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春秋战国 -> 『八卦战国』越八越文化 -> 正文阅读 |
[春秋战国]『八卦战国』越八越文化[第25页] |
作者:o弘毅o |
首页 上一页[24] 本页[25] 下一页[26] 尾页[3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排名:1836 |
232 文姜嫁鲁 说好介绍齐国的,我们聊到盐,再聊到通过盐能赚大钱这个话题时,后面就彻底歪楼了…… 回到正轨,西周时期齐国被提到的次数并不多,比较轰动的一件事情与夷王时期的齐哀公有关。 齐哀公是齐国第五任国君,当时纪国的纪侯在夷王面前说了大堆齐哀公的坏话,听信谗言的夷王随后就把齐哀公扔锅里给煮了…… 我们这煮盐煮得正高兴的时候,夷王却把齐哀公给煮了…… 『烹齐哀公于鼎』,一是说明以前锅还不叫锅,而是叫鼎; 二是说明夷王这样手段的残暴; 三也因为此事齐国与纪国成为世仇,后来灭掉纪国的也正是齐国。 进入到春秋后,齐国的第一任国君是『齐前庄公』,齐前庄公在位64年,随后传位于齐僖公。 齐僖公于公元前731年在位,公元前698年去世,在位时间三十多年。 齐僖公加上他老爹齐前庄公在位的时间,这差不多一百年就过去了。 齐僖公在位时,我们正面介绍得不多,但不代表齐国不强势,也不代表齐僖公地位不高。 春秋小霸时期的郑庄公,外交策略上采用的远交近攻,这个远交主要交的便是齐国,也就是说齐国的大国地位至少郑庄公是看在眼里的。 另外,虽然齐僖公想安排把文姜嫁给太子忽,太子忽拒绝了这事,但正是太子忽以齐国是大国为由不愿抱大腿这样的心态更加说明了春秋初年哪怕强如郑国,还是会认为自己与齐国不是一个档次的诸侯国。 事实上,自齐僖公即位以后,齐僖公还真是挺忙的,不是今天与郑国结盟,要不就是后天与鲁国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或者调解一下郑国、宋国之间的矛盾。 没事的时候齐僖公也会去打打别的小国,不过通常都是与郑国、鲁国这样的盟军一起,所以基本也都是虐人,很少有像宋殇公那样吃到败仗的时候。 总体来看的话,齐僖公时代的齐国并不如郑国那样醒目,齐僖公既没有与天子交换太子,也没有痛击天子,但齐僖公甚至都不需要做这些,郑庄公同样把齐国奉为座上宾,齐国的大国地位尽显无疑。 不过齐国再强大,总归还是有一件事情让齐僖公头疼,那就是文姜的婚事。 宣姜、文姜,要美貌有美貌,要才华有才华,而且还贵为齐国的公主,这婚事本应是件轻松加愉快的事情。 但是我们看到,宣姜虽然是奔着卫国太子急子去的,但一不小心被卫宣公给截了胡,而这文姜本来是打算介绍给郑国太子去的,但太子忽却表示齐国太大,高攀不起…… 宣姜就算了,好歹也算是嫁出去了,而文姜却还待嫁闺中。 更为要命的是,文姜倒也没闲着,她和一个叫『诸儿』的已经好上了…… 这个诸儿姓姜,他是齐僖公的长子,齐国的太子,后来的齐襄公,也就是说,齐襄公是文姜异母的兄弟,兄妹二个乱伦…… 齐僖公这老脸挂不住了,得赶紧找人把文姜给牵走,针对这种情况,后人发明了一个比较高级的词叫做『接盘侠』…… 齐僖公这瞄来瞄去,把为齐国接盘的大侠瞄向了鲁国。 齐僖公这回有经验了,找卫国的太子没把宣姜的事情办好,找郑国的太子亲事也没成功,看来找太子是不靠谱的事情,所以齐僖公这次直接把目标定为了鲁桓公。 公元前709年,鲁桓公的第三年,鲁桓公派羽父到齐国迎娶文姜,几经周折,文姜的婚事总算是敲定了下来。 好吧,文姜总算是要嫁出去了,齐僖公这还有点舍不得的样子,于是临走得得送送,于是一直送,一直送,就差送到鲁国了。 羽父:这到底是嫁还是不嫁了…… |
挽 |
“” |
挽 |
楼主知乎是不是也叫这个名啊 我之前好像关注过你 |
排名:1818 |
