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印度 -> 简谈北魏 -> 正文阅读

[印度]简谈北魏[第3页]

作者:风临天下07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首领尔朱荣去世之后,尔朱氏的日子真可谓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尔朱荣活着的时候,也只掌控了以晋阳为中心的并州地区,对局势的掌控非常有限。其他地方只是暂时没人能与尔朱荣分庭抗礼,却并不意味着尔朱荣已经控制了那些地方。
当尔朱荣一死,尔朱氏只能守着并州吃老本,尔朱荣手下那些野心勃勃的枭雄都开始考虑另谋出路了。在这种背景下,高欢把目光对准了河北。
显示所有大图
?
据说,当初被尔朱荣收编的葛荣部众有二十多万在并州讨生活,经常受到尔朱氏的歧视,于是开始不停地造反。面对这种局面,尔朱兆很忧虑,于是经过考虑之后,决定派高欢统御这帮叛军。而高欢正是借助这帮叛军的力量,最终席卷了河北地区。
初,葛荣部众流入并、肆者二十馀万,为契胡陵暴,皆不聊生,大小二十六反,诛夷者半,犹谋乱不止。兆以欢为诚,遂以其众委焉。——《资治通鉴》·梁纪十
史书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总说尔朱兆瞎了眼,居然被高欢这个狼崽子给骗了,最终还死于高欢之手,真是死得冤枉。
可实际上,尔朱兆也有他的无奈。领袖尔朱荣已死,尔朱氏在河北地区的影响力有限。对于现在的尔朱氏而言,能把并州守好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哪有资格觊觎河北地区呢?
在进入河北之前,高欢一再对尔朱兆表示亲近和忠心,因为高欢害怕尔朱兆会动手干掉自己。如果当时的尔朱兆一时想不开,非要不计代价地干掉高欢,高欢恐怕很难全身而退。就算最终高欢获胜,恐怕也是元气大伤的状态。
在这种背景下,高欢自然得想方设法安抚尔朱兆的情绪。
尔朱兆其实心知肚明:把高欢这个狼崽子放出去,将来一定会被反噬。可问题就在于:尔朱兆即使不信任高欢,又能怎么样呢?
杀了高欢吗?尔朱兆不敢,因为这会刺激六镇军人背叛尔朱氏。更重要的是,高欢绝不是坐以待毙的庸人,尔朱兆火并高欢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和高欢同归于尽。
谁都知道,高欢信不过也靠不住。但在这种种时候,尔朱兆只希望赶紧把高欢这类野心勃勃的人赶紧送走,免得他们待在并州搞窝里斗。
?
对于尔朱兆而言,送高欢去河北也有借力打力的意思,因为在当时的河北地区,最强大的一股力量就是高乾兄弟。
尔朱荣最后一次进入洛阳时,一直都把高乾兄弟扣押在身边,因为他们一直都不服尔朱荣。元子攸杀死尔朱荣之后,立刻让高乾兄弟回到河北组织力量对抗尔朱氏。
如果尔朱兆不让高欢去河北,河北就有可能成为高乾兄弟的天下。高欢虽然不可信,但高欢与尔朱氏或多或少还有些渊源;与其被敌视尔朱氏的高乾兄弟占据河北,还不如让高欢占据河北。
可出乎尔朱兆意料的是:高欢刚一离开,立刻原形毕露:高欢在行军途中遇到尔朱荣的妻子北乡长公主,顺手就把北乡长公主的三百匹马抢走了。
欢自晋阳出滏口,道逢北乡长公主自洛阳来,有马三百匹,尽夺而易之。——《资治通鉴》·梁纪十
高欢这种行为,就是公然挑战尔朱氏的权威。面对高欢这种行为,尔朱兆自然气得发狂,却也无可奈何。
但不管怎样,尔朱兆必须有所行动,如果尔朱兆没反应,势必会助长高欢的嚣张气焰。想通这一点之后,尔朱兆立刻率军追赶高欢,然后把高欢围住,自己孤身走进了高欢的军营。
尔朱兆进入高欢的军营之后,直接把刀递给高欢:“我始终把你当兄弟,如果你不相信,就把我的头砍下来吧!”高欢敢砍吗?自己的军营被围得跟铁桶似的!
兆自陈无此意,因轻马渡水,与欢坐幕下陈谢,授欢刀,引颈使欢斫之。——《资治通鉴》·梁纪十
于是,高欢立刻放声大哭:“大哥,我这辈子就认你这一个大哥,你千万不要听信小人挑拨离间的话啊!”尔朱兆会信吗?傻子都不会信的!
欢大哭曰:“自天柱之薨,贺六浑更何所仰!但愿大家千万岁,以申力用耳。今为旁人所构间,大家何忍复出此言!”——《资治通鉴》·梁纪十
两位实力派正面对决,互飙演技,外人看得连连抹眼泪。可实际上,这两人心里都恨不得立刻宰了对方,然后吞并对方的军队。
但很显然,现在的时机不允许。
尔朱兆急着回晋阳,最大限度地接管尔朱荣留下的军政遗产;高欢急着去河北,在各路枭雄还未反应过来之前抢占先机。
在这种背景下,两人勾心斗角演了好半天,最终还是各奔东西。
?
就在高欢进入河北之后没多久,河北地区的豪强势力就与他取得了联系:高乾进入高欢的营地之后,双方谈得相当投机,晚上抵足而眠。
乾辞气慷慨,欢大悦,与之同帐寝。——《资治通鉴》·梁纪十一
通过这段史料,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高欢愿意与当地实力派联合,双方不是臣属关系,而是同事和朋友关系。
这也正是高欢可以在河北站稳脚跟的主要原因,高欢很清楚:自己初来乍到,根本不足以硬抗河北当地实力派。
可问题是:高乾兄弟等实力派为什么要主动联系高欢,与他达成合作呢?主要原因还在于高欢的身份。
 
