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明朝 -> 《红楼梦》影射终极大揭秘 (转载) -> 正文阅读

[明朝]《红楼梦》影射终极大揭秘 (转载)[第13页]

作者:songzuyin1981
首页 上一页[12] 本页[13] 下一页[14] 尾页[1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鸳鸯影射之谜(1)
  现在我们试着探讨鸳鸯的影射关系。
  1、鸳鸯,是两只鸟,那影射的是两个人,而不是一个人。就像麒麟,是两只;凤凰是一对,所以说王熙凤时,冰山上站着一只雌凤,不能说站着一只凤凰。
  2、鸳鸯,去掉鸟字,便是夗央。夗,古代通‘怨’,鸳鸯当然有十足的理由怨恨、怨愤,别的丫鬟都跟着宝玉贾琏这样的年轻公子(如袭人平儿晴雯),或者跟着黛玉湘云这样的年轻小姐(如紫鹃翠缕),而她只能伺候在一个老太太身边,还被色老鬼贾赦盯上。所以鸳鸯的‘鸳’,通夗,通怨,确有怨恨怨愤之意;
  那‘央’作何解?当然不是中间的意思,在古代‘央’通‘殃’,乃祸殃的意思。 如果这样解,那‘鸳鸯’(夗央),就是‘怨殃’,因为怨恨,而生祸殃。 如果结合癸酉本来看,可不是这样嘛?癸酉本里,贾母去世,鸳鸯起初还担心贾赦来报复她了,谁知贾赦似乎把她忘了,她心里反而有些不爽。贾母一死,她没了依靠,也断了对贾府的唯一感情线,于是总给好朋友玉钏灌输贾府如何如何不好,要替自己打算的思想。鸳鸯的“怨”,倒迎合了孔夫子那句话: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而有了‘怨’,便有了‘恨’,于是有了后面的‘谮语泄天机’——告密,于是祸殃便生了。
  鸳鸯,即怨殃,就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小人,而给贾府带来了‘祸殃’!
  3、鸳鸯的姓让人警觉,姓金,父亲叫金彩,已经痰迷心窍,人事不知;母亲是个聋子;哥哥金文翔。红楼梦里姓金的,名字含金的,五行属金的,似乎大多不是善茬,这在前面反复解读过了。比如薛宝钗的‘金’,她的丫鬟莺儿,其实叫黄金莺,身上带的金锁;跳井自杀的金钏;占了便宜还要兴师问罪的金荣以及他的姑姑璜大奶奶;还有赵姨娘的内侄钱槐,还有恶妇夏金桂……
  红学家普遍解读是,鸳鸯姓金,不就是代表了鸳鸯对爱情追求的专一,情比金坚,宁死不屈,通行本里鸳鸯最后自杀,一是殉主,一是捍卫自己爱情的尊严嘛。
  如果红楼梦只是部爱情小说,这么解读,再妙不过,可惜,不是。前面我们也多次提示了,红楼梦里其实没什么爱情可言,就算是宝黛爱情,那也是家国情、民族情,而非男女私情,儿女情不会让作者让批书人‘血泪盈面’。
  其实,对于鸳鸯这些丫鬟们来说,在古代压根没有什么爱情可言,她们的命运就是两条线:要么发出去配小子,要么给老爷主子们做小的(或者跟随小姐做陪嫁丫鬟)。对这个命运,鸳鸯是看得极其清楚的,她在爱情方面最大的幻想,不过是想做贾琏的小老婆,即使成功,她也只能排在王熙凤、平儿后面,更何况贾琏后来偷娶了尤二姐,贾赦又赏了他秋桐。鸳鸯最后一点爱情念想也破灭了。要说鸳鸯是为了爱情自杀?是跟谁的爱情?为了贾琏而自杀?恐怕鸳鸯自己都会不屑地‘啐’你一口!
  4、鸳鸯说到底,是一种鸟,古诗有云“鸳鸯本是,本是飞禽性”。飞禽的本性又是什么?那就是红楼梦里说的:树倒猢狲散,食尽鸟投林,家亡人散各奔腾。再美的鸳鸯,发现你这里不适合它了,它依然会去寻找新的水域。良禽择木而栖,鸳鸯逐水而居,这只是它们的本性,跟什么情不情的没关系。 所以癸酉本里的鸳鸯,后来背弃贾府,又有什么稀奇的呢?不过是食尽鸟投林,人性本私、为自己打算谋划而已,只不过客观上加速了贾府的覆亡。
  也许你说,林黛玉身边的丫鬟紫鹃、雪雁,还有王熙凤的象征——雌凤,不都是鸟吗?她们不都是为贾府死了吗?为什么偏偏安排鸳鸯背叛?
  王熙凤是主子,她不存在背叛贾府的问题,何况凤凰非梧桐不居,是典型的择良木而栖,朱家就是当时最好的‘良木’。紫鹃,是暗喻杜鹃啼血,后来林妹妹自杀,紫鹃啼血而亡,这个情节安排是合理的;雪雁,北雁南飞,飞到衡山回雁峰,再也无法往南飞了。癸酉本里雪雁从贾府离开后,一路茫茫然寻找贾府的人,最后找到宝玉,也很快一病不起。这就像崇祯自杀后,北京多少明朝遗臣被迫往南迁徙,去投奔南京南明,或逃到更南的南方,但就像大雁,衡山的高峰阻挡了它们继续南下,想春暖花开再回到北方,北方已非故国故土,甚至很快南方也被异族占领,普天之下,已经没了雪雁栖身之地,只能凄然死去。
  5、鸳鸯是上吊死的,通行本、癸酉本都是这么写的,所以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是解读她影射关系的重要证据。 好了,下面正式揭开谜底。
 
  鸳鸯影射之谜(2)
  我认为,鸳鸯影射的是崇祯朝时的两任内阁首辅周延儒和温体仁。
  1)都是文人才子。 周延儒,连中会元、状元;温体仁也是进士出身,都入阁为相,文采风流。鸳鸯,父亲叫金彩,哥哥叫金文翔,也暗示她文彩飞翔。你看她骂人也骂得既有文采,“什么‘好话’!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什么‘喜事’!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 你让王熙凤、赵姨娘,断然骂不出这样有文采有典故的话来,能对宋徽宗赵子昂的典故随口而来,显然是文人做派。 因此,鸳鸯应该影射的是周延儒温体仁这样的大文官,而非武将。加之她是贾府家生的奴才,当然不可能影射为朱明皇室的人。
  2)都是文职大官。 鸳鸯三宣牙牌令,俨然一副宰辅做派;;周延儒、温体仁分别都是崇祯朝的内阁首辅。
  3)首席大丫鬟 VS内阁首辅。 鸳鸯是贾府的首席大丫鬟,她的月银是所有丫鬟中最高的,父母兄嫂,都在贾府做管事,深受厚恩。周延儒温体仁,都曾是内阁首辅,按说他们都应该为大明拼搏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谁知道他们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高官厚禄,却丝毫不思报效朝廷。
  在癸酉本里也很奇怪啊,最后来挽救危局的,竟然是不起眼的丫鬟小红,而不是首席大丫鬟鸳鸯。鸳鸯,反倒是潜伏起来,只想着暗中想捞好处,还‘带坏了’玉钏。这实在让人难以接受。但如果对应在周延儒温体仁身上,那就没什么奇怪的了,明末这样的奸臣狗官太多了,他们没投降满清做汉奸,已经算不错了。癸酉本里,鸳鸯也没有加入戎羌或投奔流寇,却做了个想从中渔利的内奸。
  4)都是进谗言、说谎话的奸臣。鸳鸯情榜的封号是‘情谮’,谮zen,说谎陷害人的意思。周延儒后来可是十足的谎话精,崇祯十六年(1643年)四月,清兵入关,周延儒自请视师,却假传捷报蒙骗崇祯帝,崇祯帝不知内情,对周延儒褒奖有加,特进太师。后锦衣卫指挥骆养性上疏揭发真相。 温体仁,不遑多让,瞒着崇祯帝也做不了不少打击陷害异己的事,起初是排挤周延儒,将周搞下台;后来打击报复东林党人。他们都是误国误君的馋臣,都入选《明史》‘奸臣传’。
  5)进谗言杀小红(袁崇焕)。 癸酉本里鸳鸯的罪行令人发指,向林黛玉谎报小红是内奸,导致小红被鞭挞至死。特别是写到鸳鸯谎称见到小红遗落的贾蓉给她的龙禁尉牌子:“我到那里一瞧,发现树下遗落一个令牌,上面还有字。我又不识字,故拿来给姑娘瞧瞧。” 这里连批书人都出离愤怒了,【批语:狗贼,满嘴放屁,吃我一喝!】。
  是啊,鸳鸯明明很有文才,还三宣牙牌令呢,怎么这里说自己不识字?前面批书人也痛斥鸳鸯:【批语:好个阴险的奴婢,恨不的剥其皮食其肉!大哭!】
  难道温体仁也做过类似的事?还真有,就是袁崇焕在己巳之变之后被批捕,当时崇祯还是很犹豫要不要杀他。但当时身为内阁首辅的温体仁,反复请旨斩杀袁崇焕。促使崇祯做了‘亲者痛仇者快’的憾事。
  6)结局上吊死。 关于鸳鸯上吊的结局,最能对应周延儒。周延儒此厮,虽然文采风流,却是个贪生怕死之辈,自己请旨于督师,却将大军驻扎在通州,每日饮酒作乐,醉生梦死,压根不与清军交战。其手下吴昌时、范文元之徒,更是变本加厉,只想着中饱私囊,对满清大肆劫掠屠杀,其他各城被围攻,他们是拒不施援,特别是范文元反倒在山东带兵像清军土匪一样,对百姓奸淫掳掠。 周延儒怕死也算了,还谎报军情,数次谎称打了胜仗,崇祯还冤大头似的连连嘉奖。最后被锦衣卫告发,崇祯忍无可忍,吴昌时被斩首示众,范文元被腰斩,周延儒被勒令自尽,籍没其家。当骆养性持圣旨及吊绳至延儒官邸时为酉时,周延儒向家人一一哭别,拖延至第二天清晨近卯时才自缢,终年51岁。相隔两个月后,崇祯帝也在此黎明破晓时分自缢,形同预言对比。
  对应在癸酉本里,鸳鸯是上吊死的,林黛玉也是上吊而亡,王熙凤也是狱中上吊的。这与历史上的周延儒、崇祯、魏忠贤的结局如出一辙。
  ---------
  总之,鸳鸯,是象征那些为自己谋划打算、食尽鸟投林的奴才,就如同周延儒温体仁为代表的明末官员一样,在太平盛世,他们是义正词严、天天说些冠冕堂皇的太平话,而真正危难关头,他们都各自打算,哪管身后洪水滔天、天下兴亡。鸳鸯是象征这一类人,也没有必要非得说她像周延儒温体仁。 我发帖是玩影射,不得已给她找了个影射关系,其实有强凑之嫌,各位看官只需领会其中的意思即可,不必深究。
 
