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哲学 -> 世界哲学大会相关文章有感----心得交流 -> 正文阅读 |
[哲学]世界哲学大会相关文章有感----心得交流[第4页] |
作者:步社行悟 |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道释八卦【综合学术吧】_百度贴吧 https://tieba.baidu.com/p/5792610768 |
那些以为自己看了几本前人的哲学书,就以为是个哲圣,故作高深一般人不懂他,其实你是不是哲圣只有后人去评判,总之,对人类的生存生活有用的自然会被人类所接受,没有的就是把前人的哲学书看完也是等于零,你的基因欠优就是无法悟出来对人类有用的东西。 |
无论什么样真理哲理还是道理都要能过使大众理解消化,这样才对得起真理哲理或道理的作用,那些是似而非故弄玄虚大众无法理解的东西,就是假大空,就是在愚弄大众,是真理就能过符合实际也经得起辨论,只要符合实际的东西大众自然会懂, |
哲学四则:作为质素的认识论【综合学术吧】_百度贴吧 https://tieba.baidu.com/p/5802235609 |
论阴阳【综合学术吧】_百度贴吧 https://tieba.baidu.com/p/5792632454 |
“是论”“在论”“有论”“存论”“知论”“信论”【综合学术吧】_百度贴吧 https://tieba.baidu.com/p/5758625003 |
老子应该算是强调先天性的。其实西方有一个概念和它对应,就是“永恒回归”。这个概念其实在佛教里也有,就是轮回的终点。在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中,最开始是强调回归的,而后则变为流溢。在近代哲学谈到这个问题最为具体的则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依我看,这算是一类问题的结论。那就是回忆或者说纪念一种回归的学说。 与其说是解决问题,不如说是一种补充人世界观中天生的缺陷。哲学的意义在这里就表现在人们从未思考,但应该思考的那个部分。 据说在远古时期,人类的文明是倾向回归的,而且人类的寿命非常长。 之后产生了意识上的二元性。再之后则产生了哲学上的二元性。 现在我们的思考范式是公认,以一种由主体认识客体的基本感觉出发的。好像不以这个为前提就是不讲逻辑,不是哲学了。 其实各色各样的学说,不过是在变幻外在形式。 我们需要的是关于世界和人在内的一种共同的规则,一种建基于真理的主干下的客观知识。 但是,其实现存的哲学流派,首先来讲就是以一种由主体认识客体的基本感觉出发,具体方法则是经验主义的。对于我们的科学实验,唯心主义好像没有什么用。人们还是偏向于通过不断的盲目实验来产生全新的发现——就和买彩票最终还是依靠随机号码。唯心主义能促进我们反思我们思维的根本过程,他命名的是我们的脑内世界,但它被强迫着去解决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逻辑的圆满强迫它去解决的问题——要将所有的事物收拢在一个封闭的思考造型里。譬如唯心还是唯物的问题。一旦唯心类的哲学被强迫解决这个问题,它就必须要划上句号,但是强行划上句号,只会使一段有灵感的反思过程,变为一个固定而有限的造型形式。 这就和我们最终还是无可奈何的造了一个神的形象去供奉一样。因为我们实在无法在我们的层面再现这个神灵。 老子的说法就充分体现了一种一元的哲学。在这里没有尽头也没有开始,而且道可道非常道。此消彼长,没有绝对之物。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缺乏能力去识别这种相互转化的规律,或者说事物的本质。因为我们的主观感受往往就陷在一段特点的造型里,可以是一段我们难以自拔的情绪,或者说看不到福兮祸之所伏。 这一点巴菲特说的很好: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哲学的一大问题是,他总是谈论主观感受上人还没有经历的事。为还没有经历的事情命名,为不同层次的没有经历的事情命名。哲学开始于一段抽象的思考形式,力求用逻辑的合理性搭建一种最初的结构,然后再拓展这个结构。由我们所见之物和主观感受触及事物的实质,再由此而展开上述的理性层面的构建。 但是最终会有一段文字描述,意识在头脑的理智领域飞升的瞬间。这个瞬间是最精彩的,沉淀下来,这种超然的经验还是要变成具体的思维造型,才能被其他人理解。 这种过程实际上应该叫做回归性的哲学。它的主要意义就是为了提供在思维的哪个瞬间或哪种情况下,意识会暂时超越现有领域。 还有一种哲学应该就只是为了了解我们现有的领域中,思维造型是如何理解周围世界的。