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春秋战国 ->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 -> 正文阅读 |
[春秋战国]中国古代风俗百图[第2页] |
作者:相思菁灵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四十 清 拜魁星 七夕女儿祝织女,男士庙中拜魁星。佑我科举登榜首,供神猪头代三牲。 清代台湾风俗,七月七日,妇女忙于拜织女,而男子则忙于屠狗祭魁星,魁星为点取状元之神,祭拜它以求科举高中,官运亨通。清郑大枢《台湾竹枝词·七夕》诗云:『今宵牛女度佳期,海外曾无鹊踏枝。屠狗祭魁成底事,结缘煮豆待何时。』钱琦《台湾竹枝词·拜文昌》诗云:『五彩亭前祝七娘,三家村里拜文昌。桥填乌鹊星联斗,天上人间各自忙。』当地人称织女为『七娘』;文昌又称文曲星,掌管文运之神。 |
四十一 元 盂兰盆道场 道场超度安亡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庆赞中元贴门首,酒海肉山飨活人。 七月十五日,道家称为『中元节』;佛家为『盂兰盆节』。《梦粱录》:『七月十五日,一应大小僧尼寺院设斋解制,谓之法岁周圆之日。其日,……宗亲贵家有力者,于家设醮饭僧荐悼,或拔孤魂。僧寺亦于此日建盂兰盆会,率施主钱米,与之荐亡。』『盂兰盆』为梵语音译,意为『解倒悬』。通常在道场还设有孤棚,离地六尺,广有十五六平方米,各家施舍之三牲、五牲、山珍海味等摆列其上,并插有『普醴阴光』、『甘露门开』等小旗。在放焰口仪式完毕,群众竞抢祭品,谓之『抢孤』。得到之小旗,被视为出海之护身符。 |
四十四 清 鸡冠花供祖 供祖瓶插鸡冠花,一时风靡满京华。只缘物稀价腾贵,移种四郊入农家。 以鸡冠花供祖,在宋代已风行。《东京梦华录》:『又卖鸡冠花,谓之洗手花;十五日供养祖先索食。』《梦粱录》载:南宋同。此习迄清代仍存。《枫窗小牍》:『鸡冠花汴中谓之洗手花,中元节前,儿童唱卖以供祖先。』另有祭祖节,在十月初一日。 |
四十五 辽 屠狗狩猎 选屠白狗埋帐沟,牵鹰出猎起鸣驺。忽见御帽簪红叶,方知今日是立秋。 《辽史·礼志》:『八月八日,辽俗屠白狗于寝帐前七步瘗之,露其喙。后七日,中央移寝帐于其上。』《析津志》:『立秋日,张乐,大宴,名压节序,上簪红叶于帽。』立秋日,汉人也有簪叶之风,如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立秋之日,男女咸戴楸叶,以应时序。或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扑插鬓边。』 |
四十六 唐 拜新月 妆楼鸾镜拜月明,再乞嫦娥驻美容。蛾眉新月今相似,如水流年叹无情。 唐代妇女拜新月,多是祈求青春常驻。常浩《赠卢夫人》:『佳人惜颜色,恐逐芳菲歇。日暮出画堂,下阶拜新月。』中唐大历才子吉中孚之夫人张氏有《拜新月》之诗:『拜新月,拜月汝楼上;鸾镜始安台,蛾眉已相向。东家阿母亦拜月,一拜一悲声断绝。昔年拜月逞容辉,如今拜月双泪垂。回看众女拜新月,却忆红闺年少时。』看来,拜新月应是年轻妇女的事。 |
四十八 宋 钱塘弄潮 八月钱塘江口开,万人鼓噪岸边排。弄潮健儿显身手,风头浪尖逞矫材。 《梦粱录》:『观潮,其杭人有一等无赖不惜性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凉伞,红绿小伞儿,各系绣色缎子满竿,伺潮出海门,百十为群,执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戏,或有手脚执五小旗浮潮头而戏弄。自后官府禁止,然亦不能遏也。有《看弄潮诗》云:『弄罢江潮晚入城,红旗飐飐白旗轻。不因会吃翻头浪,争得天街鼓乐迎!』可见市民对弄潮儿像接待英雄一样欢迎他们。 |
