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唐朝 -> 略论武德八年突厥入寇及李世民与李建成的作用 -> 正文阅读 |
[唐朝]略论武德八年突厥入寇及李世民与李建成的作用[第2页] |
作者:wuanguo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第三,李世民与李建成备御何处。 李世民不必多说了,诸书记载一致,就是备御并州。 至于李建成,《旧唐书》和《太平御览》记载为幽州,《续通志》记载为豳州,而《册府元龟》则是两个版本,一说幽州,一说豳州。 到底是哪里呢?上面第一个问题已经分析,当时突厥入寇并州的同时,还于八月癸亥(初二日)入寇关内道灵州,因此,李渊据此命令李建成备御同在关内道、且是长安西北门户的豳州,合情合理。至于幽州,远在河北道北端,在河东道、关内道战事紧张的时候,把李建成远调到河北道北端的幽州,毫无道理。 而且,唐人和宋人,将“豳”字误写为“幽”字是家常便饭,而将“幽”字误写为“豳”字却极为稀少。 据此,李建成备御的就是关内道的豳州。 综上,李渊在八月初六日前后,迅速调整了唐军部署,整合了指挥系统,以期有效抵御突厥。但是,突厥并不会给唐军留下调整的时间,就在唐军忙于调整的时候,突厥主力已开始对驻守太谷的唐军发起猛烈的进攻。 |
(七)太谷之战 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八月,“壬申(十一日),并州道行军总管张瑾与突厥战于太谷,全军皆没,瑾脱身奔李靖。行军长史温彦博为虏所执”。 太谷之战的相关史料比较零散,现整理分析如下: 1、战役时间 《资治通鉴》记载为八月壬申(十一日),这应该是唐军最终战败的时间,或者是唐军败绩传回京师的时间。 至于太谷之战的持续时间,笔者在温彦博墓志中找到了一点线索,据《唐文拾遗》卷14“大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温公(彦博)墓志”记载,“久之,出为行军长史。属胡骑蚁集,穹庐猬起,合围过於百重,在危侔於七日,类回溪之垂翅,若肴陵之丧师”。 其中,“在危侔於七日”一句,“侔”是相等的意思,这一句话大概的意思是温彦博所在的唐军处于危险之中达到了7天。这里的“七日”,笔者认为,可能是实指,也可能是用了白登之围的典故,因为当时匈奴在白登围困汉军就达七天之久。但不管如何解释,这句话都说明太谷之战是持续了几天时间的,有一个过程,而不是1天就打完的。 我们姑且假设战役持续了7天,自八月十一日向前倒算,太谷之战的开始时间大约是八月初四、初五日左右。 |
2、战役地点 太谷的地理位置在并州南部,上文已经分析,在此不再赘述。 3、参战将领 突厥方面主帅自然是颉利可汗,其余将领记载不详,不多说。 下面重点谈谈唐军的将领。 (1)并州道行军总管张瑾 张瑾这个人,非常值得详细说说,因为有些人把他和李世民麾下的张公谨混为一谈,进而将太谷战败的责任全部推到李世民头上。其依据主要是《旧唐书》高祖本纪的一条记载: (武德八年)八月,并州道总管张公谨与突厥战于太谷。 那么,张瑾和张公谨是否是同一个人,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
关于张瑾,两唐书并未给他立传。关于他的零星史料记载大致有以下几条: 《资治通鉴》大业八年(公元612年),隋炀帝伐高丽,“右御卫将军张瑾出襄平道”。 《册府元龟》卷396:唐张瑾,初仕隋世,历职显贵。炀帝被围于雁门也,瑾以骁果出城击战,一日九捷。炀帝登城望之大悦,赐帛二千,拜翊卫大将军。 《册府元龟》卷454:隋宇文述,炀帝大业中为左卫大将军,贵幸,言无不从,势倾朝廷。左卫将军张瑾与述连官,尝有评议,偶不中意,述张目嗔之,瑾惶惧而走,文武百僚莫敢违忤。 《册府元龟》卷172:张瑾,隋末陷王世充,及雒阳平,诏徵瑾入朝,以旧恩历右卫大将军、军器太监。帝哀其年老,从容谓之曰:“公筋力渐衰,过尔劳曳,无乃辛苦耶?朕不惜官,但恐相损。”瑾固请曰:“幸遇明时,愿得陪奉。”帝颔之,及为羽林将军,遇突厥来寇,瑾不战,保于幽州,帝以其年老,拜冠军将军,优以散秩。 《册府元龟》卷453:张瑾为羽林将军,复遇突厥来寇,瑾不敢战,保于幽州。高祖以其年老,拜冠军将军,优以散秩。 《旧唐书》列传11:其年,突厥入寇,命右卫大将军张瑾为并州道行军总管,出拒之,以彦博为行军长史。与虏战于太谷。 《册府元龟》卷520:唐杜正伦为治书侍御史,时张瑾为冠军将军,太宗以瑾先朝耆旧,每谒见,辄赐座於廊下以礼之。正伦劾瑾年在悬车(悬车,即致仕,古人一般七十致仕)而安宠怀禄,由是始归于家。(杜正伦的弹劾全文请参见《全唐文》卷150,杜正伦“弹将军张瑾等文”) |
