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历史 -> 《北宋南宋已东流》看,这些宋朝人会发光!当然,也 -> 正文阅读 |
[历史]《北宋南宋已东流》看,这些宋朝人会发光!当然,也[第3页] |
作者:卢镜岚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距周世宗去世刚半年,镇州、定州(今河北省辖内)两州的长官一同上奏说北汉联合辽国再次大举入侵。 小皇帝才八岁,不可能拿得出什么妙计。年轻的符太后完全不知该如何应对,不得不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 当初周太祖郭威伐北汉时是二话不说亲自带兵出征,在去世后北汉也曾趁着后周大丧时与辽国联合出兵,幸而周世宗亲征得以获胜。范质只是一个文弱书生,闻听北汉又联合辽国南下,而且出兵规模比上次更大,那这次是该叫八岁的小皇帝亲征还是该叫他这个辅佐大臣领兵出征呢? |
范质惊惧之下完全忘记了求证真假,一心琢磨着该派谁出征。 他暗思朝中大将,韩通是个鲁莽、不懂兵法的武夫,无法胜任统帅之职,军情紧急,其他武将又离京城较远,相较之下作战能力最出色的就是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了。 可赵匡胤推脱自己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以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 |
在赵普为首的智囊团的精心谋划之下,赵匡胤就这样顺利拿到了可以调兵遣将的兵符。历史上拿到兵符就马上起兵造反的事例也有很多,但赵匡胤和赵普却没有这样做。 赵匡胤既然拿到了最高军权,便统率诸军北上。军队浩浩荡荡地走到开封城外四十里地的陈桥驿就停下来扎营。 |
|
在苗训和楚昭辅指出天有二日之后,赵匡胤的一个手下叫李处耘的就四处与将士们议论“天有二日,国有二君”、“主少国疑”、“点检作天子”等话题。 于是有将士开始在军中散布言论:“主上还小,都没能亲政。今天我们为国家破贼拼得头破血流、满身伤病,等小皇帝大了,谁还记得我们今天的功劳?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再北征也不迟。” |
经过这样一番暗中引导,就有士兵涌到赵普的帐内说:“我们今天北上御敌,皇帝还小,谁会记住我们的功劳?不如立点检为天子,我们都成了拥戴的功臣,然后再北征。” 士兵们主动提出造反了,看来成功在即,但是赵普的反应却让人出乎意料。 赵普听了脸色一沉,厉声说:“太尉赤忠,必不汝赦!”赵普说太尉对国家忠心耿耿,怎么会造反呢?你们要是再敢说造反谋逆这种话,太尉绝不会轻饶你们! 士兵们看赵普声色俱厉,被吓得退了出去。 怎么回事?士兵们都说要造反了,赵普居然把人家吓跑了,难道赵普是传说中的猪队友吗? |
结果没过几分钟,刚刚说造反的士兵居然又来了,而且他们还拔出了刀剑。 士兵们退了出去以后,走着走着突然反应过来,“哎呀!我们刚刚说要造反要另立天子,这是谋逆的大罪啊,不仅要杀头还会累及全家!不行,必须要造反!”士兵们于是又回到了赵普的帐内,拔出刀剑对赵普说:“我们今天一定要造反!” 实际上,这一切都在赵普运筹帷幄之中,现在这个造反的黑锅就让这些士兵给背了。士兵们第一次说造反是很随意的,如果轻易答应了一起造反,将来失败,罪责是大家一起承担,第二次再说造反就是士兵们犯了死罪箭在弦上必须要造反,这样一来,士兵们不会轻易中途撂挑子,而赵匡胤也不用背上背信弃义的骂名。 原来赵普不是猪队友,而是神一样的队友。 |
当时已经是晚上,赵匡胤也早已喝了酒在自己的帐内呼呼大睡。赵普一看士兵们急红了眼,就说:“各位暂且稍安勿躁,我去叫醒太尉。” 但是赵匡胤怎么叫都叫不醒。 为什么叫不醒呢?我们都知道:你永远都叫不醒装睡的人。 对于赵匡胤来说,这将是改变人生轨迹的重要一夜,过了这一夜,他极有可能会登上皇帝宝座。这事不论搁到谁身上,都是会激动紧张得无法入眠,而史书却记载赵匡胤在那个特别的夜晚是“鼾声如雷”。 |
