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明朝 -> 《红楼梦》影射终极大揭秘 (转载) -> 正文阅读 |
[明朝]《红楼梦》影射终极大揭秘 (转载)[第9页] |
作者:songzuyin1981 |
首页 上一页[8] 本页[9] 下一页[10] 尾页[1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更正一下,王熙凤的‘熙’和康熙的‘熙’不存在避讳问题,因为 年号是不需要避讳的。 |
5. 王熙凤不识字之谜 《红楼梦》里多次提到了王熙凤不识字这一特点,几次提示,生怕读者不知道这一点。同时也解释了王熙凤从来没参与贾宝玉和那些姐妹们的诗词歌赋游戏。这太不正常了,作为金陵王家的大小姐、贾府的当家管事人,竟然不识字?虽说古代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很少有大家小姐不认字的。就是书中的金钗们,黛玉、宝钗、湘云、妙玉、三春、李纨、宝琴、蚰烟……哪个不是饱读诗书?黛玉宝钗妙玉她们的诗词歌赋比贾宝玉还强。不说这些小姐们,就是那些丫鬟戏子们,好些都是识字的,有明确记载的,司棋是识字的,否则潘又安写给她的信怎么会看得懂?鸳鸯是识字的,否则怎么三宣牙牌令?不但识字,而且还颇通典故呢。你看她在骂她嫂子的时候,还能骂出“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这样的典故来。 连丫鬟们都有识字的,这个不可一世的琏二奶奶竟然不识字。 第一次表明王熙凤不识字是在第十四回,回目处甲戌本、靖本都有批语:“凤姐用彩明,因自识字不多,且彩明系未冠之童。”。在写到“凤姐即命彩明钉造簿册”。 这里批语更多了,这三段批语很有意思。 〖甲戌眉批:宁府如此大家,阿凤如此身份,岂有使贴身丫头与家里男人答话交事之理呢?此作者忽略之处。〗 〖庚辰眉批:彩明系未冠小童,阿凤便于出入使令者。老兄并未前后看明,是男是女,乱加批驳。可笑。〗 〖庚辰眉批:且明写阿凤不识字之故。壬午春。〗 甲戌本这里的批语人没搞清 彩明是男是女,还以为彩明是王熙凤的贴身丫鬟。在回目处,甲戌本明明写了“彩明系未冠之童”,由此可以看出,同是甲戌本的批语,其实是多个人写的,绝非脂砚斋一人。只是不知道误认为彩明是丫鬟的是哪位批书人。 庚辰本的回复简直是现代论坛回复的翻版 —— 老兄,你先看清彩明是男是女再来喷好不好。 总之结合文本和批语,我们知道王熙凤不识字,是由彩明为她代笔的。 有人说,不对啊,王熙凤是识字的啊,你看她后来不是当众念出了潘又安写给司棋那封信吗?没错,那封信凤姐是一字不差的念出来了,为啥这时候凤姐又识字了呢?书中也做了解释,是这样说的: “凤姐因当家理事,每每看开帖并帐目,也颇识得几个字了。” 王熙凤不识字,她影射的对象魏忠贤也不识字。魏忠贤不识字是载入了史书的。一个不识字的太监,后来怎么入了司礼监做了秉笔太监呢?《明史》这样说的,“忠贤不识字,例不当入司礼,以客氏故,得之”。魏忠贤是靠自己的相好、皇帝的奶妈客氏说情才当了秉笔太监。 可他并不会写啊,怎么做“秉笔”工作?这没啥大不了的,王熙凤能找彩明做代笔,偶尔让贾宝玉也代笔,魏忠贤也可以啊,他让太监王体乾为他代笔。王体乾依附魏忠贤、客氏,是魏忠贤的重要爪牙。直接害死了万燝,杨涟等人之死,他也是重要帮凶。《明史》载“万燝之死,出体乾意。忠贤不识字,体乾与永贞等为之谋主,遇票红文书及改票,动请御笔,体乾独奏,忠贤默然也。” 有人说,不对啊,在天启六年时,霍维华上疏数千字,抨击左光斗、杨涟等东林党人,魏忠贤看了之后说“这本条议一字不差”。 这时候魏忠贤又怎么识字了呢? 这啊,跟王熙凤后来认得潘又安那封信是一个道理,久病成医,在司礼监呆久了,每天见多了奏折,慢慢也认得字了。就像我小孩,才不到6岁,还没读一年级,通过玩游戏看动画片,现在已经认得好几百个字了。中国常用汉字不足一千字,蒙学儿童就学《千字文》,掌握了这千字,听说读写都问题不大了。到天启六年,魏忠贤都做秉笔太监好几年了,还不认得几个字,那才怪了。 总之, 《红楼梦》里写王熙凤不识字,按说是不合情理的,但作者偏偏这样写,并且几次这样向读者点明这一点,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只能套用刘心武先生的名言:作者是为了忠实于影射的人物原型的真实,而牺牲掉了文学上的合理性。 【凤姐篇】 王熙凤 VS 魏忠贤 (续) 继续说凤姐的故事。前面说王熙凤影射的是九千岁魏忠贤,更多地是从一些象征符号上解读的,比如冰山、雌凤、不识字等等。但还不能服众。之所以说王熙凤是贾府里的“九千岁”,魏忠贤是大明天启朝的王熙凤,更主要的是在于他们俩性格、行事风格、他人评价、与他人关系等方面的如出一辙。 王熙凤,破落户凤辣子,有强烈的权力欲,行事干练,风格泼辣,足智多谋,雷厉风行,对威胁到自己的人是心狠手辣、毫不留情。称得上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对贾府是功过参半。 魏忠贤,本是迷恋酒色赌博的混混,已有妻子和一个女儿(凤姐也只有一个女儿),却能下得狠手自宫去做太监,在五十岁之前,他是李进忠,绝对是让所有主子都喜欢的忠心耿耿、肝脑涂地的奴才,对当时的太子朱常洛之子朱由校的忠心和关爱,绝对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当年朱由校在太液池泛舟(今天的北海公园)落水,五十多岁的魏忠贤是想都不想就跳下去救人,下去后才知道自己也不会游水。这种在自己家里默默奉献了二三十年的奴才,天启皇帝不信任他,难道还会傻傻地去信任那些东林党人?当年东林党人一手操办的移宫案,彻底吓坏了年轻的天启皇帝,也彻底让天启帝对冠冕堂皇的东林党人死了心。 所以对于魏忠贤,我们所知道的,和天启帝朱由校眼里的魏忠贤完全是两个人,朱由校眼里的魏忠贤,那是最死忠的奴才,有会管事的奴才。我们所知道的魏忠贤,是《明史》里的魏忠贤,是东林党人眼里的魏忠贤。 这跟王熙凤在不同人眼里的评价完全不同是一个道理。王熙凤在贾母、王夫人眼里,那是最舒心的开心果,是管理家业的得力干将,是贾氏集团最好的总经理。但在邢夫人、赵姨娘、一些老婆子丫鬟眼里,王熙凤是眼中钉,是媚上欺下、嘴甜心苦两面三刀的恶妇。 |
