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三国 -> 荆州那些事儿 -> 正文阅读 |
[三国]荆州那些事儿[第5页] |
作者:不停的逃 |
首页 上一页[4] 本页[5] 下一页[6] 尾页[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这帮有意见的就不能等会再说?还等楼主继续呢。55555555555555~ |
|
惜周瑜啊 、 叹周瑜 |
5. 江河日下的无奈 东吴军事入侵荆州的计划早就形成了定议,从后来得手后的一系列措施来看,东吴战前不仅在军事方面做了长期、全面、细致的准备,更在统治手段上下足了功夫,也由此可见,东吴对荆州的势在必得,可以说他们是牟足劲全力打出了这一拳。 战争细节几乎老幼皆知,便不再赘述。但战争过程有个小问题再稍微明确一下。关于这个问题我说过好多次了:杀死关羽的不是吕蒙,而是孙权。因为整个这次军事入侵行动的总指挥是孙权本人,不是吕蒙也不是陆逊,他们只是入侵荆州的三路大军中的一路。作为两支先头部队,吕蒙和陆逊分别负责拿下江陵、公侒两个军事重地,以及扫荡西部的夷陵一线,切断荆州与益州之间的联系。最后一路也就是入侵荆州的主力大部队由孙权本人亲自率领,他的目标简单且明确:擒杀关羽。孙权主力部队中的朱然和潘璋很好的完成了这个任务,入侵荆州计划圆满达成。 其实在作战计划还没有全部达成的时候,东吴已经开始迫不及待的对江陵实行怀柔政策,拉拢人心。于孙权派人追击关羽的同时,吕蒙在江陵颁布法令,禁止部队骚扰当地百姓,还亲自慰问群众,送衣送药。此举获得了很多称赞和支持,算是与江陵当地人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陆逊在给孙权的信中则明确提出了应该大力提拔荆州士人。 而对于不服从管理的土豪劣绅,东吴毫不手软的给予打击。负责清扫西线的陆逊在先后击败一部分刘备残余部队后,对合兵叛乱的秭归豪族文布、邓凯进行清剿并取得胜利。不过军事层面的胜利显然不是东吴所看重的,陆逊随后对文布进行了劝诱,使本已降于蜀汉的文布等人投诚。这大概是东吴在战前就拟定好的策略,即对待荆州豪门、士人以拉拢为主,武力为辅。 另外,孙权还极其看重荆州名士,如另一个学术明星宋忠的高徒潘浚。他先后为刘表和刘备效力,在荆州沦陷以后拒不合作,整天号称有病不露面。孙权派人抬着床去他家,硬把他拽到床上抬走,潘浚脸朝下趴在床上,号啕痛哭,坚决不降。 孙权治国,打的是感情牌。他很少重用部下的子孙后代,他在前期也没能力向部下保证高官厚禄,所以孙权的办法是用真感情打动别人,让他们深受感动从而死心塌地为自己卖命。这个做法,好听的说法是有手段,难听的说法是玩弄感情。 孙权对潘浚也动之以情,他说:“从前的丁父、彭仲爽曾经为周武王和周文王效力,他们都是你们荆州的前辈大贤。虽然他们被俘虏,但投降后受到重用,成为楚国的名臣。如今你没有一点投降的意思,是觉得我不具备古人的肚量么?”说完,孙权坐在床上,亲自用手绢替潘浚擦眼泪。这个举动最终使潘浚感动,成为孙权的属下,后来他一路高升至太常,在荆州与陆逊共事多年,也成为了吴国的重臣。 当然,这不代表孙权很快就得到了荆州的广泛认可。在之后一段时间里,荆州时有叛乱发生,其中以武陵为最。由于武陵地区居住着一个少数民族,称为“五溪蛮”,向来不服王化,因此成为荆州地区反叛者的主要拉拢对象。如一个叫做樊伷的豪族就依靠五溪蛮的力量进行反叛,后来被潘浚平定。 尽管东吴起用了潘浚等一些荆州士人,但总体来说东吴对荆州的统治并不如刘备时期,在吴国诸多大臣之中,出身荆州者屈指可数,除了最有名的潘浚外,还有南阳人赵咨,以及后期因为“哭竹”而闻名于世的江夏人孟宗。无论从质量上和数量上,孙吴时期的荆州并没有像之前那样贡献更多人才,什么原因呢?逃逃认为主要是两方面因素。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东吴实行相对“紧缩”的政策。荆州由于之前跟孙家产生过矛盾,加之它无可比拟的军事地位,所以孙权对荆州的平稳一直很看重。驻扎荆州的都是吴国一等一的人才,最能打的通常都是在荆州驻扎。在东吴的荆州防御体系中,是四个点形成一个面,分层次进行驻军。这四个点分别是夏口(武昌)、江陵、西陵、公侒。