238 未完成的事业 依仗着老爹齐僖公打下的基础,齐襄公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天子庄王成了他的大舅子,鲁国国君被他勒死了,郑国国君被他砍死了,纪国多年的大仇也报了,没事了还可以和文姜聚上一聚…… 如此风光,齐襄公后来得到评价高不高呢? 荒淫无道、昏庸无能…… 郑庄公、齐僖公以后,中原一带暂时缺乏比较有说服力和统治力的诸侯老大主持大局,不过这个局面很快就会被终结,而终结这个局面所需要触发的条件正是与齐襄公的被杀有关。 齐襄公:…… 在此之前,我们把视线远离中原,再次来到南方,看看同期的楚国这会的发展情况。 楚武王时期,楚国开始进入到强盛时期。 公元前704年,楚武王三十七年,楚武王在尝试向桓王申请提到楚国政治待遇失败后楚国正式称王,随后楚国也加大了其在南方一带的扩张步伐。 在楚武王的带领下,楚国的扩张之路并没有太过冒进的直接向中原进军,而是在楚国周边稳扎稳打,逐步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楚武王的整个扩张历程来看,『三伐随国』则相当有代表性。 公元前706年,楚武王第一次征伐随国。 这次伐随中斗伯比故意隐藏实力麻痹少师,不过在季梁的劝阻下,随侯最终并未应战。 随侯表示:我无罪,为什么要打我? 楚武王:楚国是蛮夷之地,哪来这么多规矩…… 一伐随国,虽然最终没有打起来,但楚武王表达了自己政治地位上的诉求,随后随国牵线,派遣使者向桓王进言请求尊封楚国国君名号,只是后来以桓王不同意而结束。 公元前704年,随国传来消息,桓王拒绝提高楚国国君的名号,自此楚国自立称王。 同时,随着随国少师逐步受宠,楚武王开始了第二次对随国的征伐。 季梁继续劝阻随侯不要应战,但得势的少师看轻楚军坚持要速战速决,最终随军大败,随侯逃走而少师被擒。 第二个回合,楚国大胜,在斗伯比的建议下,楚武王并没有趁机灭掉随国,而是和随国订立盟约。 这样一来,作为姬姓的诸侯国,随国便站到了楚国这一边。 到了公元前690年时,这是楚武王五十一年,周朝天子已经由桓王变作庄王。 随国自打与楚国签订盟约后,随国一直再不敢得罪楚国,双方相安无事过去多年,但好端端的姬姓诸侯国臣服于楚国,庄王有点不高兴了。 这一年庄王召见随侯,专门就此时表达了对随国方面的不满,随国也因此对楚国稍微有些疏远。 这样背景下,楚武王开始了对随国的第三次征伐。 继郑国的『鱼丽之阵』后,楚国在此次征伐中也祭出了一种新的阵型『荆尸阵』,光听名字就够吓人的。 荆尸阵因楚国也叫荆楚而得名,因当时南方山多交通不便,战车规模不如中原一带,因此荆尸阵在战车和士兵的数量搭配上有较大变化,更加符合当地的作战特点。 楚武王不能忍受随国的怠慢,这也是楚国第三次征伐随国的根本原因,不过与前面二次不同的是,这已经是武王在位的第五十一年,再强大的人也都跑不赢时间,行军途中,武王死在了『樠树』『音同蛮』下。 楚武王未能完成对随国的第三次征伐,随后『斗祁』、『屈重』等楚国将领封锁住楚武王去世的消息,继续向随国进军。 少师已去,同第一次伐随一样的是,随国不敢应战而向楚军求和。 屈重以楚王的名义进入随国,和随侯结盟,随后返回发丧。 『及通而霸,僭号曰武』。 楚武王熊通的一生,虽然篡位,虽然僭号『音同见,冒用或超越自己本来地位的称号』,但楚国的强盛却也由此开始。 |
排名:1799 |
241 管鲍之交 公子纠为什么会去鲁国? 公子小白又为什么会去莒国? 公孙无知一死,为什么他们二位公子又得快马加鞭的赶回来? 一连串的问题需要交代的信息太多,我们还是从二个人说起,这二个人便是后来成就『管鲍之交』这一美谈的『管仲』和『鲍叔牙』。 提起管鲍之交,我们就会想起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朋友之间无比的信任,而朋友之前的信任又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 信任,就是哪怕有一天管仲拿着枪指着鲍叔牙,最后枪响了,鲍叔牙也会相信那是因为枪走火。 不过对于管仲来讲,从认识鲍叔牙的第一天起,他所担心的不是枪的问题,也不是枪走火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好生存的问题…… 说起来的话,管仲的出身并不差,往上追溯,管仲是西周时期穆王的后代,与周王室算是同宗同门。 而且管仲的老爹『管庄』还曾任齐国的大夫,好歹也是高干子弟出身,不过不幸的是他自幼丧父,家道中衰,到管仲时已经相当贫困,贫困到讨口饭吃都成了大问题。 作为穆王后代,管仲自然是正统的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 后来管仲为齐国成为中原霸主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他本人也在多个方面相当有建树,因此后来与孔子等人一样被诸子百家尊称为『管子』。 