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三国 -> 丁原生平研究 -> 正文阅读 |
[三国]丁原生平研究[第2页] |
作者:天桥028280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东汉时期,今承德市境内属鲜卑部落,南邻幽州刺史部渔阳、右北平、辽西三郡。从丁原的年龄推断,他一定参与了桓帝、灵帝两朝对鲜卑的战争。 据《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记载,桓、灵时期鲜卑人的首领名叫檀石槐。檀石槐为首领期间,鲜卑势力极盛,“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记载檀石槐去世的时间是“灵帝光和中”,终年45岁。 汉灵帝的年号“光和”共使用六年,则“光和中”应在光和三年或光和四年。若檀石槐去世于光和三年,则其生于汉顺帝阳嘉四年,小丁原3岁,小汉桓帝4岁;若檀石槐去世于光和四年,则其生于汉顺帝永和元年,小丁原4岁,小汉桓帝5岁。 丁原的年龄与汉桓帝、檀石槐接近,幽州与鲜卑边界附近又有以“丁原”为名的山峰,由前述两点可推断,丁原在幽州北部应该活动了很长时间,且官职不低,否则边界山峰不会其为名。 对照前文所述丁原早年经历,可知其与鲜卑产生交集的时期,必在出任冀州或荆州的“南县吏”之后。由《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和《桓帝纪》《灵帝纪》所载鲜卑侵边史料分析,丁原与鲜卑产生交集的时间应在桓帝末年至黄巾起义前。也就是说,丁原“为南县吏”的下限应在桓帝末年至灵帝初年。 |
由《英雄记》所载丁原“为南县吏”时“受使”“追寇虏”的情境可知,当地当时必然不太平。下文列出《后汉书·桓帝纪》 所载,桓帝建和三年至永康元年,冀、荆两州发生的事件,以供参考。 建和三年 和平元年 元嘉元年 二月甲午,河间王建薨。夏四月己丑,安平王得薨。秋七月,武陵蛮叛。 元嘉二年 夏四月甲寅,孝崇皇后匽氏崩。庚午,常山王豹薨。五月辛卯,葬孝崇皇后于博陵。 永兴元年 秋七月,郡国三十二蝗。河水溢。百姓饥穷,流冗道路,至有数十万户,冀州尤甚。诏在所赈给乏绝,安慰居业。。以助禀贷;其百姓吏民者,以见钱雇直。王侯须新租乃偿。是岁,武陵太守应奉招诱叛蛮,降之。 永兴二年 永寿元年 二月,司隶、冀州饥,人相食。来州郡赈给贫弱。若王侯吏民有积谷者,一切貣十分之三, 永寿二年 永寿三年 夏四月,九真蛮夷叛,太守儿式讨之,战殁;遣九真都尉魏朗击破之。复屯据日南。冬十一月,长沙蛮叛,寇益阳。 |
延熹元年 六月丙戌,分中山置博陵郡,以奉孝崇皇园陵。 延熹二年 延熹三年 六月,长沙蛮寇郡界。冬十一月,日南蛮贼率众诣郡降。十二月,武陵蛮寇江陵,车骑将军冯绲讨,皆降散。荆州刺史度尚讨长沙蛮,平之。 延熹四年 夏四月甲寅,甲寅,封河间王开子博为任城王。冬十月,南阳黄武与襄城惠得、昆阳乐季訞言相署,皆伏诛。 延熹五年 夏四月,长沙贼起,寇桂阳、苍梧。五月,长沙、零陵贼起,攻桂阳、苍梧、南海、交址,遣御史中丞盛修督州郡讨之,不克。八月,艾县贼焚烧长沙郡县,寇益阳,杀令。冬十月,武陵蛮叛,寇江陵,南郡太守李肃坐奔北弃市;辛丑,以太常冯绲为车骑将军,讨之。假公卿以下奉。又换王侯租以助军粮,出濯龙中藏钱还之。十一月,冯绲大破叛蛮于武陵。 延熹六年 秋七月,桂阳盗贼李研等寇郡界。武陵蛮复叛,太守陈奉与战,大破降之。十一月,南海贼寇郡界。 |