我们不妨看下与魏忠贤同时代的人对他的评价。 1)明末朱长祚在《玉镜新谭》中说魏忠贤是“形质丰伟,言辞佞利。” 可见魏忠贤的长相是相当不错的,绝不会是电影里的死人妖相,事实上能得宠的太监大多长相不错的,电影是对太监公公们丑化了。 另一个特点是“言辞佞利”。 明朝当官特别是在朝廷当官,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能说、会说,甚至还有会骂!明朝有最牛逼的言官,言官那张嘴,那真是唇枪舌剑,杀人于无形,你要是说不过,那就很危险。甚至连皇帝都被言官那张嘴说的是体无完肤。比如那个万历皇帝,因为口吃,说起话来哪里是言官们的对手?每次朝会,都只有看着满朝文官言官们吵架撕逼而干瞪眼的份,所以万历皇帝后来干脆懒得上朝,就好比一个口吃或不善言辞的老板,会喜欢天天开早会吗?那不是自取其辱吗? 而大字不识的魏忠贤,却能屡屡将靠嘴巴子笔杆子吃饭的文官们驳得哑口无言,也就是魏忠贤的嘴上功夫比明朝的言官们还厉害。天启帝16岁意外做了皇帝,他本身文化程度不高,在朝会上肯定也说不过那些文官言官们,尤其是“义正词严”的东林党人。但他要是不说话不发声那就等于任由东林党人摆布,他又不能学他爷爷万历那样30年不上朝。怎么办呢?幸好有个忠心而又嘴巴子厉害的魏忠贤,看着魏忠贤与东林党人唇枪舌剑将文官们说得是体无完肤,我想天启帝心里该是何等的快意和感激。在现实中我们也常常看到,最能讨老板和领导欢心的大红人,肯定是最能说会道的人。 王熙凤给人的最大印象是什么?恐怕就是她那张能说的嘴吧。书中证据很多,我也不列举了。 朱长祚对魏忠贤的评价短短八个字,放在王熙凤身上,也完全没问题。 |
2)明末太监刘若愚在《酌中志》对魏忠贤的评价更详尽,而且都是当时的太监,他的更有说服力。他说:“忠贤少孤贫,好色,赌博能饮啖嬉笑,喜鲜衣驰马,右手执弓,左手彀弦,射多奇中。不识文字,人多以傻子称之。亦担当能断,顾猜很自用,喜事尚谀,是其短也。素好僧敬佛,宣武门外苍文殊庵之僧秋月,及高桥之僧愈光法名大谦者,乃贤所礼之名衲也。如碧云诗僧,则酒肉势利不足齿矣。” 顺便插播一下,这部《酌中志》不简单,记述晚明宫闱之事的著作,共二十四卷,但每卷均为相对独立的短篇。明代宦宫刘若愚著。这个刘若愚也是个奇人,出身不错,父亲是官至辽阳协镇副总兵。可他在十六岁时,因感异梦而自施宫刑。比魏忠贤还猛,魏忠贤是赌博走投无路自宫去做太监,他竟然因为一个梦而自宫。他本来和魏忠贤不是一路人,却误被当作阉党而被斩监候,后来在牢里仿效太史公写《史记》,而写了这部《酌中志》,所幸后来被沉冤得雪、重获自由。 一个太监能写出这样煌煌巨作,在此我对明朝的太监不能不表示钦佩。事实上明朝太监有才学的确实不少,三宝太监郑和、大太监冯宝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他秉笔太监、掌印太监不少人都很有才学、书法了得,有的甚至文武双全。 刘若愚亲眼目睹了魏忠贤的发迹到衰亡,他对魏忠贤的评价是很到位的。 “好色”——魏忠贤做了太监还好色,看来其假太监(留了一粒睾丸)之事并非空穴来风。 王熙凤也“好色”吗?很有可能,长得好的帅哥,她都喜欢,也不管什么辈分不辈分,先是和贾蓉有染,后来又和更年轻帅气的贾蔷又勾搭。对贾芸好,一方面贾芸本人表现不错,马屁拍得好,另外与贾芸长得帅也有很大关系(贾芸直脱脱第二个宝二爷)。 “饮啖嬉笑,喜鲜衣驰马”—— 是不是想起了凤姐在贾母面前都能肆意的嬉笑?还有王熙凤每次出场的鲜丽辉煌的衣着打扮? |
弄清了王熙凤的身份,再回头看‘木头人’王夫人影射木匠皇帝天启,就更好理解了。 同时也理解了 秦可卿临死时托梦托付王熙凤三件事、贾珍请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从此整个贾府的管理大权落入王熙凤之手。 因为秦可卿影射的是明光宗朱常洛。朱常洛突然暴毙,皇位传与16岁的长子天启帝朱由校,而魏忠贤早前就是朱常洛做太子时府里的家奴,深得朱由校母亲王才人的信赖,本来改名为李进忠,王才人赐他复姓,后来天启帝赐名忠贤。 这么个忠心的家奴,现在小主子当皇帝了,他当然也鸡犬升天了。他是太监,管内廷,明朝是内廷和外廷,内廷是太监(司礼监秉笔太监、掌印太监),说白了是帝党、保皇派,外廷是内阁朝臣。太监和内阁的斗争,说白了,是皇权和相权的斗争。 朱常洛临终时,朝廷内阁大事,托付给了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党人为主的大臣,而内廷自然托付给了魏忠贤(那时候还叫李进忠)。于是有了秦可卿托梦王熙凤、王熙凤协管宁国府。 |
【答疑】宝玉头上的辫子能证明他是满人? 贾宝玉头上的辫子,向来是红学研究绕不开的话题,但这也是个滥觞的话题了,但又不得不说。宝玉的装束打扮,最大的争议就是头上那根辫子。满清爱好者据此认定贾宝玉是旗人,起码是清朝人。 有辫子就是清朝人?首先这个逻辑就说不通。 二则宝玉的辫子和清朝初期的辫子是一样的么? 我们看看书中是怎么描写宝玉的辫子的,分别有两段。 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 (第6回) 宝玉笑道:“好妹妹,你先时怎么替我梳了呢?”湘云道:“如今我忘了,怎么梳呢?”宝玉道:“横竖我不出门,又不带冠子勒子,不过打几根散辫子就完了。”说着,又千妹妹万妹妹的央告。湘云只得扶过他的头来,一一梳篦。在家不戴冠,并不总角,只将四围短发编成小辫,往顶心发上归了总,编一根大辫,红绦结住。自发顶至辫梢,一路四颗珍珠,下面有金坠脚。湘云一面编着,一面说道:“这珠子只三颗了,这一颗不是的。 (第22回) 这两段对辫子的描述相当详细,很显然,贾宝玉头上的辫子与清朝人特别是清初的人,留的辫子是相去甚远。 清初的辫子,发型相当难看,是将四周头发全部剃去,仅留头顶中心的头发,其形状一如金钱,而中心部分的头发,则被结辫下垂,形如鼠尾,通过穿过铜钱即方孔圆钱的方孔检验,才算合格,故名为金钱鼠尾辫。