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厚黑学 -> 《笑傲江湖》江湖厚黑学,深度解析! -> 正文阅读 |
[厚黑学]《笑傲江湖》江湖厚黑学,深度解析![第1页] |
作者:文治_武功 |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3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破译金庸名著《笑傲江湖》的厚黑权谋之道 深度解析千年奇书《葵花宝典》的前世今生 推理缜密,吐槽强大,令人信服,惹人喷饭! 蒙尘六百年,《葵花宝典》重见天日;增删十五次,前世今生娓娓道来。 东方不败、林平之、岳不群手挽手含泪吐血推荐: 遥想当年,我17岁,《宝典》也17岁…… 众人急切问曰:“下面呢?” “下面没有了……” @太伯世家 |
在《笑傲江湖》里,毫无疑问,万恶的源头就是前朝那个死太监。 说起太监这个群体,国人普遍印象不佳。好读书者受史书的影响,不好读书者受影视剧的影响,一说起“太监”两字,心中马上就浮现出这么一类人: 面白无须,贼眼溜溜,长着一张二皮脸,对上谄媚对下阴鸷,浑身无处不散发“阴险”与“下贱”的奴才气息。他们嗓音尖细阴阳怪气,爱翘兰花指,举止女性化,性取向诡异,性行为变态。 而且这种人大多心理阴暗,心胸狭窄,是为了得到一根钉子不惜拆毁整座房屋的小人。偏偏他们又离最高权力最近,嘴脸最奉承,最得皇帝啊、太后啊这些史上蠢货笨蛋层出不穷的群体的信任,于是狗仗人势,什么祸国殃民的事情都敢做,任何卑鄙无耻的事情都不以为意。有政治野心的太监贪权,为祸朝堂,没有政治野心的太监贪钱,为祸民间。 |
太监将他的毕生所学写成了一本书,名字叫做《葵花宝典》。这事原本稀松平常,特殊之处在于老太监应该从开始练武的时候就已经是太监之身,然后,他这个纯粹的太监修练出了纯粹的太监武功,而这种武功对于正常人是有排斥反应的。 同样是武功秘籍,有叫《九阴》《九阳》的,有叫《北冥》《易筋》的,磅礴大气,要么充满文化气息,要么大吹医学上的牛皮,都极富广告效应,让人一听就知道这是由了不起的人物写出来的了不起的书。 偏偏这一本却以植物为名,而且还是葵花这种极为普通平常,并且卑微脆弱的植物。 为什么呢? |
某些内心邪恶的家伙猜测说,葵花者,向日也,向往恢复男儿阳刚本色也。这个书名寄托了修练神功之后五体不全之人的人生理想。 某些无聊程度稍低的家伙则猜测说,葵花者,向阳也,这种植物没有自己的方向,只会盲目跟随心中的太阳,太监也没有自己的意志,只会唯皇帝的命令是从,取名《葵花宝典》,体现的是老太监的奴性…其实不止是肉体上被阉割的太监,古代许多精神上被阉割的士人也趁机献媚,借用葵花向阳的特性向皇帝大表忠心。元代有个叫李瓒的三流诗人写过一首名叫《种葵》的恶心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匪以花为美,有取心向日。孤忠类臣子,恒性若有德。那意思就是说,我种葵花并不是因为它花朵美丽,而是喜欢它一心向着太阳,它与我是多么的相像,独自对陛下忠心耿耿,性格沉稳就如有德之士。(啊呀呀,我要吐了。) |