四十九 清 供兔儿爷 玉轮清光照庭阶,剪纸圆满桌上贴。瓜果月饼为供品,烧香罗拜兔儿爷。 中秋祭月、供月光纸的风俗,在明代已然盛行。见明刘侗《帝京景物略》。清代更供兔神,《燕京岁时记》:『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其余匠艺工人无美不备,盖亦谑而虐矣。』清诗人张朝墉《燕京岁时杂咏》云:『蟾宫桂殿净无尘,剪纸团如月满轮。别有无知小儿女,烧香罗拜兔儿神。』兔儿神或兔儿爷,用泥制成,身披袍甲,头戴战盔,背插小旗,手执长棒,五彩涂画,装以金银,吸引儿童喜爱。 |
五十 清 走月亮 中秋木樨插鬓香,姊妹结伴走月亮。夜凉未嫌罗衫薄,路远只恨绣裙长。 以前江苏地区的妇女,在中秋夜要『走月亮』。一般是结伴在月下游玩,或互相走访,或拜佛庵,或举行文艺活动。据说苏州妇女走月亮,至少要走过三座桥,称为『走三桥』。有的要走过更多的桥而不许重复,这就不仅动体力,还须动智力。清周宗泰《姑苏竹枝词》云:『中秋共把斗香烧,姐妹邻家举手邀。联袂同游明月巷,踏歌还度彩云桥。』 |
五十一 晋 饮菊花酒 九月采菊酿酒香,来年开坛又重阳。畅饮何必陶隐士,难得佳节入醉乡。 农历九月九日,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所以又称『重阳』。汉代已有重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风俗。饮菊花酒的时代,一般认为是从晋代陶渊明赏菊饮酒而来的。南朝檀道鸾《续晋阳秋》载:某年重阳,陶渊明在家中东篱下弹琴赏菊时,忽然想要饮酒;恰好有一白衣使者挑担前来送酒,于是立即畅饮,并写下名诗《九日闲居》。晋代干宝《搜神记》中还记载酿造菊花酒的方法。 |
五十二 唐 登乐游原 乐游原上游人多,重九登高乐如何。留恋夕阳无限好;寸阴难买莫蹉跎。 据《续齐谐记》载,东汉桓景跟费长房学道术。一日,费告知桓:九月九日有大灾,可速回家,让全家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即能免灾。从此形成一种风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茴香科植物,据说戴其茎、花有避疫的功效。李白《宣州九日寄崔侍御》诗:『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杜牧有《九日齐山登高》诗。 |
五十三 宋 冬舂 一年辛苦到腊中,舂米碓杵运成风。筛簸分藏三日毕,除夕香满饭盎馨。 江南至腊八日,家家舂米。因腊月米较坚实,舂时可少损耗。南宋范成大有《冬舂行》诗云:『腊中储蓄百事利,第一先舂年计米。群呼步碓满门庭,运杵成风雷动地。筛匀箕健无粞糠,百斛只费三日忙。齐头圆洁箭子长,隔篱耀日雪生光。土仓瓦龛分盖藏,不蠹不腐常生香……』。 |
五十四 宋 馈岁 不计酒食与野鲜,每逢岁暮送年盘。 馈赠虽少风淳厚,友邻情谊溢山川。 北宋时,年底人们互赠礼物,称为『馈岁』。苏轼有《馈岁》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载:一入腊月后,路上便可见挑担者送酒肉。称为『送年盘』。不计送多少,主要在表示祝贺。 |
五十五 清 卖春联 塾中先生不甘贫,书写春联卖斯文。当众挥毫显身手,自夸笔力胜右军。 据《宋史·蜀世家》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春联。宋代春联仍称『桃符』,但联语则不限写于桃符,而多贴于楹柱,称为『楹联』;且用粉红笺写出,称为『春贴纸』。据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观。』由于朱元璋的提倡才使『桃符』改称并真正成为『春联』。清代《燕京岁时记》载:『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腊月间,私塾先生写春联卖,乃是常见的事。清周宗泰《姑苏竹枝词·春联》中说:『学书儿童弄笔勤,春联幅幅卖斯文。人来问价增三倍,不使鹅群笼右军。』连上学儿童也来卖春联了。 |
