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唐朝 -> 唐朝或跟唐朝有关的资源汇集地 -> 正文阅读 |
[唐朝]唐朝或跟唐朝有关的资源汇集地[第2页] |
作者:几度夕阳红time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谢谢楼主 |
有关于疆域地理方面的吗 |
楼主,请问有官方的QQ群吗? |
https://tieba.baidu.com/p/5651561218 |
https://tieba.baidu.com/p/6132948971 |
加一 |
楼主太棒了吧!!!! |
感谢楼主 |
感谢楼主 |
请问唐朝时广南节度使管辖什么地方啊 |
电视剧的唐朝造型:https://tieba.baidu.com/p/7050954331 |
疆域地理方面: 唐朝疆域图【精选-PPT】:https://www.doc88.com/p-5746862520645.html 这里面很多在线看不了,在淘宝买个知网号,登录充值下载就可以了 有关唐朝疆域问题的若干思考:https://www.doc88.com/p-2512809777122.html 唐代西北地区政治地理格局变动研究: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718-2009258277.htm 空间:唐朝权力博弈的场所;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2cd7badcbfe19ee1f813142ff9b5a1eb&site=xueshu_se 唐前期丰州军事地位研究: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acca6fdd09936e87962993ab7f901444&site=xueshu_se 唐代地方行政区划沿革论述: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SWZ201510032.htm 唐朝解决唐蕃边界争端的方法研究: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b288f4db1678a9578ffa48744c4e0239&site=xueshu_se 唐宋时代的邮驿概况: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1a2b7394bbee42f07067f6285a078db4&site=xueshu_se 王朝国家的社会控制及其地域差异——以唐代乡里制度的实行为中心: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1b7u0tj04a4v08x012370te0qr636866&site=xueshu_se 唐代西南边政与边吏研究: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1a3e0ac0bu6w0cj0r53a0mt0e4228014&site=xueshu_se 骠国与南诏的关系: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703c3c7db87e4d145f70519cfa757015&site=xueshu_se 唐代渔业地理 吐鲁番出土文献所见唐代"雇人上烽"研究: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df6faa6f1e06e531d574272f6d1deaa3&site=xueshu_se 书籍 《大唐西域记》 《汉唐地理志考校》 《两唐书地理志汇释》 《唐代交通图考》 《李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 《唐代历史地理研究》 《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 《长安与河北之间:中晚唐的政治与文化》 《唐代环南海与地域变迁》 《朱雀:南方的意象》 《安西与北庭》 《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研究》 《唐前期西北军事地理问题研究》 |