赵普回来后无奈地对士兵说:“太尉喝醉了叫不醒。” 士兵们也是毫无办法,赵普就说:“现在各地节度使都有军队,我们的前军将士也已经出发了。如果我们发动兵变的时候,到处烧杀抢掠,这些节度使肯定要讨伐我们的,到时候我们都会被杀死。” 士兵就问:“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赵普就说:“我们千万不能忘了忠孝仁义,进了京城,不要伤害少帝太后和大臣们,也不要伤害老百姓,那我们就算遵守忠孝仁义了。这样做的话按照太尉的行事风格,应该不会反对同你们造反了。” 在五代时建立的宋王朝之所以能够雄霸中原,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端倪,那时攻下城池,将领们都会默许手下士兵抢掠城中百姓,因此不得民心。赵普这样看似在保护百姓保护后周的官员,实际上是在保护未来的宋王朝。 |
士兵们听了赵普提的要求纷纷点头应允,接下来赵普派赵匡胤的卫队长通知守卫京城的石守信、王审琦把各个城门控制好,准备迎接大军入城;另外派人保护好赵匡胤与京城内赵匡胤家人的安全,又备好赵匡胤称帝的黄袍。 整个陈桥兵变事件的每一步都被设计得非常缜密,整个事件都严丝合缝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着,现在只等天亮了。 |
天快亮了,士兵们都身披铠甲,手拿武器,挤到赵匡胤的军帐外,帐内的赵匡胤听到吵嚷声就出外察看。 有将士对赵匡胤说:“我辈无主,愿奉太尉为天子。”众将士倒头就拜,嘴里还高呼万岁,没等赵匡胤回答,黄袍就披在了赵匡胤身上。赵匡胤推辞,领头的将士不从,拥着他上了马往开封走。 赵匡胤见推辞不过,就对军士们说:“你们要贪富贵,强立我为天子,能听我的就好,如果不听,那我不能做这天子。”众人听了都跪下听命,赵匡胤接着说:“不可伤害主上及太后、公卿大臣。近世的帝王举兵入城的时候都会放纵士兵抢掠,你们入城切忌不可抢掠,如果有犯百姓,格杀勿论!你们能做到吗?” 众人听了,都答:“喏。”于是赵匡胤整饬队伍,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门迎接赵匡胤入城,军队果然对百姓无所惊扰。 |
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就这样发生了,在宋朝的官方史书中,说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前,是没有预谋的。 但是,从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就率军回城不用再出征抵御辽国来犯、且《辽史》也没有相关的出兵的记录,整个陈桥兵变事件从头到尾更是散发着一股阴谋的味道。 |
第八章——宋朝诞生 范质和王溥等后周大臣听说赵匡胤夺权,都十分震惊。范质一听说后当场紧紧抓住王溥的手,指甲都嵌入了王溥的肉里,咬着后槽牙说:“仓促派兵,吾辈之罪呀!” 王溥也是惊得呆若木鸡,都忘记了疼痛。 随后,赵匡胤进了开封城,将士们拥着后周宰相范质、王溥到赵匡胤面前,赵匡胤哭着对后周的宰相们说:“世宗在世时待我非常好,今天被六军逼着称帝,我也觉得非常惭愧,你们对这个事情怎么看?” 还没等范质王溥回答,一旁的军校罗彦瑰就将一半剑亮出鞘,半劝半威胁的说:“我们已经没有主上了,今天必须要让点检做天子!” 赵匡胤让罗彦瑰退下,罗彦瑰不退。 |
范质觉得昔日位列自己之下的人突然摇身一变就成为自己的主上一时还无法接受,且赵匡胤夺位的行为也有悖于士大夫推崇的忠孝伦理道德,就不肯下跪。可一旁的王溥却下跪了,事已成定局而且还有这么多带刀士兵在一旁虎视眈眈,范质没有办法,也不得不跟着跪下了。 于是接下来召列百官,小皇帝禅位,历经三百多年的大宋朝从此拉开帷幕。 |