满清一代男子的发式并不像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样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数次的演变 现今大多数清宫戏里满族男子都梳着阴阳头,就是头发的前半部分剃掉,后半部分编成发辫。这是满清后期的发型了,至少在《红楼梦》写作及其传出的康雍乾时期,满清男子的发型就是 金钱鼠尾头。 贾宝玉明显是一头满发,从鬓角到头顶的胎发,全都还在。在第一段的前面还有个词语描写贾宝玉的头发“鬓若刀裁,眉如墨画”。 如果是像旗人那样的金钱鼠尾头,又何来“鬓若刀裁”? 如果是像旗人那样的金钱鼠尾头,又何来“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 如果是像旗人那样的金钱鼠尾头,又何来“周围一圈结成小辫子”? 那在清朝以前,汉人男子有没有留辫子的时候? 据考证,是有的,一般是在男子未成年(弱冠)之前。弱冠之后,头发得束起来,戴帽子,不能披头散发的,否则就是披发左衽的蛮夷了。至于小男孩,偶尔梳个辫子也无伤大雅。 虽然我们知道贾宝玉的辫子非清朝的辫子,但作者两次郑重其事地提到辫子,绝非泛泛之笔,似乎意有所指。 另外,从贾宝玉与史湘云的对话可以得知,史湘云以前给他梳过类似的发型,再对比第6回和第22回,发型贾宝玉的两次发型惊人地相似,甚至可以说就是一样,所以可以得知,贾宝玉说史湘云先前替他梳过的,就是指第6回这一次。 那贾宝玉的辫子,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
在当时的历史关头,“辫子”是个异常敏感的话题,关系到无数人的人头落地,是汉人千年未有的奇耻大辱,无论作者是汉人,还是满人,按理说都该尽量避开这个敏感字眼。可是在《红楼梦》两次郑重其事地提到了主角贾宝玉头上的辫子,如果说这是作者的信手随笔,无论如何也说不通。 那作者两次详尽地描述贾宝玉头上的辫子,到底有什么用意呢? 或许你说,你不是在上一段分析了吗,宝玉的辫子和清朝旗人的辫子是两个概念,此辫非彼辫,你也说了,在汉人未成年之前,偶尔将头发弄成一根辫子,也是不足为奇的。为何你又自己打脸,说这辫子有特殊喻意? 宝玉头上的辫子,虽然不是清朝人那种辫子,但终究还是辫子。 我们仔细看下两次描述宝玉头上辫子的打扮,完全是个 满汉的综合体。 头上的辫子,属满(清); 头上的冠,属汉(明); 头发用红丝束住,红,属于明 (与红楼梦、悼红轩、怡红院、绛珠草等的红,是一个喻意); 辫子的末梢却用金八宝坠角,金,属于清(后金,与金玉良缘、金荣、金钏、金莺、金鸳鸯等金,是一个喻意) 红,指大明,指林黛玉; 金,指满清,指薛宝钗。 这还不算,在贾宝玉身上‘红’和‘金’的概念总是同时出现。同样是在第6回,林黛玉看到贾宝玉的第一眼,书中这样描写: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金 和 红,是不是特别显眼? 还有,‘二龙’‘二色’,恰好表现了两股势力在“宝玉”身上争斗:二龙抢珠、二色金百蝶穿花,金百蝶偏偏在大红袖上穿花。 这段打扮里,“青”色出现两次,外面的褂子和穿的靴子,都是青色的。“青”不能不让我多心地想到“清”。 或许你说我太神经过敏了,可是且慢,贾母让宝玉先去见王夫人,等贾宝玉再回来时,已经换了一身装扮。这次“青”色意外地不见了。书中在描写完宝玉头上的辫子后,紧接着写道: 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 “青”色不见了,“红”色成了贾宝玉身上的主色调: 原来的青色倭锻褂子(请注意‘倭’字),此刻变成了银红撒花半旧大袄(请注意‘半旧’二字,贾宝玉在表明自己念旧,而‘红’色就是念旧的颜色); 原来的青缎粉底小朝靴,变成了厚底大红鞋。 林黛玉一眼见到宝玉,就觉得他如此面熟;贾宝玉也说“这位妹妹好像在哪见过”,显然两人是旧时友相见。宝玉见旧人,当然得穿老朋友喜欢的颜色衣服。别忘了林黛玉本是绛珠仙草啊。 所以 贾宝玉才会穿红色的半旧大袄,大红鞋,绝不会把自己搞得一身‘金光闪闪’,也抛弃了‘青色’。 青色,真是喻指满清? 很多人依然觉得我对‘青’色的解读太晦涩了,作者信手写个颜色,哪有那么多想头啊。如果只是这里的“孤例”“孤证”,我自然不敢下此断言,但书中多次出现的“青”色,不能不让我怀疑作者的用意。 (1)在35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 黄金莺巧结梅花络》,贾宝玉让黄金莺打几根络子,下面的对话,就别有深意。 莺儿道:“汗巾子是什么颜色的?”宝玉道:“大红的。”莺儿道:“大红的须是黑络子才好看的,或是石青的才压的住颜色。” 莺儿说:大红的,须是石青的才压的住。 也就是‘青’是专能压‘红’的! (2)我们再看另一处“青”,第41回,妙玉请宝玉他们喝茶,对林黛玉说了一段话: 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 如果说那是个青色的花瓮,就说“青花瓮”就好了,何必强调是“鬼脸青”? 再配上前面的玄墓、蟠香寺,又偏偏是梅花上的“雪”(雪,还是血?),总感觉 这杯茶让人瘆的慌吧。 妙玉在黛玉、宝钗面前特意强调是“鬼脸青”的花瓮,足见她对“青”的鄙夷。 同时“玄墓”丝毫不避康熙玄烨的讳,也真够胆大的,后期有的版本,则改成了“元墓”。 (3)也就是说“金”和‘红’是对头,‘青’和‘红’同样是对头,所谓青红皂白。书中也多次说到“不分(不管)青红皂白”,在明末清初的历史关头,青是指满清,红指朱明,多少人不都是不分民族大义、不管青红皂白吗? (4)在59回莺儿编柳篮子那回,“春燕那里肯回来?急的他娘跑了去又拉他。他回头看见,便也往前飞跑。他娘只顾赶他,不防脚下被青苔滑倒,引的莺儿三个人反都笑了。” 在这里吴祖本有条批语“【吴祖本注:可知“青”字累人也】” 被青苔滑倒,批书人却说‘青字累人’。再加上前面的“青才能压住红”、‘鬼脸青’、‘不分青红皂白’……可见作者有多不待见‘青’。 综上所述,从宝玉的装扮、发型,他是一个满汉交缠的矛盾体,可以看出 金 与 红、或 青 与 红,两股势力为了他而争斗,这进一步印证了索隐派所说的: 贾宝玉代表传国玉玺,金指宝钗,红指黛玉,钗黛争宝玉,乃指 满清朱明争天下。 通灵宝玉,和黛玉是木石前盟,是旧时友,是指大明已经拥有玉玺(皇权)二百多年; 和宝钗是金玉良缘,是新人,但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宝玉心里念的还是木石前盟。 |
