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印度 -> 简谈北魏 -> 正文阅读

[印度]简谈北魏[第2页]

作者:风临天下07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魏宣武帝元恪去世之后,经过一年时间的角逐,高氏和于忠先后被清理出局,北魏形成了新的政治平衡:宫廷势力以胡灵太后为代表,中央政府以皇族为代表。
这个权力格局维持了大约五年,就面临着崩塌的危险。
究其原因,还在于胡灵太后与皇族元怿(皇帝元诩的叔叔)关系过于密切,宫廷的权力向元怿倾斜,以至于平衡逐渐有被打破的趋势。
显示所有大图
?
据说,胡灵太后之所以会全力支持元怿,完全是因为元怿和胡灵太后有着不清不楚的男女关系。这种宫廷秘闻的真实性有多大?我觉得可以完全忽略不计,因为这种秘闻很难证实。
魏太傅、侍中、清河文献王怿,美风仪,胡太后逼而幸之。——《资治通鉴》·梁纪五
从史书记载来看,元怿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皇族。他不但英俊潇洒、文采出众,而且善于处理政务,为人刚正不阿,在社会上拥有良好的声望。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寡居的嫂子(胡灵太后)重用英俊潇洒的小叔子(元怿),她的小叔子刚正不阿,肯定得罪过不少人。在这种背景下,关于胡灵太后与元怿之间的风流韵事,自然会被传得满大街都是。
我不敢确定,胡灵太后和元怿之间是否清白。但我认为,胡灵太后首先是一个政治人物,其次才是一个有生理需求的女人。
如果与元怿联盟不利于扩张权力,胡灵太后应该不会利令智昏。如果与元怿联盟有利于扩张权力,胡灵太后的所作所为就是值得肯定的。用一则桃色新闻来掩盖事实,等于完全否定了胡灵太后为巩固权势所做出的努力。
胡灵太后之所以会重用元怿,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胡灵太后希望借此制衡元义(元继之子,禁军统领,胡灵太后的妹夫)和元雍(魏孝文帝拓跋宏仅存于世的弟弟,胡灵太后的叔辈)。
但遗憾的是:胡灵太后重用元怿,借此制衡元义和元雍的做法并没有收到奇效。公元520年,元义联合宦官刘腾发动政变,杀死了元怿,并将胡灵太后幽禁在北宫,胡灵太后第一次执政为期五年,就以这种方式黯然收场。
(注:元继的儿子在《魏书》中被称为元叉,在《资治通鉴》中被称为元义,我随便选了一个称呼,其实可以通用。)
义、腾持公卿议入奏,俄而得可,夜中杀怿。于是诈为太后诏,自称有疾,还政于帝。——《资治通鉴》·梁纪五
?
我一直认为:胡灵太后并不像冯太后那样权势滔天,因为她最初只是由皇族扶持的傀儡,只是她懂得借势,才没有真正沦为傀儡,但胡灵太后的个人势力始终是有限的。
而当胡灵太后联合了一位有威望、道德好、能力强的皇族(元怿),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却遭受了致命的打击。
看到这段历史,我仿佛透过迷雾,亲眼看到了胡灵太后为集权而努力的样子。但她的这种努力,却在历史上传为笑谈,大家都说她贪图元怿的姿色,安排自己的情夫上位。
为什么历史总要以成败论英雄?为什么历史总要对女人如此刻薄?
胡灵太后的第一次执政之所以会失败,并不是因为她秽乱后宫的举动惹众怒,而是因为她的集权方式侵犯了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
在诛杀元怿、幽禁胡灵太后的过程中,元雍并没有直接出面。但元义敢这样做,必然是得到了以元雍为代表的利益集团的默许和支持。诛杀元怿、幽禁胡灵太后之后,元义能控制住局势,显然是因为元雍等人愿意与他合作。
在胡灵太后刚被软禁时,中山王元熙还希望举着胡灵太后的大旗反对元义,但最终因为无人响应,导致元熙很快就失败了,元熙也因此而死。
魏相州刺史中山文庄王熙,英之子也,与弟给事黄门侍郎略、司徒祭酒纂,皆为清河王怿所厚,闻怿死,起兵于鄴,上表欲诛元义、刘腾,纂亡奔鄴。后十日,长史柳元章等帅城人鼓噪而入,杀其左右,执熙、纂并诸子置于高楼。八月,甲寅,元义遣尚书左丞卢同就斩熙于鄴御,并其子弟。——《资治通鉴》·梁纪五
通过元熙的失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元怿虽然在史书中受到一致好评,但在当时,他的所作所为却没能得到广泛的支持。否则,元熙起兵应该是应者如云才对。
在一个既得利益集团极度膨胀的社会中,一个真正有理想、有抱负的政治家,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上层社会的利益。
元义控制着禁军,拥有政变的主动权。但如果没能与上层社会达成默契,就算他控制着禁军,也绝对不敢乱来的。而元义胆敢公然杀害元怿,就是因为他明白一点:自己的行为并不是孤立的。
?
当这一轮斗争尘埃落地之后,元义联合元雍开始执政,这种局面又维持了五年。在这五年中,胡灵太后一直被幽禁着。
可就在这五年时间里,局势又发生了转变,胡灵太后似乎又看到了破禁而出的曙光。
