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心理学 -> 说说历史上经典的心理学实验~~(o゜▽゜)o☆ -> 正文阅读

[心理学]说说历史上经典的心理学实验~~(o゜▽゜)o☆[第22页]

作者:白衣赛雪
首页 上一页[21] 本页[22] 下一页[23] 尾页[2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认知失调实验】
我们如何以及为何对自己撒谎:认知失调
1959年的一个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证明了我们如何以及为何对自己撒谎。对这个实验的理解很好地解释了我们内在动机的阴暗世界。
这个无比创新的实验是由费斯廷格(Festinger)和卡尔史密斯(Carlsmith)(1959)负责的。人们总是试图解释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而这个实验正是提供了对于这种自我解释的重要而深刻的理解。实验中充满了巧妙的骗术,所以对它最好的理解方法就是想象自己正身临其境。那么请坐好,放松,让我们回到过去。现在的时间是1959年,而你是一位斯坦福大学的本科生……
作为你课程的一部分,你同意参加一项“表现衡量”的实验。你被告知这个实验需要两个小时。由于你原本每年就需要作为被试参加一定数量的实验,所以这次只是多了两个小时而已。
你并不知道,这个实验会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经典。在你看来似乎是实验者造成的意外事故实际上都是被小心控制的骗局的一部分。不过就目前来看,你是无辜的。
进了实验室,他们告诉你实验是关于你的预期如何影响你在一个任务中的实际经历的。很显然,被试被分为两组。而在另外一组中,被试被告知了一个特殊的关于这次研究的预期结果。为了清楚地灌输这个预期结果,一个显然刚刚完成这项任务的学生正在给另一组被试作非正式的简要介绍。不过,在你的这组里,被试不会被告知预期结果。
你可能会纳闷为什么要告诉你所有这些东西。虽然如此,这样看起来似乎更加刺激,因为你现在知道了一些这个实验的背后过程。
于是你开始着手于第一个任务,不过很快又发现它无比地无聊。头半个小时里,你被要求将一些线轴放到一个箱子里。接下来的半小时里,你又被要求将一些钉子放在一块木板旁边。说实话,相比这个,你宁愿看着油漆变干。
在任务的结尾,实验员感谢你的参与,并告诉你很多其他被试发现这个任务非常有趣。这有点令人困惑——这个任务明明很无聊。管他呢,你就这么让它过去了。
实验的疏忽
然后那个实验者看上去有一点尴尬,他开始吞吞吐吐地解释说出现了一点小差错。他说他们需要你的帮助。在你之后的那个被试是属于在任务开始前就知道预期结果的那一组的。这个预期结果就是任务很有趣。不幸的是,通常负责告诉别人预期结果的那个人没来。
所以,他们问你是否愿意代劳。不但如此,他们还提出会为此付给你1美元。因为这是在1959年,而且你是个学生,所以对于这么一点小事这1美元的酬劳也不算完全微不足道。并且,他们告诉你将来可能还会用的到你。这钱听起来很容易赚,于是你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这真不错——起初这个实验只是作为为了完成课程的一个部分,现在倒让你捡到了一点现钱。
你很快被介绍给了下一位被试,她将要去做你刚刚完成的那个任务。按照指示你告诉她,她将要做的任务非常有趣。突然间你因为给了她太高期望而感到一阵后悔。这时,实验者回来了。他再一次对你表示感谢,而且又一次告诉你很多人都觉得这个任务很有趣,也希望你同样这么认为。
然后你被引导进入另一间房间,在那里你接受了关于刚才那个实验的采访。其中一个问题问你,刚才那个任务是否有趣。这让你停顿了一下,并引发了你的思考。
现在这个任务看起来似乎没有刚才那么无聊了。你开始发觉即使是线轴和钉子的重复运动也蕴含了一种对称美。而且这一切都在科学的名义之下。这是一个有价值的劳动,并且你希望实验可以得出一些有趣的结果。
那个任务仍然不能被算是非常好玩,但是也许也没有那么糟糕。再回想一下,你发现它没有你最开始认为的那么无聊。你给它的评价是比较有趣。
实验结束后你和同样参加了实验的朋友聊天。比较了一下后你们发现除了一个重要的区别外,你们两个的经历是完全一样的。她得到的赏金比你得到的多多了:20美元!这让你第一次开始怀疑其中是不是有一些“阴谋”。
你问她关于线轴和钉子的任务:
“哦,”她回答道,“真是无聊透了,我给了它最低的评价。”
“不。”你坚持反驳,“没有那么糟糕。事实上如果你仔细想想,它还是挺有意思的。”
她不可思议地看着你。
到底是怎么回事?
 