对于史湘云忘了辫子怎么梳,吴雪松先生有精彩解读,经他允许,特转摘如下: ** 史湘云忘了辫子怎么梳 ** (摘自护珠塔主的博客) ……………… 查了一下批评本,在“如今我忘了怎么梳呢”,庚辰本有一条批语【“忘了”二字在娇憨】,让我为之一振,为何忘了? 确实正如沧海客网友所言,在清朝,辫子不能不说是个有特别意义的词眼,作者一再讲这个“辫子”必有深意,从各种描写看,这辫子绝非清人的“金钱鼠尾”“雅制”发束,那么作者在这里,借湘云的口说“忘了”就有非凡的秘密和意义。 我以前多次讲过,《风月宝鉴》创作原理,是把人物物格化,事物人格化,宝黛钗湘四个主角,作者是把王权、明清和历史幻化为四个人物,通过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写出一部流畅美妙的言情小说,同时,把明清更替的历史元素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载入大作,形成一部无形的史书,因此有“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的美誉。 在人格化的过程,史湘云就是历史书籍的幻化,因此当她说“如今,我忘了怎么梳呢”,实际就是抨击了剃发易服带来的迫害,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都要渐渐忘记这个伤痛,表达了作者对“梳头”的怀念。换句话说,就是作者悼明思想倾泻在这不为人觉察的“梳头”之中。 原来,“梳头”是渐已远去的朱明王朝,《石头记》“骂清悼明”的主旨,时刻贯穿全文。 史湘云说“如今,我忘了怎么梳呢”,不是人物真正忘记了当初梳的怎样的头,而是提醒生活着的时人,回想“梳头”的失国之痛。同时,讽刺了剃发易服以后,男人们只留下老鼠尾巴大小的辫子,再也不用梳头了。 (完) |
按理说,说完了黛玉、宝玉、宝钗三大主角,然后说金陵十二正钗,解读秦可卿,解读了元春,解读了王熙凤,中间又穿插说了晴雯,说了王夫人,这时应该接着解读其他正钗了,但三春、巧姐、妙玉、湘云等人的结局,是明亡后南明的事,只能留到后面说,我们得解读造成明亡的其他角色。 早在晚清民国,就有蔡元培等揭示了红楼梦“悼明骂清”的主旨,事实上,红楼梦并不只是骂清,还骂流寇,骂乱臣贼子,骂内部里的奸人,骂家族败家子。明末的历史不也这样吗,明末的历史并不是明清争天下这一条线,更有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后者还直接造成了明朝的灭亡,也就是明末是三股势力在角逐:明、清(女金)、农民军,对应在红楼梦里,就是 风(清)、月(明)、流寇,以及夹在三股势力之间的人——乱臣贼子、汉奸走狗、误国误君的小人庸人…… 本章开始解读 明、清两股势力之外的人物。 首先就解读既是明又是清的角色,北静王! (87版剧照:北静王的演员与柳湘莲演员是同一人) 北静王,在红学家心中中一直是正面角色,87版电视剧说北静王是贾府的大靠山,刘心武也大胆推测日后能救宝玉的非北静王莫属,红学家认定忠顺王府才是贾府的大对头。但在癸酉本里,北静王的表现打了红学家的脸,他竟然是带头来抄贾府的家,其德性与贾雨村一般无二! 北静王原本和贾府世代交好,怎么最后对贾府落井下石?因为他影射的就是被后人骂做汉奸的洪承畴。 下面直接列举证据: (1)北静王,北方属水,大清国属水。 静王,谐音金王 —— 女金(后金)的王。洪承畴,降清后,先是汉人大学士,后官拜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绝对是后金里的汉人王。 (2)北静王原本和贾府世代交好,几大王之中,唯有北静王战功最大。但后来与贾府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在癸酉本里,北静王直接对贾府落井下石。 洪承畴原本是明朝的大功臣,曾官拜兵部尚书,崇祯帝对他寄予了莫大的期望。洪承畴曾任明清两朝兵部尚书,这也真是个奇迹。在前八十回里,北静王无比风光,在癸酉本里北静王投降了戎羌依然权势赫赫,这完全符合洪承畴在历史上的身份地位。 (3)这一代的北静王叫水溶。《石头记》里对其他的王:南安郡王、忠顺王、义忠亲王……这些王的名字都没有说,唯独说了北静王叫水溶。 这名字也古怪得很,总觉得很拗口很怪异。作者弄个这么怪异的名字,想暗示什么? 水溶,乃指他与水相溶也。溶,就是合在一起,共为一体。那 水溶,岂不是“水共”?水共,氵共也,乃一个洪字,洪承畴也。在说文解字里,洪,就是水流汇合在一起,不就是 水溶吗? (4)北静王原本是当朝的世爵功臣,贾府的世交,后来却投降戎羌,(在癸酉本里)还领着外人到贾府抄家——影射洪承畴随清军入关进北京。 洪承畴原本是大明的功臣,早年镇压农民军有功,抗清也有大功绩,一度让崇祯看到了希望。谁知道却溶于了水国(清),投降了满清。这对明朝的打击太大了。谁也没想到他会投降。 虽然在历史上洪承畴对于满汉矛盾缓和,在清朝倡导汉文化是有历史功绩的,但在明朝遗臣看来,他是绝对的大汉奸,也光荣入选贰臣传。 |
