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哲学 -> 本体论中“哥白尼倒转”的意义 -> 正文阅读

[哲学]本体论中“哥白尼倒转”的意义[第2页]

作者:理性的自赎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函哲学”对怀特海过程哲学的理解和应用
 
[作 者]俞 明 三
[提 要]
康德“哥白尼倒转”式的革命具有开认识论先河的重要意义,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则以“过程即实在”的动态非实体本体论给世界哲学培育了新的生长点,是本体论领域“由静到动”的“哥白尼倒转”。然而过程哲学中“双还原”(即:他将实际的存在还原成了转瞬即逝的流变,又把实际存在的本性还原成了永恒客体)的理论矛盾使其成为“一只没有蜕皮的蝉”。以“函”为“家”的“函哲学”在过程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一切皆变,不变是变的局域和定格”的“变化相关”的“函”思想,解决“永恒客体”问题的疑难,从而形成了以表征变化的“时间”为最高统一的自洽的一元论思想逻辑体系,让各种哲学思想在时间过程的“链条”上可以找到自己“局域、定格”而存在的“链节”,从而适时地对“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改造世界”发挥应有的引领作用。
[关 键 词]
哥白尼倒转;静态实体本体论;动态非实体本体论;怀特海过程哲学;函哲学
 
科学史上,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将地不动“倒转”为日不动,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哲学史上康德的所谓“哥白尼倒转”,提出客观不可能在主观上得到反映,而是主观对客观的选择和重组,是主观对客观的立法,也就是“人为自然立法”。对于客观自然本身,则是不可认识的,提出了著名的不可知论。从而将原来传统的反映认识论进行了一个根本的倒转,康德认为自己这是一种“哥白尼倒转”式的认识革命。
怀特海集大成的过程哲学,认为“过程即实在,实在即过程”,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提出了“动态”本体论,一反传统哲学中“静态”类型的各种本体论范式,这应是比康德认识论显得更为基础的一种“哥白尼倒转”。
从“变化过程相关”的‘函’出发的以函为家的“函哲学”,以过程哲学思想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函’成万事万物的观点”,从而使过程哲学本体论的“哥白尼倒转”在生成路上,自然自洽和完善。不仅找到了过程哲学的切入点之门,而且顺理成章地登堂入室,进入了哲学深宫内院的自洽建设之中。
 
一、康德认识论的“哥白尼倒转”
过去一般认为,我们的经验是对客体的反应,就是说,我们去看东西,看到的是外面的东西。但是康德倒转了这个看法,他认为,我们经验的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经过了主观加工了的感觉,叫做表象,比如我们看到的房屋,不是现实的房屋到了我们的头脑中,而是我们思维器官本身对自身器官的感觉,这种感觉决不是对现实客观房屋的感觉,是自身对自身的感觉,是先验的主观决定了客观。康德的这个发展,开创了近代哲学的出发点,一直到现代的现象学、存在主义,都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推理。
康德所处的时代面临的难题,首先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如何可能。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把理性看成是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而本质则是认识的客体、对象,认为一切知识必须符合对象,所谓“客观性原则”。康德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对理性的批判,首先在哲学认识论领域发动了一场“哥白尼革命”,康德实现了知识与对象之间关系的倒转。他指出:“到现在为止,大家都是认定我们的知识必须依照对象,在这个前提下进行了多次试验,……可是这些试验统统失败了。那么我们不妨换一个前提试一试,看看是不是把形而上学的问题解决得好一些。这就是假定对象必须依照我们的知识。这个假定就比较符合我们的期望,我们正是盼望能有一种关于对象的先天知识,对象向我们呈现之前,就确定了某种关于对象的东西。这个设想同哥白尼当初的想法非常相似。”(《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41~243页。)
康德的这一倒转,形成了他关于对象的所谓的“先天知识”即“先天综合判断”。所谓对象必须依照我们的知识,意思是对象只有通过理性先天的认识形式才能被我们所经验、所认识,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即源于此。在《实践理性批判》的“结论”中,康德写到:“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68页,第126~128页,第220页)康德完成了科学理性与宗教信仰的妥协,既不像18世纪的启蒙思想那样只要理性不要信仰,也不像中世纪一直到16世纪那样只要信仰不要理性。他偏重理性,警告人们说如果陷于感官而遗忘了理性,这两大原则就会变质为占星术和狂热迷信。所以,康德对认识论的新思路,确实是哥白尼式的倒转,显示了不同寻常的意义。以至于后代哲人说,真正地搞哲学研究决不能绕过康德。
 
