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东京奥运会2021 -> 【连载中】男子乒坛二十四年回顾 -> 正文阅读

[东京奥运会2021]【连载中】男子乒坛二十四年回顾[第8页]

作者:全言
首页 上一页[7] 本页[8] 下一页[9] 尾页[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还在写世乒赛的一些文章,毕竟亲身经历的历史更让人激动一些,各位别介意哈~
    乒坛二十四年(132):点评罗斯科夫、科贝尔亚特兰大表现

    总的来说,这两人能进前四确实有些黑马。在一个正手打天下的时代,两个反手利的选手能突进到奥运会前四,着实很不容易。但是罗斯科夫那别扭的前三板技术和科贝尔那力量不足的先天劣势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明显的漏洞,所以不管他们干不过王涛和刘国梁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事实证明,这次前四成为两人在奥运会上的最高水平,可以说他们是打了一个“时间差”,正赶上欧洲其他名将都开始衰老(老瓦、盖亭、赛弗都超过28岁了)、而新手尚未崛起的时候(20岁的萨姆索诺夫明显太嫩,四分之一决赛被停电完全打乱了节奏;至于波尔?sorry,他还没进德国国家队呢)。
    不过罗斯科夫毕竟几年前就是世界锦标赛双打冠军——你先甭管是单打还是双打,能拿冠军就很牛叉的;像郝帅同志混那么多年才混到一个团体冠军,还是世界杯团体冠军,这分量就差远了。
    除此外,截止96年,罗斯科夫已经是奥运会男双亚军、世界杯男单亚军。当然,他手上还有一个牛叉的欧锦赛男单冠军,那是92年,赢的普利莫拉茨——欧锦赛在欧洲人心中的分量,和全运会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差不多。像老瓦他们根本不屑于晒什么世界杯成绩,而宁愿晒欧锦赛。
    所以罗斯科夫这个冠军虽然在世界乒坛上讲没什么,但是在欧洲乒坛、尤其是92年欧洲乒乓球吊打亚洲(包括中国)的情况下,还是非常值钱的:大家想想今天中国的全运会冠军是个什么样的存在?罗斯科夫当年就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所以罗斯科夫的底子到底还是比科贝尔厚实得多,这也是为什么他还能持续发力在98年拿下98年世界杯男单冠军的原因。
    至于“拧拉之父”科贝尔……终究还是实力不济了一点,所以此后便再无杀入三大赛前四的战绩了。
    乒坛二十四年(133):老瓦“功德圆满”

    虽然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输得很不光彩,但瑞典队还是在欧洲证明了自己的绝对存在,尤其是当盖亭、塞弗开始逐渐老化之际。
    说来也搞笑,瓦尔德内尔、佩尔森分别出生于1965年和1966年,比1968年出生的盖亭和1969年出生的塞弗都要老,结果后两人在职业赛场上却率先疲软,反不及前二位老人。
    1996年欧锦赛,已30多岁的老瓦、老佩为主力的瑞典队再次夺得男团冠军,此外,他俩还合作获得男双冠军,更是在单打赛场上双双杀入了决赛,结果老瓦战胜老佩获得男单冠军。
    获得男单这枚男单金牌后,老瓦激动地说自己觉得职业生涯圆满了。这一方面表现了老瓦以及诸欧洲选手对欧锦赛的重视(在欧洲人眼里,欧锦赛比世界杯有分量),另一方面也确实是老瓦个人的心声:他本人在82年便进过欧锦赛决赛,惜败大哥阿佩依伦;94年再进,惨败塞弗。而他这次比赛的对手,同时也是队友的佩尔森则是最年轻的欧锦赛单打冠军,人家1986年20岁便拿下了这块金牌。
    所以尽管我们现在看老佩几乎是一直在老瓦光环下,但事实上佩尔森的成功更早,因为1986年的时候老瓦连第一次世乒赛决赛都没进,第二年1987年才与江嘉良进行了交锋。那么站在1986年的角度看,当年的舆论肯定是认为小瓦反而是小佩的阴影:这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不管怎样,老瓦终于获得了欧洲乒乓球届最完美的单打比赛冠军成绩,也成为了世界上唯一集奥运会、世乒赛、世界杯、欧锦赛单打冠军于一身的欧洲人。当然,这个头衔他自己乐呵乐呵就行了,反正中国人也参加不了欧锦赛嘛!
    不过96年的欧洲居然让两个30 岁的老头如此风光,这也预示着欧洲乒乓球选手青黄不接的开始。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一次欧洲乒乓人才的断层,居然持续到了20年后的今天……
    乒坛二十四年(134):继续被刘国梁吊打的老瓦

    尽管亚特兰大奥运会败得很惨,但在96年拿下欧锦赛男单、男双、男团冠军的瓦尔德内尔的状态还是不可谓不好的。果然,当年年世界杯,老瓦还是强势归来,一路杀入了男单决赛;而这时他要面对的,却是一个的噩梦。而这个噩梦的制造者,就是——刘国梁。
    悲剧,彻底的悲剧。
    96年世界杯决赛,瓦尔德内尔对刘国梁输得一塌糊涂,猛吃发球、拉球失误、相持被变线……这些原本是老瓦对手们绝望的感觉,现在被完完全全地加到他自己头上了。
    老瓦迎来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个敌人!
    在此之前,瓦尔德内尔也曾被普里莫拉茨、塞弗等逼着打,但那都是相持以后的问题,而他那神出鬼没地发球顶多是“不凑效”,却也不至于吃对方的发球。可以说,直到刘国梁出现以前,瓦尔德内尔还真没见到过发球比自己好的人。
    然而刘国梁就是以发球好著称,然后是抢攻凶、脑袋灵、球速快,而且还是个正胶——欧洲人本来就不适应正胶,老瓦刚出道的时候就被江嘉良给揍得要死,现在又冒出一个比江嘉良发球贼得多的年轻得多的刘国梁,这回总算玩完了。
    此时的刘国梁,也已经不再是1995年天津世乒赛和老瓦拖到决胜局艰难赢下两分才取胜的刘国梁了。当时那场球,是什么也不是的小将刘国梁与世界第一位乒乓球大满贯之间的战斗;而今天这场球,则是巴塞罗那奥运会男单冠军和亚特兰大奥运会双科冠军之间的对决。有了奥运冠军的头衔,刘国梁出手也更有了自信。
    这次世界杯老瓦输得很干脆,没一点脾气;但他不知道的是,自己对刘国梁的这个状态,将持续四年时间,直到剧情大翻转,变成刘国梁被老瓦吊打……
    乒坛二十四年(135):郁闷的孔令辉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是刘国梁一生光辉的起点,虽然差点没搭上奥运会的末班车,但双冠王的成绩确实让所有人、包括和他竞争当年奥运第三人的丁松都感到一个大写的“服”字!丁松赛前非常不满蔡振华用刘国梁取代自己,但事后却说道:“换我去,能拿两块金牌吗?”
    所以说运动员赛场外的争议,只能用赛场上的表现来解决。君不见2015年苏州世乒赛女单决赛以来,丁宁受到了多少球迷的争议?但是2017年多杜塞尔多夫世乒赛,她拿下第三块金牌,立刻就平息了无数人的口舌——成绩才是硬道理!
    不过有一种郁闷,叫做“看着同行的好朋友成功”。作为朋友,你会替这位朋友感到高兴甚至是骄傲。但作为你自己,却很容易走到怀疑自我的地步:为什么他能成功,而我自己却没做到?
    当然,两人相差很远的情况下也不太可能产生这种对比。但这个情况,不适合于孔令辉。
    亚特兰大奥运会上郁闷的人绝不止是老瓦和王涛,在刘国梁高大而瘦小的身影背后,另一个中国奥运冠军心情也不咋样,那就是刚成为奥运双打冠军的孔令辉。
    该如何形容孔令辉此时的心情呢?我不是当事人,当然“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不过推情置景的话,可能会类似2012年的马龙看张继科。
    仅仅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一年前,天津世乒赛,荣誉都属于孔令辉,而当时,他是战胜了刘国梁而取得的这一切。可仅仅一年后,他的荣誉却又都被刘国梁所掩盖。而三年后,刘国梁又压过孔令辉,率先成为了中国第一个男子乒乓球大满贯选手,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一步慢、步步慢吧!
    不过孔令辉在1996年还是拿了一个比较大的比赛冠军,那便是世界第一届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冠军。不过这个比赛的分量……我只知道,中国队从不会放弃奥运会和世乒赛,甚至为了一个参赛名额而争得头破血流,但总决赛却出现过集体缺席的情况。
    所以对水谷隼这种级别的运动员而言,总决赛算是个玩意儿;但对孔令辉这种世界冠军来说,只能是“锦上添花”的点缀罢了,说白了用处不大。
    带着奥运会上被金泽洙淘汰的遗憾,孔令辉将一直失意,直到2000年的那次大爆发。而刘国梁则表示:小辉你慢慢来,我先走一步,向大满贯冲刺了!
    然而当中国人们正为自己在奥运会上的成功而万分激动时,仅仅一年后,1997年,欧洲的老伙伴就给了我们以一记响亮的耳光。
    乒坛二十四年(136):狡猾的蔡振华

    1997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第44届世乒赛在英国曼彻斯特举办。中国乒乓球队的男人们高高兴兴地来,结果有的高高兴兴地回去,有的却没有。
    比较高兴的是打团体赛、男双、混双的那些选手。男团方面,瑞典人小组赛意外输给塞弗领衔的比利时队,结果四分之一决赛就与中国人相遇。这回玩大了:瑞典人本来就已经进入青黄不接阶段,就是正常进决赛和中国打也很吃力,很快现在这么早便与中国队交手,那果断要悲剧了。
    这次比赛,中瑞双方再次展开了勾心斗角的“排兵布阵大战”——注意,那是二十年前的世界乒坛,当年的中国乒乓球队虽然很强,却远不至于和现在一样拥有绝对统治力。今天的团体比赛,就算瞎排阵,输球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顶多丢一分左右。
    但是在二十年前,哪怕是中国最强的乒乓球选手:刘国梁、孔令辉,也是年年都会输外战,因为那时候的外国乒乓球选手实在是太强了!所以到了团体赛,蔡振华仍然必须精心安排出场顺序,方可保证冠军不旁落他家。
    和天津世乒赛一样,瑞典方面主力自然仍是老瓦、老佩和卡尔松,中国也是王涛马文革丁松刘国梁孔令辉,不同的是,这次刘国梁、孔令辉成了挑大梁的人物,而不是和两年前一样坐冷板凳。
    瑞典方面,鉴于在天津被丁松摆了一道的教训,教练老卡尔松想出了一招险棋,让最弱的卡尔松打一单,老瓦二单,佩尔森三单,因为他认为中国队会把丁松上三单,所以像让打削球最有数的佩尔森上阵擒杀丁松,大不了卡尔松丢两分,然后老瓦老佩全胜,over!
    这一招看似凶险,但确实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当时的情况,不可能让实力最强的老瓦打三单,与其派卡尔松上三单必败,不如让佩尔森上三单拿下丁松,这样的话情况就是:
    老瓦打刘国梁估计会输,但打孔令辉却是非常有数,双方1-1;佩尔森拿下丁松,瑞典2-1。这样的话,瑞典队在前三局至少能有一次领先的机会。
    而如果按老办法打的话,卡尔松上三单,那情况就变成前三局瑞典1-2落后,甚至是0-3直接拜拜,因为如果一、二局是刘国梁打老瓦而孔令辉打佩尔森,那瑞典完败的可能性很大。
    这就是当年瑞典乒乓球队的教练水平,你不得不说:确实也是艺高人胆大!不愧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乒乓球强队!
    可惜他们的对手是蔡振华,以及中国乒乓球队。
    蔡振华何其狡猾?他第一场让刘国梁上,拿下卡尔松,这比较正常;第二场让孔令辉上,然后被瓦尔德内尔搞死,这也算正常。关键的第三局,瑞典人之前都看到丁松在下面练球了,还在暗喜自己计谋得逞,结果知道中国名单的时候,顿时傻眼了……
    上场的居然是大肚子王涛!!!
    是的,赛前是蔡振华故意让丁松在场下训练,然而却早已安排了王涛上阵。
    卡尔松想得已经够绝了,居然被蔡振华完全算准,真是太可怕了!
    王涛虽然老了(31岁),但打佩尔森却是很有心得的,何况他俩年纪一样,谁也不比谁年轻。于是,佩尔森再输一分,紧接着卡尔松不出意外的继续丢分。3-1,中国人获胜,瑞典队也和91年千叶世乒赛的中国队一样,连世乒赛前四都没能闯进。
    这样刺激的比赛,才有意思啊!
    乒坛二十四年(137):法国三剑客登场