你刚刚所体验到的是认知失调的力量。研究认知失调的社会心理学家对于我们如何处理两种矛盾的想法很感兴趣。
在上面这个实验中,一开始你认为任务很无聊,然后他们付给你钱,让你告诉另外一个人任务很有趣。但是,你不是那种随便撒谎的人。所以你如何解决作为一个诚实的人的真实看法和对下一个被试撒谎的矛盾?你得到的金钱很难安抚你自己的良心——那些钱挺不错,但是还不算那么有份量。
你的大脑决定认为这个研究实际上比较有趣,以此来解决这个难题。那个告诉你其他人都觉得任务很有趣的实验员帮你坚定了这个结论。
与此同时,你的朋友没有必要经历这些内心的矛盾。她只是对自己说:我为了撒这个谎得到了20美元。对于像我这样的学生来说这是一小笔财,足以为我撒的小谎提供足够的理由了。无论实验者告诉我什么,这个任务始终都是无聊的。
在这个实验之后,人们又进行了大量关于认知失调的研究,并且有了可喜的成果。它的美丽在于它解释了我们每天生活中的许多行为。以下是Morton Hunt在他的著作《心理学的故事》(“The Story of Psychology”)中提到的几个例子。
当你试图加入一个团体的时候,越是难以进入,你就越珍惜你的会员资格。为了解决(1)你为了加入他们而需要越过的障碍和(2)其实那只是一家普通的俱乐部之间的矛盾,我们说服自己,这家俱乐部实际上还是很棒的。
为了支持自己的看法,人们对于同样的信息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当决定自己关于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的看法的时候,我们为了避免冲突,就故意忘记和自己的理论相矛盾的观点,而记住所有支持自己理论的观点。
即使是在明显不道德的情况下,人们还是会迅速地将自己的价值体系调整到适合自己行为的标准上来。那些偷自己老板东西的人会声称“每个人都是这么干的”,于是他们如果不这么做就会显得落后。或者他们会说“我的报酬太低了,所以我理应在其他方面得到一点额外补偿。”
只要你去思考,人们通过为自己的过失找借口来解决认知失调的情形还有好多好多。如果你对自己是诚实的,我敢肯定你可以想起很多你自己这么做的情形,我知道我可以想起好几次。
意识到这点可以帮助我们避免犯下认知失调的一种后果最为危险的过错:相信自己的谎言。

 
楼主又更新了,回归!
 
楼楼,这本书的书名是什么?
 
【印随概念】
印随学习是动物出生后早期的学习方式,具特定的敏感期。如果刚孵化的小动物没有看见自己的妈妈,它们就会紧跟它所看到的第一个大的行动目标行走。如刚孵化的小天鹅如果没有母天鹅,就会跟着人或其他行动目标走。著名奥地利生物学家康拉德?劳伦兹对灰腿鹅(或幼鸭)进行了一项不寻常的实验。他把灰腿鹅生的蛋分作两组孵化。第一组由母鹅孵化,孵出的雏鹅最先看到的活动物是它们的母亲,于是母亲走到哪儿,它们就跟到那儿。第二组鹅蛋放在人工孵化器里,雏鹅出世后不让它们看见自己的母亲,而让它们最先看到劳伦兹本人。于是劳伦兹走到哪儿,小鹅跟到哪儿,小鹅把劳伦兹当作“妈妈”了。随后劳伦兹把两群小鹅放在一起,扣在一只箱子下面,让母鹅在不远的一边看着。当劳伦兹把箱子提起时,受惊吓的小鹅朝两个方向跑去:记住母亲的那些小鹅朝母鹅跑去,记住劳伦兹的朝劳伦兹跑来。据实验,能产生印随行为的动物有许多种,大部分鸟类、豚鼠、绵羊、鹿、山羊、水牛、某些昆虫及多种鱼类都能产生印随行为。