延熹七年 秋七月辛卯,赵王干薨。荆州刺史度尚击零陵、桂阳盗贼及蛮夷,大破平之。冬十月壬寅,南巡狩。庚申,幸章陵,祠旧宅,遂有事于园庙,赐守令以下各有差。戊辰,幸云梦,临汉水;还,幸新野,祠湖阳、新野公主、鲁哀王、寿张敬侯庙。十二月辛丑,车驾还宫。 延熹八年 春正月,勃海王悝谋反,降为廮陶王。六月,桂阳胡兰、朱盖等复反,攻没郡县,转寇零陵,零陵太守陈球拒之;遣中郎将度尚、长沙太守抗徐等击兰、盖,大破斩之。苍梧太守张叙为贼所执,又桂阳太守任胤背敌畏儒,皆弃市。冬十月,勃海妖贼盖登等盖音古盍反。称“太上皇帝”,有玉印、圭、璧、铁券,相署置,皆伏诛。 延熹九年 九月,南阳太守成瑨、太原太守刘质,并以谮弃市。 永康元年 秋八月,魏郡言嘉禾生,甘露降。六州大水,勃海海溢。十二月壬申,复廮陶王悝为勃海王。丁丑,帝崩于德阳前殿,年三十六。是岁,复博陵、河间二郡,比丰、沛。 |
根据上述记载可知,桓帝时期的冀州、荆州祸事频发。尤其是荆州,叛乱几乎到了一年一乱的程度。这也正是身为“南县吏”的丁原“受使不辞难”“追寇虏”的历史背景。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冀州虽然时有灾荒,但既无外寇也无内乱,则丁原“追寇虏”的情景必然出现在叛乱不断的荆州。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 一、因交州北邻荆州,且其所辖之日南郡名字中有“南”字,故丁原“为南县吏”有在交州的可能,所以这里将《后汉书·桓帝纪》所载建和三年至永康元年,与交州相关的事件也一并列出。 二、据《后汉书·桓帝纪》载,桓帝永兴二年至延熹三年,太山、琅邪两郡发生了以公孙举等人为首的大规模叛乱,波及青、兖、徐三州。永兴二年之后两年,即桓帝永寿二年,“凉州三明”之一的段颎以中郎将的身份率兵镇压公孙举之乱。前文推测丁原生于汉顺帝阳嘉元年,则永寿二年丁原24岁。又因太山郡有南武阳侯国、南城县,所以丁原“为南县吏”也有在太山郡的可能。永寿二年之后的延熹四年、五年间,段颎任职并州刺史,任内曾举荐董卓。如丁原与段颎在太山郡有交集,则日后董卓火并丁原一事似不合情理。所以本文不列出《桓帝纪》中与公孙举之乱相关的记载。 |
在东汉政权镇压荆州叛乱的过程中,有两人值得注意。一人是车骑将军冯绲,一人是荆州刺史、中郎将度尚。冯、度两人均见于《后汉书·张法滕冯度杨列传》。据该传记载,冯绲任车骑将军前曾任职辽东太守,度尚在平定荆州叛乱后也出任辽东太守。从时间和人物两个角度分析,丁原重返幽州,应与这二人有关。 据《后汉书·张法滕冯度杨列传》,度尚曾两任荆州刺史,时间分别在延熹五年、八年。延熹九年度尚终于辽东太守任上,,时年50岁。由此上推,延熹五年度尚46岁,八年49岁。与之对应的丁原年龄分别是30岁、33岁。据楼某前文,丁原所任“南县吏”中,官秩最高者应为四百石。与荆州刺史官秩六百石相差并不悬殊。度尚与丁原的交集,应该就是《三国演义》中丁原“荆州刺史”身份的出处。 |
丁原在鲜卑边境上的具体经历不详。下面作一些合理的推测。 前文已述,桓、灵二帝时期檀石槐为鲜卑首领。这期间鲜卑势力达到极盛,凉州、并州、幽州三州均与鲜卑接壤。 据《后汉书·百官志》载,上述三州,除郡、县两级地方官员外,还有尚未完全演化为地区长官的州刺史。三州边境部族除鲜卑外,还有南匈奴、乌桓等。所以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也可涉入这一地区的相关事务。另外,东汉明帝时期复置了西汉昭帝年间有过的“度辽将军”,任此官职者也可涉入北边事务。 除上述官之外,汉灵帝时也曾短暂设置“破鲜卑中郎将”。 丁原在北边所任高级官职,应在上述官职范围之内。 结合上述官职及丁原履历,个人认为丁原在北边很可能长期担任郡都尉一职。理由如下: 第一,对读《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与东汉各帝本纪,可知东汉时期鲜卑入侵的主要是幽州北部诸郡。