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哲学 -> 论意识 -> 正文阅读 |
[哲学]论意识[第8页] |
作者:侯工22 |
首页 上一页[7] 本页[8] 下一页[9] 尾页[1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42. “黑洞”是什么 侯工 “黑洞”是什么? 一般人喜欢问度娘。其实,度娘做为日常生活顾问还是可以的,但是遇到科学问题,她就抓瞎了。不问她还好,问她,你就晕菜了。 为了揭穿度娘的谎言,还是先看看她是怎么胡说八道的。 度娘说: “黑洞是现代广义相对论中,存在于宇宙空间中的一种天体。黑洞的引力极其强大,使得视界内的逃逸速度大于光速。故而,‘黑洞是时空曲率大到光都无法从其事件视界逃脱的天体。 “黑洞无法直接观测,但可以借由间接方式得知其存在与质量,并且观测到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借由物体被吸入之前的因黑洞引力带来的加速度导致的摩擦而放出x射线和γ射线的‘边缘讯息’,可以获取黑洞存在的讯息。推测出黑洞的存在也可借由间接观测恒星或星际云气团绕行轨迹,还可以取得位置以及质量。 “北京时间2019年4月10日21时,人类首张黑洞照片面世, 该黑洞位于室女座一个巨椭圆星系M87的中心,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约为太阳的65亿倍。它的核心区域存在一个阴影,周围环绕一个新月状光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被证明在极端条件下仍然成立。” 我在上章《宇宙有黑洞吗》已经认证了宇宙没有黑洞。本章所说的“黑洞”,是指形状像黑洞的天体结构。 还是先揭穿度娘的谎言: 首先,光线没有质量,不受任何引力影响。如果光线有质量,阳光会把你的房子砸烂。 其次,宇宙任何运动速度不会超光速,“使得视界内的逃逸速度大于光速”就是乱刁河马。 三,时空就是一个球面,时空曲率是均匀分布的。“黑洞是时空曲率大到光都无法从其事件视界逃脱”显然在忽悠。 四,“由物体被吸入之前的因黑洞引力带来的加速度导致的摩擦而放出x射线和γ射线的‘边缘讯息’,可以获取黑洞存在的讯息。”其实,“黑洞”的“边缘讯息”x射线和γ射线是由其周围密集的巨大恒星发出来的。 五,度娘最后一段话,使广大瓜众深信不疑,需要详细解释: 其实,“黑洞”只是一种“台风眼”。 台风是个大气旋,风力可达12级以上。然而,台风中心却没有风,也没有云。 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在地面上,风是旋转着吹向台风中心的,然后升上天空,在天空,是旋转着吹向四周的,所以台风中心没有风,也没有云。 物理是相通的,台风相当于一个实验,实验结果是:当离散物体由中心向周围扩张的时候,中心就会形成没有物体的“眼”。 从侧面看,银河系像一个铁饼;从正面看,它的中心是空的,就像一个大台风,中心是一个没有天体的“眼”——“台风眼”。 银河中心的天体到哪里去了? 原来,宇宙在膨胀,天体在互相远离。对于银河系中心来说,由于恒星互相远离,银河系中心像天空上的台风,是旋转着向外扩张的,所以银河系中心没有天体,看起来就像一个台风眼。然而,裁缝大师却将其说成是黑洞。 台风眼,一般人都能理解,而黑洞,就充满神秘感了——新衣,就可以在这里产生了。 现代科学实验证明月球每年离开地球95px。根据圆周L公式: L=2лr (1) 因为半径r=ct(c为光速,t为时间) 所以 L=2лct (2) 对t求导,得: L’=2лc (3) (3)表示球面上两点互相远离的速度。2л是一个圆的圆心角。球面上两点互相远离的速度与圆心角成正比,也就是与两点的距离成正比。 圆心角1弧度的两点互相远离的速度等于光速。据此计算,地球每年离开太阳12m,而太阳每年离开银河系中心2500万公里。 既然所有天体都在远离银河系中心,那么银河系中心就没有天体了,这样就形成了“台风眼”。 度娘最后一段话所说的黑洞照片,其实也是一个“台风眼”。她所说的“质量约为太阳的65亿倍”是怎么回事?原来,星系M87的中心的周围就像银河系中心的周围一样,密集地围着一圈巨大的恒星,所以照片上“黑洞”的周围有一圈特别明亮。所谓的质量,就是这圈巨大恒星质量的总和,相当于空心铁饼的重心。 为什么地球和太阳中心没有空心呢?因为地球和太阳还没有解体。以后它们解体了,中心也会空心的。 由上述可知,“黑洞”不是因为“引力极其强大,使得视界内的逃逸速度大于光速。”而是因为它旋转扩张,将中心的天体甩到四周。由于中心没有天体,就没有光线,看起来就像个“黑洞”。 |
