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唐朝 -> 略论武德九年突厥入寇(下三)——渭水之盟 -> 正文阅读 |
[唐朝]略论武德九年突厥入寇(下三)——渭水之盟[第2页] |
作者:wuanguo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通过泾阳之战,唐军暂时控制住了突厥抄寇畿内的局面,但是,如何退敌,仍然是摆在太宗面前的一大难题。 颉利在八月癸未(二十八日)回到咸阳附近的渭水便桥后,派出执失思力前去探虚实,“遣其腹心执失思力入见,以观虚实”(《资治通鉴》),双方的斗智斗勇也精彩上演。 |
一、执失思力入见 执失思力在公开觐见太宗时,应该说是履行了颉利交给他的使命的,“思力盛称“颉利、突利二可汗将兵百万,今至矣。””(《资治通鉴》) 对此,太宗也进行了公开回击。不过,太宗的这段话,诸书记载是不一样的。一种以《册府元龟》卷991为代表: 帝谓之曰:“我与突厥面自和亲,汝则背之,我无所愧。又义军入京之初,尔父子并亲从我,赐尔玉帛,前後极多,何取将兵入我畿县?尔虽突厥,亦颇有人心,何得全忘大恩,自夸强盛,我当先戮尔矣。” 《通典》边防典及两唐书突厥传记载与此基本相同。 从这一记载来看,太宗责备的是执失思力,并未过多的涉及颉利,岑仲勉先生认为,太宗此举,“意在专责思力,以为拘留口实,盖突厥背盟,有颉利自当之,故不过轻责两句”(《通鉴隋唐纪比事质疑》“太宗责执失思力”)。 这里要说明一下,太宗所谓“尔父子并亲从我”,指的也是执失思力父子。据《大唐朔方公执失府君墓志铭》记载,“曾祖淹,本蕃颉利发。皇初起太原,领数千骑援接至京”,执失淹的儿子叫执失武,执失武的长子就是执失思力,可见执失家族是协助参与了晋阳起兵的。“赐尔玉帛,前後极多”,说的也是赐给执失家族的。因此,后面才会说“何得全忘大恩”。 另一种以《资治通鉴》为代表: 上让之曰:“吾与汝可汗面结和亲,赠遗金帛,前后无算。汝可汗自负盟约,引兵深入,于我无愧?汝虽戎狄,亦有人心,何得全忘大恩,自夸强盛?我今先斩汝矣!” 在这里,太宗责备的重点变成了颉利,前后逻辑也就相应出了问题。既然前面说的“赠遗金帛,前后无算”是给颉利的,那对执失思力哪里来的大恩?又怎么能因此威胁要杀执失思力呢? 因此,笔者认为,两相对比,《册府元龟》的记载合乎逻辑和语境,应是正确的。《资治通鉴》恐有曲解。 那么,对执失思力的处置,按照《册府元龟》卷991的记载: 思力惧而请命,萧瑀、封德彝等请礼遣之,帝曰:“不然,今若放还,当谓我惧。”遂絷思力於门下省。 这其实是对颉利的进一步反击,你敢派使者威胁我,我就把你的使者都扣下,你硬我更硬,从气势上压倒突厥。 |
(二)封堵豳州缺口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实关中十二军中有两军布置在泾州和豳州,按说这里的防御是比较坚固的,但是,由于守将的问题,出现了缺口。为堵住这个缺口,太宗从灵州召回李靖赶赴豳州。 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宗“又命长孙无忌、李靖伏兵于幽州(当为“豳州”)以待之”。 另据《旧唐书》列传17李靖传记载,“颉利可汗入泾阳,靖率兵倍道趋豳州,邀贼归路,既而与虏和亲而罢”。 这样,通过以上2项措施,太宗在军事上做好了准备,突厥反而处于一种不利的态势,按照太宗的说法,“虏若奔还,伏兵邀其前,大军蹑其后,覆之如反掌矣”(《资治通鉴》)。 但是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既然唐军在态势上已经占优了,为什么不打、反而要议和呢? |
任何一场战役,仅仅看态势或者在地图上推演是不够的,必须要分析交战双方的具体战力。从武德九年当时的情况看,对唐朝来说,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 先看有利因素,那就是当时突厥的凝聚力已经不行了。 对于突厥内部来说,太宗的评价是,“吾观突厥之众虽多而不整,君臣之志惟贿是求,当其请和之时,可汗独在水西,达官皆来谒我”(《资治通鉴》),也就是说突厥内部是相对松散的,“多而不整”,战斗力相应也会受到影响。太宗进而说,“我若醉而缚之,因袭击其众,势如拉朽”。 太宗的这一评价是否正确呢?