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历史 -> 一个工程师眼中的隋朝(连载中) -> 正文阅读

[历史]一个工程师眼中的隋朝(连载中)[第22页]

作者:salorking
首页 上一页[21] 本页[22] 下一页[23]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马克一下
 
终于追上,mark
 
都很反常
陈朝主动求和很反常,隋朝的表现也着实耐人寻味。
陈朝因为内乱,新皇受伤才要跟隋朝主动讲和。对于陈朝的主动求和,杨坚竟然没有丝毫犹豫,就同意了。对于这件事,史书记载很简单:陈朝皇帝死了,高颎以礼不伐丧为由,上书隋文帝杨坚,请求班师回朝,杨坚同意了,于是隋朝撤军。
整件事看起来都非常合理,但这里面有问题:
杨坚不想灭陈朝吗?
答案是非常肯定的,杨坚不光想,肯定做梦都想。
陈朝内乱不正是天赐良机吗?
更何况,隋朝这次征伐陈朝的规格相当高,由高颎亲自带重兵去攻打陈朝。结果,陈朝一求和,立马撤军。隋朝整这么大动静,难道只是为了吓唬吓唬陈朝?
很多人都说隋朝撤军是因为‘礼不伐丧’,史书上明明白白写着呢。陈朝正在举行国丧,这时候打人家显得不仁义。虽然这个观点出自专业历史学者,但是我还是想说:
对于这个观点,我一毛豆都不带信的。
我认为‘礼不伐丧’都是给人找借口时用的,真要这么仁义,还打什么仗?遇到领土争端问题,大家开个座谈会,心平气和地谈一谈,你说是你的,他说是他的,都拿出证据,摆事实讲道理辩一辩,谁赢了谁拿走,一团和气,让这世界再无战争,到处充满爱。可事与愿违,现实往往会猛抽这种幼稚的想法,用大嘴巴子告诉你,这世界就是个利益追逐的竞技场,充满的不是爱,是尔虞我诈。就像海明威说的:“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
历史上最著名的‘仁义之师’是春秋时期宋襄公的部队,打仗都‘彬彬有礼’,等着别人列好阵,再开打,结果‘仁义之师’一败涂地,宋襄公自己也挨了一箭,死了。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读完这段史料,对宋襄公的评价是:蠢猪!
所以说,仁义之师一直都只存在于口头上,两军打嘴仗专用。
客观的说,以高颎大军的实力确实灭不了陈朝, 但是趁陈朝内乱,占点便宜,抢点地盘,我相信杨坚肯定是很有兴趣的。我认为隋朝撤军的真正原因肯定出在隋朝自己身上,可是,除了“礼不伐丧”外,史书虽然没有记载任何其他原因,这一度让我十分困惑。
综合后面发生的事情,我想最为合理的解释是:突厥。
突厥有大规模入侵的迹象,隋朝必须要应对。不想南北双线作战的杨坚在接到陈朝的求和后,迅速就坡下驴,第一时间就答应了,生怕陈朝反悔。
做戏要做足,既然礼不伐丧,那礼数就得尽到。
隋朝大军撤军后,杨坚还专门安排使者带他的亲笔信去建康吊唁陈宣帝。杨坚亲笔信写的非常客气,在信的末尾竟然还用了“杨坚顿首”这样的客气的有点过分的词语。‘顿首’就是磕头的意思,虽然是对死去的陈宣帝,但还是能感受到杨坚对陈朝非常的客气。
毛病都是惯出来的。
杨坚客气了,陈朝倒又嘚瑟上了。陈叔宝的回信写的相当盛气凌人,傲慢的很,尤其那句“想彼统内如宜,此宇宙清泰”,明摆着说陈朝各方面都高隋朝一头,太侮辱人。
杨坚很生气,在朝堂上把信念给大臣们听,群臣更生气。
古代信奉‘君忧臣辱,君辱臣死’,隋朝这帮大佬们听完,都不淡定了,感觉比人家问候了自己家八辈祖宗情绪都激动,叫嚣着要立马打过长江去,干掉陈叔宝,一解心头之恨。
杨坚当时确实很生气,也真想打过去,可理智告诉他,还不行,时机不对,因为一大波麻烦正在靠近......
 