高欢出自六镇军人,本就是一个重量级人物,在六镇军人中拥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此时的河北地区,被六镇军人势力和河北当地豪强力量共同控制,并没有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在这种背景下,高欢以一种半是强龙、半是地头蛇的身份来到了河北,河北的本土豪强都不愿意与他硬碰硬。
这本来是一件挺好的事:大家强强联合,利益共享,有什么分歧,等打完天下再慢慢解决。可总有人鼠目寸光,只盯着自己面前的一亩三分地。
在与高欢达成战略合作之后,高乾的三弟高敖曹就不停地嘲笑高乾像女人,居然屈服于高欢这种兵痞。面对骄傲的高敖曹,高欢决定暂时忍耐,于是命自己的长子高澄前往高敖曹的府邸,以晚辈之礼邀请他赴宴,这才暂时安抚住了高敖曹。
高敖曹时在外略地,闻之,以乾为妇人,遗以布裙。欢使世子澄以子孙礼见之,敖曹乃与俱来。——《资治通鉴》·梁纪十一
?
此时的高欢,和初次进入洛阳的尔朱荣差不多。表面看起来实力强大,其实只是一个盟主而已。
不得不说,高欢的政治手腕的确比尔朱荣强得多。尔朱荣面对元子攸无可奈何,最终被火并出局,而高欢却能求同存异,在最短时间内整合河北地区的相关利益集团。
以高欢为代表的河北集团整合完毕之后,立刻开始向并州的尔朱氏发难。此时的尔朱氏表面依然强大,但内里早已虚弱不堪。
西北地区表面上由尔朱天光领衔,实际上却是六镇军人占据主导地位。当高欢向尔朱氏发难的时候,尔朱天光本打算讨伐高欢,却发现自己无法调动侯莫陈悦和贺拔岳。
尔硃天光之东下也,留其弟显寿镇长安,召秦州刺史侯莫陈悦,欲与之俱东。贺拔岳知天光必败,欲留悦共图显寿以应高欢,计未有所出。——《资治通鉴》·梁纪十一
中原地区表面上被尔朱世隆控制,但六镇军人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面对高欢的进攻,六镇军人出身的贾显度兄弟和贺拔胜,联合尔朱氏旧将斛[hú]斯椿一起,把尔朱世隆清理出局,然后顺势把尔朱天光也清理出局了。
节闵帝使舍人郭崇报彦伯,彦伯狼狈走出,为人所执,与世隆俱斩于阊阖门外,送其首并度律、天光于高欢。——《资治通鉴》·梁纪十一
从高欢起兵到尔朱氏退出历史舞台,前后不过半年时间。打败尔朱氏之后,高欢废掉了魏节闵帝元恭,拥立了魏孝武帝元修。
欢遂幽节闵帝于崇训佛寺。戊子,孝武帝即位于东郭之外。——《资治通鉴》·梁纪十一
至此,河北集团已经失去了共同的敌人,耳熟能详的内讧故事再度上演。
此时的河北集团内部,主要分四股势力:最强大的是高欢所代表的六镇军人势力;第二大的是斛斯椿所代表的尔朱氏残余势力;第三大的是高乾兄弟所代表的河北豪强势力;最后是魏孝武帝元修所代表的北魏旧势力。
这就是北朝与南朝的不同,北朝皇帝手上几乎都拥有一定的势力,绝不是纯粹的傀儡。在四股势力并存的局面下,元修有足够的空间和机会纵横捭阖,斛斯椿所代表的尔朱氏残余势力更是公然站在元修的背后,支持元修打压高欢。
魏侍中斛斯椿闻乔宁、张子期之死,内不自安,与南阳王宝炬、武卫将军元毘、王思政密劝魏主图丞相欢。——《资治通鉴》·梁纪十二
在这种背景下,元修一直用强硬的态度面对高欢,高欢逐步后退,有点压不住场面了。
此时的元修与斛斯椿已经牢牢控制住了洛阳;贺拔胜坐镇北部荆州,并一直与西北势力眉来眼去;高乾兄弟则一直是河北地区的土霸王。如果高欢再不想办法破局,他也会像尔朱荣一样黯然退场。
?
当然了,高欢最终没有被清理出局,他首先打败了魏孝武帝元修,并逐一清理了斛斯椿和贺拔胜等人,高乾也在这一过程中成为了牺牲品。
清理掉这些难缠的角色之后,高欢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称霸河北了。虽然还有人试图挑战高欢的霸主地位,但他们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种行为也变得越来越无力了。
 