先说关于当时突厥的一般意义上的松散、分离,有以下史料可以佐证: 第一,突厥郁射设已经离开颉利,单独活动了,据《旧唐书》列传19记载,“时突厥携离,有郁射设阿史那摸末率其部落入居河南”。对此,笔者在中篇已经详细分析。 第二,曾依附于突厥的铁勒诸部也出现叛离。据《旧唐书》列传59记载,“武德九年,延陀、回纥等诸部皆叛,攻破欲谷设,社尔击之,复为延陀所败”。 可见,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时候,突厥的凝聚力确实已经出现了问题。 再说说“可汗独在水西,达官皆来谒我”这一具体的细节。有人怀疑这条记载的真实性,认为不可能,突厥既然来抄寇,为何警惕性会如此之低。 笔者认为,这条记载的关键在于,这一局面出现的时间是在突厥请和之前还是之后。对此,两唐书突厥传、《通典》边防典和《册府元龟》卷991均未明确记载,但是,《资治通鉴》明确提出了时间是在“当其请和之时”。注意,突厥请和是在八月癸未(二十八日)太宗与颉利隔渭水单独交涉以后,此时议和的基本框架已经确定,战争氛围已经不那么紧张了。在这种情况下,出现“达官皆来谒我”的局面是很正常的。这其实也说明了太宗所谓“我若醉而缚之,因袭击其众”,只是一种假设,不好实行,因为如果太宗这么做了,就是严重的失信行为,无益于刚刚达成的议和。 此外,太宗此话是对谁说的呢,诸书记载一致,是对萧瑀说的,萧瑀当时是左仆射,而且直接参与了本次对突厥的决策过程,因此,是否出现了这种局面,萧瑀应该是很清楚的,太宗也不可能骗过萧瑀。 但是即便如此,突厥的高官们在其可汗还没动的时候(可汗独在水西),自行过河拜谒唐朝皇帝,也是一种严重的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其松散程度可见一斑。 以上是有利因素。 |
再看不利因素,那就是当时太宗刚刚即位,政权交接还需要时间。 太宗在六月庚申(初四日)玄武门之变后掌握政权,八月甲子(初九日)即位,到八月下旬不过二个多月的时间,而当时需要进行的人事调整很多,需要做的事情也很多,太宗尚未完全建立好新的班子,诸如罗艺、张瑾等需要调整的人也没有完成调整,新的大政方针也没有制定和实施。对此,太宗也有清醒的认识,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宗对萧瑀说过以下的话: 突厥所以敢倾国而来,直抵郊甸者,以我国内有难,朕新即位,谓我不能抗御故也。 所以不战者,吾即位日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且当静以抚之。一与虏战,所损甚多;虏结怨既深,惧而修备,则吾未可以得志矣。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太宗没有与突厥正面决战,而是开始议和。这种议和,是在军事准备已经较为充分的情况下开展的,是在已有其他可选方案(军事打击方案)的前提下,权衡利弊后做出的选择。 |
三、议和 太宗的议和把握着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必须在气势上压住对方。此前扣押执失思力,已经压了突厥一头,但是还不够。为此,太宗在议和之前还采取了其他措施。对此,太宗曾对萧瑀有过总结: 瑀又以轻敌固谏於马前,帝曰:“吾已筹之,非卿所知也。突厥所以扫其境内,直入渭滨,盖以我国家初有内难,朕又新登九五,将谓不敢拒之。朕若闭门,虏必大掠,强弱之势,在今一策。朕故独出,以示轻之,又曜军容,使知必战,事出不意,乖其本图。虏入既深,理当自惧,与战则必克,与和则必固。朕服匈奴,自兹始矣。公等宜记之。”(《册府元龟》卷991) 总结一下,太宗主要采取的是两项措施,一是“朕故独出,以示轻之”,这就是著名的“六骑临渭水”,二是“又曜军容,使知必战”。“曜军容”上面已经分析过了,下面重点说说“六骑临渭水”。 据《册府元龟》卷991记载,“帝出自玄武门,与侍中高士廉、中书令房玄龄、将军周范驰六骑幸渭水之上,与可汗隔津而语,责以负约,其酋帅大惊,皆下马罗拜”。 先数清楚渭水六骑都有谁。 上面引文明确记载了3人,“侍中高士廉、中书令房玄龄、将军周范”,另外,左仆射萧瑀既然能够“以轻敌固谏於马前”,说明萧瑀也在内。 此外还有一个安元寿,依据是《安元寿墓志铭》,“贞观元年(当为武德九年),突厥颉利可汗拥徒卅万众来寇便桥,太宗亲率精兵出讨。颉利遣使乞降,请屏左右,太宗独将公一人于帐中自卫。其所亲信,多类此也”。 还有一个疑似的,是李孟尝,依据是《李孟尝碑铭》中“岂止渭桥下拜、燕山纪功而已”一句。 |