或者说,最根本问题就是为了解释一个1+1=2的问题。到底是意识决定了物质的规律,还是物质决定了意识的规律。 这就是上述所说的要求强行划上句号的逻辑性的完满。 其实我们应该看到这里边总是人必须先假设一种较大的思维造型,在其基本确立后,再往里填充细节的结论。否则就进行不下去。 这是一种思维障碍。因为此时人将自己和被认识的对象分开了。 我觉得是意识决定了物质的规律,还是物质决定了意识的规律,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回答。 这取决于回归的哲学所获得的经验。 群体来讲,物质决定了意识,个体来讲,也是物质决定了意识,但有少量的可能意识决定物质。 回归的哲学本身就暗示了这种属于个体的可能性。 如果第二种哲学,是一种广泛的面向群体的哲学。那矛盾就产生了。它不能排斥第一种哲学,因为第一种哲学带来了不属于第二种哲学所在层面的思维造型。这些造型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本层次通过归纳经验得到。然而也不能容纳第二种哲学,否则整个逻辑就错误了。 于是我们在整个哲学史上就会看到,实证的或者说经验的、立足于我们实际的世界的制约的,哲学,背后总有那种回归哲学的理念的影子。这个影子就是第二种哲学中的最大障碍。 我们看到,人们只是在脑中建立一个能定义所有其他思维造型的思维造型——一种唯心或唯物的理论。 到了一定阶段,它甚至会阻碍人们产生一个正确的反映现实的思维造型,因为不能和这种唯心或唯物的理论相兼容。有时它则保护了我们犯一个重复的或者愚蠢的错误。 一旦我们对这种约束其他思维造型的思维造型——即哲学理论的过度依赖超过它的有效性时,结果显而易见。所以人们不断的将这种哲学思维造型改造成名义上具有开放性的文字描述——这种花招使得这些造型越来越虚无缥缈,因为一种思维造型的意义就在于它的封闭性,正是这种封闭性使人和既定的结果准确的对接,和排斥其他的结果。 哲学如果发展到这个地步,就成了一种毫无意义的空想。或者说用来支持自己一般观点的诡辩。 |
哲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或其他相关的问题 前文已经阐述了一点,就是要区分不同哲学的层次或者同一种哲学,要区分其中不同的成分。 回归哲学,指的是在适当的准备下,从某个思想造型中使意识离开我们所在的领域的描述。这一点可能会让人们觉得这种哲学缺乏价值,或者虚无缥缈。当然,如果直接谈论这种哲学,会给人强烈的捉摸不定的印象。但是当这种成分稍微渗透一点在第二种哲学——也就是形容我们这个世界的思维造型中时,我们就会觉得非常有趣。里边有很多值得我们大谈特谈的事物。人们兴致勃勃的开书写卷,大动笔墨。 回归哲学,意在“离开”。或者说,对用思维造型形容我们所在的世界,毫无兴趣。因为思维造型再精巧它毕竟是有限的,它是真实世界的缩小模型。我称之为思维建筑物,因为这种造型无论是表现为理论还是表现为主义框架,它保存了一种相互支持和交互作用的思想之力,就如同建筑物实际也是保留了力学的实体一样。 当我们阅读哲学时,我们阅读的是这种造型中所蕴含的思想的往复和冲撞,和观念上的是或否的旋律。 而当回归哲学的意识在回落时将超越性的经验带回我们这个层面时,它无法完整的将这种经验保留下来。就如同我们无法在水中保存火花。由此形成的思想造型也是特殊的,它和我们这个世界的其他思想造型的来源不同。我们可以察觉到有些哲学所包含或说蕴含的这种特殊思想造型。 依赖我们这个世界的思想造型,总想将这种回归哲学的思想造型在自我中“再现”。这种再现的冲动不自觉的进行。在重重的字眼的不同定义和本身就繁复的思想体系的掩盖下,这种再现可能采取不同的形态。 第二种哲学来源于经验,不管人们是否承认。经验主义是人类哲学的主要来源,当然这里的经验指的是我们所在世界的层次里获取的经验。即“这里”。无论我们如何从科学上假定我们在物质性的宇宙中所在的具体位置,或者暗示我们可从技术上定义自己,几个世纪以来,哲学语境上的“这里”并没有被科学的发展所撼动。 因为人类本身即人的处境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人并没有迎来所谓的进化,人改造周围的环境,塑造出许许多多的外在工具和发明,并没有促进人的进化的作用。 人只能随他所在的环境一起进化。而如果是这样,那也称不上进化了。 人们能脱离自己的思想造型来思考和观察,是人的一种错觉。即便人不创造与客体相分离的主体的概念,这种思想造型也在发挥着作用。因为人就是用有限的思想进行活动的生物。唯心哲学关注的重心总是在这种思想造型本身,而唯物哲学则是关注这种造型所发挥的作用。它们争论的焦点其实还是在于,这个我们所在的世界。 虽然思想造型的意义是在于形容我们周围的世界,但唯心哲学总是试图先进行思想造型本身的反思。