    1997年曼彻斯特世乒赛团体决赛,中国队面对的是当年欧洲第二劲旅(瑞典是劲旅)——法国队。
    在当年的欧洲乒坛乃至世界乒坛,能跟瑞典乒乓球队有得一拼的,就是法国队了。法国队虽然总体水平大大低于瑞典,但并不见得比当年的韩国队差(97年刘南奎已经完全不行了,李哲承显然是打酱油的,吴尚垠还得过一阵子才登场)。
    而且法国也不缺高手啊!下面就让我们隆重欢迎高卢三剑客闪亮登场!
    这老大盖亭不用多说,绝对的世界超一流选手,曾获得世乒赛、世界杯的单打冠军,以及奥运会的单打亚军,是名副其实的“距离大满贯一步之遥”的人物。关于他,我前面已经有文章讲述,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老二埃洛瓦,号称“不知其人,却闻其拍”,因为很多人都向我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以前有个外国乒乓球选手的球拍是小提琴形状的,谁啊?”
    没错,这哥们儿就是埃洛瓦!人没有其拍子出名(囧)。
    埃洛瓦的拍子真的是个葫芦形状,像极了一把缩小版的小提琴。我自己曾经将一块球拍锯成小提琴状试了试,感觉能帮助发力集中,打出来的球力量比较大,有类似日直方头的效果。而埃洛瓦本人的球风也确实比较凶狠,状态好的时候确实有战胜超一流高手的可能,后来王励勤、刘国梁都在他手上吃了大亏。
    老三希拉,可以被称作“莫名其妙打法”选手。看希拉打球,技术“乱七八糟”——
    首先他抓拍的手型就很奇怪,没有定式,所以打起球来也是各种非常规动作。
    其次他的战术思维也让人捉摸不定,经常就是顺着旋转把球撩得很高,然后等你失误,有点像削球打法,但主要还是以上旋球为主。
    希拉这动作要放中国,估计早就被教练送回去种田了,但谁也没想到,44届世乒赛男团决赛,唯一挽回法国人乃至欧洲人乃至全世界外国人面子的,竟然就是他。
    总的来说,法国乒乓球队的特色就是实力并不是特强,但每个选手都非常有个性。盖亭当年就是靠主流不认可的不讲理打法而成为世界冠军的,埃洛瓦从球拍开始就很特别(我没见过第二用小提琴拍的选手),至于希拉的话……你可以把他的打法看成是野球动作大集合。
    然而一个人的成功大多也就这么两条路:一是勤勤恳恳把实力练到天下无敌,二就是开发出一技之长来,以怪打天下。
    我们常说超一流选手就是“技术全面”且“特长突出”,如果实在没有第一点的话,那就做一个另类吧!如果你既没有实力又没有特色,那顶级领域又如何能有你的位置呢?
    正是靠着这样三把另类的利剑,以及瑞典乒乓球队自爆了的机会,法国乒乓球队在1997年曼彻斯特世乒赛强势挺进了团体决赛,与世界最强的中国乒乓球队一争高下!
    ps:法国并不是第一次打团体决赛,在曼彻斯特世乒赛半个世纪前,准确地说是49年前,在1948年的第十五届温布利世乒赛团体赛,法国就挺进了决赛,最后惜败捷克斯洛伐克队,只获得亚军。
    那么这一次,由世界冠军盖亭领衔的法国三剑客能否创造历史,打败中国队,弥补当年前辈们的遗憾呢?
    大战,一触即发!

    

    奇葩的球拍……
    乒坛二十四年(138):最伟大的时代!

    男团决赛第一场,由孔令辉对阵盖亭。
    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世乒赛“王者之战”:盖亭是第四十二届哥德堡世乒赛男单冠军,孔令辉是第四十三届天津世乒赛男单冠军。两人都在世乒赛的单打决赛中登顶,都在圣勃莱德杯上刻下过自己的名字,两年前孔令辉在天津的冠军便是踩着盖亭上位的,现在他们又在世乒赛团体赛决赛上对垒,也算是命运的不期而遇吧!
    这是一个非常罕见的现象:身为中国选手的孔令辉,是个反手比较突出、且注重相持实力球的选手,是中国第一个在实力球上战胜欧洲人的乒乓球选手(注:乒乓球圈内说“实力球”,和“实力”不是一个概念,一般是指相持实力);而身为欧洲选手的盖亭,却是一个全台正手、以暴力和快速见长的运动员,其速度之快,连国乒教练都叹为观止。
    两人好像都拿错了剧本,因为我们都知道,欧洲乒乓球选手向来以反手和相持著称,而亚洲乒乓球运动员、尤其是中国选手,一向都是前三板小球 正手打天下。
    这种“错乱”的情景其实从侧面反映了上个世纪90年代乒乓球技术打法的全面创新:全世界的乒乓球选手都在努力开拓新的发展道路,没有任何僵化、固定的模板。
    比如欧洲就有老瓦这种强化发接发的,有盖亭这种提升正手速度的,也有坚持反手传统的,如佩尔森、普里莫拉茨、罗斯科夫、格林卡、科贝尔等,但是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他们的反手也是个性迥异,各有各的创新,绝不是千篇一律!
    而中国方面,比如刘国梁就开始了直板横打尝试,马琳进行了直板双反的摸索,孔令辉在横拍双反和反手上下了苦功夫,而王励勤则注重远台纯实力球的对抗。
    就是韩国人,金泽洙也是世界名将里最早使用逆旋转发球的选手,对于一个直板选手而言,这也是一个不小的创举!
    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是乒乓球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时代,今天的所有乒乓球技术,几乎都在当年萌芽和定型。而随着现在乒乓球运动发展的逐渐稳定,我们已经很难再看到有什么新技术的出现了。
    回到盖亭与孔令辉的对战中来。
    虽然97年的盖亭已经垂垂老矣,但是这场王者之战他还是表现得非常不俗,甚至拿下了首局。可惜他的对手确实很强,自己也确实老了,最终盖亭以1-2输掉了团体决赛的第一场球——作为法国队的一号主力、同时也是世界单打冠军,盖亭都输了,看来法国队将要被横扫了吧?
    然而接下来,中国队,准确地说,是刘国梁,迅速就被法国人打脸了……
    
    乒坛二十四年(139):刘国梁丢分了

    曼彻斯特世乒赛男团决赛第二场,堪称神奇之战。
    双方选手,一边是奥运会男双、男单双科冠军,刘国梁;一边是法国的无名小卒,打法怪异、动作极不标准的希拉。怎么看,这场比赛都应该没什么悬念的。然而最后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刘国梁被1-2干掉了!
    虽然从局面上看,刘国梁的抢攻很凶,充分发挥了自己作为直板正胶快攻打法的特长,但不知道为什么,他就是怎么也搞不死希拉。各种失误,各种被希拉干掉。最后,刘国梁丢掉了团体赛这宝贵的一分,让中国和法国在前两局打成了1-1平。
    现在回头“事后诸葛亮”思考一下,希拉的取胜也并非没有理由的:
    刘国梁要得分,主要就是靠抢攻;而快攻打法如果不能在前三板直接拍死对方,那接下来最常见的套路就是将对方逼得退台,然后迫使他出高球,然后被扣杀。
    问题是,咱们希拉大神的习惯性打球方法就是不打近台,直接把球搓长然后主动退台和你周旋,这样一来,首先就破了刘国梁的前三板强攻。接着,放高球制造旋转变化又是希拉的专长,他平时玩的就是这种球的。而且在回球过程中,希拉喜欢一会儿拉起来制造上旋,一会儿削球制造下旋,千变万化,搞得刘国梁反而很被动了。
    准确地说,刘国梁是很无语:别说中国了,就是全世界的专业领域,都没见和希拉这么一样打法的,倒是平时业余球馆里有不少这种奇葩打法,你说希拉这坑不坑?
    其实希拉也就是那么几下子,基本功也不扎实(不然不会进化成这种打法),实力真不敢说有多强,我完全相信适应几次后刘国梁一定能拿下他。
    问题是,这次比赛,刘国梁没有适应。
    最终希拉胜了,他赢得了全场欧洲观众和许多中国观众的掌声,而这,也是他应得的。
    这就是20年前的1997年世乒赛,随便冒出一个人出来都能在世乒赛决赛的赛场上战胜刘国梁这种级别的中国选手。这些年来中国乒乓球队确实强大到近乎无敌的地步了,可当我们为国球的辉煌而感到骄傲时,是否也会发出如此感叹:这样的常胜是否真的有利于乒乓球运动的发展?
    凡事都有两面性,这就是世界的奇妙之处。不管怎样,运动员努力夺冠是绝没有错的,所以类似国际乒联削减各国参赛名额导致中国最优秀的乒乓球选手经常无法参加奥运会甚至世乒赛的做法,我表示强烈鄙视!
    乒坛二十四年(141):王涛大战埃洛瓦

    在刘国梁意外被希拉干掉后,曼彻斯特世乒赛男团决赛中、法对战进入了第三场比赛,由中国老将王涛对战法国小提琴怪拍手埃洛瓦。这是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大战,尽管双方都不是世界单打冠军。但是,这次比赛却真的让无数人感受到了竞技体育的魅力与感动。
    王涛我们都知道,可以说是中国乒乓球队的第一位常青树,1997年的时候已经是31岁“高龄”。不过在他之前,梁戈亮也可以算是常青树了。但梁老的情况有点特殊,那时候正值十年浩劫,国乒人才有些断层了,所以组织上对他的重视有些“过量”。而且梁戈亮当年也没有超过30岁,所以说王涛是国乒“第一常青”是当得起的。
    团体赛第三场单打在己方占优的情况下意义一般,但如果己方0:2落后或者1:1战平的时候就很重要了。现在是新科世界冠军孔令辉赢了老世界冠军盖亭,但新科奥运冠军刘国梁却被无名小辈希拉给打垮,这样一来压力就转移到中国队身上了——法国本来就比中国差,输了是“应该”,赢了就是赚了。现在他们赚了一局回来,何不继续豪赌下去!
    结果这第三场比赛,王涛和埃洛瓦打出了一个极其罕见的比分:31:29。
    是的,两人你一分我一分,谁也不让谁,硬是把比分打成了三十分以上。
    14年前,有一个18岁欧洲小子在男团决赛中与中国队选手打成了30:28,成为了永恒的经典。当年两位主角的名字分别是瓦尔德内尔与蔡振华。
    14年后,我们这位来自法国默默无名小伙(其实也不小了,69年出生,当年28岁)再次与即将退役的中国名将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对决,比分也定格在了30分以上。他们虽然名气不如蔡振华和老瓦,但这样的表现,也同样诠释了什么是竞技、什么是拼搏、什么是毅力!
    “王涛带我领略到了乒乓球的艺术。”——埃洛瓦语。
    最终埃洛瓦还是输了,这很正常,实力差距还是明显存在的。王涛虽然打欧洲选手的感觉远不如打韩国人,但是97年的欧洲乒坛早已不是盖亭、塞弗他们的时代了。但是埃洛瓦能顽强打到这个局面,你很难说如果第二句拿下了的话王涛能不能顶住,这赛场如战场,瞬息万变。
    更重要的是,正因为哪怕有实力差距、大家还是在奋力拼搏,这才是真正诠释体育的精神。如果比赛还没开打大家看一下实力对比就猜到了成绩,弱势的一方就直接放弃,那这样的竞技还有什么意思呢?
    总有人会说成绩不是竞技体育的全部,我完全同意,所以王皓身上的正能量可能比很多人都多得多。不过呢,凡事不能矫枉过正,比如名次也确实是竞技体育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那部分。所以我向来认为,大部分让球的行为是不符合体育精神的,因为他们让掉的,不止是名次,而是那种为了自己心爱运动拼搏、努力、流汗、甚至流血的精神,而那些,正是最伟大的东西。
    这样,中法两国打成了2:1,中国队暂时领先。
    乒坛二十四年(142):刘国梁大战盖亭