43. M-M实验解密 侯工 在说M-M实验前,先了解一下“以太”。 古人以朴素的想法,想象大气层以外的太空中充满一种称为以太的物质。 法国科学家笛卡尔(1596. 03.31—1650.02.11)认为物体之间的所有作用力都必须通过某种中间媒介物质来传递,不存在任何超距作用。(所谓超距作用是指力、光的传递不需要介质,现代学界仍然错误地认为,力、光可以在真空中传递。)因此,空间不可能是空无所有的,它被以太这种媒介物质所充满。以太虽然不能为人的感官所感觉,但却能传递力的作用,如磁力和月球对潮汐的作用力 。 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1629.04.14—1695.07.08)认为以太是荷载光波的媒介物质,充满包括“真空”在内的全部空间,并能渗透到通常的物质之中。 以上认识本来是正确的,可是以太被后来的M-M实验“否定”了。 M-M实验全称是“麦克尔逊-莫雷实验”,是由普鲁士科学家麦克尔逊(1852.12.19—1931.05.09)和美国物理学家莫雷·爱德华·威廉姆斯(1838—1923)共同设计的。如下图: 实验的思路是,如果地球周围有以太存在,地球自转时就会产生由东向西的以太风,从而使南北与东西互相垂直的两束光所产生的干涉条纹产生移动。但是,无论怎样测量,就是没有产生干涉条纹移动,也就是说没有以太风,因此否定了以太的存在。 这是天大的误判,原因是人们有根深蒂固的观点,就是伽利略变换——通俗地说,就是船在河上走,船相对河岸的速度,顺流时船速加水流速度,逆流时船速减水流速度。 M-M实验的两个科学家认定了光速和船速是一样道理,从西向东的光速要减去以太风的速度,而南北不受以太风影响。如果真的有以太,那么在东西方向就会产生干涉条纹的移动,但是实验结果是没有干涉条纹的移动,因而否定了以太的存在。 实际上,光速与船速性质完全不同。光速是宇宙本速,即宇宙球面的径向速度,不受任何运动影响,而船速是船相对河岸的速度,会受河水速度影响。 事实是,实验者的本速等于光源的本速,无论有没有以太风,观测者与光源之间相当于没有移动,所以以太风不会使干涉条纹移动,这就是光速不变的缘由,而不是因为什么相对时空——时慢尺缩。 然而,一失一得,M-M实验却证明了观测者与光源之间的运动无关,这是意外收获。问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今天很多人还是一头雾水。 由上可知,以太就是太空中的最小粒子,不过不是前人所认为的是绝对静止的,而是以光速在径向运动的。太空充满着最小粒子,不仅是电磁波的传播介质,而且是力的传播介质。力的传播速度也等于光速,不存在任何超距作用。 |
实验的思路是,如果地球周围有以太存在,地球自转时就会产生由东向西的以太风,从而使南北与东西互相垂直的两束光所产生的干涉条纹产生移动。但是,无论怎样测量,就是没有产生干涉条纹移动,也就是说没有以太风,因此否定了以太的存在。 这是天大的误判,原因是人们有根深蒂固的观点,就是伽利略变换——通俗地说,就是船在河上走,船相对河岸的速度,顺流时船速加水流速度,逆流时船速减水流速度。 M-M实验的两个科学家认定了光速和船速是一样道理,从西向东的光速要减去以太风的速度,而南北不受以太风影响。如果真的有以太,那么在东西方向就会产生干涉条纹的移动,但是实验结果是没有干涉条纹的移动,因而“否定”了以太的存在。 实际上,光速与船速性质完全不同。光速是宇宙本速,即宇宙球面的径向速度,不受任何运动影响,即不受以太风影响,而船速是船相对河岸的速度,会受河水速度影响。 事实是,实验者的本速等于光源的本速。无论有没有以太风,观测者与光源之间相当于没有移动,所以以太风不会使干涉条纹移动。也就是说,图中的Δt=lv^2/c^2中的以太风速v是普通相对速度,不能与光速c进行四则运算。这里v相当为0,那么时间差Δt为0。即使有以太风,对光速也不会产生影响。这就是光速不变的缘由,而不是因为什么相对时空——时慢尺缩。 然而,一失一得,M-M实验却证明了观测者与光源之间的运动无关,这是意外收获。问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今天很多人还是一头雾水。 由上可知,以太就是太空中的最小粒子,不过不是前人所认为的是绝对静止的,而是以光速在径向运动的。太空充满着最小粒子,不仅是电磁波的传播介质,而且是力的传播介质。力的传播速度也等于光速,实际上不存在任何超距作用,以太论基本上是成立的。 |
