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明朝 -> 《红楼梦》影射终极大揭秘 (转载) -> 正文阅读

[明朝]《红楼梦》影射终极大揭秘 (转载)[第10页]

作者:songzuyin1981
首页 上一页[9] 本页[10] 下一页[11] 尾页[1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5)香菱的胭脂痣
  
  (香菱眉心的胭脂痣,是她苦命一生的象征和渊源)
  门子:“……况且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痣,从胎里带来的,……”
  经门子之口,我们知道香菱眉心有颗胭脂痣。这里甲戌本有条批语:“〖甲戌侧批:宝钗之热,黛玉之怯,悉从胎中带来。今英莲有痣,其人可知矣。〗”
  宝钗的热毒、黛玉的惊怯、香菱的胭脂痣,都是从娘胎里来的。 宝钗体内有热毒,癞头和尚给她冷香丸的方子,来帮她降火去毒。结合影射关系,皇太极一生致力于攻打明朝,后来建国大清,而明朝属火,他与明朝可谓水火不容,冷香丸是用白牡丹、白荷花、白芙蓉、白梅花 配上四时令的雨露霜雪而制成,全是克制火的。再看这些花,除了牡丹是指宝钗自己,荷花是指香菱(英莲),芙蓉是指黛玉(晴雯),梅花指妙玉(薛宝琴、邢蚰烟也可以用梅花代替),可宝钗却是要将这些花研磨当药吃掉!可见宝钗对黛玉、妙玉、香菱、宝琴她们是相克的。
  黛玉天生不足之症,总是怯弱不胜。这象征着大明朝到崇祯时已经严重先天不足。虽然有人生养荣丸能作为支撑,但依然有致命弱点:听不得哭声。可偏偏林黛玉是今生在还泪的,怎能不哭?
  香菱的胭脂痣,正在眉心,标准的美人痣,可是红颜薄命。痣,是多余的,是身体病症在皮肤上的反应。痣,谐音志也,是一种标志。胭脂痣,是什么的标志?胭脂痣,红色的,和朱砂痣差不多,为啥不叫朱砂痣?因为“朱”字眼在当时在刺眼。
  说到胭脂,我们不能不想到宝玉喜欢吃胭脂(蔡元培曾认为,宝玉是玉玺,喜欢吃胭脂,是代表玉玺喜欢红色的印泥),甚至我们还能联想到批书人脂砚斋。 前面我们在解读脂砚斋时,用的是《红楼梦》里常用的拆字法,将“脂砚”二字拆分为“月旨石见”四个字。月旨,是月之旨意的意思。而“月之旨意”二字是赫然出现在癸酉本的最后一回,由史湘云说出:“自古月神掌管人间之兴衰浮沉,月之旨意要你死你就得死,要你败落你就不得荣盛”。(癸酉本在此有条批语“【月之旨意合一脂字,难怪脂粉钗鬟都归神管。】”)
  因此,胭脂,我们也用拆字法,胭,月之因由;脂,月之旨意(最终的旨意、结果)。胭脂痣,是红色的,又有“月”字,我们知道:红也好,月也好,都是象征着明朝。可以说,胭脂痣,是明朝的标志。香菱眉心有胭脂痣,就是说“月之因由、月之旨意(结果)”都在她身上表现出来。 大明朝最终的因果都集中表现在香菱一人身上,香菱是象征大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朱由榔。
 
  至于香菱跟黛玉学诗,写咏月诗,不咏别的,偏偏咏月,大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
  由于‘香菱学诗’,是正式入选语文课本的,敝人不敢胡乱解读,就按照课本上从文学的角度解读最为合适。如果这个故事还做政治隐喻解读,不但误人子弟,而且让年轻学生们无所适从,因为《红楼梦》首先还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其次才是作者的写作动机。所以关于香菱学诗的故事,我们就抛开那劳什子影射,静静地欣赏其文学上的美吧。
  癸酉本重要文本补入:香菱之死真相
  作者:吴雪松
  何莉莉提供《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之初,因考虑不周,对“香菱之死”,“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等文字做了删除,又有刘俊俊发布过程的一些无知篡改,直接造成小说寓意的偏差,即日起,连续几篇文章,刊出增补原文和还原篡改。
  小说从八十回突然终止传播,与有这样不堪忍受的情节和赤裸寓意是不无关联的,揭示这些删除文字和还原篡改,多认识作品内涵起到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我们看第81回被刘俊俊篡改的“香菱之死”原文:
  刘俊俊发布【话说自从香菱跟随宝钗,把那边的路径一心断绝,住在他那里,日日气怒伤感,形容羸瘦,气血两枯,不思饮食,身上作烧,日重一日。宝钗叫了小舍儿陪他,见他神气昏沉,气息微细,也陪着流了不少泪。香菱自觉将不久人世,这日夜里挣扎着起来,到院子里解闷,听得见远远有人家捣衣敲砧声。抬头遥望天上,却见月色如莹,寒气侵人,想起自己正如那广寒宫的嫦娥一般凄凉孤寂,年幼被人拐卖这里,连父母故乡都记不得了。如今病入膏肓,却少人问津,不禁望月长叹。越想越心酸,早已是泪流满面。良久,才慢慢踱进屋内,只觉两只脚软麻无力,便又躺回床上,不知不觉恍惚睡去,却见隐隐约约面前站立一人,是个暮年道士,上去一把搂住他大哭:“我可怜的有命无运的儿啊,爹爹来看你了,儿将做北邙乡女,为父怎不痛断肝肠。”香菱不解,道:“老先生何出此言?”那人道:“待为父将吾儿身世说明:儿本是姑苏阊门人氏,为父名甄费,当年儿幼小,于元宵佳节被拐子拐去,嫁与恶夫。当初的住地早已烧成一片瓦跞场了。为父三劫之后九十年寿要往那太虚幻境销号,今获悉儿先为父一步而去,故来送儿一程,也解了为父思儿一片心切。”香菱听罢,痛彻心扉,抱着父亲哭道:“女儿受苦了,父亲怎么这时才来看我?”士隐哭道:“为父也是万般无奈啊!”
  忽然一僧一道飘然而来,推开士隐,拽着香菱要带往太虚幻境销号,香菱同父亲扎挣着伸手互抓,皆被僧道从中阻开。且说小舍儿被香菱哭声惊醒,忙披衣起来,见香菱颜面如雪,两眼发怔,已经没有气息了。小舍见状忙哭着去那屋里告诉宝钗母女知道,宝钗母女也慌忙赶来,见香菱病亡,都悲声大作。】
  以下是何莉莉吴祖本(癸酉本)原文:
  话说自从香菱跟随宝钗,把那边的路径一心断绝,住在他那里,日日气怒伤感,形容羸瘦,气血两枯,不思饮食,身上作烧,日重一日。宝钗叫了小舍儿陪他,见他神气昏沉,气息微细,也陪着流了不少泪。这夕金桂见薛蟠多日只在宝蟾屋里过夜,那里还记着自己,又见宝钗同他言语不投,甚是气恼,不免多饮了几杯,迷迷糊糊竟走出院子,到月下生闷气。【护珠塔主按:2014年11月1日依照何莉莉提供文本补入】香菱自觉将不久人世,这日夜里挣扎着起来,到院子里解闷,听得见远远有人家捣衣敲砧声。抬头遥望天上,却见明月如玻璃光,【护珠塔主按:对年前何莉莉指出此处原文为“抬头遥望天上,却见明月如玻璃光”,一开始发布时遭刘俊俊篡改,认为不妥,改为“抬头遥望天上,却见月色如莹”,今按何莉莉文本时隔多年后终得还原。2014年11月1日】,寒气侵人,想起自己正如那广寒宫的嫦娥一般凄凉孤寂,年幼被人拐卖这里,连父母故乡都记不得了。如今病入膏肓,却少人问津,不禁望月长叹。越想越心酸,早已是泪流满面。 良久,才慢慢踱进屋内,只觉两只脚软麻无力,便又躺回床上,不知不觉恍惚睡去,却见隐隐约约面前站立一人,是个暮年道士,上去一把搂住他大哭:“我可怜的有命无运的儿啊,爹爹来看你了,儿将做北邙乡女,为父怎不痛断肝肠。”香菱不解,道:“老先生何出此言?” 那人道:“待为父将吾儿身世说明:儿本是姑苏阊门人氏,为父名甄费,当年儿幼小,于元宵佳节被拐子拐去,嫁与恶夫。当初的住地早已烧成一片瓦跞场了。为父三劫之后九十年寿要往那太虚幻境销号,今获悉儿先为父一步而去,故来送儿一程,也解了为父思儿一片心切。” 香菱听罢,痛彻心扉,抱着父亲哭道:“女儿受苦了,父亲怎么这时才来看我?”士隐哭道:“为父也是万般无奈啊!”
  忽然一僧一道飘然而来,推开士隐,拽着香菱要带往太虚幻境销号,香菱同父亲扎挣着伸手互抓,皆被僧道从中阻开。香菱不觉哭醒,忽见窗外皎皎月光映着人影团团,不知是那一个,怯生生问道:“是谁在外面?”只见金桂推门进来,冷笑道:“你倒好,躲这里落个清净了,想找人拌嘴都找不到人了,人都说你那宝姑娘多么贤良,我看他却不是好人,横竖你已是没用的人了,不如勒死你,嫁祸你那宝姑娘,却是妙招。”说着,拿着牛筋线扑了上去,可怜香菱挣扎多时,终被勒死。金桂急忙离开。且说小舍儿被香菱屋内动静惊醒,【护珠塔主按:2014年11月1日依照何莉莉提供文本,替换被篡改为“且说小舍儿被香菱哭声惊醒”一句话文本】,忙披衣起来,见香菱颜面如雪,两眼发怔,已经没有气息了。小舍见状忙哭着去那屋里告诉宝钗母女知道,宝钗母女也慌忙赶来,见香菱颈有血印死去,大吃一惊,又不好说什么,【护珠塔主按:此处原来发布被篡改为“见香菱病亡” 2014年11月1日还原】,都悲声大作。
  补入文字以红色标出,蓝字是补入说明(按:本文增加文字内容,本该更早时间,因找不到何莉莉提供的原稿,一直拖延到十一月,忽然想起“红楼传音”是有心人,曾看过文字,取得联系后,果然从他那里获得上文修复信息)
  吴祖本(癸酉本)的情节,也一样“一字不能改”,改掉了几行字,却改变了脉络与作者创意。
  通过原文,香菱之死不但清楚了,最重要的是金桂勒死香菱,折射永历帝被吴三桂处死的惨不忍睹,人物的映射与身份也一下清晰起来,刘俊俊在发布文本时,坚持“曹公”,把《红楼梦》当做雍正乾隆后宫事执迷不悟,所以坚持要改动这些情节,这种无知的做法严重伤害了作品内涵与思想。幸好历尽曲折,还能还原出原文,已属万幸。
  补入文字的内涵,不需多解释,大家看罢,一切尽在心中。
  有些文字篡改,何莉莉也与刘俊俊发生过争执,例如原文“却见明月如玻璃光” ,刘俊俊就认为,哪有有什么玻璃光之说?生生改为“月色如莹”,不管怎样,凭着自己感觉篡改,本身就是不尊重文本,不尊重供稿人的劳动。情节篡改与删除,就不用赘述了。
  ***************** 石 ** 头 ** 记 ** 分 ** 隔 ** 线 ***************
  【楼主按: 玻璃光,乃是古代对玉器鉴定的专业术语,玩古董玉器的朋友应该知道,玉器界,真正的好玉、好珠子,珠圆玉润,就能发出这种“玻璃光”,明月古代被比作玉盘,所以才有“玻璃光”一说。 当年还只是大学生的刘俊俊误以为“玻璃光”是现代汉语,觉得这样会降低癸酉本的真实性,于是擅作主张改成了“月色如莹”。
  我们配合一张图片来说明:

  (在一个明代勾云扁簪子上体会玻璃光与温润之美)
  这是明代的一根玉簪,你能感觉到 玉本身发折射发出的那种光,这就是玻璃光。这种光,不会让人感到晃眼、刺目,也不会让人觉得寒森森的,而是一种温和、温润,百看不厌的光。就像午夜的圆月,你可以久久地看着它,一点也不厌倦。 同时圆月最能勾起人们的思乡之情。香菱在月圆之夜,看到圆月,思念父母家乡,非常合情合理。
 
  *** 癸酉本:香菱如何“魂返故乡”的 ***
  癸酉本(吴祖本)最让人激动的就是解开了所以判词的谜团,比如元春的“望家乡,路远山高”,王熙凤的“哭向金陵事更哀”…… 香菱死后,那她如何“魂返故乡”的呢? 癸酉本为我们解密了,这一段文字真看得令人唏嘘落泪。
  暂时说不到这里,且说香菱往太虚幻境销了号,警幻仙姑怜他一生遭际堪伤,许他魂归故里与母亲见上一面。香菱谢之不尽,飘飘荡荡往姑苏飞来,看见故乡富贵繁华,人烟熙熙攘攘,更是感叹。当年的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早已不复旧貌,又往大如州去寻母亲封氏。话说封氏在其兄封肃【注:《红楼梦》中为“他嶽丈名唤封肃”显然不对接的,这种不对接凸显《吴石》更早于《红》,如果《吴石》是后人伪造或后续情节,都不会犯常识错误——王熙凤在宁府,封肃不会变成兄长】家勉强度日,这日同兄长往集市上买针线家用,忽见一美貌女子立于身旁含泪痴望与他,以为他在家受了父母的气,便要安慰他几句,却见姑娘泣道:“母亲竟把女儿忘了?”封氏诧然,香菱便要母亲看他眉间的胎记。封氏打量着,猛然想起昨晚丈夫给自己托梦说今日将与女儿团聚,如雷灌顶,不觉搂着女儿大哭起来。 忽见封肃走来,见他二人相抱倾诉,不解发问,封氏便告诉他知道,封肃听罢也不禁泪落如雨。 香菱泣道:“儿今生愚呆,只想待人诚直,便自有善报,却从不曾想世间有妒妇恶夫。儿只后悔心机独缺,落的薄命夭折,如今再多说也无益了!” 封氏听了,痛惜伤心,要带女儿回家。无奈香菱身不由己,不能久待,说话间就要告别。 封氏、封肃不忍分离,拉了衣裳不放,却见眼前一闪,女儿已不见了。两个仰天大哭,却是空空如也,那里还有半点形迹?
  (癸酉本第81回《惜昵近公子做良媒 讳笞罚丫鬟结恶党》)
  通行本里封肃是甄士隐的岳父,现在想来也有点疑惑,甄士隐出场已经是年过半百、膝下无子。几年后女儿英莲被拐子拐走,等到甄士隐去投奔封氏娘家时,甄士隐都将近六十岁了。 那他的岳父还健在吗? 而且封肃夫妇对甄士隐夫妇的态度也很不好,如果真是封氏的亲父母,想必不会对痛失爱女家道中落的女儿那么绝情。 癸酉本81回告诉了我们真相,原来封肃是封氏的哥哥,是甄士隐的大舅子。大舅子见妹夫一家落魄投奔,难免会有所嫌弃,就算大舅子不嫌弃,嫂子也难免有怨言。这样前面的情节就合理得多。 从这个小小的细节,可以看出癸酉本(吴氏石头记)是比较早的本子,如果癸酉本真是拙劣的续作,干嘛自作主张改掉前面的人物关系设定?
  **********
  癸酉本(吴祖本)让每个角色死后都去太虚幻境销号,是不是有点像《封神演义》前往封神台报到的感觉? 没错,《红楼梦》一开始就有个神话般的开头,有太虚幻境,有警幻仙子,有赤霞宫,有绛珠草,有开口说话能幻化成形的通灵宝玉…… 癸酉本里后28回多次出现这些神话般的场景和人物,是合情合理的,反倒是高鹗的续本,后面完全没有神话的感觉,读起来完全变了味。这里是警幻仙姑见香菱身世可怜,特意允许她魂返故乡,与母亲见一面。于是才有了判词里的“香魂返故乡”。
 