    97年世乒赛男团决赛的最后一场(当然,当事人未必知道是最后一场)比赛,来自中国和法国的两位世界大赛单打冠军——刘国梁VS盖亭,而这场球应该算是整个男团决赛里最有研究意义的一场。
    首先这两个人打法很像,都很快:一个是直板传统正胶快攻,一个则可以算是横拍选手里最快的运动员。
    不过由于胶皮不同,刘国梁的快和盖亭的快有明显不同。正胶颗粒,快在一速,让人来不及反应;而反胶弧圈,快在二速,而像盖亭这种拉球点非常高的选手,不光二速快,而且一速也比一般反胶选手快,所以平心而论,我觉得在速度这一块,盖亭比刘国梁更胜一筹,而且代表了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方向。
    其次,他俩在当时都是世界大赛单打冠军,而且还都有两冠:刘国梁是一个奥运加一个世界杯,盖亭是一个世乒赛加一个世界杯。
    之所以要把这点提出来单独说一下,主要是因为看比赛多的朋友一定会有这样一个感受:世界冠军和非世界冠军,气场确实不一样。乒乓球是一项很精密的运动,心理对技术的影响非常大,而世界冠军本身自带的光环会让对手不自觉地提起精神来认真对待,这样一来双方的注意力便会自然而然地集中,从而加剧“强强对抗”的力度。
    刘国梁不敢轻视盖亭这位欧洲成绩第二好的选手(仅次于老瓦),而盖亭更不会轻视刘国梁这位新科奥运会双冠王,而大家都是做过王的男人,谁也不会打心底里怕谁!
    整场比赛下来,盖亭还是那么拉风,球速飞快;刘国梁也不例外,不过看两种快速球是完全不同的感觉——老盖的球有弧线,而且弧线很漂亮(参见前面的视频);刘国梁是正胶,所以大部分球都是打,快攻味十足,连珠炮一样射过去。
    这是一场非常精彩的快速对抗,而对抗的最终结果则是:刘国梁以2:0取得了胜利。毕竟刘国梁更年轻些,而且,他的发球比盖亭好很多。
    不过盖亭的球速真的非常快,对付刘国梁这速度居然丝毫不见下风,这点非常难得。即便是后来老瓦逆转、吊打刘国梁,也不是赢在速度上,而盖亭居然在与正胶快攻的相持中可以连续与刘国梁对速度,而且还赢了不少球,确实厉害。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没见过比盖亭更快的反胶打法。
    倘若盖亭再年轻几岁,是否能利用反胶带二速的弧圈球战胜刘国梁的一速正胶快球?不好假设,所以就不假设了。
    一场由中国和法国之间展开的世乒赛男团决赛到此便结束了,中国队的刘国梁虽然丢了一分,但仍然大比分获胜;法国人虽失利,但虽败犹荣。这次决赛上场的六个人——盖亭、希拉、埃洛瓦、孔令辉、王涛、刘国梁,是完全不同的六种打法,很有技术参考价值和观赏价值,强烈推荐!
    乒坛二十四年(143):乒乓球史上最豪华的一场比赛!

    1997年曼彻斯特世乒赛男双决赛,堪称史上最豪华的一场比赛。为什么这么说?大家看一下对阵双方的四个选手是谁就知道了:

    1、瑞典选手瓦尔德内尔:世界上第一位大满贯选手,1992年的时候便已实现大满贯,1997年男双打完后即将进入人生的有一个巅峰。
    2、中国选手刘国梁:世界上第二位男子大满贯选手,虽然是99年才实现的,但是97年的时候也已经是奥运会和世界杯男单冠军了。
    3、中国选手孔令辉:世界上第三位男子大满贯选手,2000年实现,97年的时候是世乒赛男单冠军以及世界杯男单冠军。
    4、瑞典选手佩尔森:世乒赛男单冠军、世界杯男单冠军。

    也就是说,曼彻斯特世乒赛男双决赛的四个人,在当时便是一个大满贯 三个世界单打双冠王,合在一起总共手握有7块男单金牌!
    而三年后,这个阵容将扩张成为三个大满贯选手 世界冠军佩尔森,届时他们的三大赛单打金牌总数将多达12块!你说这阵容牛不牛逼?
    至于比赛情况的话……说实话,2000年以前的老瓦碰刘国梁,不用想都知道是要扑街。不过双打毕竟是两个人VS两个人,所以尽管刘国梁对瓦尔德内尔有绝对优势,但是双方之间的差距被间接缩小了。当时的情况是老瓦吃孔令辉,孔令辉吃刘国梁,刘国梁吃老瓦,而佩尔森明显掉队了。
    我在之前的《乒坛二十四年》章节里有分析过,老佩的问题主要还是出在正手速度过慢上。且不说和刘国梁、孔令辉比,就是夹在自己这一代和刘、孔之间的盖亭、塞弗,球速也明显快于他。
    老佩的正手幅度过大,拉球点比较低,和他反手的快弹快拨形成鲜明对比,倒是像是阿佩依伦和老瓦两代人正手技术的中间人物:比苹果快,比老瓦慢。单打的时候有些跟不上节奏,但双打有个缓冲时间,情况就不一样了。
    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佩尔森如果能甩开手臂进攻,那么他的球在乒乓球“动力要素”(速度、力量、选择)方面的综合是强于瓦、刘、孔三人的。刘国梁、孔令辉的力量都比较小,这是大家所公认的。老瓦虽然是欧洲人,但却是灵巧型选手,力量也不够大。而佩尔森既人高马大,出手又势大力沉,只要球的质量出来了,其他三人都有些扛不住。
    于是这场男双比赛的争夺点就聚焦在了佩尔森能否发挥正常这个问题上了。不过前提则是,双方在发接发这一轮,是刘孔吃老瓦的发球呢,还是瓦佩吃刘国梁的发球?
    斗智斗勇,四个乒坛绝顶高手向世人呈现出了乒乓球界的最高技术水平。
    最终还是咱们拿下了这场比赛,刘国梁、孔令辉加冕了世乒赛男双冠军,而这,也宣告着他们正式取代王涛、吕林,成为了国乒的新一代金牌双打组合。
    然而在标志着乒坛最高水平的男单比赛中,以刘国梁、孔令辉为首的中国队,却输得一败涂地……
    乒坛二十四年(144):曼彻斯特刘国梁一轮游

    在和孔令辉搭档加冕男双冠军后,刘国梁在曼彻斯特世乒赛上就获得了三块金牌,分别是男团、混双和男双。如果他能拿下男单的话,不但能迅速实现世乒赛全满贯的荣耀,而且更能继瓦尔德内尔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男子大满贯选手。
    遗憾的是,此时的刘国梁已经在单打赛场上被淘汰了。
    这大概是刘国梁人生中最窝囊的一次输球:第一轮便完蛋,而且输的不是老瓦等欧洲世界冠军,也不是我们的韩国老冤家金泽洙等,而是倒在了一个“无名小卒”手上。
    此人名家卡拉卡塞维奇,听过他名字没?如果没听过,那很正常,因为这位来自塞尔维亚的乒乓球选手一辈子好像就干了一件事:在曼彻斯特世乒赛淘汰了刘国梁。
    但是说实话,如果你看过卡拉卡塞维奇打球,就会体会一点:刘国梁输给他,真的不冤。
    卡拉卡塞维奇属于那种典型的欧洲天才运动员,打球虽然很糙,但是每个球都显得十分充满灵性。尤其这货的反手,我觉得已经到了逆天的水准,大家可以看一下他2011年鹿特丹世乒赛打朱世赫的那场球——朱世赫,韩国乒乓球运动员,号称世界第一削球手,是国乒公认的“硬骨头”。
    打削球我们都知道,需要极强的基本功,对旋转的判断要十分准确,所以一般都要力量更大的正手进攻,而反手力量小输出不够,同时动作随意性相对较大,所以很少有人用反手对付削球。
    但是卡拉卡塞维奇居然用反手直接冲朱世赫!而且一冲就是好几板。当然,这其中也有他作为左手选手的原因在里面,因为左手的反手就相当于右手的正手。但是世界上左手选手那么多,还不是基本上都用正手冲削球?只能说明两点:
    ①卡拉卡塞维奇确实有实力;
    ②而且还很有创造力。
    但一个既有实力又有创造力的选手,为何没能成为超一流的明星球员呢?
    因为资料匮乏,所以我也给不出一个全面的解释。但可以想见,一可能是因为他本人和许多欧洲选手一样,不够勤奋;二可能是因为塞尔维亚当年国内局势动荡不安,所以训练条件有限——别忘了,当年的塞尔维亚,还叫南斯拉夫联盟。而两年后,美国就在那里炸了我们的大使馆。
    不过卡拉卡塞维奇的事迹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20年前的欧洲乒坛,绝非现在所能比的。卡拉卡塞维奇、希拉、埃洛瓦,这些选手都不过是欧洲二流,却能在世界大赛上正常战胜中国主力选手,更别说老瓦、萨姆索诺夫、波尔三个年龄段的三大高手了。
    再看看今天的乒坛,不是我对奥恰有偏见,但像他那样的动作居然能成为欧洲第一高手,真是世道变了:怪异动作选手并不是没有春天,但是打到最顶尖的运动员,一定是发力极其合理的人,尤其是正手——这些我们后面再细说。
    带着无尽遗憾,刘国梁失去了成为中国第一个男子大满贯选手的第一次机会。下一次机会,就至少在两年以后了。
    乒坛二十四年(145):曼彻斯特:距离乒乓之神一步之遥的老瓦