面对重重围困,高欢该如何破局?兵行险着打洛阳,孝武帝狼狈西逃
 
高欢集权进行时:“小项羽”高敖曹死于暗算,高慎外逃引发大乱斗
 
公元534年,高欢拥立元善见登基,史称魏孝静帝;公元535,宇文泰毒杀魏孝武帝元修,拥立元宝炬登基,史称魏文帝。至此,东西魏并立的格局正式形成。
高欢拥立元善见登基之后,依然没有独步朝堂的实力,但河北地区再也没有哪一股势力敢与高欢公开作对了。
此时的高欢,更像赤壁之战前的曹操,而非灭蜀之后的司马昭。没人敢公开与高欢作对,不代表大家都服气。
显示所有大图
?
比如说高乾的三弟高敖曹,人送外号“小项羽”,早在高乾决定与高欢联盟的时候,高敖曹就一再表示不服。后来,高欢命自己的儿子高澄,以拜见长辈的礼节去拜访高敖曹,最终才摆平了这件事。
敖曹马槊绝世,左右无不一当百,时人比之项籍。——《资治通鉴》·梁纪十一
高敖曹时在外略地,闻之,以乾为妇人,遗以布裙。欢使世子澄以子孙礼见之,敖曹乃与俱来。——《资治通鉴》·梁纪十一
但这种摆平,也只是暂时安抚住了高敖曹,不代表高欢真正降服了高敖曹。事实上,高敖曹一直是“降汉不降曹”的状态:和你高欢一起扶持北魏?可以。你高欢想称帝?没门!
五年前,当魏孝武帝元修与高欢矛盾公开之后,高敖曹的哥哥高乾曾在元修和高欢之间搞投机,高欢借元修之手除掉了高乾。后来,高欢一见高敖曹就放声大哭:“你大哥死得好惨啊!”
欢抱其首哭曰:“天子枉害司空!”——《资治通鉴》·梁纪十二
元修听到高欢说这种话,当时就急眼了:“高乾到底是怎么死的,你心里没点数吗?别想把黑锅甩给我!”
朕既闇昧,不知佞人为谁。顷高乾之死,岂独朕意!——《资治通鉴》·梁纪十二
当时的鲜卑人普遍轻视汉人,但是唯独惧怕高敖曹。高欢平时向将士们发号施令时常用鲜卑语,但只要高敖曹在,就一定会改用汉语。高敖曹有一次前往高欢的府邸,不经通报便要闯入。守门人不让他进,高敖曹当场开弓射死守门人。高欢知道后,也不敢怪罪高敖曹。
时鲜卑共轻华人,唯惮高敖曹。欢号令将士,常鲜卑语,敖曹在列,则为之华言。——《资治通鉴》·梁纪十三
敖曹尝诣相府,门者不纳,敖曹引弓射之,欢知而不责。——《资治通鉴》·梁纪十三
有这样一个猛人在身边,高欢做事时依然要小心翼翼,否则一步踏错,就有可能满盘皆输。
?
但到了公元538年,高敖曹在与西魏作战时阵亡,他之所以会落个如此下场,是因为高欢一系在背后下了黑手。
高敖曹与侯景等人围攻金墉(洛阳西北),宇文泰率军救援。高敖曹率军迎战,却被宇文泰集中兵力猛攻,于是只得败逃至河阳南城。
东魏侯景、高敖曹等围魏独孤信于金墉,太师欢帅大军继之。魏人尽锐攻之,一军皆没,敖曹单骑走投河阳南城。——《资治通鉴》·梁纪十四
河阳太守是高欢本家侄子高永乐,与高敖曹素有旧怨,所以就关闭城门不让他进城。高敖曹又要求城上放一根绳子下来,也没人理他。高敖曹气得拔刀砍门,还没等他把城门砍开,追兵就到了,高敖曹因此被杀。
守将北豫州刺史高永乐,欢之从祖兄子也,与敖曹有怨,闭门不受。敖曹仰呼求绳,不得,拔刀穿阖未彻而追兵至。——《资治通鉴》·梁纪十四
从表面上看,高敖曹之所以会兵败身亡,完全是因为高永乐蓄意谋杀。但高欢在事后追究责任的时候,只是打了高永乐二百军棍。
高欢闻之,如丧肝胆,杖高永乐二百。——《资治通鉴》·梁纪十四
大家千万别以为这二百军棍有多厉害。军队行刑的军棍,如果认真打,我估计十棍就能把人打死。二百棍如果用尽全力,高永乐当场就要被打成肉泥。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明朝的廷杖,看看有多少人被当庭杖毙。
可高永乐被打了二百棍,不但没有生命危险,反而还能跟高欢正常交流,这叫什么责罚?
高永乐公报私仇,导致高敖曹被杀。从法理上讲是死罪!怎么可能打二百杖就了事?更何况,高敖曹不是普通人,他是敢与高欢呛声的军政大佬。
高敖曹在临死前对追兵说:“我这条命值一个开国公”,可在高欢那里,只换来了高永乐的二百军棍。这本身就证明,高欢一系与高敖曹的关系,并没有传说中的那样和睦。高永乐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敢下黑手整死高敖曹。
当宇文泰得知高敖曹去世的消息之后,表现得欣喜若狂:直接赏赐了万段布绢。这笔赏赐不是一次性发放,而是逐年发放。一直到宇文氏所建立的北周灭亡之后,这笔赏赐还没发完。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笔赏赐有多丰厚。
泰赏杀敖曹者布绢万段,岁岁稍与之,比及周亡,犹未能足。——《资治通鉴》·梁纪十四
可从高欢的角度来看,高敖曹阵亡的消息恐怕是喜忧参半的:喜悦很好理解,因为在高欢的统治范围内,少了一名强力竞争对手;忧虑也不难理解,因为高敖曹是一个强有力的合作伙伴。
如果高敖曹活着,高欢或许能驾驭他,但是高欢的儿子基本不可能驾驭他。
高敖曹远比侯景更强悍,史书上关于高敖曹桀骜不驯的例子非常多,侯景在高敖曹面前只能黯然失色。高欢的儿子高澄,在面对侯景时尚且害怕不已,如果面对高敖曹,我估计高澄只能安心当傀儡。
 