张公谨,两唐书是有传的(《旧唐书》列传18、《新唐书》列传14),此处不再多说。 现做表对比二人的经历如下: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张瑾和张公谨完全就是两个人。 那么,太谷之战的唐军主将到底是张瑾还是张公谨呢? |
据《旧唐书》列传11和《资治通鉴》武德八年记载,太谷之战时唐军并州道行军总管的官位是右卫大将军,当时担任该官职的显然是张瑾,而非张公谨,当时张公谨仅为从六品上的右武候长史。 此外,通过太谷之战唐军其他将领的品级也可以说明问题。当时并州道行军总管麾下有行军长史、中书侍郎(正四品)温彦博,以及郓州都督(从三品或正三品)张德政。由正三品右卫大将军张瑾来指挥他们,顺理成章。而如果由从六品上的右武候长史张公谨来指挥,岂不是乱了等级?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旧唐书》高祖本纪的记载有误,太谷之战时,唐军主将并州道行军总管就是时任右卫大将军的张瑾,与李世民麾下的张公谨无半点关系。 |
(2)行军长史温彦博 据《旧唐书》列传11记载,“俄迁中书侍郎……其年,突厥入寇,命右卫大将军张瑾为并州道行军总管,出拒之,以彦博为行军长史。与虏战于太谷,军败,彦博没于虏庭。突厥以其近臣,苦问以国家虚实及兵马多少,彦博固不肯言。颉利怒,迁于阴山苦塞之地”。 温彦博当时的官职是中书侍郎,据《旧唐书》志23记载,“中书侍郎,……武德定令,与尚书侍郎俱第四品”。 (3)郓州都督张德政 据《册府元龟》卷425记载,“张德政为郓州都督,武德八年八月,及并州道行军总管督兵张公瑾与虏战於大谷,我师败绩,德政死之”。 (4)李高迁 上文提到,七月二十四日,唐朝命令张瑾赶赴石岭的同时,命令李高迁前往太谷。则八月上旬太谷之战发生时,李高迁应该也在太谷。 笔者认为,以上4位是太谷之战打响时就驻守太谷的唐军将领。但是上文已经分析,八月初六日,李渊下令增援,此后赶赴太谷战场的唐军将领还包括: (5)李靖 据《旧唐书》列传17李靖传记载,“八年,突厥寇太原,以靖为行军总管,统江淮兵一万,与张瑾屯大谷”。 (6)李绩 据《旧唐书》列传17李绩传记载,“八年,突厥寇并州,命绩为行军总管,击之于太谷,走之”。 |
4、参战兵力 关于唐军的参战兵力,史书记载不详,但是,《全唐文》卷150“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提供了一点线索,该碑文记载,“属猃狁纵慝,疆场受骇,……乃以(阙三字)军长史,十万之师,方绝大汉,五饵之术,必系单于”。 其中,“十万之师”是关于唐军兵力的记载,而且是温彦博所在的并州道行军总管张瑾的部队,考虑到古人对于军队数量多有夸张之词,因此这里的十万未必是实指。 张瑾当时是右卫大将军兼羽林军将,羽林军是关中十二军之一,而据《新唐书》志40兵志记载,高祖进关中后,“得兵二十万”,以此大致推算,张瑾本部兵达到二三万人还是可以的。另外,其麾下还有郓州都督张德政,考虑到作为安州都督的李靖的兵力是“江淮兵一万”,则张德政的兵力大致也可推定为1万左右。再考虑李高迁,我们也大致推定其为1万人。这样算下来,唐军兵力可能达到四五万人,当然这种算法并不准确,例如,李高迁在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增援马邑高满政的时候,其兵力就是“所部二千人”。因此,只能笼统地说,太谷之战打响时,唐军大概有数万之众。 此后,李渊下令增援,李靖所部是“江淮兵一万”,李绩的兵力不详,但考虑到当时李绩的地位大致与李靖旗鼓相当,甚至在某些方面还略高,因此将其兵力大致推测为1万当问题不大。据此看,唐军援兵至少在2万左右。至于是否还有其他的部队前去增援,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关于突厥的参战兵力,上文已经分析,七月大掠朔州的突厥军队就有十余万人,而后这支军队通过石岭攻入并州,因此,八月太谷之战时,突厥军队大约应有十余万人。 |