最初,元义一直很尊重皇帝元诩和皇族诸亲王,在执政方面做得也算不错。如果这种局面能够得到维持,胡灵太后肯定只能在北宫等死。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元义也开始忘乎所以了。他开始大肆侵犯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甚至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与他联合执政的皇族元雍。
义与腾表里擅权,义为外御,腾为内防,常直禁省,共裁刑赏,政无巨细,决于二人,威振内外,百僚重迹。——《资治通鉴》·梁纪五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太监刘腾一直是元义的盟友,可以帮助他控制宫廷,但此时刘腾已经去世了。
(公元523年)三月,魏司空刘腾卒。——《资治通鉴》·梁纪五
一方面是皇族亲王不停算计,另一方面是强势盟友去世,双重打击之下,元义的处境越来越艰难。万般无奈之下,元义恢复了胡灵太后的自由。
初,魏刘腾既卒,胡太后及魏主左右防卫微缓。——《资治通鉴》·梁纪六
但事情到此为止,也很难继续深入了。因为元义处于执政地位,有控制着禁军,把他逼急了对大家都没好处。能恢复胡灵太后的自由,应该已经是元义的底线了。
真正打垮元义的是大环境,此时的北魏已经乱象频现,元义越来越力不从心。他推荐元法僧当徐州刺史,而元法僧最终却造反了。胡灵太后当面训斥元义,元义羞愧无地又无从辩驳。
义举元法僧为徐州,法僧反,太后数以为言,义深愧悔。——《资治通鉴》·梁纪六
一桩桩一件件,使得元义在北魏的威望越来越低,最终被胡灵太后赐死。随着元义的死亡,胡灵太后开启了她的第二次执政生涯。
群臣固执不已,魏主亦以为言,太后乃从之,赐义及弟瓜死于家,犹赠义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令。——《资治通鉴》·梁纪六
但就在胡灵太后复出执政的三年之后,魏孝明帝元诩去世,据说是被胡灵太后所杀。在这种背景下,军阀尔朱荣打着为元诩复仇的旗帜,带领军队进入了洛阳城。
结果并不令人意外,尔朱荣直接把胡灵太后扔进了黄河,北魏最后一位垂帘太后就这样退场了。
太后对荣多所陈说,荣拂衣而起,沉太后及幼主于河。——《资治通鉴》·梁纪八
?
在文章的结尾,我试着从个人角度出发,跟大家聊聊我眼中的胡灵太后。
胡灵太后从始到终都不是什么强势太后,在她复出之后,发生过这样的事:
有一次,胡灵太后出行游玩,打扮得很漂亮,东阿公元顺(元澄之子)看到后直接训斥她:“你都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寡妇了,为什么要打扮得这样漂亮?”
太后颇事妆饰,数出游幸,元顺面谏曰:“《礼》,妇人夫没自称未亡人,首去珠玉,衣不文采。陛下母临天下,年垂不惑,修饰过甚,何以仪型后世!”太后惭而还宫。——《资治通鉴》·梁纪六
还有一次,元顺指着胡灵太后的亲信(徐纥等人)说:“你们这种卑贱的人,有什么资格处理国家大事呢?”
纥胁肩而出,顺抗声叱之曰:“尔刀笔小才,正堪供几案之用,岂应污辱门下,斁我彝伦!”因振衣而起,太后默然。——《资治通鉴》·梁纪七
乍一看元顺的话,似乎很有道理。可问题是:如果元顺面对的是一位强势太后,那通常不会有什么将道理的机会。
谁敢在冯太后面前这样大放厥词呢?谁敢让武则天当众下不来台呢?谁又敢当面顶撞慈禧太后呢?再看看胡灵太后的表现,不是惭愧就是默然,证明她在面对元顺的指责时,并没有回应的底气。
从这个角度,我们几乎可以断定一点:胡灵太后只是名义上的执政官和监护人,实际上她并不敢过分得罪皇族。虽然她有过屠戮皇族的举动,但被她屠戮的皇族几乎都是在斗争中失败,继而被皇族抛弃的弃子。
即使强势如魏孝文帝拓跋宏和魏宣武帝元恪,在面对既得利益集团时尚且要隐忍迁就,找机会迂回包抄,胡灵太后又怎么可能拥有超过上述两位皇帝的权势呢?
胡灵太后当时所能做的事,也只是像上述两位皇帝一样,一再迁就既得利益集团,尽量把局面多支撑一会。因为此时的北魏已经是一个垂死的病人,凭内部的力量很难自我挽救,因为这世上最难的事,就是自己革自己的命。
胡灵太后崇信佛教,而且为此劳民伤财。但当有人公开指责佛教是鬼教,佛教所推崇的内容不符合忠孝礼义,人们信仰佛教只是为了逃避国家徭役时,胡太后也认为这番话很有道理。只是迫于相关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胡灵太后最后还是惩罚了那个“诋毁”佛教的官员:交一两黄金的罚款。
都统僧暹等忿瑒谓之“鬼教”,以为谤佛,泣诉于太后。太后虽知瑒言为允,难违暹等之意,罚瑒金一两。——《资治通鉴》·梁纪四
通过这件事,我认为胡灵太后崇信佛教应该有一定的政治需求,希望借此拉拢相关利益集团。
?
很多人在说起改革的时候,只是上嘴唇碰下嘴唇,好像杀了谁废了谁这种大事,只要说说就能办到。可只要我们看看胡灵太后的经历就能明白:胡灵太后第一次执政,只因重用了一位皇族,就导致自己被幽禁五年。
晚晴康有为在主持维新变法的时候,经常语出惊人,动不动就是杀一品大员。可最后的结果却是:维新变法只持续了103天就宣告失败。
类似的例子,在各个朝代都不罕见。得罪既得利益集团,一定会付出血的代价,这就是历史反复强调的重点
 
