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哲学 -> 《叔本华的人间哲学——作为欲望的悲观论》 -> 正文阅读 |
[哲学]《叔本华的人间哲学——作为欲望的悲观论》[第2页] |
作者:柳艺诚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来听歌 |
@而今的风月: 【“美学”(如何通达艺术的真善美)在本质上来说,它关涉并解决的人类的“存有”(存有是不能被转移,非物质精神的永恒、是不能变化的人类意识谱系所刻画的遗产,因为‘物质世界’在变,‘物质世界’只含有了某种程度的‘亚实存’,而它无法绝对化,因此比‘亚实存’更好去顾及真理,那么我们只能以普遍性的‘绝对命令’来关涉共相,也就是说,‘存有’成了柏拉图不变的观念中最真实的实体,事物的完美模式。在亚里斯多德哲学中,对存有更加深了理性,他说:‘存有’是已经实现的潜能。绝对存有自身,就是那完全实现它所有的潜能者,也是「不动的主动者」,它就是神。),“存有”这一问题。任何一个曾经以纯粹客观视角来审视过世界的精神思考者,即便朦朦胧胧和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都会热情而激动地不断努力,想要去领悟何为物的真实本质,何为生命的真谛,以及何为人类“存有”的真实本能。只有如此的一种东西才会有兴趣,把我们的“感性”当成是不受意志芜杂目的束缚的智力,也就是当成认识活动的纯粹主体,就好像相反,意志的那些目的只关心那仅仅将个体当作是自己认识对象的主体。任何纯粹客观的领悟,也就是任何一种纯粹艺术性的领悟所带给我们的结果,都更像是生命与人类存在之本质的某种流露,直接回答了“何为生命”这一问题。每一件高贵而成功的艺术作品都在解答着这一疑问,以其特有的方式全然正确地解答了这一疑问,然而艺术只能用幼稚且童真的语言告诉我们驻于直观之中的内容,却不能把我们带人抽象与严肃的反思里,艺术的解答只是匆匆一瞥的图像,而非稳定与普遍有效的知识。每一件艺术品都只是为了直观地来回答那一疑问,每一幅油画、每一座雕塑、每一首诗、每一幕舞台剧都是如此。当然,音乐也给出了答案,但是音乐使用一种直接为人所能领悟的语言,虽然这样的一种语言不能被理性再译出来,却已经将所有生命与人类存在的最内在本质道尽无疑,音乐因此比其他所有的艺术都更加深刻。其他各门艺术好像在提问者的面前摆出一幅图画,然后冲他说:“看,这便是生命!”——无论它们的回答多么的正确,都永远只能提供给我们一个临时性的解答,依然不能给出一个一劳永逸与终极的答案。那些艺术只能丢给我们一些片段,用事例来取代了准则,不能带给我们有关事物的全部内容,此种整体性内容只能在概念的普遍性中被给出来。用概念的方式,也就是说,凭借反思思维在抽象思考中,针对那一问题得到一个稳定的答复,一个永远使我们感到满意的回答,便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哲学的任务。借此我们可以窥见哲学是如何与各门艺术产生出亲缘关系来的,还可以抽丝剥茧地了解到,虽然进行哲学思考与从事艺术创作的能力,在方向上与所包含的次要性事务上可谓有着天壤之别,但是两者的根基却是相同的。】 |
楼主讲了那么多的无聊、痛苦、空虚,能否评价一下这几首表达此类主题的诗 词呢? 【无聊】 不觉已是五月末,春已落幕,人也落寞。春去夏来无聊度。 且看电视且看书。此也无助,彼也无助。乱写诗词将愁诉。 |
【美丽的山村游】 闲来远行农家乐。亭染山色,池生皓月。小村夜色为一绝。 极爱此处山峦秀。林也清秀,水也清秀。尘心似洗远尘垢。 【窗外寒鸡天欲曙 】 窗外寒鸡天欲曙, 香印成灰, 坐起浑无绪。 庭际高梧凝宿雾, 卷帘双鹊惊飞去。 屏上罗衣闲绣缕, 一饷关情, 忆遍江南路。 夜夜梦魂休谩语, 已知前事无寻处。 【昨夜秋风来万里 】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
【昏暗的黄昏】 枝上枯蝉噪耳边。灰尘附帘,花垂窗前。夕阳已沉天已暗。 风中饿蚊手上粘。拍死一个,又来一串。怒点蚊香驱燥烦。拒绝“”有诚必信和“”可不可以辣“”点评,这两人开口就骂。 |