如果大家把武德七年突厥入寇的情况回忆一下,就会发现,这里的六骑临渭水,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百骑出阵挑战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地点由豳州五陇阪换到了渭水便桥;此外,太宗带的随从更少了,这也可以理解,因为豳州五陇阪与突厥相隔的是一条“沟水”,而这次与突厥相隔的是渭水,以此作为缓冲,安全自然更有保障。 这样,太宗以六骑临渭水,则颉利负约,紧接着,“诸军继至,旌甲蔽野”,再加上此前扣押执失思力,这3个因素共同作用,终于对颉利产生了震慑,“颉利见执失思力不返,而上挺身轻出,军容甚盛,有惧色”。 在这种情况下,太宗才正式开始谈判,“上麾诸军使却而布陈,独留与颉利语”(《资治通鉴》)。太宗与颉利的具体谈话内容已不可知,但是,双方显然就基本的意向达成了一致,因为,“是日,颉利来请和,诏许之”(《资治通鉴》)。 关于这次请和,《安元寿墓志铭》有详细的记载,“颉利遣使乞降,请屏左右,太宗独将公一人于帐中自卫”。“于帐中自卫”,可见是位于前线,因此这次“遣使”显然不是执失思力,而是太宗与颉利单独谈判以后突厥派出的使者。“请屏左右”,可见这仍然是一次秘密谈判,具体的谈判内容不得而知。但是,双方显然正式达成了一致,因为突厥请和后,“上即日还宫。乙酉(三十日),又幸城西,斩白马,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突厥引兵退”(《资治通鉴》),唐朝与突厥再次结盟,突厥撤退,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大规模入侵至此结束了。 那么,这次议和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议和达成以后,唐朝又采取了哪些善后措施呢?笔者在下一部分继续分析。 (完) |
顶贴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来自文艺版诺亚大神 |
武大吧,终于出关了,请进群吧,小吧们基本都进了,安利群号519708851,同欢迎喜欢唐朝的朋友。 |
顶,等了这么久终于等到此帖了。 |
前来暖贴 |
先顶再细看 |
感谢大家的关心。争取尽快更新完毕。 |
卧槽安国出关了 不知道大吧对《隋唐嘉话》和《唐语林》里的记载怎么看: “武德末年,突厥至渭水桥,控弦四十万,太宗初亲庶政,驿召卫公问策。时发诸州军未到,长安居人,胜兵不过数万。胡人精骑腾突挑战,日数十合,帝怒,欲击之。靖请倾府库赂以求和,潜军邀其归路。帝从其言,胡兵遂退。于是据险邀之,虏弃老弱而遁,获马数万匹(《唐语林》作“数百匹”),玉帛无遗焉。”——《隋唐嘉话》 不知史学界对这段记载有没有过探讨,因为这段记载与各路正史简直是大相径庭: 正史:突厥十万多人,关中重兵云集,李二从容不迫,李靖坚定抵抗,唐朝以财求和,突厥从容而去 此段:突厥四十万人,长安兵不满万,李二热血愤青,李靖阴险腹黑,唐朝设计利诱,突厥偷鸡蚀米 |
根据黄永年对《执失善光墓志铭》的解读,执失思力应该是向太宗透露了突厥的底牌,即只是捞点干货,不为灭了大唐。故而太宗才能有备无患,于渭水从容应对(当然明面上还是要对执失思力说说狠话,要不太假)。若如此,太宗对萧瑀那句“吾已筹之,非卿所知也”就意味深长了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唐朝 最新文章 |
唐朝羁縻包括吐蕃的理由是什么? |
有喜欢和亲回纥的太和公主的吗? |
李显为什么派金城公主去和亲? |
安禄山和杨玉环 |
大家觉得,李显真的很昏庸吗? |
民间为何要贬低武则天创造出薛仁贵之孙《薛 |
唐太宗李世民,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 |
渭水之盟是荣是耻? |
关于唐朝吧讨论基础的建议 |
为毛正史对李治评价很普通呢?就连剑桥隋唐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