管子那都是后话,无论他后来有多成功,有多少财富,问题是这些都不能为此时的管仲带来任何的效益,所以管仲也只能从零开始,先想办法把肚子填饱再说。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管仲的第一站选择的是经商,商人在当时其实社会地位相当低下,对于有着周王室血统的管仲来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即便如此,这个时候的管仲在外人看来是心比天高,但命比纸薄,想法很多,但又显得眼高手低,日子过得无比艰难…… 幸运的是,一位叫做『鲍叔牙』的同乡与管仲结识后认定管仲是位奇才,因此而不计较世俗的观点而坚持与管仲做了朋友,并且一起做买卖。 好吧,两人合伙好不容易赚了点钱,管仲有理无理要求自己多分点…… 鲍叔牙不介意:管仲家里困难,能够理解。 没过多久这买卖亏得做不下去了,鲍叔牙还是不介意:错不在管仲,错在经济大环境不景气。 没办法,这经商的事情管仲实在是没法做了,于是他便去从军,好歹混个铁饭碗吧。 又没过多久,别人给鲍叔牙传话,说这管仲当兵没别的爱好,就喜欢逃跑…… 鲍叔牙还是不介意:这打仗是要死人的啊,管仲这是爱惜自己的生母,因为他还有老母亲需要奉养,也是能理解的。 从军看来也是不给力,树挪死人挪活,管仲又想试试去混个官当当。 当官是好事啊,又不打架,也不用怕出人命,管仲倒是不跑路了,不过官场的事又哪那么简单,于是管仲又多次被扫地走人…… 鲍叔牙还是不认为管仲有什么问题,反倒是安慰管仲,希望管仲能够重新振作起来。 管仲后来回忆到:当初贫困时我曾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也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 管仲又说:我曾经多次作官结果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是我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又多次逃跑,鲍叔也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 管鲍之交成就了一段伟大的友谊,一段在逆境中依然不离不弃选择坚信的友谊,所以管仲还有话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
242 鲍叔牙的烦恼 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长期的共患难中,哪怕管仲落魄到酒钱都成问题,鲍叔牙始终坚信管仲体内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鲍叔牙坚持认为管仲所欠缺的仅仅只是恰当的时机,两个人也在患难中结下深厚的友谊。 好就好在,鲍叔牙的情况要比管仲好很多,所以酒钱的问题鲍叔牙可以解决,管仲经济上的困难鲍叔牙也能够接济接济,一直到后来两人决定一起从政并且得到齐僖公的任用后,情况总算有了一些改观。 在齐僖公的安排下,管仲和鲍叔牙分别当起了两位公子的师傅,这两位公子便是老二公子纠和老三公子小白。 其中,管仲对应公子纠,鲍叔牙对应公子小白。 一 对好友,历经各种苦难,尤其是管仲还是在干啥啥不成的情况下,最后终于双双当起了齐国二位公子的师傅,实在应该是继管鲍之交后的另一美谈。 不过麻烦的是,鲍叔牙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鲍叔牙为什么会不高兴呢,这就得从齐僖公的三位儿子诸儿、纠和小白说起。 诸儿便是后来的齐襄公,早早被立为太子,前途自然无忧,只是这和管仲与鲍叔牙没什么关系…… 公子纠母亲是鲁国人,和太子是异母的兄弟,排行老二。 虽然在嫡长子继位的周朝当上国君的希望也不大,但管仲这会首先考虑的是生存的问题,都能给公子纠当师傅,吃喝不愁,没事还能谈谈人生谈谈理想了,还要啥自行车…… 公子小白母亲是卫国人,并且去世较早。 小白在鲍叔牙眼里简直就真是个小白,才华什么的没看出来,以后混个国君的机会甚至想都不要想,再加上他跟管仲本身起点就不太一样,所以想想自己跟的人是个小白。 