5、交战过程 太谷之战,大致可分为2个阶段。 (1)第一阶段:张瑾所部被围歼于太谷 八月初一日突厥突破石岭后,数日之内就抵达太谷。 抵达太谷后,突厥对唐军实施了合围作战,据上文所引《温彦博墓志》记载,“合围过於百重”,显然突厥是将该支唐军包围了起来。注意上文已分析过,张瑾所部唐军虽然未必真是十万之师,但是,数万之众当无问题,如此兵力却被突厥军队包围,则突厥在太谷之战投入的兵力之多、战力之强可见一斑。 上文提到的参战唐军诸部,张瑾所部及其下属的张德政所部,可以确定陷入合围,至于李高迁所部,目前史料并未记载。 交战的结果也是很明确的,至八月壬申(十一日), “(张瑾)全军皆没,瑾脱身奔李靖。行军长史温彦博为虏所执”(《资治通鉴》)。 “(张德政)及并州道行军总管督兵张公瑾与虏战於大谷,我师败绩,德政死之”(《册府元龟》卷425)。 至于李高迁,虽然无确切记载,但是,据《旧唐书》列传17李靖传记载,当时的战况是,“时诸军不利,靖众独全”,则李高迁应该也属于作战“不利”的那支唐军。 |
在此情况下,李渊于八月丁卯(初六日)命令李靖出潞州道增援太谷,“诏安州大都督李靖出潞州道”(《资治通鉴》),“以靖为行军总管,统江淮兵一万,与张瑾屯大谷”(《旧唐书》列传17)。 但是,由于留给李靖的时间毕竟不多,而且李靖自身兵力也只有1万人,因此,李靖并未能阻止张瑾的覆没,他所能做到的,仅仅是接应张瑾本人逃出重围,“瑾脱身奔李靖”(《资治通鉴》),以及确保自身部队不受重大损失,“时诸军不利,靖众独全”(《旧唐书》列传17)。 至此,太谷之战的第一阶段结束,张瑾所部全军覆没,行军长史、中书侍郎温彦博被俘,郓州都督张德政阵亡,张瑾本人逃出重围,投奔李靖,除李靖所部外,参战的诸如李高迁等其他唐军,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
(2)第二阶段:唐军援军陆续抵达,突厥攻势被遏制 继八月丁卯(初六日)李靖增援之后,唐朝又陆续派出了其他援军,有据可查的是李绩,据《旧唐书》列传17李绩传记载,“命绩为行军总管,击之于太谷,走之”。 援军陆续赶到后,唐军实力有所增强,继续与突厥作战,并遏制住了突厥的进攻,据《旧唐书》列传144突厥传记载,张瑾全军覆没后,“(唐军)出师拒战,颉利不得进,屯于并州”。可见,突厥的进攻在太谷受阻。至于李绩传提到的击走突厥,倒未必完全可信,对此,岑仲勉先生在《突厥集史》中认为,“作绩传者为绩饰言耳”。 这样,李靖和李绩等增援部队在太谷遏制了突厥的攻势,而李世民由于获得了并州的指挥权,也开始调动军队征讨突厥,据《旧唐书》列传144记载,“太宗帅师讨之,次蒲州”。 面对唐军的陆续集中,突厥已无隙可乘,不得不放弃此次进攻,转而请和,太谷之战结束。 |
(八)突厥请和 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八月,“丁亥(二十六日),颉利可汗遣使请和而退”。 关于突厥退兵的原因,《新唐书》列传140突厥传有比较贴切的解释,“大抵虏得志则深入,负则请和,不耻也”。据此看,正是八月丁卯(初六日)以后唐军援军的陆续抵达,突厥在并州南部受阻,这才转而求和。 这一成果的取得,主要应归功于李世民,八月丁卯(初六日)以后,唐军在河东道的指挥系统得以整合,李世民获得了对并州等地的指挥权,唐军得以统一部署,这才在危急时刻,在并州南部挡住了突厥的进攻,化解了这一危机。关于太宗的作用,《旧唐书》列传144突厥传记载的非常清楚,“太宗帅师讨之,次蒲州;颉利引兵而去,太宗旋师”。 颉利请和撤退以后,河东道在武德八年(公元625年)还发生过一次战事,据《资治通鉴》记载,“九月,癸巳(初二日),突厥没贺咄设陷并州一县。丙申(初五日),代州都督蔺謩击破之”。这次来犯的已经不是颉利的突厥主力了,因此规模也很小,仅凭代州都督蔺謩自身的力量就将其击破了。 |