  【香菱篇】夏金桂(吴三桂)为什么非要置于香菱(永历帝)死地
  癸酉本(吴祖本)补遗文字告诉我们:香菱是被夏金桂亲手勒死的。薛家母女过来一看,脖子上还有勒痕,但也不好说什么,毕竟没有抓住现行。 这一情节完全是影射吴三桂用弓弦勒死永历帝的史实了,难怪《红楼梦》到80回就突然断掉了,才有了高鹗从81回开始的续写。因为这样的故情节在当时太刺目了。
  对于夏金桂,这个人物实在令人费解:直到第79回才突然出场;第80回正式出场,就处处跟香菱过不去,一回功夫就将香菱整得病入膏肓;(癸酉本)81回就亲自把香菱勒死了。难道她真是地狱派来折磨香菱的使者?
  《红楼梦》里有四大泼妇:赵姨娘、秋桐、王熙凤和夏金桂,其他三人的泼辣狠毒,都有各自的理由,无非是为了个人利益。只有这个夏金桂,心如蛇蝎、阴险诡诈,却又恶毒得莫名其妙,因为香菱的身份地位,丝毫威胁不到她;香菱完全不是她的对手;香菱还处处讨好她。记得夏金桂嫁过来之前,香菱对她充满了好感,甚至是幻想。说她是“出落得花朵似的了,在家里也读书写字”,并且“巴不得早些过来,又添一个作诗的人了”。 宝玉是旁观者清,冷笑着提醒她:“我听这话不知怎么倒替你耽心虑后呢。” 谁知道天真的香菱反而错怪宝玉是有意唐突她。 从那以后,香菱是 “以后连大观园也不轻易进来。日日忙乱着,薛蟠娶过亲,自为得了护身符,自己身上分去责任,到底比这样安宁些;二则又闻得是个有才有貌的佳人,自然是典雅和平的:因此他心中盼过门的日子比薛蟠还急十倍。好容易盼得一日娶过了门,他便十分殷勤小心伏侍。” 谁知道千念万想,却等来了命中的克星、大魔王。
  夏金桂对香菱痛下杀手,这么做,到底有什么动机?又能给她带来什么好处?
  仅从文本看,夏金桂的所作所为完全是没来由的。书中没有交代夏金桂非跟香菱过不去的任何理由。我只能从人物影射的角度去解读。
  南明永历帝做了十六年末代皇帝,虽然此前是颠沛流离、东逃西跑,但还是过了些自在日子,特别是李定国归顺之后,打了几场大胜仗,一度收复湖南好几个地方。就是偏居于西南边陲的云贵,他也依然享受着皇帝的自在日子。但自从吴三桂来了,他的“好日子”算是到头了。
  顺治十四年(1657年),吴三桂又以平西大将军职,南征云贵,攻打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桂王永历政权。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攻下云南。顺治十八年(1661年),师出缅甸,擒斩桂王(永历帝)。
  短短四年功夫,让南明政权彻底消亡。永历帝在这四年,是一年不如一年,最后逃到缅甸都被抓回来勒死。 书中的香菱何尝不是如此?虽说五岁被拐,开始了颠沛流离的一生,但不管怎样,她还是平安地长大成人了,本来卖给冯渊,以为苦日子熬到头了,结果被薛蟠抢走。不幸中的万幸,跟随薛蟠来到贾府,度过了她生命中最美好的几年时光,最后却遇到了名利的克星夏金桂。
  香菱在夏金桂进门之前,对她充满了幻想,还天真地以为“又添一个作诗的人了”。谁成想,夏金桂十足的泼妇,哪有半点读书识礼的大家闺秀模样! 永历帝也可谓是个呆香菱,他也曾对吴三桂抱以幻想,认为不管怎么样,吴三桂父子当年都是大明朝功臣旧将,包括他的舅舅祖大寿,他以为吴三桂会因为当年引清入关而心存内疚,会放他一马。不独是永历帝,就是当时汉人都有这种幻想,甚至满清都有这种疑虑。但吴三桂选择了对满清的誓死效忠、汉奸贼子的路一条道走到黑。其实早在西北剿杀农民军的时候,就早已对朱明皇室是赶尽杀绝,还多次屠城。永历帝被抓后,还没放弃理论上的希望,在悲愤之中给吴三桂写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信,现分享给大家:
  ---------------------------
  将军新朝之勋臣,旧朝(明朝)之重镇也。世膺爵秩,藩封外疆,烈皇帝(崇祯)之于将军,可谓甚厚。讵意国遭不造,闯贼肆恶,突入我京城,殄灭我社稷,逼死我先帝,杀戮我人民。将军志兴楚国,饮泣秦庭,缟素誓师,提兵问罪,当日之本衷,原未泯也。奈何凭借大国(清),狐假虎威,外施复仇之虚名,阴作新朝之佐命?逆贼授首之后,而南方一带土宇非复先朝有也。南方诸臣不忍宗社之颠覆,迎立南阳(福王)。何图枕席未安,干戈猝至,弘光殄祀,隆武伏诛。仆(永历自称)于此时,几不欲生,犹睱为宗社计乎?诸臣强之再三,谬承先错。
  自是以来,一战而楚地失,再战而东粤亡,流离惊窜,不可胜数【楼主按:与英莲被拐流离如何?】。幸李定国迎仆于贵州,接仆于南安,自谓与人无患,与世无争矣【楼主按:香菱也是个与世无争的】。而将军忘君父之大德,图开创之丰功,督师入滇,覆我巢穴。仆由是渡沙漠,聊借缅人以固吾圉,山遥水远,言哭谁欢,祗益悲矣!既失世守之河山,苟全微命于蛮服,亦自幸矣!乃将军不避艰险,请命远来,提数十万之众,穷追逆族之身,何视天下之不广哉?岂天覆地载之中,独不容仆一人乎?抑对王锡爵之后,犹欲歼仆以邀功乎?
  第思高皇帝(朱元璋)栉风沐雨之天下,犹不能贻留片地,以为将军建功之所,将军既毁我室,又欲取我子,读《鸱鸮》之章,能不惨然心恻乎?将军犹是世禄之裔,即不为仆怜,独不念先帝乎?即不念先帝,独不念二祖列宗乎?即不念二祖列宗,独不念己之祖若父乎?不知大清何恩何德于将军,仆又何愁何怨于将军也!将军自以为智,而适成其愚;自以为厚,而反党其薄。奕而后,史有传,书有载,当以将军为何如人也!仆今者兵丧力弱,茕茕孑立,区区之命,悬于将军之手矣。如必欲仆首领,则虽粉身碎骨,血浅草莱,所不敢辞。若其转祸为福,或以遐方寸土仍存三恪,更非敢望。倘得与太平草木,同霑雨露于圣朝,仆纵有亿万之众,亦付于将军,惟将军是命。将军臣事大清,亦可谓不忘故主之血食,不负先帝之大德也。惟冀裁之!
  ------------------------
  我相信,永历帝这封信必然让吴三桂说得哑口无言,但结果却更加激起了吴三桂的杀心。史书载: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四月二十五日,吴三桂亲自部署和执行对永历的处决。他派纛章京吴国贵率亲兵前往永历囚禁之所,将永历和他的儿子,还有皇室王维恭之子抬出门首小庙中,吴国贵命人出示弓弦,准备用刑。永历知死期已到,既没有求饶,也没有抗争。他的儿子——太子,才12岁,大骂吴三桂:“黠贼!我朝何负于你?我父子何负于你?乃至此耶!”吴国贵等不由分说,用弓弦把永历父子和王维恭之子逐个勒死。永历时年38岁。永历父子死地,原称篦子坡。后因此地逼死永历,遂改称“逼死坡”。勒死永历三人后,吴三桂命昆明县知县聂联甲亲运薪木至城北门外,将他们的尸体烧化,然后尸灰四扬,彻底消尸灭迹。剩余部分就地埋葬。
  吴三桂也真下得了手!永历帝至死都想不通——“不知大清何恩何德于将军,仆又何愁何怨于将军也!” 香菱至死也想不通——我与夏小姐你往日无仇近日无冤,你一来为何非要置我于死地?
  《红楼梦》里到79回突然莫名其妙地出现一个狠毒得莫名其妙的夏金桂,她既容不下一个丫鬟香菱,也和薛家母女不睦,癸酉本里她是屡屡给薛家添乱,还去勾引贾宝玉(染指皇权?)。 其所作所为就跟汉奸吴三桂一样,深受明朝国恩,却对明朝赶尽杀绝;身为大清重藩亲王,晚年却又举起反清大旗。如此颠倒反复、完全不按常理出牌的奇葩,,与狠毒的泼妇夏金桂无异。作者将吴三桂比作恶妇夏金桂,足见作者对这个汉奸国贼的鄙夷和愤恨。
  好了,关于夏金桂和香菱的影射分析到此结束,后面解读红楼梦里的乱臣贼子。
 