二、哲学史上的静态实体本体论与非实体本体论
“实体”是西方哲学最核心的范畴,二千多年来支配着西方哲学的思考。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提出“存在是什么”这个永恒的哲学问题后,紧接着就说,这问题问的就是“实体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就是固定不变的作为其它东西的主体、基础、原因、本质并先于其它东西而独立自存的东西。
以原子论为代表的希腊自然哲学,以某种具体的物质实体来作为世界的本原、万物的始基。以柏拉图为代表的理念论哲学则把超验的精神实体视为万物的本质。它们都把自己所认定的本原、实体看作是先于其它事物而独立自存的,并把对方的本原看作是自己本原的产物或属性。这两个看上去截然对立的哲学认识所共同遵循的思想模式,称为实体思维。以这种思维方式来追问世界的本原,探索存在的最普遍的本质根据,进而提出的本体论学说,称为实体本体论,而且是一种确认现成物的静态的实体本体论。
当代科学和哲学中的“物质非物质化”问题的考察,用不同的方式抛弃绝对的静态实体观,已成为当代世界哲学的一个带普遍性的特征,成为哲学是否具有当代性的一个重要判据。这也就反衬出静态实体模式对于哲学整体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它的变动会引发哲学的某种总体性改造。
海德格尔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曾指出过,以种种不同名目的存在者之绝对化为基础的静态实体本体论,在原则上不得不归于瓦解,于是他提出了“存在本体论”以反对“存在者的本体论”。他指的这些实体并不限于“物质实体”,也包括种种“精神实体”。这两种看上去对立的实体,自古希腊的原子论和理念论以来,就有着某种很强的对称性,同一性。问题在于,一些哲学工作者也已经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观点中,从列宁在物理学革命到来的形势下作出的物质定义中,了解到形而上学实体观的虚构性,自然会放弃“物质是实体”的观点,而倾向于从“物质就是客观实在”的论点,进而过渡到追问“何谓客观、何谓实在、何谓存有”的思路上。显然,这样来理解的“客观实在”,就不是孤立的实体,而是可以随人们把握世界方式的不同而不同的。以这种实践的、可变的实在观来取代思辩的静态的实体本体论,再发展到将世界、实在、存有看作本质上显现为过程的观点,就很自然。
与西方式的静态实体思维和静态实体逻辑相反,东方特别是中国古代就形成了以事物的相关性和相对性为中心的思想方法。作为中国众经之首的《易经》就鲜明地显示了这一特点。《易经》认为,一切现象都可以凭借阴和阳这二元的组合来说明(分别用符号“--”和“一”表示)。阴是消极性,在逻辑上是否定的,阳是积极性,是肯定。一切现象必然具有消极面和积极面,一切判断也必须具有否定和肯定(二值)。不过,应当强调,阴阳都并非实体,也并非事物所固有的不变本质。它们表示的正是事物变化的某种相关。例如,男是阳,女是阴,这是相对于男和女这组相关而言的,但男中有阳多阴少的比较存在,女中有阴多阳少的比较存在,显现出阴阳相关比较的存在。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形成的以华严宗为代表的“无尽缘起论”也认为一切都是暂时的,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不存在任何独立自存的实体或事物,任何事物都在一定的条件、缘份(缘)中生成、突显(起)。宇宙本是造化流转,此刹那显现为此存有者。然而在实体逻辑中,存有者作为逻辑主词常被看作现成给定的,静态的,忘记它只是对生生之流的切割、抽象、局域、定格,存在的真义“生生”遂被遮蔽和遗忘。
哲学史上,西方的静态的实体本体论虽然一直占居主要地位,但永远也克服不了理性世界与现象世界之间的千古鸿沟,永远解决不了它们之间由“不变”到“变”的悖论。只有从东方的非实体本体论中寻求出路才能找到哲学进一步发展的新生长点。
 
