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哲学 -> 哲学思想原理 -> 正文阅读 |
[哲学]哲学思想原理[第49页] |
作者:王建强_1 |
首页 上一页[48] 本页[49] 下一页[50] 尾页[7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意识是怎样产生的?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物质从自身发展中产生能思维的生物,经历漫长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环节:1,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2,由刺激感应的反映形式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3,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纯粹的动物心理不会自发地产生意识。 意识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语言和人脑的必然产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1.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2.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3.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第一,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第二,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第三,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
楼主应搞清楚,物质与物质的概念(或对物质的认识)是两回事:物质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无论有没有人的意识,物质都是存在的;而物质的概念则是人的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主客观的统一,如果没有意识,自然也就没有了物质的概念。 |
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精神与自然界,上述关系问题是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哲学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 不破不立,楼主没有批倒唯心唯物就想创立唯心唯物之外的第三哲学体系,显然是过于仓促了。 |
2.基督教的哲学思维。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反映出的是A血型人的因果性基本思维方式。因果思维是看到现象,但关注的却是过去或未来的一种特殊心理习惯。创世纪论和末世论是基督教自成体系的神的力量,确立了过去与未来的自圆其说的心理依托体系,是其教义的基础;“三位一体”论和“因信称义”满足了A型人思虑悠远、追求完美而需要时时刻刻求得神的庇护的现实愿望和恃神而自信的心理;原罪论和救赎论是他们为自己设定的一切心理“差错”的渊源,及一生需要“检点”的动力;信、望、爱是要求自己未来道德标准与心灵安慰的目标。基督教的教规和生活禁忌主要是建立在自律基础上的,显然,由A型人的因果思维性格取向所决定,只要遵从了教义,这些并不难做到。 |
3.佛教的哲学思维。 佛教的基本教义和教规反映出的是B血型人的发散性基本思维方式及其要求,其可以自圆其说的道理很容易形成自我心中的“佛”。发散思维是一种习惯于讲道理、求真理,容易沉迷世外桃源梦一般生活的心理。缘起论和法印是在告诉人们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他们的道理,追求实相(真理)是其教义的根本;四谛、三界六道和涅槃是在宣示一个系列的轮回境界,让人们有所向往的自我安慰;八正道、十二因缘、善恶因果业报和三十七道品讲出了觉悟、修行达到美好世界的心态、途径和方法。可以明显看出,佛教教规主要都是些礼仪要求,因为B型人发散思维无差别看待事物的心理倾向,所以细化礼节当然就十分重要了。这也是诚信拜佛的基本素养啊! |
楼主王建强_1先生向我提问::意识是物质吗?我已作了回答,不知先生是否有不同意见。 也请楼主王建强_1先生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
哲学的物质是人类可以认知的客观实在。人类可以实现自我认知,包括心理活动及意识,所以说意识也是物质。 |
4.道教的哲学思维。 道教教义是道学的继承和衍化,同时吸收了某些儒家、佛教的思想,具有明显的中国宗教神学的特点,反映出的是AB血型人的聚合平衡性基本思维方式及其特征。聚合平衡思维是被动矛盾思维,他们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平衡的产物,当有信息过来打破平衡后,终究又要获得新的平衡,周而复始,这就是天地万物的道理,谓之道;“无为而无不为”也表明了不愿随意打破平衡的被动(无为)心理,以及在平衡被打破时应有的作为(无不为);“贵生恶死、长生久安,得道成仙”,是平衡思维把自己作为一份子与大自然和谐为一体时的心理幻觉;道教教规中“传授”所体现的神秘,是平衡思维对信息敏感的一种反映;“善恶神明监察”是平衡思维的推断,其灵验作为神明以示威力而“自我高明”;“斋戒”反映了AB型人平衡思维容易出现的的清心寡欲、自我满足的习惯心态。 |
楼主王建强_1先生:你的“意识是物质”的观点在唯心唯物两大哲学阵营之外,所以是“第三哲学体系”。不破不立,楼主没有批倒唯心唯物就想创立唯心唯物之外的第三哲学体系,显然是过于仓促了。 |
楼主王建强_1先生应该搞清楚,物质与物质的概念(或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两回事:物质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无论有没有人的意识,物质都是存在的;而物质的概念则是人的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主客观的统一,如果没有意识,自然也就没有了物质的概念。 人类可以认识物质的客观实在,不等于说人的认识就具有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意识不是物质的,物质不灭,意识可灭,物质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但意识须先有人的感觉才能产生。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不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如果“意识也是物质”,就无所谓唯心唯物了。 |