洪承畴:大明假的文天祥(贾天祥) 贾府外的北静王是影射洪承畴,贾府里的贾瑞也是影射洪承畴。 不过要注意:贾瑞除了影射洪承畴之外,更是影射以洪承畴为代表的明末大批投降李自成、投降满清的无骨气的文臣。 贾瑞,贾代儒之孙。贾代儒,一代儒生,贾瑞也算是读书人的种子。 洪承畴,早在万历年间就中进士,对儒家文化了解很深,可以说是读书的好料子。 贾瑞,字天祥。贾瑞,假瑞,假的祥瑞;贾天祥,假的文天祥。 洪承畴,开始也被崇祯当做大明振兴的祥瑞,也一度被认为是大明的文天祥,是宁死绝不降清的。洪承畴开始确实是这样,当年与满清交战,在松山被围半年之久,洪承畴是绝食数日、誓不降清。大家都认为洪承畴要做大明的文天祥了,准备是一颗丹心照汗青了。谁知道皇太极大打人情牌,派出了汉臣范文程去招降,还对他礼贤毕至,最终感动了洪承畴。 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教导的洪承畴,文天祥没做成,却成了被后世唾骂的贰臣。 就如同贾天祥(贾瑞),其爷爷对他呕心沥血,用儒家那一套对他谆谆教导,谁知道还比不上他在人群中多看了凤姐一眼。儒家最强调修身立命,贾瑞偏偏在这方面出了大问题,以至于淫丧。 贾瑞患病,跛足道士送来风月宝鉴。为何他的病非得要用风月宝鉴治疗?风月宝鉴 只在贾瑞的故事里出现过,后来再也没出现。可奇怪的是,《石头记》的书名,一度叫《风月宝鉴》!事实上,全书因为淫邪妄动而死的,好像只有秦可卿和贾瑞 两人,他们的故事也早早结束了,他们也不是书中的主角,特别是贾瑞,连主要配角都算不上,为什么在他的故事里出现的“风月宝鉴”,竟然曾被当做书名? 小说里的绝对主角,贾宝玉以及几大金钗,与 风月宝鉴 (我说这面镜子)完全不搭界,一个镜子,怎么成了统领全书的书名? 这就是风月宝鉴里暗藏的玄机了,这个我前面一个说了,风(風),指 清朝;月,指 明朝。 風月寶鑒,就是 清兴明亡的宝贵历史借鉴,而不是什么男女风月的借鉴(这只是糊弄满清中宣部的表面意思)。 让贾瑞得到风月宝鉴这面镜子,其实是大有玄机。 镜子的正面,是一具白骷髅,这代表的是 月,就代表了大明的山河飘絮、累累白骨; 反面是凤姐,是佳人,向他招手,这代表的 风,是隐喻大清(我不是说凤姐代表大清),是代表了大清的美女佳人、荣华富贵。 风月宝鉴的作用是“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 风月宝鉴的治疗对象是“单与那些聪明俊杰、風雅王孙等看照”。 贾瑞是看到正面,被吓得一身冷汗,病顿时好了一半。可他偏偏禁不起诱惑,要看反面,并陷于反面的红粉佳人里不能自拔。 洪承畴当年看到大明山河破碎,大明儿女尸骨累累,我想他的心里也是很痛楚的; 可他后来置身于大清的荣华富贵里,对汉家儿女的苦难是眼不见为净。 另外那些大明毫无骨气的文人们,不就是跟贾瑞一样吗?见了荣华富贵,就像贾瑞见到了镜子反面里的红粉佳人一样,如蝇逐臭、沉溺其中,哪管什么佳人其实就是粉骷髅,只顾一响贪欢,只求今生富贵,哪管身后骂名、哪管百姓生灵涂炭! 贾瑞,算得上是聪明俊杰、风雅王孙。 洪承畴、明朝那些文官高士(如钱谦益之流),自然也是聪明俊杰、风雅王孙。 他们可都是“识时务者的俊杰”啊,也都是潇洒风雅的文人雅士啊。 他们在国难当头仍然不忘买小妾、玩歌姬,大明朝北方是水深火热,他们在江南与秦淮八艳,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好不惬意。 李自成来了,跪着、爬着、哭着、闹着投降李自成,清军八旗来了,剃发易服也要投降满清。 |
【贾瑞两次被戏弄 背后的隐喻】 贾瑞两次相会被戏弄,其过程如同大明的文官们先后向李自成和满清奴颜卑膝地投降。 1)第一次,王熙凤让贾瑞晚上来 西边穿堂儿等她,说是两边门一关,就没人知道了。 在穿堂儿两边门一关,岂不死路一条?可笑贾瑞色迷心窍,欣然入彀。结果在那里喝了一夜的西北风,回来还被爷爷痛打了一顿,饿着肚子在风里念文章。 这不就是明朝文官第一次向李自成献降吗?李自成是西北边来的,所以是西边穿堂儿。可是文官们向李自成投降什么结果?不但没有得到荣华富贵,反倒是喝了西北风,挨了打,夺了家产,甚至被杀了头。可见这些文官们的道德文章,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2)贾瑞受了这么大的教训,还不醒悟,书中说是“前心犹自不改”。凤姐见他自投罗网,自然要设计教训他下,不过这回换地方了,换成了屋后头小过道里。屋后头一般是北方。这次更惨,结果被贾蓉、贾蔷捉了个现行,不仅被讹去了五十两银子,还被泼粪,遗臭一生。 贾蓉、贾蔷,即蓉、蔷,也就是癸酉本里的戎羌,而戎羌就是隐喻满清。 李自成之后,后来洪承畴为代表的明朝文武官员被戎羌(满清)捉住了,纷纷投降满清。可笑他们不吸取此前投降李自成的教训,在满清的荣华富贵和一己安危面前,什么儒家道德、民族大义全被抛在了一边,奴颜卑膝的纳降献忠去了,结果除了极少数被重用,大多是再次被讹诈,很多人丢了身家性命,并没换来荣华富贵。就是洪承畴、钱谦益这样的降清“成功人士”,难免被扣了屎盆子,遗臭后世。 另外书中在写贾瑞故事时,特别交代了时间:“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而有心人根据万年历查证,在明末清初,从万历到乾隆年间,“十一月三十日是冬至”,只有公元1642年这一年。 而在1642年这一年,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如疯狗般四处进击,而满清屡屡南下趁火打劫。 也就是在这一年,清军攻克松山,洪承畴、祖大寿被俘。也就是这一年,洪承畴降清。 根据冬至日的推测,贾瑞的故事恰好也发生在1642年,这难道是巧合乎? 从洪承畴降清的过程看,他不过是个假的文天祥 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三月,清军应邀夜攻,松山城破,洪承畴、巡抚邱民仰被俘,总兵曹变蛟等将领被杀。 刚开始,洪承畴表现得很有节气,大有做第二个文天祥的气概。史书说“洪承畴绝食数日,拒不肯降”。皇太极派所有能动用的人前去劝降,均被大骂而回。皇太极仍不放弃,特命最受宠信的吏部尚书范文程前去劝降,看他是否果有宁死不屈的决心。 范文程至,洪承畴则大肆咆哮,而范文程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与他谈古论今,同时悄悄地察言观色。谈话之间,梁上落下来一块灰尘,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屡拂拭之”。范文程不动声色,告辞出来,回奏太宗:“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皇太极接受了范文程、张存仁等的专业意见,对洪承畴备加关照,恩遇礼厚。 隔日(五月四日),皇太极亲临太庙,洪承畴立而不跪。