44. 光是按照拓扑学原理传播的 侯工 什么是拓扑学? 拓扑学,是研究几何图形或空间在连续改变形状后还能保持不变的一些性质的学科。它只考虑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而不考虑它们的形状和大小。 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拓扑学,就是地铁交通图。地铁的轨道虽然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是地铁交通图却一目了然,应用起来非常方便,就是因为地铁交通图保持了地铁站位不变的性质,可以指引你正确搭乘,这就是拓扑学的贡献。 由于光速不变,所以,无论光的传播路径如何变化,但是时间是不变的。这样就可以运用拓扑学原理了。 以前的物理课本说,光是直线传播的。到现在,一般人还是这样认为。 自从知道宇宙是个球面,又知道光一边沿着径向匀速运动,一边沿着球面方向匀速传播。这样,光的路径就不可能是直线的。 光的路径如下图: 光的拓扑原理图 A是观测者,BA是宇宙球面上的弧线。光传播是需要时间的,也就是说,光是比实体滞后的,所以光是沿着曲线OA传播的。某天体B从宇宙原点沿着径向运动,现在已经到达球面的B点,但是我们看到它仍然在原点O处。光的路径是曲线OA,但是OA不是光传播的距离。光传播的距离是OA或弧线BA,等于138亿光年,即时间是138亿年。有人将曲线OA当作天体B的距离就错了,因为光是按照拓扑学原理传播的。 为什么光要沿着曲线OA传播?不是说光是沿着球面方向传播的吗? 光确实是沿着球面方向传播的,但不是沿着球面传播的。请注意“球面方向”与“球面”的区别。“方向”仅仅是方向而已。当球面运动时,路径就会随时改变。所以在光传播这个过程中,光一边沿着径向运动,一边沿着球面方向传播,其路径就相当于两个矢量的合成,沿着对角线方向走了,这样就形成一条渐开线(图中的OA)。 但是计算光速的时候,又不能按照OA的长度来计算,因为光在实际上只能沿着球面方向传播,所以是按曲线OA上的相应点在弧BA上投影的长度来计算的,当然也可以按曲线OA上的相应点在半径OB上投影的长度来计算,因为光在球面传播的速度等于径向速度。这是符合拓扑学原理的:光线沿着曲线OA传播,必须符合光速不变性质。拓扑学就是关于几何图形或空间在连续改变形状后还能保持不变的一些性质的学科。 光的传播也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但是离不开拓扑学原理。当你掌握了拓扑学,你就能正确认识光的传播,可以知道光不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也不是沿着球面传播的,而是按照拓扑原理传播的——始终保持光速不变。 |
45. 在天文观测中如何计算距离 侯工 根据报道,某天文学家发现宇宙半径为195亿光年。 根据科学测定,宇宙的年龄是138亿年。由于宇宙是个球面,在径向以光速膨胀,那么宇宙的半径应该等于138亿光年。为什么他发现宇宙半径为195亿光年? 在上章《光是按照拓扑学原理传播的》里,我曾经说过:“光是沿着曲线OA传播的。某天体B从宇宙原点沿着径向运动,现在已经到达球面的B点,但是我们看到它仍然在原点O处。光的路径是曲线OA,但是OA不是光传播的距离。光传播的距离是OA或弧线BA,等于138亿光年,即时间是138亿年。有人将曲线OA当作天体B的距离就错了,因为光是按照拓扑学原理传播的。” 这个天文学家就犯了这样的错误。他将光走过的路径曲线OA当成宇宙的半径,所以就将宇宙半径138亿光年变成了195亿光年。 那么,在天文观测中如何计算距离? 在天文观测中,如果测量某天体D的“距离”为10亿光年,如图: A为观测者。D’A是观测“距离”,是天体D的光走过的路径曲线D’A,,不是实际距离。实际距离是弧线DA=D’D。 设D’D=p,D’A=q,由于光的径向速度等于球面向速度且互相垂直,速度对应于距离,所以分量Δq可以看作是以分量Δp为边长的微正方形的对角线,那么Δp=Δq/√2,写成微分形式: dp=dq/√2 两边积分,得: p=q/√2 即D’D=D’A/√2 本例天体D的实际距离为: 10亿光年/√2=7亿光年。 在天文观测中,将观测到天体的距离,打个7折就可以了。 |