风中饿蚊手上粘。拍死一个,又来一串。怒点蚊香驱燥烦。拒绝“”有诚 【打工行】 谋生不觉艰,才过年关,扛起背包又行远。六点乘车天尚暗,有点脊寒。 从不以为怨,命运使然。大通铺十人紧挨,鼾声脚气盈耳鼻,早已习惯。 |
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说:“人之所以会迷茫,是因为受到情感的左右,所以变得盲目,迷失了自我。” 科技的应用实在太“繁忙”了,“繁忙”也意味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在当下,连“智能都机械化”了,而这意味着人的理性被量化,量化又与互联交互并编织成了“网”,而这就像钟摆一样很难让人的内心保持一种宁静,虽然说人的欲望拥有更多的物质获取,可是真正快乐幸福却越来越少。人们白天拉磨,夜里盗梦,天天就像驴打转。在这种强压下,每个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眠、抑郁、浮躁等症状。 |
人的最大的“毛病”就是缺乏“美学”(如何通达艺术的真善美)的高度,人很容易在一种无聊的忙碌中,变成一个“机器人”,对外面世界的变化和自身的转变不再敏感,丧失生活的智慧。这里所说的“智慧”,并非是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而是来自心灵深处的感悟。这种感悟能够帮助我们认清自己,发现事物的真相,懂得怎样保护自己,不再被“欲望”(这里“欲望”更直接的说,就是叔本华的表象)所**,勇于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有能力去开拓和把握自己的人生。 |
赞,置顶帖有这个才是哲学吧。 |
感觉没打草稿。 |
所谓"意志",说白了就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持续力。持续力是没有好坏,但"目的"却有。因此,对于为了达到好坏不同的两种"目的"的持续力就有了两种不同的形容。为了达到好的"目的",人们常说是"坚强"、"坚韧不拔";为了达到坏的或者不符合逻辑的、说不出道理"目的",人们称其为"偏执"。 |
西方哲学共同的本质是着眼于因果的直接性,或者说西方哲学永远是关于A点到B点的理论。 告诉叔本华,生死人生不过是无数因果的一个小链接而已。 |
对,人生是痛苦的,人类便用智慧追寻短暂的快乐而到达死亡的终点。 |
61楼好: 请讲述一下《易经》的实质。 谢谢! |
亚瑟·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开创了唯意志主义哲学及生命哲学流派。他的哲学探讨的是世界和人类的本质、本源问题,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事物是意志的现象或表象,意志与表象的关系是建立在人怀世界的关系的基础之上的。 人生就是意志的表现,意志是无法满足的渊薮:而人生却总是追求这无法满足的渊薮,所以,人生就是痛苦。 世界的本质是意志,那么电子也有意志喽?既然意志的本质就是占有,那为何有泡利不相容原理?为何两个电子那么谦让?为何会·有同种电荷相斥的现象?为何它们不试图俘获对·方?为何会有生物的共生共栖现象?为何它们本能地是谦让而不是占有? 【人生就是意志的表现,意志是无法满足的渊薮:而人生却总是追求这无法满足的渊薮,所以,人生就是痛苦】:这几句话只是在重复我佛如来的佛法而已,形同剽窃,没什么新鲜的。 更不好的是叔本华在对付这个难题上,远不如佛祖有办法,所以叔本人的精神都成了大问题。 既如此,他又如何能教得了别人呢? 只有智绌的人或者和叔一样有着类似精神问题的人,才会不加分析地把叔的片面的理论当成是世界的不二法门。 |