皇太极问寒问暖,见洪承畴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 这是劝降洪承畴的官方的版本,倒是野史演绎的版本更符合贾瑞犯淫戒亡身的隐喻。野史虽不足信,但也能让人一乐,请看孝庄劝降版。 庄妃娘娘的“迷魂汤” 民间广泛流传的另一个版本是庄妃劝降了洪承畴,这个版本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洪承畴一动不动地躺在光板床上,忍受着饥渴的煎熬,只求速死。忽然闻到一股奇香扑鼻而来,弥漫在整个囚室中。他精神为之一振,微微张开双眼,面前竟站着一位满洲贵妇人,袅袅娜娜,一头乌黑油亮、光可鉴人的秀发,挽着高高耸起的云髻,衣袖下腕似嫩藕,手如葱白,窈窕的身材如风摆杨柳、出水芙蓉。洪承畴只觉得整个囚室变得亮堂起来,似乎连饥渴也忘了。【楼主按:这不像极了贾瑞病中照风月宝鉴那段?镜中美人是孝庄乎?一笑】 庄妃说:“听说洪将军有年过花甲的老母,你若走了,谁来孝敬她?听说洪将军闺房中有结发的妻子,偏房中有娇美的爱妾,你舍得让她们独守空闺吗? ” 洪承畴听后酸楚万分,一言不发。庄妃觉得时机来临,连忙从带来的竹篮中取 出 玉壶,两只酒盅,倒满人参汤说:“洪将军已决心一死,我不敢让洪将军坏了名节,这是送行酒,请将军饮下。” 洪承畴沉默良久,一口喝了下去,谁知“酒”刚一入口洪承畴便觉出这不是酒是人参汤,心中不由一喜,不禁连饮数杯。 庄妃又说:“洪将军已数日未进饮食,身子虚弱,再多饮几杯吧!”说着双手按住洪承畴的双肩,洪承畴似乎被雷电击了一下,不由伸出双手,紧紧握住了庄妃的手。 庄妃故意娇滴滴地说:“洪将军还有什么话吗? ”庄妃的所言所行,唤起了洪承畴对女人的思念,对生的留恋,他决心不再去死…… -------------------- 无论是劝降的哪个版本,洪承畴都一如贾瑞,眼里只有‘美人’,而无视‘白骨’,只看到个人的荣华富贵,哪管汉家子民的累累白骨,贾瑞的故事,正是风月宝鉴,洪承畴的故事,正是明亡清兴的历史给后人的宝鉴。 |
千夫所指洪承畴 说到洪承畴,不能不提到吴梅村写的《松山哀》,这首诗,写的是洪承畴战败降清,甘心清军鹰犬,追杀抗清力量。诗中颇含讽刺之意。诗中写道:“出身忧劳致将相,征蛮建节重登坛,还忆往时旧部曲,喟然叹息摧心肝。”由此可见,当时降清变节的洪承畴已为千夫所指。究其原因,在于他降清为满清鹰犬,一路南下给汉家子民带来了无数的惨案血泪。他的罪行,除了现在的清史专家阎崇年等人视而不见之外,历史是不会忘记的。 其实他何止是千夫所指,而且还是众叛亲离。他的朋友耻于与他交往,他的至亲人,都不认他。 顺治四年,即公元1648年,洪承畴奉召回京后,派人奉迎老母北上。洪老太太到了北京一下车,看见跪迎的儿子,便抡起枣木拐杖,劈头劈脸一顿好打,口中不停地骂:“你这个不孝的***!我七十多岁了,你教我到旗下来当老妈子?我打死你,替天下人除害!”当时,洪承畴已为满清镶黄旗汉军,按清朝定制,旗下命妇必须轮番入侍太后。洪母以入侍满清太后为耻辱。老太太两千里迢迢路程,不辞辛苦,艰难跋涉,借题发挥,就是要为前明遗民出一口恶气。 老太太棒打洪承畴一段,是不是会让你想起贾代儒打贾瑞? “发狠到底打了三四十板,不许吃饭,令他跪在院内读文章,定要补出十天工课来方罢。” 这段的批语也耐人寻味:〖庚辰眉批:处处点父母痴心、子孙不肖。此书系自愧而成。〗 贾代儒分明是贾瑞的爷爷,怎么是‘父母痴心’? 我看洪老太太棒打洪承畴,倒是‘父母痴心、子孙不肖’。 洪府落成后,洪承畴曾亲往家乡叩请母亲前来居住。但洪老太太深明大义,故意穿着出嫁时的明朝衣裳,端坐在堂上,就是不肯住洪承畴所建的府第。洪承畴又去找他的弟弟洪承畯劝说母亲,但其弟痛于国亡兄降,发誓“头不顶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在家乡英都修造了一只木船,然后携母亲坐在船里,泛于江上,过着隐居生活。后人为纪念他们的民族气节,在他们孤舟隐居的石壁上,刻下“素月孤舟”四个大字。 在婆母的影响下,洪承畴的妻子莲心愧于丈夫的投降变节,愤然削去头发住进了尼姑庵。后来,有人在洪府大门两边贴了一副对联:上联,忠义孝悌礼仪廉;下联,一二三四五六七。上联无“耻”,下联忘“八”。这分明是骂洪承畴是无耻王八。 书中说贾瑞“最是个图便宜没行止的人”,又贪恋女色,王熙凤暗地骂他“这才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呢,那里有这样***的人呢”。平儿则骂他“癞蛤蟆想天鹅肉吃,没人伦的混帐东西,起这个念头,叫他不得好死!” 洪承畴深受明朝厚恩,却无耻降清,给了大明最终一击,虽然他后来也作出过缓解满汉矛盾的事,但明朝遗民始终不肯原谅他。 不过到现代,反倒是替洪承畴大翻案: 1991年,《求是》杂志副总编、历史学家苏双碧到洪承畴家乡英都考察,挥笔题词:“开清第一功”。 1996年,在泉州举行的洪承畴学术研讨会,到会专家学者及其他人士对洪承畴积极致力于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历史功绩高度评价,予以肯定。 2003年,清史砖家、吉林省社科院研究员李治亭推出《清史》,对洪承畴的历史功绩作出了肯定。同年洪承畴学术研讨会召开,定位史上洪承畴是开清重臣、中华民族杰出人物,为统一中国作出了贡献。 2006年,洪承畴公园在福建南安隆重揭彩开园。多名清史专家从北京赶来参加开园仪式。 ……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清朝乾隆皇帝鄙视洪承畴而将其列入《清史·贰臣传》的头号人物。当今的专家们不知道怎么想的,洪承畴是一个连妻子、母亲、兄弟,甚至于他所效命的皇上都深为不耻的人物,竟然在当代被捧得这么高。又拍片,又建公园、建纪念园什么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洪承畴是个什么样的民族英雄呢。 当然更让人怀疑的是这些专家们的底细,他们到底是姓满,还是姓汉? |
