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春秋战国 -> 晋国诸卿家族史 -> 正文阅读 |
[春秋战国]晋国诸卿家族史[第16页] |
作者:相思菁灵 |
首页 上一页[15] 本页[16] 下一页[17] 尾页[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六、楚国积弱 1平王即位 这段时间,楚国内部简直乱成了一锅粥。一切都不明朗,人心惶惶,楚国都城流传着灵王即将领兵回国复仇的谣言,都城内人心惶惶。有人(观从)劝新任楚王公子比杀死实力雄厚的弟弟弃疾,公子比没忍心下手。 5月17日(乙卯)深夜,弃疾派心腹向公子比禀报:大事不好啦!灵王的军队冲进来了,司马(弃疾)已经被杀死了,马上就来杀您了,您早点自我了断,还可以少受写折磨。公子比将信将疑,外面弃疾的人又奔走呼号:“不好了,大军杀来了。”惊恐之下,公子比与公子黑肱居然双双自缢。 次日,弃疾即位,改名熊居,是为楚平王。公子比被埋葬于訾(在今河南省信阳市),没有正式谥号,称为“訾敖”。又杀了一名囚犯,穿上楚王的衣服扔进汉水,再打捞上来,冒称是灵王的尸体埋了。这样,国都在稍微平静一点。不久,申亥来报告灵王自杀的消息,又改葬了灵王。 平王履行承诺,宣布陈、蔡两国复国。此外,灵王灭蔡时,许、胡、沈、道、房、申几个小国也被迁入楚国境内,前529年秋,几个小国重新迁回旧地。蔡国隐大子之子庐、陈国悼大子之子吴,分别回国为君。 2阴谋政治 楚平王的聪明似乎全用在了阴谋上,楚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衰败下来。 即位之初,平王也曾摆出一副励精图治的架势,不久,大家就失望了,这是一个只追求个人享乐的君主。 平王最宠信的是另一个阴谋家——费无极,两个人相互配合,一个害人,一个默许,楚国内政一团漆黑。前523年,费无极怂恿平王强占大子的新娘。次年,诬陷大子建与伍奢父子谋反,大子建流亡宋国;伍奢一家被害,伍奢次子伍员流亡吴国,立志报仇。 东方,平王几次伐吴,惨遭失败。 前516年,平王死,昭王即位,楚国内政依然混乱,令尹子常贪婪自私,昭王又对吴国采取强硬态度,楚国形势更加危险了。 |
楚灵王结语: 与北边的对手晋平公比起来,楚灵王在才干、意气乃至对国家的控制程度上无疑都明显占有着优势,但他的结局却比平庸的晋平公要悲惨得多了。其原因,乃在于他对事业、对生活的要求都高,两手抓,并且两手都要硬。提出统一天下的目标,这在春秋时期无疑是超前的,当时的中原诸侯最多也不过是希望做个尊王攘夷的霸主,而统一天下的命题,要到200年后的战国中期才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这样的超前对于当时的楚国显然不是福音,而是灾难,这不仅因为当时的楚国远远不具备一统天下的实力,更因为它没有明显优于别国、符合时代潮流的先进制度。在这样的事业追求根本难以实现的前提下,灵王还在滥用民力、追求着自身的豪华生活。在他看来,这样的两手抓是根本不矛盾的,都是自己荣耀的组成部分,是所谓“余以一道贯之”,这贯穿事业、生活两手的“一道”,是个人的荣耀,本质上也就是灵王自己的奢欲。在这样“一以贯之”的体系中,一统天下,这个原本似乎很有些进步意义的追求,也就成了灵王权力所及的所有人眼中的毒瘤了。无论是功业还是生活,对于他的臣民和附属国而言,最终都只能体现为自身对灵王一个人的负担,这样的负担,不但包括无休止的征求,还表现为赤裸裸的掠夺乃至杀戮。这样一来,不但是民众,包括同为贵族的群臣,都成为满足灵王一个人奢欲的工具,只有被剥削、被杀夺的义务,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可言。当民众对于当权阶层、当权阶层对于元首一人只有义务而没有权利的时候,这样的一个人也就自然难免众叛亲离的结局了,灵王的命运,就是这一规律的生动演绎。 中国没有产生出西方的社会契约理论,但民众对于当权阶层、当权阶层对于元首一人还是要有所交换、有所交流、有所制约,这是彼此共存最起码的条件,任何社会形态下都是如此。