(九)其余各道战事 武德八年(公元625年),除河东道作为主战场发生激战外,其余各道也陆续发生了一些战事,规模均不大,笔者在此一并介绍。 1、关内道 上文已经介绍,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六月丙戌(二十四日),突厥入侵关内道灵州,由此拉开入侵序幕。 此后,八月癸亥(初二日),突厥再寇灵州,李渊为防不测,命李建成出屯关内道豳州。 但是,此次突厥对关内道入侵的规模并不大,唐军当地守军即将其击退。 据《资治通鉴》记载,“(八月)庚辰(十九日),突厥寇灵武。甲申(二十三日),灵州都督任城王道宗击破之。丙戌(二十五日),突厥寇绥州”。 从附图1关内道地图可以看出,灵州和绥州,都是关内道北部边界的州,此次突厥连以往经常入侵的原州都没打到,而是止步于灵州和绥州,且在灵州被李道宗击败,则其兵力不多应是可以确定的。 |
分析至此,我们来看李世民和李建成的作用。 先说李世民,在七月丁巳(二十五日),当突厥威胁河东道的时候,李世民就奉命备御长安东北门户蒲州,至八月丁卯(初六日)前后,面对突厥主力大举入侵、并州支离破碎的局面,李世民又临危受命,接管并州指挥权,最终化险为夷,遏制了突厥的攻势。因此,李世民在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备御突厥入侵的过程中,起到了主要的、关键的作用。 再说李建成,李建成于八月丁卯(初六日)前后奉命出屯豳州,当时关内道方向并无突厥主力,李建成备御的仅仅是个次要方向。此外,与李世民直接指挥并州战事不同,李建成出屯的豳州属于关内道南部,而当时的战事远在关内道北部边界。因此,李建成在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备御突厥的过程中,只起到了辅助的、次要的作用。 |
八月丁亥(二十六日)颉利请和后,在关内道又发生过一次战事。据《资治通鉴》记载,十一月,“戊戌(初八日),突厥寇彭州”。彭州,即关内道宁州彭原县,据《旧唐书》志18记载,“彭原,隋县。武德元年,置彭州,领彭原一县。……贞观元年,废彭州,以县来属宁州”。从附图1关内道地图可以看出,彭原在宁州北部。宁州以南,就是豳州,距离长安已经不太远了。由此也可以看出,唐朝武德年间关内道的防御是存在漏洞的,当然,这支突厥军队应该是一支偏师,对于这些机动灵活的小股部队,唐朝也是防不胜防。 此外,笔者在此辨析一段史料,据《关中石刻文字新编》卷1樊兴碑记载,“(武德)八年,獯猃犯塞,大骇泾阳,权烽夕举,胡尘晓望。公推锋转斗,群凶折首”。这里的樊兴,就是上文提到的关中十二军里的天节军将樊世兴。泾阳,是长安下属一县,据《元和郡县图志》卷1记载,“泾阳,南至府七十里”,即泾阳距离长安只有70里。 对此,岑仲勉先生在《突厥集史》中有过一段分析,“依前文,世兴时为天节将军;又前条罗艺传,领天节军将镇泾州,即指此事”。 |
如果此条史料属实,那实在让李建成脸上无光。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突厥主力兵临渭水便桥,那好歹是颉利和突利率领的突厥绝对主力。而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突厥在关内道只有偏师,让一支偏师打到距离长安70里的地方,李建成的能力实在是不敢恭维。 但是笔者认为,岑先生在此有一点失误,误将泾阳当做泾州,泾阳上文已经分析,是长安下属一县,南至长安七十里,而泾州则是关内道一州,“东南至上都四百八十里”(《元和郡县图志》卷3)。 仔细分析这段史料,笔者认为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该碑文记载,“(武德)七年,手诏以公策名自久,立效居多,因授□□军将”,将樊世兴担任天节军将的时间记载为武德七年,而上文已经分析,李渊复置十二军发生在武德八年五月。既然碑文记载的樊世兴担任天节军将的时间提前了一年,那么,碑文记载的突厥入侵泾阳的时间是否也提前了1年呢?而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突厥主力入侵关内道时,确实曾打到过泾阳,并在此与唐军发生激战。 第二,泾阳在豳州以南,突厥如果打到泾阳,则很明确已突破了唐军在豳州的防御,注意这只是一支突厥偏师,按李建成能力再有限,也不至于弱到这种程度吧。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对这条史料存疑,也欢迎大家对此发表看法。 |