    1997年第四十四届曼彻斯特世乒赛,一个乒坛神话诞生了:
    一个32岁的老男人,从单打比赛第一轮开始,连续7个3:0,一路把所有对手全部剃了光头,最终登上了最高领奖台,捧起了圣勃莱德杯;而且这还是他第二次捧杯!
    这个人的名字,不是别人,正是世界上第一位乒乓球大满贯选手:简·诺·瓦尔德内尔!
    也许有些朋友并不能理解这个记录是多么的牛:乒乓球不但考验技术、实力,更对心理要求非常高。小球运动手上一点点动作的变化都会导致球的速度、力量、旋转甚至是方向都发生变化,所以要想横扫对手、尤其是实力非常高的对手,真的必须竞技状态好到爆表、不犯一点点错误才行。
    而瓦尔德内尔,就是保持了这个状态,打了7个对手以3:0,这不能用状态来形容,只能说是当时当地的他,确实是达到了一种“人球合一”的绝顶境界。
    我都不说七个3:0了,至少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以来,能在奥运会、世乒赛决赛中横扫对手的人,只有四个人、五次,其中老瓦就占了两次,分别是:
    ①1991年千叶世乒赛的佩尔森,打了瓦尔德内尔一个3:0;
    ②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瓦尔德内尔,打了盖亭一个3:0;
    ③1997年曼彻斯特世乒赛这次,还是老瓦;
    ④2009年横滨世乒赛的王皓,打了王励勤一个4:0;
    ⑤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马龙,打了张继科一个4:0。
    而以上四个人中,能够做到半决赛、决赛全部横扫对手的,只有瓦尔德内尔一人。
    更可怕的是,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老瓦全程只在对罗斯科夫的比赛中丢了一局,其余所有比赛,包括半决赛打金泽洙、决赛打盖亭,全是3:0!
    有人说这种记录没什么值得炫耀的,因为老瓦的几个主要对手,刘国梁、孔令辉(主要是刘国梁,当年孔令辉打老瓦非常不顺,团体赛就被老瓦横扫了)都被别人干掉了。但老瓦战胜了两个世界冠军、一个中国人,以及决赛的对手,那个在第四十四届世乒赛上战胜了四个中国人的萨姆索诺夫(后来也成为了世界冠军)!
    这些对手,不够分量吗?
    再说刘国梁自己不争气被欧洲二流选手卡拉卡塞维奇淘汰,能怪谁呢?拿不下卡拉卡塞维奇的人,总不能说是当年的乒坛王者吧?而战胜了自己遇见的所有对手的瓦尔德内尔,自然是当之无愧的1997年乒坛的最强男人。
    为什么很多人怀念老瓦?其实并不完全是怀念他的技术,更多,是怀念那种境界,那种既能玩、又能拿成绩的境界。
    我们常说马琳的球很神,但是小比赛神球虽多,一到世界大赛他就放不开手脚,三次世乒赛决赛都因为保守而输球,结果只能展现出他的元神——“拼命三郎”形态,才最终拿下了北京奥运会。
    许昕倒是经常能放开手脚,可惜,成绩停留在了世界杯男单。
    平时训练谁不会几个神球?在最紧张的比赛中打出最神的球,那才叫真·神球!
    历史上出现过无数的乒乓球冠军,奥运冠军、世界冠军、中国冠军、欧洲冠军……试问,有几个人敢和老瓦一样,在奥运会、世乒赛上那样频繁地吸短球、主动放高球、打回头、偷袭正手?这些非常规的技战术,只要稍微紧张、注意力不集中,就会成为“自杀”的手段。
    但是老瓦他就是敢!
    曼彻斯特世乒赛上的神球多得数不胜数,四分之一和盖亭打出了一个穿越球连裁判都没看清,半决赛打闫森如同戏耍,决赛发球偷袭直线打得萨姆索诺夫一脸懵逼。这种“别人和我不是一个世界”的感觉,真的只有看老瓦的比赛才能最大化品味到。
    我想说:没看过老瓦打球的乒乓球友,真的是错过了一些伟大的精彩。
    这就是瓦尔德内尔,一个为乒乓球而生的人。
    乒坛二十四年(146):恐怖的萨姆索诺夫

    1997年曼彻斯特世乒赛并不只有老瓦风光,那个站在仅次于冠军领奖台高度的人——白俄罗斯名将萨姆索诺夫,更是创造了一个让中国人恐怖的记录。
    当年世乒赛单打,萨姆索诺夫以一人之力,打掉了中国四个乒乓球选手!而且这四个人的名字,至今如雷贯耳,分别是:
    马林(没错,当年的马琳,还没有这个王字旁)、王励勤、丁松、孔令辉。
    平心而论,1997年的马琳和王励勤确实还不算很强,和后来的他俩不是一回事。但我们要看到的是,马琳是97年全运会的男单亚军——中国全运会什么概念,大家啊应该都明白了吧?而王励勤更是在那届世乒赛上淘汰了世界冠军佩尔森。
    所以我们只能说马琳和王励勤在当年不出名,但实力的话,绝对已经跻身世界一流了。结果哥俩被萨姆索诺夫一起双双把家还了。
    至于丁松,老球迷一定不会忘记的一位牛人,削球打法出神入化,尤其削中反攻技术,恐怕没人能达到他的水平。然而萨姆索诺夫打削球却是一绝!几乎没见过他输削球选手,我和一些老球迷交流的结论是:史上打削球最好的人,第一是孔令辉,第二就是萨姆索诺夫。而巧的是,丁松就是95年输孔令辉,97年输萨姆索诺夫,很戏剧性啊!
    但是孔令辉接下来就在半决赛败给了萨姆索诺夫。那场球小萨打得小孔几乎无还手之力,感觉孔令辉怎么打也打不穿萨姆索诺夫,而萨姆索诺夫却能“大刀阔斧”地击溃孔令辉的防守。
    一场世乒赛,淘汰4个中国人,而且都是顶级选手:那年国乒总共派了9个人参加,近一半死在老萨手里,你说他牛不牛?
    更牛的是,这是20年前的事情。那一年,萨姆索诺夫21岁。而就在去年,40岁的萨姆索诺夫还杀入了奥运会前四;今年,41岁的萨姆索诺夫还斩获了澳大利亚公开赛男单冠军。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老萨是当之无愧的“老瓦接班人”!
    可惜,他距离世乒赛冠军最近的那次,就是输给了老瓦。
    国庆快乐各位~
    乒坛二十四年(147):二十年前,被老外暴击的国乒

    难以想象,仅仅在20年前,中国乒乓球队是如此的脆弱。
    1997年第四十四届曼彻斯特世乒赛,国乒男队共派出了9名选手参加,结果全军覆没,奥运冠军刘国梁第二轮便输给欧洲二流选手卡拉卡塞维奇,世乒赛冠军孔令辉半决赛被萨姆索诺夫淘汰。最终冠军被淘汰闫森的瓦尔德内尔所摘得。
    在这仅仅两年前,天津世乒赛,国乒包揽了男单前四(孔令辉、刘国梁、王涛、丁松);一年前,亚特兰大奥运会,决赛也是两个中国人打(刘国梁、王涛)。结果一转眼,欧洲人就把国乒打得满地找牙,一个进决赛的人都没进,可怕!
    然而这还不是惨败的终点。
    97年乒乓球世界杯,克罗地亚选手普里莫拉茨再次爆发,击败孔令辉获得男单冠军。而在当年世乒赛上淘汰四个中国人的萨姆索诺夫,也强势挺进前四,最后获得了季军:前三里有两个是欧洲人,而且我们也丢了冠军。
    这就是2017年的20年前——1997年的世界乒坛:刘国梁、孔令辉都表示很郁闷!
    很多没经历、或者不了解那段历史的朋友总会将现在中国乒乓球队的强大给“扩大化”,以为国乒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就无敌于天下了,有时候甚至表现出一些过分的自大心态:这是不好的。
    今天国乒确实达到了只派出两个选手参加世界大赛也能夺冠的地步,但是仅仅在20年前,我们派出9个人打世乒赛,竟然一个人的没进决赛:这,难道算是无敌?
    而距今12年前的2005年世界杯,国乒在王励勤、马琳、王皓三大主力一起参赛的情况下,居然全体被德国名将波尔一人给淘汰:这,难道算是无敌?
    国球的长盛不衰,来自无数中国乒乓球运动员、教练员以及各种台前幕后的角色们所付出的汗水和泪水。而且一次次惨痛的历史教训也不断提醒着我们:不要仗着强大就自大,有时候失败,往往就在胜利的下一刻到来。
    乒坛二十四年(148):98年,国乒继续惨败

    现在的国人很难相信20年前中国乒乓球男队竟然会如此颓废:1997年世乒赛,男队全军覆没,32岁的老瓦第二次加冕圣勃莱德杯;同年世界杯,克罗地亚选手普里莫拉茨战胜孔令辉夺冠。
    而即便是刚举办两届的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中国也丢了——世乒赛亚军萨姆索诺夫强势击败当年国乒的新秀王励勤,拿下了冠军。这样一来,就是说整个97年最重要的三个比赛,中国队全输了。
    然而接下来的1998年,国乒延续了颓废的情况,栽了两个大跟头。
    第一场惨败是世界杯,由刘国梁、孔令辉和当时年仅18岁左右的马琳组成的中国战队又吃了大败仗:小组出线后,孔令辉四分之一决赛就被德国名将、波尔的教练罗斯科夫给干掉,刘国梁倒是挺进了前四,但恐怕也要归功于打的是小弟马琳——那时候马琳肯定是没本事赢刘国梁的。
    但刘指导进半决赛后先是又输给了金泽洙,然后三四名决赛被普里莫拉茨给干掉。最后争冠军的是罗斯科夫和金泽洙,结果欧洲人战胜了亚洲的冠军,罗斯科夫获得了人生第一枚、可惜也是最后一枚世界单打金牌。
    当年我看到98年世界杯单打的前三榜的时候还以为没有中国人参赛呢(国乒确实有完全不参加世界杯的历史,而且还不止一次)!前三一个中国人都没有,简直不可理喻!
    紧接着第二场惨败还不是在世界大赛上:98年曼谷亚运会,仅仅是亚洲人内部的厮杀,谁也没想到韩国老将金泽洙居然这时候爆发了!
    金泽洙已经沉寂很久了,作为一个70年出生的日直运动员,他的黄金岁月本该在千叶世乒赛-巴塞罗那奥运会前后,也就是91、92年的样子。95年天津世乒赛25岁倒也不算太老,所以还能爆冷赢王涛(然而胶水出问题了,此事真相说不清楚,暂且不讨论),可是1998年确实已经是不折不扣的老将了。
    但就是这样一位老将,却一口气战胜了中国乒乓球队的两大绝对主力——孔令辉、刘国梁,拿下了亚运会的冠军,这真是让人猝不及防!
    刘、孔二人才在前一年世乒赛上被欧洲选手教训,这年又被韩国人给打了个晕头转向,怎一个惨字了得?
    可这就是中国乒乓球队的真实历史。
    今天我们的强大,是曾经刘国梁、孔令辉、王励勤、马琳等许多前辈在一次次惨败中不断总结、进步、反超中奠定的。而且我敢说,只要稍微有所松懈,下一次惨败,或许就不远了。
    乒坛二十四年(149):中、欧乒坛两“巨汉”登场

    1997~1999年,乒乓球历史上的两个大高个儿“巨汉”开始正式在乒坛留下自己的足迹,其中的第一位不是别人,正是至今仍活跃在赛场、对抗了国乒六代人(老马王、刘孔、马王、王皓、科龙蟒、樊振东)的白俄罗斯41岁老将——萨姆索诺夫(身高1米90)。
    当然,20年前,他才21岁。
    萨姆索诺夫其实我之前已经写过了,95世乒赛、96奥运会,他都有不俗的表现。尤其在亚特兰大奥运会男单比赛中,小萨差一点就将中国老将、世界冠军王涛给拉下马。当时萨姆索诺夫已经取得了总比分2-0的领先,只要再拿一局,就将击败王涛,挺进半决赛。
    以当时的形势看,萨姆索诺夫如果打科贝尔,赢面还是比较大的。如果再进决赛,对付刘国梁的话……按刘国梁的说法:早年萨姆索诺夫难打,后来老瓦难打。
    然而就在这大好局面下,亚特兰大体育馆的两名工作人员居然吃饱了撑了,一个向另一个吹比说自己胆子大,另一个不信,结果那货居然把体育馆的电闸给拉了!而且还拉了两次!
    这种稀释罕见的情况让萨姆索诺夫完全乱了阵脚,他向裁判请求结束比赛,却遭到了拒绝;而王涛则利用时机越战越勇,最终大逆转取得了胜利。
    奥运失利后,萨姆索诺夫又在首届乒乓球职业巡回赛总决赛上被孔令辉击败,屈居亚军;接着在97年曼彻斯特世乒赛上,萨姆索诺夫先是一个人击败了马琳、王励勤、丁松、孔令辉四大高手进决赛,结果决赛被老瓦吊打,再次屈居亚军。
    好在,97年的总决赛,萨姆索诺夫终于雄起,击败了一位中国选手而夺冠。而这个中国人,也是当时国乒里的一个“奇葩”存在:当年中国运动员大多身高一般,比如王涛1米60出头;刘国梁,1米65出头;孔令辉,1米73左右……唯有此人,身高达到了惊人的1米87!
    而且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这哥们儿虽然高,但速度一点都不慢。多年后,国乒金牌教练曾如此点评:在中国乒乓球队,近台步法最快的人,就是这个大个子!
    而如果现在看文章的朋友里有资深老球迷的话,可以回忆一下n年前由中国双鱼集团拍摄的那个乒乓球名将教学片,其中此人没有和孔令辉放在一起被称作“弧圈结合快攻打法”代表人物,而是和正手反胶反手生胶的王涛放在一起,成了“快攻结合弧圈打法”的代表人物!
    没错,我相信大家一定都猜出此人是谁了吧?
    他就曾被称作世乒赛之“王”的——王励勤!
    《乒坛二十四年》接下来几章的故事,就是围绕这二位大高个儿展开的。
    乒坛二十四年(150):乒乓球高手中的“高手”——萨姆索诺夫