这,就是孟子所谓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牛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均如寇仇”。孟子称不道之君为“一夫”,杀死他不是弑君,而是“诛一夫”,这就是古代中国最可贵的民本思想了。但是,这样一套规则的致命缺陷在于,只规定了极端状态下臣民的反抗权利,而没有设置通常状态下民众对于当权阶层、臣民对于元首一人的常态、有效的制约、平衡机制。这样的理论缺陷,也就导致了中国历史一治一乱,只有重复而少有实质性进步的历史循环。 |
二、平丘之会 (一)耀武 叔向知道,现在的诸侯们对晋国已经是“皆有贰心”了,所以文事也要做足武备;更重要的,晋国多年采用怀柔外交,是到了“示威”的时候了。所以这次出行,晋国人几乎量出全部家底——出动战车4000乘,即使这时的编制每乘30人,也是整整12万的大军。 这样的实力,自然是足以震慑诸侯了,但军纪不严,同样会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此次出兵,由叔向的弟弟羊舌鲋(叔鲋、叔鱼)代理司马之职,执掌军法。大军经过卫国境内,需要暂时驻扎一下,这本来就已经是对卫国的叨扰了,羊舌鲋居然还向卫国索贿。卫国人拒绝了,但马上就遭到报复,发现在营地周围打草砍柴晋国军士毫无纪律,简直就是有意在祸害环境。卫国方面只得派屠伯来找叔向,送来羹汤和一箱锦缎,请求道:“事奉晋国,各国诸侯都不敢怀有二心,何况我们卫国处在你们的屋檐之下,哪里会有什么异志?这次贵军打草砍柴时很不同于往常,请您给想想办法吧。”叔向知道是弟弟在捣鬼,接受羹汤而拒绝了锦缎,告诉屠伯:“晋国有一个叫羊舌鲋的,一向贪婪无厌,他离倒霉已经不远了。要想解决眼下的问题,您就以贵国国君的名义把这箱锦缎送给他吧,马上会见效的。”屠伯昭做,还没从羊舌鲋那儿出来,严肃军纪的命令就已经下达到晋国部队了。 7月29日(丙寅),大军进驻会盟地点附近,进行第一次亮队示威。各国诸侯也在陆续赶来。最积极的是郑国人,即位不久郑定公在子产、子大叔的陪同下早早就来了。 (二)联吴 每次晋国召集诸侯,吴国总是最难邀请的客人,这个晋国人心里有数,自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7月初,晋昭公亲自赶到东方,与吴王夷末在良(在今江苏省邳县)先期进行会晤,吴国方面自然通报了对楚战场的情况,双方共同抗楚的战略合作关系也得到再次确认。但对晋国提出的参加诸侯会盟的邀请,吴王以水路不通——一个经常使用的老借口——谢绝了。 这也难怪,现在的吴国雄心正盛,今年春天,就在楚灵王仓促回国的时候,吴国人立即出兵追击,五名围攻徐国的楚国将领(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全部做了吴国人的战俘。而且,吴王还有乘胜追击的强烈欲望,自然不肯分兵到北方来。这年冬天,吴军攻占了楚国东部重镇州来。这些战果,自然也在实质上满足了晋国方面的的希望,但吴王不肯参加盟会,晋国人面上也毕竟少了一分光彩。 |
五)责鲁 诸侯聚齐,程序问题大局已定,现在开始解决实质性的鲁国问题。 邾、莒两国向霸主投宿:“鲁国日夜不停地攻击,国家已经在灭亡的边缘了。我们不能对霸主进贡,完全是鲁国造成的。” 为示惩戒,晋昭公没有接见前来结盟的鲁昭公,而是派叔向通知:“诸侯们明天就要正式结盟了,寡君(晋昭公)已经知道不能伺候君(鲁昭公),请君不要参加了!” 晋国人想立威,却选鲁国当替罪羊,对方自然难以接受这顶“反面典型”的高帽。子服惠伯回复叔向:“如果君非要采信蛮夷的投诉,和兄弟之国绝交,抛弃周公的后代,那就随您的便吧!寡君知道了!” 鲁国居然不肯认错,这当然是霸主难以接受的,叔向继续施压:“寡君的甲车四千乘就驻扎在这里,即使硬要做无道的事情,这样的实力也是可怕的;更何况,我们是在躬行正义,谁能是寡君的对手?一头牛再瘦,卧在一只猪身上,还怕压不死它?贵国南蒯、子仲的内忧,你们难道敢置之不理?只要我们率领晋国的大军,团结诸侯的部队,再借助邾、莒、杞、鄫几个国家对你们的仇恨,去讨伐鲁国的罪行,再充分利用你们南蒯、子仲的叛乱势力,还会什么要求不能实现的?!” 