三、怀特海哲学本体论中的“哥白尼倒转”
怀特海集大成创建的过程哲学扬弃传统西方哲学中各种旧唯物主义静态实体学说,主张以过程观点看世界。不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还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都是以世界是由某种物质实体构成的这一根本观点为前提。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则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基础,明确否定旧唯物主义实体观,以全部现实存在都是相互关联的过程为出发点,坚持认为世界本质上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事物的存在就是它的生成。
正如翻译《过程与实在》的杨富斌教授在译者序言中指出的,过程哲学批判传统西方哲学中的唯心主义精神实体观,坚持精神也是宇宙中的现实存在,并且精神也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同时也明确地否定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关于“人是机器”的观点,认为这种所谓“科学唯物主义”根本不能真正地说明精神的运动过程,也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类的经验、灵魂等何以产生。
过程哲学坚持物质与精神并非相互独立的两个实体,而是内在关联的,统一于现实的存在过程之中,从而批判了以笛卡尔为代表的二元论哲学。笛卡尔把物质和精神看作两个独立的实体,并人为地割裂二者的内在关联,这种主客二元对立的思想方式,正是近代西方哲学诸流派的根本缺陷。
过程哲学批判现代西方分析哲学强调经验与实在世界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片面性,强调对语言、经验、逻辑、精神等进行分析,强调所谓“语言学转向”等,它只探求语言的本质,而忽略了语言与人类经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因而走向了忽视生活、脱离经验、远离客观世界的极端。“纯粹的语言分析只会把有机的客观世界解析为马赛克似的碎片”,看不到世界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对世界的哲学认识根本不能完全归之于语言问题。世界也不可能只是一个把握世界的语言问题。
过程哲学还批判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现象学。现象学最主要的片面性在于只关注现象,否定真正的现实存在的本质,因而不能对现象所体现的事物本质有所揭示。仅仅承认现象,把现象与实在的关系“悬置”起来,竟然把实在本身忘在一旁,这是现象学哲学的根本问题和缺陷。
由此我们可看出,怀特海与大多数现代西方哲学家拒斥形而上学相反,以动态的过程思想,动态的非实体本体论建立了一种奠定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的形而上学思辨哲学体系,确实有理有据地在哲学上进行了一场“倒转式”革命。
过程哲学与东方哲学尤其是中国哲学有许多相通之处。怀特海曾明确讲过,他的过程哲学更接近于东方哲学的有机联系和变化思想,而不是西方原子论的机械世界观。譬如,过程哲学坚持世界在本质上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事物的存在就是它的生成,因而过程才是真正实在的。这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生生不息”的“易经”思想息息相通,没有任何事物是一座“孤岛”。过程哲学中,万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受”能力等思想,与东方哲学坚持万物皆有灵性的思想相契合。过程哲学坚持创造性演进是宇宙进化之本质的思想,与道家哲学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的创生思想相契合。过程哲学所批判的“误置具体之谬误”,与我国传统哲学中坚持具体事物具体分析和实事求是的思想相契合。过程哲学强调现实存在都是能动的主体或超主体,没有纯被动的消极客体,因而现实事物间只有主体间关系等思想,与我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主客不分的思想相一致。
过程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虽然也有许多哲学家也早就分别提出过,如古希腊时期赫拉克利特曾明确指出了“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过程变化思想,近代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系统论述了世界是发展过程的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明确地讲过“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的思想,等等。但是我们只要认真分析一下这些著名哲学家的论述,就明确地看到,他们都不是从本体论上谈论真实世界或实在世界的过程性的。
赫拉克利特是在假定人不变的基础上言说河流即自然的变化的;黑格尔所讲的则是绝对观念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只不过是这个绝对观念的外化而已;恩格斯所讲的过程,也是在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前提下,是在坚持“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的本体论前提下,谈论物质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也就是说他也并非是在本体论意义上谈论世界的过程实在性,而是在认识论的意义上进行谈论过程的意义的。这些与怀特海“过程即实在”的基本观点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我们说,怀特海试图以动态原则和过程原则来重建哲学体系,力求避免对自然的二重化等割裂形成离散性的解构,从而对各种静态实体本体论进行了彻底性的颠覆,以动态的过程实在观认识和解释世界。从而在哲学本体论领域前无古人地进行了一场比康德认识论中“哥白尼倒转式”更基础的革命。
 