二元论在我看来是不合理的,因为是是唯心嘛,我自然是认为意识主导物质,物质影响意识,我不敢确定意识与物质是否对立,也就不参考二者之间对立统一。 我认为我物质之间存在运动,但我认为这个运动不代表意识,我认为主观能动性才是意识,有思考有改变,有无限可能, |
我是最专业研究院意识的,答案没人比我给的更有水平,都不成体系,研究什么意识呢?概念如何在脑中形成,如何在脑中处理出来的?语言不过是思维处理中,形成概念后标记概念。你们看看我的帖子都有解释,且足够思辨 |
46. 光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侯工 光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目前的解释基本上停留在物质层面,可以归结为两种形式: (一)物质因受热而使内部微观粒子运动加剧,原子外围电子获得较多能量产生跃迁从而释放出电磁波(一说是光子),例如火光、白炽灯光等。 (二)原子外围电子受到电场或磁场的作用获得能量产生振动因而释放出电磁波(或光子),例如LED光、萤火虫光等。 (一)称为热光源,发光效率很低,例如白炽灯只有7%。 (二)称为冷光源。冷光源是在电场、磁场作用下电子受激振动所伴生的电磁波。这里,电子振动是指自然界游离电子或原子的核外层电子的非跃迁运动,因为冷光源的发光只是电子在磁场或电场作用下发生振动所产生的电磁波,仅仅与电子振动的频率、振幅相关,与核外电子运转的速率无关,也与物质的温度无关,发光时不会伴有强烈的发热,不会伴有大量的红外波、微波。所以发光效率高,能节约大量的能源。如:日光灯、节能灯、极光、萤火虫的发光、半导体发光( LED)等。 但是,以上两种并不是光产生的终极根源——热、电场和磁场来源于哪里? 例如,太阳的光是怎样产生的? 你可能会说来自太阳的高温。 太阳的高温来自哪里? 你可能会说,来自太阳里的核聚变反应。 但是太阳里的氢并没有减少,说明太阳里核聚变反应不存在。 难道太阳的光和热是太阳自秉的吗? 所谓自秉,就是本身自有的。有人就认为粒子自旋是粒子自秉的。其实,宇宙不存在自秉的东西:粒子自旋是由宇宙结构力作用产生的;宇宙结构力来自宇宙结构能;宇宙结构能来自球面与其半径的不确定关系,这种不确定关系只是一种数学现象,谈不上自秉不自秉。 我们说过,地球是一只花尾渡,其实,太阳也是一只花尾渡,不过是大型的而已。 那么,太阳的能量来自哪里? 你可能会说,来自上帝。 这是一种无奈的解释。如果这样解释是对的,所有人不用上学读书了,因为所有问题都可以由上帝来回答了。 太阳本身没有能量和质量,因此不会运动,不会发光,也不会发热。太阳的能量和质量是宇宙结构能通过结构力作用不断传递过来的。如果结构能不再给太阳输送能量,太阳依靠现在自身已有的质量和能量发光和热,太阳的氢全部进行核聚变反应,不会超过一百年,如果太阳是一堆煤,燃烧时间不会超过一千年。然而,太阳已经过去47亿年了,如今还在青壮年时期,太阳的氢存量也没有显著变化。 所以,太阳的能量只能来自宇宙结构能。 实际上,宇宙结构能通过宇宙球面对太阳施加挟持力,使太阳与球面同步运动,这样,太阳才获得能量和质量。由于太阳表层的相对速度比里面的微观粒子快,而内部的微观粒子也要与表层同步前进,于是结构力就对内部的微观粒子加速,越是里面的加速越大,温度也就越高,这就是太阳不断发光发热的机理。 地球内部发热也佐证了这一点:地球内部没有热源,但是几十亿年也没有冷却,反而温度在不断升高,火山喷发更加激烈了,两极决策层也在加速溶化,印尼首都将要沉入大海。所以地球的能量也来自结构能。 至于冷光源的磁场、电场,来源于电子的运动,即电子的1/2自旋运动,而电子的运动也来自结构能的挟持力,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来自宇宙结构能。 光是电磁波,也称光波,可分为三部分: (1)低频率不可见光:(A)低温不可见光。只要高于绝对0度(摄氏-273.15度)就有光波存在,反映的是分子的运动速度。低温不可见光主要是由分子运动带动内部电子振动产生的:在低温状态下,分子的相对速度很慢,于是电子振动频率相应很低(频率1Hz~3×10^4Hz)。(B)无线电波(长波:频率3×10^4Hz~3×10^5Hz ,中波:频率3×10^5Hz~3×10^6Hz ,短波:频率3×10^6Hz~3×10^7Hz,超短波:频率3×10^7Hz~3×10^8Hz)。无线电波是由导体中电流强弱的改变使电子振动产生的。(C)微波(频率3×10^8Hz~3×10^11Hz)。微波是由强磁场和高电压使电子产生振动产生的。