 巧姐之谜
 1.得名之谜。 巧姐的名字是刘姥姥取的,取义七夕乞巧节,希望从小多病长大多灾多难的巧姐能〔〕遇难呈祥,逢凶化吉。后来倒也印证了刘姥姥的话。 但似乎也没那么简单,暗藏了几层意思:
  (1)暗示了巧姐的身份是公主,织女也是公主。
  (2)暗示了巧姐的结局,日后是个织布女——成为民间普通女子。
  (3)七夕这天斋供望月,暗藏思念之意,有感慨亲人天各一方之隐意。
 2.婚配之谜
  本来这不算啥秘密,巧姐后来嫁给刘姥姥的外孙板儿,前面都有暗示。
  在第41回有非常容易明晓的伏笔,大姐儿——巧姐是后来刘姥姥给她取的名字——原来抱着一个大柚子玩,忽然看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就要那佛手,于是后来大人们就让两个孩子互换了柚子和佛手。脂砚斋有几条批语,说:“小儿常情,遂成千里伏线。”又说:“柚子,即今香圆之属也,应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以小儿之戏,暗透前后通部脉络。”
  然而在通行本里,高鄂莫名其妙地安排嫁给了姓周的人家。其实高鄂这样改欲盖弥彰。后面更是昭然若揭了。
  3. 狼舅奸兄 之谜。
  巧姐命运之谜,在于究竟谁是“狠舅奸兄”,狠舅是凤姐兄弟王仁,谐音就是“忘仁”,这应该没有什么疑问,奸兄呢?
  有人说,是贾环,但贾环是巧姐的叔叔,跟她舅舅一个辈分。是巧姐哥哥的只能是草字辈,重点对象是贾蓉贾蔷贾芸贾兰(繁体字的兰)。那会是谁?
  高鄂续书,把贾芸当做奸兄,让人忍无可忍。为了表现合理,还故意安排了巧姐见到贾芸就大哭的情节。问题是前八十回贾芸是个很好的男儿,被称作大观园外的贾宝玉,他怎么会做那没良心的事?第24回,写到贾芸时,脂砚斋有多条批语,赞他“有志气”“有果断”“有知识”,说他“孝子可敬,此人后来荣府事败,必有一番作为”——当然是指好的、正面的作为。 在癸酉本里都证实了这个伏笔批语。
  那高鄂为什么说他?这叫不打自招!高鄂是很清楚癸酉本的真实结局,癸酉本里贾芸和小红后来奋力挽救贾府,岳神庙拯救贾宝玉,小红被屈打死,贾芸自杀,令人扼腕叹息。反倒是王熙凤对其有恩的贾蓉贾蔷,暗指戎羌,才是真正祸害巧姐的奸兄。 但高鄂不敢这么写啊,要是如实写贾蓉贾蔷是奸兄,岂不结局了戎羌的真相? 所以只能改写,牺牲前面的伏笔,牺牲情节的合理性。 高鄂也明明写了刘姥姥和板儿救了巧姐,但就是不安排巧姐嫁给板儿;高鄂明明知道贾蓉贾蔷是奸兄,但故意栽赃好男儿贾芸。 这再次印证了癸酉本的真实性,真实得高鄂,保留了一部分情节的同时,不得不改写删除大部分情节。
  4. 影射之谜
  巧姐原型:大明宁德公主
  【宁德公主】明朝公主,明光宗第六女,母亲是傅懿妃。天启六年,其异母兄明熹宗册封其为宁德长公主,并选南城兵马指挥司副指挥刘宗正的儿子刘有福为驸马都尉,并于同年四月成婚。[1-2]
  明朝灭亡后,公主驸马夫妇相依而生,清朝康熙年间以高龄去世,是明朝皇室中为数不多得以善终的。清初史学家谈迁在拜访吴伟业时,吴伟业示《萧史青门曲》,诗中以宁德公主夫妇为主,描述亡国皇族的生活遭遇。
  我认为巧姐有大明宁德公主朱徽妍的影子,我们试着简单对证下:
  1)身份相似。 巧姐是公侯之女,前面说的织女是天帝公主,也暗示了巧姐的公主身份。 而宁德公主,是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的女儿,明熹宗册封的妹妹,明熹宗和魏忠贤的关系就不用说了。而小说王熙凤是影射魏忠贤的,所以将巧姐安排为王熙凤的女儿,也是合情合理的。
  2)身世相似。 巧姐从小就多病多灾,王熙凤又是拜痘神又是拜娘娘,后来贾府覆亡,巧姐遭遇狼舅奸兄,是九死一生,所幸在刘姥姥帮助下,总算是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宁德公主的凄惨身世更是闻着伤心、见者落泪。宁德公主是明光宗第六个女儿,前面五个都是早夭,她侥幸活下来,也算是小时候多病多灾(虽然那些病灾都在她姐姐们身上);后来大明灭亡,朱家皇室先是遭到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疯狂屠杀,后又遭遇满清追查清算,但宁德公主却奇迹般地高寿活到康熙年间。
  3)结局相似。 巧姐作为公门侯府女,最后流落民间,成为普通纺织妇;宁德公主更不用说了,身为公主,乱世苟活,成了民女,已是不幸中的万幸。
  4)狗儿、板儿、青儿的秘密。
  刘姥姥并不是贾家的亲戚,而是王熙凤王家的远亲,所以刘姥姥是来找王夫人王熙凤的。其实也不是刘姥姥和王家有亲,而是她的女婿王狗儿的父亲王成,二十年前与王家连过宗。说白了谈不上什么亲戚,没有半点血缘姻亲,纯粹是套关系依附过来的。这狗儿的名字,耐人寻味,如果联系到王熙凤影射的魏忠贤,我是想到了魏忠贤著名的干儿子们,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朝廷上下各衙门纷纷依附或主动认魏忠贤做干爹。这刘姥姥的女婿“狗儿”,莫不是‘十狗’之一? (楼主忍不住一笑)
  巧姐未来的老公 板儿,这名字也有讲究。清粉们经常从巧姐又叫妞儿、老公叫板儿,板儿妹妹叫青儿,就判断出,《红楼梦》明显是写满清满族贵族的嘛,你看这些称呼儿都是北京话,都是满语口语哩,你们汉人有叫妞儿的吗?(呜呼,楼主无话可说)
  也有索隐派说,板儿,青儿,合起来不就是‘反青’吗?果然是反清复明的寓意。(楼主捋须不语)
  依贫道之见(测字先生附体),板儿,这个‘板’字,它是个木字旁,木字旁的人在《红楼梦》里意味着什么,贫道已经说得腻歪了,代表他是“木势力”的人,不是“金势力”的。 而青儿,顾名思义,是“青”朝的儿——清朝人。如果说板儿,是木势力,喻指朱木明朝的子民,那他妹妹青儿,已经是水国青(清)朝的子民了。 另外,板儿 和 巧姐,从名字上看,就是极为对仗的一对 (如同金哥和银姐),板儿,老实呆板的男儿;巧姐,俊秀乖巧的小姐,可不是正好互补的一对嘛。
  5)跟刘氏‘有福’。
  巧姐一生命中的贵人、有缘人,绝对是刘姥姥。刘姥姥给她取名,最后乱世中救她出火海,并安排嫁给自己的外孙板儿。但板儿并不姓刘,而姓王。不过书中刘姥姥一直跟板儿一家在一起,甚至是他家的主心骨、顶梁柱,倒不像他的姥姥,更像他的奶奶。 所以与其说巧姐是与板儿有缘,还不如说与刘姥姥有渊源,王熙凤跟刘氏更有缘分。 可巧,宁德公主也嫁了个姓刘的——南城兵马指挥司副指挥刘宗正的儿子刘有福。这个刘有福是真有福,板儿娶得巧姐这样的姑娘,也是有福,巧姐遇到刘姥姥、板儿,也是有福。
  6)七夕望月思故人故国。
  我们说到了巧姐生于七夕,取名巧姐,有暗藏七夕斋供望月之意。在癸酉本里巧姐嫁给了板儿成了一名纺织村妇。刘姥姥偶尔拿出惜春画的《大观园图》给村民讲解,睹物思人,令人唏嘘;到了七夕节,更不用说了,天下女子都要斋供拜七星姐姐织女,而这天又是巧姐的生日,在斋供望月的时候,怎能不想到贾府,不想到亲人风流云散、天人相隔?就如同牵牛星织女星,隔着茫茫银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只能是‘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宁德公主有没有在七夕节望月思念故人故乡故国,不得而知,但清初明朝遗民文人望月思明朝,是文人们心照不宣的事,很多人也因此留下了不少悼明骂清的‘明月清风诗’,比如那句“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就曾引来文字狱惨祸。
  7)《萧史青门曲》的证据。吴梅村的《萧史青门曲》就赫然出现了“望月”、‘织女’等和七夕相关的字眼。
  《萧史青门曲》是清朝诗人吴梅村的七言歌行,诗歌叙述宁德公主病逝的整个哀伤历程。诗中描述了明光宗二个女儿:乐安公主病逝、驸马在国亡时殉国;宁德公主在明亡后沦入柴门,以及崇祯(明思宗1627-1644年在位)帝女长平公主被父斫臂及病殁等事,用以书写明皇族之悲惨命运。
  首先这诗的标题,暗合了巧姐板儿的故事。《萧史青门曲》,萧史,是指乘龙快婿的典故,就是公主驸马的意思。青门,长安城(京城)的南门,借指皇室皇宫。 巧姐如果是公主,板儿可就是驸马,可巧板儿家就住在京城的南门南城。
  诗中开篇第一句“萧史青门望明月,碧鸾尾扫银河阔”。 ‘望明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思故乡思故人,还是思故国明朝? 作者自然明白,读者也领会得出。
  中间一句触目惊心:“仙人楼上看灰飞,织女桥边听流血”。大明朝一副灰飞烟灭、流血成河之惨象。 其中‘织女桥’的字眼让人不禁联想到七夕,而巧姐可不是七夕节生的嘛。
  还有一句耐人寻味,尽叹周郎曾入选,俄惊秦女遽登仙。这里的周郎,是指长平公主的驸马周世显。有意思的是,巧姐的故事里,也有周郎。
  前面我们说了,高鹗续写的通行本里,巧姐嫁给了一家姓周的儿郎。 其实高鹗也不是乱来的,他也是根据癸酉本里有这样的情节改写的。请看:
  ------------------
  (刘姥姥将巧姐赎了回来)狗儿道:“錢也已经花了,再提也要不回来了。我想着巧姐在咱家住着也不是个事,想把他说给邻庄的周家,可是人家听说是从窑子里救出来的,说什么也不肯要。如今巧姐在咱家供着也不是,使着也不是,倒是怎么着才好?”
  --------------------------
  也就是说,板儿他爹王狗儿原本想让巧姐嫁给周家儿郎。 高鹗呢,干脆就写巧姐嫁给了周家。 要是还有人说高鹗没看过癸酉本,那就吃我一呵!
  周郎也好,刘郎也好,都是明朝的驸马。巧姐和刘郎(板儿)、周郎(周家儿郎)都传出绯闻,红楼梦偏偏写个姓周的人家,可见作者用心用情之深之苦也。
 