四、函哲学对怀特海哲学中“哥白尼倒转”的理解和应用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在哲学本体论上对传统本体论虽然进行了一场“哥白尼倒转式”的革命,用动态的过程颠覆了静态的实体。但是正如杨富斌教授等所指出的,“他并未真正走出传统哲学的窠臼”。
怀特海不自觉地应用了西方哲学传统的理性主义静态逻辑观点,遇到了不可克服的理论困难。他反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逻辑中的“主语——谓词”观念,但论述他的哲学时,却仍然在运用“主语——谓词”语式在思维。他没有用过程思想使逻辑动态化,借助所谓的“永恒客体”使逻辑静态化,这好象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倒回到了柏拉图的哲学,因而出现了一种双重还原倾向,他把实际的存在还原成了转瞬即逝的流变,又把实际存在的本性还原成了永恒客体。我们仔细地阅读一下怀特海的哲学著作也就可以看到,他的创新是提出了问题,却没有很好地解决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批判机械唯物主义将自然分解成静态的物体和变化的特征时,却又将自然分解成相反的形态,即:动态的物体(事件、过程)和静态的特征(永恒客体);
(二)认为实际存物是最终的实在,但又承认上帝是最终创造者,其他一切都是创造物;
(三)一方面坚持过程就是实在,另一方面又承认永恒客体是实在;
(四)批判唯物主义的实体观点,却又时时运用唯物主义的客观实在的概念。
 
对于这些不可自洽的理论困难,以“函”为家的“函哲学”在理解和分析其世界过程本质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应用和探讨,形成了以“变化相关”为主要思想的“函哲学”观点。
中文“函”字,古通“含”,可理解为“包含、包容”之意,“函哲学”以“函”取名,首先意在通用。其次,近代数学用“函数”表示“变量”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变化的相关”,拓展了“函”字的意义,“函”不仅有一般的包含、包容等通用之意,而且具有“变化相关”的“函”意义。中国公认为众经之首的《易经》,向国外翻译为“一部讲变化的书”,其“系辞”中指出“生生不息之谓易”,“函哲学”则讲“易易相关之谓函”。函哲学从“一切皆变”的过程思想出发,以变(即过程、即时间)为逻辑出发点,以实践中“局域定格”的方法为手段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回应和解决怀特海过程哲学中出现的这些困难。从而使过程哲学的“过程链条”将各种哲学通过“局域、定格”的方法链接起来。
函哲学从过程思想出发对世界进行了完整的整体解释和演绎。函哲学认为:世界的实在就是“变”,所谓“不变”只是人类思维对变的“局域和定格”。因此现实世界决不存在什么“永恒客体”,那些所谓不变的共相,只是人类对变化过程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的局域和定格,即抽象。将永恒客体误作为真实实在,这的确是“误置具体谬误”。
共相不是真实世界的部分,而是人类头脑中舍去了许多连续性后的主观局域而形成的离散性定格,它只能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流传在人类的语言中。
在本体论上,所谓的物质本体、精神本体等实体性本体及所谓的实践本体、生产关系本体,老子的道本体,佛家的空观,海德格尔的存在本体等非实体本体都是在过程本体不同层次上的局域和定格。将它们安放到“过程链条”的某一特定“链节”上,联系起来分析,就象光谱对各种波长光的分析一样,显得自洽、真实而可理解。
认识论上,函哲学在递进式感性、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并列的“俗识、科识、哲识”三识观。俗识重于信仰和实用;科识重于实证和分析;哲识重于思辩和理解,各有各用,不可偏废。人类的认识是无限的,世界过程的层次也是无限的。因而对世界终极的回答,只能用无限层次的过程来描述,不可能追溯出什么静态的不变的终极来。
哲学史上总有人追问显现过程的过程者是什么?函哲学的回答是:因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在追寻过程者中,只能发现无穷层次的过程,没有穷尽。如非要说有个终极过程者,那么,过程者只能是无尽层次过程中,在某一层次上局域得到的允许误差范围内的定格。否则如果真的有什么静态的终极物的话,那么自然会产生这个静态终极何来的无穷发问,同时也产生了不变的静态终极何能变化生成现实变化世界来的悖论。
函哲学方法论上指出,形式逻辑是已成逻辑;辩证逻辑是生成逻辑。函哲学提出的“函变逻辑”既是形式逻辑的“运动化”,又是辩证逻辑的“局域化”。由此导引出自然、社会、思维共同具有的发生、发展、鼎盛、衰退、灭亡“五态变化”的螺旋式过程规律和相互作用规律。
 