北魏灭亡启示录:拓跋宏凭空许愿埋祸患,胡灵太后东拼西补也徒劳
 
公元528年,北魏军阀尔朱荣借口孝明帝元诩被胡灵太后毒杀,打着为元诩报仇的旗帜杀进北魏国都洛阳。
尔朱荣大军进京之后,主要做了两件事:
一、尔朱荣直接把胡灵太后以及幼帝元钊扔进黄河。
太后对荣多所陈说,荣拂衣而起,沉太后及幼主于河。——《资治通鉴》·梁纪八
不管胡灵太后犯了什么错,尔朱荣作为臣子都无权擅行杀戮。元钊已经正式登基,作为臣子弑君更是大逆不道,更别提当时的元钊只有两岁多,这孩子能有多邪恶?
当初的董卓也只是废掉汉少帝刘辨,名声立刻变得迎风臭十里,更是引来了十八路关东联军讨董。现在的尔朱荣直接把太皇太后和皇帝打包扔进黄河,却只溅起阵阵水花而已。
如果董卓是乱臣贼子,那么尔朱荣是什么呢?
二、尔朱荣进入都城之后,大肆屠杀中央政府的达官显贵。
因纵兵杀之,自丞相高阳王雍、司空元钦、仪同三司义阳王略以下,死者二千馀人。——《资治通鉴》·梁纪八
这件事更是令人难以想象,据《北史》和《魏书》记载,被尔朱荣军队杀死的达官显贵有一千三百多人;据《资治通鉴》记载,被尔朱荣军队杀死的达官显贵有两千多人。
上至丞相高阳王元雍、司空元钦、义阳王元略,下至正居丧在家的黄门郎王遵业兄弟,包括孝庄帝元子攸的兄弟,不分忠奸全部杀光。这些人里面既有汉化的鲜卑贵族,也有汉人贵族。
王衍等西晋名臣被石勒活埋,当时就有人痛骂石勒,说他亵渎名士,活该得不了天下。现在的尔朱荣杀了几千个达官显贵,当时竟然无人声讨他的罪行。而在一年多以后,尔朱荣更是大权独揽,北魏的大部分地区都被他所控制。
如果石勒活该得不了天下,那么尔朱荣的大权独揽又该怎么解释呢?
从英雄史观的角度来看问题,结论很简单,自然是因为尔朱荣英明神武,比董卓和石勒这种无脑莽夫强太多了。
可真实的原因显然不是如此,历史没有这么简单。
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当时的太皇太后胡氏(胡灵太后)和幼帝元钊并不受人待见,而洛阳城那帮达官显贵被杀,更是没人觉得他们冤枉。
显示所有大图
?
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责任还得从魏孝文帝拓跋宏开始说。
拓跋宏在革俗汉化的过程中,将人分为三等,分别是“国姓”、“郡姓”和“庶姓”,又将门第分为六等,分别是“膏粱门第”、“华腴门第”、“甲姓门第”、“乙姓门第”、“丙姓门第”和“丁姓门第”。
这种把人按照出身分层次的做法,固然是两晋南北朝特有的陋习,但在拓跋宏的改革之下,全部被制度化了:所有的官位以血统来划分,只要你投胎投得好,成年之后必然可以获得相应的官职。
帝谓昶曰:“或言唯能是寄,不必拘门;朕以为不尔。何者?清浊同流,混齐一等,君子小人,名品无别,此殊为不可。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九品之外,小人之官复有七等。若有其人,可起家为三公。正恐贤才难得,不可止为一人浑我典制也。”——《资治通鉴》·齐纪六
贵族之所以被称为贵族,一是他祖上为国家立有大功,他可以享受祖上余荫;二是贵族的数量稀少,就算他们瞎折腾,也顶多当个纨绔子弟而已,对国家的危害不会太大。
可拓跋宏在革俗汉化的过程中,大力削弱强势贵族的影响力,并将之转移给皇族和普通官员,形成资源分散,方便自己管理和集权。
所谓的集权,并不是把所有权力都归于皇帝手中,那皇帝早晚要累死。
所谓的集权,是提高皇权的影响力,使得“皇帝才能分配资源”这种思想深入人心。只要达成这个目的,皇帝的集权才算成功。
拓跋宏去世之后,他的继承人元恪开启了战争模式。整个北魏变成了一台战争机器,几乎年年征战。在这种背景下,集权更是达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步。
经过这两代“大有为之君”的通力协作,整个北魏的上层社会已经被养得肥硕无比。在这种背景下,豪门士族绝不可能威胁皇权,但整个上层社会也已经失去了积极进取的动力。
人性就是如此可笑:当你有机会更进一步的时候,你会开足马力努力奋斗,而反对你的人则会说你“野心勃勃”;当你没有机会更进一步的时候,你会混吃等死得过且过,在外人看来,你就是一条连“666”都不会喊的咸鱼。
这种后果是非常可怕的,经过了几十年的潜移默化,整个洛阳肯定早已被各种贵族及其后代塞满,整个上层社会暮气沉沉,大家不是抢着当官就是争相斗富,而执政者胡灵太后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导致这一局面的罪魁祸首。
如果用一种较为形象的语言来形容,我们可以这样说:
拓跋宏借了大量高利贷,整个北魏进入了超前消费模式,于是在拓跋宏的英明领导之下,北魏的实力突飞猛进;
元恪借助这股突飞猛进的势头,一举拿下整个中原,北魏因此进入全盛时期;
而到了胡灵太后时期,高利贷花得差不多了,那一批二十年前出生的贵族们已经长大,北魏政府必须开始还债!
?
可问题是:北魏中央政府怎么可能消化这么多贵族呢?哪有这么多官位给他们呢?
在这种背景下,名臣崔光制订了新的人事制度,简单地说就四个字:“论资排辈”。
 