  所以从吴梅村的《箫史青门曲》也可以隐约看到,吴梅村和红楼梦有重大关联,因为这首诗和红楼梦中的巧姐,很可能指向同一个人——宁德公主。证据也说了,诗中的“织女”,“周郎”,“刘郎”,还有宁德公主和巧姐身世惊人的相似。
 
  【李纨贾兰篇】是批判,更是反思
  李纨和贾兰这对母子,得放在一起说,李纨的判词和曲子及图画,都是包含了他们母子。金陵十二钗其他十一人的判词曲子都还很好理解,除了林黛玉那句‘玉带林中挂’让很多人难以接受之外,而李纨的判词和曲子,历来争议甚多,但也有了相对统一的意见——主要是来自红学家的意见,认为李纨是典型的恪守封建礼教的女子,最后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受到了世人和命运无情的嘲笑,红学家也借李纨的故事来证明,曹雪芹是反封建礼教的。
  对此,我绝不苟同。
  凡是说红楼梦是反封建的论调,都是犯了将现代观点强加于古人头上的错误。古人心里头哪有现代人的封建主义的概念?又何来反之?中国人对制度的反思,直到鸦片战争洋人的坚船利炮打进来了,才开始出现。此前的中国人认为封建制度就是最好的制度,又怎么想到去反对反抗它?
  另外我们反复揭示了,《红楼梦》是写民族家国血泪的,是写明亡清兴反思的,是悼明之亡、责清之失的,为何到了李纨贾兰的故事,就成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了?封建礼教又不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红楼梦》是有骂清的隐喻在里面,但骂清,不等于骂满清的封建礼教,因为明朝也好清朝也好,都实行的是同样封建礼教制度,何况这个制度还是汉人发明的,并不是满人入关带来的。
  那李纨贾兰的故事,作者有什么深意?红学家从李纨的判词曲子里,看到了作者的批判性,这是没问题的,有好些人不认可,认为充其量是感叹唏嘘,认为李纨贾兰身上没有什么可值得批判的地方。但书中的字眼,确实含有批判讽刺的意思在里面,比如‘笑谈’、‘阴鸷’等。但批判、感叹、唏嘘、同情之余,更多的是反思?
  反思什么?不是反思封建礼教‘吃人’(那要到鲁迅时代),而是反思儒家教育的失败。
  有人说,你这不和反封建礼教是一个调调嘛,还以为你有什么高见呢,结果还不是万变不离其宗,还不如红学家说得靠谱。
  这位兄台稍安勿躁,请听敝人慢慢道来。李纨贾兰母子的故事,就是典型的相夫教子儒家教育的故事,历来是被人称道钦敬的,但最后的结果却是沦为他人的笑谈,难道不值得反思吗?
  具体怎么反思法,请看《李纨判词新解:贾兰乃是假的兰》。
 