但也有某些多愁善感的家伙猜测说,葵花多子多孙,太监却断子绝孙。取名《葵花宝典》,是老太监在聊以遣怀,寄托内心的哀愁…在这个猜测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测,就觉得老太监不怀好意。你老人家断子绝孙了,很郁闷,然后流传给后人一部必须自我阉割的武功秘籍,这不是典型的反人类仇恨社会么?这实在有违前辈高人飘然出尘的崇高形象。 另有一种猜测,则说一入侯门深似海,一入宫门深如马里亚纳海沟。老太监不可能出生在宫中,他入宫之后自由受到限制,少小离家老大难回,乡音尽改为北京官话,揽镜自照只见鬓毛尽白。人怀桑梓老来思乡,这是人之常情,老太监偏偏却又回不去,唯有托物思情。老太监将一生的心血以“葵花”命名,很可能,他的家乡盛产葵花…那么这个盛产葵花的地方在哪儿呢?这就无法考证了,只要不在高丽就行。 |
除了以上四种,我还有一种猜测。也许,事实未必有那么隐晦复杂,那么意义深远。 我们都知道太监的行为举止十分女性化,而女性又多爱吃零食。或许,这位前辈高人老太监是一边嗑着葵花籽,一边写作,写完后他看到一地瓜子壳,哈哈一笑,说“没有葵花籽还无法激发我的灵感,这本书就叫《葵花宝典》吧。” 什么!说我胡扯?正确答案只有老太监一人知晓,你我都是在猜,凭什么说我胡扯? 需知太监写书认真、取书名马虎那是有传统的。当年那个无太监之名,但有太监之实的司马迁花半辈子心血写成了《史记》,却连个像样一点的书名都没有,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本旷世巨著被简单地称为“太史公书”或者“太史公记”,意思就是说这是“太史公司马迁写的”…如今的作家、写手已经与时俱进了,书可以写得很垃圾,但书名则一定要取得骇人听闻,要唬得读者一椤一椤过目不忘才好。 |
第一章、百年前的窃书案 一、书被偷了 红叶和尚是莆田少林的方丈,莆田少林在福建莆田九莲山上,自从“《葵花宝典》在莆田少林”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江湖,莆田少林的知客僧每天都在加班加点。 访客来自天南地北,男女老少、各个民族、各路服饰、各种口音都有,他们上九莲山的目的也千奇百怪,有借宿挂单的,有求学听讲经的,有说要连作数十天道场的,此外还有后生来拜师学艺,有武夫来切磋武功。倘若那不是和尚庙,搞不好还会媒婆来说亲。 红叶和尚以不变应万变。斋饭侍候,礼送下山,所求之事概不从命。 |
没过多久,全寺上下怨声载道。知客僧自然是满腹怨言,其余的和尚们也不堪其扰。终于有一天,有弟子受不了了,说我莆田少林只是嵩山少林下院,不如将《葵花宝典》送到嵩山本部,由本部方丈定夺吧。 这个弟子说得极有道理,也极为体贴领导。莆田少林充其量只是少林集团驻福建子公司,子公司虽说也是独立法人,在法律上与嵩山母公司平等,实际上还是隶属关系。红叶和尚作为子公司总经理,却擅作主张设立小金库,截流《葵花宝典》这种珍贵的稀缺资源,这种作法无疑会让嵩山总部很不快,对红叶和尚的仕途很不利。 而且古人有云“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莆田少林根基尚浅,安保措施远不及嵩山总部,《葵花宝典》放在莆田只能招贼,只有送到嵩山“藏经阁”,那才万无一失。(理论上如此,事实上嵩山少林“藏经阁”是武林史上管理最差、失窃次数最多的图书馆) 可是红叶老秃驴他笑而不语,笑而不语...... |