五十八 清 吃灶糖 岁暮方思媚灶王,香瓜元宝皆麦糖。粘口何需多如此,买颗先令小儿尝。 在祭灶时,用饴糖涂灶神之口,以求『上天言好事』;古代的饴糖,或称胶牙饧,或称灶糖,又称关东糖。入腊之后,街市便有卖用麦糖制成的糖瓜、糖葫芦、糖元宝、芝麻糖、蓼花等。清文人厉鹗有《胶牙饧》诗:『节物关人意,残年一碟添。蓼花分点缀,粉茧共粘。』 |
六十 宋 烧火盆 春前五日夜初更,排门燃火如昼晴。儿孙围坐鸡犬忙,迎得来岁好收成。 江南水乡在腊月二十五日夜初更,家家烧火盆。南宋范成大《烧火盆》诗云:『春前五日初更后,排门然火如晴昼。大家薪乾胜豆秸,小家带叶烧生柴。青烟满城天半白,栖鸟惊啼飞磔格。儿孙围坐犬鸡忙,邻曲欢笑遥相望。黄宫气应才两月,岁阴犹骄风栗烈。将迎阳艳作好春,正要火盆坐暖热。 |
六十一 宋 照田 腊月廿五天正寒,长竿燃炬照南田。侬家今夜火最旺,定知来年多稻蚕。 南宋范成大《照田蚕行》云:『乡村腊月二十五,长竿然炬照南亩。近似云开森列星,远如风起飘流萤。今春雨雹茧丝少,秋日雷鸣稻堆小。侬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夜阑风焰西复东,此占最吉馀难同;不惟桑贱谷芃芃,仍更苎麻无节菜无虫。』姜夔诗《自石湖归苕溪》云:『桑间篝火却宜蚕,风土相传我未谙。』 |
六十二 唐 驱傩 驱傩吹笛又击鼓,瘦鬼涂面赤双足。桃弧射矢茅鞭打,鼠窜引得众欢呼。 『驱傩』是古代驱除疫鬼的仪式,多在腊月举行。唐王建《宫词》:『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裤朱衣四队行。院院烧灯如白昼,沉香火底坐吹笙。』描写了仪式的场面;孟郊的《弦歌行》:『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暗中崒崒拽茅鞭,裸足朱衫行戚戚。相顾笑声冲庭燎,桃弧射矢时独叫。』描写了傩的形状和人们驱傩的欢乐情绪。 |
六十三 唐 镜听 夫君远宦盼回程,跪拜灶前点香灯。怀中抱镜藏门候,闻人初言细品评。 《月令萃编》载:『元旦之夕,洒扫,置香灯于灶门,注水满铛,置勺于水,虔礼拜祝。拨勺使旋,随柄所指之方,抱镜出门,密听人言,第一句便是卜者之兆。』又《琅环记》载:『先觅一古镜,锦囊盛之,独向神灶,勿令人见,双手捧镜,诵咒七遍,出听人言,以定吉凶。』唐王建《镜听词》云:『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回身不遣别人知,人意丁宁镜神圣。怀中收拾双锦带,恐畏街头见惊怪。嗟嗟嚓嚓下堂阶,独自灶前来跪拜。出门愿不闻悲哀,郎在任郎回未回。月明地上人过尽,好语多同皆道来。卷帷上床喜不定,与郎裁衣失翻正。可中三日得相见,重绣锦囊磨镜面。』 |
六十四 宋 儿童卖痴呆 除夕悦民夜禁开,儿童结队提灯来。沿街穿巷呼贱价,赚取翁媪买痴呆。 南宋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招人买。……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
六十五 宋 打灰堆 除夕黎明打粪堆,一任灰尘满院飞。但求万事如吾愿,定放汝向彭泽归。 《录异记》云:有商人区明(《搜神记》作欧阳明) 者,过彭泽湖,有车马出,自称青湖君,要明过家,厚礼之。问何所须 有人教明:『但乞如愿』及问,以此言答。青湖君甚惜如愿,不得已许之,乃其婢也。青湖君语明曰:『君领取至家,如要物,但就如愿,所须皆得。』自尔商人或有所求,如愿并为即得。数年遂大富。后至正旦,如愿起晚,商人以杖打之,如愿 (以头钻) 走入粪中,渐没失所。商人以杖打粪扫,唤如愿,竟不还也。今北人,正月十五 (正旦) 夜,立于粪扫边,令人执杖打粪堆云云,以答假痛,又以细绳系偶人,投粪扫中,云令如愿,意者亦为如愿故事耳。《荆楚岁时记》云:元日『又以钱贯系杖脚,回以投粪扫上,云令如愿。』南宋范成大《打灰堆词》云在元旦黎明前打灰堆:『除夜将阑晓星烂,粪扫堆头打如愿。』 |