【西ping王】何许人也 相对来说,北静王这个角色无论是性格气质还是身份地位、以及所作所为,更接近历史上的洪承畴。贾瑞更多的是影射讽刺奴颜婢膝先后向李自成和满清投降的明王朝文官们,他们对权势、富贵、以及个人生死的眷恋,一如贾瑞对美色的痴迷,且执迷不悔,眼里只有美人富贵,丝毫无视生灵涂炭、白骨累累的现实。 平心而论,如果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特别是对朱明王朝来说,洪承畴是大汉奸、贰臣不假,他辜负了崇祯对他的圣恩,也参与制造过对汉人的屠杀,但从整个历史长河来看,洪承畴并不是最罪大恶极的大汉奸,在他的位置上,他尽可能地缓和了满汉矛盾,献计献策消灭流寇农民军,对社会安定是有历史贡献的。比起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这些“三藩”武将亲自南下追杀明皇室、屠杀汉人同胞,洪承畴的形象好多了。 如果作者真是吴梅村,那将洪承畴写成北静王这样的形象完全可信的,吴梅村曾写了《松山哀》来讽刺洪承畴,但吴梅村更痛恨的是 吴三桂这样的大汉奸和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流寇。那《石头记》里有“吴三桂”的形象吗?有,当然有!肯定有!《石头记》里的人物便是明末清初的众生相,怎么少得了大人物吴三桂! 在癸酉本里查抄荣宁府的是堂官赵全、西ping王和北静王。这个西ping王在前八十回里并没出现,而在癸酉本九十一回查抄荣宁府时突然出现。至此四大王全部出现:北静王、西ping王、忠顺王、南安郡王。 在癸酉本里北静王、西ping王 一直是得势的“反面角色”,忠顺王是正面反面不得而知,反正他后来也被锦衣卫抄家了,最受益的是蒋玉菡,从此独享紫檀堡,再没人干涉他了。南安郡王显然是明势力的,但“南安”二字突出了“南方偏安”自顾不暇的境地,只能是苟延残喘,惶惶度日。在癸酉本里南安太妃认探春做干女儿,以代替她们家远嫁海疆和亲,这就是后来探春如风筝一样坐船出海远嫁一去不归的缘由。 比较困惑的是西ping王,他只在癸酉本的九十一回里出现,实在不好做更多解读。但西苹王三字,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我想很容易让人想到 ping西王 吴三桂。西ping王是影射吴三桂吗?我不敢断定,但有一个人显然更像吴三桂! |
汉奸吴三桂 VS 情毒夏金桂 夏金桂,薛蟠之妻,在情榜里的封号是“情毒”,有个陪嫁丫鬟叫宝蟾,宝蟾也是个蛇蝎女子,情榜里封号是“情魅”。 夏金桂怎么和吴三桂对上号了? 1)先看名字。夏金桂,对于这个名字,批语耐人寻味,〖庚双夹:夏日何得有桂?又桂花时即(節)焉有得又雪,三是(事)原系風马牛〗 是啊,夏天怎么有桂花?八月桂花香,丹桂飘香于秋季;姓夏的、带桂字的女子偏偏嫁给姓薛(雪)的,看来注定是悲剧。 夏日何得有桂? 看来不该叫夏金桂,得叫 夏无桂 才是。无桂,吴桂,乌龟也。岂不是讽刺汉奸乌龟吴三桂? 2)桂,属木,原本《红楼梦》里属木的,大多属于林黛玉这一派,也就是大明势力的人。可偏偏夏金桂姓名中间是个“金”字,前面我们反复说了,“金”影射的是后金满清。那夏金桂到底是属金还是属木 (大明的人还是后金的人)?结合她的夏姓,夏天无桂,可见她这个“桂”是子虚乌有,她的“金”倒是实实在在的。 如同吴三桂,早年是大明的人,崇祯一度对他充满幻想,封他为平西伯。可他后来投降了后金满清,一跃成了平西王。所以说到底,吴三国是大明的叛徒,是大清的功臣。 3)书中特别交代夏金桂嫁过来那年是十七岁,即十七岁成为薛家(金家的人)。 十七岁,乃十七年,即崇祯十七年(1644年)。这一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杀殉国,这一年吴三桂正式彻底投降满清(女金),与多尔衮一道击败李自成。 为什么说是正式彻底投降满清呢? 4)夏、薛两家当年就是通家往来,‘原是老亲’。 其实在这之前,吴三桂已经动过投降满清的心思。他的舅舅祖大寿,早在好两年前已经投降了皇太极(就是松山被破,他和洪承畴投降)。吴三桂给祖大寿写信,祖大寿将信给皇太极看,皇太极特地回信给吴三桂“将军之心,犹豫未决。朕恐将军失次机会,殊可惜耳”。 也就是吴三桂和后金满清的勾搭由来已久。 反映在书中,就是桂花夏家和薛蟠家“原是老亲”,早已是亲戚往来。 香菱进一步解释夏金桂和薛蟠的关系:“当年又是通家来往,从小儿都一处厮混过。叙起亲是姑舅兄妹,又没嫌疑”。 对吴三桂来说,其舅舅祖大寿早已投降满清,那他和后金满清也算得上娘舅表亲。 5)夏金桂和薛家貌合神离。另外我们再看夏金桂和薛家的关系,虽然夏金桂在79回出场,80回重点描写,但遗憾的是我们熟知的红楼梦到80回就戛然而止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看出了夏金桂和薛家的关系并不好。这反应在吴三桂身上也是如此,吴三桂和满清一直貌合神离,互相利用,最后还是自立为王、反叛满清。 6)夏金桂“若论心中的邱壑经纬,颇步熙凤之后尘。” 也就是说夏金桂和王熙凤一样,也是个机关算尽的角色。凤姐机关算尽,最后误了卿卿性命,看来这夏金桂的结局想必也是如此。 癸酉本里夏金桂想设计害死薛姨妈,却被薛宝钗将计就计,最后引火自焚,这便是癸酉本104回“毒中毒薛姨妈添病 计上计夏金桂焚身”。 吴三桂也绝对是个善于投机钻营、机关算尽的角色。当年他在李自成和满清之间摇摆不定,降清后一直不安分,最终还是起兵反清,可他机关算尽,却不是小皇帝康熙的对手,很快就被镇压了。 |