很多人看到这里一定会轻蔑一笑:这种水平的人还敢称名臣?
事实上,崔光绝对是北魏末期的一流名臣,因为他的道德和才能都是一流的,也是受到众人认可的。可就是这样一个受到众人认可的人,居然也只能制订出如此可笑的人事政策,当时的情形有多复杂,大家可想而知。
崔光制订的人事制度一出台,整个北魏的上层社会一片哗然,反对声不绝于耳。可胡灵太后思来想去,发现实在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最后还是只能这么办。
不能公然拒绝贵族们的要求,因为这是拓跋宏的既定国策。如果胡灵太后胆敢否定这一政策,只能证明她不想在朝堂上混了。
不能全盘接受贵族们的要求,因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北魏的确家大业大,但如果养了这么一大群蝗虫,再大的家业都要被他们啃光。
一个男人生两个儿子,未来要再安排两个官位给儿子;两个儿子生四个孙子,未来还要再安排四个官位给孙子。生三个呢?生四个呢?学过平方差的人都应该明白这有多可怕,什么帝国经得起这样的折腾呢?
大家可以换位思考一番:如果你是帝国执政者,当你面对这样一群堪比蝗虫的贵族,铺天盖地的朝你飞奔而来,你想怎么做?你能怎么做?你会怎么做?
第一个问题考验你的逻辑能力,第二个问题考验你的执行能力,第三个问题考验你的政治手段。想清楚之后,我不认为有谁能比崔光和胡灵太后做得更好。
这种“论资排辈”的人事制度虽然可笑而愚蠢,但它确实可以有效缓解北魏的危机,但也只能缓解,却无法解决。
?
在“论资排辈”的人事制度出台之前,司空祭酒张仲瑀还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堵死军人进入中央政府的门路,把所有的升迁机会都留给洛阳的官二代们。而且理由找得也很符合当时的政治正确:那帮丘八凭什么和高贵的贵族们平起平坐呢?
魏征西将军平陆文侯张彝之子仲瑀上封事,求铨削选格,排抑武人,不使豫清品。——《资治通鉴》·梁纪五
可就在张仲瑀提出这个意见后不久,他全家都遭了大祸。军人们联合起来,放火把张仲瑀家的房子烧了。张仲瑀的哥哥被困在房子里活活烧死,张仲瑀的父亲被打成重伤不治身亡,张仲瑀幸存,却也身受重伤。
遂持火掠道中薪蒿,以杖石为兵器,直造其第,曳彝堂下,捶辱极意,唱呼动地,焚其第舍。始均逾垣走,复还拜贼,请其父命,贼就殴击,生投之火中。仲瑀重伤走免,彝仅有馀息,再宿而死,远近震骇。——《资治通鉴》·梁纪五
这个消息足够骇人听闻了,帝国官员居然如此没有安全感,大家都在等着,看看执政官胡灵太后会怎么处置这几个胆大妄为的军人。
胡灵太后的做法却是惩治首恶,胁从不问。总而言之一句话:和稀泥了事。而张仲瑀的建议也被无限期搁置,没人敢再提。
胡太后收掩羽林、虎贲凶强者八人斩之,其馀不复穷治。——《资治通鉴》·梁纪五
很多人据此判断:胡灵太后无能,才导致这件事没能被很好的处理。可如果了解当时的大环境,会发现胡灵太后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胡灵太后在执政期间所做的任何事,都是在为孝文帝拓跋宏和宣武帝元恪收拾烂摊子。
军人火烧张仲瑀家的房子,只是怨恨他罔顾军人利益,绝不是要反政府。如果胡灵太后对他们的行为追查到底,本身就是自讨没趣的行为。因为追根究底,谁敢明目张胆地堵死军人进入中央政府的门路呢?
?
就在军人闹事的五年之后,北魏边军搞了一个更大的新闻:北方六镇集体叛乱,史称“六镇之乱”。
北方六镇就是指北部边防地区的六个军镇。自东而西分别是怀荒(今河北张北)、柔玄(今内蒙古兴和西北)、抚冥(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怀朔(今内蒙古固阳西南)和沃野(今内蒙古五原东北)。
六镇的叛乱其实早有预兆,广阳王元深曾在报告中指出:边境的人只能当小吏,而留在洛阳的人却能当大官,所以很多人都逃离六镇。
本镇驱使,但为虞候、白直,一生推迁,不过军主;然其同族留京师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即为清途所隔,或多逃逸。——《资治通鉴》·梁纪六
根据元深的报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拓跋宏迁都的时候,应该考虑过北部地区的安定问题,所以有相当一部分贵族和士人留在了六镇。
可随着洛阳城贵族暴增,使得北魏其他地区的选拔途径被堵塞,以至于想当官的人都得削减脑袋往洛阳挤,继续留在当地的基本都是没有门路的人。
六镇叛乱并不是由高级长官领衔进行的,而是底层兵士聚众杀死高级长官之后的行为。这只能证明一点:当时真是“官逼民反”。
虽然领衔叛乱的人并不是什么底层百姓,但他们居然可以聚众杀死长官,这说明底层对现有统治秩序强烈不满。否则,底层很难齐心做出这种以下犯上的事。
北魏的衰亡是从六镇叛乱开始的,这是北魏末年最早发生叛乱的地方,因为北魏的军政重心南移,无法继续保持对北部边境的控制力度。
而随着洛阳城内贵族数量的暴增,其他地区的选拔途径被堵塞,当地贵族和士人纷纷逃离,留下的都是充满尚武精神、崇尚好勇斗狠的利益群体。在官逼民反的背景下,这一带最先发生了混乱。
 