在自然界 ,可由原子运动带动内部电子振动产生。(D)红外线(频率3×10^11Hz~4.2×10^14Hz)。红外线也是由原子运动带动内部电子振动产生的。红外线人类看不见,但是蛇可以看见。 (2)可见光(频率4.2×10^14~7.8×10^14 Hz)。可见光主要由电子在外层的两个能级间来回跃迁的振动产生的。 (3)高频率不可见光:(a)紫外线(频率7.8×10^14 Hz~10^17Hz)。紫外线主要由电子在中层的两个能级间来回跃迁的振动产生的。人类看不到紫外线,但是蜜蜂、鸟、鱼等动物可以看到紫外线。(b)x射线(频率10^17Hz~10^18Hz)。x射线主要由电子在内层的两个能级间来回跃迁的振动产生的。(c)伽马射线(频率10^18Hz~10^23Hz)。伽马射线主要是在原子核内发生衰变时使电子剧烈运动或解体时产生的。 综上所述:在物质层面,光是由电子在不同运动状态下产生的,它本质上是电子的波动,电子的波动通过介质最小粒子传播,就像声波通过介质空气传播一样。声波没有粒子,光波也没有粒子;在结构层面,光产生的根源在宇宙结构能,即宇宙球面与其半径的不确定关系。 |
16. 地球是一只花尾渡 侯工 上世纪90年代以前,交通不是现在这么方便。返乡下坐汽车要9个多小时,路上颠箥摇摆,晕车是经常发生的,所以我多数是坐船回去。 坐船一般是下午开船,晚上在船上睡一觉,明天早上就到了。 我坐的是花尾渡,船上没有发动机,所以非常安静。白天可以欣赏西江两岸美丽的风景,夜晚可以安稳地睡觉。现在回想起来,那确实是一种享受。可惜现在连花尾渡的影子也看不到了。 提起“花尾渡”,老广州们肯定不陌生,但很多年轻人大概只知道“拍拖”这个粤邦俚语。 “拍拖”就是拍住拖船行走的意思,引申为女方拍住男方逛公园。 花尾渡是上世纪广东地区水路运输的一种内河船,靠小火轮(俗称湿底)拖行,而拍拖是花尾渡进出港口时的一种操作方法——航行时湿底用缆绳拖着花尾渡前进,进港时由于船只拥挤,所以要收起缆绳,由湿底挨着花尾渡拍着一起前进,这样才能使花尾渡挨近趸船(暂时存货的船),方便乘客和货物上落,同理,出港时离开港口一段距离才可以用缆绳牵引前进。 可见,拍拖容易控制前进方向和速度。 花尾渡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动力,拖缆又很长,离开有牵引力的湿底比较远,几乎听不到机器声,因而非常安静,而且闻不到发动机的烟气味,坐起来非常舒适,可以说设计一流。 虽然我们现在没有了江河上的花尾渡,但是我们仍然在坐着一只巨大的花尾渡。这只花尾渡就是地球。 请你找出地球的发动机! 如果你能找到地球的发动机,你一定会得诺贝尔奖! 地球确实没有发动机,但是地球却在不停地运动,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地球是一只花尾渡,她完全依靠宇宙球面这部湿底拍拖着行走。由此可见,宇宙的设计早在人类前面,而且更高明的是不用缆绳,做到无形连接,这样就大大的方便了。 |
48. 物质(体)为什么会衰变 侯工 物质(体)是指以物体形式存在的物质。 物质(体)为什么会衰变? 宇宙球面与半径的不确定性而使球面具有结构能。结构能对球面的作用形成结构力。结构力使球面产生径向运动,因而产生膨胀力。球面与半径的不确定性是宇宙能的根源,是宇宙的动因。球面与半径永远处于动态平衡中,球面不断被打破,又不断被修复,导致半径不断延伸,这个过程就是宇宙膨胀运动。 在宏观上,宇宙结构力的作用: 一,使宇宙球面以光速沿着径向运动,导致宇宙球面膨胀,从而形成膨胀力,膨胀力的反作用力就是万有引力,因为球面在膨胀,所以膨胀力起主要作用。 二,牵引物体形成重力,重力是结构力的反作用力,结构力起主要作用。 在微观上,宇宙结构力的作用: 1. 使电子产生半奇数运动,从而形成电磁力,电磁力是结构力的反作用力,结构力起主要作用。 2. 在原子内分解成为弱力和强力。弱力的反作用力是强力,弱力起主要作用。 ——强力使质子、中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原子核。由于在强度上,强力不及弱力,所以弱力可以使原子核产生衰变。衰变是物体分解的主要形式。 物质(体)衰变有3种方式: 1.α(阿尔法)衰变。这是一种放射性衰变(核衰变);发生α衰变时,一颗α粒子会从原子核中射出(附注:α粒子,又名阿尔法粒子,即氦-4核,??He,即一颗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组成的原子核)一般带有正电荷,速度较慢,穿透力较弱,但是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后,有较强的电离能力,会造成伤害; α衰变发生后,原子核的质量数会减少4个单位,其原子序数也会减少了2个单位。