  **** 有命无运累及爹娘的香菱 ****
  香菱‘香魂返故乡’,注意是‘魂’返故乡,尸身没有回去。这也符合永历帝的最后结局:在昆明被吴三桂‘尸体烧化,然后尸灰四扬,彻底消尸灭迹’,至死都没能回到故乡。
  当年甄士隐抱着香菱(英莲),遇上一僧一道,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
  甲戌本这里有段长长的批语:〖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定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
  武侯,指诸葛亮;武穆,指岳飞。二贤之恨,是说诸葛亮虽三分天下却未能统一天下;岳武穆一心想雪靖康耻,谁知自己却被冤杀。 按说香菱(英莲)只是个大户人家的小女孩,凭什么将她与诸葛亮岳飞二贤之恨相比?又说什么“家国君父”,说他们三人‘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这哪跟哪啊。
  但如果甄英莲(香菱)象征着 南明政权,是影射永历帝朱由榔,那他真是个‘有命无运’的人,南明皇帝,虽然有‘天命’做了皇帝,但没有坐天下的‘运’,终究是一场空。南明亡于满清鞑子,有如 南宋亡于蒙古鞑子,都是 有命无运,所以才引得 批语者一顿感叹,其实这是华夏民族的千古之恨、千古之痛。
 
无人看,有艺术细胞的这么少么
 
 *** 邢夫人:志大才疏的尴尬人 ****

  邢夫人,贾赦之续弦,贾琏、迎春的后妈,贾府里都称她为大太太(因为贾赦是贾政的哥哥,所谓贾政的正妻王夫人反而是二太太,或者称 太太)。
  她禀性愚弱,只知奉承贾赦,家中一应大小事务,俱由贾赦摆布。出入银钱,一经她手,便克扣异常,婪取财货。儿女奴仆,一人不靠,一言不听,故甚不得人心。
  作为贾家的大儿媳,她出身贫贱,又没有生养儿女,得不到婆婆贾母的欢心,也没有当家的权力;
  作为后母和婆婆,贾琏对她还算尊重,迎春是个百事不放在心上的懦小姐,可邢夫人偏偏对迎春是恨其不争,迎春也不待见她。 最不待见她的是自己的儿媳妇王熙凤,王熙凤一味奉承贾母与王夫人,完全不把她这个婆婆放在眼里,这使她极为不满。
  书中说她是个“尴尬人”。确实,邢夫人在贾府是足够尴尬,她的丈夫贾赦本是荣国府长子,却当不了家,她作为贾赦的填房,既不讨贾母欢心,也不得丫鬟嬷嬷们下人的民心,娘家全无根基还要靠她接济,她这样的地位却偏偏要争强好胜,一直与王夫人王熙凤这对姑侄明争暗斗。 她唯一的筹码就是长着自己是荣国府长子的填房,为了维持这个筹码她不仅任由自己的老色鬼丈夫胡作非为,甚至还主动为老公要纳鸳鸯为妾的事牵线搭桥,毫无原则和廉耻了。
  邢夫人一直憋着口气,她一直伺机反扑,不时地要给王夫人王熙凤制造难堪。直到傻大姐拾得的五彩绣春囊时,她觉得终于找到了把柄,马上指使自己的心腹王善保家的送到王夫人那里,并让心腹亲自抄检大观园。谁知道千算万算,抄家抄来抄去,不但彻底和王夫人王熙凤撕破脸,得罪了迎春、探春、惜春、黛玉一干小姐主子们,最后抄家的结果是抄到了自己心腹王善保家的外甥女司棋的头上,邢夫人也觉得没趣,只好称病闭门不出。 除了鸳鸯那事外,邢夫人这个尴尬人又做了件尴尬事。 绣春囊事件,是邢夫人个人的尴尬事,但却拉开了整个贾府悲剧的序幕。
  如果单看前80回,还不好对邢夫人的影射做一解读,如果结合癸酉本后28回,那影射就很明显了。
  在癸酉本后28回,贾母和王夫人都在第八十三回去世之后,邢夫人就正式坐大,王熙凤受到冷落。很快王熙凤此前的事情先被赵姨娘抖出,接着来旺被迫招供,秋桐趁机告发,邢夫人便联手贾琏,对王熙凤往死里整。贾政不赞成整得太狠,贾琏也是恼羞成怒将阿凤休了,唯有邢夫人始终对王熙凤不依不饶,全然不顾当时的主要矛盾应该是一致对外、抵御流寇戎羌,而不是内部恶斗。 在前面解读王熙凤“二令三人木”时,我们已经说到了这点。
  后28回这样的情节,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崇祯元年,满朝文官对魏忠贤落井下石的情景。崇祯原本是将魏忠贤发往凤阳守陵,但廷臣们哪里放心,生怕有点九千岁咸鱼翻身,当然要以绝后患,在廷臣的不断上本催促下,坚定了崇祯杀魏忠贤的决心。魏忠贤被逼上吊自杀之后,并没有被放过,崇祯帝诏令将魏忠贤肢解,悬头于河间府。一时大快人心,崇祯也赢得了圣明之君的美誉。
  能够不动声色的一举铲除魏忠贤,一直是崇祯自我标榜的人生得意之作。然而,正是由于过分欣赏自己的才干,过度迷信自己的能力,却让他从自信变得自负,最后变得刚愎自用。更重要的是铲除了阉党,牵连文武大臣、内廷宦官太多,一时间造成朝中无人,而趁势壮大掌权的东林党人,除了斗嘴玩党争,就没干过正事。周延儒和温体仁势力明争暗斗,将崇祯朝弄得乌烟瘴气,两人可谓都是崇祯嘴里的“误国之臣”。面对蜂拥而至的李自成农民军(流寇),屡屡侵犯的满清铁骑(戎羌),满朝文武束手无策,只会打嘴仗,内廷的太监们也没有一个人能替崇祯分忧,要知道这时的崇祯也不过二十几岁,满朝文武、内廷太监(全国的精英)都无计可施,都眼巴巴地看着被他们吹捧起来的圣明之君、二十多岁的帅哥皇帝朱由检,你让朱由检怎么办? 或许他想起了他哥哥临终交代他的:“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或许他在想:如果魏忠贤还在,面对今天的局面,或许有他的法子。
  魏忠贤为巩固个人权势,未免有党同伐异、残忍歹毒的罪恶一面,但他也确实在治国方面有自己的一套:他曾经力排众议、大胆起用辽阳战败后遭受谗言的熊延弼,不徇私情、果断罢免宁锦一战中畏缩不出的袁崇焕,抛开私怨、违心推荐赵南星、孙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还是心系国家、讲求原则的。魏忠贤主政期间,国内形势良好,辽东局势平稳,有灾必赈,辽东将领的工资待遇从不拖欠……这层能力、这种魄力、这份功绩,还是应该被认同和肯定的。