六十六 明 贴门神 当年恶梦惊唐王,秦琼敬德守门旁。传到草民小茅舍,也请将军佑吉祥。 东汉应劭《风俗通》中引《黄帝书》云:上古有神荼郁垒二兄弟,居度朔山。山有一桃树,树荫如盖。每天他们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有恶鬼为害人间,便缚之喂虎。故家家户户于春节户悬『桃符』。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西游记》中便有唐王作恶梦,要秦琼、尉迟恭守宫门的故事。明代《万历嘉兴府志》:『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饮,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
六十七 清 压岁钱 钟打五更又一年,儿孙长高开笑颜。分食枣糕与橘荔,更喜遍赐压岁钱。 《燕京岁时记》:『长者贻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置橘荔诸果于枕畔,谓之压岁果子。元旦睡觉时食之,取谶于吉利,为新年休征。』一说:『压岁钱』本为『压祟钱』,贻小儿免受祟之害也。 |
六十八 清 索罗杆 昔日乌鸦救汗王,索罗杆顶供斗粮。如今丹阶少人迹,坤宁宫前月昏黄。 满族人家中皆立『索罗杆』,又称『神杆、得胜杆、祖宗杆、妈妈杆』等。立杆的位置一般在正房前庭院中的东南侧,下为高一二尺的石座,杆长一丈左右,下粗上细,顶端尖锐。接近杆顶之处,套一锡斗。传说当年敌人追捕努尔哈赤时,他跑到一棵枯树下躲藏,一群乌鸦落在枯树上,追兵以为树下不会藏人,努尔哈赤因此得以逃生,后来他便命满族人家家立杆,在杆顶放肉和粮食酬谢乌鸦。据考『立杆祭天』是辽金时期女真人中早已存在的传统习俗,在清建国后,才附会种种传说。 |
六十九 唐 新妇不跪 并蒂莲花两相偎,红毡展地迎亲回。新妇不拜新郎拜,感谢天公为良媒。 唐代结婚有男拜女不拜之风俗。最明显的形象证明,即在敦煌莫高窟第十二窟 (又有记为四七三窟者) 晚唐的《婚礼图》,『礼堂』用步幛遮之,新娘立右,新郎跪左;新郎旁一人司仪。宴席设在对面一大棚之内,长案陈列美食,来贺男女嘉宾分两侧而坐。据《寄园寄所寄》引《渤海国记》云:『古者男女皆跪,男跪尚左手,女跪尚右手,以此为例。自唐武后尊妇人,始易令拜而不屈膝。』 |
七十 清 展示嫁妆 婚礼前夕显嫁妆,衣箱镜奁付杠房。双抬单顶沿街过,羡煞蓬门绮罗香! 北京婚礼之前,展示嫁妆。较富裕人家,雇杠房由双人抬箱笼等物,多者可十抬至数十抬,以显豪富。一般人家送嫁妆,则雇用一人扛之,因低头承扛箱瓶、镜奁等物,北京方言称为『窝脖儿』。袁枚《嫁妆词》云:『东家嫁女儿,珠翠盈千箱;道路多侧目,门阁生辉光。……西家嫁女儿,荆苕与布裙;奴婢嗤其陋,戚里嫌其贫。』 |
七十一 宋 抓周啐 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原是大人情愿事,今番却令婴儿求。 《东京梦华录》:『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 」。至来岁生日,谓之「周」,罗列盘盏于地,盛果木、饮食、官诰、笔砚、筹秤、经卷、针线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征兆,谓之「试」。』《梦粱录》:『生儿至来岁得周,名曰周啐。其家罗列锦席于中堂,烧香炳烛,顿果儿饮食,及父祖诰敕、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升斗等子、彩缎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却置得周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者何物,以为佳谶。谓之「拈周试啐」,其日诸亲馈送,开筵以待亲朋。」 |