  【插入一楼】《红楼梦》为什么会和曹家有关联
  既然讨论到了《红楼梦》的‘南巡’问题,这关系到作者到底是谁,这也是红学家认为作者是江宁织造曹家曹霑的最重要的证据,因为南巡不由得让人想到康熙南巡,而曹家以及李煦家都多次接驾,还有贾母说的戏《续琵琶》,都是红学家的铁证。《续琵琶》问题前面我已经说了,因为当时还有更出名的尤侗的《吊琵琶》。但“南巡”问题实在绕不过去。
  最后我只能承认,《红楼梦》与江宁织造曹家,或多或少是确有关系,起码曹家参与《红楼梦》的流传,多个证据表明,是曹家后人将《石头记》一书传入了满人贵族文化圈,以至于此书受到满人的大力追捧,当然他们只看到的是前80回。因为曹家是汉人,但又是满清重用的包衣奴才,是夹在满汉之间的中介,也只有他们这样的角色,才能将汉人的《石头记》传入到满人文化圈。
  但曹家人有没有参与《石头记》的删改批删呢?那个前后批删十载、泪尽而逝的曹雪芹是不是就是曹寅孙子曹霑呢?
  这要打一个大大的问题。
  那《红楼梦》到底为什么会与曹家有关联呢?或者说曹家为什么会有《石头记》的书稿呢?
  这不得不提一个人:顾景星。
  【插入一楼】无力补天的顾景星是红楼梦作者吗
  《红楼梦》开篇就写了女娲补天,那块巨石是无才补天,被遗弃一旁,以至日夜悲号。曹家子孙并没有过“无力补天”的哀叹,甚至曹家子孙都没有过参加科举考试的记载,所以曹家子孙有没有‘济世之才’都是个问题,又何来怨天尤人,抱怨自己没机会‘补天’? 但在明末,相当一批汉族文人、明朝遗臣,面对天倾西北、东南危局,曾无数次尝试“补天”,无奈大势已去,纵有“济世之才”,却“补天乏术”,只得在满清统治下日夜自怨自叹、悲号惭愧。 其中最有名的是顾景星。
  顾景星曾在明亡后避难昆仑山(相传女娲补天处)写过“神鞭鞭石石流血,谁能驱石补天阙”。他也曾自负有“补天济世”之才,给南明朝廷上表了“补天”方略,但南明内讧太多,终究还是“无力补天”。
  有学者据此认为顾景星是《红楼梦》作者,但红楼真本问世后,我们已经确信,吴伟业(吴梅村)才是真正的作者,或者说最早的第一作者,其死后书稿交给了朋友和学生。有说法是顾景星也是吴伟业的学生。
  顾景星是湖北蕲春人,妻子是吴地苏州人,蕲春被张献忠两次屠城后,顾景星所幸在妻子娘家避难,此后长期住在吴地。
  还记得吗?《红楼梦》在介绍书的来历时,提到了“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也就是“红楼梦”这个书名,是吴玉峰题的。 那吴玉峰何许人也?
  其实吴玉峰这个名字也与顾景星大有关联。我们知道,红楼梦涉及到的作者人名等,很可能都是假名,吴玉峰,未必姓吴,曹雪芹未必姓曹,就像鲁迅并不姓鲁一样!
  吴,很可能是指吴地,并非姓吴;玉峰,是指昆仑山。昆仑山叫玉山、也叫玉峰。吴玉峰有“吴地昆仑山”之意,意思是要撑起东南危局,成为南明的顶天柱。
  而顾景星后人在《白茅堂集》上的一个钤印,赫然写着“家在蕲春玉峰”。请看图:

  另外有意思的是,顾景星和江宁织造 曹寅是 舅甥关系,也就是【顾景星是曹寅的舅舅】。但生前二人始终没有公开舅甥关系。直到顾景星去世14年后,曹寅留表兄顾昌在江宁织造府中,资助他校印《白茅堂集》,并作《舅氏顾赤方先生拥书图记》,才首次公开称顾景星为舅。张士伋在《白茅堂集》序中说:而今直指使者巡鹾曹公为先生宅相。”“宅相”典出《晋书·魏舒传》,系对外甥的美称。
  也有说法是顾景星曾化名曹雪芹,因为顾景星就号‘雪芹’,有学者考证,顾景星的老家湖北蕲春,就生产芹菜出名,《本草纲目》也是重点记载,《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也是蕲春人 (楼主插一句:蕲春此地人杰地灵,至今都是人才辈出,是湖北著名的风水宝地)。那‘曹雪芹’岂不是顾景星? 但也没有直接证据。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顾景星死后,其儿子带着父亲的书稿寄身于曹家,曹寅曾帮助出版顾景星的著作,这是事实。至于顾景星的这些书稿里有没有《石头记》? 唉,不得而知。
  而顾景星和吴伟业等江南文人是有重大交集的,顾景星长期住在老婆娘家苏州,他也曾在南明政府做官,(吴梅村也在南明做过两个月的官),他也曾给南明政府上书进言最后却感叹‘补天乏术’,他也很可能就是‘题曰红楼梦’的吴玉峰,……但他是作者?还是只是批删者?或者批语人?或者保存传播者?
  还是不得而知。
  总之,从吴伟业,到顾景星,到曹寅,我们影影绰绰中发现了他们在《红楼梦》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大胆做出这样推测:
  (1)吴伟业是红楼梦的第一作者,他完成了红楼梦的整个故事、人物的设定。
  (2)而他的学生朋友等,比如顾景星,化名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也可能化名曹雪芹,批删润色十载,甚至化名畸笏叟、脂砚斋等批书人;
  (3)而顾景星死后,书稿被其儿子带到了曹寅家。
  (4)曹寅与江南文人向来打得火热,他自然看得出红楼梦里的隐喻,这在当时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同时他又是康熙在江南的耳目,顾景星又是他的娘舅,而红楼梦这本书又实在写得太好。这件事于公于私,他都不好处理。最后折中的办法是只传出前八十回,将八十回以后的内容隐匿。
  (5)再等到曹寅死后,再后来曹家被抄,跟没人知道红楼梦的真相了,而敦敏、富察明义等满清贵族们,他们看到的书稿都是从曹寅的孙子那里得来的,自然想当然地认为曹家人就是作者,认为红楼梦是写他们曹家的旧事。
  (6)再到民国时,胡适依据敦敏、富察氏等清人笔记,就草率地认定了作者是 曹寅的孙子曹雪芹,其实就算是敦敏、富察氏等也从没在任何文本上说过曹雪芹(曹子)就是红楼梦作者的话。
 
  1)玉玺从唐朝后就毁了,这不得而知,但清皇太极从林丹汗那里得到传国玉玺之事,是见于史册的,敝人不敢杜撰。
  2)红楼梦为什么能躲过文字狱?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一是红楼梦里其实找不出明确的反清证据,癸酉本后28回戎羌、流寇字眼是扎眼的,但并未流传,前80回实在找不出明显的证据,除非以‘腹诽’定罪; 二是作者、批删者、批书人、传播者是异常小心,几乎不留下把柄口实,反复强调这是风月儿女小说。 三是此书实在太受欢迎,特别受满清贵族欢迎,稍微有点刺目的地方,也没有放在心上。 四是在乾隆年间官方就组织删改续写后80回,就是高鹗通行本120回,通行本更加找不出反清内容了。 五是当时有满族官员看出了红楼梦有骂满,请求封禁,但清统治者没有明确证据就大兴文字狱,实在难以服众,只是尽量禁止大量传播,尤其是抄本(因为抄本有批语和隐藏情节)不准流传的,但我们看到了依然有大量私下传抄。
  至于“真是吴梅村写的,怎么可能无人知晓”,当时当然是有人知晓,但大部分人不知晓,也不太在乎作者是谁。你看明清小说几乎都不署名,要署名也只是署个别名,什么兰陵笑笑生啊,什么藏花主人啊……毕竟那个时代,写小说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当时读者也不需要了解作者是谁。另外就算知道吴梅村是作者,那也不能拿他怎么样,他在康熙十年就去世了,而康熙对他评价特别高,何况红楼梦写得非常小心,他的诗和文章,直接痛斥满清屠杀,特别是他写的史书《绥寇纪略》,就差点为他惹来文字狱,就是康熙特别喜欢他的诗,将他列为清朝第一大诗人,才没拿他怎么样。《绥寇纪略》都放过了,《红楼梦》更没有理由拿来兴文字狱了。如果满清连一部《红楼梦》都容不下,那读书人干脆连字都不能写了。
 