真正的原因
突厥必须现在就打隋朝的原因是:没吃的。
581年突厥大旱,“去岁四时,竟无雨雪,川枯蝗暴,卉木烧尽,饥疫死亡,人畜相半。旧居之所,赤地无依”。古人就是厉害,一行字,一副凄惨、荒凉的场景跃然纸上。就算看不全懂,也能大概想象出突厥的惨样。
突厥是游牧民族靠天吃饭,中原地区也是靠天吃饭,但是区别很大,因为中原种粮食。中原地区丰年的时候,家里如果有了余粮,可以存起来,以备灾年的不时之需。游牧民族不种地,只放牧,丰年水草好,那没问题。一旦遇到灾年就非常麻烦,水草不丰,牛羊就没吃的,就会大批量饿死,那时候又没有冰箱,牛羊肉不易储存,人也没吃的。
那如果遇到灾年,人没吃的,怎么办?
两个办法:买或者抢。
对于突厥来说,买,得花钱,相比之下,‘抢’这种形式,更受欢迎。纵观整个封建社会,中原王朝最为头疼的就是北方少数民族抢东西。
其实突厥这也是没办法,不抢就得饿死,只能抢。
抢,对于突厥这来说是常态化,因为‘抢’比起等待真主的恩赐要容易的多。其实突厥也不只抢吃的,很多日用品也抢,比如铁锅。
很多突厥士兵出征前,母亲通常会忧心忡忡的前来送行。
突厥士兵会安慰母亲:我们这次是去抢劫,不是真的打仗,而且我们是骑兵对付汉人的步兵,有绝对的优势,没有危险的,妈妈不要担心。
士兵的母亲一般都会摇摇头说:我不是担心你,是家里煮奶茶的锅漏了,过来跟你说一声,记得抢口锅带回来。
士兵面露难色,游牧民族没有冶铁技术,铁锅基本都是靠抢,属于紧俏物品,不大好搞,但为了能继续喝奶茶,士兵仍然会信心十足地冲母亲点头:放心吧,妈妈,争取给您抢套‘多功能’铁锅。
就跟这些士兵们担心的一样,对突厥这样机动性极强的民族来说,他们最担心不是怎么抢,而是抢不着。
万一遇到灾年,饿的没办法就去抢,可是又打不过对方,抢不着,这可怎么办?
家里没吃的,出去抢也抢不着,西北风又喝不饱,那只能去要饭了。
对于突厥来说,最后的办法就是要饭。要饭是对个人来说的,对一个国家来说,要饭就是称臣,承认人家是大哥。给大哥当跟班小弟,大哥管你饭吃。
现在换个问题:如果你是沙钵略可汗,你怎么看待隋朝统一北方,甚至要统一整个中国的举动?
如果你的竞争对手在一点点的强大,你只有两个选择,自己也变得更强大,或者不让他强大。
突厥已经很强大了,沙钵略需要做的就是不让隋朝强大,就跟佗钵扶植受高绍义的心思一样,沙钵略坚决不能容忍杨坚统一中国,另立山头。
有人问,那为什么突厥不在北周打北齐的时候,帮北齐一把?
这是个很有深度的问题,我给的答案比较模糊:突厥帮了,但是世事变化无常。
为了便于理解,我把576-582年间北周跟突厥的主要事件统计了一下,罗列如下:
576年10月,周武帝宇文邕开始伐齐。
577年2月,不到半年北周就灭了北齐,同月,突厥接收高绍义。
577年12月,突厥扶持高绍义建立北齐流亡政府,册立高绍义为北齐皇帝,佗钵可汗放出话来,要替北齐报仇,主持公道。
578年4月,佗钵可汗说话算话,出兵入侵北周的幽州地区。
578年5月,不惯毛病的北周武帝宇文邕亲统六军北伐突厥,突厥进入防御状态。
578年6月 武帝宇文邕英年早逝,北伐被迫停止。
578年11月,佗钵可汗再次出兵侵犯北周,劫掠酒泉地区。
579年5月 北周与突厥达成和亲意向,开始和亲谈判。
579年6月,为了给北周施加压力,增加谈判筹码,佗钵可汗再次出兵,侵犯并州。
580年2月 突厥派遣使者迎娶千金公主。
580年6月 千金公主上路,去突厥完婚。
580年上半年等着结婚,下半年结婚,这时候打起来,不合适。
580年7-11月北周三总管叛乱,突厥可汗沙钵略结婚,顺便坐山观虎斗。
581年 杨坚登基称帝,突厥大旱。
582年5月,突厥40万大军入侵隋朝。
从上面来看,581年杨坚代周立隋,再加上突厥大旱,突厥按理说最应该出兵隋朝。
那为什么581年没打,582年才开战呢?
答案是:581年,突厥不光有大旱,还有大乱。
 