在西汉时称天子为县官,东汉称天子为国家,也有称官家的,加上“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 官天下高于家天下也是一种社会普遍政治意识,所以宋朝的皇帝更推崇官家的称呼而不是皇帝,因而也令宋朝流行对有一定地位的男子敬称为“官人”。 宋朝的官家是不称官员为爱卿的,爱卿在宋代是对青楼女子的称呼,皇帝称呼臣下是卿、或者“某卿”,某为姓,或者称呼是姓加官名,比如王枢密、李参政。 |
宋太祖赵匡胤初登皇位,天地并没有为之变色,地球还是一样的转,中原的政权也并没有就此统一。所以周边国家除了被后周打得落花流水的南唐派使者前来向宋朝示好求放过之外,南汉、后蜀、北汉、荆南等政权并没有拿赵匡胤当回事。 大家都在忙着享受当皇帝的乐趣还有打战抢地盘呢,谁知道他赵匡胤能做几天皇帝。 不仅如此,昔日的同事,后周一些带重兵在外执行巡边使命的将领,除了慕容延钊、韩令坤表示拥护赵匡胤登上帝位之外,服从的人并不多,而昭义军节度使李筠以及淮南节度使李重进还先后起兵反抗。 |
赵匡胤先遣使臣去给李筠加封中书令示好,李筠觉得周太祖郭威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就对这个曾经位列自己之下,如今却要对他行跪拜礼的赵匡胤夺位称帝心有不满,当时就想拒绝受命,被身边的随从苦苦劝阻,不得已勉强下拜。 等到使者入席,排酒奏乐,李筠突然把周太祖郭威的画像挂在墙上,痛哭流涕。不久后李筠派遣部将向北汉睿宗刘钧(刘崇的儿子)表示愿意向北汉称臣,刘钧以蜡丸封书回应约李筠联合伐宋。 得到响应的李筠就派兵杀死宋朝的泽州刺史,占据了泽州城(山西晋城)。刘钧也率兵前来支援,李筠以臣下的礼节向刘钧行跪拜礼。刘钧当即封李筠为西平王,并召他谈话,李筠说自己身受郭氏大恩,决心要联合北汉,伐宋报周。 刘钧听了沉默不语,因为后周和北汉是世仇,他心里开始怀疑李筠,命令北汉宣徽使卢赞监军李筠的军队。 |
李筠的长子李守节不同意父亲起兵造反,但劝阻无效。赵匡胤得知李氏父子意见不一,就任命李守节为皇城使来笼络他的心。 李守节按例入京谢恩,赵匡胤见了李守节开口就叫他太子,吓得李守节跪趴在地上连连磕头说:”陛下这是什么话?必是有小人毁谤臣父。“ 赵匡胤对李守节这样的态度感到很满意,就让李守节回去劝李筠打消造反的念头。 |
李守节回去后也劝父亲不要折腾,不过李筠并没有把儿子的劝告听进去,他于建隆元年(960年)四月正式起兵。 这一仗赵匡胤非常重视,不仅是因为李筠手握一万多精兵,也因为新王朝刚刚建立,正是树立威望的大好时机,所以他打算御驾亲征。 这一仗对于赵普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镇压李筠之前,赵普在赵匡胤的眼中只是一个不懂军事的文人,在之后的庆功宴上,居然当着众人对赵普的军事才能赞赏有加。 赵匡胤在出征前,对他弟弟赵光义交代道:“是行也,朕胜则不言,万一不利,则使赵普分兵守河阳,别作一家计度。”意思就是说这次要是打赢了就不说了,万一打输了,就派赵普去守河阳(河南孟州),以阻挡李筠的大军南下进攻洛阳,颇有一种交代后事的味道,说明赵匡胤对镇压李筠也不是十分有把握。 |
可是后来的战争打得十分顺利,为什么顺利呢,就是因为采纳了赵普的建议。 当时赵普请求同去,赵匡胤取笑赵普:“赵普岂胜甲胄乎?“你赵普难道还懂军事吗? 赵普就说:“李筠必然会觉得新朝刚立,不会想到陛下会亲自出征。李筠的地盘大,地理位置比较好,兵强马壮虽然是优势,但是地盘大也就造成了兵力分散,如果我们趁他们大军还没有集结好的时候迅速出击,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取胜了。” 赵匡胤采纳了赵普的建议,下令军队日夜兼程。 |