  接着说李纨和贾兰
李纨判词新解:贾兰乃是假的兰(1)
  先看李纨的判词:
  春风桃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短短四句二十八言,跟其他人的判词一样,可这首是所有判词中最难解最有争议的,几乎每一句都有争议。敝人倒有些新解,是不是正解不知道,但也列出来,供大家一哂。
  ** 春风桃李结子完 **
  【旧解】认为这句只是点明李纨的名字,一个‘李’,一个‘完’,但极少有人将这句话的意思解一解,敝人不才,倒斗胆一解。
  【楼主新解】:
  春风桃李,是个成语,比喻学生受到良师的谆谆教诲。直到现在我们都用‘桃李满天下’来赞誉老师。 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春风化雨(象征教育教诲),桃李结子,算是完了。意思是春天过去了,桃李花期也过了,桃李都结子了。
  另外还记得李纨的父亲么,他叫李守中,是国子监祭酒,相对于中央党校校长,专门是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他对女儿李纨的培养也非常到位,完全按照封建儒家教育,将李纨培养成了一个恪守妇德、秀外慧中、坚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安心相夫教子。绝对是封建社会的妇女典范。所以春风桃李,也暗含了李守中对李纨的教育。而李纨又按照她父亲那一套来严格教育贾兰,按说贾兰绝对是会成为‘兰’一样的人才。 可结果呢?
  ** 到头谁似一盆兰 **
  【旧解】认为这句只是点明贾兰的名字,没有太多深意,或者与上句一起解读为,李纨辛辛苦苦守寡教子,终于培养出了贾兰这样的人才。 真的是这样吗?
  【楼主新解】:
  历来的解读都是夸赞李纨、贾兰的,可这里明明是个问句啊——到头谁似一盆兰? 到底是谁? 如果是贾兰,又何必反问?那应该说“春风桃李结子完,孺子恰似一盆兰”。 可作者偏偏要反问:你李纨一生孤独,含辛茹苦教育孩子,到头来,谁像一盆兰? 说明她儿子贾兰,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兰,是假的兰,假兰,所以叫贾兰嘛。
  那真正的兰应该是什么样的?
  兰,在古代的意思,象征着君子,象征着有高尚品行的人,形容君子或者某地方很纯净雅致,往往用芝兰、兰麝、兰芷等词。其中与兰并列的美好植物,有个成语:衡兰芷若。 还记得贾宝玉题大观园为蘅芜苑题的匾额是什么?叫 蘅芷清芬。原本那些帮闲老头说叫‘兰风蕙露’,并且拟了个对联:三径香風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 结果听了贾宝玉嗤之以鼻,说‘“此处并没有什么‘兰麝’、‘明月’、‘洲渚’之类”,那里只有写荼蘼花(还记得说麝月时那句‘开到荼蘼花事了’么),所以改名蘅芷清芬。你看,兰花并不是在什么地方都有的,薛宝钗住的蘅芜苑就没有兰花、也没有明月、没有洲渚,只有荼蘼花、蘅芜草,而且那里的主色调是“绿窗油壁”,绿油油的青色调。是完全符合薛宝钗的风格的。 所以贾宝玉一眼就觉得这里最适合宝钗。 反看林黛玉住的潇湘馆,里面是茂密的湘妃斑竹,作者形容斑竹的词非常牛叉,叫‘凤尾森森、龙吟细细’。而薛宝钗的蘅芜苑却是“绿窗油壁”,贾母去了宝钗房里,马上就跑出来,觉得那里跟“雪洞子”似的。
  扯远了,接着说兰。
  兰,在中国文人看来是非常独特而美好的字眼,也因此发展出了中国独特的兰文化。屈原、孔子就经常用来‘兰’比喻君子。
  孔子《孔子家语·在厄》芷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意思君子就该像芷兰一样,哪怕身处深林,依然独自芳香,绝不会为穷困而改节。
  真正的兰,如同君子,绝不会为穷困而改节。那假的兰呢? 那当然是为了功名富贵,可能会做出违背初衷、违背道德、违背良心而改节的事。这种人是伪君子,这种人是假的兰——假兰。所以作者才反问一句:
  到头谁似一盆兰?
  是啊,你春风桃李,瓜果累累,到头来谁才是真正的兰(君子、为国为民的栋梁)啊?是贾兰乎?他看起来像兰,实际上是假兰,所以才会有作者的反问,所以才有后面两句的嘲讽叹息——枉与他人作笑谈。
 
  李纨判词新解:贾兰乃是假的兰(2)
  ** 如冰水好空相妒 **
  这句解读是最难的,因为不知道该怎么断句。
  【旧解】认为李纨如同冰水一样,一辈子冷冷清清,但恪守妇德、洁身自好,引来世人相嫉妒。 也有人说‘冰水’是象征着生死,观点倒也别出心裁,是来自寒山的诗—— “如冰水好”——比喻生与死紧相依。出唐代有名的诗僧寒山的无题诗:“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已死必应生,出生还复死。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
  这个解释倒是很唯美,可似乎跟李纨贾兰关系不大,他们母子俩可不是什么生死人生观的事情。
  【楼主新解】:
  此句最难解的就是‘空相妒’,特别是一个‘相’字,相,当然指互相、双方的行为。那这里到底是谁和谁‘空相妒’?一般的解读是,是李纨让世人‘空相妒’,意思是世人嫉妒错了,我有什么值得你嫉妒钦羡的呢?最后我不是成为你们的‘笑谈’了吗?
  所以这句应该可以改成这样“如冰水好 人(空)相妒”。
  那“如冰水好”又该怎么解释?谁是冰,谁是水?
  我认为,李纨如冰,冰清玉洁;贾兰如水,成了‘水势力’,就是水国满清的人。可李纨一生冰清玉洁又怎样?冰消融后还不是变成了水吗?你还不是跟你儿子一样,成为了水国人吗?你对儿子含辛茹苦的谆谆教导,希望他济世安邦,希望他成为兰花君子,最后他却为戎羌卖命,为了异族水国人。冰,虽然是如玉一般纯洁,但终究是冰,最后还是化成水。 而李纨的老公叫贾珠,儿子叫贾兰,最后不是竹篮(珠兰)打水一场空吗?有什么值得羡慕嫉妒的?
  ** 枉与他人作笑谈 **
  这句没有什么好解读的,只需要联系前面三句即可。正因为李纨一生辛苦、洁身自好,最后却培养出来了一盆假的兰,最后儿子变节竟然为异族戎羌卖命,虽然自己封为了诰命夫人,看似荣华富贵了,却遭到了世人无情的嘲讽,成为世人的笑谈。
  所以李纨的整个判词,是谈相夫教子的儒家教育问题,而不仅仅是感叹李纨的凄凉身世和孤苦命运。如果我们再看那首曲子《晚韶华》,意思就更明显了。请看下回:《李纨的晚韶华: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李纨的晚韶华: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晚韶华》,是李纨曲子的名字,这‘韶华’二字在红楼梦里大有说头,因为它在书中多次出现,多次出现反复出现的字眼,我们得留个心眼、心里也多琢磨下。‘韶华’出现的地方:
  1)惜春的曲子《虚花悟》:把这韶华打灭,不见那清淡天和。
  2)李纨的曲子《晚韶华》:那美韶华去之何迅!
  3)麝月掣签,抽到的签:题曰‘韶华胜极’,写着‘开到荼靡花事了’(前面已经解读)
  4)桃花社联诗,林黛玉写的《唐多令》: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5)薛宝钗填柳絮词: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風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如果将‘韶光’也算作‘韶华’的话,那还得算上写贾宝玉的这首《西江月》:
  可怜辜负好韶光, 于国于家无望。
  我们先将‘韶华’分开来看,韶,虞舜乐也,传说舜所作的乐曲名,大家都知道‘箫韶九成’的成语。 这里又提到汉人的德孝文化始祖舜帝(明朝不也是以德孝治国嘛,嘛)。 舜帝及其传说,在《红楼梦》里多次出现,比如那南巡的悬案,说的就是‘太祖仿舜帝南巡’;林黛玉叫潇湘妃子、住潇湘馆、里面都是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的斑竹,特别是贾宝玉将芳官打扮成番邦鞑子、取名耶律雄奴那段,作者借贾宝玉之口大骂匈奴犬戎:
  “‘雄奴’二音,又與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晋唐诸朝,深受其害。幸得咱们有福,生在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
  这都是来自舜帝及其两个妃子的故事。 在癸酉本后面就更明显了,直接说我们是大舜的后裔,怎能为戎羌卖命?
  (在楼主老家,舜文化符号无处不在,永州本名零陵,这个陵就是指舜帝的陵,因为舜帝南巡,崩于苍梧、葬于九嶷,人们悼念舜帝,眼泪零落如雨,所以叫零陵,到隋唐才改为永州。零陵古时又叫‘潇湘’,因为湘水、潇水在这汇合,那里也有斑竹,盛产红豆,甚至当地卷烟厂的香烟,都叫‘湘妃竹’、‘红豆’。 另外有意思的是,我们那边的人‘二’和‘爱’不分,跟史湘云一样,二哥哥念成爱哥哥 【这个后面揭秘】,看来史湘云恐怕也是个湘妹子)
  华,做形容词解,那就是美好的意思;做名词解,一是通‘花’,二是指华夏汉人。
  韶华 二字连起来,本义是指春光,喻指美好的时光,但 韶 是源自舜帝的典故,华,又有华夏的暗示,所以这‘韶华’,显然是汉人的韶华、华夏的韶华、大明的韶华,绝不是满人的韶华、戎羌的韶华、清朝的韶华。前面我们在解读惜春时,也说了将‘韶华’和‘三春’联系起来 —— 三春去后诸芳尽,可不是‘韶华’已去么?
  也许你说,韶华,就是指惜春、李纨她们的青春年华,哪有你说得这么深的啊。那没办法,楼主已经入魔怔了,我总觉得这个‘韶华’不是乱用的,如果只是指个人的青春年华、无关乎家国民族,那就叫 青春 好了。有人说,古代还没有青春这个词吧。有!红楼梦里就多次出现:
  介绍李纨时就说她‘青春守寡’。 贾宝玉念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 蒋玉菡在唱词里也提到 青春:度青春,年正小;配鸾凤,真也着。
 