哈哈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突厥的第二任(乙息记)、第三任(木杆)、第四任可汗(佗钵)这三个人是亲兄弟,都是第一任可汗(伊利)的儿子,这几代汗位都是兄终弟及,哥哥死了传给弟弟,没一人传儿子的。
581年佗钵临终时,又想起当年哥哥木杆的汗位没传给他儿子,传给了自己,感动的老泪纵横,留下遗嘱要传位侄子大逻便(木杆之子),儿子庵罗不得争位,要敢不听话就把他带走。
老爸的话太吓人,庵罗还年轻,不想跟爸爸走,就很听话,准备拥戴堂哥大逻便即位。本来佗钵安排的挺好,事情的发展却偏离了剧本,大逻便各方面都好,就一点不大好-----出身不好,他亲妈原先是个奴隶。
一听说,大逻便要当大汗,各部落首领不干了:想让我们对一个奴隶之子俯首称臣,做梦!
堂兄弟当中,年龄最大的摄图(乙息记之子)领头闹事,开会的时候撂下狠话:要是立庵罗,大家都没事。要是立大逻便,咱就兵戎相见!
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为了安抚各部落,突厥最高联席会议最后决定,还是立佗钵的儿子庵罗为大可汗。
到手的汗位就这么没了,大逻便气的不行。大逻便的逻辑也很有意思,他不管别的首领支不支持,他只知道本来是他的汗位,让庵罗给抢走了。大逻便就天天去骂庵罗,说庵罗不要脸,不忠不孝,忘恩负义,猪狗不如,反正是什么难听骂什么。
庵罗这哥们比较委屈,这大汗本来也不是他要当的,是突厥最高联席会的决议。现在天天被堂哥堵在门口大骂,都不敢出门;在家待着又担心没听爸爸的话,被爸爸带走,整天提心吊胆的。庵罗心理素质不行,没几天就受不了了。
庵罗告诉大逻便,你也别骂了,我不干了,总行了吧。
于是,庵罗就让位给了实力最强的大堂哥摄图,摄图就是后来的突厥沙钵略可汗。
看完这跟绕口令似的突厥内乱,我突然明白为什么中原文明不爱用‘兄终弟及’的继承原则了:合法继承人太多,容易内乱。
大逻便本来就不是个好说话的主儿,他把庵罗骂跑了,便宜都让沙钵略捡去了,大逻便又跑去骂沙钵略,争取再接再厉把沙钵略也骂跑,自己继承汗位。沙钵略心理素质好,不怕骂,可天天被堵在门口骂,沙钵略也烦,为了堵大逻便的嘴,沙钵略就封大逻便为阿波可汗,继续统帅旧部。
于是,沙钵略即位之后的突厥就分成几股势力,沙钵略是总可汗,前可汗庵罗称为第二可汗。此外突厥还有其他四个小可汗:东突厥是沙钵略的弟弟处罗候,也称叶护可汗;西突厥是沙钵略的叔叔玷厥,称达头可汗;大逻便统帅旧部,称阿波可汗;阿波可汗的弟弟封贪汗可汗。
少数民族战斗力虽强,但是这文明程度实在不敢恭维,想分清楚这些人名、汗名都挺费劲,这也是我最不喜欢《元史》的原因之一。尤其突厥先是兄终弟及,哥哥传给弟弟,弟弟传不下去了,再回传给侄子,弄得跟踢足球似的,光是这些人的关系,我都看的眼冒金星。为了大家看起来不晕,我也能省点劲,咱们往后一律称呼汗名。
不为尊重,就为省劲!
比如摄图就称呼沙钵略,要是把沙钵略称呼为‘伊利俱卢设莫贺始波罗可汗阿史那摄图’,不用你骂我,我自己都放不过自己。
杨坚运气确实好,隋朝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的时候,对隋朝威胁最大的两个边境国家相继内乱,也是真是应那句俗话:冥冥中,历史选择了杨坚。
整明白突厥的事,就彻底理解突厥为什么要打隋朝。军事实力上突厥对隋朝有绝对的优势,无论从政治经济军事哪个方面,沙钵略决不能看见统一的华夏大地,中原地区可以乱,多乱都没关系,越乱越有利,就是不能统一,不能做大,绝不允许东亚出现除了突厥以外的第二个‘大哥’!
所以,沙钵略一上台就是倾巢出动,40万骑兵进犯隋朝,解决燃眉之急的同时,希望能再打出来北周、北齐两个国家,重返佗钵时代的突厥荣耀。
 