 
康纳德?劳伦兹始终没弄明白那只穴乌凭什么就看上了他。每隔几分钟,它就飞到他的肩上,小心翼翼地把嘴凑近劳伦兹的嘴,缓慢而执著地喂他。那是一种被嚼碎的小虫子与穴乌唾液混合的烂糊。
  劳伦兹最初采取非暴力不合作态度。但没过多久,他就放弃了,在这只穴乌亲昵的恳求声中,他闭紧双眼,痛苦地吞下
这“美味”。他没法不照办。如果他拒绝张开嘴巴,这只穴乌就会采取另一种方式―――将这团温暖的糊糊径直送到他的耳朵里去。这还不算完。不喂食的时候,这只穴乌就会蹲在劳伦兹的肩上,偏着头,两只小眼晶亮晶亮,努力想把他引到窗外不远处,它建造的一个只有几英寸大的“爱巢”里去。“即刻即刻”,它叫着,仿佛在说:快来啊,亲爱的,快来!
  他就这样被一只穴乌爱上,并被持之以恒地追求着。常人也许会觉得万分难堪,但劳伦兹却惊叹:“它竟能认出我的嘴也是摄取食物的入口处,每次只要我对它张开嘴来,同时发出恳求的声音,它就开心得不得了。”
  1948年,康纳德?劳伦兹在奥地利艾顿堡建造了自己的“比较行为研究所”,但他更愿意称其为“我的诺亚方舟”。这的确毫不夸张,你可以在这里看见:雁鹅、穴乌、戴帽猿、狐猴、水鸭、鹦鹉、小水鼠、泰国斗鱼……这些都是他的研究对象。
  艾顿堡的生活使劳伦兹成为动物行为研究的始创者。也是在这里,劳伦兹写出了他的第一本科普书《所罗门王的指环》。“根据史料记载,所罗门王能够和鸟兽鱼虫交谈。”在解释书名来由时,劳伦兹得意地写道:“这事我也会……但是我可不需要魔戒的帮助,这点他就不如我啦……”
  一只小雁鹅出世了。这是劳伦兹亲自孵出的一只小家伙。前27天的功劳应算在他家里的大白鹅身上,只在关键的最后两天他才亲自出马。小雁鹅用它鼻尖上的乳齿顶开蛋壳后,劳伦兹便把它放在一个暖枕下来取代鹅妈妈温暖的腹部,耐心地等待它把脑袋挺直,能够自己跨出几步。
  小家伙终于成功了。它走出几步后,便歪着小脑袋,用一只漆黑的大眼睛定定地、久久地凝视着他。劳伦兹没有意识到,经过这番长久地打量,他已经被压上了一件沉重的任务。
  几分钟后,当劳伦兹把这只小雁鹅送到家鹅的肚子底下时,它在大白鹅肚子下发出一阵叫声:“Vee-vee-vee?”大白鹅于是以一种安抚的口吻回答:“哥安-哥安-哥安。”凡是明理的小鹅一听到这种回答都会立刻安静下来,可是劳伦兹的这只小鹅听到后,反而急急忙忙地从大鹅的肚子下钻了出来,一只眼冷静地瞄了它的养母几分钟后,便放声大哭地跑开了:“普嘘普―普嘘普―普嘘普……”
  劳伦兹这时动了一下,这可怜的孩子突然立刻停止了“哭泣”,伸长了脖子向他冲过来,热烈地跟他打着招呼:“Vee-vee-vee。”劳伦兹不顾一切地把它塞回母鹅的肚子底下,撒腿便跑。没想到,小鹅也不顾一切钻了出来,“普嘘普―普嘘普”连滚带爬地追了上来。
  无须借助魔戒,劳伦兹知道,“vee-vee”是小雁鹅寻找妈妈时的叫声,他将其解释为:“我在这里,你在哪里?”而“普嘘普”则是孩子们“遭到遗弃时的悲鸣”。如果小雁鹅找不到妈妈―――那个它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鹅语者”―――便会因悲伤和痛哭而死。
  从那天起,劳伦兹就成了这只小雁鹅“玛蒂娜”的妈妈。“我带着她到一片青嫩柔软的草地上玩了一天,我成功地说服这孩子:切碎的鸡蛋加上荨麻很好吃。而这孩子也很成功地教会了我:一分钟也别想丢下它自个儿走开。只要我稍微走远一点,它就立刻陷入绝望的恐惧之中,并且撕心裂肺地大哭。”每当这时,劳伦兹只好哑着嗓子,用一口蹩脚的鹅语回答:“哥安-哥安-哥安”。
  这样的一问一答每隔几分钟便进行一次。以至于没过多久,他就学会了在梦里也“哥安”了,为了使玛蒂娜听到后心满意足地说:“唯伊尔(我在妈妈怀里,我要睡觉罗喽)。”
  劳伦兹曾说:“对科学家最大的恭维莫过于对他说:哎呀!我怎么没看见?”事实上,或许还应试加一句:“哎呀!我怎么没听懂?”在劳伦兹眼里,动物们每一个动作、眼神儿或叫声,都是它们的语言,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含义。
  他完全配得上这种恭维。1973年,因在动物行为学研究上的成就,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而《所罗门王的指环》,这本从他工作园地里无意摘下的一朵小花,也成为半个多世纪来风靡世界的科普读物。