相应地,阻击鲜卑主要兵力也多是幽州各郡兵。虽然东汉在北部边境设有护乌桓校尉、使匈奴中郎将、度辽将军,三者也都曾率兵参加对鲜卑的战事,但与幽州诸郡兵相比,其参与程度有限。在幽州北境与鲜卑作战的丁原,其官职是郡级武官的可能性更大。 第二,对读《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与各帝本纪,可知东汉镇压荆州、交州蛮夷叛乱也多用州郡之兵。前文推测丁原“为南县吏”应在桓帝延熹年间、叛乱不断的荆州,则丁原对州郡兵必然更加熟悉。且其可能的举主冯绲、度尚都是郡县官员出身,所以,丁原在北边出任的高级官职,应以郡级武官的可能性最大。 第三,与丁原同时的三位使匈奴中郎将皇甫规、张奂、臧旻,在任该职前皆有任职郡级官员的经历。丁原如任该职,之前也应有过任职郡级官员的经历。 第四,丁原日后任职骑都尉、武猛都尉、执金吾。三各官职中两个是都尉,执金吾的前身是掌治京师的中尉,与郡都尉相当。或暗示其在之前有过任职都尉级官员的经历。 |
顺便说一下都尉一职在东汉的演变,以及其与丁原的关系。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郡都尉一职,最初名叫“郡尉”,西汉景帝中二年更名为“都尉”。东汉立国后,于光武帝建武六年,取消了郡都尉一职,其职权并于郡太守。 《后汉书·百官志》载,光武帝建武六年,“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役”。《后汉书·光武纪》也载,建武六年“初罢郡国都尉官”。 虽然如此,但《后汉书·百官志》也载,“边郡往往置都尉及属国都尉,稍有分县,治民比郡”。东汉时期任职边郡都尉者,史无明载。见于史载者,多为属国都尉。与丁原同时的“凉州三明”中的张奂、段颎,分别曾任职安定属国都尉、辽东属国都尉。 段颎出任辽东属国都尉的经历,对同样出身武官、籍贯又在幽州的丁原无疑会有影响。 《后汉书·百官志》又引应劭注,“每有剧贼,郡临时置都尉,事讫罢之”。因事临时设置都尉的事例多见于桓帝永寿年间。如永寿年间因镇压公孙举之乱而置的太山、琅邪都尉,因镇压交州蛮夷叛乱而置的九真都尉(任职者名魏朗,后迁河内太守)。 前文推测丁原生于顺帝阳嘉二年,桓帝永寿年间丁原年龄23——25岁,可能在叛乱区“为南县吏”。汉廷临时设置都尉的举措,对当时和日后的丁原无疑也会有影响。 |
丁原在北边与鲜卑作战的具体经历,史无明载。下面列出《后汉书》所载灵帝即位至黄巾起义前,鲜卑入侵的史料,以供参考。 建宁元年 春正月,帝立。十二月,鲜卑及濊貊寇幽并二州。 建宁二年 十一月,鲜卑寇并州。 建宁三年 建宁四年 冬,鲜卑寇并州。 熹平元年 十二月,鲜卑寇并州。 熹平二年 冬十二月,鲜卑寇幽并二州。 熹平三年 十二月,鲜卑寇北地,北地太守夏育追击破之。鲜卑又寇并州。 熹平四年 五月,鲜卑寇幽州。 熹平五年 是岁,鲜卑寇幽州。 熹平六年 夏四月,鲜卑寇三边。八月,遣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出云中,使匈奴中郎将臧旻与南单于出雁门, 护乌桓校尉夏育出高柳,并伐鲜卑,晏等大败。十二月,鲜卑寇辽西。 光和元年 是岁,鲜卑寇酒泉。 光和二年 十二月,鲜卑寇幽并二州。 光和三年 (八月)冬闰月,鲜卑寇幽、并二州。(十二月) 光和四年 冬十月,鲜卑寇幽、并二州。 光和五年 光和六年 中平元年 春二月,黄巾起。 |
汉灵帝熹平六年,丁原45岁,应该参与了汉廷于当年八月发动的三路北伐鲜卑之战。本战结果,三路汉军皆惨败,死者十七八,田晏、夏育、臧旻三将各将数十骑狼狈而还,丁原或许就在这“数十骑”之中。其后三将被汉廷“槛车征下狱”,又都“赎为庶人”。 这场战争的失败,无疑会对丁原的仕途产生负面影响。但丁原年龄与汉桓帝、檀石槐接近,籍贯又在幽州,其境遇也可能会比田晏、夏育、臧旻三人稍好。 |