鲍叔牙很失落…… 公子小白:我是小白,但不是一个小白…… 对于鲍叔牙来说,不管你是叫小白还是就是小白,反正对公子小白前景看衰,心里总归很是别扭,所以经常请病假旷工,这一切都被管仲看在眼里。 过了这么久,经历了这么多的失意,风水轮流转,现在终于轮到管仲来给鲍叔牙做思想工作了…… 管仲:好好的师傅不当,为啥要放羊呢? 鲍叔牙: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齐僖公认为我不行,才让我辅佐小白,干得没劲啊。 管仲:将来继承君位的还不知道是谁,还是先出来干着吧。 鲍叔牙:反正轮不到小白,我还是继续放羊吧…… 管仲:这个真不一定啊,公子纠的母亲口碑很差,因此很多人对公子纠印象也不好;公子小白母亲走得早,反倒很多人会同情他;诸儿虽然是太子,但品行很差,未必能干多久,公子小白虽然没有公子纠聪明,而且还很性急,但却有远虑,还是很有机会的。 鲍叔牙:干,马上干…… 管仲的一席话效果很明显,鲍叔牙树立起了对公子小白的希望,自此也尽心尽力侍奉公子小白。 不过,管仲的这些话到底有没有道理,还是管仲仅仅只是出于安慰鲍叔牙而忽悠他的,又或者是后来公子小白的确混得风生水起,管仲和鲍叔牙编出来的马后炮,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只是管仲说诸儿不行,但人家毕竟是太子,水平再不济也是铁饭碗在手。 再往后继位的将是小诸儿,而不会是什么公子纠,也不会是公子小白。 除非他们篡位…… 管仲还说过即便诸儿干的不好下课会很早,就算轮到公子纠,公子纠也不会有太大的建树,所以还是要轮到公子小白的,这种情况我们在郑庄公去世后的确看到过了,但一个个的都没什么好下场。 所以其实不管管仲的话到底有没有道理,只要鲍叔牙能够重拾对工作的热情,其实效果也就达到了,而朋友能够做到的,无非也就是这些。 |
243 管仲的大招 公元前694年,齐襄公和文姜做了些不该做的事情,鲁桓公也因此时被杀。 随后,郑国国君郑子亹也被齐襄公给杀了,这些似乎都印证了管仲对齐襄公的判断。 在管仲看来,齐国虽然强大,但齐襄公这样的搞法相当不科学,是很容易造成政治上混乱的,也是能够给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带来机会的,所以不妨趁这个机会,跑路吧…… 管仲这是个什么套路? 看来还是鲍叔牙了解管仲,当年管仲从军的时候不就是这么个套路么,一看形势不对就跑路…… 管仲的看法是,齐襄公这样折腾下去,齐国很快就会大乱,要想成大事,先得把命保住,所以管仲的口号是:路见不平一声吼,形势不对赶紧走…… 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于是管仲和另外一位叫『召忽』『此处音同少』的与公子纠一起跑到了鲁国; 公子小白的母亲是卫国人,但卫国离齐国实在太远,所以鲍叔牙便与公子小白一统跑到了邻近的莒国。 鲁国在齐国的西面,莒国在齐国的南面,二位公子一南一西跑得其实并不远,目的其实是躲在一边保存实力,然后静观齐国的变化,根据齐国的情况随时采取下一步的行动。 公元前686年,管仲的预言成真,公孙无知与连称和管至父等人弑杀齐襄公,齐国陷入混乱,二位公子的机会就要来了,所以他们各自按兵不动…… 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没有立即赶回齐国,因为此时公孙无知篡位成功,这会赶回来无疑是找死。 公孙无知的好日子没过几天,雍廪就趁他外出游玩时将其杀害,齐国国君的位置终于空了下来,终于到了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走向人生巅峰的时候了,也终于到了管仲和鲍叔牙实现理想抱负的时候了。 最大的问题是,国君的名额只有一个,公子纠还是公子小白,管仲或者鲍叔牙,二者只能选其一…… 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这会的心声其实是这样的: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我就受不了,一定要让你倒,这样我就舒服了…… 所以管仲还是鲍叔牙,这是我们的问题,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问题是,赶紧收拾东西往回跑,晚了就来不及了…… 这里要提到的是,与身处莒国的公子小白相比,鲁国要离齐国更近一些,交通基本靠走的年代,公子纠要略占优势。 