 
【小鸡啄米实验】
关系转换说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迁移观点。他们主张学习迁移的重点不在于掌握原理,而在于觉察到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产生“顿悟”两种学习情境中原理原则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手段一目的之间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也就是说,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
苛勒所做的“小鸡觅食”的实验是支持关系转换说的经典实验。关系转换说认为对关系的顿悟是学习迁移发生的关键,认为学习的主体越能认清、了解和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则越容易产生迁移,迁移的作用也越普遍。
苛勒用小鸡、黑猩猩和一个3岁女孩做实验,实验任务是在两张纸中的一张上找到食物,这两张纸一张是深灰,一张是浅灰,食物总放在颜色较深的一张上。先让小鸡学会辨别一种浅灰色纸和一种深灰色纸,小鸡在浅灰色纸上能啄到谷粒,在深灰色纸上不能啄到谷粒,两种纸常常交换位置,经过40一60次训练,小鸡学会了拣浅灰色纸啄米。以后变换条件,把深灰色纸换成更浅灰色纸,以观察小鸡对浅灰色和更浅灰色纸的反应,结果有70%的小鸡啄新的更浅的灰色纸,只有30%的小鸡仍啄原来的浅灰色纸。然后让三岁幼儿和黑猩猩作类似的取得糖果实验,结果100%的孩子和黑猩猩都到新的更浅的灰色纸上取得糖果。
苛勒根据上述实验认为,小鸡和3岁幼儿在实验中反应的是“更浅色的纸”,而不是原来的特殊的浅色纸;它们是根据灰色纸的深浅关系发生反应,是对整体情境中所包含的相对关系的反应,而不是对特殊刺激发生反应。如果是学习A刺激的绝对性质,那么理应选择新成对刺激中的A,而现在并不是对具体刺激物A产生反应,而是对整个情境(深浅不同的两张纸)的关系产生反应。
苛勒认为,如果他们是到过去总放着食物的那一张纸上去(两个情境中的相同要素),那么,就可以证明迁移是由于相同要素引起的。如果他们到两个中的较浅的那一张纸上去,那就证明不是对相同要素作反应,而是对关系作的反应,这也是他们经过学习的。苛勒认为,像小鸡这样智慧
低的动物都能对含关系的整体作出反应,说明这种反应是很原始的,也是根本的。它是对完形、格式塔的反应,而不是对特殊刺激的反应。根据这一迁移现象,关系转换理论强调个体的作用,认为学习的主体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得越清楚,并能加以概括化,则越容易产生迁移,迁移的作用也就愈加普遍。

