不止一个人,通常有六个,因为上三旗每旗都要选两人。注意,不管领导还是小兵,只能在上三旗中产生。如果有人跟你说,他祖上做过正红旗领侍卫内大臣,那劝你离他远点。
总共一个营的兵力,分六个人管,每个人大概相当于管一个连。
可千万不要小看六个小“连长”,他们的品级可是正一品,武职中的顶级。很多将军打一辈子仗,也不一定混到这个位置。
内大臣的品级比领侍卫内大臣稍微低一点,从一品,但在大臣当中地位也相当高了。
接下来,我们说“总管内务府”,俗称“内务府大总管”。请注意,不是太监,不是太监,不是太监,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也许受了粗制滥造的宫廷剧影响,很多人一听“大总管”就以为是太监。事实上,完全两码事。内务府大总管,官级正三品(后改正二品),是正儿八经的朝廷官员。更何况,大清吸取了前明的教训,对太监管控非常严格,不可能给这么高的官位。
那么,内务府到底管啥?
啥都管。
只要跟皇帝生活有关,什么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都归他们管。皇帝的私房钱(内库),也经由他们收支。哦,对了,前面刚提到的太监(宦官)们也在内务府的管辖范围,这可能也是大总管被误会成太监的原因之一。
工作都介绍完了,我们回顾一下索尼的权力范围。大到国家的重大决策、皇帝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小到皇宫的生活琐事,家里家外,都归他管。
何等的信任!
对鳌拜自然也不含糊,将其提拔为议政大臣,随后又进为领侍卫内大臣。
首页 上一页[20] 本页[21] 下一页[22] 尾页[2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历史 最新文章
大号挫宋,指的是哪个朝代?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康熙撤藩是战略失误
现在有哪些城市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正在看这书,开始怀疑nc怎么撑到1945
东北的生存条件在古代还不如草原吗?
曾经的美国海军居然还不如北洋海军……
秦始皇不死,难道真的不?
如何评价莫言被大量网友评为“罕见”?
我发出来算侵权吗
如何评价这个人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08 10:14:55  更:2021-09-01 22:12:44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