对于任何一个正常国家而言,孤立的叛乱都只是疥癣之疾,随手就能平定。因为任何一个国家在正常运转的前提下,通常都可以集全国之力压制叛乱。
但如果某一地区的叛乱并不是孤立的,反而是一根导火索,那事情就比较严重了。因为这种叛乱必然会导致国家的大部分地区烽烟四起,国家想要集全国之力压制叛乱会变得非常困难,而且通常是此起彼伏无休无止,使得国家机器运转失灵,最终黯然倒塌。
对于镇压六镇叛乱,北魏可谓是想尽了办法,甚至不惜向死敌柔然求援。但事已至此,北魏大势已去,参与叛乱的人越来越多。
这种叛乱并不是某位野心家推动的,所以他的生机必然会源源不绝。北魏或许能够在镇压叛乱的过程中获得一些胜利,却依然只能发现一个令人绝望的事实:叛乱分子越剿越多,叛军势力越剿越强。
当尔朱荣进入洛阳的时候,北魏中央政府所能真正掌控的区域,大概只剩下以洛阳为中心的一小块区域了。
这也是尔朱荣敢于在大肆杀戮的原因之一,因为此时的北魏早已是一个空壳,那帮垄断仕途的官二代们就是一群活**。
此时的尔朱荣并不是什么乱臣贼子,反而更像是一个行侠仗义的江湖大侠。当大家期盼着尔朱荣会做些什么的时候,尔朱荣并没有令大家失望:先是把胡灵太后和她立的傀儡皇帝扔进黄河,然后转头对着那一堆人形蝗虫大砍大杀。
整个帝国对此只有震惊和欣喜,却没有愤怒和伤心。犯下滔天大罪的尔朱荣并没有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反而成为了世人崇拜的偶像人物。大多数叛乱者见到尔朱荣,就像水浒好汉见到了“及时雨”宋江哥哥,纳头便拜。
?
巅峰时期的北魏疆域大概有230多万平方公里,北至河套(内蒙古),南至江淮,东至渤海,西至流沙(中亚)。可只过了一年时间,尔朱荣就成为了这偌大帝国当之无愧的霸主。
从这个角度来看,北魏的灭亡绝不是胡灵太后一个人造成的,因为她根本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弄出一个如此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很多人认为:尔朱荣之所以进京,全怪胡灵太后毒杀孝明帝元诩,才捅了这么一个天大的篓子。
这事到底是真是假还两说,就算胡灵太后真的毒杀了元诩,那又怎么样呢?此时的北魏早已摇摇欲坠,只是缺一个推手而已。
胡灵太后之所以会变得臭名昭著,不过是因为胡灵太后是亡国太后,史书习惯性地以成败论英雄而已。真要清算北魏的灭亡原因,主要责任还在于明君魏孝文帝拓跋宏。
 
细说北魏枭雄尔朱荣的崛起之路:恰逢乱世乘风起,七千战胜三十万
 
尔朱荣是北秀容(今山西朔县北)的一个酋长,可能是一个鲜卑化的羯人(和石勒同族)。
我个人觉得这个名字有点怪,不太好听,但是尔朱荣长得又白又帅,人也很聪明,决断能力强。
尔朱荣,字天宝,北秀容人也。——《魏书》·卷七十四·列传第六十二·尔朱荣
荣洁白,美容貌,幼而神机明决。——《魏书》·卷七十四·列传第六十二·尔朱荣
尔朱荣成为尔朱氏的领军人物之时,正赶上北魏发生六镇叛乱。在那种混乱的背景下,尔朱荣开始明正言顺地扩张个人势力。
显示所有大图
?
在围剿叛乱的过程中,尔朱荣不但公开招降纳叛,更是打着保境安民的旗号,逐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尔朱荣的努力经营之下,高欢(叛乱势力)、贺拔胜兄弟(政府军)和斛律金(北方少数民族代表)先后投靠尔朱荣;马邑和井陉等地区也被尔朱荣所占领。随着叛乱的恶化,尔朱荣的胆子越来越肥,甚至发展到了擅自杀死肆州刺史,并让自己的丛叔尔朱羽生接管肆州。
时荣率众至肆州,刺史尉庆宾畏恶之,闭城不纳。荣怒,攻拔之,乃署其从叔羽生为刺史,执庆宾于秀容。——《魏书》·卷七十四·列传第六十二·尔朱荣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我一直认为这是讽刺之语。因为平定叛乱之后,在平叛过程中发展壮大的当地武装,会在最短时间内转化为割据一方的军阀,王朝末年惨烈的逐鹿之战由此展开。秦末如此、汉末如此、晋末如此,北魏末年也如此。
六镇叛乱结束之后,尔朱荣已经成为了北魏北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一股割据势力。
野心是逐步培养的,当尔朱荣在北部地区无人能及的时候,他自然会想着更进一步。就在这个时候,胡灵太后毒杀孝明帝元诩的消息传来,尔朱荣大喜过望,立刻高举为皇帝复仇的大旗,带兵进入了洛阳城。
寻属肃宗崩,事出仓卒。荣闻之大怒,谓郑俨、徐纥为之,与元天穆等密议称兵,入匡朝廷,讨定之。——《魏书》·卷七十四·列传第六十二·尔朱荣
进入洛阳城之后,尔朱荣不带杀死了胡灵太后及其所立的幼帝,还大肆屠杀了洛阳城内的达官显贵两千余人。这种野蛮残酷的做法并没有使尔朱荣遭受抵制,反而使得尔朱荣成为了众人眼中的大英雄。
?
搞完洛阳城大屠杀以后,尔朱荣率军与葛荣作战。
葛荣可不是什么软柿子,当初北方六镇的叛乱势力,在经过一系列的反复拼杀和整合之后,全部归于葛荣旗下。换言之,葛荣旗下的军队,是北方六镇的精锐部队,号称百万虽然名不副实,但实际数量也有大约三十多万。
时葛荣将向京师,众号百万。——《魏书》·卷七十四·列传第六十二·尔朱荣
面对这样一支人数众多的边军,面对身经百战的葛荣,尔朱荣却一战定胜负。葛荣被杀,这支边军精锐被尔朱荣收编。
杀死胡灵太后和屠杀洛阳贵族却没有背负骂名,关于这一点我已经在昨天的文章中说过了,今天不再赘述。
葛荣不是等闲之辈,也没有什么黑历史,为什么会在尔朱荣面前不堪一击呢?
史书在论及这件事的时候,总喜欢装神弄鬼:总而言之,尔朱荣的军队好像天神下凡,所以在近战的时候,尔朱荣的军队人手一根木棒,打得葛荣的军队哭爹喊娘。正因为尔朱荣采用了这种神奇的战术,才造就了七千战胜三十万的军事奇迹。
又以人**战,刀不如棒,密勒军士马上各赍神棒一枚,置于马侧。至于战时,不听斩级,以棒棒之而已,虑废腾遂也。——《魏书》·卷七十四·列传第六十二·尔朱荣
这种记载其实比小说还夸张。
如果世上真有这种战术,而这种战术是如此地简单明了,史书又记录得如此详细透彻,后世的优秀将领为什么不积极学习这种战术呢?
尔朱荣之所以能以少胜多,决不能从单兵素质的角度来分析,甚至不能从军事的角度来分析。
尔朱荣并没有超人的格斗能力,否则在不久之后,他就不会被孝庄帝元子攸带着几十个亲信杀死了;尔朱荣的军队也没有多么了不起,否则在得知尔朱荣的死讯之后,尔朱世隆(尔朱荣从弟)也不会率军连夜逃出洛阳城了。后来尔朱氏重整旗鼓攻打洛阳城,也用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
帝先横刀膝下,遂手刃之,安等乱斫,荣与天穆、菩提同时俱死。——《魏书》·卷七十四·列传第六十二·尔朱荣
及荣死,世隆奉荣妻,烧西阳门率众夜走,北攻河桥,杀武卫将军奚毅,率众还战大夏门外。——《魏书》·卷七十五·列传第六十三·尔朱兆等
?
尔朱荣之所以能打败葛荣,主要是因为他在洛阳城屠杀了两千余北魏的达官显贵。如果尔朱荣不这样做,他应该没机会战胜葛荣。
如果尔朱荣只是除掉了执政官胡灵太后及幼帝,却没有伤及洛阳的达官显贵,那么尔朱荣就仍然是北魏的旧秩序维护者。
可尔朱荣屠杀了两千余达官显贵,已经不可能再与北魏旧秩序握手言和了。在这种背景下,尔朱荣与六镇叛军之间的战争,就不再是“敌我矛盾”,而是“人民内部矛盾”。
六镇反叛势力之所以齐聚于葛荣旗下,只是为了报团取暖,对抗强大的北魏中央政府。
 