明明知道是要挟,但字字句句实实在在,不由鲁国人不怕。赶紧认错请罪。 (六)结盟 8月6日(甲戌),刘献公、晋昭公、宋元公、卫灵公、郑定公、曹武公、莒著丘公、邾庄公、滕悼公、薛伯(谥号不可考)、杞平公、小邾穆公在平丘结盟。 为惩治鲁国侵略邻国的罪过,鲁昭公被取消了正式参盟资格,大会决定,拘捕鲁国执政季平子(季孙意如)并押往晋国。 这已经是近20年来晋国首次单独召集诸侯了,难缠的事务自然不少。在结盟当天,为确定对晋国负担贡赋的数量,郑国执政资产与晋国人争得不可开交。子产寸步不让:“从前天子确定诸侯贡赋的等级,负担的轻重要根据诸侯的地位决定,爵位尊的诸侯负担就重,这是周朝固有的制度。地位低而负担重的,只有甸服。郑国是伯爵,当初定的是男服,却让我们依照公侯的标准纳贡,我们恐怕难以负担,所以希望能够降低一些。诸侯之间维持和平,追求的是互相友好。但是霸主从来没有哪个月不来命令我们进贡,索求贡赋根本没有限制,小国一不满足就是罪过。现在诸侯们修盟,是为了保存小国,可是如果这样无休止地贡献下去,我们离亡国就不远了。我们小国的存亡,就决定于今天了!”双方从中午一直争到黄昏,眼看难以收场,最终还是晋国人做了让步。 结盟回来,子大叔直埋怨子产:“您怎么能这么冒犯霸主呢?万一把晋国人惹毛了,率领诸侯来打我们可怎么好。”子产解释:“现在的晋国政出多门,窝里斗得厉害,苟且维持现状都困难,哪有功夫来征讨我们。再说了,即使我们再听话,同样免不了受他们的欺负,那样的话,我们还能算是一个国家吗?” 周代分封诸侯,诸侯有爵有服,爵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服则分为侯、甸、男、卫、采五等。爵决定地位高低,服决定对天子进贡的轻重。关于爵与服之间的关系,今天已经不大明了,争议很多。其实到了春秋时期,这些制度也已经大体名存实亡了,比如原来对天子的贡赋现在改为向霸主交纳,而且实际负担也根本超出了老规定。子产搬出老规矩,用意在于借尸还魂,为小国争取权利,大国对小国的剥削越来越重,到了一定程度,必然要发生供不应求的矛盾,这也就是春秋后期小国宁可被讨伐也绝不愿意再认霸主的原因。但是现在,既然晋国人还想维持既有的霸主地位,就必须给小国以活路。 |
(七)尴尬 鲁国似乎要受到严厉的惩罚了。季平子被晋国人用帐篷布蒙得严严实实,暗无天日,旁边是狄人负责押解。为防止执政被热死,鲁国的想给平子送一壶冰水降温,被看拦住了,幸亏他早有准备,又从怀里掏出锦缎塞给看守,这才得到允许。会盟结束,季平子被押解前往晋国问罪,子服湫(子服椒、子服惠伯)也跟着一起到了晋国。 季平子押在晋国时间已经不短了,一时也没个说法。眼看已经入冬,鲁昭公也诚惶诚恐地前往晋国请罪。荀吴给韩起提意见:“诸侯相互朝见是为了促进友好关系。现在我们已经抓了人家的卿,再让他们的国君过来,就等于是侮辱人家了,还是不要让他过来的好。”韩起觉得在理,就派士弥牟(士景伯)在黄河边谢绝了鲁昭公。 季平子押在晋国时间已经不短了,一时也没个说法。子服惠伯上下求索,最后终于摸到门路,找到上军主将荀吴求情:“鲁国事奉晋国,怎么就比不夷族的小国(邾、莒)呢?鲁,是晋的兄弟国,国土也不小,让干点什么也有能力去完成。如果因为夷人而抛弃它,逼迫它去事奉齐、楚两国,对晋国有什么好处?团结亲国,结交大国,奖赏进贡国,惩罚不进贡的,这样才能做诸侯的霸主啊,希望您能再考虑一下。谚语说的好:‘臣一主二’,晋国不要我们,难道就再没有可事奉的大国了?” 荀吴觉得很有道理,就找到韩起,把这番话原原本本重复了一遍,自己还添了几句:“当初楚灭陈、蔡,我们不能去救,现在却因为夷人而抓捕亲人,您觉得有意思吗?”这话把韩起说得脸上直热。荀吴是典型的武人,地位也高,对自己先前的绥靖政策一直很有意见。而且,就在前不久韩起出国与诸侯结盟的时候,荀吴利用鲜虞人放松警戒的机会果断出击,大获全胜,说话自然低气更壮了。韩起是文雅型领导,一旦过于强硬把鲁国人逼反,还得要人家荀吴去带兵打仗。现在荀吴反对,将来恐怕很难收场,况且,因为区区一个鲁国而导致一把手与三把手决裂,实在得不偿失。韩起是有涵养的人,自当然不会把事情做到不好看的地步。