慕容延钊北出长平(山西省高平市),首战打败李筠的军队。此时,曾答应出兵相助的刘钧却坐山观虎斗,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紧接着,赵匡胤御驾亲征,同石守信等人会师,在泽州以南打败李筠的主力部队,李筠被迫退回泽州坚守。 赵匡胤又亲自督战,攻下泽州城,李筠赴火自焚而死。 赵普在军队出征前,只是一个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回来就连升几级,升为枢密副使,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虽然他是二把手,但当时枢密使是前朝的吴廷祚,赵匡胤显然更愿意信任赵普,所以军队的实权实际上是在赵普手中的。 这个事件再次说明,机会最主要还是要靠自己创造的,赵普创造了这个机会,于是得到了快速升迁,也收获了领导的信赖。 |
当李筠准备起兵反宋时,南方的李重进得知消息后连忙派幕僚翟守珣前去与李筠约定南北夹攻。然而翟守珣却偷偷去了开封,把李重进的计划告知了赵匡胤。 由于要应付李筠,为了避免分散兵力南北作战,赵匡胤就让翟守珣回去跟李重进说李筠不愿意合兵并且设法拖延李重进起兵的时间。翟守珣回去后施展巧舌,劝李重进不要轻举妄动。李重进采纳了翟守珣的建议,没有起兵回应。 |
李筠之乱平定后,赵匡胤便全力对付李重进,任命他为平卢节度使,守青州(位于今山东省青州市)。李重进得知李筠败死,知己难保,就拒绝离开扬州,在九月起兵,向南唐求援,结果遭到拒绝。 李重进起兵,这次赵匡胤没有再像上次那样嘲笑赵普“赵普岂胜甲胄乎?”反而是十分虚心的“问计于赵普”。 赵普就说:“当初李筠造反的时候,李重进没有起兵,现在失去了外援,扬州城里也没有多少粮食。我们速战,可以消灭他,不速战,也可以消灭他,但是,兵法尚速,还是速战速决为妙。” |
平叛李重进,赵普没有得到太多的赏赐,但是赵匡胤赏给赵普一套房,房子离皇宫非常近。实际上这比高官厚禄更有价值,这意味着赵匡胤已经十分看重、信赖赵普。 赵匡胤命石守信、王审琦、李处耘和宋延渥(wò)等领兵平叛,并再次亲征。赵匡胤于扬州城下督军攻城,李重进因内乏资储外无救援,也自焚而死。 |
李筠和李重进当时是后周境内两个力量较强的藩镇,他们的失败让一些势力较小,又对赵匡胤代周不满的地方藩镇不得不服。到建隆元年(960年)年末,北宋在原来的后周统治区基本上已经稳定了局势。 北宋建国初期,武将们都非常跋扈。将领王彦升还曾在夜间巡逻期间跑到宰相王溥家里赖着不走,王溥无奈之下送给了他千两白银,王彦升才满意离去。 身为堂堂枢密副使的赵普也同样被这些武将搞得很无奈,枢密院的官员们在办公时,往往边上都需要站几个士兵树立威严,并且办公桌上还需要放一个大铁棍,不然这些武将们来办事的时候就会有所懈怠。 |
而且五代时因统治集团内部的高级将领所导致的政权频繁更迭的阴影始终笼罩在赵匡胤心头。人总想着得到至高无上的权力,得到了之后发现并不能从此高枕无忧,因为害怕失去。 赵匡胤患得患失,为此常常睡不好觉,遂找心腹赵普来商量此事。赵匡胤问赵普:“自唐代末年起,几十年间,帝王换了一茬又一茬,为什么战火还不停息呢?希望不要再有战争,这样才有利于民生,天下才能安定繁荣。赵卿可有什么良策?” 赵普闻言先拍了一通马屁:“陛下能这样想真是天下苍生的福气。”然后说:“唐末以来战火连连的原因,都是因为藩镇、节度使的权利太大,又拥有大量军队。有的节度使权利甚至都盖过帝王,经常有拒诏不听从调遣的事情发生,造反也就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如今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只要去掉节度使的一些权利,收掉节度使的精兵,这样天下就安定了。” |