可随着尔朱荣的大肆杀戮,北魏已经积重难返。对于此时的反叛势力而言,既然已经推翻了矛盾主体,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瓜分蛋糕,重新构建新秩序。
既然要重新构建新秩序,就一定要尽快选一个靠谱的领导。从这个角度来看,尔朱荣的号召力显然远胜于葛荣。
而且尔朱荣的手下有着许多六镇叛军中的豪杰人物,比如高欢和贺拔岳兄弟等人。有了这些人的现身说法,六镇叛军自然会认为:跟着尔朱荣比跟着葛荣强。
这也是葛荣为什么会在一次失败之后就再无翻身之力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的手下都是乌合之众,而是大家认为追随葛荣不如追随尔朱荣。
如果失去这个背景,尔朱荣只是作为北魏新任执政官,他是很难打败葛荣的。就算尔朱荣勉强打败了葛荣,那三十多万边军也不会轻易溃散,因为那是一支精锐部队。
如果尔朱荣不用屠杀洛阳达官显贵的方式与北魏决裂,那他必然要和洛阳城内的达官显贵达成合作协议。这样一来,尔朱荣就只能以旧秩序维护者的身份四处平叛。可叛乱才是那个时代的潮流,北魏中央政府显然站在了这股潮流的对立面。
我们无法还原葛荣在六镇叛军中的地位,但无论我们如何高估葛荣,他应该也只是一个名义上的领袖,而非大权在握的统治者。他或许有较强的能力,却没有较强的势力。
?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勉强可以解释尔朱荣打败葛荣的原因,却无法解释尔朱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
尔朱荣并没有被逼到死角,他完全有机会和时间,投入更多的兵力与葛荣决战,没有必要亲率七千军队与葛荣决战。
尔朱荣之所以敢这样做,我的判断是:他对自己的政治手腕和军事能力都很自信。
所谓政治手腕,就是说尔朱荣有信心可以通过一场辉煌的胜利,让六镇叛军迅速归拢到自己旗下;所谓军事能力,就是尔朱荣有把握在局部击溃葛荣。
大家千万别被七千和三十万这两个相差悬殊的数字给吓住,在具体战场上,悬殊不可能这么大的。
换言之,空间是有限的。如果一个空间只能容纳一万人,别说葛荣有三十万军队,就算他有三百万又能如何?
尔朱荣的自信就在于:他相信自己可以在一个局部战场上,用优势兵力击溃葛荣所部,然后兵不血刃地招降三十万军队。
?
正如我军战神粟裕大将一样,虽然我军总兵力长期处于劣势,可粟裕大将总是能在局部形成优势兵力,用以多打少的方式吃掉一股又一股敌军,这就是将领军事能力的体现。
很显然,尔朱荣认为自己比葛荣出色,在局部战场上一定是自己的军队占优。如果不是这个原因,我们很难想象尔朱荣会甘冒奇险。
尔朱荣的部下显然也对自己的主帅充满信心,否则他们绝不会跟着尔朱荣去送死,毕竟敌我双方在数量上相差太悬殊了。
 