中平元年,丁原52岁。史书没有记载丁原是否参加镇压起义。虽然幽州籍的卢植、刘备参加了对起义的镇压,但以此作为丁原率军镇压起义的旁证,说服力显然不足。另据《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记载,鲜卑首领檀石槐死于灵帝光和年间,楼某个人推测时间应在光和三年或光和四年。虽然檀石槐死后鲜卑开始衰落,但据《后汉书·灵帝纪》载,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的两年,即灵帝中平二年、三年,鲜卑连续入侵幽、并两州。这说明其仍有不小的势力,所以东汉政权也未必会因檀石槐去世而放松对鲜卑的防备。这一时期的丁原,可能仍在北边为官,并参与对鲜卑的战事。 另考虑丁原的年龄和经历,则其健康状况未必乐观,所以这时的丁原也可能早已因病去官。 综上,丁原没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的可能性更大。 |
中平四年,丁原55岁。同年六月,渔阳人张纯反叛,“攻杀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杨终、护乌桓校尉公綦稠等”。直到中平六年三月,“幽州牧刘虞购斩贼张纯”,乱事方平定。据《三国志》《后汉书》记载,幽州人公孙瓒、刘备都参加了对张纯叛乱的镇压。丁原是否也参加了对叛乱的镇压,史无明载。 就在张纯发动叛乱的当年,朝中的三公也发生了变动。有意思的是,新入职的两公都与丁原存在一些关联。 据《后汉书·灵帝纪》载,汉灵帝中平四年五月,光禄勋沛国人丁宫担任司空。同年十一月,曹操之父大司农曹嵩担任太尉。 丁宫与丁原同姓,《三国志·文帝纪》载曹嵩夫人也是丁氏。这样的关系,对丁原的影响显而易见。 |
下面开始研究见于《三国志》《后汉书》记载的,丁原人生的最后两年。 据《三国志·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张杨传》载,“灵帝末,天下乱,帝以所宠小黄门蹇硕为西园上军校尉……并州刺史丁原遣(张)杨将兵诣硕,为假司马”。《后汉书·灵帝纪》载,中平五年八月,“初置西园八校尉”,并引《山阳公载记》注“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由此推断,丁原任职并州刺史应在中平五年八月或之前。这也是丁原首次正式出现在官方史书中。 中平五年的并州,可谓动乱频发。相关记载见诸《后汉书·灵帝纪》: (中平五年)春正月,休屠各胡寇西河,杀郡守邢纪。二月,黄巾馀贼郭太等起于西河白波谷,寇太原、河东。三月,休屠各胡攻杀并州刺史张懿,遂与南匈奴左部胡合,杀其单于。九月,南单于叛,与白波贼寇河东。 中平五年三月,休屠各胡攻杀单于一事,也见于《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单于羌渠,光和二年立。四年,灵帝诏发南匈奴兵配幽州牧刘虞讨张纯。单于遣左贤王将骑诣幽州。国人恐单于发兵无已,五年,右部醯落与休著各胡白马铜等十余万人反,攻杀单于。 这一年的夏四月,太尉曹嵩被罢官,但司空丁宫仍然在职,且在当年八月改任司徒。毫无疑问,举荐丁原出任并州刺史的人,应该就是司徒丁宫。当然,依东汉朝“四府举才”之例,大将军何进,以及与何进同为南阳人的太尉樊陵、司空刘弘,也必然在举荐丁原一事上起了不小的作用。 丁原就任并州刺史前是什么身份,又在什么时间,从什么地点赴并州任职,史无明载。以目前水平,暂时还无法考证。但显而易见,这是一次救急之任。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据《后汉书·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卢植传》载,灵帝光和元年,卢植曾上言“今郡守刺史一月数迁”。所以,暂不能确定丁原是否一定就是张懿的接任者。 |
