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世界历史 -> 明清的启迪 -> 正文阅读 |
[世界历史]明清的启迪[第3页] |
作者:虔诚的祈祷未来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顶一下 |
下西洋的后继者(3) 像永乐九年(1411年),满剌加国王就带着老婆、大臣来访问,使团成员高达500多人。永乐十四年(1416年),组团来中国的有古里、爪哇、满剌加等18个国家。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西洋进贡的国家有16个,一千二百多人。 有意思的是,以后郑和不下西洋了,这些人也不来了。 要说郑和从西洋回来,也是不走空车的,还是带回来不少东西的。这些东西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完全没有实用价值的,像象牙、宝石。这些都是皇家贵族才能消费得起的,直接进了皇帝的内帑。“猫眼儿”、“祖母绿”在万历皇帝的定陵中出现过。前几年,发掘过梁庄王的墓,墓里地宫中几乎每平方厘米都有宝石金银出土,其中的大部分都被认定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这个梁庄王就是永乐的孙子。 还有一种是半实用价值的,像染料、香料。明朝以前,我们的老祖宗用的是草木染料或者是矿物燃料。这种染料不仅贵,染的质量还不高,特别容易褪色。老百姓实在买不起,就干脆不染了,穿起了白衣,所以又把平头老百姓叫作“白衣”、“白丁”。朝鲜人喜欢穿白衣服,大概就跟没有染料有关吧。 但皇帝不是一般人啊,特别喜欢穿黄衣服。皇帝手下的官,最高级的穿红的,次一点的穿紫的,“大红大紫”嘛。这几样染料都要从外国进口。 还有香料,像胡椒。只有有了它,才能把菜做的更好吃。这胡椒国内产不了,得从印度进口。有意思的是,胡椒被郑和带进中国后,后来居然被明朝政府发给了下边的文武官员,不是白给,抵一部分俸禄。需要说明一点的是,由于郑和带来的胡椒太多,当时胡椒的市场价格已远不到先前的1/10。这个缺德的皇帝。 据说,郑和还从国外带来了传说中的神兽——麒麟,还留下了画像。后来人们才发现,这不过就是长颈鹿。另外带来的还有中国不产的狮子、鸵鸟,这些都为丰富皇家动物园做出了杰出贡献。 以上所说的,无论是珍宝香料还是珍禽异兽,都只能丰富皇帝个人的宫廷生活,对大明的大众市场却并没有多大好处。这也是后来人们猛批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但是别忘了一点,郑和的身份就是内官监太监。内官监在当时就是一个负责采办宫廷所需的机构,郑和没这些东西回来也正是职责所在啊。 正因为收入与支出的的差距太大,也就注定了郑和航海的短命。正如黄仁宇对永乐年所有的大事所作的解释:“朱棣之作为已超过他可以支付的能力,他的帝国接受了极度的负担,已近乎破裂点,他的继承人必须全面的紧缩,才能避免朝代的沦亡。” 不过,永乐皇帝的目的确实达到了,泱泱大国的面子也确实买到了。至于花了多少钱,钱花完了后面子能维持多久,这就不是皇帝所要考虑的了。 |
下西洋的后继者(4)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好明白了永乐的另一个创举——编纂《永乐大典》。就在朱棣当上皇帝的第一年,他就找来了当时有名的学者解缙,交给他一个任务——编书。编书就编书,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永乐还提出了要求,“凡书牍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言,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成一书,毋厌浩繁。” 朱棣几乎动员了全国的力量来进行这一浩大的工程。当时就派了五个翰林学士为总裁,又派了二十多个翰林院官员为副总裁,这些人都可以称得上是饱学之士,总共拉过来编书的有两千多人。 这些人玩命干了五年,永乐五年(1407年)十一月,皇皇巨著《永乐大典》最终完成。这套书收录了上自先秦,下到明初的各种书籍七八千种,光目录就有六十卷,共计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三亿七千万字。 无疑这是一个大工程,也无疑这个工程为保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财富做出了杰出贡献。 但这样雷人的书籍都有一个不行的宿命:编纂的越大越全,其实际的功用越小。当然,通读它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事实上,自《永乐大典》编成后的二百多年里,明朝出了十几个皇帝,绝大多数对它不感冒。只有一个皇帝对它情有独钟,这就是嘉靖。但嘉靖皇帝爱翻《永乐大典》,只是因为他一直想着长生不老。而《永乐大典》中也确实有关于炼丹修道的记载。 老祖宗编书,到给后世子孙指出了一条昏君之路。嘉靖为了更好的研究《永乐大典》,还组织人马抄了一套副本。