    有一个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是:不同人的鉴赏水平是不同的。
    古人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乒乓球界也一样,天才其实常有,但善于发现天才、有机会栽培天才的教练却不多。在乒乓球历史上有两位教练可以算是无敌般的存在,我之前也曾撰文写过。
    其一,是女乒教练李隼,他曾是五个女乒大满贯中三个——王楠、张怡宁、李晓霞的主管教练,也是目前国乒女队教练组的核心人物。
    其二,则是男乒教练尹霄,他曾是五个男乒大满贯中两个——刘国梁、孔令辉的主管教练,而且也是在张继科被国家队开除、人生最低谷的时候帮助其重振旗鼓的“恩人”。可以说没有尹霄的帮助,张继科当年可能就要废掉了。
    尹霄的眼光之独到,识人鉴人水平之高,肯定是毋庸置疑的。而就是这样一位教练,曾多次被提到特别想带一位外国乒乓球选手。而这个老外不是别人,正是白俄罗斯的萨姆索诺夫。
    至于尹霄为什么对萨姆索诺夫情有独钟?正所谓“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我既不是他老人家,也无机会采访他问及此事,所以没法代他发言。不过凭感觉的话,不外乎两个方面:
    ①萨姆索诺夫确实是一个天才,所以尹霄真的喜欢这个娃儿。今天的老萨其实和刘国梁是同一年出生的,放当年,在尹霄面前,确实也只是一个孩子。若无过人的天赋,尹指导也不会留意他,不是么?
    ②萨姆索诺夫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特点,属于极其罕见的稀缺型天才,所以尹霄也按捺不住想要在这个领域试一下手,感受一下不一样的乒乓境界。
    那么萨姆索诺夫是个什么样的稀缺天才呢?
    一个字:高!
    老萨应该是乒乓球史上最高的单打世界冠军,身高一米九零的他曾经三次获得世界杯男单冠军,另外有一块世乒赛银牌,以及杀入过一次奥运会前四,这是相当不容易的成绩!
    因为乒乓球这项运动我们都知道,必须依托球台上进行比赛,而球台只有76公分,身材太高大的话,首先很难压低重心,其次处理台内球的手感会下降很多。所以欧洲人大多过不了国乒前三板这关,而喜欢退台对拉,这和他们的身体情况是极其相关的。
    可是萨姆索诺夫虽然比球台高出114公分,却在台内球处理上极其细腻,同时在相持过程中毫不吃亏,既兼具了欧、亚两大洲运动员的长处,又因为特殊的身高而使其球风与别人迥然不同——无门无派,自创了一套只属于他的打法。
    看过武侠小说的朋友都知道,能自创门派并在江湖享有一席之地,同时站到过最高水平线的人,绝非一般的高手所能及。而萨姆索诺夫,就是这样一个顶级高手。
    可惜,他生在乒乓球水平非常一般的白俄罗斯,所以得不到名师指点。这白俄罗斯的乒乓球水平……萨姆索诺夫闭着眼睛都能无敌,全国就他一个90级boss,其余全部30级水平。
    不是针对各位,在老萨眼里,在座的、历史上所有的白俄罗斯乒乓球选手都是……咳咳,老萨很谦虚的,上面这段话是我开玩笑脑补的哈!
    在一群相对平庸的队友、教练陪伴下成长的萨姆索诺夫最终还是成为了世界杯三冠王,若是当年有机会让尹霄指点一二,是否会有更大的成就呢?
    很多人说生在中国的乒乓球运动员苦,竞争太激烈,没有老外那么多的参赛机会。但是我们更要看到,只有中国才拥有如此强大而完善的训练机制,从教练到陪练,无不是精英中的精英。连佩尔森这样的世界冠军,直到四十多岁还心心念念地想来中国参加集训,你能说生在中国的乒乓球手们只有不幸吗?
    凡事都是两面的:国外竞争压力小,机会多,但训练的水平有限,外国选手开局全靠天赋,然后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国内竞争大,机会少,可一旦能努力冲到巅峰,那么随时可能成为奥运冠军世界冠军。
    对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
    其实萨姆索诺夫并不孤独,因为在“高个子打乒乓球”这个领域,与他同行的人还有两位,虽然此二人都比他矮那么一点点,但他们的成绩,却实实在在地超越了他。而这,将是我们下一节将要讲述的内容……
    乒坛二十四年(151):乒乓球史上成绩最好的三个高个子

    打乒乓球需要多高的个子?这是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
    别的许多体育项目,尤其是篮球、排球等,一般追求运动员越高越好,因为他们的得分目标或障碍(篮筐、球网)都超过正常人身高,所以个子越高越有优势。
    而乒乓球这项体育项目则不同,球台就76厘米高,球网+球台也就83公分不到,所以身材越高大,反而距离球台越“远”,不利于台内球的控制——在乒乓球所有技术中,台内球处理是最精密、也最体现乒乓球运动精髓的一个环节。
    旋转的判断、手感的把握、上手的速度……可以说,谁掌握好了台内球的处理,谁就能跻身世界名将行列。在过去,几乎不退台、靠近台快攻拿分的中国人拿了无数世界冠军,比如大家很熟悉的刘国梁;现在虽然经过国际乒联不断改革摧残,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任何世界一流选手都要至少保证台内球无漏洞,否则根本打不到顶峰水平。
    所以身材高大的人虽然在退台拼实力上有一定优势,但确实很难在近台站稳脚,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欧洲选手力量比中国人大得多、却被我们打得满地找牙的原因:还没开始发力呢,就吃发球、摆短冒高被抢攻打死了,这怎么玩?
    所以乒乓球历史上特别高的运动员不多,打到世界巅峰的就更少了。哪怕是欧洲选手,打得很高水准的人,身材也不是很高。90年代至今的几个欧洲世界单打冠军,老瓦、盖亭、普里莫拉茨、波尔都是178公分(好巧的一说),在欧洲人里真不算高。
    新科单打冠军奥恰洛夫有183公分,但说实话,这可能跟目前器材改革削弱前三板选手有一定的关系。而在此之前,能超过190公分的世界单打冠军就只有白俄罗斯的萨姆索诺夫,接近190公分的就只有两位,一个是萨姆索诺夫的前辈,一个是他的同辈。
    这前辈不是别人,正是当年赫赫有名的瑞典三驾马车之一的佩尔森:身高186公分。
    而这个同辈相信大家也猜到了,那就是中国乒乓球队得王励勤:身高也是186公分。
    不过尽管身高不一,但佩尔森、萨姆索诺夫、王励勤的打法却完全不同。具体而言,佩尔森属于欧洲传统相持打法的巅峰,正手拉球点低速度很慢,但是力量和旋转很足,这是典型的欧洲传统拉球。不过佩尔森在反手上沿袭了本格森的速度,反手弹击、快拨都能够与中国人进行对抗并且具有极强的压迫性,所以才能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成为世界超一流的选手。
    但是佩尔森的正手启动速度终究还是太慢了,所以在91年走上人生巅峰后就逐渐落后于时代了。
    不过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佩尔森的韧性是真足!00年世乒赛能一人击败孔令辉、刘国梁为瑞典队拿两分,接着悉尼奥运会又杀入前四,08年42岁杀入北京奥运会前四,太厉害了!令人肃然起敬!
    而萨姆索诺夫的话,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欧洲的传统风格,而选择了细腻流打法。萨姆索诺夫虽然很高,但打球非常柔和,人送外号“太极大师”,就是因为他打球是绵里藏针、以柔克刚——这竟然是一个一米九零的欧洲人打出来的技术,你说稀奇不稀奇!
    但是就是凭着这种打法,萨姆索诺夫硬是拿下了三届世界杯男子单打冠军,而且一次比一次猛:第一次赢施拉格,第二次剃王励勤一个光头,第三次团灭中国队仅有的两位参赛选手马龙、陈玘。而且这第三次发生的时候,老萨已经33岁了!
    不过和佩尔森比起来,萨姆索诺夫的成绩还是差一些的。佩尔森虽然只有一个世界杯冠军,却拿到过一次世乒赛单打冠军和一次亚军,打进过两次奥运会前四。而老萨在世界杯以外只有一个世乒赛单打亚军和一个次奥运会前四。
    怎么说呢:男子选手还是要侵略性强一点、进攻性强一点才好。像老萨这种打法和性格,就算技术到位,也难冲顶。而刘南奎那种,就算技术有漏洞,但就是能出奇制胜,乃至拿下奥运会单打冠军。
    原本佩尔森和萨姆索诺夫已经非常为高个子乒乓球选手长脸了,但随着王励勤的横空出世,乒乓球运动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而这,也是我们后面篇章要讲的故事。
    乒坛二十四年(152):王励勤/王大力/大力出奇迹

    之前有提到,乒乓球历史上三个成绩最优异的高个子选手中的两个——佩尔森(身高1米86,曾获得一次世乒赛单打冠军,一次世界杯单打冠军)、萨姆索诺夫(身高1米90,曾获得三次世界杯单打冠军)在打球的时候都存在正手比较慢的特点:
    佩尔森反手挺快的,但正手确实落后于老瓦、盖亭、塞弗等人,动作太大而且慢;而萨姆索诺夫号称“太极大师”,整体球风都比较慢。
    而他们之外的欧洲运动员,身高达到1米85以上1米90左右的,打起球来更笨重,根本过不了中国人前三板的关,所以大家逐渐默认了这么一个事实:个子高确实容易“笨重”,打乒乓球的时候快不起来。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王励勤站了出来。他挥一挥衣袖,将之前关于身高与速度的“断言”打了个粉碎。
    王励勤是中国乃至世界乒乓球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中国乒乓球队还停留在一群“矮个子”当主力打球的时候,王励勤是第一位身高超过了1米80、甚至接近1米90的主力选手。别的不说,我们看看王励勤前后国乒主力选手的身高情况就会发现,他在中国乒乓球队是多么的显眼:
    王涛、刘国梁、刘国正都是1米6几,孔令辉、马琳、王皓都1米7几,唯有王励勤,达到了惊人的1米86!
    进入大球时代后,身材高大的运动员获得了更多的展现机会,但即便如此,这几年国乒的领军人物中,马龙、许昕、张继科的身高都在1米8左右浮动,王励勤仍然高出他们很多!
    但即使如此,王励勤却并没有在速度上落下一点点,甚至被李晓东教练评价为国乒近台步法最快的选手,连双鱼公司制作乒乓球名将教学片的时候也把他这么一个两面反胶打法选手和王涛那样的生胶选手放一起,叫“横板快攻结合反胶”打法,而不是和孔令辉、瓦尔德内尔一样算作“横板弧圈结合快攻打法”,这太罕见了!
    作为世乒赛“两年一次”时代唯一一个没有争议的男单“三冠王”选手,王励勤的基本功实力实在是太恐怖了。论速度,我刚才讲了,他那么大个子居然能移动那么快;论力量,王励勤正手弧圈球力量之大,世所公认,他说自己排第二,真没人敢提第一;旋转上,王励勤的爆冲弧圈球旋转之高之转,也是乒坛数一数二的存在。
    可以说,乒乓球史上最高质量的弧圈球,恐怕就是王励勤的正手弧圈了。正因为如此,王励勤获得了一个非常简单粗暴的外号——“王大力”。
    王励勤以如此之身高打出如此快速而高质量的击球,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将中国乃至世界乒乓球技术带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将过去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实现了可能,实现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乒乓球技术改造,真的很了不起!
    当然,王励勤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技术上大家都能看到的,就是反手进攻能力太弱,和正手比起来几乎约等于没有。不过这个不能怪他,首先王励勤是出身于小球时代的运动员,当时的技术潮流就是正手包打天下,反手主要就是过渡和弹拨。
    但是王励勤的身材实在有些太高大,以及对正手的依赖实在太高,所以从正手还原到反手的时候他真的来不及组织进攻,因此只能更多选择压球的上升期将球快拨回去,或者就是直接“碰”回去。
    不过虽然进攻质量一般,但凭借多年的防守经验,王励勤还真将自己的反手练成了严严实实的铁桶级别防守。虽说杀伤力不足,但封堵却绰绰有余。
    但是王励勤的最大缺点却不是在这方面,而是涉及到另一个非常复杂且微妙的问题,这个我们下一节再说。
    乒坛二十四年(153):打断手筋也要上!我就是王励勤!