例如原子序数92的铀238经过一次衰变形成原子序数90(序数减少2)的钍234(原子核的质量数减少4)。 α衰变主要发生在放射性元素(铀、钍、镭、氡等)上,由于放射性元素的核比较大,强力对质子约束力较小,在弱力作用下高速(每秒15,000公里)飞离原子核。原子弹主要成分是放射性元素铀,所以原子弹爆炸后就会产生大量α粒子,杀伤动植物。 另外,由於核廢料有α衰變產生的γ射線,因此還可以被用來監視密封存放的核廢料是否安全。 随着时间的推移,放射性元素将会不断增加,若干年后,黄金也会成为放射性元素,否则物质(体)不能彻底分解。 2. β(贝塔)衰变。这是原子核在弱力作用下放射出β粒子而发生的转变。β粒子如果是电子就成为β射线,带有负电荷,穿透力比较强,有较强的电离能力,具有较大杀伤力。如果是反电子,就会与电子发生碰撞产生γ射线,同时放出中微子。任何物质都可以发生贝塔衰变,只是有的快速有的缓慢而已。有了β衰变,非放射性元素才可以分解。随着时间的延伸,β衰变将会越来越快,半衰期会越来越短。 在兩種情況下產生射線:一種是原子在常溫下發生β、α衰變分別產生的β、α射線;另一種是原子在高溫時產生電離時產生。電離就是電子與原子核分離。電離是從外到裏逐層電離的。由於在這個過程中也存在電子躍遷現象,因此還會發出電磁波。同時,電離過程中產生的自由電子形成β射線,這種射線帶負電荷。在電離終結時原子產生α衰變,生成由原子核運動形成的α射線,這種射線帶正電荷。 3. γ(伽马)衰变。原子核在发生α衰变、β衰变后产生的新核往往处于高能量级,要向低能级跃迁,于是辐射出γ“射线”,同时放出中微子,这个过程称为γ衰变。 Γ“射線”雖然被稱為射線,但是由於沒有粒子不屬於射線而屬於電磁波,应该称为γ光,与X光类似。中微子只是γ光的伴生物,但是有粒子,可称为射线。 原子核衰变和核反应均可产生γ光。γ光包含波长短于0.2埃(频率高于1.5 千亿亿赫兹)的电磁波,本身没有粒子。中微子是其副产品。中微子其实是电子碎片,不带电荷和磁性,质量非常小。γ光不具有电荷和磁性,故具有较α粒子及β粒子弱之电离能力。但是γ光具有极强之穿透能力及带有高能量,所以杀伤力也较大。γ光可被高原子数之原子核阻停,例如铅或乏铀(α衰变后的铀)。 上面的γ衰变只是α及β衰变后的副产品。 还有一种γ衰变方式是医用伽马刀,利用极高的电压产生高能电子打击一个金属靶,实际上是用正转带负电的电子击中质子里的带正电的反转电子,使两者粉碎成为中微子,同时激发出γ光,通常用电子管实现——这是典型的γ衰变。 物质(体)为什么要加速衰变? 因为宇宙球面在不断地加速膨胀,需要越来越多的最小粒子来补充球面的增幅,宇宙球面会不断增大能量加速物质(体)的分解,表现为物体(如地球、太阳等)温度不断升高,物质(体)在加速衰变。 |
49. 结构力如何使天体运动 侯工 笔者在16.《地球是一只花尾渡》里说到,地球本身没有动力,完全依靠宇宙球面拖带着前进。 宇宙球面没有缆绳,如何拖带地球运行呢? 这就是宇宙主脑宇宙球面设计最高明的一招,也是宇宙有意识的证据。 如果宇宙球面用缆绳拖带星球运行,那么我们对宇宙的运行机理就可以一目了然了。但是这样的话,星球要旋转,这亿万条缆绳就会纠缠在一起,又怎么能够前进呢? 于是宇宙发明了无形连接的技术,不用缆绳,却能够拖带宇宙万物有序运行,这就要归功于结构力了。 结构力如何使物体运动? 我们知道,无论你站在地球上什么地方,都可以感受到重力的作用。即使你坐在飞机上,在高空中仍然感受到重力的作用。 重力来自何处?难道是地球自己产生的吗? 于是有人脑洞大开,设想出一种能够产生引力的粒子,重力就来自这些粒子。真是阿茂整饼,无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神仙也可以做出来——要风就得风,要雨就得雨,上帝也比不上他。 一般人还是认为重力是由地球自己产生的。 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任何力都有反作用力。那么,重力的反作用力是什么? 很多人思想到这里就停住了,不敢想下去,因为牛顿都没有说啊,难道你比牛顿还聪明?如果你敢说,你就是民科! 民科太臭了,有谁愿意做民科呢?官科正在鄙视着你喱! 于是,多少年来,没有人敢探讨重力的反作用力,这就是官科想要的局面——四平八稳,尸位素餐。