终于有一天,九莲山下来了两个操持陕西口音的年轻人,一个叫岳肃、一个叫蔡子峰,自称是华山派弟子,到福建旅游途经莆田,久闻“南少林”大名,不胜仰慕,特来登门拜访。 那几年,除了隐匿已久的《葵花宝典》重现江湖,武林中还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星散在华夏大地五岳山上的五个门派: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以对抗魔教、维护正教的名义,互相缔结盟约,组成“五岳剑派”,相约并气连枝同生共死。 这五个门派逐个而言都是微不足道的二流门派,别说比不上少林、武当,比之峨嵋、崆峒这些门派也略显不足,但是一合并就起了化学反应,其利断金了。这几年“五岳剑派”风生水起,令所有武林中人刮目相看。很多人相信,“五岳剑派”已经成为续少林、武当这两个传统豪强之后江湖上的第三大派,而以“五岳剑派”目前这迅猛的发展势头来看,将来这三个门派的排名还未可知。 |
当时“五岳剑派”的内部,以华山派实力最为雄厚,岳肃与蔡子峰是华山派后起新秀,在江湖上已小有名气。这两人的来访,可以视为“五岳剑派”对少林的一次非正式访问,处理不好是可能会引发外交矛盾的。 外交无小事,红叶和尚果然一反常态,表现出少用的重视态度,亲自接见了两位小辈。 一谈之下,红叶和尚发现两人果然是有备而来,因为他们能听懂寺中那些和尚说的闽南话。 一般北方人到了南方肯定会遇到语言障碍,而这一障碍到了福建会更加突出。中国八大方言区,福建独占其三,分别是客家方言区、闽南方言区、闽北方言区,更要命的是,这样的分类还是很粗略的,内部还分可细分为更小更细的不同语种。即使同是福建人,处在不同的语种区域也是无法进行交流的,更何况是来自西北方言区的陕西人,简直是寸步难行。 |
很明显,岳、蔡二人来时恶补了“莆仙语”,这是个小语种,只在福建的莆田、仙游两个地方小范围使用。做游客做到熟悉当地语言的程度,这份毅力就显得很诡异了。 好在红叶和尚时常要向嵩山本部交流工作,对于北方方言听力并无障碍,双方因此都避免了对牛弹琴与听牛弹琴的窘境。会晤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双方就双边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世界和平等一系列广泛问题交换了意见,对于魔教残害武林同道的残忍行为表示严厉的谴责。 红叶禅师对华山派加入“五岳并派”这一历史性的壮举表示赞赏,红叶禅师表示,华山派是少林非常重要的战略伙伴,在对抗魔教、维护武林和平、维持江湖正义等重大问题上,双方都需要密切合作。少林一贯从长远和战略高度看待两派关系,愿同对方一道努力,不断增进相互信任,深化互利合作,推动两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
岳、蔡二人首先代表华山派对莆田少林的热情款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转达了华山掌门对嵩山戒欲大师、戒色大师等少林领导的亲切问候。岳、蔡二人表示,华山派在并入“五岳剑派”后,会坚持摸石头过河,继续走有华山特色的武林正义路线。 会晤之后,双方在九莲山食堂共进有少林特色的全素斋饭,莆田少林的俗家弟子表演了精彩的拳术节目,红叶禅师即兴朗诵了一段“菠萝菠萝蜜心惊”,岳、蔡二人也即兴演绎了华山派的“断背崖剑法”。宴会持续了两个时辰,在优美动听的二胡合奏《祝君早喝孟婆汤》中结束。 当晚岳、蔡二人就借宿在寺中。 次日,岳、蔡二人再找红叶一通闲聊,话题不知不觉走到了《葵花宝典》上面。出乎意料,红叶不仅没有否认传言有误,反而从身前抽屉里掏出本抹布一样的破书长吁短叹,说:“可惜啊,近来俗务缠身,每日清晨至正午,全寺上下都在前殿理佛作法事,竟无暇揣摩前人心血。” |