随着高敖曹的去世,高欢对河北高氏(高敖曹兄弟一系)的打击和削弱也开始变本加厉了。在这种背景下,高敖曹的二哥高慎选择了叛逃出镜,投降宇文泰。史书对此的说法是:高欢的儿子高澄经常调戏高慎的女人,高慎不愿意戴绿帽,所以选择了叛逃。
仲密后妻李氏艳而慧,澄见而悦之,李氏不从,衣服皆裂,以告仲密,仲密益怨。寻出为北豫州刺史,阴谋外叛。丞相欢疑之,遣镇城奚寿兴典军事,仲密但知民务。仲密置酒延寿兴,伏壮士,执之,二月,壬申,以虎牢叛,降魏。——《资治通鉴》·梁纪十四
高敖曹兄弟四人,老大高乾和老三高敖曹被杀,老二高慎叛逃,老四高季式却没有跟随二哥一起叛逃,反而把这个消息通报给了高欢。高季式的用意很明确,就是要跟高慎划清界限。
高季式在永安戍,仲密遣信报之;季式走告欢,欢待之如旧。——《资治通鉴》·梁纪十四
高季式之所以会这样做,也是因为他无路可退。留在东魏固然会被高欢打击,但逃到西魏宇文泰那里就一定会有好结果吗?君不见魏孝武帝元修,就是逃到西魏之后被宇文泰毒死的。
跟着高欢混,前路或许会越来越黯淡,但逃到宇文泰那里,恐怕连前路都不会有。
在打击河北高氏(高敖曹兄弟一系)的同时,高欢对于其他元老重臣也展开了打击,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屈服,只有高慎选择了公开反抗。
高欢在接到高季式的密报之后,便停止了对河北高氏(高敖曹兄弟一系)的打击,并命儿子高澄娶了高慎的女人。在我看来,这个举动是为了方便收编高慎的遗留势力。所谓高澄调戏高慎的女人,逼得高慎投降西魏的说法,大约也是据此附会而来的。
仲密妻李氏当死,高澄盛服见之,曰:“今日何如?”李氏默然,遂纳之。——《资治通鉴》·梁纪十四
?
高慎叛逃事件引发了极大的动乱。在高慎出逃之后,宇文泰亲自率军接应。而高欢在摆平内部纷扰之后,也亲自率军出征。东魏和西魏展开了一次空前惨烈的大会战。
在这场惨烈的会战中,宇文泰差点被杀,高欢死里逃生。
欢使彭乐追泰,泰窘,谓乐曰:“汝非彭乐邪?痴男子!今日无我,明日岂有汝邪!何不急还营,收汝金宝!”乐从其言,获泰金带一囊以归。——《资治通鉴》·梁纪十四
欢失马,赫连阳顺下马以授欢。欢上马走,从者步骑七人,追兵至,亲信都督尉兴庆曰:“王速去,兴庆腰有百箭,足杀百人。”欢曰:“事济,以尔为怀州刺史;若死,用尔子!”兴庆曰:“儿小,愿用兄!”欢许之。兴庆拒战,矢尽而死。——《资治通鉴》·梁纪十四
欢气殆绝,河州刺史刘洪徽从傍射胜,中其二骑,武卫将军段韶射胜马,毙之。比副马至,欢已逸去。胜叹曰:“今日不执弓矢,天也!”——《资治通鉴》·梁纪十四
一场战斗打到这个程度,双方的主君全部死里逃生。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东魏还是西魏,对于高慎叛逃事件都极为重视。
如果高慎叛逃事件真是由高澄引发的,那高欢绝对不会轻饶高澄,这篓子捅得也太大了。
?
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慎叛逃事件只是高欢打压和削弱元老重臣的产物。绝不是高慎和高澄因为一个女人引发的血案。
高慎叛逃事件发生之后,高欢本打算杀掉高澄的头号亲信崔暹,给元老重臣一个交代,也给自己找一个背锅的人,但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欢以仲密之叛由崔暹,将杀之,高澄匿暹,为之固请。元康为之言于欢曰:“大王方以天下付大将军,大将军有一崔暹不能免其杖,父子尚尔,况于它人!”欢乃释之。——《资治通鉴》·梁纪十四
随着高慎叛逃事件的发生,河北高氏(高敖曹兄弟一系)轰然倒塌,高欢在集权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他会停下脚步吗?不,他只会加速前进。
 