这在军事上给予了保障,不但确保荆州不会被敌军入侵,也防止内部爆发叛乱。而政治上,孙权在拿下荆州的第二年便把都城迁到武昌,也就是荆州的江夏郡,他把江夏郡的几个县以及柴桑郡的几个县合并成一个武昌郡,意图在这里长期扎根。另外,孙权任命诸葛瑾担任南郡太守,率兵驻扎在公侒。这一系列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呢?巩固统治。他亲自来到荆州镇住局面,而派遣诸葛亮的亲兄弟执掌南郡,想法当然很明确,也就是借助诸葛亮的关系拉拢当地士人,让他们服从管理。更重要的是,孙权在荆州的文武部署中,除太常潘浚外,没有其他荆州人担任要职,基本都是他本人嫡系的江东将领或文臣,如陆逊、朱然、步骘等等。因此,可以说孙权对荆州的要求是:稳定为首,安全第一。他没有大力扶持当地士人,这或许与江东士族尾大不掉有一定关系,总之荆州的情况日渐衰弱,有东吴故意扼制的因素。(这个衰弱不是指军事实力,东吴在荆州常驻部队有八万人,相对通常边境只有几千人驻守的曹魏来说,孙权对荆州的军事布防可谓绞尽脑汁。) |
第二个因素,是人才流失。荆州在赤壁之战后经历了一个长达15年左右的频繁战乱期,在刘表时期拥有10年平静生活的士人们不得不选择逃亡,有些北方人甚至选择二次逃亡,荆州不再是安乐所,而可供他们选择的目的地很少,由于北方战略还让人心有余悸,因此去北方很恐怖;江东不安全,凉州很乱套。所以,南头的交州和西南的益州成了荆州士人的选择。如李严、董和、刘巴等等。除了战争外,荆州在这一时期集中爆发多次大规模瘟疫,在江陵——巴丘一线,疫病似乎从未消失过,尤其以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前后爆发的瘟疫最严重,不但成为曹操大军在赤壁之中败北的一个因素,而且可能还导致周瑜、曹冲等很多名人死于这场特大疾病。曹植在诗里说当时家家户户都有死人,有的甚至****。名医张仲景曾经描述过,他的家族是豪门世家,而这场瘟疫造成的结果是他们家一个晚上就死200多人。当然,不能说这场瘟疫的源头就在荆州,或者就发生在建安十三年,但可以肯定的是荆州疫情极为严重。在这样的形势下,也迫使百姓逃亡。如此一来,荆州这块大蛋糕,先被曹操切去一大块,之后刘备切去一大块,东吴送给刘备一大块,战争和瘟疫又弄坏一大块,最后剩给东吴的就实在没有多少了。我想这也是荆州有所衰落的原因。 但是,问题随之而来。既然荆州这个曾经的肥肉已经基本被瓜分完毕,没什么油水了,曹魏为什么还要几次入侵荆州?而西晋为什么还执意要打荆州呢? |
这个话题需要稍微延伸一下,曹魏内部是不希望发动战争的,这个问题以前多次提到过。在赤壁之战后,曹魏几乎每次发动战争,都会有人跳出来反对,而反对者的数量和官职则随着时间而呈上升趋势,一开始是校尉或主簿之类的小官委婉的进行建议,后来是三公明目张胆的指责,甚至还迫使曹丕给三公写过一个“认错书”,并且低三下气的保证以后决不再犯同样“错误”。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三国中后期,魏国对吴蜀两国的主动入侵十分罕见。 反过来看,吴蜀两国一直在主动打魏国,尤其是蜀汉,常年发动战争,其中有几次差点动摇了统治者的国本,如姜维的洮水大捷,就发生在司马师废曹芳的紧要关头。当时姜维没有继续进军,而是抢了点百姓就退回去,如果他选择乘胜追击,司马师肯定一个头两个大,如果他下令雍凉驻军迎敌,那么他不敢保证雍凉驻军会不会掉准枪头打自己,毕竟擅自废立这件事是肯定会招致不满的,既然毋丘俭敢造反,那么雍凉驻军就也可能出现哪个想给曹家打抱不平的将军,届时司马师就是内外交困、腹背受敌。 因此,为了保证自己的统治,必须消灭蜀汉,否则不会有安定。相同的情况也适用于东吴。东吴对曹魏的主动入侵次数比蜀汉多,但大多数规模不大,基本是抢点人就跑。不过有个很重要的东西是曹魏不能容忍的,东吴对淮南地区影响力越来越大。由于司马家族在篡夺曹魏政权的过程中引发了很多不满,因此先后爆发过三次淮南地区的重将掀起的叛乱,史称“淮南三叛”。而在这三次大规模叛乱中,吴国参与了后两次,也就是毋丘俭叛乱和诸葛诞叛乱。这是对司马家族统治的极大威胁。淮南地区水路纵横,魏国骑兵不易发挥优势,是个易攻难守的地方,在光荣制作的三国志游戏中,寿春城被玩家称为“绞肉机”。而淮南地区对司马家族有着反叛的“光荣传统”,所以要保证淮南地区的稳定,必须切断外部势力给予淮南地区的支援和帮助,让淮南即便有心也无力反叛,其结果就是:必须消灭东吴。而消灭东吴的唯一办法就是打荆州,然后顺江而下。 |