经过考虑,终于决定对季平子免于处罚,释放回国。 (八)收场 按说事情到此也就结束了,但因为有荀吴撑腰,鲁国人居然不依不饶起来,子服惠伯质问:“寡君(鲁昭公)不知道自己因为什么罪,使得霸主在召集诸侯的时候抓捕了他的大臣。如果真的有罪,处死了也没什么怨言;如果属于无罪释放,又没有给各国解释清楚,就等于还是有罪,这叫什么释放呢?因此,请君(晋昭公)召集诸侯再开一个会,把情况解释清楚。” 这样一来,韩起真的头疼了。赶紧找叔向商量:“您能想办法让季孙(季平子)回去吗?”叔向说:“我不能,阿鲋能。”韩起又把事情托付给羊舌鲋。 早在公元前552年,也就是23年之前,士匄驱逐栾盈,羊舌鲋因受到牵连而在鲁国流亡了一段时间。这个羊舌鲋也真是会演,一见季平子,仿佛看见亲人一样:“从前我犯了罪,孤身跑到鲁国,如果不是令尊(季武子)的照顾,我哪里会活到今天哪。虽然我已经活着回来了,但这条命是你们家给的,我哪敢不把真相告诉你?这次放您回去您却不走,我刚刚得到内部消息,我国将在西河为你盖一座房子,让你长期住在那里,到时候可怎么办哪?!”说着说着还哭了起来。已经被押了小半年的季平子害怕了,赶紧动身回去。子服惠伯倒还清醒,留下来等着晋国人以礼相送。 其实叔向倒未必没有解决的办法,他这是在给弟弟一个立功赎罪的机会。如果由叔向解决问题,多半不会出如此下作的诈述。 至此,旨在晋国霸主雄风的平丘之会算是划上了句号。此次大型活动,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技术上的精益求精与实际问题上的捉襟见肘之间的鲜明对照。因此,这次活动取得了形式上的基本圆满,但也暴露出晋国自身的诸多问题,暴露出晋国霸业的严峻危机。第一是晋国诸卿之间的裂缝日益加深,到了完全表面化的程度,强大的晋国难以形成合力,导致规模比它小得多的诸侯国都可以利用矛盾实现自己的意图;第二是晋国对小国的剥夺日益严酷,甚至超出小国的承受能力,这使得诸侯对晋的离心力日益增大,联盟难以稳固。但这些都不是活动的实际策划和组织者叔向所能左右的,他只有尽力以技术手段弥补实质问题,无论如何,晋国的霸权在形式上得意确认;更值得一提的是,每次出兵或者召集诸侯,晋国内部的各个家族毕竟以需要组织为一个一个整体而出现,这样的活动本身,对于延长晋国政府的寿命就是深有裨益的。 |
三、霸权衰落 平丘之盟在形式上确认了晋国的霸主地位,但纯粹形式上的成功最终难免面子工程的命运。会盟之后不久发生的一系列事实表明,这个面子工程的实际效用是相当有限的,技术手段难以长期弥补实质上的缺陷,这一定律再次得到了证实。 (一)齐伐徐 齐景公早有夺取诸侯霸权的心愿,但是在晋国人的压力之下还是不得不暂时低头,平丘之会后,景公努力的步伐自然不会停止。联络鲁国仍然是他努力的方向。前528年春,鲁国围攻叛乱的南蒯,南蒯招架不住,以费邑投靠齐国。一天,景公饮酒,南蒯在一旁作陪,景公开口就骂:“叛夫!”南蒯解释:“不是啊,我当初是想为加强鲁国公室的啊。”一旁的子韩皙说:“你一个做家臣的,却想去加强公室,还有比这更大的罪过吗?”不久,景公决定将费归还给了鲁国。这样的姿态,目的还是要拉拢,但鲁国刚刚被晋斥责,记忆犹新,景公的努力一时并无成效。 但齐国的姿态还是一步步地强硬了起来。前526年春,距离平丘之会仅仅不到三年时间,齐景公亲自领兵攻打徐国。2月,齐军打到蒲隧,徐国人只好求和,齐、徐、郯、莒四国在蒲隧结盟。徐、郯、莒都是小国,这次讨伐与结盟的战略意义是微不足道的,但此次齐景公擅自征发诸侯,擅自组织会盟,而晋国方面似乎没有任何反应,这就在法律上正面挑战了晋国的霸主权威,象征意义绝非平常。鲁国大臣叔孙昭子就发出这样的哀叹:“诸侯没有霸主,真是太糟糕了!齐君一个无道之君,也敢发兵征伐远方的诸侯了,还与诸侯结盟而去,居然没人去管,这都是因为没有霸主啊!” 前523年秋,景公派高发帅师讨伐莒国。莒共公放弃国度,奔守纪鄣(在今江苏省赣榆县北)。又派孙书攻破了纪鄣,莒共公逃走。 |