正本的《永乐大典》在明朝后期就莫名其妙的失踪了。有人就推测,可能是嘉靖皇帝把正本带进了自己的坟墓。 其实永乐也明白,编《永乐大典》最主要的还不是让后人来读。自己所有的文治武功,百年之后都会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有枯黄的史卷。对后人来说,没有什么直观的印象。唯有编成的书籍,会千百世的传下去,丝毫不会走样。并且编的越全,编的越大,名声也就越响。再在上面冠上自己的年号,想不留名都难。 后来有名的皇帝大都干过这事。像《康熙字典》并不是康熙皇帝自己编的,而是由康熙手下的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经筵讲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主编,五十多人参与才完成的。但因为加上了“康熙”两个字眼,就把一顶高帽带到了皇帝头上。百年之后再出版,人们就自然而然想到了那位英明神武的康熙皇帝,至于那两位大学士恐怕没几个人会记得了。 更绝的是康熙的儿子雍正。福建人陈梦雷与康熙的皇三子胤祉等变了一部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历时二十八年,横跨康熙雍正两朝,仅目录就有60卷,正文10000卷,5020册,1亿6千万字,康熙还为它赐了个书名。雍正皇帝就为它作了一个序,加了个“钦定”二字,就把这一大部书归到了皇帝名下。 |
|
下一章:也说中兴 |
也说中兴(1) 盛世衰了以后,就成了衰世。有人就拼命往下踹,像农民起义、游牧民族。有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钟撞坏了就换庙。比如贪官污吏。有人在撞钟的时候,看在庙的份上,就拉方丈一把。比如明朝的张居正,清朝的曾国藩等。 只是庙还没有破到后来一踹就倒的地步,拉的人也比较卖力气,竟然一下子八庙门撑起来了。历史上就称为“中兴”。 有意思的是,庙门明明被拆了一半,只是守住了后院,也好意思来一顶“中兴”的帽子戴戴。像东晋,像南宋。于是,就像皇帝被抓叫“北狩”一样,皇帝能偏安一隅,也叫中兴。 中国人玩的文字游戏可真是出神入化了。 据说,朱元璋把好皇帝分为三个类型:创业之君、中兴之主、守成贤君。每个王朝一开始,就是创业之君干的事。接下来的一两代,只要不是特别混蛋,基本上也就能做个守成贤君。但这个王朝一旦经过昏君奸臣的一顿折腾,元气大伤之后,再想出来一个中兴之主,来收拾局面,可就难了。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龙种的退化。皇位是世袭的,皇帝的能力却不世袭。皇子皇孙们,一生下来就被一大堆宫女太监围着。“万千宠爱于一身”。上学时师傅教的书本知识,既不能培养他们的雄才大略,也无助于建立他们的忧患意识。几代下来,就玩不转了。 千百年来,一贯如此。 至于实现大汉中兴的光武帝刘秀,情况太过特殊,以后慢慢谈。先说一个中兴调子比较高的,唐朝的元和中兴。 唐王朝国力强大,疆域也广。为了安定边疆地区,就设了十个节度使进行管辖。唐明皇天宝时,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不仅逼得唐明皇把自己最心爱的杨贵妃赐死,从此再也不能醉酒了。还把大唐的长安洛阳毁得一塌糊涂。为了平定叛乱,唐王朝利用节度使打叛军,对叛军的手下也封节度使进行拉拢。结果,叛乱是压下去了,节度使也成了不听招呼的藩镇。不仅不向中央交税,还时不时的闹叛乱。闹得皇帝时不时的还要搬家。皇帝为了讨好节度使,又封王封侯又搭闺女,只求一时安稳。 从肃宗、代宗一直到德宗的五十多年,皇帝都是这么窝窝囊囊的过的。 唐宪宗李纯上台,改年号元和。就开始对藩镇下手了。上台第一年,就摆平了四川的剑南节度使刘辟。第二年杀了浙江的镇海节度使李崎。元和七年(812年)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了,部将田兴就带着六个州全投降了朝廷。元和九年(814年),彰义节度使(驻淮西)吴少阳死了,他儿子想接着当土皇帝。宪宗毫不客气的下令讨伐,打了五年,最后“雪夜袭蔡州”,平了淮西。连最专横跋扈的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也被部将砍了脑袋投降了朝廷。 |
下一章:正德与万历 |
楼主好棒,赞一个 |