高欢是如何集权的?父子细致分工,三人两套班子,萝卜大棒一起上
 
高澄是高欢的长子,据说他从十四五岁开始,就已经开始独当一面了;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东魏的代理执政官。
从表面上看,这证明高澄英明神武;可实际上,这只是高欢集权的一种方式而已。
当时的高欢常驻晋阳,东魏的中央政府却远在邺城,一定要有一个放心的人驻守,那个人就是高澄。
可高澄又不是超人,以他十多岁的年龄、阅历和能力,显然不足以应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政治经验丰富的崔暹被放到了台前。
显示所有大图
?
崔暹是被高澄抬出来的,权力皆来源于高澄。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崔暹的权力得到扩张,高澄的权力也会得到扩张。在这种背景下,崔暹获得的不仅是职务,还有尊荣和权威。
高澄见到崔暹时,总是一副敬畏不已的样子;而崔暹见到高澄时,也总是一副大大咧咧的样子,甚至是一点面子也不给高澄留。
澄欲假暹威势,诸公在坐,令暹后至,通名,高视徐步,两人挈裾而入;澄分庭对揖,暹不让而坐,觞再行,即辞去。——《资治通鉴》·梁纪十四
有一次,高澄和众多高级官员一块出行,在途中遇到了崔暹出行的队伍。为崔暹开道的卫士,拿红棍子对着高澄的队伍击打,意思很简单:要高澄等人照例回避。高澄立即掉转马头回避,等崔暹的队伍先走。
它日,澄与诸公出,之东山,遇暹于道,前驱为赤棒所击,澄回马避之。——《资治通鉴》·梁纪十四
这种玩法可谓高明至极,我给大家说一个故事:元末明初的时候,朱元璋准备率军攻打镇江,但他很为军纪犯愁,担心城破之后军队扰民。为此,朱元璋想出一个主意:密令亲信徐达带头违反军纪,然后痛打徐达。旁人一看徐达违反军纪都要被打,自己违反肯定也不会获得宽恕。一时间,朱元璋的军队军纪严明。
我不敢确定,朱元璋是不是从高澄身上得到了启发,但朱元璋的做法和高澄的做法可谓异曲同工。高澄用一种近乎夸张的方式尊崇崔暹,意思很明显:我高澄见到崔暹都害怕得不得了,你们如果不听崔暹的话,小心崔暹收拾你们!
崔暹是一个优秀的鹰犬,他在高澄的支持下,把东魏的元老重臣收拾得鸦雀无声,高澄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集权的效果。
实际上,徐达是朱元璋的亲信,他根本不会带头违反军纪;高澄是高欢的长子,也没有任何理由会怕崔暹,这一切不过都是套路而已。
后来,高澄爱上了一个身份卑微的女人(被高欢老战友抛弃的姬妾),并封她为琅琊公主,这事在当时看来多少有点不着调。
做完这件事之后,高澄说:“崔暹或许会来劝阻我,假如他真来了,我一定会给他好看。”崔暹果然前来劝阻,但还没说事,就发现高澄一直板着脸,崔暹就吓得不敢提这事了。过了几天,崔暹主动表示:希望能够亲自拜见琅琊公主,高澄得到这个消息以后非常开心。
高澄遇诸涂,悦而纳之,遂有殊宠,封琅邪公主。澄谓崔季舒曰:“崔暹必造直谏,我亦有以待之。”及暹咨事,澄不复假以颜色。居三日,暹怀刺坠之于前。澄问:“何用此为?”暹悚然曰:“未得通公主。”澄大悦,把暹臂,入见之。——《资治通鉴》·梁纪十五
?
回过头来看高欢一系的集权过程,会发现整个过程非常有意思:高欢在背后支持高澄,高澄在背后操纵崔暹。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无论局势如何恶化,高欢一系总有机会缓和矛盾。
如果大家对高欢一系表示不满,不会直接找到高欢和高澄,因为他们都没有出面,所以他们只能把怨气发泄在崔暹身上。
如果高澄认为自己能扛住这股压力,他就会在背后继续支持崔暹;如果高澄感觉局势太危险,他就会以一种第三者的身份出面调停矛盾;如果局势继续恶化,高澄还可以把崔暹的人头交出来,安抚大家的情绪。
如果局势恶化到高澄控制不住的地步,高欢就会出面,直接收拾高澄一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大家要搞明白一件事,高欢一系所针对的元老重臣,都是高欢的老战友和老朋友。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他们的情绪,如果不能及时摸透他们的底线,集权工作就会变得难以进行。也正是考虑到这些问题,高欢才安排了高澄和崔暹这样的双保险。
集权绝对是高难度工作,纵观两晋南北朝,有太多的执政官因集权不利而黯然退场,有太多帝国因集权不利而发生内讧。高欢能把集权工作搞得这么细致,这就是他高超政治手腕的完美体现。
当然了,我们也不能无限制地神话高欢的政治手腕,高欢的集权固然包含私利,但也代表着大多数利益集团渴望重建新秩序的心声。
事实上,最危险的时刻,总会在“事业刚刚成功”的时候出现。
当时东西魏已经并立,双方都想灭掉对方,进而统一北方,但对于双方而言,这都是很难做到的事。在事业有所成就,前路遥遥无期的时刻,元老重臣们难免会放松:打了那么久的仗,是时候纵情享受了。
可对于执政者而言,他还希望获得更为辉煌的战局,他还希望能够继续稳固自己这一系的力量,所以他会一再跟自己的老战友和老朋友们强调:“我们只是走完了第一步而已。”
 
在高欢进入河北之后不久,御史杜弼就强烈要求高欢整顿贪污腐败。高欢对杜弼的回复是:如果我敢整顿贪污腐败,只能证明我不想混了。
行台郎中杜弼以文武在位多贪污,言于丞相欢,请治之。欢曰:“弼来,我语尔!天下贪污习俗已久。今督将家属多在关西,宇文黑獭常相招诱,人情去留未定;江东复有一吴翁萧衍,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我若急正纲纪,不相假借,恐督将尽归黑獭,士子悉奔萧衍。人物流散,何以为国!尔宜少待,吾不忘之。”——《资治通鉴》·梁纪十三
因为当时的宇文泰和萧衍,对于贪污腐败都采取一种默许甚至纵容的方式,如果高欢胆敢强行整顿吏治,这些枪林弹雨中杀出来的老兵肯定会离开高欢,甚至当场会发生火并。真到了那个地步,高欢还拿什么来争夺北方,继而争夺天下呢?
这个道理杜弼不懂,他就是一根筋,继续进言。看杜弼如此不识趣,高欢就带着一群士兵走到杜弼面前,开弓拉架,摆出一副进攻的态势,把杜弼吓得够呛。
高欢对杜弼说:“我带着十来个士兵吓唬你,你都怂成这副德性。我要是真听了你的话,万一下面那些老兵油子造反,我能指望谁?指望你吗?”
欢将出兵拒魏,杜弼请先除内贼。欢问内贼为谁,弼曰:“诸勋贵掠夺百姓者是也。”欢不应,使军士皆张弓注矢,举刀,按槊,夹道罗列,命弼冒出其间,弼战忄栗流汗。欢乃徐谕之曰:“矢虽注不射,刀虽举不击,槊虽按不刺,尔犹亡魄失胆。诸勋人身犯锋镝,百死一生,虽或贪鄙,所取者大,岂可同之常人也!”弼乃顿首谢不及。——《资治通鉴》·梁纪十三
但高欢同时也安抚杜弼,总而言之,你这种说法肯定是对的。等我把局面稳定住之后,一定会听你的话。
只要看看杜弼的反应,我们就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高欢打压元老重臣,其实也有重建新秩序的需求在内,类似于杜弼这样的官员肯定不会是少数。
?
孙腾是高欢的老朋友和老战友,更是东魏举足轻重的军政大佬。但有一次,孙腾倚老卖老不尊重高澄,高澄就让手下人把孙腾揪下座位,用刀把打他,并把他推到门外站着。
自己的儿子如此打击和侮辱元老重臣,坐镇晋阳的高欢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也管不了我的儿子,请大家让让他吧!”
孙腾见澄,不肯尽敬,澄叱左右牵下于床,筑以刀环,立之门外。太原公洋于澄前拜高隆之,呼为叔父,澄怒骂之。欢谓群公曰:“儿子浸长,公宜避之。”——《资治通鉴》·梁纪十四
库狄干也是高欢的老朋友和老战友,还是高欢的妹夫,高澄的姑父。但当库狄干拜见高澄时,高澄可是摆足了谱,把库狄干晾在门外,等了好半天才见他。
库狄干,澄姑之婿也,自定州来谒,立于门外,三日乃得见。——《资治通鉴》·梁纪十四
司马子如也是高欢的老朋友和老战友,更是东魏位高权重的军政大佬,可崔暹在高澄的默许下,居然敢以贪污的罪名收拾司马子如。
司马子如肯定不是什么清官,但官做到了司马子如那个级别,吃相一定都是非常好看的。换言之,只要咳嗽一声,就会有数不清的钱财主动飞到司马子如的怀里。从这个角度来看,用贪污的罪名收拾一个位高权重的军政大佬,多少有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味。
再说了,司马子如不干净,难道高澄就很干净?如果高澄是那种两袖清风的人物,他拿什么来拉拢别人呢?
我们后世读者看待这件事,都觉得高澄是没事找事。作为当事人的司马子如,更是感觉窝囊到了极点。
司马子如直接对高澄说:“我当初跟你爹打天下的时候,穷得一无所有,现在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是贪污得来的,你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司马子如从夏州策杖投相王,王给露车一乘,豢牸牛犊,犊在道死,唯豢角存,此外皆取之于人。——《资治通鉴》·梁纪十四
司马子如之所以会感到如此寒心,因为他曾经救过高澄。
在高澄少年时,曾与高欢的小老婆私通,被高欢发现之后痛打一百杖,打完之后高欢并不解气,直接软禁了高澄的母亲娄氏,并打算废掉高澄的世子之位。
勃海世子澄通于欢妾郑氏,欢归,一婢告之,二婢为证。欢杖澄一百而幽之,娄妃亦隔绝不得见。——《资治通鉴》·梁纪十三
在万分危急的局面下,高澄向司马子如求救。
司马子如立劝高欢:“你的长子和你的小老婆不清不白,这种事不能满世界乱张扬。再者,你之所以能有今天,娄氏出力甚多,娄氏的哥哥又手握禁军,你就不怕把事情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吗?”
子如曰:“消难亦通子如妾,此事正可掩覆。妃是王结发妇,常以父母家财奉王;王在怀朔被杖,背无完皮,妃昼夜供侍;后避葛贼,同走并州,贫困,妃然马矢自作靴;恩义何可忘也!夫妇相宜,女配至尊,男承大业。且娄领军之勋,何宜摇动!一女子如草芥,况婢言不必信邪?”——《资治通鉴》·梁纪十三
后来,司马子如亲自出面审理此案,把捅出此事的侍女直接灭口,其他证人也纷纷翻供。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高澄是一个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五好少年,有心怀叵测之人在诬陷他。
 