这样,函哲学在对过程哲学理解的基础上,指出了一系列倒转传统看法的观点,如:
一切皆“变”,“不变”是“变”的局域和定格,“变’和”不变”不是并列的孪生”兄弟”关系,而是上下层的衍生的“父子”关系;
“一切都是时间函数”;我们不能使变化停止,但可优化函式。生病不用药也可能向好、坏两个方向发展,用对了药可促使病情变好,用错了药也可使病情变坏。
自然科学上早已指出“力只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不是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函哲学”从“一切皆变”的观点出发,指出:在社会、人生及思维中,“条件也只是改变事物变化的原因,不是产生变化的原因”。
对于盛衰规律,根据“一切都是时间函数”原理,“百花齐放应时者鲜;百家争鸣适时者盛”就是必然现象。对价值分析则自然得出“垃圾是放错地方的珍宝;谬论是用错时间的真理”的结论。
对于赫拉克利特提出的“logs”不变则属于“函”之一义,是对变的“局域和定格”,“函”是“驭变”,“函”是“开关”,“函”是变化的相关,“函”的强弱就是事物的盛衰,“函”的变易就是事物的变易。“既不走封闭式老路(开),也不走自由化邪路(关)”正是“函”中“变化相关”的政治性体现。“函”是中国“和”文化传统的哲理所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国富民的根本所在。
这些新观点用于宇宙整体分析,一切“存在”都是过程,是变,是时间,是函,时间和变化表征的是同一个对象。“函”是变的局域定格,“易”的相关,“道”的数化,“佛”的俗解, “儒”的反思。
由此进一步指出,意识是对存在的局域和定格;精神是对物质的局域和定格;理念是对现象的局域和定格;“规律”是对“自然概率”的局域和定格。这是“人为自然立法”的新解,是对“物质第一性”的新佐证,更是过程哲学中“永恒客体”的本质所在。
函哲学应用过程哲学的基本思想分析人类文明,指出:哲学是追究事物终极本质的学问(事是过程的局域,物是过程的定格)。以世界整体为论域的哲学是基础哲学;以世界部分为论域的哲学是应用哲学。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形而中者之谓哲。科学、神学是哲学的左延右续,哲学滑入信仰旋涡即成神学,哲学变为实证工具即成科学。因此,一个理论的伟大,不在于它击败了谁,而在于它包容了谁。哲学既不是神学的婢女,也不是科学的仆人,更不是任人把玩的妓女,登上自然峰顶膜拜时,看到的必然是:哲学始终端坐在母亲的尊位。
 