官科们想,与其做那些费力不讨好的事,还不如为上层多做几套新衣呢。 地球本身没有发动机,就像一只花尾渡,要靠宇宙球面拖带着才能前进。其实,这种拖带,不是像湿底在前面拖拉着,而是被宇宙球面挟持着前进。既然她完全依靠宇宙球面挟持着才能前进,她自己又如何能够产生引力呢?引力不能凭空产生,必须有一套专门的机制啊!地球缺的就是这个啊!花尾渡离不开湿底。没有湿底,花尾渡就不能前进。地球这只花尾渡也离不开宇宙球面这艘湿底。 其实,地球的重力就来自宇宙球面的挟持力。球面挟持力像网兜一样将地球包裹起来,在每个点上从四面八方向外用力,这样,球面就将地球绑架起来了,像劫匪一样使地球跟自己同步前进。 球面挟持力与重力就互为反作用力了,显然,挟持力是主力。 明白了地球的运动原理,也就可以知道所有天体是怎样运动的了。 综上所述,结构力是通过介质最小粒子将地球五花大绑全面绑架起来挟持着前进的,而不是球面在前面牵引着地球前进的。挟持力的反作用力就是重力。挟持力是全方位的,所以地球上任何地方都有重力。但重力不是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两个星球之间的作用,而重力是宇宙球面能对星球的作用。地球上(包括地球附近)的物体其实是地球的一部分,其重力也就是宇宙球面对地球挟持力的一部分。地球所有物体重力的总和就是宇宙球面对地球的总挟持力。 |
50. 宇宙与电影 侯工 宇宙怎么与电影搭上关系?9不搭8。 ——好像9不搭8,但是物理是相通的,对物理现象触类旁通,就发现宇宙与电影有关系。 ——大家都看过电影,但不一定了解电影原理。 ——电影胶片上的画面是静止的,跟相片差不多,可是为什么放出来是活动的呢? ——原来,电影放映机在强光前每秒间歇地拉动胶片上的24幅画面,形成连贯的画面,看起来就活动起来了。 ——一幅画面为一帧。每秒拉动胶片上画面的帧数越多就越逼真。子弹穿过苹果的真切画面就是用每秒上千帧的高频摄影技术拍摄,然后按每秒24帧速度放映出来的效果,相当于我们说的“慢镜头”。 ——如果每秒少于24帧,动作就会像木偶戏一样一动一停的,觉得很滑稽。多于24帧又提高了制作成本。 如果没有短暂停留连续地拉动胶片行不行? ——你可以试试,试过你就会知道,看到的是朦查查一片,什么也看不清楚。 ——电影放映机是怎样拉动胶片的呢?电影放映机在拉动胶片的时间刚好有挡板挡住光线,胶片定格的时间打开挡板。由于人脑有记忆暂留功能,所以看起来就像真的活动的一样。 你可能会说,我只要会看电影就行了,何必要懂电影原理? ——如果我说,电影原理与宇宙运动有关联,你要不要了解一下? 吹牛吧(你想)? ——请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你为什么能够看到自然的风景? 因为有眼睛啊。 ——如果风景是模糊的,你能看到什么呢? 风景怎么会模糊? ——如果自然运动不是间歇的,你看到的风景就是模糊的,像连续拉动电影胶片,没有短暂的定格一样。 一切运动不是连续的吗? ——这是人的错觉,你看电影好像是连续的。其实,大自然运动与电影放胶片一样,是间歇运动的,只不过每秒定格4.8993X10^22幅画面而已。 宇宙不是大爆炸形成的吗?怎么会有间歇运动? ——不是的。如果宇宙是大爆炸形成的,那么爆炸的速度不可能与光速相等,那么我们就看不到光。再说,大爆炸也不可能使天体做到有序运行,而且不可能实现像放电影一样间歇式运行,那么就看不清自然景色了。 哪里有这么大的放映机? ——宇宙本身就是一部“放映机”,它的运动是间歇性的——一动一停,一暗一明。 放电影需要两个胶卷盘,一个是收卷盘,一个是放卷盘。那么,宇宙的“收卷盘”是什么?“放卷盘”又是什么? ——在宇宙这部“电影放映机”里,“收卷盘”是宇宙膨胀球面(S膨)。“放卷盘”是所有天体。 ——恒星是通过阿尔法和伽马衰变放出射线粒子来“放卷”的,行星等其它物体主要通过贝塔衰变放出电子来“放卷”的,只是比恒星缓慢多了。尽管这样,像地球这样的行星还是会通过火山爆发来释放粒子。火山爆发是宇宙膨胀证据之一。火山爆发向宇宙释放大量物质微粒,如火山灰等。 ——每个物体就像一个毛线球,所有“毛线球”联合成为“放卷盘”。这个“放卷盘”称为后补球面(S补)。宇宙所有物体分解完毕的球面(S总),那么有: S膨+S补=S总 “电影”放到最后,电影剧终,所有物质(体)都分解成为最小粒子,然后宇宙进入收缩(怀孕)期,宇宙球面沿着径向以光速收缩。在整个漫长的收缩(怀孕)期,宇宙只有最小粒子存在。 |