荆州的灭亡其实是注定了的。孙皓实行暴政,而羊祜在荆州则美名传扬,陆抗说“我专为暴,彼专为德,无求细利”。另外,羊祜很可能把“岘山学宫”这个招牌延续了下去,根据《晋书·羊祜传》的记载,在镇守襄阳期间他最喜欢与人一起登岘山,喝酒写文章。而羊祜在荆州期间最重视的就是兴办学校,所以荆州的文化精神在羊祜这里有了一定传承,也才有后来鹿门山的文化“圣山”。而东吴却变本加厉的对荆州进行盘剥,进一步实行高压统治,导致反叛的将领不胜枚举。连统军的高官都无法忍受,那么荆州本地士人和百姓的情况更可以猜到了。对荆州统治这一正一反的差距,加上孙皓对荆州军事部署的忽视,使双方战争的结果没有任何悬念。 |
在荆州这数十年的故事中,我们仍然可以明确了解到那个真理:得人心者得天下。 刘表得人心,所以他能够单马入宜城,可以安稳的统治荆州10年。 曹操得人心,所以他的南征能够兵不血刃,抬手一挥,荆州闻风而降。 刘备得人心,所以他能够百折不挠、屡败屡战,最终以荆州为框架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王国。 孙坚不得人心,所以他儿子孙策、孙权虽然对荆州垂涎欲滴,却迟迟不敢动手,还得通过刘备来缓和关系。 |
在很多人热衷于讨论战争时,其实背后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却是政治。如何收买人心,如何拉拢士人,决定军事行动能否得到预期的收益,甚至决定军事行动的胜负。 俗话说“文治武功”,其实武功没什么可向往或吹捧的,若文治的好,根本用不到武功。出现武功即意味着文治的失败。《孙子兵法》说“上兵伐交,其次伐谋”,发动军事战争是无奈之举。在曹魏统治者几次想发动战争时,总会有人用“舜舞干戚”来反对。 干戚的本意是两种作战工具,“干”是盾牌,“戚”是斧子,据说是炎帝的敌人刑天曾经用过。舜帝时期,有苗人不服管理,发动叛乱,而舜帝没有发动战争,他拿着“干戚”跳起舞蹈,以显示自己的国家很强大。之后舜帝实行以德服人的政策,最终使苗人归顺。 我想,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
随着魏、蜀、吴相继蔑亡,中国再次迎来了大一统的时代,而伴随统一的,是荆州文化开始向全国蔓延,士人们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在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互相融合也互相借鉴,魏晋风流的欣欣向荣留香至今。而这个百家争鸣、魅力无限的时代种子,是在荆州种下的。当年覆巢之下的完卵,为文化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并让它茁壮成长。荆州虽然数度易手,看上去积弱不堪,但荆州却通过文化,“征服”了整个中国。荆州,到底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呢? 由此,我们可以说,和平是发展的基石,发展以文化为载体。珍惜已经拥有的,展望未来,愿世界永无战乱,愿世人永远幸福安宁。 |
|
好文章!看了让人心潮澎湃! |
嗯嗯嗯 |
顶,好帖,此贴必火! |
首页 上一页[4] 本页[5] 下一页[6] 尾页[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三国 最新文章 |
荆州交易的实质 |
我一直很好奇,说糜芳背叛 |
关羽在荆州八年干了什么 |
这张图可能就是最接近真相的荆州情势 |
关于关羽北伐,为什么总有人想不通? |
话说合肥之战张辽高光时刻,为啥封赏不是第 |
其实曹髦造反也不是一点机会没有 |
为何三国前期的人才凋零后,大部分的后代都 |
马岱北伐之谜 |
曹魏为什么不主攻蜀汉?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