事情办完之后,高欢非常感激司马子如,认为司马子如保住了自己的面子。从那以后,高澄看到司马子如,那是一口一个“大爷”叫个没完。
因教二婢反其辞,胁告者自缢,乃启欢曰:“果虚言也。”欢大悦,召娄妃及澄。妃遥见欢,一步一叩头,澄且拜且进。父子、夫妇相泣,复如初。欢置酒曰:“全我父子者,司马子如也!”——《资治通鉴》·梁纪十三
可现在,司马子如这个“大爷”,被那个号称“五好少年”的高澄收拾得奄奄一息,眼看就要提前归位了。如果换做你是司马子如,你气不气,寒心不寒心?
这事闹到这一步,司马子如开始破罐子破摔,你们有什么招都使出来吧!高澄和崔暹兜不住了,无奈之下,高欢亲自出马,强令高澄放人。
丞相欢以书敕澄曰:“司马令,吾之故旧,汝宜宽之。”——《资治通鉴》·梁纪十四
为了安抚老战友和老朋友们的情绪,免得他们瞎想,高欢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他让司马子如躺在自己大腿上,亲手为司马子如梳理头发,还给他捉虱子。
久之,欢见子如,哀其憔悴,以膝承其首,亲为择虱,赐酒百瓶,羊五百口,米五百石。——《资治通鉴》·梁纪十四
看到这个细节,又让我佩服起了高欢的政治手腕。
高欢的这个举动,可以证明自己和司马子如亲密无间(梳理头发),这本是夫妻之间做的事,高欢做起来却毫无心理压力。
捉虱子这个细节,既可以证明高欢的细致入微,又可以凸显司马子如此时的狼狈。以司马子如的级别,身上怎么可能会有虱子呢?这虱子哪来的?牢里带出来的啊,看来司马子如在牢里受了不少罪。
我高欢既可以像对待自己老婆一样对你们好,也可以把你们整得浑身长虱子,就问你们怕不怕?
高欢唱红脸、高澄唱黑脸,或者高澄唱红脸、崔暹唱黑脸。三个人两套班子,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把个东魏的元老重臣整得苦不堪言,不得不纷纷屈服于高欢。
?
看到高欢一系向驯狗一样地收拾元老重臣,很多人总会认为高欢和高澄残忍又刻薄。但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一下,那些元老重臣又有几个是省油的灯呢?不打击这些人,且不说高欢一系晚上注定睡不着觉,就是普通老百姓恐怕也会睡不着觉。
这些元老重臣卖命打天下,绝不是为了救民于水火之中,而是为了自己和家族的利益。如果不打击他们,他们一方面会垄断政府的人事权力,以便他们的子弟享有优先当官的权力;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强力干预政府的日常工作,以便为家族攫取更多的利益。
打压元老重臣、削弱军功贵族,的确是非常好的集权方式,但这还远远不够。无奈之下,高欢一系(高澄)只得继续沿用晋武帝司马炎的套路,继续大肆分封高氏子弟。
齐主封宗室高岳等十人、功臣库狄干等七人皆为王。癸未,封弟浚为永安王,淹为平阳王,浟为彭城王,演为常山王,涣为上党王,淯为襄城王,湛为长广王,湝为任城王,湜为高阳王,济为博陵王,凝为新平王,润为冯翊王,洽为汉阳王。——《资治通鉴》·梁纪十九
在这种背景下,高欢一系的权力稳固了;在这种背景下,高欢一系篡位的主客观条件逐渐得到了满足;在这种背景下,高氏子弟的既得利益得到了保障;在这种背景下,高氏子弟的内讧无可避免。
看到高欢如此卖力地培养高澄,总会令我想起南齐的萧道成与萧赜父子:在大敌当前的环境中,父子俩背靠背打出一片天下;当外敌消失之后,父子俩开始公开内讧。要不是萧道成死得早,他们父子还不定会发生什么鲜血惨案呢。
高欢的命运和萧道成类似,在没有彻底篡位之前,高欢就去世了。如果高欢足够长寿,活到了篡位的那一天,他和高澄之间的矛盾估计也会变得无法调和。
 