再揪出楼主的一些问题: 1:柳艺诚: 回复 司马骧苴 :一个人如果用“评价”的方式来进行语言交流,而这首先就意味着否定了理性。 司马骧苴 :回复 柳艺诚 :你还好意思说我否定了理性,你跟着叔某人把世界的本质视为意志-难以漫足的意志,已经在根本上否定了理性。谁都知道理性意味着束缚和克制。 2:智者在他和同胞相处了极短的时间后,就会退隐;若他有极高的智慧,他更会选择独居。一个人内在所具备的愈多,求之于他人的愈少——他人能给自己的也愈少。 所以,人——智慧越高,越不合群:一派胡言,置众多的先贤为何地? 正确的世界观应当是:融入世界尤其是融入人群最深、最广者才越有智慧、才越接近于真善美。 |
《人间哲学绪论:对叔本华唯意志主义哲学的注疏——转向价值论》 编撰:柳艺城独家提供…… |
“人间哲学”的核心就是价值论转向;它表现为人生意义的追问。首先,作为哲学研究的普遍学者当以承认“现代哲学”是以人为本的先决条件;“爱智(慧)”应该有个理由,而这个理由表现出了“唯意志”倾向。 根据西方哲学史考察,唯意志主义理论来源之一的奥古斯丁哲学,强调哲学的原则是首先信仰,然后理解,信仰以便理解,理解为了信仰。 |
康德也是一个唯意志主义者,在他的“先验批判”的理论中:……强调哲学所要探讨的本体就是比理论理性更高的实践理性,实践理性是超越认识的一种绝对道德律令,一种纯精神的信仰。康德关于“物自体”的探讨就是规定认识论的界限,敞开伦理学的大门。“物自体”作为不可知的彼岸,就是上帝、自由、灵魂之类理性理念的“范导”。康德说:“因之,所可能之唯一之理性神学,乃以道德律为基础,或求道德律之指导者。” “认定上帝的此在,在道德上是必然的。” |
这很明显,康德的意思是“悬搁判断”:——“悬搁”(唯心)形而上学,区分出科学的知性;即在认识论领域无法认识“物自体”(‘物自体’指代的无非就是‘上帝’,而宣布‘信仰’是不能被证成的);此后接着又在“实践批判”中坚决肯定了“上帝”(物自体)的存在。所以,康德努力推崇上帝信仰的立足点是深深扎根在“先验判断力”的绝对目的下:——即如何在“绝对命令”下从“必然王国的此岸”到达“自由王国的彼岸”。简单说,康德以“自然”的普遍性伦理义务为第一性质,即物自体的“实存”是要演绎道德实践,并能检验“现象世界”。 叔本华进一步把康德的“现象世界”变成了“表象”,把康德的“物自体”变成了“意志”。他说:“一切一切,凡已属于和能属于这世界的一切,都无可避免地带有以主体为条件(的性质),并且也仅仅只是为主体而存在。世界即是表象。” “如果说物体世界除了只是我们的表象以外,还应是什么,那么,我们就必须说,它除了是表象而外,也就是在它自在的本身,在它最内在的本质上,又是我们在自己身上直接发现为意志的东西。” |
“世界就是我的表象,我的表象就是我的意志的客体化”——来自叔本华。 在这里,世界归根结底就是我的意志。意志的实质就是永无休止的欲求。但是,叔本华一再强调:“一切欲求的基地却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人因为他易于获得的满足随即消除了他的可欲之物而缺少了欲求的对象,那么,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袭击他,即是说人存在和生存本身就会成为他不可忍受的重负。所以,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 所以,叔本华才会极力推崇一种超脱功利的、纯粹自我的人生态度;即叔本华“唯我”的目的在于针对“人间的自在”,“人间的自在”是理性无法通达的,是不可“逻辑性”的刻划,是不可(对外在)言说的主体辨识。 |
“但在外来因素或内在情调突然把我们从欲求的无尽之流中托出来,在认识甩掉了为意志服务的枷锁时,在注意力不再集中于欲求的动机,而是离开事物对意志的关系而把握事物时,所以也即是不关利害,没有主观性,纯粹客观地观察事物,只就它们是赤裸裸的表象而不是就它们是动机来看而完全委心于它们时,那么,在欲求的那第一条道路上永远寻求而又永远不可得的安宁就会在转眼之间自动地光临而我们也就得到十足的怡悦了。”——选自《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