(夏金桂和香菱) 书中更多的是写夏金桂如何迫害香菱,夏金桂分明就像地狱里派来专门毒害香菱的使者。夏金桂为何独独跟丫鬟香菱过不去?香菱对她又敬又畏,又丝毫威胁不到她的地位,薛蟠也天天和她与宝蟾腻在一起,早就冷落了香菱,完全没理由吃香菱的醋,可夏金桂偏偏跟香菱过不去。为什么有这么不通情理的女子?这就关系到香菱究竟影射的是谁了。 ****** 香菱:桂王偏逢吴三桂 ****** 香菱,本叫甄英莲,江南甄士隐的女儿,三岁时被拐子拐走,在那场著名的葫芦案中,薛蟠打死了冯渊,抢走了英莲,就这样随着薛家来到贾府,并改名香菱。在贾府,香菱度过了一段短暂的美好时光,但后遭遇一生之敌夏金桂,不仅被迫改名秋菱,还受尽欺凌,根据判词判断,香菱是死于夏金桂之手。癸酉本里,香菱是被夏金桂勒死。 红楼梦开篇第一回就写她和其父亲甄士隐的故事,她是仅次于金陵十二正钗,排十二副钗首位的,她的身世也几乎最悲惨的,解读夏金桂,就绕不开香菱。 那香菱影射的是谁呢?? 没错,就是南明最后一个皇帝、被吴三桂勒死的桂王永历帝。 永历皇帝朱由榔,第一代桂王朱常灜的第四子。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孙子,明光宗的侄儿。1646年-1662年在位。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 很多人觉得难以理解,香菱只是个苦命的丫头,怎么能影射帝王?要说十二金钗正册里的人物影射帝王还说得过去,香菱一个丫鬟,都还没被薛蟠收为小妾就被夏金桂整死了,连夏金桂的丫鬟宝蟾都屡屡欺负她,她会是南明朝那个苦命的永历帝吗? 1)首先,香菱虽然不是正册里的人物,但也是十二副册之首。书中开篇就写她家甄家的故事。在交代她父亲甄士隐时,甲戌本有条侧批“〖总写香菱根基,原与正十二钗无异。〗” 甄家是姑苏望族,香菱本是甄英莲,是大小姐出身,其根基与 正十二钗没有差别,林黛玉不也只是扬州盐课老爷的女儿而已嘛。 2)香菱很像东府里的蓉大奶奶。 《红楼梦》梦里多处写到某人像另外某人,比如小红像林黛玉、贾芸像贾宝玉…… 在第七回里,周瑞家的见了香菱,忍不住道:“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象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 一旁的金钏也说:“我们也是这么说呢。” 香菱的模样品格很像蓉大奶奶秦可卿。 前面我们说了,秦可卿影射的是明光宗朱常洛,如果香菱影射的是永历帝朱由榔,那她像秦可卿就对了,他们是叔侄关系,都是万历皇帝的子孙,“有些像”再正常不过了。 3)香菱的判词和画: 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画: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 画里的“桂花”和“两地生孤木”,都是喻指一个“桂”字,很容易让人想到“夏金桂”。可巧吴三桂也有个“桂”(非巧也,作者故作此设定也)。但别忘了,永历帝也是桂王。那画上的“桂花”是不是暗含有“桂王”之意? 因为从其他的人物的画上,我们大多可以看出,画的图案都是喻指人物身份或命运的符号,比如袭人的画上是一簇鲜花,代表她姓花; 黛玉宝钗画上的玉带、金簪;湘云的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妙玉的一块美玉、落在泥垢……香菱的画上“莲枯藕败”就足以代表她了,为何还画一株桂花? 迎春的画上“有只恶狼追扑一美女”。难道香菱画里的“桂花”就跟“中山狼”一样? 只是桂花,怎么会导致“水涸泥干,莲枯藕败”? 有点费解。 窃以为,桂花 固然有代表夏金桂的意思,同时也香菱的另一个符号:桂王。 4)吴三桂有个“桂”字,永历帝曾是“桂王”,两桂相逢,真是生不逢时;夏金桂有桂花香,香菱偏偏也有个“香”,难道小小菱角儿比桂花还香?夏金桂认为香菱这名字冲了他,将她改名为秋菱。秋菱,癸酉本里在这有条批语“【吴祖本注:有金陵亦有秋菱?丘陵乎?】”(再次告诉大家,癸酉本不是只有后28回,前80回也是有的,前80回里不仅有别于通行本里的异文,还有通行本里所没有的批注)。 陵,常指帝王陵寝;金陵,当然是金碧辉煌的帝王陵;而丘陵,在古代是指普通的坟墓。 原本是香菱,最后却成了秋菱(丘陵);本来是帝王,本来入葬帝王陵寝,谁知道却托体同山阿、葬身荒郊丘陵。 【史料】清顺治十六年(1659)正月初三,吴三桂数十万大军分三路连通昆明。南明小朝廷只得弃滇都昆明,经保山、腾冲一路败退进人缅甸。虽然南明的大西军战事一再落败,但在此期间却冒出了一个骁勇善战的罗姓将领,此人的第十代子孙罗星汉成为后来威震金三角的大毒枭。 据《明史》记载:朱由榔带1500余人由腾越 (腾冲)西逃,进人缅甸瓦城 (即曼德勒近郊的古都阿瓦),观望形势的缅王慰留贵客于缅北山区。1661年缅京老王驾崩,新士莽白继位,他看清形势,派精兵夜袭,砍死了南明数十名遗臣武将,囚禁了永历帝。这在历史上被称为 “咒水之难”。1662年,吴三桂率清兵十万之众饮马怒江、直抵缅甸瓦城城郊,莽白立即将永历帝及其母、妻、妄送交清军,以免惹火烧身。朱由榔被押解回昆明,囚禁在蓖子坡头的金禅寺(今利民巷)内。康熙元年(1662)四月,永历帝被吴三桂用弓弦在今称逼死坡的地方勒死,南明王朝宣告彻底结束。 昆明百姓出于对吴三桂叛国降清的义愤,将永历帝遇难地蓖子坡改称为逼死坡。清云贵总督认为有损大清声誉,遂于道光年间将逼死坡改为升平坡,并勒石立碑以宣扬其升平盛世,但民间仍称之逼死坡。后云南都督蔡锷将军以三迤士民的名义,在逼死坡头立“明永历帝殉国处”石碑一方。石碑一度失落1983年幸得找回,如今又重新立在坡头。 也有人考证:如今缅甸果敢地区,其实就是永历帝南明军队(主要是李定国部队)的后裔,他们一直以汉人自居,世代说的是西南官话,用的是汉字,其长相也是与汉人无异,与东南亚缅甸人迥异。可惜经过200多年的清朝避难,解放后毛时代被排斥,直到现在既得不到中国认可,也不被缅甸政府所容忍,成了最尴尬的一个地区族群。 |
首页 上一页[8] 本页[9] 下一页[10] 尾页[1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明朝 最新文章 |
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我们家乡的方言,广丰话 |
明朝十六位皇帝的能力之我见 |
崇祯3700万内帑,舍不得花,是怎么回事?所 |
这个人真有意思 |
小伙鞭炮炸ATM想进劳教所过年 不知劳教已废 |
语文问题:明史这张献忠图六万万是六亿还是 |
金庸《天龙八部》慕容氏复650多年燕国是不是 |
话说如果把明朝放在19世纪,按照常理会如何 |
大一统王朝开国君主能力排行: |
明武宗朱厚照究竟为什么一直没有儿子啊?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