复原: 不鼓自鸣第二期|壁画复原详解|杨贵妃教鹦鹉图: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E411b7JP 乐从画中来?围观敦煌壁画复原乐器: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J411T7AF 唐代汉服复原】都督夫人礼佛图预告 & 正片 & 日常香道: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54411s7Yq?p=2 唐代 五代兜鍪与影视复原: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mE411i7dM/?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6 山涧】复原款唐圆领袍-腾踏,唐代男子着装: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J411V7QW/?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10 唐代型男必备技能,巾子幞头佩戴教程: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E41157oa/?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0 道具 【婚嫁图壁画复原】原创纪录片揭秘:唐代婚礼|武则天时期男尊女卑固有秩序中的那一段“大: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J411v7in 法门寺猜想婚礼: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s411j7Ek/?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11 唐明皇舞乐风情cut10】玉环却扇+九龙玉杯+茶道(法门寺茶具):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4411Q7DN?from=search&seid=9907293571762928738 解说】名画 唐人宫乐图 真人版 呈现唐代煎茶道: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C4y1p76A/?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10 唐代茶道之煮茶(三版影视对比):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4411D7KN/?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0 |
顶 |
你说的关于缠足的有错误。 历史学家著作《缠足史》考证众多史料,证明了唐朝没有缠足,五代也没有缠足,北宋初也没有缠足。缠足起源于北宋中期,缠足习俗兴起于南宋。 你算数算错了。因为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一尺减四分是九寸六分,是28.8厘米,不是六寸,不是18厘米。 事实如下: 一、杜牧:“钿尺裁量减四分,纤纤玉笋裹轻云。”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减四分为九寸六分,唐尺一尺约今0.3米,九寸六分约为今28.8厘米,显然不是缠足。 而且,按照你认为的18厘米是缠足的标准,那么汉朝女子缠足了。 《杂事秘辛》记载:“汉保林吴姁奏言,乘氏忠侯梁商女足长八寸……趾敛,约缣迫袜,收束微如禁中。”梁商女梁莹,是汉桓帝皇后。汉朝一尺约22厘米,汉代的八寸相当于现在的17厘米。按你的逻辑,那汉朝女子是缠足的。 二、 “小头鞵履窄衣裳……”小头鞋根本不是缠足。否则,按你的逻辑,先秦周朝、汉朝都早就流行小头鞋了。按你的逻辑,能证明缠足起源于周代,还能证明汉朝有缠足。 《汉隶释言》记载,老莱之母、曾子之妻,履头皆锐。 履头皆锐,即小头鞋。老莱之母、曾子之妻都是周朝人。按他的逻辑,周朝已经流行小头鞋了。 江苏吴县灵岩山西施洞前石头上有周代妇女的履迹,长三寸,前尖后圆。《莲鞋记》记载:“列国吴王夫差为西施作响屧廊,已在缠足疑似之间,盖足必纤小,而后屐声细碎,行之廊中,或可动听,若非束之使小,如男子之履声橐橐,亦何取焉?” 《汉书》记载赵女子“弹弦跕躧”。(躧,谓小履。)《陔余丛考》记载:“《史记》云’临淄女子弹弦蹝足‘,又云’揄修袖、蹑利屣‘,’利屣‘者,以首之尖锐言之也,则缠足之事,周代已有之。”《天禄志余》记载:“《史记》云’临淄女子弹弦跕躧‘。又云’今赵女郑姬揄修袖、蹑利屣‘,利者以其首之尖锐而言也。” 可见,史料记载,先秦、周朝早就流行小头鞋。 按你的逻辑,缠足起源于周朝、汉朝。 此外按你的逻辑,以下内容也能说汉朝女子缠足, 汉代《孔雀东南风》:“足下蹑丝履”、“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莲鞋记》记载:“《飞丿燕外传》,汉成帝有疾,积弱几不能人,及见赵合德足,疾若失。是合德之足,必有可动人之处,以理推度,舍缠束细小别无他道,假使五指伸长,硕丿大无朋,恐成帝不能持,亦不持也” ;《后汉书 梁统列传》记载梁冀的妻子“折腰步”。《缠足考证》:“折腰步者,足不任体,此例甚明,大足者能如是乎?” 三、 最早记载杨妃袜的《大唐新语》《国史补》都没有说杨妃罗袜小,更没有说是三寸。显然是后面某个朝代伪丿造出杨妃罗袜三寸的说法。 显然不能说唐朝有缠足。 