    前文说过,王励勤的正手弧圈球威胁之大,可以说是乒坛第一。但是其缺点也非常明显,其中一点,是他反手基本没有进攻能力。而在讲另外几点之前,我们要先说些别的以引入话题,不然会显得突兀。
    王励勤之所以能练就出乒坛举世无双的正手弧圈球,一方面是因为他身高臂长,正手动作幅度大,手臂作为杠杆提供的动能比一般人也要大;另一方面是王励勤本人训练非常刻苦,连今天乒坛的“劳模”马龙队长都赞叹不已。
    尤其是体能训练,王励勤可以说是乒乓球运动员里最成功的。原本自己的身体就非常优秀,通过后天的努力,他将自己的卧推练到了男乒里罕见的106公斤,确实是神力!别的不说,大家去看一下他那一身的肌肉,这身材,真是让人羡慕!
    我们很少听说王励勤有什么伤病,但鲜为人知的是,二十多年来,我们看到的王励勤,其实一直是一个“残疾”人物。而这其中,有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1995年,王励勤在克罗地亚参加比赛,右手臂肱肌头拉断了。根据当时人的回忆,王励勤是疼得“连球拍都握不住”,但还是坚持打完了比赛。
    因为这种伤病只有在48小时内治疗才有恢复的可能,所以当时要保住一只“完整”手,就必须马上终止比赛,进行治疗。可不知为何(可能是年轻不清楚伤病严重性,所以忽略了,毕竟当年他才17岁),王励勤竟然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结果落下了终身伤病!
    你无法想象,1995年之后,王励勤的所有比赛,竟然都是用那条肱肌头断裂的手臂握拍参加的!
    作为一项必须用手的体育运动项目而言,王励勤的这个伤病可以说是致命性打击的。所以后来大家也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打球的时候手臂会有一定的“僵硬感”,尤其台内球处理的时候直挺挺地伸手臂,对手腕的应用也比较少,其中就和他那只特殊的手臂有一定关系。
    对普通人来说,断一根肱肌头可能不影响什么。可是作为一个职业运动员来说,尤其是从事乒乓球这样精密运动的选手而言,确实影响太多。
    这就是来自中国乒乓球队的王励勤:打断了手筋,也要勇敢地面对!
    但一码归一码,感动的同时我们必须承认,王励勤的“小球”技术确实不够精细,发接发手段单一,攻防战术也比较简单粗暴。
    当然,有如此强大的实力球,也不需要太细腻的小球技术。但是王励勤的球确实“单调”到了一个境界:几乎一成不变的发球、接发球、正手进攻、反手防守……换而言之,在王励勤身上,你确实很难看到一些代表乒乓球“灵感”的东西,这是王励勤技战术的巨大缺陷。
    或许你可以说:真正的王者,不需要任何技巧,一力降十会!
    事实上王励勤也做到了这一点:就是凭借这些简单的技战术,他硬是实现了世乒赛男单三冠王的成就,而且不像庄则栋那样有让球阴影,是当之无愧的世乒赛之“王”。
    但是在乒乓球的竞技场上,高手实在太多了。而几乎只靠实力、不注重技巧的王励勤,偏偏在人生中遇到了一个乒乓球史上脑袋最灵活的运动员(之一),结果两人上演了史上最惨绝人寰的乒坛竞争,最终都与所谓的“大满贯”失之交臂,让人唏嘘不已!
    这个人是谁,相信大家都知道了。而他的故事,也即将在《乒坛二十四年》写到。
    不过,对王励勤的“批评”还没结束。因为除了反手不给力、小球不够细腻、技战术单调之外,他还有最后一个、我认为也是最致命的缺点。
    而这个,我们下一节再说。
    乒坛二十四年(154):被批为“脑子不够使”的世界冠军

    续前文,我们有提到王励勤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正手弧圈球实力,但也存在反手相对不足、打球技战术单一的缺点。这其中部分原因可能来自他曾在1995年打断了一根肌腱,所以手臂无法正常活动。但另一方面,我们更要正视王励勤身上存在的一个更大不足,那就是:
    打球意识上太过保守,不够灵活,并且在早年存在严重的心理素质问题。
    凡是看过那段乒乓球历史的人都知道,王励勤打球的不灵活和心理素质问题几乎是众所周知的一件尴尬事情,因为当年有篇文章叫《蔡振华怒斥王励勤“低能”》(此事我后面会提到)。原本以他的实力,真的可以甩开其他人几条街——你能想象一个身高接近1米9的大个子居然能跑出世界最顶级的近台步法来么?身高臂长原本就能提供巨大的护台面积以进行防守,结果人家还能跑这么快,并且拉出顶尖的正手弧圈球,怎么和他打?
    所以大家都知道王励勤反手短板得厉害,可是那又如何?我全台侧身跑得比你快,就算来不及侧身,也手长脚长先把球接回去,然后逐渐过渡到正手对拉:暂不需要什么技巧,但照样活活拉死你!
    但是现实的情况是,王励勤出道后吃了太多的苦头!
    1997年世乒赛是王励勤初出世界大赛茅庐的第一战单打,结果他出人意料地战胜了瑞典老将佩尔森,让人大吃一惊!但是随后,他便遭遇了当年淘汰了四个中国人的白俄罗斯选手、也就是之前已经在《乒坛二十四年》里登场的萨姆索诺夫,败北了。
    说起来也有趣,他们仨是乒乓球史上单打成绩最好的三个高个子,结果第一次就碰头到一起了,1米86的王励勤干翻1米86的佩尔森,然后被1米90的萨姆索诺夫击败,真戏剧啊!
    同年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王励勤又杀入决赛,结果再次败给萨姆索诺夫。但第二年,王励勤又一次进入总决赛决赛,并击败了大满贯刘国梁,成为了第三届总决赛的男单冠军。
    然而接下来的大赛,王励勤都输得很糟糕。99世乒赛败给法国“小提琴手”埃洛瓦,接着世界杯输老瓦倒算了,连日本削球手松下浩二也输,结果直接失去了竞争悉尼奥运会的资格。
    那场球打完后蔡振华当着记者的面痛心地批评道:“他打球不动脑子,木得很。”而当时王励勤的主管教练李晓东也无奈地表示:“王励勤打球脑子不够使,比赛中不能及时调整战术,注意力不够集中。”
    而王励勤也有些自我放弃地答道:“我脑子不够!”
    注:以上记录即《蔡振华怒斥王励勤“低能”》一文,出现于1999年10月31日新浪转载《体坛周报》,而且老球迷之间口口相传过很多次,可信度应该是没问题的。不过现在查不到《体坛周报》原文档案了,欢迎老球迷有能截图或拍照的联系我一下,补全此段资料的原始档案。
    所以我们必须理性看待王励勤这个矛盾的集合体,因为就技术而言,王励勤是真真正正让中国乒乓球相持、对拉技术屹立于世界最高水平的第一人,在此之前的孔令辉只是实现了可以与欧洲人相持不下风,而且主要是以细腻取胜,不似王励勤,是赤裸裸地对拉胜利。
    而另一方面,王励勤在技战术心理和场上局面的把控上确实存在许多不足,这也是为什么他身负那样强大的实力,打起球来却总是很下风的原因——后来三届世乒赛冠军,全都是逆转拿下,尤其第三次,要不是对手自己出问题了,王励勤真是神仙也难救!
    但这就是王励勤,一个将“勤奋”发挥到极致的乒乓球选手。或许你会觉得他打球没灵感,或许你会觉得他打球太过“程序化”,但是,他总能用最简单的技术动作将对手打得心服口服:因为真拉不过他啊!实力太强大了!
    所以王励勤虽然打球有点“笨”,但一般人打球如果不是灵巧到极点的话,也很难靠算计拿下他。
    然而世界就是这样的戏剧:上帝给乒乓球界送来了一个实力球雄厚到残暴的王励勤,却也送来了另一个脑瓜子灵活到绝顶级别的乒乓球选手。
    这个人的名字,叫马琳(准确地说,应该先叫他“马林”)。而属于他的传奇,我也将在下一节为大家拉开序幕。
    弱问一下,除了我和版主,还有谁在看这帖子吗?有人路过就冒个泡吧哈哈~
    乒坛二十四年(155):马琳登上历史舞台

    前面几章我们讲了王励勤登上乒乓球历史舞台的故事,今天来说说他的“一生之敌”——马琳。
    乒乓球不外乎两种风格的打法,一是苦练基本功拼实力球,比如王励勤就是这一门派的巅峰级人物,练得一身好肌肉,退台三米不吃亏。管你欧洲还亚洲,抡起胳膊就是抽:活活拉死你!
    而第二种风格,则是通过对球的旋转、落点的变化而打“战术球”:咱不和你拼实力,发球先发死你,不然就摆短控制,稍微有机会就一板爆冲,再不济也一板接一板逼对手退台然后我以近打远,不信干不翻你!
    这一类风格的技术是中国乒乓球的“传家宝”,从荣国团时代开始,无论是他、庄则栋、江嘉良、刘国梁这样的直板正胶快攻,还是郗恩庭、郭跃华那样的直板反胶,以及滕义、王涛那样的横板颗粒打法,都是围绕着快、准、巧、狠四个字去的。
    在这之后,随着马文革、孔令辉、王励勤的出现,中国人也开始逐渐走向了中远台,将实力球技术同样练到世界最强的地步。但与此同时,直板打法并没有停滞不前,随着马琳的登上历史舞台,中国传统直板打法终于走到了一个巅峰地步!
    马琳的直板打法,可以说是集聚了中国直板正胶和反胶的所有优点,并且批判地继承了郭跃华的反胶技术——郭跃华的正手弧圈球存在动作幅度过大、因此出球速度有些慢的问题,这个问题被马琳攻克了。
    因此,我们在马琳身上不光能看到快、准、巧、狠,而且还多加上了一个字,那就是:冲——爆冲的冲!
    马琳的发球、接发球、台内摆短,一如中国直板打法往常的神出鬼没,不输前辈。但他那板近台爆冲弧圈球,却是前辈们所不具备的。直板正胶打不出爆冲,郗恩庭本质上是一个贴反胶的正胶选手,郭跃华我们说了,还没来得及解决正手速度的问题。
    唯有马琳,那板冲球,简直让人销魂!
    和马琳同时期成长的直板反胶选手,比如闫森等人,也有爆冲,但质量比马琳差远了。而国外,刘南奎、金泽洙,也有足以笑傲江湖的爆冲,但韩国人、日直单桧拉出的爆冲力量虽大,却颇显笨重,手臂不甩开的话,质量就出不来。
    所以我们看刘南奎和金泽洙动不动就退台了,因为在近台他们手展不开啊!而反观马琳,全侧身也好小侧身也罢,随时冲两条线。简而言之就是:马琳的这板球质量上高于国乒所有直板选手,但又比韩国人灵巧,可以说是集两家之所长,达到了传统直板正手的巅峰水平!
    不过和王励勤一样,马琳的缺点同样和优点一样突出。而且他的问题,还涉及到另外两个更大的话题,这个,我们下一节再说。
    乒坛二十四年(156):直板反手——从庄则栋到马琳(1)