我10级了
 
公元547年,东魏权臣高欢病逝于晋阳,享年51岁。
在高欢临终前,高澄随侍身边,一脸的愁苦。高欢对他说:“虽说我快死了,但你马上就可以接班,应该感到高兴才对。”
欢谓澄曰:“我虽病,汝面更有馀忧,何也?”——《资治通鉴》·梁纪十五
高欢的说法没毛病,政客的感情往往不够丰富,高澄之所以一脸愁苦,高欢即将病逝的因素不大,主要原因还在于侯景。一想到这位元老重臣还活蹦乱跳的,高澄就开心不起来。
高欢读懂了高澄的心思,他给高澄支招:“如果侯景敢造反,你就派慕容绍宗率军平叛。”
堪敌侯景者,唯有慕容绍宗,我故不贵之,留以遗汝。——《资治通鉴》·梁纪十五
显示所有大图
?
不愧是高欢,临终定计都如此绝妙。
高欢去世之后,高澄继任丞相。侯景一向瞧不起高澄,所以高欢一死,侯景就造反了。
最初,高澄派韩轨率军平叛,侯景一脸不屑地说:就凭韩轨那种货色,也配和我对阵?后来,高澄派高岳率军平叛,侯景也是一脸不屑地说:凭高岳那点本事,有什么资格带兵?最后,高澄派慕容绍宗率军平叛,侯景非常害怕地说,高澄怎么敢让慕容绍宗带兵呢?难道高欢还活着?
初,景闻韩轨来,曰:“啖猪肠儿何能为!”闻高岳来,曰:“兵精人凡。”诸将无不为所轻者。及闻绍宗来,叩鞍有惧色,曰:“谁教鲜卑儿解遣绍宗来!若然,高王定未死邪?”——《资治通鉴》·梁纪十六
从侯景的生平来看,此人一贯胆大妄为,此时却对慕容绍宗忌惮不已。而高澄虽然得到了高欢的临终提点,却始终不敢派慕容绍宗率军平叛,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才按捺下心中的恐惧,派慕容绍宗出马。
能令侯景和高澄都忌惮不已,慕容绍宗究竟是何许人也?
慕容绍宗和尔朱荣有亲属关系,是一员良将,在尔朱兆被杀之后投靠高欢。在高欢麾下,慕容绍宗位高权重,可以说是元老重臣的代表人物之一。侯景和慕容绍宗的出身差不多,都是尔朱荣的老部下,尔朱氏被灭之后投靠高欢。
高澄之所以迟迟不敢用慕容绍宗,是因为在高欢生前,伙同高澄一起大搞集权,几乎把元老重臣全部得罪光了。现在高欢已死,自己真能继续压制慕容绍宗吗?高澄心里没底。
而侯景之所以会表现得非常恐惧,绝不仅仅是因为慕容绍宗军事能力强,更是因为慕容绍宗出兵之后的连锁反应。
事实上,慕容绍宗到达前线之后,很快就被侯景打得大败而回。
回营之后,慕容绍宗为自己辩解:“不是我军无能,而是侯景太狡猾。”斛律光(高澄亲信)当场顶撞:“别给侯景贴金,就是你无能!”
绍宗曰:“吾战多矣,未见如景之难克者也。君辈试犯之!”——《资治通鉴》·梁纪十六
但等斛律光与侯景对垒的时候,也被侯景打得大败而回。慕容绍宗一看斛律光也败了,立刻嘲讽他:“我无能,你如何?”斛律光无话可说。
光走入谯城,绍宗曰:“今定何如,而尤我也!”——《资治通鉴》·梁纪十六
经过这两次失败之后,慕容绍宗和斛律光开始装乌龟,不敢再跟侯景对阵了。
通过这些史实,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慕容绍宗的军事能力并没有大家所想的那么强。至少他从未在战场上打败过侯景,反而被侯景打得不敢出战。
侯景起兵叛乱之后,几乎没有打过败仗,反而一再取得胜利。从这个角度来看,侯景并未败在军事上,而是败在政治上。
?
曾经有网友说,我在评论相关历史时,很少从军事角度分析问题。这当然是事实,可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只有政治手段解决不了的问题,才会尝试运用军事手段来解决。但实际上,这句话的内涵远比上述理解要丰富得多。所谓的“运用军事手段”,也是披着军事的外衣,行政治手法。
战争不同于下棋,棋手不用考虑如何控制自己的棋子,也不用担心棋子在关键时候溃逃或背叛自己,因为棋子是死的。
但作为将领,却永远都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如果有哪位将领,能够让各级官兵象棋子一样服从命令,他就一定是历史上最优秀的将领之一,甚至没有之一。
有许多被称为“名将”的统帅,却在与执政者相争之时大败亏输,一身韬略无从施展。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在关键时刻,他们的手下迅速与他们划清了界限。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就算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找不到具体的人来施行。
如果一个统帅横看竖看都像饭桶,可这个饭桶却总能使得军队上下一心,这种人就算再差,也不会输得很难看。
只要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待政治和军事的关系,就应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政治手段永远比军事能力更重要,不懂政治的人,军事能力通常也不咋地。
一个不懂政治的人,凭什么团结大多数人为他所用呢?一个不懂政治的人,除了给领导当打手以外,还能有什么出息呢?
关于这一点,其实《孙子兵法》早就说得明明白白: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真正的胜利者,往往在战争开始前就已经获得了必胜的条件,战争过程只是走流程而已;而失败者往往是想办法先从战争中获胜,再从胜利的战争中获得想要的一切。
前者哪怕失败无数次,却总能有重头再来的机会
 