顿了一顿,又说:“咱们学武之人,不见到宝典则已,要是见到,定然会废寝忘食的研习参悟,结果不但误了清修,反而空惹一身烦恼。老衲手握宝典,竟不知是福是祸也!”(借用一下《笑傲江湖》中冲虚老道的话语)言罢,又将这破书郑而重之地锁进抽屉里。 第二天上午,岳肃在前殿闲逛,蔡子峰在前殿通往方丈的长廊来回闲逛。晚上两人一合计,果然全寺上下都很忙。 第三天下午,知客僧禀告说,华山派的两位客人不告而别了。红叶和尚立刻回到禅房,室内宛然,一看抽屉,仍然上着锁。 红叶皱起眉,打开抽屉,长出了一口气,《葵花宝典》依然躺在里面…但是很明显已被人翻动过…昨晚红叶曾在书上面轻轻洒下一层不易察觉的粉末,现在粉末不见了。 红叶转身走出禅房,对弟子们说:“阿弥陀佛,《葵花宝典》被盗了,咱们庆祝一下吧。” |
二、无奈的笨贼 “窃书”在金庸大神笔下的江湖中司空见惯。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几乎每本书里都会涌现一两个窃书贼,在《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等书中甚至还出现了窃书贼扎堆,同行业激烈竞争的现象。 《易筋经》、《九阴真经》、《九阳真经》、《神照经》等等等,这些武功秘笈无一例外都遭过贼惦记。惦记它们从大侠枭雄一方霸主到鸡鸣狗盗丫环奴仆,形形色色都有,其中有巧贼也有笨蛋,手段有明抢的也有暗偷的,结果有成功的也有失手的。一代又一代的窃书贼前仆后继地奔赴第一线,留下不少经典案例,极大丰富了多姿多彩的江湖历史。 根据某些阴谋家的理论,两个人知道的事就不是秘密。所以一般来讲,像偷武功秘笈这种高风险且十分注意隐密性(偷到了也不能张扬)的工作都是单独行动,少有团伙作案。 |
不过也有例外,倘若有关注武林史的有心人,应该还记得发生在南宋中期的《九阴真经》失窃案、发生在南宋末年的《九阳真经》失窃案,都是由两人组成团伙作案的。 对于意图合伙盗窃《葵花宝典》的岳、蔡二人而言,以上案例都有借鉴作用,而且正好一个是正面教材,另一个是反面教材。 正面教材即是《九阴真经》失窃案。这也许是金庸作品中最成功最经典的一起窃书案,一直以来都被人津津乐道。作案者是一对高智商夫妇,丈夫叫黄药师妻子叫冯蘅,此案的受害者是一个患有多动症的老年人,名叫周伯通。 |
此案的作案手法极为高明,非常人所为,主要原理是运用妻子冯蘅大脑惊人的闪存功能快速复制文本,然后粘贴到别处。这个作案方法在如今这个拥有电脑这一个邪恶的发明的时代已经大行其道,成为许多大学教授、知名学者、知名作家、网络写手欺世盗名安身立命牟取利益的必要手段,但是在科技落后的南宋,这一手法是不可思议的。 此外,黄药师夫妇都长着天使外表恶魔肚肠,又都极有表演天赋,因此有很强欺骗性,使受害者被卖了还替你数钱。《九阴真经》在受害人周伯通的眼皮底下被偷走,但他却浑然不觉,直到数年之后得到师侄丘处机冒死打探来的情报,这才恍然大悟。事后周伯通总结教训,提醒后人除了不要随意教别人点穴在别人身上摸来摸去,更不要随随便便与别人打弹子玩,千万不能随随便便借书给朋友的老婆。 |
好! ——来自金刚设计局——乌克兰敖德萨什科连科厂引擎室总控制兼总长 |
