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基督教运动研究综述 中国非基督教运动发生于1922年至1927年,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和社会史的重要事件,其研究起始于事件发生之时,主要研究者为教会人士和基督教史学者。 杨天宏先生在他的著作《基督教与近代中国》中提到:“1980年,美籍华裔学者叶嘉炽出版了他的专著《宗教、民族主义与中国学生:1922-1927年中国的非基督教运动》;1988年美国学者J·G · Lutz教授出版了《中国政治与基督教差会》一书,专门讨论这一运动。差不多同时,台湾学者叶仁昌先生推出了他的《近代中国的宗教批判思潮》,并以此为基础,深人研究,拓展充实,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五四以后的反对基督教运动:中国政教关系的解析》,于1992年出版。”①这是对当时国际上的中国非基督教运动研究成果的概述。 然而对于这样一场发生在中国的重要历史事件,中国国内学界研究者寥寥。面对非基督教运动运动期间,教会、反教者和旁观者这三方留下的大量原始文献,却只有少数学者真正的触及这个问题,其他学者往往只是在中国基督教史或者中国近代史研究时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很难说是对这一重要运动的实质性研究,倒不如说大多数的不过只是一个介绍罢了。也正因如此,对非基督教运动的历史先声、背景、发生经过、结束,以及在其背后若隐若现的国内政治势力斗争和国外势力的介入与干涉,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这方面,国内的主要历史学成就为杨天宏先生的《基督教与近代中国》、陶飞亚先生的《边缘的历史:基督教与近代中国》、顾长声先生的《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等;宗教学研究中,以卓新平先生的《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相遇、求同与存异》为代表;而教内的作品寥寥,代表有王治心先生的《中国基督教史纲》,但本书出版于1940年,尽管属于重要的研究作品,但是一方面属于通史类作品,另一方面也因无法反映现在的学术研究水平而大打折扣。 事实上,在改革开放之前,对这一问题的触及中,一方面固然有研究不足,没有相应重视这一问题,但是不可忽略的另一方面是在评述时一边倒的观点:老一辈近代史学者常常基于当时反对帝国主义思潮下的革命热情来从事研究工作的,凡涉及这一方面,无不是从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角度来评价近代的中国教会,反对帝国主义与否成为了判断历史事件正确性与否的标尺,即使在今天,这种旧的史学观念依然有相当的市场;与之正好相反的是教会内部的研究者,往往是从教会的视角上来看待问题,对非基督教运动大加挞伐,这样自然也无法触及问题的核心;少数教会人士虽然站在了中立的立场上反思,然而这些人却鲜有历史学研究者,而更多的是对教会进行改革的神职人员,事实上也算不得历史学研究。这样,极端化的立场也对问题的解决构成了相当的障碍。尽管这一问题在近年确有一定改观,多名著名历史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但是学界普遍重视程度依然远达不到其他重大历史事件的程度。而在近几年,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外势力的影响也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中共产国际、英美教会以及国民政府的对外关系也被纳入了研究之中。 谢扶雅在1925年表示“查考这次国内非基督教运动,概可分为三派:1、是以国家主义为前提,而攻击教会学校,其主张教育与宗教分离之原则,固大有可表同情之处。2、是从共产主义的眼光来抨诋基督教,说它是资本帝国主义的走狗;这个有事实具在,有社会公评,恕我这里不下批判。3、是从学理上,从中国民族性上,来批评基督教本身的价值,其结论是基督教思想太狭隘,教义近乎迷信,离开人事而邀言天道,与中国无益有损。”②这是对事件本身的一个评价,尽管基于自身教徒的视角,然而却道出了问题的关键点。 ①杨天宏,《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序言,第3页 ②张西平、卓新平编,《本色之探——20世纪中华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谢扶雅,《基督教新思潮与中国民族根本思想》,P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