  现在我们看《晚韶华》的全曲: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休提那锈帐鸳衾。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腰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
  这里‘镜里’‘梦里’,有些费解,但更费解的是恩情、功名,一定要将这两组词联系起来解,才解得通。
  恩情,或许你说,很简单啊,就是指父母恩情,是指李纨贾兰母子之间的恩情。很好,是有亲恩、亲情的意思在,那为什么是‘镜里’恩情?他们母子的恩情,是实实在在的,怎么成了镜花水月虚幻之物了?
  功名,自然是贾兰日后高中、取得功名。那又怎么成了‘梦里’的功名?
  镜里恩情、梦里功名,这都是虚幻之情、虚幻之名啊,这不对啊,贾兰和母亲的恩情怎么会是虚幻的?贾兰后来获得的功名又怎么是虚幻的?
  如果脱离小说的写作时代背景,将红楼梦当作大家族儿女风月、曹家旧事解,怎么也想不明白的。
  其实,恩情,在封建王朝,更多地是指皇恩,是指朝廷对臣民的恩情,你看戏文常说‘隆恩浩荡’、‘谢主隆恩’、‘世受朝恩’,比如汉朝颁发的‘推恩令’等等。 尤其是与‘功名’联系起来,那几乎可以肯定,这‘恩情’就是指朝廷皇恩了。 因为古人的‘功名富贵’,那就是皇帝给的啊,殿试三甲进士取名,那都是皇帝钦定的啊,所以进士们都被称作天子门生。
  如果想到了这一层,那功名是朝廷给的功名,那恩情自然是朝廷给的恩情雨露;那反过来就是朝廷的恩情已经是‘镜里’(镜花水月)了,那功名自然是‘梦里’(梦幻泡影)了。
  那新的问题产生了,这里的‘镜里’又是什么镜,这里的‘梦里’又是谁的?
  镜,你会想到什么?当然会想到麝月的宫镜(窗明麝月开宫镜),会想到黛玉的菱花镜(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还会想到什么?自然那首《枉凝眉》: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梦,你会想到什么?那还用说,自然想到书名‘红楼梦’,想到‘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还应该想到‘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明月宫镜也罢,朱楼梦也罢,前面已经说得够多了,自然是指明朝的镜、明朝的梦。那镜里恩情、梦里功名就好理解了,原来大明王朝已经是‘水中月、镜中花’,昔日的恩情(前朝皇恩),已经是在‘镜里’了,而‘功名’也自然是如梦幻泡影了。
  【那美韶华去之何迅!休提那绣帐鸳衾。】
  这两句很明了,是感叹韶华易逝、荣华不再,休提那绣帐鸳衾,意思是‘绣帐鸳衾’那荣华富贵已经是过去式了。
  【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
  珠冠、凤袄,是指明朝的凤冠霞帔,朝廷赏给命妇的服饰装扮,是借指贾兰取得了功名,李纨荣封诰命。可这又能怎么样呢?李纨很快就被无常鬼勾去了性命。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这话就说得很严重了,显然是批判李纨的。意思是你不顾天下形势、不闻天下大事,只一味地让孩子读书求功名,纵有功名又是为谁效命?所以还是要想想为子孙积德积福。(阴鸷,是指阴德,记得早年的武侠小说经常错用这词,形容坏人‘目光阴鸷’,将阴鸷用了阴险。)
  【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腰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
  这一段是将“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这句具体化了,具体描写贾兰取得功名、李纨荣封诰命,但又很快死去的情景。 这里要搞清楚一点,那就是明清的诰命制度。
  诰命夫人是唐、宋、明、清各朝还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这里的诰命夫人,就是指外命妇。 一般得到外命妇身份的女性,封爵等级皆从夫之官衔高低而定,例如一品夫人、二品夫人、三品淑人、四品恭人、五品宜人、六品安人、七品以下皆为孺人的外命妇等级。有的官员之母因改嫁而不能获得外命妇身份。
  李纨没有改嫁,贾兰立了功名、封了大官,从而让李纨也得意荣封诰命。
  这里要重点注意对‘功名’的理解了,以前的理解包括通行本高鹗的续本,也是认为贾兰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取得了‘功名’,李纨又能得享福贵了,可惜没多久就死了。 这里要明白一点,中了进士,其母亲妻子是得不了‘诰命夫人’的。因为‘进士’还不是官,也没有品级,诰命夫人是有品级的,其品级是和丈夫或儿子的官衔一致的。没听说参加科技考试中了进士,母亲就能封诰命,那历朝历代出多少进士啊,岂不到处都是诰命夫人?
  高鹗之所以那么写,是他不敢直写贾兰是因为取得了战功、军功,而被朝廷封官,李纨才得诰命的。 高鹗是知道背后的真相,但不敢写出来;后来的人是不了解诰命制度,而错解了贾兰的‘功名’,而认为贾兰只是取得了科举功名、中了进士,李纨年轻守寡自然能得诰命。 其实贾兰要是不立大功、不做大官,其母亲是没资格做诰命的。她不改嫁守节,充其量朝廷送她一块贞节牌坊,而不是封她为诰命。
  另外被封为诰命夫人,那还得进京入宫面见太后或皇后,谢恩服侍(母亲得诰命见太后,妻子得诰命见皇后,大体这样)。 这个细节也很重要,这也是李纨被封为诰命,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的原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其实我们仔细看这句‘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腰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你看里面用得形容词:气昂昂、光灿灿、威赫赫,又是簪缨、又是金印、又是高爵禄,这显然是大官,立的是大功,所以才能享受‘爵禄高登’。而且贾兰立的功很可能是‘军功’、‘战功’,你看他是‘腰悬金印’,过去是皇帝或高官将军有‘金印’,特别是掌握军权的人。
  所以这段说得很清楚,李纨得封诰命,是因为儿子贾兰立了大功,做了大官,爵禄高登了,而不是因为贾兰只是中了一个区区进士。
 
  【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首先这一问,问得振聋发聩:古来奖项可还存? 还记得跛足道人疯疯癫癫地念着谶语一般的《好了歌》么?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
  《好了歌》这几句,用在贾兰身上毫无问题啊,适逢乱世,贾兰依然不忘个人的‘功名富贵’,可就算出相入将,取得功名又如何?最后韶华易逝还不是荒冢一堆?再看古今那些文臣武将,君王在世时,日日说什么皇恩浩荡,要肝脑涂地相报,谁知君王一死,臣子们又另投新主、跟着他人去了。
  而甄士隐解《好了歌》而颂了常常一篇曲子,里面有两句就是写李纨的,就是那句“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甲戌本批语就说此句写李纨)。 这两句确实与李纨的曲子《晚韶华》的意境完全相符,癸酉本后面李纨的结局更是完全印证了此句及其判词曲子,实录如下:
  -------------------
  且说李纨在山里苦度光阴,亲见儿子在仕途浮浮沉沉,不免常年牵肠挂肚。忽有一日众官兵前来报喜讯,道贾老爷又升官了,要李纨穿上蟒袍进宫谢恩。李纨素来不喜功名,推辞道:“穿上这个倒也可笑,羞不死人。”然众人皆道是皇上亲赐,圣命不可违。李纨尴尬地穿了,却不合身,袖子长了许多。又向众人询问贾兰此次升官缘由。原来贾兰在疆场立下赫赫战功,圣上赐命嘉奖,将贾兰官职连升几级,贾兰、贾菌二人皆爵禄高登。圣上听闻李纨守寡数载,辛苦教儿子读书扬名,感念落泪,深为敬佩道:“如此贞节女,世人共仰,日后必立贞节牌坊,令后人敬仰效仿。”一时兴起,竟大笔一挥,也封了李氏高官厚禄,派人去往山中给李纨紫蟒加身。
  李纨受宠若惊,抛了破袄寒衣,带上珠冠,披了凤袄,胸悬金印,头戴簪缨,八面威風坐了轿子进宫谢恩去了。一时哄动全城,无人不知,无人不羡。谁知李纨回家后不到一月就一病而亡,空使世人嗟叹。
  贾兰见母亲病故,哭的寻死觅活,将母亲隆重葬了,又把些金银珠宝作了陪葬,哭道:“生前没有让母亲过上好日子,驾鹤去了也多孝敬些錢财让母亲在那里花。”可叹李纨一生如冰似槁,无端获得爵位,又倏忽死去,身为举国笑,又是何必。
  (癸酉本第一百零八回《情不情僧遭逢穷途 幻中幻境展演情榜》)
 
