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唐朝 -> 关于“上官仪废后事件”不存在的一点证据 -> 正文阅读 |
[唐朝]关于“上官仪废后事件”不存在的一点证据[第3页] |
作者:aurora19980303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旧唐书》里没有废后的记载,也没有说许敬宗是受武则天的命令构陷上官仪,而是这样描述上官仪的死因,“仪颇恃才任势,故为当代所嫉,许敬宗乃构仪与忠通谋,遂下狱而死,家口籍没。” 上官仪因为骄傲自负为同僚所嫉恨,从而被告通谋废太子李忠。这件事肯定是有证据的,查阅相关史料就会发现上官仪在李忠封陈王的时候,曾担任陈王府的咨议,这样的履历让人有理由怀疑他和李忠关系亲近,至少在唐高宗眼里是确有其事的,不然他不会立刻就把感情很深的恩师薛婕妤废了幽禁起来,只因为她和上官仪有书信往来,还把一直很喜欢的心腹大臣薛元超(薛婕妤的侄子)也贬走了。 《新唐书》废后这段故事是抄的笔记小说《大唐新语》,《旧唐书》根本没有这一段记载,有充分理由怀疑废后事件是假的。首先,这段废后故事中被诬告与武则天共行压胜的郭行真当时根本不在长安。根据唐总章元年(668年)释道世(?~683年)所著《法苑珠林》,郭行真在废后事件前一年已被高宗长流爱州(今越南清化西北),“又至龙朔三年(663年),西华观道士郭行真,家业卑贱,素是寒门,亦薄解章醮,滥承供奉。敕令投龙寻山采药。上讬天威,惑乱百姓,广取财物,奸谋极甚。圣上鉴照,知伪付法。敕恩恕死,流配远州,所有妻财并没入官。”上述引证材料简言之,就是郭行真由于倒行逆施,已经于龙朔三年被流放爱州了,请注意这个时间,早于上官仪之死的麟德元年大约1年。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郭行真不可能于大半年时间在长安和爱州间走个来回。再说,流放郭行真是高宗的郑重决定,“不得令出县境”,他怎么可能再在短时间内重回京城潜入宫中。 《新唐书》照抄的《大唐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作者刘肃在序中说到了自己的写作目的和取材原则:“圣唐御宇,载几二百,声明文物,至化玄风,卓尔于百王,辉映于前古。肃不揆庸浅,辄为纂述。备书微婉,恐贻床屋之尤;全采风谣,惧招流俗之说。” 作者表白,由于惧怕读者批评自己的书荒诞不经,对于风谣的态度不是“全采”,而是部分地采。也就是说,连作者都认可,他这本书并不是史实,很多内容是捕风捉影的“八卦”。但让人疑惑不解的是,《旧唐书》都不敢抄的“八卦”,《新唐书》却敢抄,不知道史家的严肃性哪去了?而且《新唐书》还故意删去了关于上官仪“颇恃才任势,故为当代所嫉”的话,仿佛是为了引导大家更加相信上官仪没有任何问题、过错,只是单单因废后而冤死,使所谓“废后”故事逻辑更圆满。这就叫人对所谓的废后诏书一事更加起疑。不过这是《新唐书》一贯之举,也是见怪不怪了。比如《新唐书》还写萧淑妃的女儿四十岁都没有出嫁,但其实唐高宗自己当时才四十多岁,如此明显的错误在以严谨著称的史书上也能出现不禁令人汗颜。 《新唐书》引导大家认为高宗是怕武则天才杀上官仪,但这经不住推敲。连当初有三朝元老长孙无忌撑腰的王皇后他都照废不误,一个家世低微、自家哥哥都被贬到岭南、没有任何人支持的皇后就更没有什么好怕的,要是怕武则天,那武家外戚就不会被打压的这么厉害,终高宗一朝,没有一个三品以上官员是武则天提拔的人,反而是王废后的族兄王方翼、裴行俭、刘仁轨这些反对武后的人平步青云、出将入相,一直到高宗死后武则天才能流放王方翼。要知道就连王皇后的舅舅当初都能跟着沾沾光当个宰相呢,武皇后的权力比李旦时期的太平公主都远远不如,太平公主那时还号称“七位宰相,五出其门”呢。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上官仪要是真的差点废了武后,武则天这么记仇的人会重用上官仪的直系亲孙女上官婉儿,她又不是无人可用。武则天在当上皇帝以后还讨厌自己刚出生的亲孙子李成义差点弃养他,只因为他是儿子和没入掖庭的柳宫女所生(王废后的舅舅柳奭的孙女)。武则天后来很赏识一个大臣并亲自接见想要重用他,在问到出身的时候才发现这个人是王废后的远房亲戚,立刻就把他贬走了。如此记仇的武后不可能会把上官仪这个“大仇人”的亲孙女一直放在身边重用,给自己添堵。 |