它就跟在这种正在发挥作用的思想造型的后边随时取材,然后在自己的思想领域里尽可能复制出一个有关自己所有思想造型的力学仿造品。不同之处就在于,这个力学仿造品所指向的是一系列“应该”——即反思的我,或者说那个被分离的主体——而不是指向对世界的描述。之后我们再将这个打造好的思想造型,用于形容我们的世界。因为如果它首先正确的形容了我们反映周围世界的经验的思想领域的力学结构,那么间接的来讲,通过修整它或者说在其中发现一种正确的力学规律,我们就会事先获得正确的认识——即便我们还没用体验填充它们。 唯心主义的破产就在于,它仿造的这个思想力学仿造品所指向的是一系列“应该”,而不是“事实”。 如果是“事实”,人类恐怕早就发现自己思想领域的诸多不完善之处。而且这种不完善是指特性上的不完善,而不是思想造型的不完善。 读所有的唯心著作都会有这种感觉,里边充满了对思想的强迫性,总是必然的臣服于某种不可抗拒的逻辑完满性。哲学家还是无法在观察中只是观察。 唯心哲学的语境总是,假设我们在一个不在此处的“这里”。 唯物哲学强调的是,有意义的现象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思想造型之间,它所做的是,将多个既有的思想造型联合在一起,即在一个思想造型里再现其他的思想造型,换言之,让既有的思想造型相互渗透。它关心的是,这些思想造型何时被启用,又何时终止,渗透我们的外在经验的变化如何调动我们的思想造型,看起来就像思想造型的渐变就像是思想造型之间在相互渗透。 唯物哲学的来源就在于它抽象出不同的思想造型在应对或者说反映外在体验时的共通的地方。这是由于它格外关注上述的那个渐变的过程。在它看来唯一真正存在的力总是一种抽象的现象学上的外在力。 简而言之,唯物哲学就是试图同时再现所有的思想造型在面对外在经验的渗透时,最终抽象的保留下来的那个共通之处。唯物者给我们的印象也总是这样,他们抽象的讲坚持的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通则,在某个具体的事物上又表现出实证主义的倾向——总是通过某个具体的力与这种通则接触。 唯物哲学的语境总是,假设所有的“这里”都在此处。 回归哲学的语境是,“离开”这里。 |
人之所以为”人“【综合学术吧】_百度贴吧 https://tieba.baidu.com/p/5800441635 |
加为精品贴,步社继续加油。 |
阴阳是怎样产生的,了解了阴阳是怎样产生的就了解了事物是怎样产生的,什么叫阴阳,阴阳就是事物产生存在的必然条件,为什么事物要阴阳才能产生存在,因为无论什么事物都要变化运行才能产生存在,假如事物不变化是静止的就不会产生出阴阳来,宇宙中没有哪一种事物是静止的,有变化才能产生出时间,有变化才能占据空间,什么叫变化,变化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产生出不同来。假如变化在原来的基础上还是产生出相同来,那就不叫变化叫静止,阴和阳既互相依赖互相生存而又互相排斥,阴可以毁灭阳,阳也可以毁灭阴,但它们谁也离不开谁,阴阳是事物产生存在的必然条件,没有阴阳的存在事物也就消失不存在,阴阳就是事物变化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事物有开始就会变化到结尾,其实结尾又回到了原点, |
张口康德,闭口尼采,之乎者也。。。。高大上??? |
结构哲学之层次与制衡(人类思维与行为的始终形式)【综合学术吧】_百度贴吧 https://tieba.baidu.com/p/5791562069 |
结构哲学之密斥疏吸【综合学术吧】_百度贴吧 https://tieba.baidu.com/p/5784922508 |
结构哲学之向性与结构(结构哲学说明书)【综合学术吧】_百度贴吧 https://tieba.baidu.com/p/5784926575 |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哲学 最新文章 |
在无限的时间尺度下一切事件都是必然发生的 |
世上真的有因果报应吗,可为什么命苦的总是 |
谈谈唯心主义 |
浅谈男女性思维差异 |
唯物主义很肤浅很错误很弱智 |
不要用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 |
哲学思想只适合有道德的人 |
无神论的欠缺九 有时候无法判断的问题 |
越来越觉得,在中国,人少,畜生多 |
现代的社会形态,,,,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
数据统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