五、本体论中“哥白尼倒转”的意义
函哲学将过程哲学本体论中“过哥白尼倒转”的思想在对哲学的全面反思中进行了理解和应用。将过程思想中的“一切皆变”落实到具体的逻辑出发点中,将“不变”还原为对“变”的局域和定格,从而将“变”与“不变”的原先的“孪生兄弟关系”还原为“衍生父子关系”。从而颠覆了传统哲学中一系列“现象”与“理性”间难以自洽的“鸿沟”观念,形成了能够较满意地解释当下世界、指导人类当下生活的自洽的逻辑体系。应该说,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1、“变与不变”对哲学基本问题进一步挖掘(新挖掘)
传统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见董同彬、胡蓉编著的《新编哲学基础教程》华中科技大学出版2010年2月版)并且说,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哪个第二性的问题;另一是思维能不能反映存在的问题。
函哲学通过对过程论的理解和应用指出,“变与不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进一步挖掘。它对应于“思维与存在、意识和物质”的本质抽象。
思维与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功能,它们的根本本质就是以“不混乱”的逻辑形式追寻变化世界中的“不变规律”来为人类所用。说到底就是追求永恒,追求不变。
过程论的思想指出,自然界最根本的本质就是“无物常驻,一切皆变”。人类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过一例不变的事物,是对这一认识的事实支持。说到底,也就是说,一切存在时刻在变。这是它们的根本特征,也是根本本质。
大道至简,哲学就是要寻找事物的共通本质。因此对存在与思维的关系,我们完全可以进一步抽象为“变与不变”的关系。这不是语言文字的变换游戏,这样的认识,深刻地点出了传统哲学中静态本体论的要害问题。这个要害问题就是开始于赫拉克利特的所谓“辩证认识”问题。
赫拉克利特指出“我们走进又走不进同一条河”,“万物是它自身又不是它自身”(参见赫拉克利特“残篇”,f49)。从而使自然的“统一世界”出现了严重危机,陷入“既存在又不存在”的晃动之中。这种晃动如此激烈,以致模糊了存在与不存在、善与恶的明确界限,甚至“善与恶是一回事”(见黄裕生著《时间与永恒》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2月版第6页)。为此,赫拉克利特被称为“辩证法的的奠基人之一”(见汪子嵩、张世英、任华编著《欧洲哲学史简编》人民出版社会1972年5月版第7页)。
这样的辩证认识,既在又不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将“变与不变”混为一潭。要人们用所谓辩证的“不可说,说不清”的“悟”去认识世界。应该说,这确确实实是对人类思维的一种误导。
2005年3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发起,全国几十所大学和科研单位学者参加的“青年哲学论坛”,在哲学所所长李景源研究员的主持下,吉林大学孙利天教授主讲。提出:唯物辩证法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相对薄弱的领域。(辩证法沦落为“变戏法”),也是目前相对沉寂的一个领域。如何切实有效地推进辩证法理论研究,已成为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新华文摘》2004年第三期载姚大志文章指出:一段时间以来,关于辩证法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陷入了困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刘立群研究员在“辩证法的局限与误区”一文中指出:“……各式各样的辩证法,其中所讨论的内容虽然并非无道理,一无可取,但是总的说来道理相当勉强、简单、似是而非,甚至有人说,辩证法就是变戏法,……”,又说,“有关辩证法的那些论述实际上也都相当空洞、机械、简单化,……在实践中陷入极大的误区和混乱。”,“讲空话,套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真正的共同标准和依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辩证法确实离诡辩相差不远,甚至大体相同。……”还说“辩证法问题之所以讨论不清楚,主要是因为它本身就有严重缺陷。” 对这些所谓“辩证认识”的批评和揭露,反映了“变与不变”问题确实是哲学上一切真假判别问题的纠结。是哲学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必然的根本出发点,这一问题的解决,制约着一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问题的解决,制约着“存在与思维、物质与意识”两方面问题的解决。因而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进一步挖掘和探讨。
 
2、“变是客观真实,不变是主观局域认定”的新认识(新认识)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95年版,第244页)
所谓“过程”,在现实中具有极其丰富的变易现象。整个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都处于充满“变易”的具体“过程”之中。
黑格尔认为“变易就是有与无的统一”,“变易是第一个具体思想,因而也是第一个概念,反之,有与无只是空虚的抽象。”,“变易既是第一个具体的思想范畴,同时也是第一个真正的思想范畴。”,“在哲学史上,赫拉克利特说:‘一切皆在流动’时,他已经道出了变易是万有的基本规定。’”(黑格尔《小逻辑》04年商务印书馆版第199页) 对“过程”这样的思辨,由于是纯概念的思辩,犹如云端里的玄幻那样空虚,难以理解。我们必须将其从云端里拉回地面,世界一切,无论“有”还是“无”都是“存在”。“无”是“潜在”的存在形式,“有”是“显在”的存在形式。“有”与“无”的变化就在于“界”的生成和消亡。存在界显即为“有”,存在界消即为“无”。例如水是一种存在,水中结冰,作为冰与水区别的“界”生成,我们则发现了冰这个“有”。冰是水的“显在”,而冰溶化了,冰与水的“界”消失了,冰就变为“无”了。冰化成的水,就是可生成冰的“潜在”。这样从水变为冰,冰变为水都有个过程。自然界的一切一刻不停地进行着无数变化着的过程,从来没有什么变过了就不再变,或者已在的什么,开始发生变的事物。这就是“过程”观从认识论角度,揭示的世界真实。 “世界”就是不停变化的“过程”的集合。 中国古代先哲“老子”所说的“道”,应该说,就已探索到了世界的“过程”意义,老子对世界终极的追究,也已到了变化“过程”这一层次,这一境界。由于老子时代思想及语境的局限,不知其名,只能字之为“道”(见《老子》第二十五章:“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本来是“路”的意思,也就是“人之行迹”的意思,用“道”来表征万事万物之行迹时,实质上就是指万事万物一刻不停地变化留下的“过程”。
世界现代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指出的“存在”之“在”,也应是指“过程”,它与“时间”相关。他写了《存在与时间》一书,可惜没有写完成,只说了“唯主体”论,只涉及了人的“此在”之“在”,讲了“在”就是“地平线”一样“不断生成又不断消逝”的“过程”。
 