当然,是马车走,不是两位公子来场竞走。 不过与公子纠相比,公子小白在另外一个方面却也不吃亏,朝中有位叫『高溪』的卿士在齐国势力相当之大,而且自幼与公子小白关系甚好,他更倾向于公子小白回来继位。所以公孙无知一死,给公子小白传话的人就已经上路了。 公子小白收到消息后向莒国借了些兵车,便与鲍叔牙一同日夜兼程赶回齐国。 随后不久,鲁国也得到公孙无知被杀的消息,于是鲁庄公也派人护送公子纠赶往齐国,不过鲁国虽近,但公子小白已经抢先上路,此时落后的反倒成了公子纠,公子纠着急了。 管仲表示这事有办法,他向公子纠要了30乘兵车到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打算截击公子小白。 管仲一行奔到即墨一带时,正好就遇上了公子小白的大队车马,管仲这次倒是淡定了,握起弓箭,瞄准公子小白。 biu…… 公子小白应声倒下,管仲这箭法还真是了得,公子纠彻底没了对手。 接下来,任务完成,管仲表示又到了跑路的时候了…… |
终于10级了 |
246 管仲脱囚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的名篇里面,前面几位我们之前做过介绍,接下来要说的正是『管夷吾举于士』这一段。 春秋时期,没有举人,也不会有进士,所以管仲不是参加了什么高考或者中了皇榜,而是被押送回齐国,齐桓公经过长时间的面试考核才最终决定释放管仲并加以重用。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意思。 管仲的苦从出生时家业的没落,父亲的早亡就已经开始。 迫于生计,管仲历经经商、从军以及从政等一系列的失败,还好一路有鲍叔牙的鼓励与支持,虽然再后来总算做了公子纠的师傅,但公子纠在与齐桓公的竞赛中公败下阵来,公子纠被处死,管仲也沦为阶下囚。 与管仲类似命运的还有前面我们提到始终郁郁不得志的召忽,但是对于被遣送回齐国一事,召忽走向了另外的一条路。 召忽放弃了重回齐国寻求机会进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是选择了自尽…… 召忽为公子纠而尽死节,赢得了忠臣的美名; 相比之下,管仲压力便更大了。 以后如果混得不好的话,苟且偷生的骂名自然是少不了的,而且搞不好回到齐国就会被齐桓公给处死…… 就算以后混得好,也很容易落得个背叛公子纠的口实,囚车中的管仲越想越麻烦,想着想着就唱了起来…… 这都什么时候了,管仲居然还有心思唱歌,又不是回齐国去参加选秀…… 不过还别说,哪怕前途未卜,哪怕生死未知,但在颠簸的押送途中,管仲考虑的问题真不一般,他所担心的还是鲁庄公会反悔。 一旦鲁庄公意识到施伯说的是对的,意识到齐桓公把管仲押送回去并不是为了报仇解气,而是委以重任,齐国的强大势必以后会对鲁国形成严重的威胁,想到这里的话鲁庄公很可能就会派人追上来给管仲补上一刀…… 管仲这会能做什么呢? 他又不是公费旅游,也不是出什么公差,而是被关在囚车里随着押解的士兵不急不慢的赶往齐国。 于是管仲放声歌唱,目的是活跃押解途中的气氛,士兵们跟着一唱一和似乎顿时也脚下生风,更快的往齐国奔去。 随后,补刀的人鲁庄公始终没有派出来,鲍叔牙也在齐鲁交界之处等到了管仲。 还好,是活的…… 鲍叔牙命人打开囚车,去掉刑具,举行除灾仪式并让管仲沐浴了三次,彻底去除晦气,鲍叔牙这么早就已经知道了重要的事情要做三遍…… 接下来,鲍叔牙表示了希望管仲能辅助齐桓公治理齐国的想法,管仲当然也得推迟推迟:我和召忽共同侍奉公子纠,既没有辅佐他登上君位,也没有为他死节尽忠,实在惭愧。现在让我去侍奉齐桓公,只会让天下人耻笑。 鲍叔牙再一次表示了理解,并给了管仲台阶下: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既然你有治国的奇才,齐桓公立志做霸主,如果你能辅佐齐桓公,日后必定功高天下,德扬四海。 为了举荐管仲,鲍叔牙放弃的是自己做齐国国相的大号机会,管鲍之交再次得到印证。 当后人记住春秋初年齐桓公的霸业时,当后人记住管仲的传奇事迹时,我们想说的是,鲍叔牙背后对管仲默默的支持其实也是背后的关键因素。 云中一点鲍山青,东望能令两眼明。 若道人心是矛戟,山前哪得叔牙城。 |