(二)宋伐邾 当时的东方真的是进入了一片无秩序的黑暗之中。 邾国是一个典型的小国,但他旁边还有一个更小的袖珍国——鄅国(国都在今山东省临沂县北)。周制,国君有藉田,每年农忙时,国君要到自己的藉田中,象征性地劳动一下,叫做亲耕,目的是劝农。麻雀虽小五脏全,这个袖珍的鄅国也一样。前524年6月的一天,鄅国的国君出城,到自己的藉田去种稻子。不料这样的勤劳给他带来大获。旁边的“大国”—— 邾国人打探得明白,趁机出兵偷袭鄅国都城。鄅国士卒看见不好,打算关城门,一个叫羊罗的邾国人纵身上前,这位正在关门的士卒登时人头落地,邾国军队随后一涌而入,就这样,都城陷落,城中人等一起当了俘虏。鄅君闻讯,干脆跟着俘虏队伍一起来到邾国:反正我已经没家可回了,也当你们的俘虏算了。这下弄得邾国人也不好意思起来,就归还了他的妻子,留下他的女儿。 但鄅国也有靠山。鄅君的夫人,就是宋国名臣向戌的女儿。这时候向戌已经去世,最小的儿子向宁不忍姐姐姐夫受此羞辱,力请宋国出兵。前523年2月,宋元公亲自领兵伐邾,围攻邾国的虫(在今山东省济宁县),3月,攻陷虫邑,去年被俘的鄅国人全部获释。 5月12日(乙亥),宋、邾、郳、徐四国在虫结盟。 宋、晋两国关系最为密切,宋国出面组织诸侯结盟,性质上自然与齐国不同,这次会盟,也有可能是晋国人为了制衡齐国,委托或者授权宋国人办的,但晋国人对东方局势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则已是不容回避的现实了。 |
(五)景王之怨 527年,6月,周景王的大子寿去世,8月,王后崩,连续两次大丧。12月,晋国派下军将荀跞为正使、大夫籍谈为副使,来到王城参加王后的葬礼。葬礼结束,大家换掉葬礼的衣服,换上服丧的衣服。周景王设宴款待晋国使者。 席间,以鲁国人进献的壶为酒樽,景王借题发挥,对荀跞说:“伯氏啊(王称诸侯之臣为伯氏、叔氏、季氏等),诸侯们都向进贡器具以镇抚王室,只有你们晋国不进贡,为什么?”荀跞被问得很尴尬,只好向籍谈作揖,请他回答。 籍谈:想当初分封的时候,其他诸侯都得到了王室赏赐的宝物,以镇抚他们的社稷,所以现在他们能够向王室进献彝器。晋国处于深山之中,与戎狄为邻而远离王室。得不到王室的庇护,为了对付戎人弄得手忙脚乱,哪里还有余力向王室进贡啊? 景王:叔氏,你忘了吗?叔父唐叔是成王的同母弟弟,怎么会不得到赏赐?密须国的鼓与大路(车),是原来文王阅兵时用过的;阙巩国的皮甲,是武王克商时用过的。唐叔接受了王室的这些赏赐而被分封在参虚(参星的分野),管理戎狄。后来,襄王又赏赐大路、戎路,斧钺,黑黍酒,红色的弓,虎贲武士,文公接受上述赏赐,并且占有了南阳地区的土地,才得以安抚、征讨东方的诸侯,这些不是赏赐是什么呢?有了功勋而不废弃,有了业绩而记载下来,用土地去奉养他,用彝器去安抚他,用车服去表彰他,用旌旗去显耀他,使子孙牢记不忘,这就是所谓的福啊。要是没有接受这些福赐,叔父(晋君)现在又会在哪里呢?况且,当初你的高祖孙伯黡主管晋国典籍,主持大政,所以称为籍氏。后来辛有的两个儿子到了晋国,这才有了董史。你,是主管典籍家族的后人,怎么能把这些事情都忘了呢? 籍谈被抢白得哑口无语,宴会结束,景王又对人说:“籍谈恐怕要断后了吧,列数典章而忘了自己先祖(数典而忘其祖)”。 回国后对叔向说起这事,叔向对景王的咄咄逼人很不以为然:“王恐怕难得善终吧!我听说:‘人总是死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现在王喜欢忧愁,如果忧愁而死,也不能算是善终。一年之中遇到两次三年之丧(大子、王后之丧),办丧期间和宾客饮宴,还求取彝器,他也太喜欢忧愁了。况且这是非礼的:诸侯进献彝器,是由于嘉奖功劳,而不是因为丧事。依礼,三年之丧,地位再尊贵的人也得服满。王虽然可以不服满,但这么快就摆宴也是非礼。礼,是天子奉行的首要规范(大经),一次活动就两次失礼,哪里还有什么规范(经)。言语要依据典,典故要符合经。他把经都忘了,列举那么多典又有什么用呢?” 其实叔向的指责也不免强词夺理。问题的实质是,周景王作为一位颇有才华和雄心的王,在春秋后期这样的时代,希望得到诸侯充分的尊敬,有点不合时宜,引起诸侯的反感也是正常。现在的天子只是霸主用来号令诸侯的旗帜,是羊头,霸主的霸权才是狗肉,羊头挂得再高,终究是为狗肉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但这不过是闹剧一样的小摩擦罢了。前520年,周景王崩,王室内乱不已,作为霸主的晋国还是出力平息了周王室的动荡。 |