写的好!加油!持续关注中!
 
天天等更而不催更。
不急,慢工出细活。长远打算。
过好当下日子的前提下,享受健康快乐的创作乐趣,才能走得远。
 

 
加油,追了半天,作者辛苦了。。
 
高人出场
  面对突厥40万大军的入侵,隋朝能不能打得过?
  不能,肯定不能!
  突厥对刚成立的隋朝有着绝对的军事优势。
  纵观整个华夏历史,大部分时候中原文明对阵北方游牧民族都处于军事劣势。突厥骑兵军需自带,吃饭靠抢。40万大军就是40万战斗骑兵,咱们出兵40万人,10万骑兵,20万步兵,10万后勤军需部队。
  先撇开战斗力不说,光论人数,咱们也打不过人家。
  听说突厥是40万骑兵入侵,杨坚差点吓昏过去。别说他,就是他那‘打了一辈子仗’的老爹杨忠也没见过这么大的阵仗。事到如今,突厥兵临城下,没办法,硬着头皮打吧。杨坚任命虞庆则为防突大元帅,调集各路人马增兵隋突前线,并严令前线隋军坚守边境要塞,凭城据守,不得贪功冒进,主动出击。
  布置完,已经深夜了,杨坚却毫无睡意。突厥本来单兵作战能力就强,这一次又是举国而来,40万人马,杨坚心里清楚,以隋军现在的实力,想守住要塞也几乎不可能,这场战争的结果一定是隋朝吃败仗,区别只在于败到什么田地。
  有人问,既然突厥那么难打,隋朝又完全没胜算,那还去惹突厥干嘛?
  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受杨忠的影响。杨坚没跟突厥打过仗,原本武帝时期有机会参加北伐突厥,可让‘定州门事件’给耽误了。杨坚他爹杨忠也没有跟突厥打过仗,不过杨忠跟突厥合作过。北周跟突厥联合,一起攻打北齐,结果杨忠被突厥部队摆了一道。突厥部队只抢东西,不正经打仗,让杨忠吃了败仗。于是,愤怒的杨忠对突厥的判断形成了这样的判断:突厥人没诚信,脑子里只想着抢劫,战斗力一般般。自那之后,杨忠在北周对突厥的国际关系上,态度一直很强硬。杨坚多少受了老爹的影响,也没觉得突厥有什么特别了不起的地方,所以隋朝一开国,就甩脸色给突厥看。
  只是杨坚没想到,他爹说的,也不一定全对。
  第二个原因,我用王昌龄的千古名句来回答,“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杨坚敢惹突厥,是因为隋朝也有飞将军----长孙晟。
  长孙晟终于出场了,他等着收拾突厥,很久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长孙晟不算太出名,不太出名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的子女都太出名,把老爹拍在了沙滩上,掩盖了老爹的光芒。长孙晟的儿子是唐朝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女儿则是历史上的千古贤后、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
  长孙晟是一个改变突厥命运的男人,虽然在历史名气不算特别大,但在打突厥这方面,绝对是隋朝的NO.1,甚至连‘防突大元帅’、‘隋初四贵’之一的虞庆则都得靠边站,我想了个特合适的外号送给长孙晟----突厥克星。
  正式介绍一下,长孙晟就是千金公主和亲事件里。杨坚的最大收益,一个能让和亲团团长变得籍籍无名的副团长,隋朝最出色的外交家,隋朝最优秀的战略大师,都没有之一。
  长孙晟出身武将世家,略涉书史,善于骑射。虽然出身武将世家,可长孙晟他爹官不大,长孙晟拼爹资本不够雄厚,只能从基层慢慢干起。再加上不怎么爱看书,长孙晟在成名趁早的时期内,一直是默默无闻,除了一手出神入化的箭法,剩下的看起来都很一般。
  可有些人来到这世上仿佛就是带着使命来的,就像长孙晟之于突厥。
  当初,三总管叛乱时,为了稳住突厥,杨坚就跟突厥谈判和亲。达成和亲之后,杨坚就派了和亲团护送千金公主去突厥和亲。和亲是国际外交事件,又在内乱的节骨眼上,北周为了国家脸面,不让突厥小瞧自己,在选拔的出使人员时,格外地认真。长孙晟因为骑术好,箭法出众,又有些家世背景,被选为和亲团副团长,负责警卫工作。
  当时所有人都没想到,从长孙晟脚踩在突厥草地的那一刻起,突厥和长孙晟的命运都会因此而改变。
 