自古患难易共,富贵难同。越王勾践,助他成功复仇的两大谋士文种和范蠡的下场就是一个被杀,一个逃跑。勾践在杀文种的时候说:“你教我七种灭吴的方法,我用了其中三种就灭了吴国,你那里还有四种,帮我把它带到去世的先王那里试试吧。” 汉高祖刘邦曾跟韩信说“共天下”,后来非但不共,还要了韩信的命,使得张良也躲进了深山。赵匡胤得了天下,却又睡不着觉,夜夜失眠。原本就是抢来的东西,难保不被别人抢去,所以,历史上兔死狗烹之事不断重演。 还好,赵匡胤不是这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人,他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杯酒释兵权。 |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赵匡胤设宴招待石守信、王审琦等开国功臣。酒喝得正尽兴时,赵匡胤闷闷不乐,唉声叹气。石守信等人忙问原因,赵匡胤叫侍从退下后说:“我若没有你们的襄助,也不会有今天的皇位。可是登上皇位后,并不觉得开心。谁能抗拒得了权利的诱惑呢?你们虽然没有二心,但部下要是贪求权力富贵,你们又能怎样?一旦黄袍加身,即使你们不愿意也没办法。” 石守信等人听了赵匡胤话里的意思,想到当初为了高官厚禄拥立赵匡胤为帝,却忘了有过河拆桥这个成语。几人吓得冷汗直冒匍匐在地说:“臣等愚笨,请陛下同情,指示一条明路。” 赵匡胤说:“人生短暂得像白驹过隙一般。你们为何不解除兵权,挑一些好的房屋地产、田产,多积蓄一些金钱,买些歌伎舞女好好享受呢?这样君臣之间彼此不会猜忌对方,不是很好吗?” 石守信等人听了松了一口气,拜谢不已。第二天都纷纷表示头疼腰疼腿疼,请求解除兵权告假还乡。 |
“杯酒释兵权”这个故事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出现在真宗朝的宰相丁谓的《丁晋公谈录》,其后是仁宗朝的宰相王曾的《王文正公笔录》,再之后就是哲宗朝的宰相司马光的《涑水纪闻》。 《丁晋公谈录》中只记载了赵普对赵匡胤说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兵权过大需要解除,宋太祖想了想很认可就把他们的兵权解除了,这其中没有提及设宴喝酒,只提到了去兵权。 |
到了几年后问世的《王文正公笔录》里,变成了:赵普反复劝说宋太祖解除大将兵权,最后宋太祖终于下定决心,设了个酒宴,与武将们喝酒解决了兵权问题。情节增加了一个反复劝说以及和武将们同饮了一番,强调了赵普以及“酒”的作用。因为有时候烟酒在谈判当中确实是能起到奇佳作用的。 再过了四五十年到了司马光的《涑水纪闻》里,故事就变得精彩起来,从石守信和王审琦两个人变成了七八个人,从解决武将掌握禁军到还要解决藩镇节度使的问题,不仅有了酒,还增加了叩头求饶的情节。 我们会从这三条历史材料发现,离太祖朝时间越长,史料的故事情节记载就越丰富。不过杯酒释兵权事件的真假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没有必要对杯酒释兵权的真相深究,但赵匡胤与其他杀功臣的帝王比起来,确实是要厚道得多。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历史 最新文章 |
大号挫宋,指的是哪个朝代? |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康熙撤藩是战略失误 |
现在有哪些城市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
正在看这书,开始怀疑nc怎么撑到1945 |
东北的生存条件在古代还不如草原吗? |
曾经的美国海军居然还不如北洋海军…… |
秦始皇不死,难道真的不? |
如何评价莫言被大量网友评为“罕见”? |
我发出来算侵权吗 |
如何评价这个人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