   一切都是变易过程,变易过程的规律也无限丰富,无数事物生灭变易的相互连接、相互叠加和融合,构成了世界总过程的集合。变易过程之间也有着极其复杂的规律,任何变易过程从形成发展到终结,都是事物具体内容的载体。不同的变易过程有着不同的特征。但每一个过程并非是孤立的。过程间存在着既独立又相连的状态格局。因而,过程与过程之间也具有相互交织、交叉、叠加的功能,并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牵动、相互增强、相互制约、相互抵消的多过程的互动性和复合性。现实而生动地证明了恩格斯指出的: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堆积物,而是“过程集合”。
“过程集合”的境界,是不是最高的抽象境界呢?我们说还不是。“过程集合”是“有形有式”的概念。“过程”就是从某一种状态到另一种不同状态的“绵延”。“集合”就是混在一起。这些现实的形式还可进一步追问它们的共通性本质,这个本质就是“变化”。“变化”是所有各种“过程”共同具有的共通本质,只要有“变化”就会有形象的过程。但“变化”是个“无形有式”的概念。从北京到上海这是个“变化”,是有形象的“变化”。但水温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也发生了变化,但就是不问中间“绵延”情况的变化,是“无形有式”的变化。到了“变化境界”,也就是黑格尔的“有”与“无”统一的境界。“变化境界”能否继续提升呢?我们说还可提升,可以用“无形无式”的时间来提升,这就是“时间”的境界。“时间”是一切变化的共通本质。有变化,不论是怎样的变化,就必然显现为“绵延”的“时间”。
“过程”、“变化”、“时间”虽然表征的是同一种现象的本质,但它们有境界层次的不同。是从“有形有式”到“无形有式”再到“无形无式”的提升。
就“过程集合”中的“集合”而言,“集合”是混合在一起的意思。具体怎样混合,集合的“无序性”本质属性不能回答。时间不同,“有序性”是时间的本质属性。有序性的过程、变化、时间用具有“无序性”的“集合”来描述,显然是不合适的。必须要继续提升。
过程、变化、时间都是表征的“变”的现象的本质。那么与其相对的静态、静止、空间是表征“不变”的同一现象。如果将“变”等同于“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将“不变”等同于几何图形,这样就用数学的抽象将二者对立地放到了一起。如何将它们能统一起来呢?那自然想到了解析几何,想到了用解析几何中“函数”可能将代数和几何统一在一起。函数的解析式就是含有未知数的可表示变化的代数式,函数的图象表示的则就是静态的空间图形了。
用函数来表征有序过程的集合,就将“过程集合”的伟大哲理变成了“时间函数”的最高抽象。既然理论和事实都证明了“世界是过程的集合”,那么,进一步抽象得到的“一切都是时间函数”的命题,则是必然的推论了!
如此,我们必然会问,既然“变”是世界的客观真实,那么“不变”也是我们日常常见的现象,人们的哲学追求也是追求“不变”的规律。这些“不变”又该如何解释呢?
我们说,根据前面的分析,这些“不变”,只能是人类的“主观局域的认定”。
怎样认识和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决不能用赫拉克利特的“既变又不变”的所谓辩证认识来解答。那样的解答,只能使“统一的世界”“摇晃”起来,使人们头晕目眩,无法现实理解。我们用“局域”到“定格”的方法来解答这个问题就自然而现实。
 