  *** 【李纨贾兰影射之谜】 ***
  分析了这么多,那李纨贾兰到底影射谁?或者说有什么隐喻呢?
  有人说李纨是影射李自成,你看他们都姓李吧,李纨老爸叫李守中,李自成老爸叫李守忠。这就有点令人喷饭了,就像有人根据王熙凤名字里有个‘熙’就认为王熙凤是影射康熙一样可笑。 红楼梦的影射隐喻手法,可没这么拙劣。要说李守忠,那红楼梦里还有个公公叫夏守忠呢,就是老是向贾府索贿的那位,那又该怎么说。 作者要在人名上做文章,也不会完全弄一样的字、一样的人名,因为那太明显了,充其量是用谐音,比如一味好道的贾敬喻指修道不问国事的嘉靖皇帝,贾敬、嘉靖谐音;又或者用词意相近来隐喻,比如乌进孝影射张献忠,一个进孝、一个献忠。
  我认为,李纨贾兰的故事,其实是明末那些文人官员的写照,其中主要是有洪承畴的影子,也有其他失节降清汉文人影子在,当然包括作者本人(这里把作者认作吴梅村)。这对母子的故事,其实是有反思汉人儒家教育的,可以联系贾宝玉的‘奇谈怪论’‘不好读书’‘不求功名’的言行一起来看。 还记得么,宝钗劝宝玉读书,他骂她是“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風,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 把当官求功名的比作‘禄蠹’。 (宝钗为什么劝宝玉读书?宝玉为什么骂她是‘国贼禄鬼’?联想薛宝钗的影射原型,自然就理解了)
  李纨的父亲是国子监祭酒,名叫李守中。守中,恪守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这是说明李家的儒家教育的风气之深。洪承畴的母亲傅氏也是个大家闺秀出身,一生恪守儒家教导,也是用这套来教育儿子的。
  李纨青年守寡,一心抚养儿子读书求功名,后来贾兰也中了进士;洪承畴的母亲傅氏什么时候守寡的不知道,但洪承畴中进士时傅氏已经守寡。洪承畴是万历四十四年,即公元1616年的进士,他也曾深受崇祯皇帝朱由检的恩宠,他自己也曾得意洋洋地在厅堂挂出一副对联,曰:“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后来洪承畴在松山战役兵败降清,于是有士人将他这副对联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等到洪承畴降清后被满清封官许愿、爵禄高登时,那曾经的恩情、曾经的功名,当然是‘镜里恩情’、‘梦里功名’了。
  贾兰是‘假的兰’,是假兰。因为真的兰,身处深山不改其香,如同君子不因个人困苦而改节。 洪承畴是假的‘文天祥’,他失节降清,为异族卖命,将屠刀挥向同胞,对满清来说,他是开清第一功臣,对大明和汉人来说,他是开清第一汉奸。虽然他此前也受的是正宗的儒家经典教诲,但结果他是失节的‘假兰’、富贵能淫的假文天祥。当年崇祯活着时,他说什么‘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谁知在松山被俘,他的‘臣节’就如同松山一样松散了,真是‘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何况那是崇祯还没死呢。
  李纨荣封诰命,但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以前想着儿子有了功名,自己脸上有光,觉得多年辛苦没有白费,但儿子真的爵禄高登了,自己也紫蟒加身了,反而嫌弃‘紫蟒长’了。李纨为什么高兴不起来?是因为贾兰的爵禄富贵,是戎羌异族给的。所以她入宫谢恩回来一个月就死了,以前她是如同槁木,如今彻底心如死灰了。
  傅氏也因为洪承畴而封为诰命夫人,当时洪承畴已为满清镶黄旗汉军,按清朝定制,旗下命妇必须轮番入侍太后。洪承畴去接母亲,大家都以为洪母不会去,结果洪母千里迢迢地去了北京,但一见面就抡起枣木棍打不孝子洪承畴:你这个不孝的***!我七十多岁了,你教我到旗下来当老妈子?我打死你,替天下人除害!
  李纨被封了诰命,入宫谢恩见太后,会不会也有洪母这样的屈辱?显然也会有,所以她回来一个月就死了,何况她封诰命入宫,非得没得到世人的羡慕,反而是沦为他人的笑谈。可见李纨封诰命,压根不是什么值得骄傲高兴的事。
  贾兰是因为军功封高官厚禄,洪承畴更是因为军功而被清廷封赏。所以贾兰影射的还不是寻常的文人,像吴梅村只是在顺治做祭酒,是个清水衙门,而且也早早告老回乡,没有如洪承畴、吴三桂那样为满清卖命、做杀害同胞的事,算不得汉奸。 贾兰的性质是很严重,为戎羌异族卖命,说白了,就是汉奸了。
  恪守儒家教导的文人文官最后却失节成了汉奸,这种屈辱、耻辱,其实是当时降清文人共同的耻辱,是汉人的耻辱,是儒家的耻辱!明末文人文臣争相失节降清,历来被世人后人唾骂和引作笑谈,甚至说他们还不如一名妓女的骨气(见钱谦益和柳如是的故事)。我想李纨贾兰的故事隐喻,就说的是这种耻辱,也没有必要非得纠缠他们具体影射谁了。
  李纨青春守寡,形同槁木,一心教导孩子读书求功名,最后儿子不负她望,得了功名,这在封建社会应该是值得赞许颂扬的‘美谈’啊,怎么又成了‘他人笑谈’呢?
  以前的解释是,你看好不容易捱到儿子求得了功名,结果自己很快就死了,可不是个笑话吗? 这……这事也笑话? 那世人也太心里阴暗了吧,分明幸灾乐祸啊,红楼梦的作者难道就是这个境界? 这种事应该唏嘘感叹才是,而不是笑话别人。
  其实只要联想到红楼梦的写作背景是明末清初、改朝换代,想到那些失节降清的文人官员,才不难理解。洪承畴之流失节降清做了汉奸,就算再高官厚禄,又有谁会羡慕他?只会打心底地耻笑他。
 