物质必有形态,没有形态的所谓“物质”是不存在的,你的没有形态的“物质”纯属虚构,你虚构的“物质与意识”毫无意义。 |
51. 为什么宇宙运动是不连续的? 侯工 发现宇宙运动是不连续的是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他于1900年10月下旬在《德国物理学会通报》上发表了《论维恩光谱方程的完善》的论文,第一次提出了黑体辐射公式。12月14日,在德国物理学会的例会上,普朗克在《论正常光谱中的能量分布》的报告中说,为了从理论上得出正确的辐射公式,必须假定物质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不是连续地、而是一份一份地进行的,只能取某个最小数值的整数倍。这个最小数值就叫能量子,辐射频率是ν的能量的最小数值,以公式表示: ε=hν (1) 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6.62607015×10-34 J·s,它标志着物理学拉开了量子力学的序幕。 然而,遗憾的是,普朗克没有说明:为什么宇宙运动是不连续的?120多年过去了,也没有人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因为普朗克太伟大了,大家都活在他的阴影下。 笔者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终于发现了宇宙运动不连续的机理。 这要从宇宙诞生的一霎说起。 宇宙“胚胎”直到诞生前一霎都是没有质量的,因为它是由没有质量的最小粒子构成的。根据最省材料原则,它是一个球体 V=4/3лr^3 (2) 由于(2)右边含有不确定因子л,使球体中心存在一个小于最小粒子的空隙。当最后一个最小粒子钻进这个空隙时,就将“胚胎”撑破了。 由于最后一粒最小粒子挤破了宇宙的“胚胎”,使其停止了收缩运动而停顿下来,有了惯性,失去了运动能力,转变成为有质量的球体,在这一霎宣告宇宙的诞生。从此,宇宙婴儿要依靠球面挟持着才能运动了。 由于“胚胎”被挤破,宇宙球面失去平衡,变得不“球面”了,根据宇宙数学模型 S=4лr^2 (3) 那么宇宙就不成立了,也就是宇宙不能存在。宇宙球面为了维持平衡,就从婴儿体上抽出一层最小粒子构成新的球面。由于(3)里右边含也有不确定因子л,致使球面存在一个小于最小粒子的间隙。这个间隙的速度等于0,使整个球面停止了运动。然而,宇宙的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停止,意味着宇宙的生命结束,一个刚诞生的生命怎么可能夭折? 于是,球面让一个最小粒子去填补这个间隙。 这个最小粒子挤进了间隙,但是由于比间隙大,于是又破坏了球面的平衡。球面只得伸长半径来修复球面。球面修复了,光就可以传播,这时球面是光明的。这个过程使球面作膨胀运动。球面的半径是等长了,但是球面却产生了新的间隙,而且比上次的间隙更大了,这时球面又停止运动了。这时球面因为有间隙使光不能传播,球面是黑暗的。真是顾此失彼啊!没办法,球面只好从婴儿体上继续抽出比上次多些的最小粒子填补间隙……宇宙就是这样一行一停,一明一暗地运动的。 宇宙球面一行一停是普朗克不连续运动产生的机理。能量子是一个电子以1Hz频率(v=1)运动在1霎时间内释放的能量: ε=hν=1×6.62607015×10-34 J 一霎=2.0411X10^(-23)秒 可见能量子ε是非常小的能量单位。 宇宙球面一明一暗正好符合电影原理,使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自然景色。 |
《意识是物质运动产生的声光效应》------------《哲学吧》 |
首页 上一页[7] 本页[8] 下一页[9] 尾页[1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哲学 最新文章 |
在无限的时间尺度下一切事件都是必然发生的 |
世上真的有因果报应吗,可为什么命苦的总是 |
谈谈唯心主义 |
浅谈男女性思维差异 |
唯物主义很肤浅很错误很弱智 |
不要用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 |
哲学思想只适合有道德的人 |
无神论的欠缺九 有时候无法判断的问题 |
越来越觉得,在中国,人少,畜生多 |
现代的社会形态,,,,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