  结果魏忠贤一死,让东林党人等上台了,大明朝的形势是急转直下。东林党人和魏忠贤的阉党斗了几十年,今儿总算如愿了,可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给他们当家了才知道这个家其实不好当。 在经济方面,陕西大旱,大明无力赈灾,导致灾民起义蜂起。更可笑的是,朝廷不想着赈灾安抚民心,还在玩裁汰冗员、精简机构的表面文章,结果裁来裁去,一个官没裁下来,反而把驿站撤了,这一撤,撤出了个混世魔王李自成,作为驿卒的李自成下岗失业了,自然干起了举兵造反的买卖。以前魏忠贤在时,各级军队活得还比较滋润,尤其是辽东将士,毛文龙等在这一点上尤其感激九千岁魏公公。结果崇祯一上台,辽税越来越重,辽饷越来越少,辽东将领待遇差了,其他地方的军队更别提了,很多地方的军队长期饿肚子,来对抗流寇。军人也是人啊,哪受的了这窝囊气,结果纷纷内讧,调转矛头,军人也成流寇了。当时李自成攻打河南洛阳开封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明军哗变,是李自成能攻入洛阳、活擒福王的重要原因。 也就是说,崇祯朝在安抚民心、安抚军心方面不但无能无力,还频频昏招迭出。 袁崇焕因为毛文龙在魏忠贤时期领的辽饷太多,以这个借口杀了毛文龙。杀了之后又怕他的部下反叛,又拿更多的辽饷来安抚他们,结果以耿精明为首的一干人依然不吃这一套,投降满清去了,成了日后满清南下的重要主力。温体仁又因此鼓捣崇祯杀了袁崇焕。 总之是一个错接一个错。 假使魏忠贤在,袁崇焕岂敢擅杀毛文龙?毛文龙不死,皇太极岂能轻易灭了朝鲜?又岂敢轻易发动己巳之变?
  那些满朝的文官精英比不上魏忠贤,内廷的太监更是没法跟魏忠贤相比。崇祯重用的太监曹化淳又是个什么货色?亲自开门迎闯王入紫禁城。魏忠贤可干不出这事,他对朱家是骨子里的“忠”。天启帝落水,他想都不想以五十多岁的身子跳入水中,入水后才想起自己也不会游水。魏忠贤从来没想过要自己当皇帝,崇祯对他下狠手,他没有丝毫的反抗,或者想发动政变什么的。真想发动政变,他完全可以扶持一个儿皇帝继位,压根不让崇祯上台。
  书中写邢夫人与王熙凤的明争暗斗,最后王夫人一死,邢夫人是大获全胜,王熙凤被驱逐回到金陵老家,最后上吊于狱中。邢夫人如愿获得了贾府的管理大权,可又能如何呢?她完全驾驭不了局面,下面的丫鬟婆子们,因为工钱被克扣,纷纷偷盗,甚至勾结流寇,整个贾府人心涣散,她却一味地滥发淫威,驱逐了王熙凤,间接逼走了赵姨娘贾环。面对流寇和戎羌,她不但一筹莫展,还在关键时候,闭门不出,理由竟然是“见到血头晕”,而将弱质女流林黛玉推在前面当家。 这样的德性,是不是让我们想起了崇祯朝以东林党人为代表的廷臣们?
  有人说 邢夫人是寓意明朝的刑法,有一定道理,明朝刑罚太滥,动则祖宗家法不知权变,大敌当前,仍然拘泥于礼法,寒了不少人的心。特别是明末,被冤杀错杀的不少,打了败仗就被杀头,传首九边。相反满清则在大力邀买人心,虽不能得天下民心,但却极大地吸引了明朝将领。以至于洪承畴、祖大寿、吴三桂、耿精忠等纷纷投降。 明末刑罚严苛,一方面与崇祯帝比较极端敏感的性格有关,同时也跟明末那些‘冠冕堂皇’的文官有关,比如与皇太极和谈,与李自成和谈,迁都南京等事情上,崇祯其实心里早想这么做了,但这些文官们,到那种危急关头,还空谈什么大国尊严、祖宗之法,错失和谈与迁都的大好时机,结果强敌真的杀进来后,他们一个个跑得全不见了,甚至奴颜婢膝地去投降了,崇祯帝敲钟上朝,结果只上来一个太监。
  书中的邢夫人,志大才疏,拘泥家法,此前是争权争名,对王熙凤一百个不满,最后贾母死了,王夫人死了,真让她当权的时候,她不是想着怎么振兴保护家业,反倒先打击报复、清算王熙凤。本以为她是个怎样大义凛然的人,结果流寇打进来,她竟然说怕见到血躲起来闭门不出,将烂摊子甩给娇弱的林黛玉!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邢夫人更像影射志大才疏的以东林党人为代表的文官集团。
 
  红楼梦里谁才是“康熙”?
  长期以来,红学家认定红楼梦是写江宁织造曹家的事,或者是写满清皇室的隐事,如果这样的话,那康熙,必定是红楼梦书里绕不开的角色,于是红楼梦里哪个角色是康熙呢?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贾母是康熙;有人说是王熙凤是康熙,你看名字里都有个‘熙’;也有说老太妃是康熙,老太妃薨了,贾府的人都去守国孝,是影射康熙驾崩;……
  当然这些解读都不符合“风月宝鉴”的本意,那吴氏石头记里谁是“康熙”?
  很多人都已知道,夏金桂带来的陪嫁丫鬟 宝蟾,就是‘康熙’!

  **** 宝蟾 VS 康熙 ****
  1)宝蟾,蟾蜍,全身疙瘩,相貌丑陋。 康熙幼年因为天花而长了满脸麻子,加之个子不高,据说不到一米六,书中借宝蟾的名字,讽刺康熙是个满脸麻子疙瘩的蟾蜍。
  2)蟾宫折桂 VS 康熙除吴三桂。 宝蟾本来是吴三桂带来的丫鬟,在癸酉本里,宝蟾进了薛家之后,倒是跟薛家打成一片,处处跟夏金桂作对, 最后还是夏金桂玩火自焚的重要推手。 历史上的康熙除吴三桂的故事,都知道了,吴三桂也不是康熙派人灭掉的,而是他自己在衡阳病死的。
  3)智除敖小白 VS 智除鳌拜。 吴氏石头记后二十八回,还有好些新角色新人物,其中就有夏金桂的母亲,以及她母亲的干儿子,名字也很稀奇,叫敖小白。 敖小白,不能不让人想到鳌拜。 更有意思的是,癸酉本里,在紫檀堡(薛家当时住在了蒋玉菡和袭人的家),敖小白调戏宝蟾,被宝蟾整死了。康熙智除鳌拜的事,历来是被清粉津津乐道的,这里不赘述。 这影射也太直白了,难怪这样的故事不得流传。
  4)情魅 VS 康麻子。 在癸酉本最后的情榜里,宝蟾的情号是‘情魅’,还有专门的考语,考语说‘寶 蟾——情似烈火,心如蛇蠍,容若桃花,鄙如流水,因何聚於一身,實乃鬼魅之禍。’
  难道被清粉列为英明神武千古一帝的康熙大帝,在作者的眼里竟然这么不堪?竟然被比作蟾蜍,被称作‘鬼魅之祸’?所谓千古一帝,乃是现代清史专家的粉饰,在当时,起码在当时的汉人心中,康熙不过是康麻子,不过是鞑子皇帝,何况他大兴文字狱,搞迁界禁海,镇压台湾郑氏、消灭吴三桂势力,将汉人心中最后一点反清复明的希望彻底扑灭,汉人怎么会对他有好感,又岂会将他成为千古一帝?
 