第二节 抚靖中原 时间来到公元前六世纪的七十年代末,中原各诸侯国内部几乎同时发生了动荡,虽然内乱的程度不等,时间长短不一,但主题相同:都是国君与国内世卿家族之间的斗争。周王的权力下移于诸侯之后,诸侯权力又逐步下移于世卿。但是因为各国具体情况不一,第二轮的权力下移呈现出多样化形态,由头相似,但过程不一,结果也不一。此时的晋国作为中原霸主,陷入一派手忙脚乱、焦头烂额的状态之中,晋国的霸业,也就在这种滑稽的形态之下进入了它的尾声。 |
一、卫国动荡 前535年8月,卫襄公病逝,孔成子与史朝立6岁的公子元为国君,是为卫灵公。到公元前522年为卫灵公十三年,灵公已经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成长为一个生机勃勃的青年,十三年来,卫国大权执掌在大臣手中,现在也到了国君亲政的时候了。 (一)公孟之死 卫国是诸侯中国君权威较高的国家,卫臣向有忠君的风尚,甚至接近于愚忠,即使是极不成器的国君,也往往能得到大臣的忠心辅佐。现在,孙氏、宁氏两大家族已经退出卫国政坛,世卿家族还有齐氏、北宫氏、孔氏、史氏、世叔氏等,但都算不上强梁的权臣。现在的卫国,是公孟(公孟絷、孟絷)——就是灵公那个跛子哥哥——执掌大权,与几家大臣闹得颇不愉快,几乎成了卫国的众矢之的。他的政敌主要有: 齐豹:卫国司寇,采邑在鄄(在今山东省甄城县西北)。公孟对他的欺侮几乎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步。掠夺了他的职务和采邑,一有任务,就把职权和采邑还他,任务完成,又收回去。齐豹简直要被逼疯了。 北宫喜(北宫贞子):被公孟嫉恨,时时想赶走他而后快; 褚师圃:情况与北宫喜相同; 公子朝:似为灵公的叔叔,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来访,被季札称为“君子”(但也有人认为两个公子朝非同一人)。现在,这位君子与嫂夫人——襄公的妻子宣姜私通,打得火热,但这种事情最容易泄露。公子朝害怕,也琢磨着要作乱。 前522年6月,针对公孟的密谋已经酝酿成熟:现在灵公正出巡于平寿,不在国都,正是下手的好机会。 但齐豹还心有牵挂。公孟的骖乘——也就是同车保镖,叫宗鲁,这个宗鲁原来是齐豹推荐给公孟的,齐豹觉得不该对不起朋友,就事先告知了宗鲁:“公孟是个坏蛋,这个你最清楚。我们要动手了,那天你千万不要和他同乘。”宗鲁回答:“我是通过您的引荐才辅佐公孟的,您替我说了不少好话,他才亲近我。我也知道他不是个好人,但又舍不得他给的好处,一直没离开他,这是我的错。现在如果听说他有难就离开,就会使您原来的话丧失信用了。您干您的,我还是要死力保护他,既不泄露您的计划,又为公孟殉身,只有这样,我才能问心无愧。” 6月29日(丙辰)一早,公孟要到盖获门外进行祭祀。齐豹的家兵早在城门外搭了座帐篷,帐篷里尽是伏兵;为公孟驾车的叫华齐——安排好的杀手,宗鲁在车上护卫,也早已进行了沟通;一辆战车尾随着公孟的车,切断退路;前面,祝蛙的一辆柴草车正挡住城门,柴草里面藏着兵器。一切情况表明,这是一出精心策划好的、瓮中捉鳖一样保险的刺杀行动。 车刚走进城门洞,华齐一戈向公孟击,宗鲁赶紧爬到公孟身上保护,这一戈力道太足,砍断宗鲁上臂后力犹未止,击在公孟的肩上。一击之下,两人都失去了战斗力,其他人一拥而上,公孟、宗鲁双双丧命。 |
(二)灵公出奔 灵公所在的平寿距离都城不远,闻讯后立即驱车赶往都城,车上只有车夫庆比、骖乘公南楚,后面也只有华寅驾着副车跟随。灵公从阅门驰入,直接来到宫里,带上国家的宝器(玺符等国君的凭证)立即出城,亲信鸿<马亚>魋看见,也上了灵公的车;在马路上又遇见褚师子申,也追随灵公而行。经过齐豹家门,齐豹下令放箭,华寅袒露上身,背着门板挡箭,公南楚背部还是中了一箭。跑到城门口,华寅请灵公先出城,自己下车把城门关紧,随后跳下城墙,继续追随灵公。灵公来到一个叫死鸟的地方暂时驻扎。当晚,大夫析朱鉏从都城的排水洞里钻出来,徒步来到死鸟窦,追随国君。 此时,齐景公恰巧派大臣公孙青前来聘问,公孙青刚进入卫国境内,就听说卫国发生内乱,一时不知道怎么处理为好,又派人回国请示。