北魏尔朱荣堪比清末袁世凯:名义领袖高高在上,稍有不慎满盘皆输
 
北魏枭雄尔朱荣可谓出场不凡:在六镇叛乱过程中招降纳叛,高欢等豪杰尽入彀中;在洛阳呼风唤雨,胡灵太后与达官显贵全部命归西天;在与葛荣作战的过程中尽显勇武,葛荣一战尽墨,自此退出历史舞台。
但就在此时,尔朱荣突然有些进退失据了。
显示所有大图
?
接下来应该怎么办?似乎是趁胜追击,彻底打垮北魏,自己登基称帝,建国立业。退一步说,就算无法登基称帝,也应该重建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北魏新政府。
如果尔朱荣打算彻底推翻北魏登基称帝,他必然要拥有足够的实力,才能让北魏的其他割据势力真正向他低头,而不是暂时服从,这无疑是比较难的。
可如果尔朱荣只是打算重建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北魏新政府,难度相对会较低。但这意味着尔朱荣必须给其他实力派留下足够的位置,否则这个新政府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
在这种背景下,尔朱荣只能让自己的嫡系力量在新政府中占据主导地位,却不能让自己的嫡系力量在新政府中占据绝大多数席位。
既然如此,这个重建的北魏新政府就不是尔朱荣所能操纵的,他也不敢给人留下“贪婪擅权”的印象。如果事情走到了那一步,尔朱荣就只能成为第二个董卓。
这就是尔朱荣无法迁都的主要原因,也是尔朱荣的死因。
如果尔朱荣能把都城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孝庄帝元子攸再想动手杀尔朱荣就比较困难了。因为在尔朱荣的势力范围内,元子攸必然会完全处于尔朱荣的控制之下。
?
尔朱荣为什么无法实现迁都呢?从表面的历史去看,这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不久前,尔朱荣一怒,竟然把洛阳的达官显贵集体屠杀了,这种无法无天的野蛮行为震惊了所有人。按理说尔朱荣再提出什么意见,绝不应该再有人反对才是。因为尔朱荣一怒,那是什么无法无天的事都敢干。
更重要的是,尔朱荣一举屠杀两千多达官显贵,本身意味着整个北魏帝国中央政府已大换血了。换而言之,现在政府中的那些官员,都是尔朱荣野蛮行为的直接或间接受益者。
简单的去看这种事实,尔朱荣似乎想怎么干,就可以怎么干。可事实却是:当尔朱荣打算迁都的时候,却被赵郡王元谌当面顶撞了。
面对元谌的反对,尔朱荣气得破口大骂:“你有什么资格反对?我在河阴的时候怎么把你这个货给漏了?”
都官尚书元谌争之,以为不可,荣怒曰:“何关君事,而固执也!且河阴之役,君应知之。”——《资治通鉴》·梁纪八
元谌毫不示弱,直接硬顶尔朱荣:“迁都关系着天下人的利益,我当然有资格反对,别老拿河阴的事来吓唬我!”
谌曰:“天下事当与天下论之,奈何以河阴之酷而恐元谌!谌,国之宗室,位居常伯,生既无益,死复何损!正使今日碎首流肠,亦无所惧!”——《资治通鉴》·梁纪八
双方你来我往一顿乱喷,结果是谁也没能说服谁。可事后,尔朱荣却没有动手杀元湛,甚至都没有治元湛的罪。
因为一切正如元湛所说,迁都关系着天下人的利益,谁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意见。
反对迁都的人,绝不是只有元湛一人,只是元湛把自己的意见公开了。尔朱荣之所以敢把洛阳达官显贵屠杀殆尽,是因为这种行为虽然骇人听闻,却依然代表着社会普遍利益群体的共同想法。如果尔朱荣敢因为迁都的事情迁怒元湛,甚至是一意孤行迁都到自己的地盘,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
沉默是一种很可怕的力量,因为沉默的人永远占绝大多数。而集体的沉默,就意味着统治秩序已经无法正常运转了。
统治者想要维持统治,就需要有足够多的的人积极支持他,更需要有足够多的人对他表示效忠。如果绝大多数人都保持了沉默,本身就意味着人们开始与他划清界限、保持距离了。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有人振臂一呼,就可能产生难以控制的连锁反应。
我们无法还原,尔朱荣决定屠杀洛阳达官显贵时的情形。但是我们可以推想,当尔朱荣提出这种想法时,肯定会有许多人反对它,因为这种想法太骇人听闻了。但我相信,支持尔朱荣的人一定更多,因为继续支持腐朽的北魏政府,显然是看不到出路的。
我们无法还原,尔朱荣决定迁都时的情形。但是我们可以推想,当尔朱荣决定迁都时,肯定没有几个人支持他,当然也没有多少人反对他。绝大多数的人,都报以一种沉默的态度,就算强行让他们发表意见,他们也只会含糊其词。
在这种背景下,那些举足轻重的大佬,自然就有机会活稀泥了。他们会露出一副替尔朱荣着想的样子:在这种背景下迁都,恐怕会对您不利。
人与人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尔朱荣虽然很了不起,但是如果他敢违背大家的共同意愿,肯定也会输得很难看。
尔朱荣胆敢把皇太后和皇帝扔进黄河,尔朱荣胆敢屠杀两千多位达官显贵,尔朱荣胆敢带着七千军队直面葛荣的三十万大军,但尔朱荣绝不敢强行迁都。
前面的事(集体屠杀政府官员),虽然说起来骇人听闻,但因为尔朱荣站在了时代潮流的前面(各种利益集团博弈的合力点上),所以很顺利地就可以取得成功。
 