打个你这ID是买的么?
 
一箭封神
国家间的外交手段一般都是‘见面下马威’,气势上先来一下子,能把你干懵最好,干懵了什么都好谈。干不懵也得让你知道,我不好惹!
北周的和亲团到了突厥,突厥对他们就是‘见面下马威’。沙钵略嚣张惯了,对北周‘小弟’派来的使者很没礼貌,一点面子都不给,就连和亲团团长宇文神庆觐见,沙钵略眼皮都没抬一下,根本不拿正眼夹他。团长都这待遇,其他人就更别提了。除了羞辱取笑以外,沙钵略对北周和亲团,实在提不起任何兴趣。北周精挑细选的和亲团在突厥彻底颜面扫地。
生活告诉我们:面子从来都是自己挣的,不是别人给的。
据说,在沙钵略跟千金公主大婚晚宴上,有人夸北周副使长孙晟箭法出众、能百步穿杨,沙钵略不信,打量了一下长孙晟:看长孙晟瘦不拉几的样子,估计连拉弓都费劲,说这样的人箭法了得,只能说明你们隋朝没人才,没见过高手。
沙钵略想看长孙晟出洋相,故意让人找了一副硬弓,还是把破的,递给长孙晟,让长孙晟露一手。
百步穿杨?我们突厥大汗牙帐附近没有柳叶,铜钱比柳叶稍大点,你就射个铜钱吧,三箭之内必须射中。
难度不小,和亲团成员都替长孙晟捏一把汗。长孙晟表情倒很自然,接过弓箭,试了试弓弦的弹性,调整呼吸,拉弓射箭,一箭正中百步开外的铜钱。
行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长孙晟这一箭技惊四座:都知道我们突厥人精于骑射,原来隋朝也有用箭高手。沙钵略也认为长孙晟箭法确实不错,这‘百步穿钱’的本事,即使放在突厥也算上等了,很有我们突厥勇士的风采,看来北周来这几十号人,也不全是**,这个长孙晟算个人才。从那之后,沙钵略继续对和亲团其他人爱搭不理的,独独对长孙晟格外青睐,每次外出打猎,都会叫上长孙晟。
其实沙钵略不知道,‘百步穿杨’这个词不足以形容长孙晟的箭法,用‘出神入化’更合适一些。
一次,长孙晟跟沙钵略一起外出打猎。赶巧了,走着走着,一行人看见前面两只雕在抢肉吃。沙钵略想起婚宴上射铜钱,长孙晟百步穿杨的箭法,就让长孙晟射雕。为了避免长孙晟瞎蒙,给了长孙晟两支箭,必须一箭一支雕,不射还不行。
射雕不比射铜钱,雕是活物而且异常敏捷,射雕难度极高,距离,光线、力道、风速、风向、时机甚至自己的呼吸等等都要考虑,即使在人人会骑射的突厥,能射下雕的人也是凤毛麟角,会被视为英雄。