  【 本 帖 暂 更 通 告 】
  很抱歉也很艰难地做出这个决定,这不是心血来潮的突然决定,而是在更早的时候在开贴的那时,或许已经注定了。当时开贴时,心里就盘旋一个问题:我大言不惭地谈所谓红楼真相有什么意义?21世纪的今天再谈红楼是不是不合时宜?
  但看到那么多颠倒黑白、粉饰满清、篡改历史、将汉人苦难史娱乐化的辫子戏清宫剧盛行,我又觉得揭开红楼梦背后的真相是有意义的,起码看过本帖的人或多或少地会重新审视那段历史,起码不会觉得康熙就是《康熙微服私访记》里那亲民的康熙,起码不会觉得多尔衮就是《孝庄秘史》、《山河恋·美人无泪》里的‘天下第一情种’,更起码不会认同《江山风雨情》里无耻地美化‘剃发易服’、美化洪承畴。说不定看我帖子的,就有导演演员或者投资人,他们或许因此不再拍风花雪月的满清宫廷辫子戏了,那也算是功德一件啊。至于之外还有什么意义,我不知道。
  另外,对于红楼梦的影射解读,点到就好,再继续下去,就是解读过度、刻意之嫌了,敝人只是提供了‘红’、‘朱楼’、‘明月’、‘补天’、‘血泪’等等几把钥匙,更多的钥匙,以及开启宝库之后更多的秘密,各位自会自己探寻。这也是我帖子弃更的另一个原因。
  此外也有政治上的原因,虽说我们只是个小角色小人物,区区言论也不足以干涉朝政,也不是党员干部,没有‘妄议’之虞。但大谈红楼梦影射,就不可避免地重提满汉民族矛盾,就有翻历史旧账、搞历史清算、挑拨汉满关系、激化民族矛盾之嫌。或许你说,眼下那些篡改历史、美化侵略、洗白满清的影视剧,可曾考虑过汉人情绪?可曾想过是激化民族矛盾? 呃,这不能算,因为那些玩意很多就是汉人写的、汉人拍的,也主要是汉人在看,怪不得别人。 所以这帖子也只能点到为止,不能说得太深太露。
  还有这帖子怎么看都像是跟红学家对着干,其论点与主流红学思想是大相径庭甚至截然对立的。其实这不是我的本意,本人无意批判红学家,也没那个资格,并且我由衷地认为,红学家对红楼梦是做出了自己的杰出贡献的。如果抛开曹学的偏颇,专门看老一辈红学家对红楼梦的文学性、思想性以及里面包含的风俗人情、建筑艺术、诗词歌赋、服饰礼仪等解读研究,我辈是无以望其项背的,只有感佩敬服。
  前面楼上有人提到了由《红楼梦》想到了李安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敝人与阁下倒是心有灵犀,当时写这贴期间,我也几次看这部电影,发现这电影的表现手法,与红楼梦有异曲同工之妙。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人与老虎奇幻漂流的故事,一个是人杀人、人食人血淋淋的故事,你会选择相信哪一个?
  李安是聪明的,也是有人性大爱的,他选择了以最美的表现手法,讲述了一个血性残酷的故事。我翻过小说的原作,小说重点交代了第二个故事的很多细节,包括厨子怎么杀死受伤的水手而吃掉他,怎么和派的母亲发生矛盾而杀掉她,并将她的头抛到派的船上,从而激发派愤怒地杀了厨子……
  李安没有拍第二个故事的细节,虽然第二个故事更刺激、更摄人心魄,更能拷问人性灵魂,更有看点卖点。但李安舍弃了,他一心一意营造美轮美奂的奇幻漂流世界,第二个故事只是让派口述说出。
  可当初我很不理解李安为什么要这样拍,为什么不拍出故事的真相?难道留着拍续集吗? 于是我自己按捺不住、自以为聪明地向身边人揭秘‘少年派’背后的真实故事:
  原来第一个故事里的派,寓意人的神性,老虎喻指兽性(人性恶的一面),受伤的斑马、鬣狗、母猩猩、老虎,其实是指第二个故事的信佛教的水手,被法国厨子(鬣狗)杀死吃掉,后又杀死派的母亲(母猩猩),最后派愤怒了,突然冲出杀了厨子(老虎突然出现咬死鬣狗)。并将厨子(鬣狗)和水手(斑马)的尸骨,推进海里引走了鲨鱼,而将母亲(母猩猩)的尸体留在船上。再后来一场风暴,卷走了船底藏着的粮食物资和工具,派陷入了绝境,饥饿中产生幻觉,以为自己到了一个充满食物的人形岛上,他爬在地上贪婪的吞噬雪白的芦根,而老虎贪婪地吞噬像巨蛆一样的狐獴,狐獴竟然发呆不走……
  我当时越说越激动,故作神秘神情惊悚地揭秘:其实那人形的岛,是喻指派最后吃掉了自己的母亲尸体,你看那岛是个女人的形状,那像巨蛆一样的狐獴是尸体上的蛆。派在莲花里发现了人的牙齿,是指派迷幻中吃尸体最后咬着了牙齿,于是幡然醒悟,发现人形岛,这个自己起初不想离开的天堂,其实是食人岛,白天温情脉脉,晚上则吞噬一切。于是他奋不顾身地逃离,逃离食人岛,逃避他自己‘食人’的 痛苦回忆,最后海面出现派的母亲破碎的脸……
  当看到别人尤其是美眉们震惊而又崇拜的眼神,我有几分得意。但事后又觉得,我这样做对吗?
  我为什么要告诉别人这血淋淋的事实?别人将其当做一个美丽奇幻惊险励志的历险故事来看不是挺好吗?你干嘛要多嘴破坏别人的幻想? 要说真相,李安难道不比你更清楚?他都不点明不点破,让观众自己选择,还需要你来说?
  回头再看红楼梦,所谓揭秘红楼真相,何尝不也有代人咀嚼之嫌?当时我兴冲冲地将帖子发给我一个红粉知己看,原本想获得她的赞许,结果却迎来一盆冷水。她说:你为什么要告诉这些?我讨厌一切的红楼揭秘、解读,我就喜欢将它当做风月爱情小说读,我就喜欢夜里听蒋勋娓娓道来红楼的故事,你和刘心武一样,破坏了我心中的梦,以至于我一读红楼,我就想起了刘心武说的曹家、你说的大明天下,好好的一个红楼梦,硬是被你们弄成了红楼噩梦。
  我当时良久无语。是的,红楼梦本就是一部小说,有人就喜欢纯粹地将它当做小说当做文学作品来阅读,不需要了解其背后隐藏的历史,甚至不需要知道作者是谁,只需要让心灵倘佯在优美的字里行间,尽情地感受文学之美、爱情之美,不是挺好吗?
  那位朋友还说了句很有哲理的流行语:人活在这个世上不是来寻找答案的。她的红楼世界不欢迎‘真相帝’和所谓的真相。
  在此,我向这位朋友和所有厌恶红楼揭秘的人表达歉意,我的自以为是破坏了你们心中的红楼‘梦’。其实早在红学家探秘、刘心武揭秘之前,我也曾是纯粹地欣赏红楼梦,但自从刘心武开启了原型揭秘之后,我越读越迷惑、越读越不是滋味,于是才有意识地去寻找真正的答案。
  我始终坚信红楼梦是说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字面上的风花雪月的故事;一个是隐藏在字面下的‘家亡血史’。 就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样明写隐写了两个故事。电影说:相信第一个故事的,是选择相信上帝。 那笃信红楼梦是风花雪月故事的,同样可以说相信上帝。这不是说选择信仰基督,而是说这一类观众读者心里有神性、有佛性,他们能简单地、直观地、感性地、纯粹地看待这个世界,其实能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也令人羡慕。就像电影《夏洛特烦恼》说的:“大春,我真羡慕你能像***一样活着”。这不是骂人,像***一样活着,不代表真的***,这其实是一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生活智慧。
  李安是有大爱的,有大境界的,他不忍心残酷的第二个故事,甚至不忍心点破故事的真相,而是让观众自己选择。 不得不说,仅凭这点,国内那些艺谋哥哥、陈凯哥哥们就比不了,他们要么沉浸在帝王将相式陈旧的家国思维,要么老盯着旧社会女人的红肚兜拍些封建家庭伦理剧,如今倒好,又全部掉进了商业片的粪坑。
  红楼梦的作者更是有大爱的,同时更有历史使命感。 他用一部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故事,隐晦地讲述了一段大明覆亡、民族苦难的家亡血史。他宁愿自己饱含血泪、字字泣血,最后书成自己却泪尽而逝,也要把《红楼梦》写得生动活泼、美轮美奂、唯美至极,而不是将作品当作倾诉个人苦难、发泄个人情绪的寄托。这种境界又岂是当代的诉苦文学、伤痕文学、颓废文学、愤青文学等所能并论?
  作者这么做,当然有避满清文字狱的不得已之举,但也是因为作者有大善、有大爱,才会不忍心秉笔直书,那样的话不过是第二个《桃花扇》;他也不愿意像徐骏那样写诗对满清讽刺挖苦谩骂来泄愤(虽然书中有骂清的地方,但不是重点),因为那不是大家风范,那只是愤青作为;他也没有像很多明末遗老那样消极避世、不问世事,行尸走肉般地苟度余生,而是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呕心沥血地将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的血泪史隐写在这部风月小说之中……
  《红楼梦》是一部唯美的悲剧小说,有人说:悲剧就是将人间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但这种虚构的文学悲剧,是刻意的、作者人为的,甚至为了戏剧冲突、增加看点,而故意制造悲剧。《红楼梦》的悲剧不是刻意的,不是虚构的,而是源于历史真实的悲剧。
  《红楼梦》的悲剧,是历史的悲剧,是民族的悲剧,是人类发展共同的悲剧。作者写《红楼梦》,不是为了赚取世人廉价的眼泪,不是为了宣泄个人的愤懑与悲伤,而是忍着巨大的悲痛,以生花妙笔、以如椽巨笔写就了一部供后人借鉴的“风月宝鉴”——明亡清兴的宝贵历史借鉴!
  这个历史借鉴,是写给大明的,也是写给满清的:大明亡天下,值得汉民族好好警醒和深思;满清暴政杀戮,同样也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这个历史借鉴,是写给统治者的,也是写给天下臣民的:统治者骄奢淫逸,以致亡国亡身,自己是咎由自取,却连累国家民族受辱蒙难;而当官的只图个人富贵,无视天下水火,在其位不谋其政,甚至投敌卖国、助纣为虐,实该被万世唾骂;老百姓固然是‘革命无罪、造反有理’,但不能像李自成张献忠那样,为了造反而造反,有破坏无建设,一味地杀人放火,挟私泄恨。
  …… ……
  《红楼梦》的故事有两个,但真相只有一个,我们探究真相,不是为了猎奇,不是为了显能,不是为了饭后卖弄,也不是为了驳斥谁,而是让我们在读红楼时能有所感悟、警示和借鉴,方才不负作者的一番‘极苦心思’。
  感谢《红楼梦》的写作团队,感谢伟大的中国文字,感谢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方才造就了红楼梦独特的‘绛树两歌’的表现手法,方才了有了美轮美奂、悲艳至极的‘红楼’世界。
  红楼梦已完,今生已无憾;
  红楼梦已醒,但愿中华民族从此警醒不再迷醉。
  再见了,红楼梦;再见了,各位红迷。
  让我们最后一次在青埂峰下、悼红轩中,煮一壶枫露茶,吟一首《葬花吟》,唱一曲《红豆曲》,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共千红一哭,与万艳同悲!
  兰国沧海客
  乙未年腊月初二顿笔于荷兰
 
暂时还没看全,个人认为一些地方见解很独到,也符合主流悼明之主题,虽然个别地方有待商榷,但瑕不掩瑜,算是一部很不错的解读了。PS:因为看你的贴子,故而找了癸酉本补读,这一读简直看到原原本本的红楼梦一样,虽然这个本子尚有很多疑点,但如果只读文字,实在大有来头,姑且结合楼主以及其他人的解读,把它当做红楼真正的完结吧。哀哉大明
首页 上一页[12] 本页[13] 下一页[14] 尾页[1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明朝 最新文章
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我们家乡的方言,广丰话
明朝十六位皇帝的能力之我见
崇祯3700万内帑,舍不得花,是怎么回事?所
这个人真有意思
小伙鞭炮炸ATM想进劳教所过年 不知劳教已废
语文问题:明史这张献忠图六万万是六亿还是
金庸《天龙八部》慕容氏复650多年燕国是不是
话说如果把明朝放在19世纪,按照常理会如何
大一统王朝开国君主能力排行:
明武宗朱厚照究竟为什么一直没有儿子啊?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8-12 23:27:08  更:2021-08-12 23:33:06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