在史料记载里,先秦周朝、汉朝早就有小头鞋,早就有赞美小脚的语言。汉朝还有17厘米的女鞋。按你的逻辑,缠足是开始于周朝、汉朝。 仍然不是开始于唐朝、五代。 而事实是,唐朝、五代都没有缠足。 周朝、汉朝、唐朝只是有某些人天生脚小,不是缠足。缠足是用造成痛苦的方式把脚缠小,是后天行为。史料证据证明这种用痛苦的方式把脚缠小 是最早开始于宋朝的。 《脚气集》记载宋朝“妇女缠足……小儿四五岁,无罪无辜,而使之受无限之苦,缠的小来不知何用。” 在宋朝之前,各朝代至多只是有某些天生脚小的人,而不是缠足。(记载里把脚通丿过缠足缠小的情况最早是出现在宋朝。)宋朝是最早开始缠足的,不是天生脚小,而是后天缠足。《脚气集》记载宋朝“妇女缠足……小儿四五岁,无罪无辜,而使之受无限之苦,缠的小来不知何用。” |
你说的关于缠足的有错误。 历丿史学家著作《缠足史》考证众多史料,证明了唐朝没有缠足,五代也没有缠足,北宋初也没有缠足。缠足起源于北宋中期,缠足习俗兴起于南宋。 你算数算错了。因为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一尺减四分是九寸六分,是28.8厘米,不是六寸,不是18厘米。 事实如下: 一、杜牧:“钿尺裁量减四分,纤纤玉笋裹轻云。”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减四分为九寸六分,唐尺一尺约今0.3米,九寸六分约为今28.8厘米,显然不是缠足。 而且,按照你认为的18厘米是缠足的标准,那么汉朝女子缠足了。 《杂事秘辛》记载:“汉保林吴姁奏言,乘氏忠侯梁商女足长八寸……趾敛,约缣迫袜,收束微如禁中。”梁商女梁莹,是汉桓帝皇后。汉朝一尺约22厘米,汉代的八寸相当于现在的17厘米。按你的逻辑,那汉朝女子是缠足的。 二、 “小头鞵履窄衣裳……”小头鞋根本不是缠足。否则,按你的逻辑,先秦周朝、汉朝都早就流行小头鞋了。按你的逻辑,能证明缠足起源于周代,还能证明汉朝有缠足。 《汉隶释言》记载,老莱之母、曾子之妻,履头皆锐。 履头皆锐,即小头鞋。老莱之母、曾子之妻都是周朝人。按他的逻辑,周朝已经流行小头鞋了。 江苏吴县灵岩山西施洞前石头上有周代妇女的履迹,长三寸,前尖后圆。《莲鞋记》记载:“列国吴王夫差为西施作响屧廊,已在缠足疑似之间,盖足必纤小,而后屐声细碎,行之廊中,或可动听,若非束之使小,如男子之履声橐橐,亦何取焉?” 《汉书》记载赵女子“弹弦跕躧”。(躧,谓小履。)《陔余丛考》记载:“《史记》云’临淄女子弹弦蹝足‘,又云’揄修袖、蹑利屣‘,’利屣‘者,以首之尖锐言之也,则缠足之事,周代已有之。”《天禄志余》记载:“《史记》云’临淄女子弹弦跕躧‘。又云’今赵女郑姬揄修袖、蹑利屣‘,利者以其首之尖锐而言也。” 可见,史料记载,先秦、周朝早就流行小头鞋。 按你的逻辑,缠足起源于周朝、汉朝。 此外按你的逻辑,以下内容也能说汉朝女子缠足, 汉代《孔雀东南风》:“足下蹑丝履”、“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莲鞋记》记载:“《飞丿燕外传》,汉成帝有疾,积弱几不能人,及见赵合德足,疾若失。是合德之足,必有可动人之处,以理推度,舍缠束细小别无他道,假使五指伸长,硕丿大无朋,恐成帝不能持,亦不持也” ;《后汉书 梁统列传》记载梁冀的妻子“折腰步”。《缠足考证》:“折腰步者,足不任体,此例甚明,大足者能如是乎?” 三、 最早记载杨妃袜的《大唐新语》《国史补》都没有说杨妃罗袜小,更没有说是三寸。显然是后面某个朝代伪丿造出杨妃罗袜三寸的说法。 显然不能说唐朝有缠足。 在史料记载里,先秦周朝、汉朝早就有小头鞋,早就有赞美小脚的语言。汉朝还有17厘米的女鞋。按你的逻辑,缠足是开始于周朝、汉朝。 仍然不是开始于唐朝、五代。 而事实是,唐朝、五代都没有缠足。 周朝、汉朝、唐朝只是有某些人天生脚小,不是缠足。缠足是用造成痛苦的方式把脚缠小,是后天行为。史料证据证明这种用痛苦的方式把脚缠小 是最早开始于宋朝的。 《脚气集》记载宋朝“妇女缠足……小儿四五岁,无罪无辜,而使之受无限之苦,缠的小来不知何用。” 在宋朝之前,各朝代至多只是有某些天生脚小的人,而不是缠足。(记载里把脚通丿过缠足缠小的情况最早是出现在宋朝。)宋朝是最早开始缠足的,不是天生脚小,而是后天缠足。《脚气集》记载宋朝“妇女缠足……小儿四五岁,无罪无辜,而使之受无限之苦,缠的小来不知何用。” |
有敦煌文书的数据库吗? |
详细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唐朝 最新文章 |
唐朝羁縻包括吐蕃的理由是什么? |
有喜欢和亲回纥的太和公主的吗? |
李显为什么派金城公主去和亲? |
安禄山和杨玉环 |
大家觉得,李显真的很昏庸吗? |
民间为何要贬低武则天创造出薛仁贵之孙《薛 |
唐太宗李世民,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 |
渭水之盟是荣是耻? |
关于唐朝吧讨论基础的建议 |
为毛正史对李治评价很普通呢?就连剑桥隋唐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