“……可是这就正是我在上面描写过的那种心境,是认识理念所要求的状况,是纯粹的观审,是在直观中浸沉,是在客体自失,是一切个体性的忘怀,是遵循根据律的和只把握关系的那种认识方式之取消;而这时直观中的个别事物已上升为其族类的理念,有认识作用的个体人已上升为不带意志的‘认识’的纯粹主体,双方是同时并举而不可分的,于是这两者(分别)作为理念和纯粹主体就不再在时间之流和一切其他关系之中了。这样,人们或是从狱室中,或是从王宫中观看日落,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
“哲学的初衷尤其强调的是主观人生态度的价值或意义。” 叔本华说:“利己主义者(则)觉得自己被陌生的敌对现象所包围,他全部的希求都寄托在自己的安乐上。善人却生活在一个现象互相亲善的世界里,每一现象的安乐都是他自己的安乐。……我们在前面已看到恶人由于他欲求的激烈而受着经常的,自伤其身的内在痛苦;最后在一切可欲的对象都已穷尽之后,又以看到别人痛苦来为顽固的意志馋吻解渴;那么,与此相反的是那已经领悟生命意志之否定的人;从外表看尽管他是那么贫苦,那么寡欢而总是缺这缺那,然而他的(心理)状况却充满内心的愉快和真正天福的宁静。” |
以此为基础,叔本华自然非常看重天然归属于价值理性领域的审美与艺术。他说:“不过美感的来源时而更在于领会已认识到的理念,时而更在于纯粹认识摆脱了欲求,从而摆脱了一切个体性和由个体性而产生的痛苦之后的怡悦和恬静。……艺术复制着由纯粹观审而掌握的永恒理念,复制着世界一切现象中本质的和常住的东西;……艺术的唯一源泉就是对理念的认识,它唯一的目标就是传达这一认识。……只有本质的东西,理念,是艺术的对象。” |
精品了,老柳加油。 |
那么个体上的差异是怎么回事呢,个体上的差异不也会导致意志行为不一样吗 |
阿尔都尔·叔本华1788年2月22日生于德国但泽,即现在波兰的格但斯克。他的父亲是一位善于经营的富有商人、银行家。他性格孤僻、暴躁、严厉、忧郁。他的母亲是小有名气的小说家,比他父亲年轻20岁。她漂亮、聪明、性格开朗、活泼、善于交际。叔本华说,他的性格遗传自父亲。真的,他自幼孤僻、忧郁,并喜欢沉思。少年叔本华被他父亲安排到法国和英国受教育。他还多次由父母带领游历了欧洲国家。这些经历使他不像许多德国人那样具有浓厚的国家主义思想,叔本华自称他的思想是“世界主义”的。 |
1805年,17岁的叔本华遵从父亲的意志进入汉堡的一家商号做实习店员。父亲希望他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但是,叔本华对会计学、簿记、银行业务丝毫不感兴趣。他常常偷闲读书或沉思。他多么想从事学术研究啊!不久,他父亲突然掉到自己住宅外边的运河里淹死了。父亲的死使叔本华变得更加孤僻、忧郁、悲观。但是,没有父亲的管束,他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了。 |
1809年叔本华进入了格丁根大学,他先在医学系,后转入哲学系。在这里,他对于物理学、化学、植物学、解剖学、生理学、天文学、气象学等自然科学极感兴趣。1811年,他转入柏林大学,目的是去学习哲学。但他听了赫赫有名的教授费希特和施莱艾尔马赫的课却感到失望。他对费希特神秘的巧辩和傲慢的态度表示反感。叔本华还吹毛求疵地寻找费希特讲课中的错误,与他争辩。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哲学 最新文章 |
在无限的时间尺度下一切事件都是必然发生的 |
世上真的有因果报应吗,可为什么命苦的总是 |
谈谈唯心主义 |
浅谈男女性思维差异 |
唯物主义很肤浅很错误很弱智 |
不要用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 |
哲学思想只适合有道德的人 |
无神论的欠缺九 有时候无法判断的问题 |
越来越觉得,在中国,人少,畜生多 |
现代的社会形态,,,,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