格式塔心理学家并不否认学习依赖于学习原理的迁移,但他们强调“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认为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要素、原理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着关系的结果,也就是说学习者领悟学习情境中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人所迁移的是顿悟—两个情境突然被联系
起来的意识。对情境中的一切关系的顿悟是迁移的实质。
心灵智位点滴
在生活中,有时人的知觉变化是在所谓“顿悟”的瞬刻间到来的。事实上,我们的感官体验并不是互相隔绝,互不相关,或互相排斥的,而总是同某些别的刺激有某种关系。学到的前一经验能否迁移到新的经验的获得中,关键不在于有多少共同的因素,也不在于掌握原理,而在于所有要素组织成的整体之间的关系,在于能否了解到手段一目的之间的关系。
 
1990年是洛夫特斯人生的转折点。一般人很难明确指出哪些事情改变自己的一生,通常都是许多事件纠结不清,逐步酝酿,总得经过多年沉淀,才看清一切始末。洛夫特斯却不是这样。1990年,一位名叫洪葛德的律师致电洛夫特斯,请她为一桩相当棘手的案件出庭作证,被告是一名63岁的老翁富兰克林。他的女儿艾琳指控父亲在二十多年前强暴她的好友且予以杀害。这段回忆在她心里尘封多年,直到此时才想起。年代久远的无头公案,受害者已成一堆白骨,正是心理学天后洛夫特斯拿手的好戏。她当仁不让,跃上舞台。洛夫特斯说:“你目睹重大变故,完全失忆,而突然在十几年后,灵光一闪,想起整件事的始末经过?我认为这不可能。”洛夫特斯并不打算争辩这些重大变故是否确有其事(毕竟总是会有儿童受害)。她质疑的是,受创的经验能否完全与意识脱节,原封不动贮藏在某个秘密空间,等时机在熟,全数涌上心头,犹如深埋地底的珠宝箱,开箱即可见到硕大宝石闪闪发光。洛夫特斯说,记忆的光芒无法持久,转瞬间消褪隐灭。她曾在实验中亲眼目睹纯粹的记忆如何受到污染,此外,时间越久,记忆越模糊。眼前这名老翁富兰克林即将被判有罪,除了女儿的儿时记忆,没有其他确切根据,而她的记忆很可能是受某位新世纪心灵治疗师的暗示而来。洛夫特斯将“暗示”视如妖魔!常人不过一层薄皮覆盖肌肉与骨骼,任何东西都穿得透,才会难以抗拒暗示。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所以洛夫特斯出庭为富兰克林作证。她告诉陪审团员,艾琳的记忆未必可靠,问题不在她这个人,而是记忆运作的必然结果,时间一久,遗漏在所难免。遗忘多时后突然恢复记忆,这类案件在当年屡见不鲜,媒体也大肆报导,富兰克林案也是其中之一。洛夫特斯在法庭上指出,人类心灵惯于将事实与想像混杂,改造过的记忆反被当做确有其事。她举实验结果为证:受试者把红色标志记成黄色,不存在的谷仓却描述得煞有其事,印象中有胡子的人事实上却没有。艾琳说她看到父亲用来敲碎好友头骨的石块,看到戒指在阳光下闪烁,她还想起地上有一滩血迹。洛夫特斯说:“这些都不是真的。艾琳后来从新闻报导中才得知这些细节。”陪审团并未相信她的说法,洛夫特斯为此深受打击。事隔二十多年,富兰克林因强暴及谋杀女儿好友,被判有罪。这样的结果令人心寒,也让她决定后续的研究方向。洛夫特斯告诉我:“从那时起,我便立志终身都要帮助那些遭受诬告的人。谷仓与交通标志的实验结果的说服力显然还不够。更何况当时正流行恢复回忆的心理疗法,每个人都相信记忆会受压抑。我知道我不仅得证明记忆会受扭曲,更要证明我们可以把全然虚构的记忆植人人脑,让记忆无中生有。”洛夫特斯露出了得意的神情,好像万圣节时要糖吃不然就捣蛋的小孩。有了机会可以捉弄人,岂有不把握的道理!洛夫特斯拥有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是个数学奇才,对流行趋势了若指掌,深知如何迎合时下潮流,让他人接受其信念。然而她的想法未必都是好的。她也许和我们没有分别,也会放大记忆美好的部分。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终究是常人的通病。
 