2、河北道 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九月,“丙午(十五日),右领军将军王君廓破突厥于幽州,俘斩二千馀人”。《旧唐书》列传10对其战果有补充说明,“会突厥入寇,君廓邀击破之,俘斩二千余人,获马五千匹”。 3、陇右道 据《资治通鉴》记载: (五月)甲寅(二十一日),凉州胡睦伽陀引突厥袭都督府,入子城;长史刘君杰击破之。 (七月),睦伽陀攻武兴。 (八月),左武候大将军安修仁击睦伽陀于且渠川,破之。 武兴,据胡三省注,在凉州境内;且渠川,岑仲勉先生认为是陇右道诸羁縻州之一。 此次战事,主要是与凉州叛胡睦伽陀作战,由于睦伽陀曾引导突厥参与进攻,所以将此事附于此。 另据《册府元龟》卷990记载: 九月癸丑(二十二日),突厥寇蔺州。 (十月)戊寅(十七日),突厥寇鄯州,霍国公柴绍帅师援之。 此处的“蔺州”有误,据《新唐书》列传140记载,“入兰、鄯、彭州诸屯”,显然,“蔺州”乃是“兰州”之误。兰州与鄯州相邻,具体位置请见附图4陇右道地图。 至此,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唐与突厥的战事基本结束。 |
在本次交战中,主要战场在河东道,交战初期,由于唐军没有统一的指挥,各自为战,导致一系列的战败,特别是太谷之败。此后,李渊调整部署,由李世民统一负责河东道战事,李世民接手后,组织唐军遏制了突厥的进攻,挽救了危急的局势,在本次抵御突厥的战事中,起到了主要作用。而李建成,在关内道负责备御突厥偏师,发挥了辅助作用。 |
对于李世民的作用,李渊也是给予充分肯定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条: 第一,李渊任命李世民为中书令。 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十一月,“癸卯(十三日),加秦王世民中书令,齐王元吉侍中”。对于这项任命,笔者看到有人提出怀疑,认为可能是李渊计划削除李世民的兵权,因此授予虚衔。但是,如果李渊想削除李世民的兵权,应该是以虚衔换掉李世民的实职,但是,李渊的“秦王等兼中书令侍中制”就收录在《全唐文》卷1,该制书结尾明确写道“馀如故”,亦即李世民此前的所有职务和官衔,即“天策上将太尉兼司徒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雍州牧十二卫大将军秦王”,一概不动。这显然不是李渊要削除李世民的权力。 那对此该作何理解呢?如果说李元吉加侍中倒还可以理解,因为李元吉此前从未获得过三省长官的头衔,那么,李世民此前已经是尚书令、三省长官之一,此次又加中书令,这样,李世民就同时成了中书省和尚书省的长官。李渊如此任命,只能进一步说明当时李世民已经到了赏无可赏、封无可封的尴尬境地,这对李世民来说,既是一种光荣,同时也是一种危险信号。 |
第二,李渊任命李世民为蒲州都督。 笔者认为,在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十一月癸卯(十三日)以后,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以前,李渊还曾任命李世民为蒲州都督。 李世民的官衔很多,但是,通读《全唐文》卷1收录的涉及李世民官衔的多份制书,均未发现有“蒲州都督”一职。