当然,沙钵略认为长孙晟两支箭都射不中的可能性更大,让长孙晟射雕,更多是为了看笑话,图个乐。
长孙晟推脱不了,拿出弓,但只接了一支箭,上弦、拉弓、瞄准一气呵成,然后长孙晟并没有松手,瞄准之后,纹丝不动,一直在等着,等到两只雕抢肉挤到一起时,长孙晟松手,箭头画出一条完美的直线,一箭射穿了两只雕。
射完,仿佛全世界都静止了,只有长孙晟在缓缓地收弓。
在场的所有人惊呆了,草原上鸦雀无声,只有来往的风声。过了许久,众人才从惊讶中缓过神来,爆发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突厥这一行人真算开了眼,包括沙钵略在内,谁也没有见过这么牛的箭法。射雕本就不易,强如‘落雕都督’斛律光,也仅仅能射下一只。能一箭双雕的,整个草原从来没有过。著名的‘射雕大侠’郭靖也曾一箭双雕过,可那是小说,假的,长孙晟这可是货真价实的,而且‘一箭双雕’这个成语就出自长孙晟。
游牧民族素来敬重勇士,有了这“封神一箭”,长孙晟声震突厥,沙钵略开始把长孙晟当贵客招待,其他人待遇照旧。等到千金公主和沙钵略婚礼仪式结束,和亲使团要回去的时候,沙钵略又特意留下长孙晟,一直住到了580年年底。
一个外人如何成为‘突厥通’?
长孙晟用他的亲身经历给我们上了一课: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见识过‘封神一箭’之后,沙钵略给长孙晟了一个‘突厥皇室家庭教师’的身份,让儿子和突厥皇室子弟们都跟着长孙晟好好学学箭法。有了这个身份,长孙晟跟突厥权贵们慢慢都混熟了,尤其沙钵略的亲弟弟叶护可汗(处罗侯),跟长孙晟称兄道弟的,要不是风俗不一样,俩人差点拜了把子。
跟咱们招待朋友一样,叶护除了请‘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的长孙晟吃吃喝喝外,就爱带着长孙晟四处走走、边打猎边游山玩水。一路走来,长孙晟把突厥的山林地貌,风土人情都认认真真的记在了心里。打猎之余,叶护也爱跟长孙晟交交心,坐在一起聊聊,聊聊打猎的趣事,说说各自的烦心事,当然也谈谈突厥的政治。
就这样,在叶护和沙钵略儿子们的帮助下,长孙晟很快明白了突厥各帮各派政治势力的道道。仅仅一年的时间,长孙晟就从外人变成了‘突厥通’。等长孙晟在突厥呆够了,再回去时,北周已经成了大隋。
 