够十五字了吗?这样呢?这样总够了吧?
 
洛夫特斯开始广泛涉猎有关创伤记忆的信度(reliability)研究。有项研究就是以目睹士兵持枪扫射校园的儿童为对象。研究者在枪击事件发生后,立即访问若干目击儿童,请他们说出当时身在何地,看到什么。事发一星期后,这些孩童的记忆有些模糊,也可能受到扭曲,同样的问题显现出了不同的回答。例如,一名女孩原先说自己身在运动场内,后来改口说她站在运动场的篱笆外。她的记忆似乎并不深刻,7天之内就混淆改变。洛夫特斯的同事研究挑战者号太空梭爆炸对民众的冲击。
埃默里大学的奈瑟尔(Ulrich Neisser)在爆炸隔天访问若干民众,问他们事发当时身在何处,并加以记录。“我当时站在电话亭前”、“我在厨房里煎蛋,收音机放在窗台上"。3年后,奈瑟尔等人再度对这些受访者提出相同问题,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明显改变。原来在煎蛋变成正切肉;原来在厨房变成在海边;原来在电话亭前,摇身一变跑到博物馆里。受访若看到自己当年事故发生时的回答,都大感讶异,反而认定此时的叙述才是真的。此一现象显示,“感觉真确”并不等于“正确无误”。虚假记忆渗透到受试者的内心,改变他们对真实的感受,在这混乱颠倒的世界里,明明是杜撰,反而让人觉得是事实。
挑战者号太空梭爆炸时,我和姊姊正在塔夫茨大学的学生餐厅里吃着鲔鱼三明治,棕色面包边缘露出些许新鲜生菜。落地窗外,只见光秃秃的树枝与耀眼天空恰成强烈对比。我印象中一直都是这样,不过现在我也不确定了。搞不好我其实在老家客厅里,覆盖家具表面的缎布已经泛黄,铺着粗呢的地毯,看着电视画画中太空梭的尾端冒出浓烟,分为两道。不过,似乎有点不对!那天好像还下着雨吧?搞不好我其实是和爱尔兰男友在酒吧里喝啤酒,还是更晚一点?只要打开电视,太空梭解体的画面一再重播。我记得一开始总是兴奋的人群垫起脚尖,满怀期待,仰望天空,接着兴奋转为错愕,太空梭开始分解,碎片纷纷落下,完全看不出原先模样。
我问洛夫特斯:“挑战者号爆炸时,你在哪里?”
她说:“我一个人在办公室。”我想像她独自待在办公室,又想像她独自在家,美国西岸常见的宽敞房子,前夫的领带还放在衣柜,仿佛他还会回来。洛夫特斯说:“他离开是因为我放不下手边的工作。他想过正常生活,希望偶尔休息度个假,我却只想坐在电脑前想事情。”
洛夫特斯没有丈夫,也没有子女,这让她深感遗憾。她说:“我们开始尝试,但为时已晚。那时我已经36岁,每次看到月经来潮,失落感就更深一层。”
我想像她独自在办公室和家里的模样。多数时候她都专注于追寻真理事实,同一时间,挑战者号上第一位平民女太空人麦考利夫(Christa McAuliffe)正从晴空中陨落。我不禁思索,洛夫特斯若是男性,她的发言是否也会受到质疑?我倒不认为性别有损其可信度。尽管她在某些方面未能达到社会对女性的期望,但也不是这个问题。重点是大势已定后,洛夫特斯似乎无法掌控全局。她似乎茫然无头绪,言论总不得体,办公室墙上贴了一张射击练习的靶纸,但她的记忆实验的确令人赞佩。洛夫特斯打电话给我,却挂了电话,随后又很难为情地打电话来说:“天啊,我太没礼貌!”她没多做解释,真怪!她说:“我就是想要让因为不实记忆而分裂的家庭恢复完整,回到从前和乐融融的时候。”这名没有母亲的女孩,20年后离婚,到现在客厅里还放着前夫的东西。她对我说:“我想要一切恢复完整。”但她似乎没有发现,一直以来她所有的尝试努力,都是徒劳无功。某种因素造成了她的分裂矛盾、悬而未解、抑郁寡欢、日益偏颇。她自己历经创伤,却还质疑创伤是否属实。这是她最大的盲点。
不过洛夫特斯的重大贡献不容抹灭。她独排众议,另辟蹊径,带给我们许多不容忽视的重要思想。挑战者号爆炸时你在哪里?你还记得吗?洛夫特斯让我们知道,不管我们飞多高,离地多远,都无关紧要。
我问她:“什么力量支持你?如果记忆不能信赖,我们能依赖什么?”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我们需要一些美好的记忆,才能在世界上找到信仰。然而要是你若在洛夫特斯的世界里待上片刻,就会不知该将信仰寄托何处。我问她:“你有宗教信仰吗?”我这样问:“你有什么可依靠?”其实我想说的是:我们究竟还有什么可依靠?
洛夫特斯没有回答,她只说:“我前几天写了一封信给我母亲!”她拿给我看。
 