3、从“局域”到“定格”是函哲学认识“变化世界”,改造“变化世界”的钥匙(新钥匙)
世界是个“疏密程度”不均匀的“过程集合”,我们可用“时间函数”来把握它。因疏密程度不均,函数图象中必有许多“极值拐点”。这些所谓的“极值拐点”,就是我们常识中和意识内追求的“静态转折点”。这种“静态转折点”实质上是图象上的某一部分,从微分的角度就可知道,越是细分,这些静态点与相邻区域并无绝然的界限,但我们通过求“极限”的方法可以近似地求到相应“精确度”要求的“界限”来,这也就是生活实践中允许误差范围认定的现实方法,这就是“局域、定格”。
日常生活中,皮肤生疮,红肿了一大片,很难找准与健康皮肤的分界,于是只好近似地“局域”一圈,涂上消炎药水。这种“局域法”就类似于我们这里所说的对变化的“局域”。再有物质的纯度标准有多种,化学最纯的分析纯标准是9个9,也就是百分数小数点后9位小数的纯度,就是达不到百分之百。这说明世界上没有绝对纯的物质,但人们还是认定一定标准范围内的纯度就算是纯的了,这就是局域和定格。
认真地分析一下我们周围的万事万物,有哪一样事物是能与环境绝然割界分开的呢?就拿我们人来说,立在地上和空气中,看起来是一个界限明确的人,但只要用电子显微镜一细看,原来我们人的每一个部位都与环境相连着。只不过原子、分子的疏密程度不同而已。肉眼看到的分界处,电子显微镜中也是分子、原子在人的体内、体外不停地交错运动、振荡着,难分难解。但是我们肉眼还是明显地将它们分界开来。人是人,环境是环境。看起来是真实明显的“界”,实质是主观“局域”认定的“定格”。
这样一来,所谓的“变与不变”,“既存在又不存在”,实质上就是“变”通过“局域”而在误差范围内近似地认定的“不变”,是主观忽略不计的“认定”的“不变”。人类思维掌握的客观规律,也不是“不变”的规律,只是人类将“变化”的现象概率进行“局域”综合,在假定一些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再进一步象照相一样“定格”后,就得到静态的规律了。
 
4、时间是对世界动态整体的最根本统一(新统一)
函哲学在过程论基础上提出“一切都是时间函数”的命题,函哲学的时间倒底是指什么意思呢?
在通常人们的时间观念中,它是一个完全空洞的均匀流,虽然无孔不入,但并不与事物发生实质的关联。除了说它是一个参照系之外,就再也说不出什么来。这也是传统哲学中关于时间哲学研究的困境。哲学教材中也只是强调说:“时间是是物质运动存在方式。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具有一维性,方向只有一个,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并且指出,“时间是以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来度量和认识的,离开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它就成为无法捉摸、神秘莫测的东西。”(见董同彬、胡蓉编著《新编哲学基础教程》2010年2月版第44页)
函哲学用过程论思想指出,时间问题是任何一个进行哲学思考的人都会思考的问题。因为时间聚集着最丰富的多样性,蕴含着最真切的统一性。
从赫拉克利特开始,“时间就作为‘变’的化身进入了哲学的视野。”(汪天文著《时间理解论》第18页)
“亚里士多德则已把时间和运动的关系一一对应起来。同时认为事物的存在必然意味着时间的存在。事物的变化才能感觉到时间的存在。”(参见同上25-27页)
“到后来,柏格森则通对记忆活动进行的分析,论证了时间的本体意义,并确立了时间相对于空间的优先地位。认为时间的绵延是第一瞬间都处在纯粹质的流变和创造之中。认为牛顿的时间观将时间看作空间化的几何直线,不是真正的时间,是取消了时间存在的意义。”(参见33页)
海德格尔则用时间解释存在,用将来、过去、现在的到时来解释存在,一切存在都必然在时间中存在。(参见黄裕生著《时间与永恒》)2012年2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第122页)
这些先哲对时间的研究,集中到一点,这就是时间聚集着变化世界最真切的统一性。函哲学从基础哲学基本问题的追索出发,进一步强化了对时间的认识,认为“时间可作为世界整体最根本统一的出发点”。以“一切都是时间函数”的境界来认识世界,为人类提供改造世界的智慧武器。形成了研究哲学基本问题的一整套思想体系。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哲学 最新文章
在无限的时间尺度下一切事件都是必然发生的
世上真的有因果报应吗,可为什么命苦的总是
谈谈唯心主义
浅谈男女性思维差异
唯物主义很肤浅很错误很弱智
不要用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
哲学思想只适合有道德的人
无神论的欠缺九 有时候无法判断的问题
越来越觉得,在中国,人少,畜生多
现代的社会形态,,,,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07 21:49:49  更:2021-09-12 14:30:16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