第九章 血型心理与国民性 国民性研究是我们通过血型思维心理原理进一步认识现实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人的思想及行为特点,应用于处理社会矛盾冲突与国际事物争端的重要理论实践活动。 第一节 国民性研究[1] 一、国民性的含义 1.什么是国民性? 国民性指国民共有与反复出现的精神特质、性格特点、情感内蕴、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的总和,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行为结构。国民性是一国大多数人的文化心理特征,即在价值体系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性格特征,是国民素质的核心因素。国民性是national character的汉译,这个名词又译为民族性,是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术语,从欧洲传到日本,再传入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先驱者严复提出“三民”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梁启超的“新民说”系统论述了改革国民性的问题。 [1]其中“1.2.”参见“国民性_百度百科”。 |
楼主王建强_1毫无根据的说:“所谓哲学的基本矛盾是不存在的”,这说明楼主对哲学的研究内容稀里糊涂。哲学所要研究和把握的是人们所处的整个世界。这个现实世界的无限多样的现象归集起来无非是两大类: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是意识现象。这是对世界上纷繁复杂的诸多现象的最一般的概括。对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这两大类现象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任何哲学体系都必须进行研究并做出回答。 所以,“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回复 王建强_1 :存在和实在是两个哲学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楼主应该知道存在不等于实在。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1)“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是两个不能等同的概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客观实在性”是指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承认不承认,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的共同特性的抽象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讲它是第一性的东西,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2)而“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比如,他人的思想对于我来说就是客观存在的。但这并不等于说,承认他人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就是承认了他们的思想是“物质”的。因为他人的思想、意识虽然对我来说是“客观存在”的,而对他人来说则是主观的,它仍然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是第二性的东西。因此,对他人的思想我们只能说是“客观存在”的,而不能说是“客观实在”。否则就混淆了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界限。 (3)总之,“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
2.国民性包含的内容。国民性包含国民的政治意识、自我意识、价值观念、社会交往准则、最普遍的个性素质、心理特征等。国民性是一个国家民族最主要的内在特征。每个国家的民族特性,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它对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发生重大影响。国民性是用来表示文化精神和心理结构的集合概念,指一个民族多数成员共有的、反复起作用的文化精神、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又称民族性格。不过,国民性通常是以国家为单位考察国民特点时使用;民族性格则相对于人格概念。中国学者庄泽宣在《民族性与教育》(1938)一书中说,“民族性系一个民族中各个人相互影响所产生之通有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对个人深具压迫敦促之势力”。美国社会学家A·英克尔斯在《民族性格》(1969)一文中把民族性格定义为成年人中最频繁出现的比较持续的人格特点或方式,并称之为“众趋人格”。 |
二、为什么要研究国民性?国民性及民族性的意义。国民性的狭义是民族性。民族性格是一个结构体,由生物的、地理的、文化的和心理的等要素构成。民族性格是各种心理要素的组合系列。构成民族的其他要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这些要素主要有:①生物要素。如种族的血统、身体基准、人口的生殖和生长的能力等,它们是民族存在和延续的生理基础,同时又影响民族心理功能的发挥和心理活动的特点。②地理要素。如疆域、气候、地形、物产等。生物要素和地理要素是影响民族性格的天然因素。③文化要素。这是影响民族性格的社会因素。中国学者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认为,文化是维系民族统一而不破灭所必需的内在纽带,是体现民族特点的东西,民族性格是根植于人的内心的文化模式。 |
首页 上一页[48] 本页[49] 下一页[50] 尾页[7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哲学 最新文章 |
在无限的时间尺度下一切事件都是必然发生的 |
世上真的有因果报应吗,可为什么命苦的总是 |
谈谈唯心主义 |
浅谈男女性思维差异 |
唯物主义很肤浅很错误很弱智 |
不要用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 |
哲学思想只适合有道德的人 |
无神论的欠缺九 有时候无法判断的问题 |
越来越觉得,在中国,人少,畜生多 |
现代的社会形态,,,,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