后面的事(称帝、迁都),说起来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却显然是逆社会潮流的事,因为大家的沉默和含糊其词的表态,本身就意味着他们都不支持这件事。于是尔朱荣面对这种局面,也只有无可奈何地表示退让。
史书还总是强调,因为尔朱荣几次铸金人失败,所以是老天不让他称帝,于是他只能放弃。可现实却是:尔朱荣想迁都都困难,他哪有称帝的资格呢?
荣乃自铸金为像,凡四铸,不成。——《资治通鉴》·梁纪八
?
很多人认为:尔朱荣连迁都都做不到,证明尔朱荣的实力远逊于当年的董卓。可在我看来,这恰恰证明:尔朱荣的实力远胜于当年的董卓。
处于尔朱荣的位置,他有机会组建一个能号令天下的新政府。在这种背景下,尔朱荣自然得充分尊重各大实力派的利益。
处于董卓的位置,他没有机会组建一个能号令天下的新政府。在这种背景下,董卓自然不必尊重各大实力派的利益。
董卓进京之后,十八路诸侯联军讨伐董卓的局面已经形成,实力派割据一方的事实也已形成,它并不会因为董卓迁都与否或称帝与否而改变。在这种背景下,董卓所顾虑的东西,自然远比尔朱荣要少。
尔朱荣收编了葛荣的军队之后,既没有十八路诸侯讨伐他的局面,也没有实力派割据一方的事实。在这种背景下,给人的感觉也是:如果尔朱荣愿意尊重各大实力派的利益,就有可能组建起一个号令天下的新政府,并且利用这个新央政府,实现自己称霸天下的梦想。在这种背景下,尔朱荣的顾虑自然比董卓要多。
从某种意义上将,当时的董卓只是一个破罐子,所以他可以破摔,但尔朱荣不可以。
既然无法迁都,尔朱荣就只能在洛阳重新组建新政府,这个新政府的核心力量,自然尔朱荣的嫡系。在尔朱氏之外,还有四股重要力量。
第一股力量以最早追随尔朱荣的六镇军人势力为主,代表人物是高欢和贺拔胜兄弟等人。
第二股力量以葛荣旗下的六镇军人势力为主,这股力量没有什么代表人物,但其影响力绝对不容低估。
第三股力量以最早与尔朱荣合作的北魏旧势力为主,代表人物是上党王元天穆等人。
第四股力量以最晚与尔朱荣合作的北魏旧势力为主,也没有具体的代表人物,但在洛阳达官显贵被屠杀之后,这股力量接管了洛阳。
基于上述四股力量的利益,也许只有尔朱氏会支持尔朱荣当皇帝,或支持尔朱荣迁都,其他人都不会有这种想法。
大家不支持尔朱荣迁都,主要是因为:他们都不希望尔朱荣一系变得难以制约。
只要都城还在洛阳,尔朱荣一系对新政府的控制力就会变得及其有限,因为洛阳的新政府中有众多的异己力量,尔朱荣想坐在自己的地盘上遥控新政府,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尔朱荣当然可以让自己的嫡系力量大举接管洛阳地区,但洛阳是一个四战之地,没有哪个实力派愿意把筹码押在洛阳这个地区。刘渊、刘聪、刘曜、石勒、桓温、苻健、姚苌……这些乱世枭雄都不愿意亲自坐镇洛阳,尔朱荣自然也不例外。
这也导致了一个后果:尔朱荣对于洛阳的控制力度及其有限,所以尔朱荣进入洛阳之后,就被孝庄帝元子攸带着几十个亲信火并了。尔朱氏打算为尔朱荣报仇的时候,围着洛阳打了快两个月。如果尔朱氏在洛阳影响力极大,就绝不可能发生这种事。
?
尔朱荣的境遇,实际上与清末的袁世凯极为相似。
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执政官,主要是因为当时大多数人都在反对旧政府,尔朱荣和袁世凯都及时地站在了这股潮流的前面。
从表面上看,他们控制了整个天下。但实际上,能和他们分庭抗礼的力量多得是。
袁世凯以为自己可以左右时代潮流,于是他强行称帝。可冰冷的现实却令袁世凯绝望:几乎全世界都在反对他。
史书在写到袁世凯无法称帝时,通常都说是当时的人民渴望民主,所以都在反对袁世凯称帝。但实际上,这关当时的人民什么事来着?
在当时的人民眼中,官老爷和公仆没有什么区别;在当时的人民眼中,皇帝和总统也没有什么区别,总督和督军也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只是名字不同而已。
袁世凯称帝,侵犯了大多数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所以这些人就打着保卫人民利益的旗号,把袁世凯彻底打倒,这根本不是什么新鲜招数。
历史上的乱臣贼子们,最擅长的就是打着高大上的旗号造反;如果乱臣贼子们的做法保障了利益集团的利益,大家谈起这件事必然是一脸同情。
可如果乱臣贼子们的做法侵犯了利益集团的利益,利益集团必然会打着保卫皇帝和政权的旗号收拾乱臣贼子。可实际上,无论是乱臣贼子还是利益集团,他们谁也不会真正把皇帝和皇权(人民)当回事的。
我们通常都认为:反对袁世凯称帝的人都是好鸟。但实际上,他们与袁世凯也就是乌鸦和猪的区别而已。因为在袁世凯倒下之后,中国并没有迎来和平,反而开启了另一个乱世。
尔朱荣强行迁都和强行称帝的结果,恐怕与袁世凯强行称帝的结果大同小异。到时,尔朱荣连哭也哭不出来。
 
糊涂的元子攸,双输的选择:火并枭雄尔朱荣,丧命于冰冷绝望之中
 
如果元子攸能够与尔朱荣有更深的利益纠葛,双方是否可以组成一个新的军政集团,共同度过这段难捱的时光呢?
可惜时光无法倒流,元子攸最终被尔朱兆俘虏,关押在洛阳城东的永宁寺里。尔朱兆对他恨之入骨,此时正值冬季,元子攸央求一块头巾取暖,也被尔朱兆断然拒绝。
无奈之下,元子攸只能搂着一根冰冷的铁链,在绝望中苟延残喘。随后,尔朱兆把元子攸送到晋阳,又把他勒死在一座佛寺里。此时距离尔朱荣被杀仅过了三个月,元子攸死时年仅二十四岁,在位三年。
元子攸和尔朱荣的双双退场,为乱世拉开了序幕,谁将成为最后的胜利者,现在说起来还有些为时尚早。
 
北魏末年的表面兄弟:尔朱兆无奈放手保并州,高欢得寸进尺占河北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印度 最新文章
如何评价lol热搜下?
如何评价????今天推出的新首相竟然是个印度
肯定痛心死了。你们说呢?
让他们赔!!!!!
韩国对延边提出领土要求,怎么办
怼外网印度人
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薛建军提到,北方的公众
突然觉得技校老师挺可怜的,一个人站在讲台
其实货拉拉判的真不冤,因为比它离谱的案件
特斯拉被判赔1.37亿美元!国内退一赔三车主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5-20 12:22:37  更:2022-05-20 12:37:21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