齐景公说:“既然还没有出境,他就还是卫国国君。”公孙青就来到死鸟进见灵公,请求行聘问的礼仪。灵公拒绝:“我无能,没有守住社稷,自己来在这草莽之间,还是请您不要辱没了君(景公)的使命吧。”公孙青解释:“寡君在朝堂命令下臣,要谦卑友好地进行聘问,臣不敢违命。”灵公:“君如果真要惠顾先君的友好关系,光临敝国,镇抚敝国的社稷,就应该知道,受聘礼仪应该在宗庙里举行啊。”这样,公孙青只好不再勉强。灵公要求接见,公孙青也是个坚定的守礼派,不愿在没举行正式仪式的情况下违制进见,但还是将自己带来的良马赠送给灵公。灵公就用这马作为驾车的马。公孙青又主动请求为灵公提供警卫,灵公再次谢绝:自己流亡在外,面临危险,不能连累对方。公孙青很感动,亲自手拿木铎(铃铛,报警装置),整夜与灵公的侍卫在火堆旁警戒。 在《论语》中,卫灵公被孔子认定为一个“无道”之君。但从上面的事实来看,我们称年轻时候的灵公为一个孤胆英雄,实不为过。面对政变,他的第一反应是勇而不是怯,进而不是退,几乎孤身闯入都城,虽然有冒险冲动的成分,但这一举动的成功,无疑决定了这场动乱的未来走向,本质地影响了群臣的心理,极大争取了国内忠于自己的力量。对内,他表现出的勇气与自信给了拥君派信心;对外,他的自尊、自谦与坦诚,彻底赢得了外国使节的理智和情感。从灵公以后的表现来看,他的坚决、果敢与重情重义,始终给人以深刻的震撼力。他固然有宫闱的丑闻与晚年的昏聩,但孔夫子在卫国的尴尬与不得意,似乎才应是灵公2000多年“无道”名声的决定性因素。 |
(三)北宫平叛 国都之内,反对派们并没有达成一致。对付公孟自然是大家共同的意愿,但事情发展到国君被驱逐、甚至被攻击的程度,这个残局实在是难以收拾。大概是29日晚,齐豹派自己的家宰(管家)邀请北宫喜商议善后,他现在是无路可退了,大概是准备另立新君。在这个关键时刻,北宫喜的家宰渠子扮演了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人物。他没有向北宫喜请示,而是直接杀死了齐豹的家宰。随即纠集北宫氏的家族武装讨伐齐氏,一夜激战,歼灭了整个齐氏家族。 6月30日(丁巳),在野外苦守了一夜的卫灵公一早就收到喜讯,动乱已经平息了!仿佛一个梦抑或一出游戏,这样一场动乱居然一天之内即告结束。当天,灵公就返回国都,与拨乱反正的功臣北宫喜在彭水边上结盟。第二天(戊午朔),又与国人结盟。眼看卫国形势一天天稳定下来,8月25日(辛亥),公子朝(不久返回)、褚师圃、子玉霄、子高鲂出奔晋国,至此,一切真相大白。闰8月12日(戊辰),灵公下令处死宣姜。并提前赐予北宫喜“贞子”的谥号,赐予析朱鉏“成子” 的谥号以及原来属于齐氏的墓地。至此,卫灵公开始亲政。 |
灵公没有忘记齐景公的好意和公孙青的情分,派人出使齐国,通报国家已经安宁,还着重在景公面前赞美了公孙青。齐景公也很高兴,联络卫国,本来就是他称霸路线图上确定的重要步骤,虽然现在还刚刚起步,但是不怕,因为景公和灵公都有足够长久的寿命等待将来。 这次卫国动乱事件,齐国赢得了灵公的好感,而晋国方面接纳卫国罪人,无疑也在灵公心里留下了阴影。灵公是个快意恩仇的人,这次危难,为他20多年后坚决的去留选择埋下了伏笔。 |
二、宋国内战 几乎与卫国同时,宋国也在走完他60多年稳定有为的黄金时代之后发生了内乱,不同的是,宋国内斗要残酷得多,时间也不是卫国的一天,而是整整三年。 宋国政府的重要职位同样由一批世卿担任,这些世卿家族均是先君的后人,主要有:戴族(戴公之后):包括华氏、乐氏、皇氏、老氏;庄族(庄公之后):仲氏;桓族(桓公之后):包括鱼氏、鳞氏、荡氏、向氏。这些世卿家族与国君固然都是同姓,但年代久了,血缘的纽带日益脆弱、利益的冲突也日益激化。即使较晚形成的桓族(桓公卒于前651年),与国君的关系也少有什么亲情可言了。 宋国的官制,最重要的是以下六卿:右师、左师、司马、司徒、司城、司寇(司城就是司空,因宋武公名司空,所以避讳改叫司城)。六卿之间没有固定的高低之分,例如右师华元、司城子罕、左师向戌都曾担任执政官。因为历代国君都产生公族,职位紧张,只好又扩充编制,将司寇分为大司寇与少司寇,司马分为大司马与少司马、增加大宰与少宰。但编制不能无限制地扩充,公族却在不断地产生。最要紧的,国君为了强化自身的控制力,试图将与自己血缘关系较近的兄弟、堂兄弟们加入卿的行列,而传统的世卿家族自然也要奋力保住自己的位置。这样,宋国的国君与新公族组成攻方,各家旧公族形成守方,在国家稳定了近百年之后,展开了一次殊死的搏斗。 |