  *** 多官、多姑娘 VS 多尔衮 ***
  多官、多姑娘是夫妻,是晴雯的远房表哥。多姑娘,后面名字又变成了灯儿姑娘,显然是为了避文祸。毕竟多官、多姑娘很容易让人想到他们是姓多。
  汉人中,姓多的极少,而在当时的满清皇室里,倒是有多个带多字的阿哥,比如 多尔衮、多铎、多罗贝勒…… 其中最符合影射关系的,显然是多尔衮。
  多尔衮是摄政王,身兼多职,可谓官多(多官);
  多尔衮又好色,收蓄美女无数,可谓多女人(多姑娘)。

  (多姑娘调戏宝玉,喻指多尔衮想染指玉玺皇权?)
  书中多姑娘是个***,先与贾琏勾搭,后来当作晴雯的面,想非礼宝玉。
  在癸酉本后面多姑娘也到了紫檀堡,再起染指贾宝玉之心。宝玉是传国玉玺,染指宝玉,就是想染指皇位,是影射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完全有机会染指皇位登基。
  癸酉本101回说“多姑娘得了素婴風疾”而死,历史上的多尔衮也是有“风疾”。史载: 多尔衮身材细瘦,素患风疾,入关后病情日重,常常头昏目眩。用豪格诅咒他的话说,他是个“有病无福”之人。加之纵欲无度,终于猝死。 癸酉本对多姑娘的死是这样描写的:“且说多姑娘几次上山闲逛,看薛蟠不理他,又打起薛蝌及下人的主意来,宝钗、宝蟾、金桂都屡次斥骂逐撵,然多姑娘乃厚颜油滑之人,脸上堆着笑脸儿,嘴里也是花腔花调,弄的人不好当面与他生起气来,况当初攻打贾府,他也出了不少力,帮了不少忙,只得随他而为,忽不久,多姑娘得了素婴風疾,不愈而死,大家才松了口气,少了一个障孽。”
  多尔衮一生杀戮无数,对汉人来说,他是恶魔; 对孝庄太后和顺治皇帝来说,他也是个难缠的障孽,幸亏他死得早,否则顺治母子还要受更多屈辱。 请注意,在说夏金桂的故事时,薛宝钗薛姨妈,不再是影射皇太极,更像是影射顺治帝和孝庄太后了。
可悲的是现在影视剧,先有《孝庄秘史》,后有于妈的《美人无泪》,大肆为多尔衮翻案,将杀头无算、淫乱无耻的魔王多尔衮,粉饰成一个天下第一情种,女粉丝们竟然喊出“嫁人要嫁多尔衮”的无耻口号。 本来觉得在21世纪了,还研究《红楼梦》、纠缠明清那段民族斗争史,没有多大意义,但每次看到这些颠倒历史黑白的影视剧,我陡然又觉得挖掘“红楼梦背后的故事”是大有必要的。)
 
  明末“移宫案”在红楼梦的影子
  明末三大案,分别是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前两件都直接跟明光宗朱常洛相关,最后一件也与他间接相关。
  梃击案发生在朱常洛做太子的时候,太过久远,红楼梦里可能不会出现其故事影射;而红丸案,秦可卿突然生病,张友士论病开药方,说是挨到开春就没事,谁知秦可卿到九月还是死了,此事便很有些 红丸案或者是朱常洛生病的影子。
  而移宫案,发生在朱常洛暴毙之后,后宫内廷(李选侍、魏忠贤)和朝廷卿相(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党)之间的斗争,都是想抢夺对年轻皇帝天启帝的控制权。
  窃以为,在某些事件上,贾琏的确有影射杨涟的痕迹,特别是 国孝家孝期间,“背旨瞒亲,仗财依势,强逼退亲,停妻再娶”。此事就有影射“移宫案”的痕迹。
  明光宗登基一个月就突然驾崩,按说在国孝期间,首先得处理好先帝的丧事。可是以杨涟为首的东林党人,在泰昌皇帝驾崩的当天,就哭着直奔乾清宫,要求面见皇长子朱由校。李选侍和魏忠贤(当时叫李进忠,李选侍也并非天启帝生母)有私心,要留下朱由校。 朱由校当然不愿意跟杨涟一帮文官走,相比于廷臣,他自然更信任身边的魏忠贤和后母李选侍。 可是杨涟他们哭着喊着闹着,硬生生地就把朱由校从乾清宫拉走了。太监李进忠(魏忠贤)在后面苦苦相求、拉也拉不住,当时的杨涟怎么会把这么个太监放在眼里?
  可是这件事成了魏忠贤心中永远的痛,后来他当权时,再将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的明末三大案全部翻了出来,指使阉党撰成了《三朝要典》,全面翻案,将涉案的东林党人纷纷打倒,三案成了魏忠贤杀人的口实。
  其实移宫案也给年轻的天启帝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前三年迫于这些廷臣的压力,他被迫重用东林党人,并且还抖出李选侍害死自己生母的秘闻。但天启四年,朱由校就推翻了自己的说法,反而封李选侍为康妃,并对三大案翻案。六个朝中重臣,其中还有顾命大臣,五个不明不白死在狱中。魏忠贤再权势通天,也不敢如此滥杀。木匠皇帝再糊涂再***再不问政事,也不可能对这么大的事不管不问。事实上在明朝,杀文臣武将,哪次不经过皇帝批准? 前面我们说晴雯影射熊延弼时,熊延弼就是朱由校亲自批准处斩,并传首九边。只能说,杀杨涟等东林党人,也是皇帝自己的意思。其祸根,就是在移宫案时埋下的。
  移宫案,杨涟等人表现得太咄咄逼人,完全不尊重朱由校本人的意思。杨涟后来控诉魏忠贤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在移宫案里的所作所为,何尝不是挟天子以令天下? 杨涟等击败了李选侍和魏忠贤,东林党人如愿得势,可是在那四年,明朝的党争又出现了一个高峰,一代雄杰熊延弼就成了这些党争的牺牲品,在治国上这批官员完全乏善可陈。 朱由校越来越不信任他们,越来越反感他们,心里又勾起了四年前移宫案的屈辱之事。杨涟对此毫无察觉,还想像上次搬到李选侍那样扳倒魏忠贤,没想到反被魏忠贤咬一口。根本原因,是皇帝对他们的态度变了。
  杨涟在先皇驾崩当天,停尸不顾,而是公然闯入乾清宫,硬生生抢走皇位继承人,虽然嘴上说得冠冕堂皇,但国丧期间如此妄为,当时就有人看不过眼了,希望可以等几天就不迟,但杨涟得理不饶人,非得让天启帝当天就母子分离,限令李选侍搬走。四年后,史书说是魏忠贤矫旨责杨涟“大不敬”、“无人臣礼”,将杨涟革职为民。 其实这何尝不是说出了天启的心里话?“无人臣礼”的杨涟,朱由校已经忍他很久了。
  在书中王夫人不用贾府里的大侄子贾琏,反倒重用侄儿媳妇王熙凤,也让人费解。有人说,很好理解嘛,王熙凤是王夫人娘家的内侄女嘛,比贾琏更亲。没错,对天启帝朱由校来说,魏忠贤才是他“娘家人”,是家生的奴才,杨涟这些大臣,不过是仗着当年拥戴有功,以顾命大臣自居,其实是将自己当傀儡,天启帝又怎么会喜欢他们? 书中的邢夫人,倒是更欣赏贾琏,而厌恶王熙凤。因为贾琏虽然不是邢夫人的儿子,但是他丈夫贾赦的儿子,她和贾琏算得上是一家人。癸酉本里,王夫人一死,邢夫人马上联合贾琏,开始算王熙凤的旧账,对应在明史,自然是天启帝死后,东林党势力开始翻案,打倒魏忠贤。
  当然贾琏的品格远远不能跟杨涟相提并论,杨涟的遭遇是让人同情的,杨涟大无畏的精神让人深深敬佩。只能说 贾琏在国孝期间背旨瞒亲、停妻再娶 这事跟杨涟在移宫案的所作所为有类似之处。
  我前面也说了,《红楼梦》里的国孝是让人很疑惑的,因为“宫里一个老太妃”死了,竟然全国公门侯府都要服国孝。一个太妃,不是皇太妃,更不是皇太后,怎么能举行国丧?我前面揭秘认为,这个老太妃是影射明光宗的生母王恭妃。明光宗驾崩,朱由校在安葬光宗时,也将自己的祖母迁葬。因为是同时间段举行的,王恭妃迁葬自然会让人想到明光宗安葬庆陵,那段时间,当然是大明朝的国丧国孝期间。可偏偏在那样举国服丧的情况下,杨涟等人不想着为先皇服孝,却大闹乾清宫,闹出了让天启帝和魏忠贤一生不爽的移宫案。杨涟一生,成也是此事,败也在此事。 在癸酉本里,贾琏最后也因为这事入狱处死。
 