         ——当尘世未醒,花未败,藤未枯,石未烂,我曾与你以桃花为盟,枯草为冠,你依阑迎风,衣袂飘飘;我清颜淡妆,秀发缠绕,时光静好,与君语;细水流年,与君同;繁华落尽,与君老。 
 
本人是会计专业,但是没有考到上岗证,所以不准备从事会计。现在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方向, 找工作也是在网上投简历 感觉自己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了。宿舍室友都回去了,现在每到晚上就觉得心里深处的某些情绪泛滥, 感觉心情超级差,特别想哭。
 
【双耳分听实验】
双耳分听实验是注意选择的一个实验,实验呈现给被试两只耳朵以不同的内容,要求被试只注意其中一个耳朵的内容(追随耳),而不去管另外一只。当内容呈现结束时,要求被试报告追随耳的内容,被试往往不能报告未被注意的耳朵所呈现的信息。
在一项实验中,彻里(Cherry,1953)给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两种材料,让被试大声追随从一个耳朵听到的材料,并检查被试从另一耳所获得的信息。前者称为追随耳,后者称为非追随耳。结果发现,被试从非追随耳得到的信息很少,能分辨是男音或是女音,并且当原来使用的英文材料改用法文或德文呈现时,或者将课文颠倒时,被试也很少能够发现。这个实验说明,从追随耳进入的信息,由于受到注意,因而得到进一步加工、处理,而从非追随耳进入的信息,由于没有受到注意,因此,没有被人们所接受。也成为了注意的单通道模型的依据。
1960年,格雷(Gray)等人在一项实验中,通过耳机给被试两耳依次分别呈现一些字母音节和数字,左耳:ob-2-tive;右耳:6-jec-9。要求被试追随一个耳朵听到的声音,并在刺激呈现之后进行报告。结果发现,被试的报告既不是ob-2-tive和6-jec-9,也不是ob-6,2-jec,tive-9,而是objective。格雷的实验证明,来自非追随耳的部分信息仍然受到了加工。
 