丁原在并州刺史任上,作出了一些成绩。 首先是举荐张杨、张辽,这自不必说。 其次,遏制了白波军和休屠各胡在并州的活动。据《后汉书·灵帝纪》,中平五年二月白波军所寇郡为太原、河东两郡。但当年九月匈奴南单于叛变后,与白波军联合,其所寇郡却只有河东一郡。显然,叛军在太原郡遭到了阻击。因太原郡治所晋阳县也是并州刺史治所,东汉时期州刺史又能率领州郡兵作战,则丁原必然参加了相关的军事行动。 但白波军并未被彻底消灭,匈奴也并不稳定。这可能有其他客观因素,也可能仅因为丁原“为人粗略”“裁知书,少有吏用”。 。 |
《后汉书·灵帝纪》载,汉灵帝中平五年,“改刺史,新置牧”。《后汉书·董卓列传第六十二》载,汉灵帝中平六年,拜董卓为并州牧。则丁原应董卓拜牧前后卸任并州刺史。 据《董卓列传》,灵帝中平五年,董卓为前将军,与左将军皇甫嵩共击凉州叛贼王国。《灵帝纪》载,中平六年春二月,皇甫嵩大破王国于陈仓。又因州牧置于中平五年,六年春三月刘虞已任职幽州牧,且并州较幽州距洛阳更近,则董卓拜牧、丁原去职的时间,应在灵帝中平六年春二月到三月之间。 丁原卸任并州刺史后,任职骑都尉,事见《三国志·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后汉书·刘焉袁术吕布列传第六十五》。两职之间是否还有他职,无考。 这里需要讨论丁原任骑都尉的相关记载。《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二》皆载,骑都尉属郎中令(光禄勋),秩比二千石,掌监羽林骑。且《后汉书·百官二》注明其“无员”,即没有属官。但《三国志》《后汉书》皆称吕布“给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以布为主簿”。《后汉书·百官四》载司隶校尉属官有主簿,《百官五》又载刺史“员职略与司隶同”,则刺史属官也应有主簿。如此,则丁原任骑都尉时,未卸任并州刺史之职。 虽然史书明载中平六年,董卓为并州牧。但楼某曾以为刺史、州牧两者官秩、职掌不同,或可共存。另一种可能是,秩比二千石的骑都尉丁原兼领秩仅六百石的并州刺史。这种情况虽然史书无载,但以高职领低职,理论上是可能的。 再读《灵帝纪》并反复思考之后,楼某开始觉得之前的观点是错的。 因《灵帝纪》既言“改刺史,新置牧”,则刺史必然不能与州牧共存。自然,董卓任并州牧后,丁原一定去职。 这样一来,“(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就只有一种可能,即如“光禄勋丁宫为司空”一样,去原职任新职。 又据《后汉书·百官志》,太尉、宗正属官皆有主簿。《后汉书·窦何列传》也载,大将军何进下属有主簿陈琳。 则任职“主簿”之吕布,其上司也未必是骑都尉丁原。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三国 最新文章 |
荆州交易的实质 |
我一直很好奇,说糜芳背叛 |
关羽在荆州八年干了什么 |
这张图可能就是最接近真相的荆州情势 |
关于关羽北伐,为什么总有人想不通? |
话说合肥之战张辽高光时刻,为啥封赏不是第 |
其实曹髦造反也不是一点机会没有 |
为何三国前期的人才凋零后,大部分的后代都 |
马岱北伐之谜 |
曹魏为什么不主攻蜀汉?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