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春秋战国 -> 中国的青铜器文化(全) -> 正文阅读 |
[春秋战国]中国的青铜器文化(全)[第12页] |
作者:相思菁灵 |
首页 上一页[11] 本页[12] 下一页[13] 尾页[1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蔡子匜 蔡子匜,春秋后期,通高11.9cm,宽27.3cm,重1.1kg。 匜曲缘,浅腹,短槽流,小圆钮形鋬,平底。口外饰雷纹和蟠虺纹。器内底有铭文2行7字: 蔡子佗自 作会匜。 大意是蔡国的公子佗自做盛盥洗用水的匜。 |
齐萦姬盘 齐萦姬盘,春秋后期,通高15cm,宽55.5cm,重11.39kg。 盘侈口,浅腹,圈足外撇。双附耳起于腹部,耳之上边缘处各饰一对伏牺。盘外壁以一蟠螭纹为主体纹饰。器内底有铭文4行23字: 齐萦姬之 作宝盘,其眉 寿万年无疆, 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大意是记齐国萦姬的侄女(“”在古文献中指侄女)做宝盘,祈望万年长寿无疆,了孙后代宝用此盘祭享。 |
其次勾鑃 其次勾鑃,春秋后期,通高51cm,宽19.9cm,重7kg。 器曲口,腔体窄而深,两侧略倾,长柄。腔体近柄处饰回纹和蕉叶纹。两侧鼓部有铭文32字: 唯正(月)初吉丁亥,其次择其吉金铸句鑃。 以享以孝,用祈万寿。子子孙孙,永保用之。 大意是:在正月第一个吉日丁亥这一天,其次选上好的铜料铸此勾鑃,用来祭享以表达孝意,祈求万寿。子孙后代,永保用之。 此器为浙江武康山出土,同出7枚,其中两件有铭文。 |
蟠虺纹 蟠虺纹,高32.5cm,口径24.6cm,重7.08kg。 (音灵)大口外侈,有一周平边,颈大而短,广肩,上饰双兽耳,耳上套环,大腹,平底。以蟠虺纹为主题纹饰。 |
鲁大司徒 鲁大司徒,高28.6cm,宽25.2cm,重7.24kg。 直口浅盘,平底,圈足,腰部有一束箍。盖上有花瓣形捉手,可却置。整体饰变体蟠虺纹,盖的捉手和圈足镂空。 盖、器对铭,各4行25字: 鲁大司徒厚氏 元作膳(音甫),其眉 寿万年无疆,子子 孙孙永宝用之。 铭文大意:鲁国的大司徒厚氏元自做盛食之,祈望万年长寿无疆,子孙后代永远宝用此器。 盖的捉手和圈足处理成镂空式样,是春秋时的常见特点。此为1932年山东曲阜林前村出土,共出的还有两件同铭器。 |
能原鎛 能原镈,通高40.8cm,宽31.8cm,重18.84kg。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江西瑞州(高安县)出土,1956年由文物局拨交故宫。 这件镈用以悬挂的钮由两兽相对而成,两面有36枚扁平乳丁,构成镈身纹饰的主体,其余部分则饰以蟠虺纹。 镈的两面正中和左右下角共铸铭文20行48字: 夷莒甚□者元作□曰:“自祈□曰:□称劳曰利,连余大邾,大□之主越。曰:余入邦,作利□小,其者□□□於子子。”行则曰:“自余”。 能原镈是一成组的编镈,由数器铭文合为一整篇,本器铭文只是其中一段。这一组编镈共有多少件,现已难于查考。已知除故宫这件外,台北故宫也有一件。从铭文内容来看,整组编镈的数目远不止这两件。这组器上的文字极难释读,过去的学者依稀认出了“能原”二字,故名之为“能原钟”,或干脆承认无法释读,名之为“奇字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如当时的楚、蔡、徐、曾、吴、越等国)盛行一种极为夸张的美术体字,被称为“鸟虫书”,其特点是文字笔画与鸟形画混写在一起。经过数代学者的研究分析,这种书体大多数字的书写规律已被掌握,但铸刻在越国乐器和兵器上的部分文字属变体的鸟虫书,仍难以释读, “能原镈”就是其中的一组典型器物。 近来,我院为解决金文研究中的这一难题,在院刊发起对“能原镈” 的讨论,得到学术界的广泛支持。其中,曹锦炎先生的论文对这组铭文的总体内容提出了解读看法,现将他对镈铭内容的分析转述如下: “由于莒国扩张疆土,侵及了邾国,越国为之调停,主持了这次疆土划分,并趁机扩土筑城,将邾、莒两国连在自己脚下。铭文记录的就是越、邾、莒三方的盟辞内容。” (越:春秋时期南方古国,曾称霸江南,并北上图谋中原。本铭所反映的就是其北图中原的行动之一。) |
蟠虺纹鼎 蟠虺纹鼎,高45cm,宽55.5cm,重24.56kg。 鼎大腹,圆底,蹄形足。有盖,盖饰三环钮和三道蟠虺纹。双附耳,耳两面饰蟠虺纹,两侧饰回纹。腹饰二道蟠虺纹,间以绳纹。足饰兽面纹。 此鼎器体较大,花纹精细。盖上的三环钮是春秋时期鼎的重要特征,以蟠虺纹为主体纹饰,也体现了春秋时期器物的特点。 |