    前文已经讲到了中国传统直板打法的巅峰人物——马琳的出场,并剖析了他相比于老一代中国式直板正胶和反胶打法的技术突破。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是马琳的技术软肋。
    马琳的软肋代表了直板打法的两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其中的第一个,就是反手不给力。
    众所周知,直板在反手位是先天劣势。传统直板打法的反手主要靠推挡,而推挡只能形成一个撞击的力量,或者稍带点上旋旋转,完全无法与横板一样直接组织弧圈球攻击。而即便是撞击,推挡的力量再大,也很难与横板弹击进行抗衡。
    简而言之就是:直板推挡是在击球质量上全面落后于横板反手的一项技术。
    所以所有横板选手打直板选手的亘古不变套路就是:压反手,调正手。或者更简单点:压反手、压反手、压反手……然后取得胜利。
    对于反手软肋,国乒早期直板高手们都想尽了办法弥补这一缺陷,大致思路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也是我认为早期最具有革命性、但也失败得最快的尝试,来自赫赫有名的世乒赛三连冠获得者、奥运会之前中国乒乓球的最高水平运动员——庄则栋。庄则栋创造性地将手腕力量使用到了反手技术当中,改造出了一种极具侵略性的打法:正手快攻、反手弹击。这样一来,直板反手与横板反手之间的差距就会缩小很多了。
    正是凭借着这一神技,庄则栋击败了中外无数乒乓球好手,获得了世乒赛三连冠和迄今为止唯一颁发的一尊复制圣勃莱德杯——这是比大满贯还要牛逼的一个荣誉。尽管其中有一些让球阴影,但大家都公认:不让球,庄则栋也是那个年代最强的乒乓球选手。
    但是庄则栋的这个技术改造却是所有直板反手技术创新中最早走向失败的——他之后,就基本没有高水平选手这么打了。为什么呢?
    因为反手用推挡面弹击所带来的力量实在有限,只适应庄则栋时代那种速度、力量、旋转上都比较一般的回球。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欧洲弧圈球质量的不断提高,想用推挡面弹击强烈上旋弧圈球?太难了!
    而且伟大天才的成功往往是与其本人超强的个人天赋相关的。推挡面直接弹击本身需要强大的手腕力量以及对来球的判断精准,换而言之,人家庄则栋有能力弹好这个球,换别人真未必能做到。
    所以有些技术本身只有那些牛人自己能掌握,一般人与其邯郸学步,不如老老实实练基本功来得扎实,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的话就得不偿失了。
    还是要肯定的是,庄则栋等人(他只是代表人物,并不是独创者)在反手推弹这一块探索确实是找到了解决直板反手不够的根本原因——说白了,就是质量不够,所以才被横板压制,但是采用推挡面来弥补这个缺陷却是万万做不到的。
    简单点讲就是:庄则栋找到了原理,却没找对方法;或者说只找对了属于他那个时代的方法,却没法推广下去。
    于是乎,庄之后的所有顶级直板选手们全部回到了反手推的老路子上,直到而是多年后,一个东北男孩的出现,才给整个直板界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个我们以后再说。
    下一节,继续直板反手的艰辛改造历程。
    乒坛二十四年(157):直板反手——从庄则栋到马琳(2)

    前文说了,为弥补直板反手的不足,上世纪中国乒乓球队的“王中王”庄则栋尝试将反手攻升级到灵活运用手腕加力弹击。这种增加回球速度的行为本质上是提高球的动力要素(速度、力量、旋转),以快打慢、以快打转,也是最符合传统直板正胶打法的一种反手革新。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在欧洲人弧圈球的力量旋转越来越大,反手用推挡面弹击很难压制住这种球,所以庄则栋之后,以郗恩庭为首的中国直板选手又回到了反手老路子上,那就是“稳、平、顶”着推弧圈球。
    郗恩庭虽然是反胶选手,但老球迷都知道,他老人家本质上是个正胶运动员。当年若不是被“锤子”约翰森逼到实在不行了,他也不会改反胶。而郗恩庭最标志性的技术,就是反手的推挡,又稳又重,可以说是教科书式反手推。
    从郗恩庭到陈龙灿到蒋澎龙,三代直板选手、三种完全不同的直板打法(中直反胶、中直正胶、日直反胶),在推挡方面却是一条道上的人。三人都是试图最大化增加手臂而不是手腕的力量,形成“弹簧式”加力推,为击球增加一个巨大的撞击力道,以这种方式增加推挡的击球质量。
    但是大家都看出来了,这样的推球始终无法给球制造出强烈上旋出来:推挡力量再大,也比不过横板反手一板甩手弧圈。所以从郗到陈到蒋,三人的单打成绩也是一个比一个差,这是与上旋球时代的逐渐来临密不可分的。
    总的来说,我比较喜欢陈龙灿的推挡,力量不是特别突出,但基本功仍然非常扎实,而灵活度似乎更好一点。但总的来说,他仍然属于阵地战分子。
    与以上三人不同的是,另一群人在反手上选择了其他的路子,结果反而成绩更好,这群人里面就包括江嘉良、刘国梁、马琳。这几个人属于直接放弃苦练推挡基本功,转而通过钻研一些“歪把戏”来克敌制胜。
    这三人很少直接靠扎实的硬推挡克敌制胜,但却精通各种减力吸、侧切、灵活调大角度等手段来直接得分或者为正手制造机会。也就是说,推挡在他们手里是不是一种直接得分手段,而是为全盘战术所装备辅助技术。
    显然,江嘉良、刘国梁、马琳的推挡实力球不如郗恩庭、陈龙灿、蒋澎龙,但成绩却好得多,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这是与直板打法的定位相关的:打直板,就应该避免实力球,更多突出灵巧,打战术。很多老球迷认为江嘉良、刘国梁的正胶球“不够味”,原因就在于这二人的快攻基本功确实显得比较单薄,所以人们会怀念当年庄则栋时代快攻也能硬碰硬拿下对手的感觉。
    但是,这也是历史的必然。以前快攻的“快”是足以被称作基本功的,而到了弧圈球时代,左推右攻的技术确实不够用了,所以从江嘉良到刘国梁到马琳,他们的球也越来越偏弧圈化、越来越不像快攻(中国的直板反胶本身也是从快攻起家的),但这,实际上就是一种顺应时代而做出的改变。
    然而直板一面打横板两面终究还是不行,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直板打法必须再次改造自己的反手技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颠覆过去人常识的直板技术诞生了。
    这个,我们下一节再说。
    乒坛二十四年(158):直板反手——从庄则栋到马琳(3)

    之前的文章我已经提到了,乒乓球直板打法因为推挡握拍的原因,无法制造上旋球进攻,因而也难以胜任日渐发展的弧圈球时代。
    而国乒的直板老世界冠军们一直试图通过改变其它动力要素来弥补这个缺陷,比如庄则栋试图用弹击增加回球速度,郗恩庭等人通过苦练手臂来增加推球力量,终究还是无法解决旋转不足的问题。
    1988年汉城奥运会,中国乒乓球男队无一人晋级前四,其中带头的两位绝对主力,正是直板正胶世界单打冠军江嘉良、陈龙灿。到1989年第四十届世乒赛团体赛,男队更是惨遭瑞典人吊打,被5-0剃了个光头,男单冠亚军也全部让瑞典人包揽。
    在这样的惨败情况下,无数直板正胶的教练员、运动员出现了“急病乱投医”的表现,很武断地彻底放弃了传统的直板正胶,转而改行打直板反胶。然而这种临时抱佛脚的行为几乎没有收获任何回报:
    一方面,临时换胶皮本来就是兵家之大忌,郗恩庭、郭跃华能改好,那是时代的机遇+个人的天赋,一般人哪有这么好的条件?
    另一方面,中国队自郭跃华之后,直板反胶又停滞了6年多时间,相关的研究根本跟不上,大家只知道反胶比正胶更能制造旋转,更能适应弧圈时代的相持要求。问题是,怎么个制造旋转法?怎么才能与横板进行相持?几乎没什么人能摸清头脑——哪怕是后来叱咤风云的马琳,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到:他一退台,动作就开始变形,尤其是正手,失去了正常的拉弧圈动作,变成了往上“拔”球了。
    让直板走向中远台的任务,并没有在马琳这一代完成。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直板反胶仍然是直板,当时的这种打法仍然是依靠推挡作为基本反手相持手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说:反胶推挡有时候还不如正胶!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反胶比正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制造旋转,但是推挡本身就是无旋转或者弱旋转技术,所以用反胶的优势就发挥不出来。
    其次,直板推挡比横板反手的优势就在于快——横板反手动作本身就大些,所以启动时间也更多,直板就灵活些。另外直板对中间位来球的应付也更快速,而正胶在撞击球后制造的速度本身就比大部分反胶要快,因此两个快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出推挡的优势,换反胶的话,这个优势就会缩小很多。
    最后,推挡要用一个基本动作面对各种不同速度、力量、旋转的来球,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颗粒胶的正胶具备不吃转的性能,明显比反胶更适合。
    至于说退台反胶比正胶好?请问,直板退台了难道还能用推挡吗?
    不过你别说,还真有人将推挡面改造出了退台技术,但效果的话……这些特殊案例不影响直板整体的技术发展趋势,我以后有机会再说。
    总而言之就是,正胶改反胶,绝不是解决直板反手问题的根本办法,甚至我们可以说这是得不偿失的一种手段。那么怎样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答案很明确,那就是:让直板的反手也能制造出强烈上旋球出来!
    可是推挡做不到啊!
    那么,就用别的办法!
    很多人反思上世界80年代末中国乒乓球直板正胶的改革,都表示非常遗憾和批判:太急功近利了!一瞬间无数优秀正胶选手改成了反胶,但却完全不懂改了之后该怎么适应,结果毁掉了很多好苗子,这个教训不得不让人深思啊!
    然而讽刺的是,在这一轮彻底否定直板正胶打法的潮流之后,第一个在国际赛场上改造反手技术成功、并且获得了奥运会世锦赛无上荣耀的直板选手,恰恰是一位坚持了正胶打法的人。
    他的名字,大家现在都已十分熟悉。
    那就是——刘国梁。
    这些,我们下一节再说。
    乒坛二十四年(159):刘国梁出生前的“直拍横打”?

    刘国梁在中国乒乓球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不光因为他是大满贯,不光因为他是金牌主教练,而且更因为他是世界直板打法历史上第一位用直拍反手横打闯出地位的人。一项技术真正登上历史舞台,就必须是有成绩地登上,不然,谁认可?
    今天我们看直拍横打技术,是真正属于中国人的“独门绝技”,只有咱们玩得好!但历史上如果没有刘国梁的成绩做支撑,直拍横打可能永远都会被视作歪门邪道功夫,有时候现实就是这么的残酷:没有结果的东西,永远都难被称作是对的。
    但需要指出的是,最早的直板横打使用者并不是刘国梁,而且第一个用直板反手面击球并且取得了世界冠军的人也不是他——这是一个非常出人意料的事情,因为大多数人印象里直板横打是一个后来居上的技术,在90年代以前,所有直板选手都是单面进攻的选手,反手位都是采用推挡组织进攻。
    这是没错的,但有一个前提:
    直板进攻选手。
    然而很多人都忘记了的一件事是,历史上,中国曾经出现过一种看似奇葩、违反正常乒乓球常识、但却实实在在拿过世界冠军的直板打法,那就是直板防守型削球打法!
    是的,你没看错。以“进攻、进攻、再进攻”闻名于世的直板打法,却真的在历史上出现过一种防守型直板削球打法。而这个打法的两位代表人物,也曾是中国乃至世界乒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巅峰人物。
    一位是男选手,叫张燮林,1940年出生,曾获得世乒赛男团、男双、混双冠军,并在退役后担任中国乒乓球女队主教练,培养了邓亚萍、焦志敏、黄俊群等一大批世界冠军。
    1996年,张燮林被国际乒联授予第一位“世界最高教练员荣誉奖”。
    另一位是女选手,叫葛新爱,1953年出生,曾获得世乒赛女团、女单、混双冠军。
    根据资深老球迷回忆,葛新爱前辈,正是在国际乒坛第一位使用直拍横打的乒乓球选手,——要知道,她老人家在乒坛风生水起的时候,刘国梁还没出生呢!
    注:刘国梁生于1976年,葛新爱1975年便是世乒赛女团冠军了。
    但是,我们一般不把这位前辈算作直板横打的创始人物,为什么呢?
    因为直板削球打法的握拍是一个大拇指在正面、另外四个手指在反面(正常的直板握拍是拇指和食指在正面,其他三个手指头在反面,和夹筷子一样的手型),这样的握拍法决定了他们用反手击球就远比正常的直板选手要来得容易,但这种直拍横打也与今天我们所说直拍横打不是一个概念,更类似“磕”、“挤”,所以我们不认为这是今天所说的直拍横打技术的源头。
    而直板削球这一违反乒乓球界客观规律的打法,也在张燮林、葛新爱之后,彻底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原因很简单:直板不进攻,削球何不用横板?
    注:以上为直板削球打法的削球手法,但近台很多球仍然可能采用正常的直板握拍法,所以直板削球打法就是通过这种一会儿是直板一会儿是削球来出奇制胜。
    但是削球的生命终究是在远台,在慢速相持;直板的优点则在近台,在快速上手。这两种打法从根本上讲是完全冲突的,而且直板与横板相比,护台面积还不够,反手因为四个手指头一齐压上去的缘故,拍面也被占用了太多……总之就是各种不利。
    所以我们说,直板削球只能在乒乓球技术还非常“野”的早期阶段存活,甚至拿世界冠军,主要就是靠对手不适应。而一旦乒乓球技术走向成熟了,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打法就必然会被历史所淘汰,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种打法确实给世界乒坛增添了一分独特的美丽,不是吗?
    历史一直在淘汰各种事物,但是人类的欣赏却绝不仅仅停留在现在、停留在当代。那些古玩、文物,谁拿来用?但是却有那么多人拿来欣赏,不也别有一番滋味吗?
    可惜葛新爱前辈的打球视频、资料很少,关于她直拍横打的事情也只存在于老球迷口口相传的历史当中,如果有朋友能提供相关的视频或者突破,感激不尽!
    乒坛二十四年(160):直板推挡比横打,毫无优势?

