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息念佛开示汇集: 一、唐?飞锡大师著《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中?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门第九》: “世上之人,多以宝玉、水精、金刚菩提、木槵为数珠矣。吾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随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惧于息不还属后世者哉!(不怕一口气上不来,死了)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令昏昧,含佛而寝(抱含著佛号而入睡),觉即续之(睡醒继续随息念佛)。必于梦中得见彼佛(随息念佛梦中必定能见到阿弥陀佛);如钻燧烟飞,火之前相(钻木取火时,冒烟即是火要生起前之相貌)。梦之不已,三昧成焉(常常梦见阿弥陀佛,则念佛三昧必定能够成就)。面覩玉毫,亲蒙授记,则万无一失也。” 二、《净土圣贤录?卷四?往生比丘第三之三?宋仲明 》: 仲明,不详其所出。居山阴报恩寺,素无戒检出家而不能持戒。偶因感疾有次生病了,谓同学道宁曰,“心识散乱,何药可治。”宁云,“但随息念佛为上药。”明依法念之。至七日,困甚,宁又令观想佛像。久之,忽言二菩萨至。已而曰,佛来也,瞑目而化。(佛祖统纪) 三、《印光大师文钞?答幻修学人问》 1、有人问:随息一法,文钞颇极提倡,但未说明如何念法。《宝王论》云,此法大有恃怙,亦只云称佛名号,随之于息,仍未详如何念法。惟《饬终津梁》云:随息念佛,用呼不用吸,一呼,或一句,或二字均可。学人疑吸息不念,岂非间断,每每试练一呼一句,颇觉吃力,且念得不甚清楚。惟有随吸时念‘阿弥’,随呼时念‘陀佛’,既不间断,且能清楚,又不吃力。不知如此念法可否?抑或吸时不能用否? 印光大师答:吸息不念,此中何可云间断。一呼念一句,吸则不念。呼吸俱念,必伤气。若只念二字,则一呼一吸念佛一句,则无碍。 2、《与谛闲法师书》:“只此一法,具摄五停心观。若能随息念佛,即摄数息、念佛二观。而摄心念佛,染心渐可断绝,瞋恚必不炽盛;昏散一去,智慧现前,而愚痴可破矣。又即势至都摄六根法门,愚谓今之悠忽念佛者,似不宜令依此法。恐彼因不记数,便成懈怠。有肯心者,若不依此法,决定难成三昧。法师乘愿利人,自虽不用,当为后学试之,以教来哲。若是利根,一七、二七日定得一心。纵光之昏钝鲁劣,想十年八年或可不乱矣。 ” 四、倓虚大师开示随息念佛: 行人端身正坐,调顺呼吸,不使有快慢不均,粗涩喘急,一呼一吸,平静缓慢。然后依呼吸念佛,四字六字均可,1但以四字较好。2将佛号分成二拍,如呼气念阿弥,吸气念陀佛,3但要用腹部呼吸,注意下腹且须任其自然。此法凡休息、睡卧、坐立皆可用,若久练纯熟,正念不失,呼吸一断,即生西方,是持名念佛之上乘方法,有志西方者当留心焉。 五、《般若花》节录——徐恒志居士 念佛功夫本来要在一切时一切处,抖擞精神,念兹在兹,假使悠悠忽忽,实难得念佛的实益。为了使念力容易纯熟,在坐中调息念佛,实是一个善巧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在静坐时,心中跟随自己鼻端的呼吸,来默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可在吸时念"阿弥,"呼时念"陀佛";或呼时念"阿弥",吸时念"陀佛"。念时的快慢,可随呼吸的长短,总以不急不缓,听其自然为宜。这样在坐中万缘放下,安心默念,由呼吸出入的自然规律,佛号也就随之而念念不断,心息相依,经过持久练习,心相愈来愈静,气息也若存若亡,而一句佛号仍绵绵密密,不散乱,不昏沉,渐渐证入无念、无不念的境地。所以《坐禅三昧经》说:"菩萨坐禅,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首楞严经》也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这样的静坐念佛,不但能使妄想消落,正智现前,同时,因调息之故又能使气血流畅,体力轻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