蟠虺纹大鼎 蟠虺纹大鼎,高75cm,宽102cm,口径77cm,重64.2kg。 鼎圆形,侈口,敛颈,有附耳,圆底,蹄形足,腹前后有环,环上饰兽头。颈饰重环纹、蟠虺纹、三角纹,腹上下饰二道绳纹,间饰蟠虺纹、下垂蕉叶纹,足饰兽面纹。 此鼎是1923年河南新郑出土器中最大的鼎,其蹄形足具有春秋时期鼎足的典型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西周晚期出现的重环纹,至春秋时逐渐被蟠虺纹等所替代,而本器上同时有重环纹和蟠虺纹,是两种纹饰转换过程的反映。 |
蟠虺纹豆 蟠虺纹豆,高42.2cm,口径35cm,重12.16kg。 豆大腹,双附耳,圈足。有盖,上有透空握,握饰雷纹,盖、腹饰蟠虺纹。 青铜豆出现于商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本器为河南辉县出土,体形较大。 |
几何纹豆 几何纹豆,高21.5cm,口径18.6cm,重1.92kg。 豆大腹,高柄,圈足。腹饰对称的环耳。盖、器纹饰相同,均以细密清晰的雷纹衬地,上饰以嵌红铜的斜格纹。 |
蟠虺纹三鸟盖豆 蟠虺纹三鸟盖豆,高21.5cm,口径18.6cm,重1.92kg。 豆大腹,高足,有盖。盖上饰三立鸟及蟠虺纹、綯纹等三道纹饰,器身上饰蟠虺纹、綯纹等二道纹饰。 此豆花纹精巧,所饰蟠虺纹为春秋时铜器上盛行的纹饰,其造型新颖,全器风格突破了商周以来凝重奇诡的传统。 |
狩猎纹豆 狩猎纹豆,高21.4cm,口径18.5cm,重2.22kg。 豆硕腹,作半球形,双环耳,高柄,圈足。腹饰嵌红铜狩猎纹,足饰鸟兽纹。 |
叔朕簠 叔朕簠,高10.3cm,宽30cm,重3.72kg。 簠长方形,直口,折壁,折壁上有兽头环耳,腹较深,方圈足的各边有缺。折壁上有兽头环耳,器身饰蟠螭纹。 器内有5行37字铭文: (唯十月初吉庚午) □□□择其吉 (金自作)。以保稻 (粱,万年无)疆,叔朕 (眉寿,子子孙孙)之宝。 铭文大意:在十月第一个吉日庚午这一天,叔朕选用上好的铜料自做向神进献的簠。祈望得到好的收成,万寿无疆,叔朕长寿,子孙后代以此簠为宝。 从春秋中期开始,簠的形制出现了一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口壁和耳足上。如由斜壁变为直口折壁,由圈足或带“”形缺的圈足演变为“”形缺的圈足等。本器的形制特点符合以上规律,唯兽头形环尚遗有早期的特点。 叔朕簠传世有三件,故宫博物院与上海博物馆各藏一件,另一件下落不明。此器铭文锈蚀较重,缺字依另一件同铭器补上。 |
龙耳簋 龙耳簋,高33.9cm,宽43cm,口径23.1cm,重11.45kg。 簋侈口束颈,双龙耳,矮体宽腹,圈足下连与座。盖捉手作莲瓣状,中央饰蟠虺纹;盖边、腹、座饰云带纹并间以重环纹。 春秋中晚期,簋虽然不再流行,但尚未绝迹,型制上较春秋初期有较大的变化。本器造型雄伟,气势磅礴,是这一时期簋的标准器。 |
莲鹤方壶 莲鹤方壶,高122cm,宽54cm,重64kg。 方壶形体巨大。双层镂雕莲瓣盖上立有一只展翅欲飞、引颈高吭的仙鹤。镂空的双龙耳较大,上出器口,下及器腹。壶体四面以蟠龙纹为主体纹饰,并在腹部四角各铸一飞龙。圈足下以两只伏虎承器。 春秋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有了飞速发展,如“失蜡法”的发明等。但这一阶段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的成就并不仅仅体现在创新上,对于一些优秀的传统工艺,也予以继承并发扬光大,如“分铸法”。本器的仙鹤、双龙耳与器身主体即采用分铸法,既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技术,也反映了当时青铜器上动物造型肖像化的潮流。 |
首页 上一页[11] 本页[12] 下一页[13] 尾页[1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春秋战国 最新文章 |
春秋战国十大人物排行榜 |
不懂就问,为啥伍子胥攻破楚都的时候不拥立 |
听说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体质相当不错能与猛 |
历史地图: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闰九月局 |
对于西周初年周天子与郑国国君关系的疑惑 |
朋友写的一本好书《不为彼岸 只为海》 |
战国时期名将实力排名 |
问,春秋时期,楚国属于华夏体系么 |
大漠中的行者——寻访先秦遗迹 |
刘邦的天下真的是韩信打的么?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