由此而产生【过滤器理论】
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布鲁德本特(D.E.Broadbent) 根据双耳分听的一系列结果,提出了解释注意的选择作用的一种理论:过滤器理论。该理论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首先要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的消失了。Broadbent把这种过滤机制比喻为一个狭长的瓶口,当人们往瓶内灌水时,一部分水通过瓶颈进入瓶内,而另一部分水由于瓶颈狭小,通道容量有限,而留在瓶外了。这种理论有时也叫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横渡大西洋实验】
1900年7月,在浩渺无边的大西洋上,海风怒吼,巨浪滔天,暴风雨中,一叶小舟一会儿冲上浪尖,一会儿跌入波谷,恶劣的天气和狂风巨浪似乎要将它撕个粉碎。驾驶这叶小舟的这位金发碧眼的年轻人是一位德国的医学博士,名叫林德曼。大海无情,曾经吞噬过无数鲜活的生命。为什么他要孤身一人进行这危险的航行?为什么还要选择这样恶劣的天气?
林德曼在德国从事的是精神病学研究,出于对这份职业的执著,他正在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进行着一项亘古未有的心理学实验。
林德曼博士在医疗实践中发现,许多人之所以成为精神病患者,主要是因为他们感情脆弱,缺乏坚强的意志,心理承受能力差,经受不住失败和困难的考验,关键时刻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有些看上去体格非常健壮的人,后来却因为承受不住心理的压力而精神崩溃。林德曼认为:一个人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是要永远自信!
当时,德国举国上下正在掀起一场独舟横渡大西洋的探险热潮,全国先后有100多位勇士驾舟横渡大西洋,但结果均遭失败,无一生还。消息传来,舆论界一片哗然,认为这项活动纯属冒险,它超过了人体承受能力的极限,是极其残酷的“自杀”行为。
林德曼却不这么认为。经过对这些勇士遇难情况的认真分析,他认为这些遇难的人首先不是从肉体上败下阵来的,而主要是死于精神上的崩溃,死于恐怖和绝望。
林德曼的观点遭到了舆论的质疑:探险勇士难道还不够自信?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林德曼不顾亲人和朋友的坚决反对,决定亲自作一次横渡大西洋的试验。
在航行中,林德曼遇到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漫漫的航程中,孤独、寂寞、疾病,体力的消耗,精力的消耗,都在消蚀着他的意志。特别是在航行最后的18天中,遇上了强大的季风,小船的杆折断了,船舷被海浪打裂了,船舱进水了。林德曼必须把舵把紧紧地捆在腰上,腾出手来拼命地往外舀船舱里的水。
在和滔天巨浪搏斗的整整三天三夜中,他没有吃一粒米,没有合一下眼。那场面真是惊心动魄,九死一生。多少次他感到坚持不住了,感到自己不行了,有时眼前甚至出现了幻觉,准备放弃了,但每当这个时候,他就狠狠地掐自己的胳膊,直到感觉到疼痛,然后激励自己:“林德曼,你不是懦夫,你不会葬身大海,你一定会成功的!再坚持一天,就是胜利的彼岸。”
“我一定会成功!”林德曼的心中反复地呼喊着这几个字。生的希望支持着林德曼,最后他终于成功了。
“100多人都失败了,我为什么能成功呢?”他说,“我一直自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也以此自励!这个信念已经和我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融为一体。”
林德曼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论在什么样的困境中,唯一能拯救你的是你自己,你自己的信心;唯一能打垮你的也是你自己,你自己的灰心——

首页 上一页[21] 本页[22] 下一页[23] 尾页[2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心理学 最新文章
我有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
心理测试
我好像有点奇怪的问题
有人听我倾诉吗
心理学是迷信吗?
无能的自己
吐槽生活滴内心小段子、幸福的店不幸福的店
大家有什么心理上的烦恼,都可以在此贴与我
求助!做高铁买的站票,有时候有空位宁愿站
我在高一下学期遇到了一个很敏感的同桌,他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08 14:41:23  更:2021-09-12 21:48:42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