后者只要失败一次,往往就是万劫不复。
?
侯景之所以敢造反,绝不是他认为自己战力无双,而是他认为自己的“义举”能够得到大部分人的响应。
高欢活着的时候,一直操纵高澄搞集权,高澄又抬出崔暹这种如狼似虎的酷吏下狠手,早就把元老重臣得罪光了。
高欢去世之后,高澄明显压不住局面。侯景作为元老重臣的代表人物之一,认为只要自己振臂一呼,元老重臣都会响应自己的行为。
如果侯景没有这种信心,他绝对不敢造反。侯景占据的地方是河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原地区。经常看我文章的朋友应该清楚,我反复强调过:中原地区是标准的四战之地,从古至今没有哪个枭雄能以中原为依托,进而统一天下。
侯景既然立足于中原,他就必须迅速打开局面,否则只有死路一条。他虽然打得慕容绍宗和斛律光大败而回,却始终无法突破慕容绍宗组织的防线,整支军队的士气也变得越来越低落。
在这种“外无强援、内有隐患”的环境中,侯景只坚持了三个月,他的军队就不战自溃,向慕容绍宗投降了。万般无奈之下,侯景只得落荒而逃。当侯景逃到一个较为安全的地点之后,再一清点自己的部众,居然只剩下了八百多人。
景与腹心数骑自硖石济淮,稍收散卒,得步骑八百人。——《资治通鉴》·梁纪十七
?
这里面其实有一个问题:高欢生前伙同高澄集权,元老重臣应该早有不满。可当侯景起兵造反之后,却几乎无人响应侯景,这又是为什么呢?
是高澄的影响力太强吗?显然不是。如果高澄真有这么强的影响力,他又何必派出韩轨和高岳那种容易控制的人带兵出征呢?
侯景失败的主要原因还在慕容绍宗身上,这也是高欢临终前留下的遗命,完美体现出高欢娴熟的控场能力和高超的操盘手腕。
如果派慕容绍宗平叛,他会不会跟着侯景一起造反?高澄最担心这个问题,可高欢并不担心这个问题。
元老重臣之所以会被打压和排挤,是因为他们手里有一股独立的势力。我们换一种思维:就算高澄不派慕容绍宗平叛,他敢调动慕容绍宗的军队吗?很显然不敢。如果高澄真这样做,那就是公然逼迫慕容绍宗响应侯景。
如果侯景反了,慕容绍宗也反了,谁敢保证不会有第三个、第四个呢?
高欢之所以会留下遗命,让高澄重用慕容绍宗平叛,就是希望高澄用这种行为,表达两个态度:
一、打击元老重臣都是高欢的意思,现在高欢已死,我高澄绝不敢得罪各位叔叔伯伯,以后也绝不敢不尊重各位;
二、帝国是大家的帝国,我们只有齐心协力,才能维持帝国的稳定与团结,不被侯景之流祸害。
高欢很有把握,只要高澄把这两个信息透露出去,侯景的叛乱就注定是孤立的叛乱。
原因很简单,高欢相信元老重臣的智慧,他们不会被仇恨蒙住双眼,反而更多地会考虑切身利益。
高欢执政之时的确在大肆集权,也的确狠狠得罪了元老重臣。但谁敢说自己处于高欢的位置,不会做这种事呢?
换言之,侯景借口反抗高氏的暴政起兵造反,如果侯景造反成功,他就不会像高欢学习吗?别逗了!
在元老重臣看来:高欢和高澄或许不是什么好东西,但侯景同样不是什么好东西。如果高澄死不悔改,元老重臣当然会通过响应侯景的方式收拾高氏。可如果高澄愿意悔改,元老重臣还有什么理由去响应侯景呢?
对于冷血的政客而言,口号是用来喊的,感情是用来出卖的,只有切实的利益不会骗人。
此时的高氏虽然强大,但高澄显然不具备高欢的影响力,只要元老重臣能从侯景造反的过程中获得足够利益,他们就不会再惧怕高澄。
高澄派慕容绍宗平叛,如果慕容绍宗能够在战争过程中捞到足够多的好处,他又有什么理由响应侯景呢?对于其他人而言,只要高澄迫于侯景的压力,不断让出利益,他们又何必瞎折腾呢?
想明白一切之后,不得不佩服高欢的深谋远虑。《资治通鉴》对于高欢的评价是“欢性深密,终日俨然,人不能测,机权之际,变化若神”,司马光真可谓入木三分。
?
对于此时的侯景而言,他不再是什么位高权重的东魏大佬,只是一个通缉犯而已。如果侯景就此从历史舞台上消失,那侯景这个名字应该只会出现在史书的字缝里。
可能连侯景自己都没想到,他最风光、最辉煌的时刻即将到来,一个庞大的帝国即将被他折腾得天翻地覆。
历史不是小说,历史远比小说更离奇、更精彩!
 
这全部是楼主自己写的吗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印度 最新文章
如何评价lol热搜下?
如何评价????今天推出的新首相竟然是个印度
肯定痛心死了。你们说呢?
让他们赔!!!!!
韩国对延边提出领土要求,怎么办
怼外网印度人
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薛建军提到,北方的公众
突然觉得技校老师挺可怜的,一个人站在讲台
其实货拉拉判的真不冤,因为比它离谱的案件
特斯拉被判赔1.37亿美元!国内退一赔三车主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5-20 12:22:37  更:2022-05-20 12:37:33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