正德与万历(3) 儒家的说教加上现实的教训,充分暴露了这些圣人门徒的一个特点:虚伪。满嘴的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 像张居正。万历想给下边的宫女太监一些赏赐,张居正说不行,现在国家还很困难,要节约。万历表示同意。但后来万里才知道,张居正坐着32人抬的大轿,从北京到江陵(张居正老家)结结实实逛了一圈。 而且这帮鸟人还有一个嗜好——骂皇帝。要是皇帝错了,骂骂也可以。但问题是皇帝往往没错,还是要骂。 像正德的祖母死了。百官按规矩,要行跪拜礼。正德看到地上满是泥水(才下过雨不久)。就说了一声:“百官不用磕头了,鞠躬代替吧。”原想一片好心,即使没有好报,也不该当成驴肝肺啊。没想到引来骂声一片。有一个翰林修撰(六七品的小官),竟然上折子骂开了。理由竟是:皇帝陛下怎能因地上有泥水就不让臣子尽孝啊,臣子不尽孝皇帝也是不孝啊。 什么帽子都敢扣! 其实,他们考虑的根本不是什么孝不孝。而是自己的名。 敢顶撞皇帝,本身就出了名。也不怕皇帝震怒,反正道德制高点一直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且皇帝越震怒,处罚越重,名扬的越大,效果越好。 其心态,与现在某些星,走光、绯闻、官司不断是一样一样的。 婊子也当,牌坊也立。无耻! 正德和万历都是聪明人。万历给了这类人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沽名卖直。 但这类人,也确实赢了。上面提到的那位翰林修撰,就叫舒芬。此事过后,名声大噪,《明史》上也特意个他来了几笔。 其实,那个皇帝上台,不想好好干一番,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好皇帝呢? 据著名学者黄仁宇研究,万历本来是有机会走上传说中的贤君之路的。那是在万历十三年到十四年之间。这个时候张居正已经被打倒,万历树立了自己的权威。皇三子朱常洵还没有出生,导致后来君臣之间彻底撕破脸的国本之争还没有露头。 这时的万历,就像刚上班的年轻人,积极表现自己。仅在万历十一年(1583年)春到十三年(1585年)夏的两年内,他就四次给自己的祖宗上坟(学名“谒陵”)。十二年(1584年)夏,天气相当炎热。万历亲自观看御林军射箭比赛。从早到晚,皇帝感觉怎么样没说,但太监就被晒晕了好几个。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万历十三年(1585年)的祈雨。 这年夏天,大旱。据说河见了底,井也见了底。地方官不断祈雨,无效。万历决定亲自出马,去天坛求雨。 |
真的个人感觉真不错 |
牛 |
下一章:农民战争 |
下一章:难言诏书 |
难言诏书(3) 崇祯三年(1630年),农民军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山西又大乱。 面对这样的乱局,崇祯还是做出了应对措施——招抚。他派出了杨鹤干这份差事。杨鹤时任左副都御使,崇祯为让他名正言顺,特意让他出任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全权处理陕西军务。 杨鹤到任后,连招抚带接济,仅用两年多的时间就拉过来十多支农民军。据说,杨鹤本人还曾先后两次成功招降过大批农民军,包括当时闹得最凶的农民军神一魁。 但朝廷的麻烦却并没有结束,而是刚刚开始。大批农民军投过来就是要吃饭,要吃饭就是要花钱。朝廷确实拿不出足够的钱来,像崇祯就掏出了私房钱(内帑)10万两白银,派人去安抚。但当时陕西的米价是七钱白银一斗,每人一两银子买米,最多可支撑五十天。也就是说,这十万两白银即使全到了百姓手中,至多也只能支撑十万百姓活五十天。当时的陕北,无论是灾情的严重程度还是造反的百姓数目,这十万两白银也只能是杯水车薪。 这么一来,刚投降的又造反了。像神一魁,崇祯四年(1631年)四月投降,七月就又造反了。据说,这个时候造反的有“三十六营”,拥兵20万,专门与杨鹤作对。 杨鹤也真顶不住了。他在给崇祯的奏折里直为自己诉苦“焦头烂额”,“贼无平日”。 更冤的是崇祯,自己花了钱,事还没办成,还越闹越大。崇祯决定祭出屠刀,改抚为剿。在以后的崇祯朝中,对农民军的政策不是剿就是抚。但剿,剿不尽;抚,抚不通。剿抚并用,却是剿抚皆败,最终大好河山也玩完了。 首先操刀的就是陕西参政洪承畴。之前洪承畴就是个狠角,还亲自杀降,一次就干掉了降卒三百多人。原延绥巡抚张梦鲸被农民军吓死之后,洪承畴就成了延绥巡抚。到崇祯四年(1631年),杨鹤的招抚方略彻底破产后,洪承畴就成了陕西三边总督,成为剿办陕西农民军的主力。 别说,经过洪承畴的猛烈攻势,陕西的农民军竟然很快被打下去了,连最大的一股——“宁塞遗贼”也给打没了。到崇祯六年(1633年)底,陕西的局势基本稳定了。 陕西稳定了,山西却乱了。自崇祯三年(1630年),陕西的农民军像老回回马守应、八金刚、王子顺、上天猴就杀进了山西。之后,王嘉胤、罗汝才、张献忠、李自成也都纷纷渡河,跟了过来。直接把山西搅了个天翻地覆,甚至有一路占据了交城,威胁太原。 崇祯为了应对山西危机,拉出了猛将曹文诏。曹文诏打得比洪承畴还好,连打了十几场,场场皆胜。 由于曹文诏打得太狠太猛,山西的农民军纷纷出逃,窜到了河南。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世界历史 最新文章 |
二战十大名将 |
对比史上主要强国综合国力 |
太平天国若成功中国命运不堪设想,看朱九妹 |
中国历史“圣经”——《资治通鉴》柏杨白话 |
大家说如果那年819紧急状态委员会对叶利钦果 |
二战时各国的实力排名 |
高梁河车神 宋太宗赵光义为何遭人唾弃? |
历史上各时段的亚洲十大强国排名 |
【转载】《天下无谍》——黄河故人(基本全 |
世界古代史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