反面教材则是《九阳真经》失窃案。这是一个失败的案例,原因在于作案团伙的两个成员各怀鬼胎,互不信任。这两人一个是湖南九头鸟,自称潇湘子,另一个是波斯商人,取了个汉人名字叫尹克西。本案的受害方是大名鼎鼎的嵩山少林藏经阁,直接负责人是一对师徒,师父法名觉远,徒弟带发修行,名叫张君宝,若干年后,他改名为张三丰。 本案例的作案手法毫无新意,主要分三步:一、混入少林,二、顺手牢羊,三、远走高飞。由于觉远和尚是个顶极老宅男,秉承少林寺宅男一族迂腐天真的传统,所以两人很轻易地完成了前两步,只是在远走高飞时,两人遭遇觉远师徒的追赶。不过潇、尹两人都是阅人无数的老江湖,对付觉远、张君宝一老一少两枚宅男根本不在话下,他们将经书藏到一个猿猴的肚子里,轻易躲过了搜查…此二人如果生在明、清,必能中举;如果生在当下,可以做毒枭。 |
人比人气死人,看完黄药师夫妇,再来看岳、蔡二人的配合,简直让人吐血。他们的特点就是没有配合,一百年后有历史爱好者方证和尚向华山派的弃徒令狐冲记述这一段历史,他如此描述岳、蔡当时的行为:“...其实匆匆之际,二人不及同时遍阅全书,当下二人分读,一个人读一半,后来回到华山,共同参悟研讨...”(《笑傲江湖》第三十章) 可见他们根本没有分工,正式上场时这两人就像撞在一起的没头苍蝇,头贴头脸对脸,凑在一块一齐动手。 为什么没有分工?方证和尚的理解是作案时间很不充裕,两人生怕默记了一半有人闯进来撞见,来不及阅完全书,所以“一人读一半”,节省一半时间。 |
这个理由实际根本站不住脚。但凡在受过初等教育、受过语文课荼毒的国人,在“背诵”这个技术性问题上都有发言权,试问,你在教室里自己座位上默记记得快,还是被拉到老师办公室里记得快? 对于任何人而言,情绪起伏会影响其对外界事物的反应灵敏程度,试想当时岳、蔡二人高度紧张,每有风吹草动背上都是一阵冷汗,神经紧崩到差点崩溃。以这样的精神状态作任何事都会事倍功半,更别说是在凝神默记大段诘牙聱口的技术性文章了。往常一个时辰能记住的内容,现在也许两个时辰都记不全,所以“节省时间”这个说法纯粹是扯淡。 而如果进一步推敲此事,更觉得岳、蔡似乎蠢不可及。 窃书最常见也最省事的方法是顺手牵羊将书拿走,但是华山派为何要特点选出两个人来,用默记这一种费心费时的方法来窃书?还不是因为少林势力庞大,华山派惹不起,所以选择这种不露形迹的方式窃书,不至于公开得罪少林。 “一人读一半”却完全违背了这一方针,两人凑在一起背书实则就是冒险,赌的就是那段时间没人撞进来,否则就是人脏俱获,华山、少林彻底交恶。 |
“气宗”与“剑宗”确实是始于岳、蔡二人,但华山派内部的勾心斗角却早已有之,只是到了岳、蔡二人的时代,这内斗披上了“气剑之争”的外衣变得公开化表面化,愈演愈烈,最终酿成惨烈内战。后人记住了最激烈残酷的那一段,却忽视了早已潜伏于地底的那段暗流。 方证和尚说岳、蔡师兄弟二人“亲逾同胞骨肉”,事实上这对“同胞骨肉”各怀肚皮、彼此猜忌,都怕对方独吞了宝典,自己分不到一杯羹。因此,索性抱成团齐死齐活,“一人读一半”,如果我得不到,你也别想独美…这种操蛋心理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 不过话又说回来,岳、蔡二人后来各自开宗立派,被尊为宗师鼻祖,应该不是那种不分轻重缓急,因为私怨坏大事的人。二人之间的猜忌看来不是私怨,而是各为其主不得不然,他俩在莆田少林寺里勾心斗角,却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那一刻灵魂附体的是个一分为二的华山派。 |