    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传统直板打法经历了从庄则栋的推挡弹击到郗恩庭时代的加力猛推两项改革,将推挡发挥成了让老外闻风丧胆的一项技术。然而这两种试图以增加速度或者力量的办法弥补旋转不足问题的办法并未能适应正在到来的弧圈时代,而只能适应旋转还比较弱的六七十年代乒坛。
    到八九十年代,随着欧洲人弧圈球的日益精进,以陈龙灿为首的直板实力派推挡选手开始逐渐走下风,勉强能和横板顶级选手打个平手——瓦尔德内尔曾说过,打江嘉良是基本上不赢,打陈龙灿五五开,打滕义是基本上不输。
    而到陈龙灿的下一代,实力派直板推挡的最后代言人,中国台湾选手蒋澎龙的成绩更是一落千丈,手持日直的他最好的成绩是世乒赛男单铜牌,而且就进了一次前四。从他往前推,陈龙灿拿过世界杯男单金牌、世乒赛男单银牌,而郗恩庭更是一人独闯虎穴,成为第三十二届世乒赛上唯一一个杀入男单前八的亚洲人,并最终斩获冠军奖杯!
    从三人的成绩我们便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推挡的弱势是越来越明显了。
    要克服推挡在旋转上的不足是很难的,因为上旋球必须制造向上的旋转,也就是出手的时候必须自下而上摩擦球,而推挡的时候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要让直板反手适应弧圈时代,所有直板选手都必须做一件“壮士断腕”的事情:
    放弃推挡,改用其他技术手段实现拉弧圈球。
    于是乎,直拍横打诞生了。
    直拍横打颠覆了过去大家在直板反手这一块的思维——自从直板诞生以来,大家就把他定位为了一种单面击球的球拍。然而直拍横打则改变了这个格局,在直板反手贴上了一面反胶,然后用这一面接球。
    在这样的情况下,直板反手一可以和横板反手一样做出一个自下而上的“提拉”动作,从而制造上旋球;二可以很从容地自上而下“盖打”一板,完成以前推挡反手攻时候很别扭的弹击。
    是的,哪怕是弹击,直板横打的反手弹也能更好的增加击球的力道,而且不必向庄则栋式弹击一样必须对回球的速度力量旋转判断相当精准。可以说直板横打的出现完美地解决了过去推挡所不能解决的主动发力问题,真是功德一件!
    但是,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如果推挡比横打这么“百无一用”,那么为什么直拍横打过了这么久才出现?
    两方面原因。
    首先,直板的握拍法决定了反手的正常击球动作是推挡而不是横打,因为拍面压得太厉害,所以大家都能明显感觉用横打时动作别扭不舒服。一个不舒服的动作本身就难推广开,不是吗?
    其次,在38mm球的时代,推挡与横打比起来是“互补”而不是全面落后的技术。为什么这么说呢?
    小球时代球速很快,别说直板了,就是横板,在反手位也大多是使用近台弹、拨的过渡技术,为的就是跟上超快的球速。在这样的情况下,推挡比弹拨,虽然进攻力度上小了一点,但却具有球速快、还原快、中间位保护更好的优势。
    而反观直拍横打,从正手转到反手的时候消耗的时间明显比推挡慢,中间位保护还不如横板,只是比起推挡来,它终于实现了一板弹击和一板拉弧圈,但是在小球时代,横板在近台尚且很难做到直接起板拉弧圈,那直板横打这板拉弧圈就更鸡肋了——主要用于出奇制胜。
    综上所述,改大球之前,直板推挡的主要作用就俩:一是反手位出现机会球时可以主动进攻了,不会出现以前那样被迫推挡过渡一板结果出高球被拍死,或者强行侧身劳心劳力;二是横打拉球自带侧旋和“薄皮”(早期横打拉球一板吃球不深)的属性,对手可能会不适应。
    而除去这两点,直板的大部分反手任务仍然可以、而且更适合用推挡来解决。这就是为什么直拍横打迟迟取代不了推挡的原因。
    实际上别说替代推挡,就是给自己图个“名份”,直拍横打都是非常的不容易。历史上专业队在直拍横打方面的试验是很早就开始了的,但处于对传统推挡根深蒂固的迷信,人们对这项技术革新的抵触是非常大的。
    可以说,没有80年代末国乒的惨败,直拍横打也没有登堂入室的机会——用老办法能赢,何必改新的?打个不完全恰当的比方:若不是洋人把我们老祖宗打得满地找牙,谁会去办洋务、搞变法?
    下一节,简单讲述一下直拍横打还处在试验阶段的那些辛酸故事。
    乒坛二十四年(161):直拍横打的真正起源

    众所周知,直拍横打是中国乒乓球队的独门绝技,也是一门改变了世界乒坛格局的技术。因为有横打,所以直板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自己相对于横板的反手不足,进而弥补了相持方面的弱势。而王皓的出现,更是将直板中远台水平推到了最高峰,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算是整个乒乓球界、无论直板横板的最强中远台相持水平之一。
    正手中远台相持有王励勤在那里,王皓不敢说超越;但反手中远台能向王皓那样主动发力的横拍选手都不多!我们看横拍相持比较好的一些选手在退台后也只能半放高球半找机会反攻,而且大多是选择侧身用正手转对拉。
    而王皓确实能做到中远台不断发力,这是相当恐怖的一种实力!非让我在横板里找一个反手中远台发力和他差不多的,恐怕就只有希腊的那位矮个子大力神了(我觉得仅就力量而言,王皓估计对这哥们儿也要拜下风)。不过这位大神的故事在后面,我们后面连载到的时候再说,这里暂且就不展开讨论了。
    一般人提到直拍横打,大多会想到王皓。年纪稍微大点的,可能会想到刘国梁。再稍微大点,没准听说过“江嘉良是第一个在国际大赛中使用直拍横打的运动员”。
    而今天全言要说的是:在王皓、刘国梁、江嘉良之前,直拍横打就存在了。而且经过多方资料查证,我也推翻了前阵子我自己发表的“葛新爱说”的观点。具体情况如下:
    ①早在上世纪60年代,老一辈乒乓国手徐寅生、李振恃便有过用直板反手面击球的历史,不过当时他们完全是用没粘胶皮的光板击球,基本上属于身体不到位情况下的下意识反应。不久后,国际乒联就禁止了这种用不用胶皮打球的行为。
    ②之后,国乒出现了一种“直板削球”打法,这个我在前几天的文章里有写到。因为直板削球打法的握拍是大拇指在前、另外四个手指在后,所以比一般直板要更容易使用反面击球。
    但是这种直拍横打与我们今天看到的完全不同,再加上直板削球这种打法本身很违反乒乓球技术的客观规律(直板就是要近台进攻,削球却是要远台防守,自相矛盾),所以很快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③有证据可考,70年代的直板削球女王、世乒赛三项(女单、女团、混双)冠军葛新爱在使用刚才提到的直板削球反手横打的时候,逐渐将其加以改进,变成了食指可放在前面的反手击球——这个转变过程的详情可以参见中国乒乓球队的始祖级前辈李仁苏先生(1930年出生,1952年便成为了专业运动员)所写的文章《葛新爱与“直拍横打”》,以及葛新爱本人所写的《怎样用直拍反面进攻》一文。
    换而言之,葛新爱的直拍横打以及与今天我们看到的直拍横打极度接近,至少在握拍动作上是与今天无二样了。
    然而葛新爱毕竟是削球打法,所以并没有继续在反手横打这条路上摸索下去。而当时的国乒也无人领悟到这个技术的发展潜力,于是久而久之,主力层便遗忘了这件事。
    但这并不代表没有人看到了未来。
    ④80年代,国乒前世界冠军许绍发接替李富荣担任总教练职务。许绍发是一个非常有创新精神的人,他在自己人生的三个阶段,做了三件极具创意的事情:
    运动员阶段,许绍发是第一位在国际大赛中使用高抛发球战术的选手。
    离开国家队体制后,许绍发下海经商,成为了国乒“市场化第一人”,不但打造了“许绍发”体育器材品牌,而且今天中国的乒超联赛体系便是他一步步建立起来的。
    而在担任总教练期间,许绍发更是高瞻远瞩地看到了直板反手的劣势必然会让这个打法在未来被横板所击溃,于是就从北京队调了一个叫陈虎的队员专门练习直拍横打,这可以说是中国乒乓球最高层次对直拍横打培养的滥觞。
    之后,许绍发要求各省市注意发现和培养这种打法的小孩从小训练出这种技术。正是在这位国乒总教练的号召下,一位名叫刘鸿祺的退役乒乓球手在吉林长春少年宫遇见了一位送孩子来学球的父亲。
    在发现这个小孩的直板推挡不给力、但手腕却异常大力量且柔和时,刘教练果断改变培养思路,将许绍发正在推广的直拍横打计划传与了他,让他彻底放弃推挡,采用史无前例的反手全横打技术!
    后来经过不断培养,这个娃娃去了八一乒乓球队。再后来,他进了中国乒乓球队。最后,他成为了奥运冠军、世界冠军。
    这个小孩的名字,就叫王皓。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王皓更不是一天长成的。从徐寅生等人的60年代,到王皓拿到第一个世界冠军的2004年,没有四代人的不断摸索,也不会有王皓以及直拍横打后来的成功与辉煌(若按乒乓球职业选手而论,一个奥运周期四年就算是一代了)。作为乒乓球迷,我们应该铭记这些历史、这些前辈,没有他们的不断努力与创新,就不会有中国乒乓球今天的辉煌!
首页 上一页[7] 本页[8] 下一页[9] 尾页[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东京奥运会2021 最新文章
女篮已经成功,男篮尚须努力
来揭揭科比的本来面目,顺便也分析一下科密
女排世锦赛将会在北京时间9月23日开打【关注
[网坛风云]男子网坛的黄金一代
ATP漫谈之悲情小德
我的《武林风》之旅
LDSports“点赞”:武磊为西班牙人注入新鲜
纳达尔,当脚步已追不上天堂
来揭揭科比的本来面目,顺便也分析一下科密
跟网球比,乒乓球的精彩程度怎么差这么多?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31 22:26:33  更:2021-07-31 22:28:04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