王废后的远房亲戚是谁啊? |
那个王废后的远房亲戚就是王方翼的儿子。 《新唐书》: 子珣,字伯玉,与兄玙、弟瑨以文学称,时号“三王”。天授初,珣及进士第,应制科,迁蓝田尉。以拔萃擢长安尉,因进见, 武后召问刑政,嘉之。询其族氏, 对曰:“废后,臣之姑也。”后不悦,左迁亳州司法参军。 |
你把上官仪叫过来我问问他 |
楼主这文章言论我在网上见转载有几十次了。少看点网文多看看正经的史书史论稿学术期刊。 这个故事大概率不是出自唐新语,应该是高宗实录或某版国史。册府元龟这段记载比唐新语更详细。除了上官仪还有薛元超刘祥道等等。高宗的亲信班子被杀被流放。 |
附《大唐新语·》点校说明 |
上官婉儿当过高宗才人武后都没往心里去(觉得武后该一开始用十几岁上官作女宰相要不然就是冷落她的人除外),政敌的孙女也没什么吧。高宗也没必要自己把自己老师发小发配了吧。要是没废后事件,他俩密谋立李忠是脑子有病吗?李忠能威胁到李弘什么啊。武则天起初都给李忠求情了,明显觉得他不至于有多大威胁 |
你们当中应该有些人是接受了少数学者的观点比如赵文润。 把宽仁孝友额李治打扮成一切尽在掌握中的霸道总裁,人物都自相矛盾拧成什么样了,翻案不是这么硬翻…… 薛元超至始至终都是李治的心腹,如果不是武后意愿,李治会闲的把薛元超贬谪,把自己心腹们一网打尽。 |
我始终觉得李治让武后上前台理政,理由不足。除了他身体不好,他不是还有心腹大臣吗?后面再不济还有太子。除非这两个集团他都不信任。 |
什么环境下说这样的话,针对的又是谁,不言自明。 |
上官仪事件后,高宗开始受制于武后。但此时武后迫于压力还是无法上台面。顺便一提,上官仪事件的同年,贞观功臣的最后一点残余——玄奘圆寂于玉华寺。 太宗势力和高宗势力先后被打压,力量都已无法与武氏抗衡。 高宗病重后,武后就可以明目张胆的公然主政。薛元超开始装哑巴。 最初高宗在武氏的帮助下成功打掉贞观老臣势力,然而武后势力渐渐膨胀反噬。等高宗想打压武后时事情泄漏,上官仪被杀,薛元超被贬,河东夫人出家为尼。这是史载李治最后一次抗衡武氏。 高宗或许不是史评中的庸懦,但也不是李隆基那样机关算尽,更不是粉丝们脑补的心狠手辣六亲不认霸道总裁。李治斗不过武后是事实。 |
虽然有些人仍不愿意承认还在抬杠,但好歹是帮你们暴露了知识盲区。 可是我这册府元龟原文都贴脸上了还在那嚷嚷“废后没有出处”……连这种基础性的史学常识都没有,一旦被问住就现场百度的,想讨论交流都存在障碍,鸡同鸭讲。 我记得否定后事件存在的在学术界主要是赵文润的观点。 我对赵文润不是太了解,但看过他的武则天相关作品的读者反映他的立场偏颇明显,所谓为高宗正名似乎主要为他的弘扬武则天服务。记得他是武则天研究协会会长。 在学术界否定废后的学者极少。毕竟上官仪刘祥道薛元超这些高宗心腹显宦被杀被流放根本无法解释得通。 要警惕自己堕入民科陷阱,毕竟你们在没有史学界主流知识资源支持情况下,固执己见且无法令人信服的硬翻案, |
一些唐粉现状就是没有意识到自己逻辑错误,或者是意识到逻辑错误也强行忍着咽下去。既然武后的所作所为都是唐高宗安排下,那么高宗当初为了废王立武把长孙无忌打下去,现在又为长孙无忌平反怎么解释。 皇帝欲传位给皇后这种很不正常的事情居然在唐高宗身上出现了,唐高宗又不是离经叛道的另类,他能这么做必然是受到武后的逼迫。上元年间高宗与武后抗衡已经力竭,全靠李唐大臣势力帮他顶着最后一口气。 高宗要传位给太子,太子不敢答应只是哭。 当时武后权势逼迫下根本没法接受。 高宗朝频繁换年号改官名变服色封禅天后二圣等等,这根本不是“一切尽在唐高宗掌握之中”的正常现象。 大量的政出武后天子拱手等明摆等史评,即便有夸大,但也绝不是空穴来风。按照翻案,太多的不正常现象根本无法解释。尤其是上官仪事件这个质变之后。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唐朝 最新文章 |
唐朝羁縻包括吐蕃的理由是什么? |
有喜欢和亲回纥的太和公主的吗? |
李显为什么派金城公主去和亲? |
安禄山和杨玉环 |
大家觉得,李显真的很昏庸吗? |
民间为何要贬低武则天创造出薛仁贵之孙《薛 |
唐太宗李世民,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 |
渭水之盟是荣是耻? |
关于唐朝吧讨论基础的建议 |
为毛正史对李治评价很普通呢?就连剑桥隋唐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