直到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十一月癸卯(十三日),加授李世民中书令的“秦王等兼中书令侍中制”中对李世民官衔的称谓是: 天策上将太尉兼司徒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雍州牧十二卫大将军秦王。 里面仍然没有“蒲州都督”,但是,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癸亥(初七日)李渊的“立秦王为太子诏”中,对李世民官衔的称谓变更为: 天策上将太尉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益州道行台尚书令雍州牧蒲州都督领十二卫大将军中书令上柱国秦王。 对比一下就会发现,李世民之前的实职的官衔一个没少,反而增加了“蒲州都督”。 另据《旧唐书》志19记载,“河中府,隋河东郡。武德元年,置蒲州。……九年,又置都督府”。《元和郡县图志》卷12也记载,“河中府,……(武德)九年废总管置都督府”。 既然蒲州都督府设置于武德九年,则李世民担任蒲州都督自然也在武德九年。 此外,考虑到六月庚申(初四日)玄武门之变到癸亥(初七日)之间,时间很短,且河东道并无外患,因此李世民不可能在这几天出任蒲州都督,则李世民担任蒲州都督的时间可以断定是在武德九年、且玄武门之变以前。 也就是说,进入武德九年以后,李渊非但没有削除李世民的任何实职,反而又给李世民加派了一个实职,这足以说明李渊对李世民的倚重、以及对李世民过去的军事表现的满意。 |
第三,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渊还曾计划让李世民备御突厥。 据《册府元龟》卷990记载,“二月丁亥(二十八日),突厥寇原州,遣折威将军杨毛击之。又徵兵屯于太谷,遣秦王及皇太子建成勒兵以备胡,后竟不行”。 李世民和李建成最终没有成行,笔者将在武德九年篇具体分析,但李渊直到武德九年二月底、即玄武门之变前3个月的时候,仍然有此打算,则说明李渊对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和表现的肯定。 |
截至本文,笔者已经通过4篇文章分别分析了武德五年至武德八年突厥入侵以及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各自作用。考虑到武德九年突厥大举入侵的时候,李建成已经死了,因此,笔者在此将二人的作用汇总列示如下: 据此,李世民和李建成到底谁在武德年间备御突厥的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已经一目了然。 |
进入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后,李世民和李建成两大集团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最终爆发了玄武门之变,而这也对当年突厥的入侵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对此,笔者将在武德九年篇进行详细分析,敬请期待。 (全文完) |
这文好长啊,得慢慢仔细看 |
谢谢吧主的好文, 先顶再慢慢看 |
好文一定要顶 |
大吧是大学历史老师吗?好专业的考据啊 |
留爪,慢慢看 |
期待武德九年篇 |
大吧好文!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唐朝 最新文章 |
唐朝羁縻包括吐蕃的理由是什么? |
有喜欢和亲回纥的太和公主的吗? |
李显为什么派金城公主去和亲? |
安禄山和杨玉环 |
大家觉得,李显真的很昏庸吗? |
民间为何要贬低武则天创造出薛仁贵之孙《薛 |
唐太宗李世民,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 |
渭水之盟是荣是耻? |
关于唐朝吧讨论基础的建议 |
为毛正史对李治评价很普通呢?就连剑桥隋唐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