  误嫁中山狼,一载赴黄粱:迎春 VS 弘光帝
  贾家的四个女儿,各有特色,性格命运迥异。元春雍容华贵,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烟花之惨烈。 迎春怯懦无争,一生如算盘被人拨弄算计;探春坚毅自强,无奈势单力薄,如断线的风筝一去不返;惜春年纪虽小,却孤僻冷漠看破红尘,独卧青灯古佛旁,孤苦到老。
  四姐妹分别影射谁呢?

  前面已经分析了,元春是影射袁崇焕,也是影射崇祯那个时期的明朝;三春,则是隐喻南明,即崇祯殉国后的明朝。 南明历史几十年,出了几个皇帝还有监国,那她们分别对应谁?
  我认为,迎春影射的是弘光帝。
  1)都是一年就死了。 弘光帝称帝一年即被押解到北京处斩,跟迎春一样,是“一载赴黄粱”。
  2)性格出身相似。 弘光帝是福王的儿子,迎春也‘金闺花柳质’。性格上弘光帝跟迎春也很类似,懦弱没什么才华,生于富贵家不谙世事。他们可谓都是‘二木头’。
  3)都***纵算计。
  就是看中了弘光帝的懦弱,所以他才被投机之徒、野心家拥立为帝。 当时的史可法、东林党人是坚决反对拥他为帝。弘光帝做了皇帝,其实政权是操纵在马士英、阮大铖等野心家手里,这帮人和皇帝一起,醉生梦死,利用手中的权力鬻官肥家。弘光帝完全像棋子一样***纵(迎春最大的爱好就是下棋,丫鬟叫司棋),像算盘一样被人拨弄(元宵灯谜她的是‘算盘’),又被人称作二木头,不管事。
  4)住在菱洲。 迎春的住处是紫菱洲,在诗社里的别号叫‘菱洲’。而菱洲,是南京皇家园林湖泊玄武湖内的湖心岛之一。 也就是菱洲其实是指南明皇宫,当时弘光帝就是在南京称帝,玄武湖菱洲一带可谓是他醉生梦死之地。
  5)都遭遇中山狼。
  清军南下让弘光帝的好日子结束了,先是多铎领军先是攻克了扬州,史可法殉国,后来攻入南京,魏国公徐文爵、保国公朱国弼、灵璧侯汤国祚、定远侯邓文郁,及尚书钱谦益、大臣赵之龙、大学士王铎、都御史唐世济等人剃发降清。
  弘光帝望风而逃,多铎命降将刘良佐追击。 可恨的“中山狼”出场了。
 
孙绍祖 VS 刘良佐  
我认为,迎春的丈夫中山狼孙绍祖,就是影射对弘光帝紧追紧咬不放的无情兽——刘良佐!
  1)同为山西大同府人。 “这孙家乃是大同府人氏,〖庚双夹:设云“大概相同”也,若必云真大同府则呆。〗 ”这批语说大同乃“大概相同”的意思,其实是欲盖弥彰,为了避文祸,免得让人想到孙绍祖就是刘良佐。
  而刘良佐,正是山西大同左卫人。
  2)都是军伍出身。 孙绍祖“祖上系军官出身,……现袭指挥之职”。 刘良佐早年出身于李自成农民军,后降明,后降清,戎马半生。
  3)都是兵痞俗物。 此人名唤孫紹祖,生得相貌魁梧,体格健壮,弓马娴熟,应酬权变,〖庚双夹:画出一个俗物来。〗年纪未满三十。 刘良佐“因常骑一匹杂色马,人称花马刘”。
  4)都是贰臣、忘恩负义之人。 孙绍祖与贾府算是世交,是贾赦亲自看中他的。“贾赦见是世交之孙,且人品家当都相称合,遂青目择为东床娇婿。”谁知道这样的世交一年功夫就害死了他的女儿。 刘良佐是绝对的三姓家奴,早年是李自成的农民军,后降明,又与黄得功等人拥立弘光帝登基有功,列为四镇之一,被弘光帝封广昌伯。清军南下,他率部投降,掳弘光帝于芜湖,献交清军。弘光帝会不会懊悔自己看走了眼? 总之两人都是忘恩负义、卖主求荣的货。
  5)都将迎春(弘光帝)打得没地方躲。 癸酉本里绣桔遇到贾宝玉,诉说了迎春的遭遇:绣桔泣道:“孙老爷和他的几个小老婆们合伙欺负小姐,把小姐打的没地方躲,每次都打的狠狠的,……” 。 刘良佐当时从南京一路追杀弘光帝,从南京一直追到芜湖,弘光帝再也没地方躲,总兵田雄、马得功、丘钺、张杰、黄名、陈献策(这一干人象征着孙绍祖的小老婆)冲上御舟,劫持弘光帝,将其献给清军。
  6)都是猖獗的***。 孙绍祖欺男霸女,将“家中所有的媳妇丫头将及淫遍”,将迎春摧残蹂躏致死。 刘良佐早前在农民军里,就没少奸淫掳掠,后来降清,攻江阴、屠扬州、进南京、追击弘光帝,一路杀人奸淫的勾当没少干。 孙绍祖在情榜里是“情猖”,刘良佐是历史上千古骂名的汉奸贰臣。
  7)中山狼的典故。中山狼的故事,出自“东郭先生和狼”,此寓言入选过课本,大家都耳熟能详。这个寓言放在迎春身上,和放在弘光帝朱由崧身上,都完全适用。元春、弘光帝,都是那懦弱无能‘蛋白质’式的人物,如同故事里的东郭先生;无情无耻的孙绍祖、刘良佐,完全就是一头忘恩负义的兽中山狼。
  8)人名也类似。孙绍祖,绍祖,有光耀祖先之意;刘良佐,字明辅,倒装句便是佐良、辅明。 但绍祖可没绍祖,佐良更为佐良。刘良佐并非良人,反倒是披着人皮的狼!
  前面说到贾赦错招孙绍祖为婿,害死了自己女儿。那贾赦影射的是谁?
 