我们可以管中窥豹,推想出整个窃书计划是如何出笼的: 当时的华山派就像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宅院,表面一团和气,实际已分成大房、二房两股势力,彼此明争暗斗却又不撕破脸。两房实力不相上下,谁也不能压谁一头,胶着中双方都想方设法要扩充实力。 恰在此时,《葵花宝典》重现江湖。其中一房或者是两房同时心动了,大房开始训练得意弟子岳肃(或者蔡子峰)练习福建话,这些异常举动被时刻窥视着的二房觉察。就如当年巴基斯坦不能容忍印度独有核武器一样,二房也很没有安全感,于是要求大房资源共享,否则就撕破脸皮开打,大不了同归于尽。 在多方斡旋之下,经过一番博弈,大房妥协,与二房共同开发《葵花宝典》。两房各派一人组成“华山派窃书二人组”,既为伙伴,又互为中纪委。 于是就发生了那起拙劣无比的窃书案,掀起江湖百年血雨腥风。 |
三、天上掉下了个林哥哥 岳肃、蔡子峰窃书成功,欢天喜地回到华山。庆功宴后,满身酒气的华山派高层聚集在密室里,拿出岳、蔡笔录的《葵花宝典》一对照。妈的,坏事了!“二人将书中功夫一加印证,竟然牛头不对马嘴,全然合不上来”。(《笑傲江湖》第三十章,方证和尚语) 这是怎么回事? 方证和尚有如今某些历史写手的毛病,不求甚解,强不知以为知。他解释此事时说:“二人都深信对方读错了书,只有自己所记得的才是对的。”言下之意是说红叶和尚做了本假的《葵花宝典》,岳、蔡二人互相指责:“你读到的是西贝货。” 方证和尚的解释当然是站不住脚的,且不说后来的史实已经证明岳、蔡二人录下的《葵花宝典》确实货真价实,百年之后还有一个叫东方不败的家伙真的修练成功。即使当时岳、蔡二人读到的确实是《葵花假宝典》,伪造宝典之人也必然会保持前后风格的统一,没道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
而且,复写本的《葵花宝典》在《笑傲江湖》第三十一章里出现过,只是“一本薄薄的旧册页”,由此可推想原版的《葵花宝典》也是一本小册子,岳、蔡二人一个读前半本,一个读后半本,怎么可能读错书?岳、蔡二人指着鼻子互骂的时候,他们其实自己也不信吧。 事情的真相岳、蔡二人心知肚明,他们不是“读错书”,而是“写错书”。 莆田少林寺里的那本《葵花宝典》是确凿无疑的真品,但是岳、蔡二人背诵之后,从笔下默写出来的那本《葵花宝典》却是西贝货。其中原因很简单,岳、蔡二人都想以自己的半部假书去骗对方那半部真书,凑成一部完整的《葵花宝典》。只可惜二人都是聪明人,竟使出了相同的诡计,结果两份假书凑到一块,自然是“牛头不对马嘴”,彼此都吃了哑巴亏。 |
岳、蔡二人一看对方竟如此狡诈,心中怒火无法遏制,理所当然的,“两个本来亲逾同胞骨肉的师兄弟,到后来竟变成了对头冤家。” 华山派的大房、二房(后来改名气宗、剑宗)枉费一番心血,只得到个半成品,弃之可惜食之无方。正在各自关起门来伤心愤懑之时,好运来了,天上掉下了个林哥哥。 红叶和尚的得意弟子、俗家名字林远图的渡元和尚登门拜访。 对于当年渡元和尚远赴华山这件事,方证和尚解释如下: “岳蔡二位私阅《葵花宝典》之事,红叶禅师不久便即发觉...这《葵花宝典》...修习时只要有半点岔差,立时非死即伤。当下派遣他的得意弟子渡元禅师前往华山,劝谕岳蔡二位,不可修习宝典中的武学。”(《笑傲江湖》第三十章,方证和尚语) |
在这样一个世界里,竟然有个圣人混得风声水起,这圣人的真面目就很可疑,圣人说的话也得斟酌着听。 方证和尚嘴里的“渡元和尚华山之游”,有四个要点: 一、动机无比善良;(“岳蔡二位私阅《葵花宝典》之事,红叶禅师不久便即发觉...这《葵花宝典》...修习时只要有半点岔差,立时非死即伤。当下派遣他的得意弟子渡元禅师前往华山,劝谕岳蔡二位,不可修习宝典中的武学。”) 二、过程无惊无险,十分和谐;(“渡元禅师上得华山,岳蔡二人对他好生相敬。承认私阅《葵花宝典》,一面深致歉意,一面却以经中所载武学,向他请教。”) |