247 三国五鄙 一番除灾仪式,几次沐浴之后,管仲不仅是去掉了长期以来的晦气,这是连身上的陈年老泥都搓了个精光。 管仲换上一身干净衣裳后过了没太久,竟然等到了齐桓公的亲自接见,此时的管仲还停留在齐鲁交界的郊外。 大老远的来亲自迎接管仲,并且齐桓公为迎接管仲还亲自挑选了个吉利的日子,排场搞得也很大,这事既表现出了齐桓公对鲍叔牙的信任,也表现出了他对管仲的期待。更为重要的是,这对齐桓公不计前嫌、对人才重视的形象也起到了相当好的宣传效果…… 见到管仲后齐桓公放低姿态主动向管仲讨教治国的方法,管仲也变现得很谦虚,表示自己知道的也不多什么什么的,颇有不打算开口的意思。 当然了,不说也是可以的,不过齐桓公来迎接管仲还有亲自面试一番的意思,面试不合格也不是很要紧,托出去砍了就是了。 管仲:我说…… 所以齐桓公和管仲一番客套之后还是进入到了主题,这个主题与如何治国有关。 管仲随即提出『三国五鄙』这样的治国谋略,内容既复杂又深奥,大招那是一套接一套,听得齐桓公是一愣一愣,相当满意,当即拜管仲为相的事情也就敲定了下来。 虽然,这个『三国五鄙』的具体细节齐桓公其实还不是那么的明白…… 所谓三国五鄙,指的是一种政治法律上的主张。 管仲认为:『礼、义、廉、耻』好比维系一个国家的四大绳索,加入其中有绳索断了,国家必然就会倾斜、危险、动乱甚至灭亡。因此,只有整顿、推行礼义廉耻,君主的政令才会通行无阻。 提一点,后来无论是孔子,还是孔子他老人家为代表的儒家都非常强调礼义廉耻,但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提出礼义廉耻这个概念的实际上正是的管仲。 后来儒家也对管仲示好,把管仲列入儒家大神之一,不过即便如此,管仲更多的还是被认为是后来『法家』的领军人…… 具体来说,『三国五鄙』相当于对周朝时期『国鄙制』的升级和改良。 分封制的体系下为了形成层层控制的网络系统,都城,也就是所谓的国实行『乡制』,在国都内及其近郊划分若干乡 ;在更远的鄙野『乡野之地』实行的则是『遂制』,简单点说,乡是国人居住的地方,遂则是野人居住的地方。 这样乡遂制度的确立一是划分了不同的行政区域,二是将人明确的划分为了国人和野人两个阶层,国人有权议政,也有纳军赋、服兵役的义务,野人纯粹是被奴役的农业生产者们。 在管仲的理念下,富国强兵成为治国的总方针,如何做到富国强兵,就得把军事制度贯穿于行政制度中,为此管仲提出『四民分居定业』,将齐人分成士、农、工、商四民,而四民分居的具体化便是三国五鄙。 在国鄙制的基础上,管仲把国分成二十多个乡,其中『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也就是所谓的『三国』;五鄙则是指将鄙,也就是乡野分为五个行政区域,分别由五个大夫统管。 作为后来法家的代表,管仲提出的『三国五鄙』其实出发点很明确,那就是依靠行政权力和法律强制手段,使得民众畏惧权威,服从权威。等到富国强兵以后,称霸中原的梦想便可实现。 管仲的一席话听得齐桓公热血沸腾,所以斋戒十日,正式将拜管仲为相,至此,当年那个屡败屡战、落魄为囚的管仲也终于迎来改变自己、改变齐国乃至改变整个春秋时代格局的机会。 不过,也就过了三天的时间,齐桓公就又找到已经升级成齐国之相的管仲:我这一身毛病真不少,齐国真能称霸中原么…… |
首页 上一页[24] 本页[25] 下一页[26] 尾页[3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春秋战国 最新文章 |
春秋战国十大人物排行榜 |
不懂就问,为啥伍子胥攻破楚都的时候不拥立 |
听说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体质相当不错能与猛 |
历史地图: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闰九月局 |
对于西周初年周天子与郑国国君关系的疑惑 |
朋友写的一本好书《不为彼岸 只为海》 |
战国时期名将实力排名 |
问,春秋时期,楚国属于华夏体系么 |
大漠中的行者——寻访先秦遗迹 |
刘邦的天下真的是韩信打的么?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