七十二 唐 折柳 跋山涉水轻别离,天涯芳草亦萋迷。只因登程常折柳,桥畔岸边皆秃枝。 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隋末无名氏《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此为较早之思行人而折柳之诗。唐王之涣《送别》云:『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韩翃《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敦煌出土唐代民间曲子抄本《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最初因相思而咏柳,后来送别时折柳以示相思。王翰《凉州词之二》:『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折杨柳〉者,乃胡笳与笛之曲目名也。其取名折杨柳,当与离人相思有关。 |
七十三 唐 步障 国殷民富夸盛唐,豪门出行步障长。可怜明皇幸蜀路,难遮风雨任凄凉。 晋代即有步障,贵族富家出门要用步障遮住路的两侧,尤其内眷不欲路人看见。《晋书》:『王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石祟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唐代贵家妇女出门,仍用步障;在敦煌莫高窟唐代多处壁画中有步障出现。但更多的不是长形固定步障;而是方形活动步障,以横梁展障,梁中间接一竖杖,由男役持之,可以随人移动。妇女下车,即用步障遮之。 |
七十四 元 驿站送信 天涯海角难相逢,尺素传达赖远征。驿站健卒鞭快马,山高水长亦贯通。 秦汉已有驿传制度。但至宋代才废除唐代以民为驿夫的制度,而代之以军卒传递。并实行急递铺。二十里有歇马亭,六十里有馆。《梦溪笔谈》:『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余里。』宋雍熙二年,允许私书附递。苏轼就有『乱山横翠嶂,落日淡孤灯。奔走烦邮吏,安闲愧老僧。』的诗句,可能苏轼托邮吏(驿卒)捎的就是私人信件。跑路送信的人称『急足』或『急脚』。如《夷坚甲志》:『陆氏晚步厅屏间,有急足拜于庭,称郑官人有书。』到元代,设有『站』,邮递的覆盖面加大,速度也更为提高。 |
七十五 宋 茶贩 银针碧螺漫自夸,玉壶沏煮胜紫砂。夏至日长行人少,担歇柳荫闲斗茶。 陆羽《茶经》引晋代《广陵耆老传》云:『有老妪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茗不减。』所谓茗,即茶水;这老妪是最早的茶水小贩形象。后来虽发展有茶棚、茶馆、茶楼,而小茶贩仍然存在。范祖述《杭俗遗风》:『杭州有茶司一行,最为便当:每担一副,有锡壶两张,其杯箸、调羹、瓢托、茶盅、茶船、茶碗……无不足用。』《梦粱录》:『在五间楼前大街坐铺中瓦前,有带三朵花点茶婆婆,敲响盏,掇头儿拍板,大街游玩人们看了,无不哂笑。』桥道坊巷,『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至三更后,方有提瓶卖茶。冬闲,担架子卖茶、馓子,葱茶始过。公私营干,深夜方归故也。』『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宋人有《斗茶图》,描绘茶贩间比美茶的活动。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春秋战国 最新文章 |
春秋战国十大人物排行榜 |
不懂就问,为啥伍子胥攻破楚都的时候不拥立 |
听说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体质相当不错能与猛 |
历史地图: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闰九月局 |
对于西周初年周天子与郑国国君关系的疑惑 |
朋友写的一本好书《不为彼岸 只为海》 |
战国时期名将实力排名 |
问,春秋时期,楚国属于华夏体系么 |
大漠中的行者——寻访先秦遗迹 |
刘邦的天下真的是韩信打的么?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