恐怕不可能,原因有三: 一、渡元和尚此次上华山是充当说客的。按常理推断,红叶和尚指望渡元和尚去说服别人,必须先得把渡元和尚说服,肯定先会对他示以利害分析利弊。 这个利弊不可能只是“欲练神功,引刀自宫”八个字那么简单,这八个字是明明白白写在宝典上的,岳、蔡二人又不是文盲,自然早已知道,以此来恫吓他们不要修练《葵花宝典》显然不够份量。而要挖掘出宝典中的其它弊端,则必须熟悉宝典中的武功; 二、当时岳、蔡二人也许武功不高,见识不广,但他们背后是有整个华山派高层甚至整个五岳剑派高层做后援的。那些人都是老江湖,即使自身没能练成上乘武学(此处所谓“上乘武学”根据的是风清扬的标准,风清扬认为当初被困在华山后山山洞里的魔教十大长老“不能说真正已窥上乘武学之门”。)但是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上乘武学大致长什么模样,他们还是了解的。华山派不惜得罪少林,也要出手抢夺《葵花宝典》,可见他们对宝典上的武功期望值是很高的。 |
而渡元和尚只是莆田少林寺的一个二代弟子(且不说莆田少林又远不如嵩山少林),年纪也轻,即使他再聪慧过人,修为只怕也有限,他“随口解释”“听到一句经文,便以己意演绎几句”,竟然能够骗过整个华山派,这未免太不可思议了。 所以方证和尚说渡元和尚在上华山之前并没看过《葵花宝典》,是到了华山之后才对《葵花宝典》动的心,事实真的是这样嘛? 疑惑之二:渡元和尚何以转变如此之快? 渡元和尚“是红叶禅师的得意弟子”,“武功本极高明,又是绝顶机智之人”。可见红叶和尚平时灌注的心血并不少,渡元和尚的佛法修为应该不差,平时也曾行走江湖,应变能力也不差,否则红叶和尚不会从众弟子中单单挑出派他去劝导岳、蔡二人迷途知返。 |
然后,这么一个大有可为的后起新秀、一个未来的有道高僧,轻而易举地被花花世界策反,在华山后仅八天就思凡还俗去了。虽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但华山派的土壤再不好,也不至于毁人毁得如此之迅速猛烈吧? 有理由相信,渡元和尚的还俗另有隐情。 疑惑之三:岳、蔡二人“承认私阅《葵花宝典》”并且“深致歉意”,一转身“却以经中所载武学,向他请教”。面对这种恬不知耻的行为,换了别人恐怕早已拂袖而去,而渡元和尚竟然不以为忤,还煞有介事给岳、蔡二人讲起了经。 我说渡元禅师,你上华山来是做什么的呀?你师父可不是让你来做家庭教师的唷? 综上诸多不合理之处,使人有理由相信,方证和尚口中的“渡元和尚华山之游”并不是历史真相。 |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3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厚黑学 最新文章 |
我在网上做代理被导师骗了将近三十万我报警 |
怎么能把自己锻炼的心狠手辣? |
分手后还想念是因为什么 |
如果一个人伤害到你的利益,怎么办? |
历史上最震撼你的一句话? |
两年半追了不下三十多个女生,明白了为什么 |
如何防范别人的算计 |
厚黑学这么多版本应该买那一本好 |
《明朝那些事儿》中的24句至理名言,精辟到 |
曾经做了半年的骗子,现有存款nn万,有感而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