对付突厥的办法
回到长安,长孙晟给新皇杨坚上了道奏折,奏折的名字叫《如何在打不过突厥的情况下打突厥》,这个标题一下子吸引了焦头烂额的杨坚。
杨坚迫不及待的打开着奏折一看,长孙晟的办法就六个字:
打不过,就离间。
长孙晟可不是标题党,人家是真的有货。
长孙晟告诉杨坚,突厥的优势在于部落联盟,各股势力汇成一股绳,实力确实很强。可事物都有两面性,优势往往也是劣势,突厥的劣势也恰恰在于部落联盟。
因为心不齐。
只要心不齐,实力再强也有文章可做。
沙钵略是大可汗,实力最强,在突厥说一不二,但他有缺点,有着所有最高统治者的通病:猜疑心重,信不着人。
西突厥的达头是沙钵略的堂叔,单论军事实力达头跟沙钵略差不多,准确来说,达头还略强一点点。也正是由于达头实力太强,沙钵略怕不好控制,就有意压制,什么事也不让达头管,造成达头虽然辈分高、实力强,地位却不高。因此,达头对沙钵略这个小字辈的大可汗有怨气,属于口服心不服。
东突厥的叶护是沙钵略的亲弟弟,军事实力一般,但为人足智多谋,谋略过人,在突厥国内威望颇高,沙钵略对亲弟弟也信不着。哥哥不信任自己,其实叶护也知道,跟长孙晟谈心的时候,也提到过,他心里很怕哥哥沙钵略收拾他,整天提心吊胆的,精神压力很大。
爱虚张声势的人往往最没实力。别看阿波骂人本事挺大,可突厥这几股势力里,就属阿波实力最差,他也最怕沙钵略。不过阿波怕沙钵略也不是真怕,是因为沙钵略实力强。在突厥,阿波基本就是个墙头草,谁强他就跟谁。
介绍完突厥的基本情况,长孙晟看着杨坚期盼他说下去的眼神,接着给出了对付突厥的具体办法:
想在绝对劣势情况下,打败突厥,中心思想就八个字‘远交近攻,离强合弱。’
第一步、困住沙钵略。
达头不满,咱们就帮达头把不满的情绪释放出来。阿波是个墙头草,咱们就吓唬他,让他积极向大隋靠拢,跟咱们联合。逼沙钵略往西分兵,防备达头跟阿波。然后,咱们再做点叶护勾结突厥东部周边部落的‘证据’,出个谜语给多疑的沙钵略,让他猜猜弟弟拉帮结派的目的,我料定沙钵略必然会再往东分兵,看着东面的叶护。
沙钵略四处分兵,手里没有机动兵力,他就无力再入侵大隋,只能在突厥待着。
第二步、坐山观虎斗。
沙钵略疑心重,咱们就再‘帮帮他’。
只要把沙钵略困在突厥,咱们就能腾出精力,再接再厉,让沙钵略确信达头、阿波和叶护都在觊觎大汗的位子,挑拨不满,加剧猜忌,让他们离心离德。假以时日,他们必然会反目成仇、大打出手。
第三步,各个击破。
一旦突厥各股势力反目成仇,不用咱们动手,突厥也会四分五裂,变成一盘散沙。到那时,我大隋再出兵突厥,定能一举荡平漠北,建立东亚政治新秩序!
听长孙晟说完,杨坚眼睛一亮,长孙晟的计划一旦成功,隋朝都不用另立山头,可以直接取代突厥成为新的东亚老大!
东亚老大的头衔,听着真棒,光是想想,杨坚都觉得心里美滋滋的。当然了,已经是皇帝了,虽然心里是抑制不住的兴奋,表现还是要成熟稳重一点的。可杨坚真是太激动了,内心的狂喜捂住嘴巴,还是从眼睛里跑了出来。
杨坚当即组建了‘突厥战略计划最高领导小组’,由杨坚出任组长,全面把控大局,长孙晟出任副组长,负责具体实施离间计划。离间计划即刻开始执行,大隋举全国之力配合,要人给人,要钱给钱。
首页 上一页[21] 本页[22] 下一页[23]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历史 最新文章
大号挫宋,指的是哪个朝代?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康熙撤藩是战略失误
现在有哪些城市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正在看这书,开始怀疑nc怎么撑到1945
东北的生存条件在古代还不如草原吗?
曾经的美国海军居然还不如北洋海军……
秦始皇不死,难道真的不?
如何评价莫言被大量网友评为“罕见”?
我发出来算侵权吗
如何评价这个人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07 13:47:33  更:2021-09-01 19:59:44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