(二)元公出击 与国君结盟不久,华亥就深感后悔而叫苦不迭了。既然还承认国君的地位,还答应去继续辅佐他,那么以臣子而扣押国君的人质,这人质还包括大子——未来的国君,华亥面临的政治压力和舆论压力可想而知。 且不说将来大子即位后自己以及的家族能否在国内安身,单看眼下,互相扣留人质,就根本无法让人觉得这是正常的君臣关系,均臣的名分压得华亥几乎要窒息了。为了尽力消除负面影响,华亥与妻子每天都是自己先盥洗干净,伺候人质用餐以后,自己才敢去吃饭。现在,三名人质成了捧在华亥手中的烫手山芋:拿不住也放不下。相反地,元公的处境是越来越主动了,他也很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每天都要和夫人跑到华府,亲眼看这儿子们吃完饭才肯回去。这一招实在是厉害,不仅让华亥感到压力巨大,也是在天天提醒着大街上来来往往的宋国臣民:看啊,我们国君的儿子都做了臣子的人质。这样一来,华亥夫妇做出的臣妾姿态也就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了。华亥觉得越来越招架不住,就想把人质放回去,但向宁反对:“就是因为信不过国君才拿他儿子做人质的,放回去,咱们也就离死不远了!” 华亥还忽略了更要命的一条:国君是个“无信”的人,与臣子结盟,元公完全是出于自保的权宜之计,所谓盟约,在元公那里是没有任何约束力的,一旦缓过气来,随时可以撕毁,毫无心理障碍可言。现在,形势越来越主动,元公自然就想着对付华、向两家了。对付实力雄厚的对手,元公还需要构建一个统一阵线,他知道,各大世卿家族内部也并非都是铁板一块,而国君的名分,本身就代表着无上的尊严和号召力。向宁作乱,他的哥哥向宜、向郑以及族人向胜、向行就站在自己一边,但这四人或被捕或流亡,一时指望不上了。华氏也是如此,华亥作乱,而华亥的族人,年高望崇的大司马华费遂却忠于国君。元公找到华费遂,请求他帮自己讨伐乱臣,华费遂担心:“为了国君,臣不敢惜死。可万一他们把太子、公子杀害了,您不就更难受了吗?但如果您一定要干,我也只能坚决执行您的指示。”元公现在是铁了心了:“孩子们的死活是他们命里注定的,我实在受不了这样的羞辱了!” 前522年10月,君臣双方维持了100天左右的和平宣告结束。元公孤注一掷,率先杀死手自己中的人质,随即攻打华、向两家,华亥、华定、向宁措手不及,仓皇逃往陈国。临行前,向宁要杀死元公的大子,被华亥制止:“因为冒犯国君而逃亡,再杀死国君的儿子,哪国还肯收留我们呢?况且,把他们留下还有用处。”华亥把人质交给自己的庶兄、少司寇华牼:“你年纪大了,无法再出国去事奉别人,你把三个公子交还国君,一定能够免罪。” 寇华牼也做得漂亮,没有找元公谈任何条件,直接派人把三位公子送进宫,自己扭身出门,要去流亡。元公很感动,赶紧过来拉住华牼的手:“我知道你是无罪的,回来吧,我恢复你的职位。” |
首页 上一页[15] 本页[16] 下一页[17] 尾页[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春秋战国 最新文章 |
春秋战国十大人物排行榜 |
不懂就问,为啥伍子胥攻破楚都的时候不拥立 |
听说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体质相当不错能与猛 |
历史地图: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闰九月局 |
对于西周初年周天子与郑国国君关系的疑惑 |
朋友写的一本好书《不为彼岸 只为海》 |
战国时期名将实力排名 |
问,春秋时期,楚国属于华夏体系么 |
大漠中的行者——寻访先秦遗迹 |
刘邦的天下真的是韩信打的么?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