  9)癸酉本里的 中山狼孙绍祖的结局不得而知。 历史上的刘良佐,坏事做尽,反倒得到善终。 明末清初很多汉奸***,都得到了善终,比如洪承畴,他对应的角色北静王,也风光到老,未得恶报。也就是说,书中人物的命运结局,大多是忠实于其历史原型,原型是什么结局,书中的角色便是什么结局。原型刘良佐最后病死,得了善终,书中孙绍祖也没得到什么报应。 如果结合癸酉本看,那更是气人,几乎所有好人,都是不得善终,甚至死得非常凄惨,而坏人、反面角色,几乎都有好结局,除了夏金桂玩火自焚之外,其他宝蟾、秋桐、北静王、金荣、冷子兴、孙绍祖、贾蓉、贾蔷等全都兴旺发达,没遭到任何报应。 这实在不符合古典小说的大团圆结局。 原因很简单,这不是纯粹的小说,这是隐写的历史,作者无意粉饰太平,而是隐晦地写明亡清兴的家亡血史,怎么会违心地表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自欺欺人的俗套呢。
  *** 贾赦 VS 福王朱常洵 ***
  1)朱常洵是万历皇帝和郑贵妃最宠幸的儿子,一直想用他取代太子朱常洛(泰昌皇帝)。但朝廷上下一致反对,纠缠了几十年,这就是明朝的“国本之争”。不得已万历皇帝只好让福王到洛阳就藩。福王当然埋怨父母偏心啊,认为他哥哥朱常洛,只是个下等宫女的儿子,有什么资格继承大统? 表现在《红楼梦》里,就有了 贾赦 埋怨贾母偏心的故事。
  2)福王一生不学无术,脑满肠肥,只顾寻欢作乐。 这点跟酒色之徒贾赦是一个德性。
  3)贾赦生的女儿,便是迎春,迎春懦弱胆小、与世无争。 福王朱常洵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弘光帝,朱常洵被李自成煮了“福禄宴”之后,弘光帝朱由崧就继承了爵位,成了新的福王。弘光帝也是个不思进取、懦弱无能的主。
  4)贾赦招孙绍祖为婿,结果女儿迎春嫁过去一年就死于孙可望之手;
  福王朱由崧重用刘良佐,结果自己被刘良佐俘获,受尽屈辱。一年后被杀。
  迎春也好,弘光帝也好,都是“误嫁中山狼”啊。
  5)推动秦可卿之死 VS 红丸案。 前面我们说到靖本曾披露秦可卿是被逼死的。当时贾珍尤氏和贾赦秘密商议,为了家族声誉,决定牺牲秦可卿。当时我们说了,这是宁国府的事,贾赦是荣国府长子,跑来掺和什么啊? 这只好从其影射关系来解释。
  当时朱常洛因为沉迷女色(郑贵妃给他送来八个美女),而至暴病。病中郑贵妃又派人送来红丸,结果吃了红丸暴毙,这就是红丸案。 郑贵妃的动机最明显,就是想害死朱常洛,而让自己的宝贝儿子福王朱常洵登位。当然阴谋没有得逞,皇位传给了朱常洛的儿子朱由校。 红丸案朱常洛之死,有郑贵妃(福王母亲)活动的影子,那秦可卿暴毙,有贾赦在背后推动,也不稀奇了。
  第五条太过隐晦,大家可以忽视。而仅从迎春 与 贾赦、与中山狼孙绍祖的关系,以及人物的性格命运等方面,都暗合了 弘光帝与福王朱常洵、贰臣刘良佐的关系,命运也一样的悲惨。 所以我认为迎春是影射弘光帝。 当然迎春也有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的影子,传说弘光帝被押到北京之后,也被杀弓弦勒死,死法跟永历帝类似。如果 迎春是永历帝,那中山狼就成了孙可望。也有很多人认为孙绍祖是影射孙可望,个人认为还是刘良佐(目前这还是敝人的独家看法)。 而最符合永历帝影射关系的,我觉得还是香菱。 各位网友有不同意见,欢迎探讨。
 
  【番外】 贾赦强夺石扇子案的隐喻
  石呆子, 红楼梦里一个很不起眼的次要角色,他的故事在四十八回由平儿的口转述出来的,但却是关系贾家败落大关节的重要人物。
  事情经过是典型的旧社会巧取豪夺事件:石呆子,是一个穷得连饭也吃不上得人,却拥有二十把精美绝伦的旧扇子,且皆是古人写画真迹。贾赦知道后逼着要买,石呆子抵死不肯,说:“要扇子先要我的命!”结果贾雨村就胡乱按了个拖欠官银的罪名把他家的扇子全部抄来送给贾赦。这事连贾赦的儿子贾琏都看不过去,说了几句结果被贾赦痛打一顿 。 直到后来贾赦派贾琏去平安州办差,事情干得不错,贾赦将秋桐赏给了他。
  这件事有什么寓意?
  如果贾赦就是指那个福王朱常洵的话,那石呆子的案子,就是喻指福王在洛阳巧取豪夺,搜刮民脂民膏,激发民变和军变的史实。
  明神宗万历帝宠爱福王,恨不得把天下都送给他,而福王在封地洛阳,沉迷酒色,作威作福,更不可理喻的是,他贪得无厌、一毛不拔。史载:秦中流贼四起,河南也遭大旱、蝗灾,人们互相残食,民间一片杂乱,都说先帝耗天下之财以肥福王,洛阳富于皇宫。经过洛阳的援兵喧嚷道:“王府有金钱百万,却让我们饿着肚子死于贼手。” 结果导致“桀黠不逞者遂相率为盗”,河南本是富庶之地,但福王的硬生生逼得人民为匪为盗。当陕西的李自成进入河南之始,手下仅有一千左右兵士,势单力薄,几个月便发展到数万人,为什么?就是大量河南的饥民加入了农民军。如果福王能及时赈灾,李自成又岂能在河南做强做大? 结果李自成在河南如鱼得水,农民军一举攻克宜阳、永宁、偃师、灵宝、宝丰等地,杀明朝宗室万安王以及各县官员数百人。 而当攻克洛阳时,福王依然舍不得拿出粮饷钱财来犒赏激励守城的士兵,活生生逼得大量官兵投降了李自成,李自成如虎添翼,攻进洛阳城,活捉了福王朱常洵,野史还说农民军将三百多斤的朱常洵剃光了毛,和一头鹿一起炖了,叫福禄宴。
  石呆子这事,红楼梦有条重要批语,说这事是伏贾府之败。而在元春点戏,有出戏叫《豪宴》,这出戏与石呆子的事件十分相似,都是欺压良善、巧取豪夺。贾赦本来富得流油,妻妾成群,但还贪念一个穷得连饭都没得吃的人家手里的东西,还念念不忘要收了鸳鸯,终于给贾府带来了灾祸。 在癸酉本里,石扇子案件、买官事件、龙禁尉事件等引发贾府被抄,贾赦、连同邢夫人的弟弟邢友德及其女儿邢蚰烟,都被流放交趾。
  总之,贾赦的贪婪、荒淫,像极了那个福王朱常洵。而石扇子事件,很有福王贪得无厌、巧取豪夺民脂民膏的影子。 吴氏石头记的作者吴梅村,有好几首都是写福王的,特别是那首《洛阳行》,吴梅村的诗里面隐藏了多个《红楼梦》里的密码,我们后面再谈。
 
  福王朱常洵沉迷酒色、搜刮无度、荒淫无耻、一毛不拔,而激起民变,让李自成在河南做强做大,继而导致了大明王朝亡于李自成之手。 而同样贪得无厌、淫佚无耻的贾赦强夺石呆子的旧扇子,而埋下了贾府覆亡的定时炸弹,批语说‘伏贾府之败’。 两者有较为明显的影射关系。 至于癸酉本里的结局,贾赦并没有像福王那样被流寇(农民军)所杀,而是被流放,而是在南方参与义军对抗戎羌(满清)。这应该是说老福王朱常洵死后,新福王及其南明势力,在江南抗清的事了。
首页 上一页[9] 本页[10] 下一页[11] 尾页[1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明朝 最新文章
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我们家乡的方言,广丰话
明朝十六位皇帝的能力之我见
崇祯3700万内帑,舍不得花,是怎么回事?所
这个人真有意思
小伙鞭炮炸ATM想进劳教所过年 不知劳教已废
语文问题:明史这张献忠图六万万是六亿还是
金庸《天龙八部》慕容氏复650多年燕国是不是
话说如果把明朝放在19世纪,按照常理会如何
大一统王朝开国君主能力排行:
明武宗朱厚照究竟为什么一直没有儿子啊?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8-12 23:27:08  更:2021-08-12 23:32:47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